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

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㈠、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

㈡、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稷______________ 粢______________ 桀______________

圹______________ 谆______________ 朝觐______________ (提示:jì、c hén g、d ié、k uàn g、z hūn、jìn)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为丛驱爵者,鸇也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提示:\"鸇\"通\"雀\")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 (2)于传有之___________ (3)贼仁者谓之贼,____________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

(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 (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 (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 (8)谆谆然命之乎___________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

(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

4、注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今义是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 (2)中国今义是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

(提示:(1)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祭祀所用的生畜"。

(2)今义: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指"中原")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

㈢、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朗读、提问、明确): (一)读课文1、2、3则。 1、读准字音。 2、翻译重点词、重点句。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 思考:本则的中心句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2、9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民为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学习1、 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 学 重 点 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 学 难 点 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 民为贵 孟子 君轻民贵 君暴民反 君仁民归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民为贵》精编教案

《民为贵》教案 教学参考 0103 1809 《民为贵》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民为贵原文

民为贵 【原文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原文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原文】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 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 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原文】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原文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高中语文:现实生活类材料作文试题解析及范文

高中语文:现实生活类材料作文试题解析及范文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一样成功 据《自然》报道,当蚂蚁出行遇到拥堵时,它们采取了废话少说的态度,干脆将其它蚂蚁挤出队伍,逼迫它们另选道路。它们的这种策略使得它们在搬运食物时节省了很多时间。 在巢穴和食物之间,蚂蚁在道路上留下气味,引导巢穴里的其它蚂蚁来搬运食物,当越来越多的蚂蚁过来时,这种化学气味也就相应越来越浓,而同时就又有更多的蚂蚁被吸引过来。当太多蚂蚁出现在这条道路上时,问题就出来了,发生“塞车”。 法国的研究者发现,蚂蚁对待这种“塞车”有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尽力把其它蚂蚁挤出“高速路”,逼迫它们走“辅路”。 立意提示:竞争、变通、方法、双赢、智慧 竞争,让生命奔跑 如果没有汉堡,肯德基也不会这么好吃;如果没有百事,可口可乐也不会如此可口;如果没有狼,藏羚羊也不会让生命疯狂地奔跑。 快速奔跑,是生命的本质特征。而奔跑需要动力,鹿的动力来自于身后的狼,是狼告诉他这个社会是快狼吃慢鹿,所以他们知道了竞争,超过跑得最慢的同伴。因为奔跑,因为竞争,鹿这个家族得以欣欣向荣。 竞争,为生活注入活力。

伦敦奥运,是竞争,使得李宗伟和林丹的巅峰之决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是竞争让他们彼此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当我们为QQ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心底暗自叫好时,我们是否也在关注微博、微信、阿里旺旺的发展。是竞争让它们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每天都被寄予不同的期许,是竞争让他们不断被超越、又不断超越。是竞争,为生活注入了活力。 竞争,让社会向前奔跑。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华期。孔子的“以政为德”,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庄子的逍遥,老子的无为而治,墨子的“仁爱、非攻、尚俭”,韩非的“以法治国”……因为百家的争鸣,使社会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前进,这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你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因为在竞争中不断借鉴、各取所长,才使得两国走出经济滞缓的泥藻。是竞争,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竞争,让国家不断成长。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锁”,如果没有抗日战争唤起中国人民沉睡的心,我想中国依旧会沉睡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是竞争,让中国有了改革开放的腾飞。走出去,驻足于世界竞争的潮流中,不亢,不卑,不惧,不怕,是竞争与自身的成长成就了我泱泱华夏大国。是竞争让我们的心不得不勇敢,是竞争让我们在国际化的潮流中站稳了脚跟,散发着属于中国自己的魅力。竞争,让中国成长。 人生总有几处风口浪尖,风大时,就做一只风筝,逆风飞翔;浪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民为贵教案

课题:【民为贵】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诵读文言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2.技能目标 准确翻译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分析文章内容;借鉴和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说理艺术) 3.情感目标 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学法点拨: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第一张图片(材料1) 【简介】:解放前夕,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说明】: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难财。 2、第二张图片(材料2) 【简介】:解放区土地改革 【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补充修改孟子

品三国-说英雄--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 品三国说英雄 ——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王英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就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要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的形象。 3.学会赏析书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精髓,感悟作者采用不同的手法来有效刻画人物形象,并学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4.的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教学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认真完成“读三国,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卡。 2.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成语。 教学过程: 一、视频、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谈话导入视频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世界里,四大名著可谓几颗耀眼的明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这几本书犹如一杯杯浓烈的咖啡,字字珠玑,滴滴香浓;犹如一碗碗淡雅的香茗,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犹如一壶壶醇香的老酒,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同再次走进其中的一部作品。 2.听了这段乐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乐曲让人感觉一个老者正在给我们讲诉一段历史故事。)看了这段视频,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出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的画面。) 3.战场上金戈铁马、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看了以后心里又想到了什么呢? (A、战争的残酷无情,我想到了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第四课《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

民为贵探究案答案

第三课时探究案答案 一、课内研究 1、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

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2、朱元璋认为:“若非天生人君以育之,又何言斯民之有哉?”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是丝毫不能侵犯的。他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为的是收所谓“礼教明于朝庭,而后风化达于四海”之效,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所以,尽管朱元璋尊崇儒学,优渥孔氏,但对儒学中不利于达到此一根本目的的思想内容仍十分反感,严加摈斥。譬如,他“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将该书《尽心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篇》中“国人皆曰贤”和“国人皆曰可杀”、《离娄篇》中“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万章篇》中“天与贤则贤”诸章,以及诸如散见于各篇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不合“名教”的言论尽行删除,编选成一部只剩下170余条的《孟子节文》。透过这部足堪被专制君主们视为“洁本”的《孟子节文》,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不许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不许说人民对于暴君污吏报复的话、不许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不许说反对征兵征实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材料题专项训练

七上期末材料题专项训练 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问题: (1)古代思想领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是在什么时期? (2)各派之间互相争论和批判,请问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法,道三派各提出什么主张? (3)各派之间互相争论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关于“商鞅变法”的有关问题: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一国?当时支持商鞅变法的国王是谁? (2)商鞅变法措施较多,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出2条?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关于“张骞通西域”的有关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各是什么?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3)西汉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西域地区? (4)张骞通西域之后,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方的交通线。这条交通线的名称是什么?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有何作用? 4.请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北魏)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改革后将自己的姓改成了什么?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5.读图后,解答有关问题。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3分)分别由何人建立?(3分)(2)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2分) (3)F为今天的什么地方(1分),当时被称作什么?(1分) 6.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下图,探寻远去的历史。

《守护生命》 教案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喝彩,用心 的呵护生命,并且努力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精彩 的光芒。有人说,生命如此宝贵,守住生命,我们 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化,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 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 那么,作为中学生,珍爱生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呢回忆旧知 联想生活经验 承接上课 唤起学生记忆 讲授新课 第一目爱护身体运用你的经验P99 ◎图中同学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 ◎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小结:活着 身体健康地活着 运用生活经验 分享交流生活 体验 逐步思考生命 从生活中来 【教学重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具体方法【教学难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故事分享,感受交流 【教学资源】图片及相关资源故事

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地活着 有尊严地活着…… 生命对于我们来讲,意味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健康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扩展。只有拥有这个简简单单的1,后面的一连串的0才有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这个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 守护生命,我们首先要“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健康。 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同学都会选择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小伟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喜欢运动的男孩,足球是他的最爱。我们来看看小伟的故事。 问:小伟对足球的喜爱,能否表现出他对身体健康的爱护请用细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的意义与珍贵 体会健康的重 要意义 探讨、交流 联想自己的生 活经验,反思 自己的生活方 式是否健康 让学生直观感知 “健康”的重要 意义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姓百,以所。的换更可不是姓百老有只,换更立改以可都稷社和君国 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

民为贵教案

3.民为贵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2、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3.培养重视国家、亲和民众的情感态度。 本课节选的五则材料:第一则提出了民为贵的中心论题,第二则提出了民为贵的理论依据,不仁不义的君主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第四则提出民为贵的事实依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最后一则提出善政不如善教。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文言现象 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教学难点】1、第三则得民与失民的辩证关系 2、第四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士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 (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尚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板书】民为贵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 社稷(jì)粢盛( zì)(ch?ng)汤放桀(ji?)伐纣(zhòu )弑君(shì)走圹(kuàng)獭(t?)驱爵(qua)鹯(zhān)三年之艾(ài) 淑(shū)胥(xū)溺( nì)谆谆(zhūn)践(jiàn)暴之于民(pù) 朝觐(cháo)(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篡(cuàn )荐(jiàn ) (二)、字形并组词。 稷(社稷)桀(桀纣)圹(空圹)鹯(鹯鸟)淑(淑女)谆(谆谆) 谡(马谡)粲(粲然)犷(粗犷)颤(颤抖)椒(辣椒)淳(淳朴) 觐(朝觐)讼(诉讼)讴(讴歌)践(实践)篡(篡权)溺(溺爱) 靓(靓丽)忪(惊忪)呕(呕吐)栈(客栈)募(招募)搦(搦管) 三、朗诵并疏通课文 (一)、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常见实词意义) (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丘民:指庶民、众民。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4)然而:这样却(5)放:流放(6)传:指传记 (7)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8)道:办法。(9)斯:这样。(10)犹:就象。(11)为:介词,替、给。 (12)欲:想。得:能够。(13)畜:通“蓄”,积聚。得:得到。(14)忧辱:忧愁受辱。 (15)淑:善。胥:皆。(16)与:给。诸:“之乎”的合音。 (17)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18)行:行动。事:事件。 (19)暴:显露,公开。(20)治:处理的好(21)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 (22)声:声望。(23)得:赢得。(24)善:好的。畏:畏服。 二、虚词 “乎”用法例析 “乎”在文言中主要有三种用法,现归纳如下:

《民为贵》教案设计

《民为贵》教案设计 导语: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可以让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为贵》教案,欢迎阅读和借鉴。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 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两章优秀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案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案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案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案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和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整版)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