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战略大决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记住三大战役的概况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记住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自己整理三大战役的表格和解放战争的线索,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渡江战役不仅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学习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自主预习

1、从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2、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3、______年4月,_______和_______向_____________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过大江,______月____日,______解放。

问题归纳:①渡江战役有什么意义?

②请你归纳出人民解放战争的线索。

课内探究

1、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请你结合所学,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课堂小结

请你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形式写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当堂训练

1、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

A、徐州

B、北京

C、济南

D、南京

2、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五个省市,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下列战争或战役曾在这一地区发生的是()

①甲午中日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百团大战④三大战役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一个情节: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发是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一情节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意图

C、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D、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场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的胜利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平津战役的胜利D、渡江战役的胜利

6、“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话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D、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7、毛泽东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直接相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了“关门打狗”的战术。请问其中的“门”是指

A.沈阳 B.长春 C.锦州 D.大连

9、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是在哪次战役以后()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我军部队是()

A.中原野战军 B.华北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 D.华东野战军

课后延伸

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试着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优势归纳一下,具体有?

(2)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为什么?

(3)你认为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起草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摘录:“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十年”所指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

(2)这“三十年”当中,除了“人民解放战争”外,中国人民还经历过的三个革命斗争时

期依次是:A_____________时期 B__________时期 C____________时期

(3)“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是指哪一历史时期?分别是以什么事件为开端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学习目标】 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史实。为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 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学习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知识梳理】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2、收复台湾 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1)时间:年 (2)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巩固了。 二、康熙帝组织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2、经过:帝命令清军两次攻打,被迫投降。沙俄政 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3、中俄《尼布楚条约》 (1)时间和地点: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进行谈判,经过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作用: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和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的领土。 【学习自测】 1、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④清军进入台湾⑤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A. ①④⑤③②⑥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④①③⑤⑥② D. ⑥③①⑤④② 2、“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3、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4、“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 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图片: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 4.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3.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48年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在辽沈战役中,被比做“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一条扁担”是指()A.营口B.沈阳C.长春 D.锦州 6.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 ①辽沈战役②渡江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 8.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____________之后()A.辽沈战役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9.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进行的战役 B.是以俆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10.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林彪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是() 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二、简答题结合课本《辽沈战役示意图》,分析辽沈战役关键是什么战役?这一战役胜利后达到了什么战略意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对全国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淮海战役由哪两支野战军参战?主要领导人有谁?这一战役围绕哪一中心城市展开?根据战役过程你能概括一下主要采用什么战术?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战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七下历史18课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6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1.明成祖派遣率船队次下“西洋”。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猖獗。明朝派到东南沿海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科技名著 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编写出《》这部规模空前的著作。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明代科学家所著的《》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和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3、明代农学家写成《》一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巨著。 知识点二、明长城与北京城 1、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西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它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 的纽带。 2、取得帝位以后,开始对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它是在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它有、、和。核

心是,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知识点三、小说和戏剧 1、明朝时期,的发展与结合起来。、 等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小说有、 和。 2、《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作者是,小说描写了、、三国之间矛盾的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强烈愿望。它是我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小说之一。 3、《水浒传》的作者是,以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它运用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 4、《西游记》的作者是,这是一部富于色彩的小说,描写了师徒四人的艰难历程,刻画了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的愿望。 5、明朝时期,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核对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1.记忆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记得准确有快。 2.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本P58的课后活动 五.达标检测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材料二施耐庵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来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 材料四“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成书于何时?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部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歌颂了人民一种怎样的精神? (4)材料四是对哪一部戏剧作品的描述?

2018-2019学年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8课《战略大决战》(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打锦州? 3、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4、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5、三大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合作交流: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系统总结:试以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态势为线索总结解放战争的过程。(四)巩固训练: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A、辽宁B、沈阳C、长春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课程导入】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先要从东北战场打起?三大战役分别有什么特点?战果如何? 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在短短40天内就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了,你认为除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国民党军心涣散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国民党政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什么时候垮台的?我国宝岛台湾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让我们进入本课,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军将领在战略决战中的指挥艺术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你看过《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电影吗?其中,你最佩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哪一位指战员?他指挥的哪场战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除战略部署、军事指挥原因外,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能够一举击溃国民党军队的原因还有哪些? 2.你读过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你知道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吗?你还读过毛泽东的什么诗词?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3.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发生了很多大事:1842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南京签订;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927年,国民党政权也建都南京;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事件;1949年12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你能逐一讲讲这些历史事件吗?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B.沈阳C.锦州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B.武汉解放C.上海解放D.南京解放 二、填表题 【资料下载】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敌人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军的力量不断壮大。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军事方面:从兵力对比看,经过两年的作战,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上升到280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队虽仍占优势,但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的缴获,已拥有大批美式现代化武器,兵种增多,攻坚能力大大提高。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目标要求: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 基础知识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 (2)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3)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 年1月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概况: 名称领导人参战部队重要战果辽沈战 役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 攻占锦州,解放长春,攻克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 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和 华东解放军 歼灭大量敌人,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 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 和华北解放军 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和平解放 北平(傅作义和平改编),解放华北 5、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结果: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略决策正确。(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军事进攻与政治手段相结合。(如北平的和平解放)

二、合作探究 1.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火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而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2)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三、课堂检测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编写人:李春花审核人:李燕授课时间:2011.12.8 序号:1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及南京解放等史实; 2. 认识到: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自主学习】 一、三大战役 1. 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发起辽沈战役。 迅速攻占,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结束(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 、、等统一指挥下,又发起战役。 和,以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补充划下:“动脑筋”中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年初,北平解放。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渡江战役:年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长江北岸的解放军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三、补充知识点:请你将下列问题补充在课本92页的下面。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 1931年某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段文字记录了(C) 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A ) A. 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C.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 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如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与该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4.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国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D )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性质的是

( B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反对华北自治” D.“打倒汉奸卖国贼” 7.1935年期间,日本策划把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事件是( D )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8.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9.西安事变也叫( C ) A.双十协定 B.八一三事变 C.双十二事变 D.七七事变10. 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C ) A. 周恩来 B. 杨靖宇 C. 张学良 D. 毛泽东 11.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D ) A.中国国民党 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 D.日本帝国主义 12. 右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C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13.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学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 2.知道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3.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成就、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探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 __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 2.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__________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 _____________,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03天10月,航天员_____________乘坐____________飞船升入太空,2008年9月,_________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_____成功完成出仓任务。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1)成就:20世界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____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_________________。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_______左右。(2)意义:我国将首届____________授予了袁隆平。他是我国第一个_______的获得者。被誉为“_____________”。 2.青蒿素: (1)成就: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___________的新型有效药物,中国医学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材简析]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 [教学准备] 剪辑纪录片《战略大决战》四个片段 [教研重点]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较好去感受真实、鲜活的历史,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历史学科导学案

第二步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归纳建构(独学)。 1.(1)200。(2)沈阳北平徐 州。 2. 1948 9 1949 1。 3.(1)① 1948年9月至11月。②林 彪罗荣桓。③东北解放军。④锦 州关门打狗。⑤ 47。⑥东北全境。 (2)① 1948年11月至1949年1 月。②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 裕谭震林。③中原解放军华东 解放军。④徐州。⑤ 55。⑥长江 以南各省。 (3)① 1948年11月至1949年1 月。②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③傅作义。④ 52。⑤华北。 4. 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 5.(1)1949 4 毛泽东朱德 渡江 23 南京 22 国民党 台湾。 第三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思维训练(独学、对学——组内小展示) 1. 完成“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 第四步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群学——班级大展示) ★课件展示本课重点内 第五步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反思提升(独学——同桌互查——教师批阅) 一、选择题 1.下列战役中属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是( ) ①辽沈战役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发生在( ) A.东北B.华北C.华东D.西北 3.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4.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首先从哪个战役开始(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5.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得到解放的有( ) ①沈阳②徐州③北平④长春⑤南京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④ 6.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直捣南京,结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 7.参加淮海战役作战的部队有( ) ①东北解放军②中原解放军③华北解放军④华东解放军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④ 8.你看过电影《大决战》吧!你一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杀 敌的光辉形象所深深吸引。请你指出其中邓小平同志参与指挥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孟良崮战役 9.参加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是( ) A.东北解放军B.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C.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D.中原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A 5.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审题和 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 住题干的限制条件“和平方式”。 辽沈战役中,被围困在长春的敌 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平津 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 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 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 北平和平解放,由此可知本题的 答案为D。 6.C 7.D 8.A 9.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 力。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 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 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 津战役。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三 大 战 役 1. 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两年共歼灭国民党军多万。(2)国 民党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 2. 时间:从年月到年月。 3. 概况:(1)辽沈战役:①时间:。②指挥 员:、。③参战部队:。④简 单经过:首先攻占,“”,决战东北,解放长春、沈 阳和东北全境。⑤歼敌人数:万。⑥意义:解放。 (2)淮海战役:①时间:。②指挥员:、 、、、等。③参战部队: 和。④简单经过:在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 军队进行主力决战。⑤歼敌人数:万。⑥意义:奠定了解放 的基础。 (3)平津战役:①时间:。②参战部队: 与。③简单经过: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争取北平 接受和平改编。④歼敌人数:万。⑤意义:使全境基本解放。 4. 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 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而大大加速 了在全国的胜利。 第 18 课 战 略 决 战 百万 雄师 过大 江 5. 经过:(1)年月,和向中国人民解 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分三路作战,日,解 放,统治中国的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 势力退往。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 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每一 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 研读。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 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 1 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 讲解? 2 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 3 史料的选取问题。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 4 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 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 1 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 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 2 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这样能够最为直观 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 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 有控制的对抗”这一 特征的史料。 4 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授课应更偏重基础 七、教学过程展示: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 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 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 课。 考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 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通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二、导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三、导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四、前置作业:通读课本 五、导学过程: 活动一:小组合作找出本课包括哪几部分。 活动二:本课知识要点(小组讨论完成) 自主进行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_月): 三大战役决战前,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什么? 1、辽沈战役:_______年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主要战役: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海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津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4、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______年_____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______路渡江作战。______月______日,南京解放。标志着_____________。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通过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闭关锁国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trea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闭关锁国 第16课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⑴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⑴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⑴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 ⑴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⑴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⑴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XX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本课的重点即“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 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对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响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更有极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如何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透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