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中级经济师通关经验分享+中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背诵版,呕心沥血整理

2019年中级经济师通关经验分享+中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背诵版,呕心沥血整理

中级经济师通关经验分享+中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考点一: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含义 备注

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构成要素:

1.购买欲望(愿意)

2.支付能力(能够)

供给 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构成要素:

1.愿意

2.可能

考点二: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消费者的偏好 (一般同向) 生产成本(反向)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同向) 生产技术

产品价格 (一般反向) 产品价格(同向)

替代品的价格 (“煤气和电”一般同向)

相关产品的价格

互补品的价格 (“汽车和汽

油”一般反向)

预期 (是指消费者的预期)

预期(是指生产者的预期)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广告宣传、商品品种,质量等)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生产

要素的价格)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考点三: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是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

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曲线上点

的移动)。

(2)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 因素的变化

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Q 供给曲线是供给和价格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 (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给

的相应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P

S S ’

Q (供给量)

考点四: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最高限价 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支持价格) 含义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

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目的 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保护买方利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保护卖方利益) 影响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结果是市场短缺。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过】 后果 1.严重买方排队现象 2.黑市高价 3.生产者变相涨价 1.严重卖方排队现象

2.黑市低价

3.生产者变相降价

措施 行政措施和分配措施(配给制) 只宜短期或局部地区实行。

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

统。

只宜在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考点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

格弹性

一、弹性系数的计算

类型 计算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 d =价格的相对变动需求量的相对变动 【注1】在计算需求量相对变动和价格

的相对变动时,

(1)点弹性: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

格。

(2)弧弹性: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

均价格。

【注2】点弹性适用价格和需求变动较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价格和需求变动较大的场合。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 y =收入的相对变动需求量的相对变动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 ij =

价格的相对变化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 i (涉

及两种商品)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E s =价格的相对变动供给量的相对变动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 <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 =1,称为需求单一弹性。

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具体影响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价

格弹性大。

商品的重要性 生活基本必需品,需求弹性小;

非必需的高档商品,需求弹性大。 商品用途的多一般来说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

P D D’

Q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不变,

消费者偏好增强、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涨、互补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产品价格不变,生产成本降低、

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会导致供给

曲线向右移动。

少 越大。 时间 时间短,弹性小;时间长,弹性大。 四、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类型 关系 E d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

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E d <1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涨价好】 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

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E d =1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 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五、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类型 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应用举例 E ij >0 替代关系 煤气和电 E ij <0 互补关系 汽车和汽

E ij =0 不存在相关关系 六、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类型

含义 商品性质 1=y E

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1>y E 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

于收入的增加。

高档品; 奢侈品 1

必需品 0=y E

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低档品

七、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 s >1,供给富有弹性。 (2)E s <1,供给缺乏弹性。 (3)E s =1,供给单位弹性。

(4)E s =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E s =∞,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八、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对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 时间(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

素)

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对于农产品来说,短期内供给弹

性几乎为0。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

则供给弹性大。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考点一: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经济人假设 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

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

效用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

足程度,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基数效用论 1.观点:该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

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就是用1、2、3、4……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

用的大小。

2.基数效用论下效用是可计量的,所以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序数效用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

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相同:均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 不同: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

序数效用理论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基数效用论下效用可加总,而序数效用论效用不能加总。

考点二: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备注 完备性 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的表达

出来。

可传递性 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消费者总是偏好数量较多的组合。也就是多多益善。

考点三: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

一、无差异曲线的概念——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特征 依据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偏好的“多比少好”假定。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偏好的可传递性,辅之以“多比少好”假定。

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注1】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注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表明的经济含义是指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考点四:预算约束线

1.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2.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 、两种商品的价格P 1、P 2。

(1)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2)如果只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不动,且收入不动,会使预算线会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右(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左(内)旋转。

(3)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

(4)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考点五: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经济含义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比。

2.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1)偏好不变(2)收入不变(3)价格不变

3.“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组合。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考点六:商品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决定的,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

2.替代效应: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效应正常品需求低档品需求

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更平

缓)

向右下方倾斜(更陡峭)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考点一:生产者组织形式及企业形成理论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

1.生产者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

2.依据“经济人假设”,生产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3.经济学家并不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唯一动机;但从长期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二、企业形成理论

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交易成本的节约。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考点二: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边际产量(MP):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

二、产量曲线

1.一种可变要素变化的产量曲线(三点三线)

Q

TP(总产量曲线)

L

L1 L2 L3

Q

AP(平均产量曲线)

L

L1 L2 L3

MP(边际产量曲线)

生产函数图形及位置关系

2.多种可变要素同比例变化

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题。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考点三:成本及利润的含义

机会成本是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

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

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

出。

隐成本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

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总成本企业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经济利润

(超额利

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

成本

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

润。

正常利润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

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

部分计入成本的。

考点四:成本函数及成本曲线

1.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

2.短期总成本TC =总固定成本TFC +总可变成本TVC

①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厂房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

②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

3.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也就是可变成本的增加额(因为短期内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4.成本曲线

(1)总成本、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曲线

C TC(总成本)

TVC(总可变成本)

TFC(总固定成本)

Q(产量)

(2)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C MC(边际成本)

M AC(平均总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M’

AFC(平均固定成本)

Q

5.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因素:

(1)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租金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应提高。

(2)生产率: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生产率下降则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考点一: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

(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3)进入障碍的大小。

考点二: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市场结

构类型

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

(很多;同质;了解;自由)

①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②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③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④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①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②产品具有差别性,生产者可以对价格有一定的程

度的控制(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③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

碍。

寡头垄断市场 ①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②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

别;

③他们对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 ④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完全垄断市场 ①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 ②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注】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掌握“自然垄断”: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的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点三: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需求曲线、决策原则及收益曲线 项目 整个行业需求曲线 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利润最大化原则 完全竞争市场 向右下方倾斜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完全垄断市场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垄断竞争市场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注】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不是行业需求曲线。完全垄断

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需

求曲线比完全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P

Q

P AR (DD ) MR Q 考点四: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简单法则及价格歧视 一、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一个简单法则 边际收益=d E P

P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价格+

由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简单定价法则: d E P MC P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边际成本价格1-=-

【注1】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额占价格的比例,应该等于需求价格

弹性倒数的相反数。 【注2】垄断企业索取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弹性低,垄断者可以确定较高的价格;随着需求价格弹性增高,则价格将逐渐接近于边际成本。 二、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的类型 价格歧视类型 含义 一级价格歧视

(完全价格歧视)

1.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2.所有消费者剩余都被垄断者占有了。 二级价格歧视 (批量作价) 1.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 2.垄断者侵蚀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

对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

格。

2.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 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3.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考点五:寡头垄断市场中上价格形成的模型 价格形成模型

具体内容 协议价格制 其方式是限制各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边际收

益等于行业边际成本。 【注1】卡特尔:企业联合起来一起行动,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是石油生产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

【注2】我国企业之间实施共谋或卡特尔是一种违法行为,受到反垄断法律法规的严格禁止。 价格领袖制 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则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其保持一致。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2015年新增预计分值4分左右) 考点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的需求 生产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派生需求)、联合需求(复合需求)。 考点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所有的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概念 含义 边际物质产品(边际产量)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 边际收益产品(MRP ) 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边际产品价值(VMP )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

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边际要素成本(MFC )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AFC ) 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考点三:生产者面临的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和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

形状

考点四:劳动的供给原则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条件:劳动的边

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考点五:劳动的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

企业的,边际(平均)

收益线;需求曲线(三线重合) 完全垄断市场上单个企业

(两线重合)平均收益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

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可用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考点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有关概念

有关概念含义

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1.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

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

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

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

利。)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即如

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

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

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此时

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

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

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

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考点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三完全一不存在)

(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2)信息是完全的;

(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考点三:市场失灵的原因及政府干预措施

一、垄断

1.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

2.政府干预措施

(1)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2)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二、外部性

(一)含义: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二)分类

1.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2.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1)外部经济: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2)外部不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付出代价。

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类型影响

外部经济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

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

少。

外部不经济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

4.政府对外部性的干预

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税收补贴;合并相关企业。

(1)使用税收(外部不经济)和补贴(外部经济)手段。

(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

消除外部性的现代方法: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进一步看,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含义

(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

(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

竞争性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

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点:非竞争性(等量消费),非排他性(都能消费)

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

(三)公共物品的分类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

的非排他性的物品。

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

的拥挤性。

教育、医疗卫

生、收费公路

(四)私人物品及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

(五)公共物品政府干预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四、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逆向选择劣质商品和服务驱逐优质商品和服务。

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

动,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考点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形态及计算方法

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国民总收入(GNI):就是过去所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

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5.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计算方

计算公式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

盈余

【注1】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

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

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

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

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

括所得税。

【注2】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

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

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

和福利费。如果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

入营业盈余中。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

(1)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

加。

考点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部门投资储蓄恒等式

两部门支出法GDP=Y,即C+I=C+S,I=S,

三部门支出法GDP=Y,即C+I+G=C+S+T,I=S+(T-G)

四部门支出法GDP=Y,即C+I+G+(X-M)=C+S+T,I=S+(T-G)+(M-X)

考点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储蓄函数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0<β<1)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注】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

消费函

,

即:

消费=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储蓄函

储蓄=收入-消费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考点四: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k=

S

I

Y1

1

1

=

-

=

?

?

β

,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S为边

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考点五: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均衡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

-

I+政府购买G +净出口

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代入上式:

均衡国民收入Y=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均衡国民收入Y+投资+政府购买G +净出口

解方程,即可求出均衡国民收入。

考点六: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总需求

项目具体内容

含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

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

产品总量。

利率反向变化:

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

用消费品的数量的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

货币

供给

同向变化: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政府

购买

同向变化:

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税收反向变化:

税收的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导致总需

求增加,反之亦然。

预期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

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是增长的,也会

增加消费,这都导致总需求增加。

价格

总水

反向变化:

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总需求曲

线(只分

析价格总

水平与总

需求的关

系)

1.向右下方倾斜。

2.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影响。

(1)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

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

总需求变动的现象。

(2)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

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

的现象。

(3)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

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

现象。

二、总供给

1.影响因素:

(1)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和成本。

(2)决定总供给的其他因素:技术进步、工资水平变动、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另外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总供给曲线

(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从长期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

(2)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求模型

(1)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2)短期来看,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影响价格总水平。

当总供给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考点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1.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2.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考点二: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即为“索罗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考点三:经济波动的类型

分类标准具体类别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1.长周期:中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

2.中周期:周期长度平均约为8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

3.短周期:周期长度平均为3~5年。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

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考点四: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

2.消费需求的波动

3.技术进步的状况

4.预期的变化

5.经济体制的变动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考点五: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指标

类型

含义举例

一致指标也称为同步指标,指标的峰谷出现

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

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描述总体

经济所处状态。

工业总产值;固

定资产投资额和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先行指标也称为领先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预

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

制造业订货单,

股票价格指数和

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

谷的确定。

库存、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考点六: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注】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考点七:新常态的含义及特征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含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新常态的三大特征

1.中高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3.新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考点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及度量

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考点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y

v

m-

+

=

π。

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考点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2.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考点四:失业的类型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类型如下表:

失业类型含义

自愿失业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

作的一种状态。

摩擦性失业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

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

业。

需求不足型

失业(非自

愿失业、周

期性失业)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

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

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

系的,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考点五: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一、奥肯定律:

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美国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

2.结论:相对于潜在的GDP(即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

3.作用: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

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二、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变化的百分点。就业弹性的变化受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就业弹性就较高。

三、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

考点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 理论 提出者 观点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

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

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考点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 (贬出,即贬值出口增加)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考点三: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 非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

自愿出口限制

歧视性公共采购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

考点四:倾销与反倾销

1.倾销含义: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WTO 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和成本加费用和利润的标准。

2.倾销的类型: 类型 含义

掠夺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

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

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 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

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 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

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3.倾销的影响

4.反倾销: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税是一种附加税。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 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关于 经济基础 第六部分 法律有关数字、时间、日期等的归纳 第三十二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无 第三十三章 物权法律制度 1、一物一权原则

①一个特定的标的物上只有一个所有权。

【提示】特定的物上只有一个所有权,所有权人可以有多个;物权也可以有多个。

②同一物上不得设有两个以上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物权

2、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3、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4、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就同一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两种形式。

5、按份共有,又称为分别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6、共有物的处分和重大修缮,须得到绝大多数共有人的同意。《物权法》规定,处分按份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章 合同法律制度

1、定金合同是实践合同。我国《担保法》第90条中规定,“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我国《担保法》第91条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2、《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

通胀率 失业率 通胀率

失业率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可见,违约金与定金的罚则并不能并用,二者只能择其一适用。第三十五章公司法律制度

1、除国有独资公司外,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为股东。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2、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3、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4、《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设立公司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公司名称经预先核准后,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保留期为6个月。

5、登记的公司住所只能有一个,且须在登记机关辖区内。

6、公司章程的修改权限专属公司的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须经特别程序。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7、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8、强制解散公司的权利: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用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9、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但是,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10、①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3人至13人;但是,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执行董事的职权由公司章程规定。

②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5人至19人。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的职工代表由公司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11、监事会是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机构。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不设监事会。

①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

③监事的任期每届为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12、2.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3.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13、关联董事的回避制度

②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

③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14、上市公司的特别决议事项制度。

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通过。

15、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重大诉讼,在每会计年度内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会计报告。

16、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17、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18、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18、公司的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订立合并契约,依法归并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

(1)吸收合并: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

(2)新设合并: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

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19、(二)公司的分立

1.公司分立,是指一个公司不经过清算程序,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的法律行为。

2.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20、公司解散的原因如下:

(5)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21、公司的清算

公司除因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以外,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

22、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第三十六章其他法律制度

1、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2、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满3年后,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专利局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3、对于专利管理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专利权人发现侵权行为后,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是2年,自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4、商标局对受理的商标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符合规定的,予以初步审定,并予以公告;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

①商标注册申请人自其商标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标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②商标在中国政府主办的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自该商品展出之日起6个月内,该商标的注册申请

人可以享有优先权。

5、续展权: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续展权是指注册商标有效期届满时,商标权人,享有依法申请续展注册,从而延长其注册商标的保护期的权利。续展的次数法律不作限制。注册商标的续展申请,应在商标有效期满前12个月内向商标局提出,如果因故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可以给予6个月的宽展期。

6、①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②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③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单位对劳动者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得享法定解除权,续订劳动合同的。

7、劳动合同自签订之日生效,但双方当事人约定须公证方可生效的合同,其生效时间始于公证之日。

8、经济性裁员:法律规定,有一定情形,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9、预告解除: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即时解除:在用人单位危及劳动者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10、劳动合同不得解除的情形:

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11、质量担保的义务:

③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义务:

②没有规定和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经营者应当者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经营者应当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③经营者应当承担因其履行“三包”责任义务而产生的运输等必要费用。

无理由退货义务: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①消费者定作的;

②鲜活易腐的;

③在线下载或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④交付的报纸、期刊。

(2)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12、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

(1)有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2)在商品中掺假、掺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行为。

2.刑事责任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者受伤、残疾、死亡的;

(2)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3.民事责任

(1)经营者有侮辱诽谤、搜查身体、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3)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4)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不仅可获得补偿性的赔付,还可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5)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还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13、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还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14、(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①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③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15、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④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为奖励的,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

16、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

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第二部分财政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考点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及需求显示

公共物品的特

非竞争性

(主要特

征)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

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

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排他性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

品的潜在困难。

私人物品的需

求显示

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需

求显示

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

考点二: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公共物品供

给的

两重含义

类别具体内容

公共物品的

融资

政府融资

(强制融

资)

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

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

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

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

(自愿融

资)

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

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

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

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

生产

政府生产

合同外包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

表现。

其他方式特许经营、合同委托。

考点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考点四:供求规律及政府活动范围

1.市场系统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

2.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亚当斯密称为“看不见的手”)

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

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

3.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1)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2)矫正外部性

(3)维持有效竞争

(4)调节收入分配

(5)稳定经济

考点五: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关注的知识点

资源配置职能 1.根据政府职能的范围,财政资源配置

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

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2.机制手段,关注以下几点: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公共工程提

供资金;

(2)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

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3)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

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

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

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机制手段,关注如下几点:

(1)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

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

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2)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3)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提供社会

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机制和手段,关注如下几点:

(1)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2)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考点六: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

僚)行为。

理论基石个人主义方法论

经济人假设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考点七: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环

4.官僚体系无效率

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5.利益集团与寻租

考点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目前我国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

(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

(2)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公平统一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

4.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任务

(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

①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

②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③重点推进的改革和制度建设。

(2)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优化税制、完善调解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

(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考点一: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及经济性质

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项目含义作用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总额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

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

生活的程度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总额中

各类支出所占的

比重

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

了什么事,有助于人们了解政

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财政支出的经

济性质

各项财政支出的

具体经济构成

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

花的,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实际履行何种职能

考点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适用

于编

制政

府预

算的

统计

分类

支出功

能分类

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

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我国支出

功能分类的项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

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

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

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社区事务、

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

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

支出经

济分类

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

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我国支出经济分类的项目包括:工资福利支

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

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

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

其他支出。

交易

的经

济性

购买性

支出

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

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

支出比重大,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

转移性

支出

政府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

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

务。可以造成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在其他社会

主体中的重新分配。转移性支出比重大,政

府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考点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规模通常由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

财政相对规模财政支出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

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中央财政支出占

全国财政支出的

比重

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考点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

况指标

指标内容

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

长的百分比,可以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

趋势。

A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增长率比)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增长额比)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

考点五: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理论观点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皮考克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1)英国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非连续性”的

(2)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选民通常具有“财政幻觉”。

考点六: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存在的问题优化(十二五规划)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转移性支出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新增财政支出的投向应更多投到最终需求。

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较低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预算支出要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使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上。

考点七: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1)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

其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价的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

价的对象

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财政支出绩效评

价的内容

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财政支出绩效评

价原则

1.经济性:从事某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

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

2.效率性:强调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

产出。

3.效果性: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

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

果之间的关系。

4.公平性

(2)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3)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重要性原则来确定。

原则含义

相关性指标与部门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

经济性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考评。

可比性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的指标。

重要性选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指标。

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考点一:政府收入的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

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我国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

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考点二: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口径类型财政收入内容

最小口径税收收入。

小口径 1.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

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

2.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

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

中口径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大口径全部的政府收入。

考点三: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考点四:税收的特征

特征内容

强制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

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

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

税率等要素。

考点五: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重点内容

纳税人【注】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

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税目代表征税的广度。

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

而变动);定额税率(固定税额);累进(退)税率。纳税地点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不一致。如与总公

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

税。

考点六:税收分类

分类标志具体内容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1.流转税: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2.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3.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车船税。

4.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

5.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标准划分1.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2.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1.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

2.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1.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2.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①中央税:如消费税、关税。

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③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考点七: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0 100%税率

考点八: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的方式

税负转嫁方

具体含义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税负转嫁。

混转也称为散转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这种转嫁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消转纳税人用减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

增利润中得到抵补,通过经营管理、提高劳动

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

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旁转也叫侧

转,

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

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税收资本化

也称“资本

还原”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

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

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

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

地交易的课税。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影响因素具体影响

应税商品供给

与需求的弹性

(关键因素)

(1)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税负不容易

转嫁;

(2)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较易转

嫁。

课税商品的性

(1)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2)生活必需品税负容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

易的关系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

不容易转嫁;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

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

税。

课税范围的大

(1)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不容易转嫁;

(2)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

商品的竞争程

(1)竞争程度大,税负不容易转嫁。

考点九:国债特征和功能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国债功能具体内容

弥补财政

赤字

(1)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

发行国债方式弥补。

(2)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筹集建设

资金

调节货币

供应量和

利率

(1)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

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国债”之称。

(2)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

利息的钞票”。

调控宏观

经济

考点十: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国债负担

国债负担具体内容

认购者负担国债发行应考虑债权人的应债能力

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应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纳税人负担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代际负担

如果国债资金运用不善,或者仅用于弥补财政赤

字,留给后人的就只是净债务,严重影响后代人的

生产与生活。

二、国债限度

1.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有三个指标:一是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2.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

国债相对

规模

具体内容

国债负担

(1)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

税收收入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

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的形象描述,该曲线的基本

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

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

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

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

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3)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

(4)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债务依存度(1)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2)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

(3)我国分为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4)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考点十一:李嘉图等价理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考点十二:国债制度

一、国债发行制度

1.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

二、国债偿还制度

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

三、国债市场制度

国债市场的功能:实现国债的发型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

①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②回购交易方式: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

③期货交易方式: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

④期权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

考点十三: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一、政府性债务的类型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

负债

需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

政府或有负债由某一或有事项印发的债务,这种债务

会不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

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

政府来承担。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

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还责

任。

或有负债政府负有担保

责任的负债

政府提供担保,当某个被担保人无力偿

还时,政府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

救助责任的负

政府不负有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

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要给予一

定救助的债务。

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1.中央政府实行余额管理。

2.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地方债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第十四章政府预算

考点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从形式上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

的形式体现,该表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

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从内容上

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

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从政治方

面看

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

(1)政府预算指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在做什么和

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

(2)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

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从本质上

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需

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

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国家预算。

考点二:政府预算原则

原则具体内容

完整性原

所有法律准许的政府财政活动,都要在预算中清楚

的列出,不应另设其他财政收支账目;政府所有的

财政活动都不能脱离预算管理,非政府交易活动必

须排除在外。

统一性原

保证整个财政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协调性。

可靠性原

也称为“谨慎性”原则,支出预算安排要真实、可

靠,既不能不切实际的把支出盘子打得很大,无法

完成,也不能留下硬缺口,将执行中一定要发生的

支出不列入预算,人为缩小支出规模。

合法性原

政府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

准。这是政府必须对纳税人负责的理念的重要体现。公开性原

年度性原

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

(1)历年制:如中国(2)跨年制:如美国、英国、

日本。

考点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按预算

编制形

单式预算这种形式比较简单,便于编制,能

够清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有利于

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实施。但没有

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

利于政府对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

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复式预算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

算组成。

①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

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

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

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便于政府科学安排收支结构,分类

控制预算收支平衡;便于政府灵活

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

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按预算

编制依

据的内

容和方

增量(基数)

预算

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

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

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

定。增量预算保持了财政收支指标

的连续性。

零基预算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

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年度预算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多年预算预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三年至五

年)的政府预算。中期预算一般不

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

权力机关的批准。

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平衡预算差额预算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投入预算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的预

算。

绩效预算用量化绩效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

项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

作的情况。

规划项目预

核心是使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有效

性分析。

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中央预算地方预算

考点四: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机关、部分、单位预算管理职权

立法机关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中央和地方

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

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

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

当的决议。

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预

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

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等。

各级人民政府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

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

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级预算草案、、

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本级决算草案;向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

案的报告;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决定

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监督本级各部门

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改变和

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关于

预算方面的不恰当的决定和命令。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本级预算的调

整方案、本级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

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

案。

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

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考点五: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内容

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能够统筹安排使用的资金,应当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预算体系具体内容

一般公共预算1.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

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

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

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

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

的。

政府性基

金预算

1.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

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

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

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国有资本

经营预算

1.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

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

模安排,不列赤字。

3.从2010年开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交

全国人大审查批准。

社会保障

预算

1.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

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

算。2013年正式提交全国人大。

2.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依

法建立,规范统一;二是统筹编制,明确责任;

三是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四是相对独立,有机

衔接;五是收支平衡,留有结余。

3.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一般公共预算,但

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及国有资本经营

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金。

考点六: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有关政府预算活动的

各种法规制度,是纳税人及其国家权力机关控制财政活动的机

制。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一般是通过“预算法”的

形式予以确定。

预算编

制制度

部门预

算制度

1.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

形式。是以部门为预算主体的综合预

算。

2.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

算法。

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①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

②项目预算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排

序。

预算外

资金纳

入预算

管理

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

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

入预算管理。

预算执

行制度

(是预

算实施

的关键

环节)

建立国

库集中

收付制

(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2)规范财政性资金收缴方式。所有

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

政专户。

(3)改变财政资金分散拨付方式。

实行政

府采购

制度

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

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

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

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考点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二)推进预算、决算公开

(三)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四)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冲减赤字、

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

金、削减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经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的国债余

额限额内发债平衡;

(五)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六)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七)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第十五章财政管理体制

考点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考点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及类型

一、内容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

构的设置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1.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2.事权或支出划分原则:技术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受益原则。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1.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2.收入划分原则:恰当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调控功能强、收入份额大、流动性大、收益与负担不直接对应的收入归中央政府)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二、类型

财政联邦制模式

(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遵循“州余权主义”原则。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

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财政单一制模式

(法英日韩)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考点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分税制内容

项目内容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地方固定收入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

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

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1)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2)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3)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97%,地方3%。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1.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

②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

③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

④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

2.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税种属性,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原则,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

将其余具有明显受益性、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影响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

考点四: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重要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弥补其收支差额,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最基本作用。

3.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

4.通常情况下,对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项目,中央政府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施财力匹配与均衡;专项转移支付严格限于中央委托事务、共同事权事务、效益外溢事务和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

5.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

(1)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2)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要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6.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

(1)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2)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

考点一:财政政策的功能和目标:

(1)功能:导向、协调、控制、稳定。

(2)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考点二:财政政策的工具(掌握如何使用,关键是理解“花钱”二字)

财政

政策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

需求

(繁荣,少花钱抑制总需

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

需求

(萧条,多花钱刺激总需

求)

预算

政策

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

盈余。

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

赤字规模。

税收

政策

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

来增加税收。

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

来减少税收。

公债

政策

增加长期国债、提高利

率。

增加短期国债、降低利

率。

公共

支出

狭义购买性支出: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

的商品和劳务支出。

转移性支出: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

出。

政府

投资

降低投资支出水平。提高投资支出水平。

补贴

政策

减少财政补贴支出。增加财政补贴支出。

考点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分类标准类别具体内容

调节经济周

期的作用

自动稳定的财政

政策

累进所得税;

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

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

政策

主动灵活的选择不同类

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

政策工具。包括汲水政策

和补偿政策。

调节国民经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

(多花钱)。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小和抑制社会总需求(少花钱)。

中性财政政策

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财政政策。

考点四:财政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财政乘数类型 计算 特点及作用 税收乘数 =税收变动率

国民收入变动率

=b

1b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1、税收乘数为负值,说

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 2、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

量的b /(1—b)倍。

政府

购买支出乘数

=

购买支出变动率

国民收入变动率

=

b

11

边际消费倾向-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正方向变动。

(2)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

(3)同税收乘数比较,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这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1-b)/(1-b)=1

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如果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

考点五:财政政策时滞

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 时滞类型 内容

内在 时滞 认识时滞 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

行政时滞 财政部门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

间。

外在 时滞 决策时滞 财政部门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所需要的时间。

执行时滞 政策议案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需要的

时间。

效果时滞 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

的时间。

考点六: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

1.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

2.实现短期调控与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

3.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4.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第六部分 法律

第三十二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考点一: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阶段

第一阶段 在奴隶制社会和封诸法不分,刑、民合一

建社会

第二阶段 封建社会末期和自

由资本主义阶段

民商法主导模式

第三阶段 当代社会

民商法、经济法主导,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辅助模式

考点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调整经济的法”是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它既包括传统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商法,也包括近代产生的经济法。

民商法 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则的法律体系中,民商法处于

基本法的地位。民商法主要调整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均属于民商法。

经济法 经济法与民商法协调互补,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社会

调整经济关系的两大法律体系。

其他法律部门 劳动法、环境法、社会保障法;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对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是包括宪法、刑法、行

政法、诉讼法等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法律体系的任务。

考点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具体内容 经济管理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运用一系列手段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宏观经

济管理关系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宏观领域的经济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关系、产业政策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 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市场管理关系由经济法调整。具体包括:第一,维护

公平竞争关系;第二,产品质量管理关系;第三,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这些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国家通过政府机构或设立企业、委托代理人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或经济关系,如进行招标、定(购)货、发包、出让、信贷、担保等活动时发生

的合同关系; 其二,平等的国家机关或财政主体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

第三十三章 物权法律制度

考点一:物权的特征

物权和债权构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财产的结合表现为物权,当财产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则体现为债权。 (1)物权是绝对权(对世权);债权是相对权(对人权)。 (2)物权属于支配权;债权属于请求权。

(3)物权是法定的,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 ①物权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由法律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种类。

②债权特别是合同债权,主要由当事人自由确定。

(4)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但人的身体不可成为物权的客体。人体器官在未经合法程序和手段与人体分离之前,也不可成为物权的客体。债权一般直接指向的是行为,而间接涉及物。

(5)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债权原则上不具有追及的效力和优先效力。

①当物权与债权并存时,一般来说,物权优先于债权;

②同一标的物上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或性质相同的物权时,成立在先的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 考点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具体内容

物权法定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得丧变更及其保护的方

原则法均源自法律的直接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地创设。

一物一权原则①一个特定的标的物上只有一个所有权。

②同一物上不得设有两个以上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物权。同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数个不相矛盾的物权。例如所有权与他物权同时并存;在同一物之上设定数个不相矛盾的担保权等。

物权公示原则1.“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考点三:不动产登记的范围与种类

登记范围登记种类

1.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

2.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

3.抵押权;1.预告登记是指为保全一项请求权而进行的不动产登记,该项请求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

(1)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2)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2.首次登记:物权首次产生。

3.变更登记:

物权具体内容

变化。

1.转移登记的权利主体不一

致,而变更登记前后的权利主

体一致。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

别。

2.转移登记是不动产权利转让

行为,变更登记则不是。

3.转移登记一般应依法缴纳相

关契税所得税等,变更登记不

需缴纳税款。

4.转移登记:

物权权利发生

转移。

5.注销登记。

6.更正登记或异议登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7.查封登记。

考点四:物权的种类

分类标志类别物权种类

物权的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范围不同自物权所有权

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他物权从设立目的的角度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

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

役权、典权等

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物权有无从属性主物权所有权、地上权等

从物权地役权、担保物权

物权的发生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法定物权留置权和法定抵押权意定物权质权、抵押权

物权之存续有无期限有期限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无期限物权所有权

【其他考点】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如下:两者区别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设立目的不同实现物的使用价值以物的交换价值担保债权

的实现。

权利的性质不同多为独立性的主权

是从权利,它以债权的存在

为前提。

标的物不同主要标的物为不动

标的物为不动产或动产。

标的物价

值形态变

化后的影

响不同

标的价值形态如发

生变化,会对权利人

的使用收益权产生

影响,甚至导致权利

消灭。

担保物权的标的物价值形

态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担保

物权以变化后的物为标的

而继续存在。即担保物权具

有物上代位性。

考点五: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概念: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

处分权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拥有所有权的根本标志。

2.所有权的法律特征:独占性;全面性;单一性;存续性;弹力

性。

考点六: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一、所有权的取得

取得

方式

含义具体方式

原始

取得

所有权首次产

生或不依赖于

原所有人的意

志而取得物的

所有权。

物权首次产生生产、孳息

公法方式获得

所有权

国有化和没收

其他直接根据

法律规定确定

所有权的归属

先占、添附(混合、

附合、加工)、发现

埋藏物隐藏物、拾

得遗失物、善意取

继受

取得

通过一定的法

律行为或基于

法定的事实从

原所有人处取

得所有权。

①因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

法律行为具体包括买卖合同、赠与和

互易等。

②因事实而取得所有权。例如继承遗

③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通过合股集

资的方式形成新的所有权形式。

【所有权取得方式的其他考点】

1.孳息:指由原物所产生的收益。分为:

(1)天然孳息:因物的自然属性而获得的收益。天然孳息由所

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

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2)法定孳息:因法律关系所获得的收益。如存款取得的利息,

出租人根据租赁合同收取的租金。法定孳息按约定取得,没有约

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交易习惯取得。

2.先占:民事主体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

法律事实。

先占应具备的要件:标的须为无主物、标的须为动产;行为人须

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物。

3.善意取得:指受让人以财产所有权转移为目的,善意、对价受

让且占有该财产,即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受让人仍可

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1)善意取得既可适用于动产,也可适用于不动产。不动产的

转让以办理登记为物权变动的标志,动产的转让以交付作为基本

标志。

(2)禁止或限制流通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例如,枪支弹药、

黄金、麻醉品等。

(3)货币和不记名证券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二、所有权的消灭

消灭方式具体含义

所有权的相对消灭因物权主体的原因而消灭

所有权的绝对消灭因所有权客体的原因而消灭

考点七:共有及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一、共有

1.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

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需要注意的知识

点:

(1)按份共有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一定的应有部分。应有

部分的确定如果根据意思及法律两种方法不能确定应有部分的

比例时,则应推定为各共有人的应有部分均等。

(2)按份共有人依据其应有部分,对于共有物的全部享有使用

收益权,而不是对共有物按应有部分比例享有一定部分的用益权。

(3)按份共有中的共有人不需经过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出卖自己的应有部分,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4)《物权法》规定,处分按份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2.共同共有

(1)在共同共有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等)存续期间,共同共有人不能对共同共有财产确定份额;

(2)共同共有财产的处分应经全体共有人的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物权法》规定,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业主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业主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随着业主对专有部分所有权的转让而一并转让。

考点八:用益物权的内容和法律特征

概念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法律特征用益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他物权;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用益物权具有使用的目的;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

内容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

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

1.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

或者划拨等方式;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

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

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划拨土地

没有期限的限制。《物权法》规定:“严格限制以划拨方

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

2.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经营合同是确认土地承包经营

权的主要依据。

3.宅基地使用权:须遵循法定的申请程序,经批准后方

可取得。

4.地役权:地役权是利用他人不动产的一种权利。地役

权是按照合同设立的。

考点九:担保物权的法律特征

具有价值权性以支配标的物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担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

具有法定性当事人不得约定设立担保物权,也不得协议变更担保物权发生的要件和内容。

具有从属性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而存在。

具有不可分性在所担保的债权未受全部清偿前,担保权人可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权利。

具有物上代位性担保标的物变化为其他的价值形态时,担保物权所具有的支配效力及于变形物或者代替物。

考点十: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一、抵押权(不转移财产占有)

1.抵押财产

(1)《物权法》第180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作为抵押权的标的:

①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②建设用地使用权;

③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④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⑤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⑥交通运输工具;

⑦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2)《物权法》第184条规定了禁止抵押的财产:

①土地所有权;

②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③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④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⑤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2.抵押登记

应当办

理抵押

登记

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以招标、

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

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

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

抵押权自登记时设

(房地产)

可以办

理抵押

登记

以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

产品;交通运输工具;正在建

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

抵押权自抵押合同

生效时设立

二、质权(转移财产占有)

质权的

法律特

1.质权的设定必须移转占有,以某些特定财产作质物

时,还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手续。这是质权与抵押权的

一个重要的区别。

2.质权的标的主要为动产或权利,不包括不动产。

3.质权具有物上代位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质权的

类型

动产质权

权利质权:①汇票、支票、本票②债券、存款单;③

仓单、提单;④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⑤可以

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中的财产权;⑥应收账款。

三、留置权

1.留置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留置权的成立无需双方当事人的约定。

2.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这条规定体现出了法定担保物权和意定担保物权在受偿顺序上的不同。

3.留置权只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关系中。如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

第三十四章合同法律制度

考点一: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分类

一、合同具有的法律特征

合同法律特征备注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

在合同关系中是不存在领导与被领

导、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的。

合同是在当事人自愿基础

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

法律行为

合同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

关系的协议

行政关系及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

由合同法调整。

婚姻、收养、监护等,不由合同法

调整。

二、合同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别具体内容

当事人各方

权利义务的

分担方式不

双务合同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单务合同如,借用合同、赠与合同。

合同的成立诺成合同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