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2课红军长征导学案(川教版八上)

第12课红军长征导学案(川教版八上)

第12课红军长征导学案(川教版八上)
第12课红军长征导学案(川教版八上)

第12课红军长征

丰县群益中学张旭东

【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和情感。

【预习导学】

1、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四渡,南渡乌江,巧渡,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接着,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飞夺,翻越夹金山,进入四川西北部的草地。

4、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镇,同陕北红军会师。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胜利会师。长征胜利

【问题探究】

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到1930年,全国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红军为什么离开根据地要进行长征?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

【例题精析】

1、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评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彻底肃清了“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D. 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例行会议

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多个史实的分析、比较能力,及对史实的实质理解能力。遵义会议后,“左”倾错误仍有发生;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否应由无产阶级掌握的问题,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已经明确,所以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独立领导革命;遵义会议是在非常时期召开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非普通的例行会议。

2、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解析: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征艰难曲折过程的掌握,从而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

【目标检测】

1、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北上抗日B.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2、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所映出的重要问题是()

A.中共仍没有找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B.中共失去了苏区广大人民的支持

C.中共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D.党中央存在“左”倾的错误领导

3、下面是老红军黄镇在长征途中的速写。

红军过草地

图片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某旅游团要组织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下列设计的路线正确的是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

B. 赤水河、瑞金、遵义、泸定桥

C. 遵义、瑞金、赤水河、泸定桥

D. 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

5、下列各图是毛泽东在近代不同时期的几幅图片,其中反映了他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得以确立的图片是

A. B. C. D.

6、下列哪一项是遵义会议的最大成果()

A.红军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B.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路线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7、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

A.攻占遵义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

8、1935年10月,毛泽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赋诗一首《七律·长征》,其中“更喜岷山千

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结束之后?

A.井冈山会师B.遵义会议C.吴起镇会师D.会宁会师

9、下列个选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A.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B.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宣告长城胜利结束

10、右图所示是位于我国某省会宁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

A.江西省B.四川省C.甘肃省D.陕西省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为什么事件而写的?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图片记录该事件的经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3)根据材料,分析红军在斗争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4)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红军的什么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质疑反思】

第12课红军长征

参考答案

1—5 C D B D B 6—10 D C C D C

11、(1)毛泽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而写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是被迫进行的一场战略大转移。(2)B (3)军事: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

(4)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等。

川教版2017-2018(上期)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岳池县中和小学校教师:丁波 伴随着送爽的秋风,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特制定本人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关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 在本学期,我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四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管理工作。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将尽职尽责,保持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个清新、干净,保证微机的正常使用,确保上课期间无故障产生。为了做好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本学期将重点以发现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为辅助小教师,具体分工,连带促进,使每个班在上课时都能分好组,每个组都能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及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人翁意识。四年级的学生因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一年的计算机,对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规章制度较为熟悉,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能按老师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减少因操作不当给计算机带来的损伤。 二、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力求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体验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会利用有效的信息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加深对信息社会含义的理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1、教材在选编上,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先导,各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注重以图释义,在写作体例上,注重各部分的相关对应和程度变化,做到教学相长。 2、在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与人合作、表达交流、尊重他人成果、平等共享等新的理念;树立信息安全与法律意识;培养判断、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有目的的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有效的工具,进行各门学科的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4、改变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利用网络有效地获取信息,学会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形成自主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三、关于教学工作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 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宏观把握】:军事对秦国 变法的前夕(背景)内容政治影响 经济对历史发展 ★创设情境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提高了生产力,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加深,阶级壮大 3、军事(主观动力):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出现了的局面,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根本原因: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秦国国情: 3、商鞅个人: 角色体验:变法前的诉求: A新兴地主阶级: B农民: C军士: D旧贵族: E国君: 二、主要措施与内容: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宗旨是。 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填表: 三、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A:对秦国: B: 对历史发展: 四、成功原因: 改革成败依据 五、特点: 措施 作用 政治方 面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废分封,行县制 经济方 面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统一度量衡 风俗方面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项目 组名 任 务 要 求 历史 小说组 以变法前夕的秦国为背景,编写一个小故事。 必须包含变法前夕秦国简况和入秦前商鞅的情况。字数在300—500字。 变法 筹备组 为秦国撰写一份变法公告 阐明变法时机的成熟。字数在100—200字。 法律 颁布组 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拟一份草案 让秦国百姓(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清楚变法的内容。字数和形式不限。 社会 评论组 代表秦国社会不同阶层,发表对变法的看法或感受。 结合变法具体措施来发表看法。

川教版9年级历史上册:《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教案(1)

第一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识记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代表人物但丁和达.芬奇及其代表作;识记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哥伦布等人的名字和新航路的路线;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重大时间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式;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二、难点: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影片《达〃芬奇密码》片头和电影《哥伦布》里的插曲《航行》,让学 生从中获取达〃芬奇和哥伦布两个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教师寻机过渡)达·芬奇和哥伦布都生活在14至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世界正在发生剧变的时期。在神学笼罩的黑暗统治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的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感受到新时代到来前夜欧洲思想文化变革的蓬勃朝气,领略到人类反封建神学、向自然挑战的无畏精神。(课件出示课题,引入新课)[来源:Z。xx。k. Com]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14世纪前后,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但欧洲仍处在封建教会的黑暗统治下,封建神学统治者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打着“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那么文艺复兴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其

提灯女神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提灯女神》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学中,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综观整堂课教学,我有如下反思:一、亮点1、抓住单元训练重点,紧抓文本重点。从导入到课堂小结所有问题都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2、不作秀,抓稳对学困生的训练,不因是公开课就在对学情检查时避重就轻,只提问班里的好学生、优等生,而对学困生置之不理。避免以往公开课一节课结束后,下来还需要专门时间再对公开课的内容“热剩饭”。3、教学中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的指导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习方 法中。本节课也是。教学中,我明确学习指南:就将怎样去学习文本的要求很明确地提了出来,而且教给了学生交流的方法。我想,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渗透,我的学生学习水平会逐步得到提升的。二、我觉得不足之处是:1、对于时间把握不好,有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导入检查学生学情部分耽误时间过长,其实能够学优生绑带学困生的方法来检查提问,这样就能够节省又一些时间,也就不会因时间问题而导致对“写作方法”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展开,也使课堂拓展这个环节也没有时间展开。这让自己很遗憾。2、对学情把握不到位,没有预料到学困生会对第一课时的“文章主要写了南丁格尔的那几件事”问题遗忘的那么快,结果在回顾这

个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的过程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3、这自己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水平需要极大的提升,本来打算用课件上课,结果开课一段时间突然停电了,这样就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加上因为是公开课就顿时不知所措乱了阵脚,让自己觉得留下太多遗憾。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教学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背景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配上音乐,营造气氛)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当年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进行远征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完成学案的预习问题部分。(板书课题: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二、新课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部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学案川教版

古蔺县白沙七年级下册学案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自学目标: 知识点:1、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2、了解日本遣唐使及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3、理解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重点1、鉴真东渡2、玄奘西行 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通过自学,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遣唐使来华 1、目的: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 4、代表:空海、___和_____。 二)、鉴真东渡 1、事迹: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讲授___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2、意义: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艺术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三)、玄奘西行 1、慨况:___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__(今印度半岛)求取佛经。 2、意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___翻译家。 三、合作交流 1、我自己的问题是 2、小组的问题 4、老师的问题 1)、唐朝是个开放的社会。唐朝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唐朝对外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唐朝自身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四、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李白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中的“晁卿”是指() A、空海 B、阿倍仲麻吕 C、吉备真备 D、鉴真 2、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典章制度②人名姓氏③儒家思想④社会习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它用神话的形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故事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 A、鉴真 B、玄奘 C、僧一行 D、空海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奈良城是哪国的都城? 3、材料中的“道艺”是指什么? 4、根据材料,请你简要评价鉴真。

《提灯女神》教学设计

S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提灯女神》教学设计方案 河源市连平县第一小学吴淑芳 该课例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特色与切入点 在教学《提灯女神》这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手段,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优势,利用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跨越时空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想像情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本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切入点:1.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处切入;2.从突出重点处切入;3.从拓展延伸,迁移联想处切入。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学习气氛浓厚,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整节课彰显了激情洋溢、突显人文,教材立体化的特色。 教学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2.开展语文多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系统,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情境中。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注重读写结合。 教学分析 本篇课文是写人的文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品质。重点是了解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难点是弄懂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提灯女神”及人们为什么要“永远纪念她”。因此,教学时,我主要是从南丁格尔是怎样冲破阻力去当护士的、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方面有哪些卓越的成就和人们怎样“永远纪念她”这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抓住典型事例,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在引导学生了解人们为什么要“永远纪念她”和怎样永远纪念她时,我主要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

《红军长征》集体备课教案

红军长征

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为什么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意义等重大问题。下面的设计,视同学们对长征讲述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教学。)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投影板书) 教师设问: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有谁能告诉我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接着设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怎样?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15个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10多万人,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教师投影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让学生观察。)教师设问:五次反“围剿”的兵力对比具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 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为什么红军同样是以弱对强,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先后指挥下,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从而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可见,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 正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红军只好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二)红军长征的经过(投影板书)(投影红军长征路线图) 1.长征初期 教师指图设问:中央红军的长征开始于哪一年?从什么地方出发? (生答后,地图上显示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接着指图设问:面对红军的长征,敌人是又有怎样的举动呢? 生答后,教师总结: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冲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代价惨重,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下3万多人(投影板书:突破四道封锁线),而这时,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设下了新的障碍,布下口袋阵,(设问)如果红军继续向湘西前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答后,教师讲述: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放弃进军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遵义会议。(地图上闪现遵义,并投影板书: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 2.遵义会议(投影板书:遵义会议,投影遵义会议会址图片和会场图片。) 教师叙述:请大家阅读教材71页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

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二的多媒体演讲稿的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属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奇事物很感兴趣,处于对事物理解的感性认识阶段。感知事物时,往往是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辩不清,还不能客观或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诱导、疏通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②了解媒体的种类及特性。 ③掌握多媒体的常用工具软件。 2、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知识和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性,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常用的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媒体及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多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分类,并掌握简单的多媒体信息输入和处理方法,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生互动探讨的学习方法 (2)总结、归纳 六、课时安排:4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一、引入新课: 很久以前信息的交互方式只是有文本和文字,计算机的出现,给人们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是提高了效率,多媒体的出现,语音和图像的实时获取,使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大为扩展,促进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融合,开拓了计算机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场革命。 二、相关的概念介绍: 1、什么是媒体: 称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为信息的载体,也称媒体。 在计算机领域,媒体有两种含义: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学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学案 川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2.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主要过程; 3.理解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及严重后果,简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 4.(学生填写):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严重后果。 2.(学生填写): 学习难点: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之间的利益冲突。 2.(学生填写): 三、学习方法 阅读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图表法。 四.学习准备 教科书.世界历史地图册 五.知识链接: 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 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③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条约有效期5年,1887 、1891、190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三国协约(英语:TripleEntente)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的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Entente是法文字,意指谅解。1904年的挚诚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英法、英俄的各种纠纷已经平息。这两个协约,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国家走在一起。此外,他们皆因为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而警醒。因此,他们便结盟,名为“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1.学生读教材,明确什么是三角贸易。明确:指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它们的路线形成三角形2.思考: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回答后明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开始了向海外的殖民扩张,先后入侵美洲、非洲、亚洲地区。老师进一步补充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有关情况: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占有南美富饶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印度的果阿和第鸟岛、中国的澳门。西班牙占有的殖民地更广,占据了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和东方的菲律宾。伴随着殖民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问的战争随之而起。经过近1个世纪的争夺,西班牙打败了葡萄牙,16世纪末,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后来英国、荷兰、法国也加入了殖民国家的行列。教材小字讲述了这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掠夺土地、抢劫财物、屠杀和奴役当地居民、贩卖黑奴。3.概括三角贸易的内容和路线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内容是黑奴贸易。在进行黑奴贸易的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将欧洲的商品输向非洲,换取非洲的黑奴,再将黑奴贩运到美洲,最后将美洲廉价的原料带回欧洲。其路线是:欧洲——非洲——美州——欧洲,其间欧洲殖民者赚取了至少是300%的利润。老师边讲解边出示下表: 4.讨论:三角贸易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的含义?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对于殖民者来说,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另一方面,对于殖民地来讲,是巨大的灾难。从这两个方

面综合来看,欧洲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英国的殖民掠夺1.读教材,说说,英国是怎样夺得海上霸主地位的?明确:英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发生了矛盾.先后发生了英西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殖民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英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成为了海上霸主。都铎王朝统治时的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位,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英国的国力。英国的劫掠,使西班牙损失惨重,西班牙决定远征英国。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一举击溃,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丧失了。荷兰原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独立。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人称荷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海上优势地位,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与荷兰发生尖锐冲突,从而引发了1652—1674年间的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被打败,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动摇,逐渐衰落下去,英国取得了海上控制权。法国16世纪就开始了殖民活动,路易十四改革后,法国一度成为欧洲的霸主,在北美、印度建立了殖民地。于是英法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发生了尖锐矛盾。自17xx年至1763年间,英法两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34567891011131415161718 1.学生读教材,明确什么是三角贸易。明确:指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它们的路线形成三角形2.思考: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回答

川教版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川教版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川教版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编写意图,此为较高层次的能力培养阶段。上册主要内容是多媒体知识,旨在了解多媒体软、硬件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下册主要内容是依托机器人活动,了解BASIC语言及程序设计思想,研究学习,综合实践,解决问题。 第1课多媒体作品的设计 目的意义概述: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主要涉及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和多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流程。本课主要让 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概念,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学习多 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流程。全课讲学习的重点应放在1.3节。 1.1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的概念在七年级(上)册已经作了初步的定义(七年级上册 第7课),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又学习了CD、VCD等媒体的播放 和剪辑,所以在此重要的是说明什么是多媒体作品及其特色。 1.2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 在本册使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主要有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等,其中Authorware为多媒体作品制作软件,Dreamweaver 为网页制作软件,Flash为动画制作软件。与小学学过的 PowerPoint软件相比,这些软件的功能更强,操作也更复杂一些。 1.3多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法 多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制作流程:首先确定作品主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主题就没有制作方向也就不知道该去做 些什么;第二是收集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影 像等。有些素材拿来还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剪辑或处理才能切合

主题;在此基础上,就需要选用创作工具,确定使用什么软件来制作。课本上提供的只是其中一种选择,教学时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选 择适当的多媒体制作软件;第四步就是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制作,至 于怎么制作,本册教材会逐步介绍。 探索活动:本节未的“探索活动”是让学生去了解有关多媒体素材的形式及获取方法,为下一步制作多媒体作品奠定基础。实际教 学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将探索活动改为“设计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峨眉天下秀)”等,为下一节“探索活动”中开始的“自己作品的 制作”做好铺垫。 第2课多媒体作品中的文字表达 目的意义概述:多媒体作品中文字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本课的主要意图是介绍Authorware软件环境中如何表现文字内容。由 于是首次接触到Authorware软件,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些笔墨介绍这 个软件的窗口及基本操作方法。 2.1Authorware软件的窗口 Authorware软件的窗口与Windows的其它窗口基本类似,所不 同的是其中的流程图线、图标及图标板。我们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 自己去了解Authorwaer的主要功能,认识工具栏中各工具的名称及 图标板上各图标的名称: 活动1:用鼠标弹出图2-1所示Authorwaer主窗口上的各菜单栏,从中了解Authorwaer的主要功能。 活动2:用鼠标查看工具栏中各工具的名称,查看图标板上各图 标的名称。 2.2在Authorwaer中输入文本 这一节是第一次使用Authorwaer软件的功能,所以在教材中使 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操作方法,比如图标的拖放,工具箱的开启 等----这些操作都是Authorwaer软件特有的操作,这些操作方法在 后续的课文中也基本是通用的。

三年级下英语学案LessonEWhat'sThis川教版

Lesson E 【Learning Aims】 1.单词: fox, panda, pig, rabbit ,snake 2.句型: What's this? It's a … 【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 1.能听懂、会说本课单词fox, panda, pig, rabbit ,snake 2.能运用句型: What's this? It's a … 【Learning Procedures】 一、新知学习 1.课文预习。阅读课文,将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单词和句型。 (1)朗读词汇:fox, panda, pig, rabbit ,snake (2)朗读句型: What's this? It's a … (3)小组活动,练习上述句型。 What's this? It's a … 二、达标检测。 1.英汉互译。

(1)熊猫_______ (2)狐狸_______ (3)大象_______ (4)长颈鹿_______ (5)这是什么? 2.看图补充句子。 (1) What's this? It's ______________. (2) What's this? It's ______________. (3) What's this? It's ______________.

最新五年级下册《提灯女神》教学设计(精品)

五年级下册《提灯女神》教学设计汇总 教学目标 1. 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及她的事迹,知道“白衣天使”的含义及来历。 2. 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搜集关于南丁格尔的有关资料。 2. 了解你所知道的关于护士的工作情况。 教学设计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 1. 自读课题,然后读课文。 2. 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了解南丁格尔。 二、通读课文,找出重点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说明南丁格尔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护士的楷模。 2. 找出并勾画出表现南丁格尔思想动力的部分。 3. 结合课后2题第1句,读一读,抄一抄。 4.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重点学习,了解人物事迹 1. 有感情地朗读第6、7段。 2. 找出描写战争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恶劣的地方。 3. 勾画出南丁格尔克服困难改善医疗条件和护理工作的部分,想一想,南丁格尔这样做的艰辛。 四、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的来历

1. 自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两个称呼来历的地方。 2. 结合课后第2题第(2)句话,理解“提灯女神”的含义。 3. 读课后第2题第(2)句话,并抄写这段话。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 找到能说明“白衣天使”来历的地方,勾画出来,读一读。 5. 说一说你对这一称呼的理解。 6.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白衣天使”的事情。 五、适度拓展,加深理解 1. 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这两个美称。 2. 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美称没有。 3. 对同学提出的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美称的理解。 4. 读与这两个美称相关的句子。 5. 讨论学习这课的感受和收获。 一、回顾导入,感知“女神”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提灯女神》,跟我一起书写课题,写字要认认真真,做事得踏踏实实。 2、回顾课文,加深整体印象 师: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课文内容。(相机板书:当护士,助病人,办学校。) 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南丁格尔可贵的精神品质,并领会作者是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承接第一课时的学习,开门见山,不用过多的言辞赘述。一起书写课题,意在指导学生认真书写,渗透踏实做人做事的情感教育;通过回顾课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三课 古代宗教教学设计 川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学习主题第三课古代宗教教 学设计川教版 【课标要求】 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联系与三大宗教有关的前后知识)和相关的故事资料、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现象,分析三大宗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政策、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的能力。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 二、难点:三大宗教的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上网查找并整编《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关于三大宗教的故事,整编后的故事必须包含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创立的时间和创立者、基本教义、经典、传播概况;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感兴趣的图文宗教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演法、读书指导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有关宗教的图片。 【流程预设】导入新课(2分钟)——学习新课(30分钟):1.激趣夯基;知识链接。分发三大宗教的故事资料——学生演讲故事——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的要求在课文和资料上收集有用信息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并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分析三大宗教的影响。2.畅所欲言、集智解惑。老师组织学生结合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讨论:佛教和基督教本是下层人民的宗教,为什么后来发展成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维护统治的工具?为什么三大宗教能够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师生探究:既然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那为什么中国政府还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你对宗教有何认识?——巩固新课(6分钟):1.打破沙罐问到底。2.活学活用,把戏过手。——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

红军长征 (川教版)

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课标:讲述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导入: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首歌,听的时候想想这首歌讲的是哪段历史事件。——长征【板书:第12课《红军长征》】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过: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 新课: “苦不苦,问问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但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要问红军为什么长征?这还得从红军的发展说起。自从红军建立之后,发展迅速。到1930年红军发展到10万人,在全国建立了15个革命根据地。这引起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到1933年,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这五次“围剿”情况如何?大家看到大屏幕。【出示课件: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 从这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看,有何共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同样是以弱对强,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而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红军长征的原因就在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里讲到“左倾”错误,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左倾错误? “左倾”:政治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目和冒进的倾向。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 有“左倾”当然就会有“右倾”。“右倾”: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中共中央实行“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如果红军继续留在

川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 川教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川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经省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教材,从教材的结果和内容来看,与以前使用的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较简单但很使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套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体现出了各阶段的侧重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的这本教材的主要学习内容为: 计算机的初步认识、windows桌面、窗口等基本元素的认识与操作,初步学习键盘指法。 本书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 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本年级共有10个班,一个老师教4个班,另一个老师教了6个班。三年级是刚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第一学期,因此,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很重要,不过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非常感兴趣,一般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就要首先确定学生的机位,以便于以后上课学生不会乱坐座位,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进行正常的教学。 2、学习态度:三年级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同时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刚开始上课时就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希望各班的班主任也重视该科的学习。 3、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三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比较好,上课大多学生能自己管好自己,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操作,但部分学生特别是男生由于小,所以自控能力还是不强,不过全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非常强烈。 三、教改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本教材的教学我将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优生采用重点辅导,适当的超教材进行培养,同时鼓励和组织这部分优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并力争取得等级奖励;对弱差生要耐心辅导,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以尽快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学案 川教版 (2)

第1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万年,因发现于 而得名。 2、距今约万年,生活在原始人类被称为“北 京人”。 3、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已经能够,上肢 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使用的是石器,还学会使用火,为了生存, 过着的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课堂研讨 1、看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通过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演进过程讨论: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 3、以北京人为例思考:原始人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原因? 三、拓展延伸 1、用北京人制造、使用工具的情况与动物使用工具的情况相比,你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2、在当时,原始人每获得一点食物大家都是平均分配,不存在谁多谁少的现象,不像我们现在有着贫富悬殊,那么当时是不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状态?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 A.18000年前 B.20万年前 C .70万年 前 D.170万年前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直立行走 B.制造工具 C.使用语言 D.造屋定居 3.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是() ①弓箭②陶器③打制石器④磨制石器 A.①③ B.②④ C .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A.直立行走 B.使用打制石器 C .钻木取火 D.过着群居生活 5.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的是() A.古猿 B.元谋人 C .北京人 D.山顶洞人 二、非选择题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突出点最丰富,举世闻名√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使用工具√ 头部特点√ 用火水平√ 组织形式√氏族 第1课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B 3、C 4、C 5、D 二、非选择题: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