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1],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2],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3],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4],平林新月人归后[5]。

[1]闲情:闲愁。

[2]日日:一作“旧日”。

[3]青芜:形容草色碧绿。

[4]楼:一作“桥”。

[5]人:指游人。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两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谥忠肃。冯延巳当政时,南唐国势已日渐衰微,他无力扭转乾坤,同时又卷入激烈的党争中,这种现实处境所造成的内心矛盾,在他的词作中时有反映。冯延巳词的题材虽然与花间词并无二致,多写歌舞宴饮、相思离别,但是他并不醉心于描写女人的容貌举止和服饰,而是着重描写一种心理体验,表现一种感情境界。这种创作倾向正如王国维所言“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

解题

《鹊踏枝》,一作《雀踏枝》,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即《蝶恋花》。冯延巳有《鹊踏枝》十四首(其中部分作品与欧阳修相混),本词为其中之一。全词抒写春天的闲愁,词旨隐晦,感慨深沉。

摊破浣溪纱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1],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2],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3],小楼吹彻玉笙寒[4]。多少泪珠无限恨[5],依阑干。

[1]菡萏(hàndàn):荷花。

[2]绿波:一作“碧波”。

[3]韶光:美好的时光。一作“容光”。

[4]鸡塞:即鸡鹿塞,汉朝的边塞,此处泛指边塞。“鸡塞远”,一作“清漏永”。

[5]吹彻:犹指吹遍。“彻”,本为大曲的最后一遍,故可以解释为曲终。

[6]多少:一作“籁籁”。无限,一作“何限”。

李璟(916—961),字伯玉,初名景通,徐州(今属江苏)。南唐烈祖李昇的长子。公元943年嗣位称帝,年号保大。即位之初,曾用兵攻取建、汀、漳、泉等州,使南唐一度成为拥有35个州的“大国”。后因为受到后周的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在位19年,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好读书,但是天性懦弱。李璟文存十七篇书、表、小札;诗只有《全唐诗》所收七律一首,七古一首和断句三联(共六句)。其词仅存四首,词作虽然写男女情事,但是已经融入了感时伤怀的情绪,渗透着国事风雨飘摇的悲苦心绪,与后主李煜并称为“南唐二主”,后人辑有《南唐二主词》。

解题

这首词抒写了悲秋怀人的情绪。词中主人公因荷花凋零而自伤憔悴;又在梦中见到征人,醒来却是只身处于回荡的凄凉乐声的小楼。万分无奈中,只能泪珠暗弹,倚楼凝望。全词写来妥帖细腻,不事雕绘,感情沉郁,凄然欲绝。[摊破浣溪纱],[浣溪纱]的变体,[浣溪纱]本是词牌名,一般是上下两阕各二十一字。如果把上下两阕的第三句,都破为两句十个字,

即为[摊破浣溪纱]。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1]。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2],因风飞过蔷薇[3]。

[1]行路:指春天逝去的踪迹。

[2]啭:形容黄鹂婉转美妙的鸣声。

[3]因风:顺着风势。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人称黄太史、豫章先生、黄文节公。黄庭坚自幼聪颖警悟,博览群书。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历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元年(1078)投书苏轼,二人从此缔交,终身不渝。后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元丰六年(1083)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商河境内),元祐(1086—1093)年间,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国史编修等职,哲宗绍圣(1094—1097)年间,新党得势,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澎水)安置。徽宗时,再次被贬,羁管宜州(今四川宜山)。崇宁四年(1105)死于贬所。

解题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这首[清平乐]是一首惜春词,词人以委婉又浪漫的手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恋、眷恋。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1],巷陌凄凉,与江左异[2],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3]。因度此阕,以纾客怀[4]。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5]。看尽鹅黄嫩绿[6],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7]。强携酒,小桥宅[8]。怕梨花落尽成秋色[9]。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赤阑桥: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客居合肥,住宅临近城南赤阑桥。其《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之一:“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2]江左:指江南。

[3]依依:轻柔的样子。可怜:可爱。[4]纾:宽解

[5]恻恻:凄凉之感。[6]鹅黄嫩绿:形容柳叶如鹅绒一样金黄,似青草一样嫩绿。王安石《南浦》诗:“含风鸭绿飘飘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7]寒食:节令,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8]小桥宅:代指合肥恋人之宅。大桥、小桥,乃三国时东吴美女,此将恋人比作小桥。

[9]“怕梨花”句:意谓怕好景难住。

解题

宋广宗绍熙二年(1191),姜夔客居合肥,宅子靠近赤阑桥,巷陌多杨柳。时值清明,杨柳依依,词人因柳起兴,作此自度曲抒写伤春、惜春情怀。因合肥在当时是边境之地,一片凄凉荒寒,故于伤春、惜春情怀中也隐隐流露出词人伤时之感。此词融情于景,极尽含蓄委婉之妙,很能体现白石词清空的风格特征。

一、伤春悲秋诗词的内涵界定

表达因春、秋节候特征而兴发的种种人生悲苦怨伤的诗词,我们称之为伤春悲秋诗词。我国上古时代“有春、秋而无冬、夏”,“商代和周代只实行着二时制,四时制当发生于西周

末叶”。这与中国农业文明的早熟有很大的关系,庄稼春生秋熟的特点和农业社会春种秋收的生活节奏,以及与此相关的春祈秋报、春秋嫁娶等等,都使人们把春、秋当作了一年的两个基本单元。

二、伤春悲秋诗词的发展源流

《诗经》中“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小雅?四月》)

《楚辞》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招魂》)

”(《离骚》)

其一,在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段中,伤春悲秋诗主要的情感内容逐渐集中在相思怀人、羁旅怀乡、时光流逝、生离死别、怀才不遇、盛衰兴亡的悲伤等六个方面。

其二,诗人所表达的春恨秋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汉末建安时期,惨烈的大动乱,直接造成了羁旅怀乡、生离死别之情多借悲秋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几乎无一例与伤春相关。

其三,在先秦到隋代的诗歌中,诗人们对春、秋景物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表现相思怀人之悲的一类诗作,以伤春写恨略高于借悲秋传情。表现其它伤悲之情的诗歌,其悲秋的数量远远高于伤春。

其四,就其艺术表现而言,先秦到隋代的伤春悲秋诗呈现出写景与表情日趋精工、细致的总体发展趋向。

其一、不遇之悲与报国无门的惆怅深哀也水涨船高,得到长足的发展。杜甫《江上》、刘长卿《松江独宿》

其次,在安史之乱和晚唐政局日颓的背景下,此前很少见的盛衰兴亡、伤时叹变之悲,也如清空鹤唳,动人心肺,如杜甫《白帝》、李商隐《曲江》等诗歌,多将这种情感与身世之感、不遇之恨、家国之悲融汇为一体,以磅礴之势写出深沉厚重的春恨秋悲。

第三,唐代伤春悲秋诗的伤悲情绪总体上呈现出加强的趋势,一是表达伤春情怀的诗作明显增加,且由孟浩然《春晓》式的惜春,逐渐发展到无端的、没有来由的伤春。李商隐《春风》、《落花》

其一、春恨的内容几乎包蕴了爱情失落、仕途坎坷、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等种种人生的不幸和悲哀。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其次,悲秋词沿袭了以往的传统,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与自伤身世紧密结合。一是在秋景的描摹中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慨怅惘和忧国伤时的无限苦闷。

其三,宋词是典型的女性文学、情爱文学,其主题多男女相思离别,风格多婉约含蓄。因此,伤春悲秋文学发展至此,其写景更细腻,表情更委婉。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古人这话说的真有道理。

(一)、春时

1、“春”本义

《说文解字》:“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zhūn】聲。”(会意兼形声) 屯---“难也,像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曲折而艰难之象)

从“日”者,春日温阳,《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

从“艸”者,春时之新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周礼·春官》疏:“春者出生万物。”

声训:《释名》:“春,蠢也。” 《前汉·律历志》:“阳气动物,于时为盛。春,蠢也,物蠢生廼动运。”

推者,春三月之象。比合《易》为泰、大壮、夬三卦,皆象阳气推阴而上,表示万物繁滋。

泰,天地泰,坤上乾下。安泰之象,初春,所谓“三阳开泰”。“泰:小往大来,吉,亨。”(泰卦。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地属阴气,天为阳气。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

雷天大壮,乾下震上,壮大之象,仲春,“《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

泽天夬,兑上乾下,兴盛之象,暮春。夬(guài),序卦:“夬者,决也。”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夬,就是决断的意思。夬卦刚众柔弱,刚能决胜于柔。上卦为兑,兑义为悦;下卦为乾,乾义为健。刚健而又和悦,敢于决断而又能和睦相处,这是夬卦的品德。)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春字与《说文》春字略同,卜辞有今春今秋之语,尚无四季之名。故甲骨文春字与后世字内涵当有别。”

2、春之天性

春的本性为生机、生发,勃勃向上。故曰春主生。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注: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曰春。”

《黄帝内经》:“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故春季,睡眠、饮食、行为追求“生机”大道,春不猎,以长养慈悲,奖而不罚。)

春季养生:食五谷,五谷乃种子,生发之力旺盛。

春乃初生,故要和,要柔,百般呵护。所以春天伴随和风细雨,温和暖阳……冬眠生物开始苏醒。春天像刚刚出生的婴孩,像少女,像礼仪之邦,深具阴柔之美和文明之美。(二)夏时

1、“夏”本义

《說文解字》: “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suī),兩足也”。

?专为华夏之人造形。

借为四季之夏,“四时二曰夏”(集韵)。

《释名》:“假(jià)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前汉·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秉礼执衡司夏。”

2、夏之天性

夏的本性为成长、疏布、奉献、孕育,故曰夏主长。

《黄帝内经》: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

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宣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在夏季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

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3、长【zhang】夏

长夏指阴历六月(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植物之花在夏至前拼命绽放,之后阴气始升,阳气始降,阴气主凝聚,万物开始结果,逐渐收敛自我。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4、夏季养生及养德

华为阳,果为阴,开花如散象,结果乃凝聚,像阴。

夏主发散,故夏季养生,应充分接受阳气,多出汗。人体垃圾靠夏季排出,若不能出,久则憋出病来。故少吹空调。

夏主发散,如花钱,该花则花,使气得泄,让淤滞之气泄出。至秋时方能收补。经脉通畅,吃什么都长力气。

心主火,火为散。火不外散,至秋则病。

在社会则多行布施,多作慈善事业,如心,如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散布愈多,则秋敛愈丰。

范蠡三散三聚。

(三)秋时

1、”秋“本义

《说文》:“禾穀孰也。從禾,jiao[上龟下火]省聲。”

《正韵》:“金行之时。”

《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

《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

2、秋之本性

秋的本性为收敛,有肃杀之气,故曰秋主收。

秋者,愁也,故曰:“男子悲秋”。秋季征兵,有利于转移

男子的悲秋情绪;秋下聘礼,悲秋转移之二,订婚加强责任感。

3、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云:“秋三月,此谓容平【收获物装满容器,是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患肠道病,奉藏者少肠病则殃及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春捂秋冻”

(四)冬时

1、冬本义

《說文解字》:

“四時盡也。從仌,從夂。夂,古文終字。”

先有“终”,后有“冬”。

2、冬之本性

冬之本性为收藏、闭藏,深藏不露,善藏不泄。休养生息,厚积薄发,故曰冬主藏。

阳气内敛,藏于丹田。

冬物皆藏于地窖。

3、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季3个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天是阳气闭藏的季节。(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动物冬眠,水面结冰,这就是冬藏),这时节人要早点睡觉,太阳出来再起来,以便顺应大自然的冬“藏”之机。在五脏中肾主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季,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精泄多了就是伤了阳气,若人们在冬天伤了阳气就是伤了肾。如果冬天没有藏好,到了春天就会腿没有劲,抽筋、半身不遂等,这都属于痿症,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肝病、筋脉松弛等。厥就是四肢冰冷,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如果冬天没有养好,给春天生发的力量就不够了。

小结:春主生,夏主长,收,冬主藏。故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面对美好时光的流逝,人们难免伤感。

女人的最大梦想是有一个相守到老的爱人和一个温馨美满的家,每当春日融融,燕舞莺歌之时,女人心中的春情便也被撩起。独身的女子思慕恋人,分居的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寡居的孀妇思念亡夫。难怪古诗词中那么多的闺怨春情都发生在春天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了,那满面愁容、天涯遥望、追悔莫及的少妇着实让人怜惜;

金昌绪的《春怨》可以看作是另一个代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个少妇可真是调皮啊,自己做梦想丈夫,关人家黄莺儿什么事情,它叫的多好听啊,你打它做什么?女子伤春起来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这么认为,伤春是女子的一种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能治好它的只有那个令她们朝思暮想,魂牵梦系,神魂颠倒的“心上人”。

男子的梦想可谓多矣,不过大致概括起来,无非这么四项:功成,名就,朋友遍天下,抱得美人归。这其中无所谓轻重,只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它们才有轻重缓急之分。比如在风华正茂,尚未成婚之时,“抱得美人归”便成为重中之重;待到家庭稳定和睦之后,若想使得生活更加和谐美满,日子过得更加充实快活,男人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不可无事业,此时“功成”即跃居第一位;待到中年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尽皆体味,而死亡之神的脚步渐行渐近时,便总想在人间留下最后一点记忆,“名就”即攀居第一位。

大多数男子到秋天总不免发出一声悲叹。

悲友人远别,李白有“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老杜有“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伤恋人两隔,晏殊有“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柳七有“多情自古生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思亡夫,李易安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悼亡妇,纳兰容若有“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愁家国不再,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叹老大无成,朱熹有“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抒孤独无依,王绩有“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感漂泊沦落,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男人到了

秋天,简直没有什么好日子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历了大半年的耕耘和培育,倘若到了秋天居然仍两手空空,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凉感便油然而生。从整个人生经历来看,倘若到了中年以后也就是人生的秋季仍心愿未遂,无所成就,那么这种悲凉感便显得尤其深刻而沉重。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为明证。

也正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美好的。李白笑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刘禹锡高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维给了我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王勃给了我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烂。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

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 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 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就在这一泻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绎着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视相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苏轼)是失意之士的对月感叹;“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唐·卢纶),是失利时的仓皇保命;“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唐·杜甫)是明月中的思妇望归…… 面对无限的月色,诗人涌发了多少灵感,不仅月本身的辽远令人产生无限向往,那月色下的万事万物也因之而拥有无穷诗意。夜因月而有了生气,月因夜而尽显其意。诗人的心灵正是在无边的月色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慨天地之茫茫,收万物于心间。

中华文化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中华文化素养学习心得体会(3篇)复习过程

中华文化素养心得体会范文_中华文化素养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华文化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一)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下来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其包罗之广,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任何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望其项背。 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其《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主题报告中,呼吁全社会注重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并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实现人的高度完美和国家、民族的腾飞。 南怀瑾先生也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

可见,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作为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推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人注目的是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加大。以第一册为例,《高中语文(试验本)》阅读部分的古文名篇为12篇,占总量的一半,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则全部为古诗文。从总体上看,古典诗文占全部教材总量的50%,中国现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占20%,这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加入了歇后语、对联、谚语、古代诗词、寓言故事等的学习,每册书里面,要求背诵的篇目达10篇之多,而配套的故事,选自中国古今名家的作品也明显增多,在削弱政治性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的教育,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春天的古诗100首

1、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7、夜月【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9、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201013031404任明凯动画系314班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诗词被称作中国古代最优美的文字是当之无愧的,它以最精炼的文字,最抒情的文字直达人心底。时而婉约到极处,时而又豪放到极处,细细品味间,让人沉醉心迷。 众多诗词里我更爱盛唐诗。盛唐诗,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唐代经济全面繁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唐诗得到充分的酝酿。盛唐诗歌展现的是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诗篇中充盈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昂扬明朗的情感基调。“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所追求的“气凌云汉,宇挟风霜”(王勃《平台秘略赞·艺文》)的理想诗歌,在盛唐人手里出现了,他们追求的风骨也得到了体现。再加上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声律上的新变,是得盛唐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盛唐诗歌以其浑厚的境界,雄健的笔力,作为唐代诗歌的典范,当之无愧。 盛唐诗人之中,最喜欢李白。李白是盛唐诗坛里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位大家。从一直喜爱的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后来学习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再到之后学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歌里总是流露出盛唐时期的雄浑大气,这也难怪会有人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李白更被尊为“诗仙”,透过这些评价,我们看到李白身上包裹着层层光华,而这一次,我只想透过李白的几首名篇,去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歌,感受古典诗词透出的质朴的魅力。 首先是李白的《将进酒》。原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还有一首首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清廉的劝戒,带着高洁操守的诗词——廉政诗词。这些廉政诗词通过抨击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灿烂光辉,也为我国廉政文化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精神财富,同时为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崇廉之作 羊续将鱼悬于屋檐,以明拒贿心迹。日久鱼干,人称他是“悬鱼太守”。明代于谦曾写诗明志自况:“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其另一首诗《入京》曰:“绢帕蘑姑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真清廉之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人正直。为政清廉,鄙视逢迎,一生写过不少廉政诗。一首题竹诗曰:“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作者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还担心别人无端怀疑,其高风亮节恰似竹君子,我们不能不为板桥精神所感动。 刺贪之作 唐代有一位叫曹邺的洋州刺史,曾写过一首流传很广的《官仓鼠》,诗曰:“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经?硕鼠》曾用大老鼠比喻剥削者,曹邺借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用官仓鼠比喻贪官污吏,并对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唐代李峤曾写过一首咏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在这首咏钱诗里,诗人劝告人们对钱不要贪得无厌,“须知足”。 自勉之作 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道出了他立身的准则,坚贞的操守。郑燮《题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的廉吏形象。 尚朴之作 南宋的朱熹曾作《无题》:“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朱熹任秘书阁修撰时,一次去看他的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泪水。朱熹便神情肃然地题了这首诗留给女婿。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 述害之作 晚唐诗人李商隐,其《咏史》:“历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诗人着眼于历史的时空,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哲理。 《古诗源》辑有汉代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先以甘瓜与苦蒂、美枣与荆棘为喻,继以“利”字之右侧刀为诫,告以甘苦、美刺、利害相关联的警示。另有唐诗云:“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则以枭爱予,子食母形象阐述了贪多聚财,财多害己道理。 陈利之作 晚唐诗人杜牧,对束缚困扰人的名利进行过谴责,他在一首《不寝》诗中写道:“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莫言名和利,名利是身仇。”名利使人彻夜不能成眠,使人万般愁苦,使人终生为之奔忙,作者由此得出

浅谈古诗词中的“境在一字中”

浅谈古诗词中的“境于一字中” 王楠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1010637) 内容提要:在古诗词中,境界往往是由一字烘托出来,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这一点在创作中可谓至关重要,画龙点睛的遣词在作品中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千古佳句,要么是意好,要么是境好。对于境来说,炼字是体现作者功力的关键。运用不同的字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运用的恰当便如妙笔生花,不仅仅能够使诗词更具美感,也使作者和读者能够进行心神交流。 关键词:境界、心情、古诗词、自然、浑然天成、炼字、美感 提起宋祁的《玉春楼》,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一提到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便是大街小巷之人都能耳熟能详的。可见诗歌并不仅仅是高雅之人才能够欣赏的。只要是动人之语必有动人之处。就好比这“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一个“闹”字就充足散布开去的魅力。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春天的悄然到来,东城的景色也越来越美好。清风拂过湖面,荡起层层波纹,好似女子梨涡里荡开的醉人笑意,甜甜的迎接踏春而来的客人。这便是首联的意境了,从整首诗来看,头两句是全诗的铺垫。 “绿杨烟外晓寒轻”这一句紧接而来,初春的杨柳抽出的新芽,轻轻浅浅的,好似烟雾环绕,看得不真切。“晓寒轻”用的也是极妙,原本是指早春还有些轻微的寒意,但是一旦直白的解释就是去了韵味,原本诗中那轻轻渺渺的感觉就消散了。“晓寒轻”从音韵上就有一种含蓄委婉的味道,而这就是宋祁对早春的感知,清爽,灵动。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下子就从杨柳青黄写到了红杏枝头,杨柳给人的感觉轻灵而红杏则是热闹的,这一静一动显出强烈的对比,虽然这热闹欢快的红杏没有完全打破这冬天的寒意,但是这春天的确也渐渐的美好明晰起来了,好像这红杏的后面就是满世界的生气和暖意。但如果仅仅就是这“红杏枝头”在这微微寒意中独自盛开,这无非就是单薄的,所以这或盛或衰的景色,全靠一个“闹”字,豁然开朗。“闹”字写出了花开得娇艳但不孤寂,红杏本不是孤傲之物,这一“闹”字到原原本本的把红杏的神态形容出来。叫人好不欢喜。阳光下的灼灼其华,只一字,尽显风流。 后面的“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就更好理解了,我们一生中常常会遗憾欢乐的时光太少,但是哪里是这样,不过是太重视俗世

100首关于春天的经典诗词

100首关于春天的经典诗词 导读 本文整理了100首春光诗词,让我们一路流连在这诗词间,感受春天里最美的风景,最深的感情! 冰心说: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人间四季,春天最令人赏心悦目,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 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春天的美,俯拾皆是,但尤爱诗词里如画的春。 -1-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7- 《夜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窗纱。 -8-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引言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一、诗意的文本灌注——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 作为一个变化多端的自然物象,月亮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态。月亮不仅拥有不同的月相,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还可变幻出缤纷多彩的颜色。因此,月亮通常会成为寄托着各种思想情感、承载着不同文化底蕴的一个经典象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名篇佳作更是流芳百世。从最早的诗经中《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将月亮的皎洁和美人的靓影互相映衬,唐代诗人李白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明月来寄托离愁别绪,杜甫的“露从今夜

【廉洁诗歌廉洁诗词】 现代关于廉洁的诗歌

【廉洁诗歌廉洁诗词】现代关于廉洁的诗 歌 廉洁诗歌廉洁诗词编号1: 《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 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 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 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 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 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 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 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渐怍。 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编号2: 《烈烈清风》当反腐倡廉的清风在天空荡漾当清正廉洁的种子在大地萌芽我们任凭感情的潮水漫过胸膛我们歌唱,一个战士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我们赞颂,一个榜样就是一挂远航的风帆采一支梅花就能够闻到芳香,满园寒梅傲霜雪摘一朵浪花就能够感受博大,辽阔

大海波涛涌没有什么利益比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崇高没有什么使命比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更伟大我们深知青松为什么挺拔傲岸明月为什么高洁深远我们深知幼苗为什么能够在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长堤为什么能够在浪涛中保持泰然自若只要正气浩然,一身清廉就能筑起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防线只要胸怀坦荡,一心为民就能铸就无愧高尚,无愧辉煌,无愧永恒的丰碑多少次灯红酒绿的考验,多少回风吹雨打的磨练多少次像清水那样明亮,多少回像山峰那样岿然我们用忠诚雕刻信仰,让信条在勤政的履历中定格我们用公正锻造理想,让生命在廉政的岁月里闪光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是我们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楷模是我们勇往直前、为民谋利的榜样上要对得起党的培养下要无愧人民的期望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这是我们永远塑造的形象反腐倡廉,锐气昂扬这是我们永葆生机的能量带着忠贞,带着满腔热血我们一路追随党旗的方向带着深情,带着丹心我们一路走进人民的心房无论过去拥有多少荣光无论未来的征程多么漫长不要忘记我们是华夏的儿女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有我们不屈的正义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铮铮的骨气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将为民族的崛起发奋努力,贡献力量不会忘记我们是党的儿女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人民大众这个坚实的群体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将为百姓的快乐安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能忘记历史留给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遭人践踏蹂躏的岁月昭示落后挨打的真理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将为神州的大业创造活力,增添魅力不能忘记在生存与消亡的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于古代种种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离愁别绪更显得惨淡黯然。离别后的愁苦与相思更是寂寞难耐。古代离人别后表达相思之苦的常见手段有如下几种。 一、从日常生活细节侧面反映离愁 日常生活细节的变化,是对情感变化最好的侧面反映。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叨叨令》:“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和《朝天子》:“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两首曲词直抒胸臆,重要的人远去了,相思渐浓,缠绵悱恻,无法释怀,于是不想起床,只想昏睡,更没心思吃饭。将离别的痛苦和苦苦的相思之情和盘托出,淋漓尽致。 又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可爱人已走,寂寞懒梳妆,无心“对镜贴花黄”。丈夫离家远游,词人在委婉的寄寓着浓浓的相思之愁,我们可以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深切相思之情。其实最早《诗经·卫风·伯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是从懒于梳妆打扮着笔来写女子的相思之苦。 二、借助特定的时刻进行表达 悲凉的感情,只有在特定的时刻,配合那个时刻特有的特点,才能将苦闷的心情进行合理的放大。 古人有着伤春悲秋的情结,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到了,看到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和鸟来描写春天,写出了睹物思人,表达出;离别之苦。“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带《春》字古诗100首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苏秀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6、初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小雨》 7、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8、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9、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10、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1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12、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清明二首》 13、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5、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16、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近》

17、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1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19、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2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21、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宋·张来《春日》 22、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23、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2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6、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 27、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2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9、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卢道悦《迎春》 30、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3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廉洁自律诗词金句

1.?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2.?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 3.?修身养性心如玉,纵欲贪色形成魔。 4.?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5.?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6.?水清不纳污垢,政廉不迷财色。 7.?范公典范在,后乐而先忧。 8.?静心超然,守一分宁静;少私寡欲,保一生平安。 9.?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10.?以诚为人,以勤为政,以廉为官。 11.?固本清源,反腐倡廉。 12.?树若正直,能参天成伟材;人若正直,可明理识大局。 13.?欲虽不可去,求应有所节。 1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15.?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16.?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17.?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18.?管好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想;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公生明,廉生威。 21.?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22.?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 23.?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任凭红尘翻滚,我自风清月明。 24.?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25.?松是害,严是爱,廉洁自律做表率。 26.?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 27.?廉而洁,一身正气;勤而俭,两袖清风。 28.?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29.?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剑。 30.?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31.?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

古典诗词中地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

伤春悲秋古诗词集锦

伤春悲秋专题: 伤春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 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 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 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关于春的100首诗词

1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创作此诗时,诗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2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4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同时也蕴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5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咏柳》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6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枊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首句描绘的是远景,次句是近景,第三局是中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7 夜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8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偏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