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播学概论 论文

传播学概论 论文

传播学概论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及舆论监督

200902313015 外国语学院 09日语尹妍

众所周知,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从古至今,传播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生存发展的必要不断发展。古人用肢体,口语,书信,信鸽,烽火传递信息。这些传播方式速度慢,效率低,准确率差。以纸和印刷术为例,随着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古代的传播方式因为廉价纸地逐渐推广和印刷行业效率的提高而得到了量变,但始终没有发生一个质的革命。时间到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形成了六种主要形式,即——口语,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具体地说则有电话,可视电话,电邮,电影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这是信息传播方式发生质变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它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超级媒体”。互联网不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媒介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它的出现堪称新闻传播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随着大众传媒形式的不断革新,信息的大规模爆发,大众传媒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变化已经不可小觑。大众传媒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大众传媒亦是如此。以青少年为例,从积极意义来说,现代传媒为青少年掌握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快速、便捷、形象的手段。具体来说,首先,现代大众传媒能够表达书本上无法呈现的声音,图像信息,因此,借助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学习,能够调动多种记忆器官,提高效率。比如语言专业的学生借助电视从声像形三位记忆语言,效率比起硬背书本,有很大的提高。其次,现代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形式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趣味性,也从一定意义上促成了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电视中经常插播的步步高点读机广告,对于特定年龄层的孩子而言,的确是在很强的趣味中完成识字认码的“初始任务”的。第三,它赋予青少年积极的生活观念、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生活色彩。青少年在网络上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太多与现实朋友间的那种顾虑,可以敞开胸怀,真正坦然地交流想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帮助自己坚定生活信心。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本身的娱乐性也为青少年的业余闲暇时间增添了活力。第四,青少年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得社会知识,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开阔眼界,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大众稳获的积极参与者。远程网络教学的发展让很多青少年收益其中。在中国,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课堂,感受异国异校的授教内容和风格。可以说,得意于网络传媒的发展,全球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没有任何压缩率的情况下已经被无限放大,这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一个天大的财富。另外,青少年通过浏览网页,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了解实事,在第一时间知道新西兰地震,埃及政变,利比亚内乱等时政信息,不再做井底之蛙。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大众传媒积极影响的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现代大众传媒提供的媒介环境是虚拟不真实的。风行全球的魔兽世界,凭借其真实感强烈的三维游戏场面,引人入胜的任务设计,唯美的背景音乐,让很多青少年为之“醉生梦死”,甚至放弃学业,抵制现实世界,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抽身。其次,大众文化带来了文化的衰退。关于大众传媒将人们娱乐至死的言论已经为很多人所知,但是直到如今,就中国范围内,大部分的大众传媒还是一味的为了迎合群众的喜好来设定自身的

定位。但是,中国民众普遍的素质加之人类本身内在的娱乐劣根性,过分地迎合带来的结果就是节目质量的退化,思想的空洞。以湖南卫视为例,湖南卫视起家的那几年,正好是初中高中我在书海中被埋没的那几年,等我抬头呼吸清新空气之时,湖南卫视已然成为中国省级卫视中的“启明星”,于是我跟随大流地看了一些湖南卫视的节目,之后,我便感到困惑,一如既往的困惑。首先,湖南卫视的自制电视节目,其编剧,剪辑,甚是角色设定可以说都没有亮点;其次,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除了何炅有时能说出一些比较知性的言辞外,其他四位主持人就是作为谐星存在。10年风行网络的神马,给力,浮云,甚至串成了今年大本营的“神马都给力”环节;神曲之母龚琳娜甚至成为了湖南卫视元宵节晚会的押宝之作。试想,当人们工作学习之余回到家打开电视,打开电脑,以泄洪般的气势灌入脑中的是这些信息,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会想什么方向发展?节目质量退化只是表面,最恐怖的就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低俗化和整个社会风气的退化。第三,有些大众传媒与社会,大众逐渐疏远。很多人说新闻联播是一个无法沟通的神坛,社会再怎么变,它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每天晚七点,有多少卫视同时转播新闻联播,其惨淡的收视率无法为其疏远群众做辩护。或许,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新闻联播有其特殊性和严肃性。但是是不是随着时代的改变,新闻联播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平台,也可以有些让人喜闻乐见的革新和改变呢?第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当今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色情暴力等信息不断涌现(主要指互联网),部分青少年因为在三观定型的重要人生阶段接触到这些不好的言论,走上了歪路甚至是不归路。这些悲剧,大众传媒是难辞其咎的。因此,大众传媒带给人类的影响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大众传媒带来的丰富灿烂精神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文化传统都会对传媒产生影响。我们不能回避这种作用,只能尽量减少其影响。只有这样,大众传媒才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积极健康地引导因素。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使大众传媒更好的发展,该怎么对大众传媒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大众传媒在作为一个传播者的同时,也要作为一个监督者,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舆论监督是“社会雷达”,是“人民精神随时睁开的眼睛”,可对社会运行起某种保证作用。曾经风光的文强在10年生命黯淡地收场,这样一个政治大人物的绳之以法,新闻传播,大众舆论制造的压力功不可没。在这种大背景下,市民新闻学正悄然兴起。演播室里端庄秀丽的主持人,新闻科班出身的专业记者,三大新闻媒体的新闻部和编辑部,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为我们带来外面世界消息的唯一渠道。当马特•德拉吉率先向全世界传播着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博客们开始喊出重写传统新闻学甚至政治传播学的时候;当韩国新闻网站ohmynews 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确立自己成为韩国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地位的时候,市民新闻学已经悄然生长。“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这句口号的诞生,既是新闻界的一场大地震,也意味着市民新闻学的正式亮相。2000年,韩国记者吴延浩(Oh Yeon-Ho)成立了自称为“新闻游击组织”的网站,以“市民新闻学”这一全新理念为标榜,最初目的是在主流媒体之外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调动每一位市民的潜能进行新闻报道。如今该网站已经由一个四人团体发展为拥有53名全职成员的集体,为该网站写作的“市民记者”的数字由700人增加到大约26700人,每天有200万人上网收听收看ohmynews的新闻。吴延

浩认为,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不满意和不信任程度的增加,使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日益强烈。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每位市民成为一名记者提供了现实条件。市民新闻学正试图通过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让市民从记者和编辑的视角去观察习以为常的生活或惊天动地的事件;市民新闻学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少数垄断者手中的传播权力发起挑战或进行革命;市民新闻学的兴起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了新闻自由,因为它无视控制、抛开压力,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显示出对传统新闻学和主流媒介的不屑与嘲讽;市民新闻学也是具有民主功能的社会丑恶的监督者,是一种实现权力监督的工具,罗德尼•金被警察殴打的图像和伊拉克美军虐囚照片等都是明证;市民和士兵手中的数字照相机和摄像机不只是有效地抢救了珍贵新闻,而且也成了美国政府和军队无法抵赖的证据;同时,市民新闻学也显示出市民在处理和报道突发性事件中的神勇和眼线多、信源广、少遗漏的优点,这让主流媒体自叹不如。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这无疑将对社会公平产生重大作用,成为了新闻监督队伍中最为有战斗力的组成。当然,舆论监督要与法制相结合,媒介进行舆论监督需要游戏规则,它们不能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因为,媒介过分的自由往往会导致过分的霸权。在强大的媒介面前,被批评者是个弱者。他们经常既没有招架之力,也没有还手之功。特别是那些欺软怕硬又不甘寂寞的媒介,往往会惹事生非、诱发侵权诉讼案件,其中往往又以侵害隐私权、名誉权为主。因此,舆论监督与法律的结合刻不容缓。

总之,大众传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从产生到现在,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又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播学概论_西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传播学概论_西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30 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 答案: 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2.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答案: 确定分析单元 3.格伯纳等学者提出的“培养理论”特别强调一种传播媒介在“培养”人们形成“共 识”方面的作用,这种传播媒介是 ()

答案: 电视 4.“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答案: 微观效果 5.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其中第三次传播革命是() 答案: 印刷传播 6.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提交的一份报告,在社会 责任理论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份报告叫() 答案: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7.在网络时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信息把关方式的改变指的是() 答案: 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把关 8.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控制有多种手段,其中的关键是控制() 答案: 媒介的所有权 9.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答案: 见微知著 10.受众理论中有一种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并从行为主义的 角度描述受众。这种理论是() 答案: 个人差异论 1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传播效果的探讨,着眼点是() 答案: 认知层面 12.霍夫兰等学者研究发现,传播者的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即传播者的信誉和 ()

答案: 专业权威性 13.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 答案: 香农 14.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关于传播效果 的核心观点是() 答案: “皮下注射论” 15.按照“知识沟”理论的观点,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 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趋向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 新大纲 传播学概论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新大纲传播学概论部分 传播学概论部分 (一)传播学史 1.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①(社会基础)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 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传播学的形成必须有科学的发展做基础,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因此,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 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 (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传播学之父:施拉姆 二、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 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 (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 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

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 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 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 (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一、口语传播时代: 1、动物传播的信号及其局限性:简单机械习惯;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 2、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 3、语言产生根本动力和历史: 4、人类语言的特点: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口语传播形式: 歌谣:荷马史诗和诗经·国风;聚谈:街谈巷议和“清议”流言:与谣言的差别 人类语言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传播学概论

把关人: 库尔特·卢因在《群众生活的渠道》中提出 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者是否可以继续在渠道里流通。 把关行为分为抑制与疏导把关人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制作新闻内容 组织传播: 概念:广义:任何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狭义: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具有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分分工。组织目标大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执行不同功能的专业化部门的协同作业。 组织的部分,一般可分为决策部门、管理部分和职能部门等。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职务是按照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定并由成员个人承担的角色位置,通常称为 岗位。职务或岗位伴随着一定的权限和责任,其内容并不因担任职务的人的变动而改变,具有固定性和形式性。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阶层制度是为保障组织的统一目标、统一意志得到贯彻和实施而设立的 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传播功能: 1、内部协调。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 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循环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 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 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4、达成共识。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 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在组织成员中达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比如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 1、下行传播 定义: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作用:包括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等,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2、上行传播 定义: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3、横向传播 定义:组织内同级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特点: 1、交流的信息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 的自由话题。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 交流大都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第一章传播概述 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1、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2、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3、传播的特性:(1)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写信、作文)、图像传播(绘画、拍照) (2)时空遍布性: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空间上从南到北 (3)行为伴随性:行为离不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传播 (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4、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5、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1)与信息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2)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人类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广义的传播中的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传播学,即人类传播学 (4)传播定义: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行为; 狭义:人(自身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1、从符号角度:口语、文字、图像、实物 语言传播(口语、文字)、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 从性质角度: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非人类传播 2、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 (1)二分法(技术、手段):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四分法(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最小是一种传播,是非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无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组织传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等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1、传播的三要素说:传者、受者、信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 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 3、传播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1)是单向未双向 2)是孤立未联系 3)静止未变动 4)只是环节不是要素 (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 →→→

传播学概论笔记

名词解释: 传播: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 3,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4,符号说:强调传播符号是流动的 一般来说传播就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或者说事信息的流通过程,传播应当局限在那些向人们发出的带有一定意图性的并被对方接受的行为。 传播是传递,信息与交通的隐喻 传播是控制与驾驭大众心灵 传播是游戏给人带来快乐 传播是权力,权力包括武力,操纵与说服 传播是散播后现代的主义观念 传播是仪式塑造文化公民创造共同经验 流言与奥尔波特的流言传播方式 1,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2,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 x a (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动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 虚拟环境与刻板印象: 1,虚拟环境:李普曼1922年在他的《舆论学》里指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里一个是客观环境,一个是蓄念环境,虚拟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 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揭示的环境。 2,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来笼统的看法。 恐惧诉求:是先陈述引起恐惧或焦虑的原因与现象,令观众不安,最后再说明如何去解除焦虑以诱导观众接受传播者说服。 偏倚时间媒介与偏倚空间媒介:媒介可以分为时间为重点的媒介和以空间 为重点的媒介, 1,时间性媒介具有耐久性,较适合于克服时间的障碍,但不适合携带流转:如砖头,粘土 2,空间媒介较轻,容易运送,较合适克服空间障碍,但不便于保存,没有持久性,如:电报广播,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

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及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5)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6)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6) 思考题及练习: (6)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及发展 (6)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7) 第三节信息社会及信息传播 (7) 思考题及练习: (7)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 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一共享说~该定义强调传播者与受众者对信息的分享 二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互动的活动 三说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达到说服的行为。 3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 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4传播契约的定义 传播契约: 参加传播的人带着可以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进入传播关系,他们进入传播关系以遵守某种规定性为前提,这种契约,这种规定性,我们即称之为传播契约。 6把关人理论: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而在当代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把关行为的难点在于在苛刻的时间限制中对及其大量的讯息进行取舍 7两级传播理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致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这就是两级传播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受众的分化,也强调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协同作用。在传播学中第一次依赖定量研究说明,受众成员是各个不相同的其中有些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8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一项研究。他通过分析受传者的媒介接触冬季或者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心里带来的心里和行为上的效用。 9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仅是在思想传播过程中起到较大作用的人,他们较多的使用大众媒介。扮演者作为指导的特定角色

(完整版)5W传播理论

5W [专播理论 美国学者H ?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 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 Says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 nna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 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 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 -------------- 传播者控制分析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 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 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 1947 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 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观点集社会大众 中强调了传播者在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因此,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控制分析。 2. 信息——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它包括特定内容和传播方式两部分。传播内容是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这种内容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指所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审视大众传播的内容,其共性有下面4 点。 (1) 综合性:无论是最初的大众化传播还是专业化转变之后,从整个媒介的内容体系而 言,综合性一直都是其核心特征,且日渐强势,因为越是专业化分工,就越需要各专业媒介的社会整合。 (2) 公开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因而它必然是公开的,不具有隐蔽性 不过,传播目的不同,有时可以通过特殊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对公开性进行调整,或强化或淡化。 (3) 开放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是连续不断地进入与输出的,因而它是变化的、开放的系统。需要随着社会 的发展变化而适时变化调整。 (4) 大众性:大众传播内容以大众为自己的诉求对象。因而传播内容在诉求点、诉求方式、诉求时间与空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二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概念:传统学派、批判学派:传统学派注重如何传播,批判学派关心为何传播。 第一节历史描述 概念: 1.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一批地资本主义丑陋文明满怀厌恶和义愤的年轻思想家,便以此为阵地,用一篇篇冷峻严厉、入木三分的文字,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第二代领袖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2.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二次大战后,马尔库塞留在美国。到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学生选择运动风起支涌时,他被奉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精神领袖。人们甚至将他同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3. 霍克海默: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于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从此法兰克福学派出现。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他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两者之间本质区别是:①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②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合的顺从化结论;③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④所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而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肯定的面目出现。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4. 阿道尔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5. 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德国哲学家。 6. 政治经济学派、社会—文化学派(题3) 7. 针对传统学派的国际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批判学派也成立了自己的国际组织即“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社会研究所。(歌德诞生地) 问答: 1. 马克思主义自它产生以来迄今为止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十九世纪中期,可称为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即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称为列宁主义时期,它的显著标志是俄国革命。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现在,在这一阶段,

传播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论 1、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流动的过程。 2、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是信息双向互动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3、人类传播的历史(5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诞生的社会条件: 首先,人类科技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从而使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术界 开始对传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公共信息所产生的政治性影响促使学术界对宣传和舆论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的奠基者 ⑴哈罗德?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5W)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⑵库尔特?勒温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当一个人通过一种传播过程接收了信息,该信息的意义就在一定程度上由这个人所属的群体决定。今天,勒温的“把关人”概念被传播学学者们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的研究中。 ⑶保罗?F ?拉扎斯菲尔得 优秀的方法论者,在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均有所建树。他从研究广播这个新型的大众媒介入手,介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他在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方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拓者,对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将调查访问和多变量资料分析结合起来的途径,将民意测验变成了一种科学工具。 ⑷卡尔?霍夫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开创了美国微观层次研究个人态度变化的学术传统。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重视。说服研究由亚里士多德经卡特赖特至霍夫兰,遂成为一个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⑸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被称为“传播学之父”。作为“集大成者”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归纳、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完善化。从新闻的专业角度,把新闻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术成果联系起来,从独特的视角考察传播学,并使传播学最终发 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是第一个拥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终生的人。他一生先后组织创办了三家最重要的传播研究机构。不仅如此,他还是最早在大学中开设传播学博士课程的学者,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主编了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如:《大众传播学》(1949)、《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1954)等,其中代表作有:《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 众传播和社会发展》(1964)、《人类传播史话:洞穴壁画到微芯片》(1987)等。 3、西方现代传播学可以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实用主义为价值立场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人文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概论 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 第三章:传播媒介 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第四章:传播内容 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 第五章:传播效果 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 第六章:传播与社会 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1、出勤率 2、课堂参与度 3、小组讨论表现 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5、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学资源 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

传播学

传播学 (Communication)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媒体发展前沿,培养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传播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和使用现代传媒技术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中外新闻传播的历史、现状和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业务技能,具有全媒体素养和技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每年必须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 新闻与传播学 四、核心课程 传播学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外国出版史、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研究方法、受众分析、传播伦理与法规、新媒体传播、数字出版、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与网络数据挖掘、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光明日报社、网络新媒体、学校新闻中心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大多数课程中设有4-16学时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既可以请业界专家学者进课堂,也可以带学生到媒体一线参与新闻传播的实战;在课程教授中增强案例教学,并建立中外经典案例教学数据库。六、学制 学制四年 七、授予学位及毕业总学分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总学分:145学分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课程模块要求及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家国情怀与价值 理想 必修,共22学分:思政14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体育4 学分、军训与军事理论2学分。 国际视野与文明 对话 必修,共10学分:大学外语10学分,修读1门全英文教学 专业课程可免修大学外语2学分,最多免修2学分。 经典研读与文化 传承 修读20学分:其中在本专业的开课中必修8学分,在中文类、 历史类、哲学类等其它课程中选修12学分。 数理基础与科学 素养 共9学分:统计学导论B(3学分),大学计算机4学分,本 模块其它课程中选修2学分。 艺术创作与审美 体验 选修2学分(建议选修“影视与大众文化”) 社会发展与公民 责任 修读8学分:在经济、管理、法学等专业课程中选修8学分。 小计71 专业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必修30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选修24学分 自由选修 选修10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修本专业或 外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等,具体 要求见修读说明。 实践与创新 专业实习 4 毕业论文 4 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2 小计74 总计145 九、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课程类型 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数 1 2 3 4 5 6 7 8 小学期 通识教育课程19 20 15 9 8 专业教育课程 2 2 10 16 14 20 6 4 小计21 22 25 25 22 20 6 4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 (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

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卡尔·霍夫兰及其助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面说”和“两面说”两种版本的劝服讯息中,“一面说”对于原先就赞同的人非常奏效,对教育水平较低的人非常奏效;而“两面说”对原先反对此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非常奏效。 2、我国的《参考消息》的作用,可以与威廉·麦奎尔提出的“防疫论”相互印证。 1、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2、马歇尔·麦克鲁汉的重要理论包括: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延伸论)、媒介即讯息(媒介讯息论)、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冷热论)和“地球村”理论。 1.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2.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2、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 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受众传播学概论:受众研究理论五论

受众传播学概论受众研究理论五论 社会类型论 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这一理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与扩展。个人差异论是以心理学为依据,主要强调个体心态与性格的不同,而社会类型论则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美国学者约翰·赖利(J.Larry)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M.hny)在论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中,揭示了受众基本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首先进人了这一理论的研究领域。

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大众媒介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写、设计、制作、传播讯息,就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力,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而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也会将接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 尽管社会类型论没有完整描述出大众传播中受众行为有所不同的根据,也没有对受众现象作更深入地分析,但它毕竟特别强调了拉斯韦尔“五要素”中“对谁”这一要素,使媒介的决策者或传播者在策划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时能够考虑受众的某些因素。 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由卡尔·霍夫兰于1纠6年最先提出,并由德弗勒在1刃0年作了某些修正而形成的。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世界上不存在划一不变的传播对象。受众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个人差异并非先天赋予,而是后天习得。就是说,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遇的社会经历和所受的社会教育不同,他们各自的个人素质、心态体系也就不同。当这些心态各异的受传者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时,所作出的反应也势必因人而异。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新颖 完整

新颖 优质 完整 1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一、传播学基础知识 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 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 1、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 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2、卢因的代表作是《解放社会矛盾》,并最早提出了“把关”的概念,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的代表作是《人民的选择》,并在此书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他创立了二级传 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验调查法,他认为大众传播可能产生强化效果、结晶效果、改变效果。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他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曾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并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明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地考证。(卢因和霍夫兰一样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到传播学领域) 5、施拉姆的代表作是《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男人、女人、讯息与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并于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他的《大众传播学》整理、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传播学形成一门边缘学科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 三、传播学主要理论 1、贝雷多克:把5W 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首次提出)变为7W 模式(在拉斯韦尔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机与情境);指出“传播是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及其他内容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2、贝雷尔森: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 3、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概念。 4、赖利夫妇:创建了社会系统模式。 5、盖洛普:对舆论调查方法进行改进。 6、戈尔曼:提出了“在前台的行为”、“在后台的行为”两个概念。 7、格伯纳:培养理论的提出者。 8、赫尔卓格: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进行调查。 9、麦克卢汉:提出了“感觉的平衡”概念。 10、怀特:明确提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 11、麦克内利:纠正怀特把关模式中单一缺陷。 12、伯洛:在理论上较透彻的阐明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播的本质是变动,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3、维纳:控制论的创立者(较早地对信息种类作出概括),并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 14、赖特:提出了传播四大功能中的娱乐功能(也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15、申农:1948年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 16、德福勒:创建了控制论模式。 17、茹科夫:把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两大类。 18、英尼斯: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帝国与传播》,专门分析了“媒介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