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

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

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强调了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的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重视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逐步细分的过程,初步感悟直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从而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中,教材编排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重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全面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圆锥”的编排,除暂不探索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外,其他编排和“圆柱”相似。

(1)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等活动,探索圆锥的特征。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圆锥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圆锥的特征。结合圆锥的直观图,介绍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的含义。

(2)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底面和高分别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用倒沙子或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经历了“引出问题——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同样重视圆锥与生活的联系,编排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丰富了有关圆锥的其他知识。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直观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具有这样的特征的实物,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对图形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

对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

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使学生通过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在操作中加强对空间与图形相关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标准(2011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教材还编排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及相应的练习。这些内容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发展空间观念。

(4)注重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标准(2011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材新增的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相应的练习,突出“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教材注意精心选择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过的问题。例如,例7中,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圆柱,通过转化思想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和素材。解决完具体问题后,及时回顾与反思,对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有关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学习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圆柱或圆锥物品,通过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其体积或容积。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注重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为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探究,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

的时间和空间。虽然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一结论并不完全严密,但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其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加强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例如,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硬纸片,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再如,教材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观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它的各部分和展开前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些操作性的练习,如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横着或竖着卷起来,问可以卷成什么形状;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求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用4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卷成圆柱,问哪个圆柱的体积最小,哪个圆柱的体积最大,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并初步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4.建议用9课时教学。

(完整版)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整理

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整理 圆柱: (一)圆柱的特征:1.底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且平行。2.侧面是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3.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高有无数条且都相等。(二)相关计算:1.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如果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可直接用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边长”。) 1.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 C h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高; ( 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底面周长= 圆柱的侧面积÷高)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 πd h ;(记住C=πd) 圆柱的侧面积= 直径×3.14 ×高 3.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 2πr h。(记住C=2πr ) 圆柱的侧面积= 半径×2 ×3.14 ×高 2.圆柱的表面积:(解答与圆柱的表面积有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画图或想象图形的方法,明确题意,再分步计算各部分的内容,最后完成解题)。 (1)S =S +2 S ; (2)S =2πr h +2πr = 2πr ( h +r ) 。[由于求圆柱的表面积一定要知道底面半径r,如果半径r未知,可以用公式r = d÷2 或r = C÷π÷2 先求出半径r,再用公式S =2πr h +2πr = 2πr ( h +r ) 计算圆柱表面积。

3.圆柱的体(容)积:V = Sh = πr 2 h (圆柱的体积一般要先求出底面半径r )。 圆柱的体(容)积 = 底面积 × 高 = 半径2 × 3.14 × 高 高 = 圆柱的体(容)积 ÷ 底面积(半径2 × 3.14); 底面积 = 圆柱的体(容)积 ÷ 高 二、圆锥: (一)圆锥的特征:1.底面是一个圆形。2.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3.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高。 (二)相关计算: 圆锥的体积:V = Sh = πr2 h (求圆锥的体积一般要先求出底面半径r )。 圆锥的体(容)积 = × 底面积 ×高 = × 半径2 × 3.14 × 高 (别忘了乘 ) 底面积 = 圆锥的体(容)积 ÷ 高 ÷ =(S=3v ÷h); 高 = 圆锥的体(容)积 ÷ 底面积 ÷ =(h=3v ÷s) 三、关于圆柱、圆锥的典型实际问题: 1.求圆柱形通风管(如圆柱形烟囱)所需的材料面积或求圆柱体商品筒的侧面标签的面积就是要求圆柱的侧面积; 2.求压路机的滚轮转动一周所压过的路面面积就是求圆柱(滚轮)的侧面积; ( 所压过的路面面积 = 圆柱(滚轮)的侧面积 ×转动速度 × 时间 ) 3.做无盖的圆柱形水桶所需的材料面积或给圆柱形水池的内壁和底面铺瓷砖(或涂水泥)的面积其实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 4.熔铸问题:解决把一种几何体熔铸成另一种几何体的关键是抓住它们的体积不变(体积相等)。 31313131 31

【人教版六下数学】《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人教六年级下册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主要从目标、评价和学习这三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我主要依据学材、学情、课标这几个方面。 基于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我将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基于学情的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基于课标的分析,课标对于本节课的阐述与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 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模型,会说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辨认圆锥,会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 圆锥》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

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的一条线段的长。教材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总结

《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总结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就是圆柱。 名词:圆柱的轴,圆柱的高,圆柱的母线,圆柱的底面,圆柱的侧面。 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V 柱 =Sh=πr2·h 圆柱的高=体积÷底面积h=V 柱÷S=V 柱 ÷(πr2) 圆柱的底面积=体积÷高S=V 柱 ÷h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S 侧 =Ch(注:c为πd)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特征: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圆柱的切割: a.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2 b。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 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 增 =4rh 注:圆柱高增加减少,圆柱表面积增加减少的只是侧面积。 考试常见题型: a.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b.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c。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d.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e.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常见的圆柱解决问题: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烟囱、教学楼里的支撑柱、通风管、出水管(求侧面积);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①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①鱼缸、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⑤V钢管=(πR 2﹣πr 2)×h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 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 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3 1。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πr 2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 =3 1Sh S 是圆锥的底面积,h 是圆锥的高,r 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圆锥的高=圆锥体积×3÷底面积 h =3 V锥÷S =3 V锥÷(πr2) 圆锥的底面积=圆锥体积×3÷高 S=3 V 锥÷h 圆锥体展开图的绘制:圆锥体展开图由一个扇形(圆锥的侧面)和一个圆(圆锥的底面)组成.在绘制指定圆锥的展开图时,一般知道a(母线长)和d(底面直径) 圆锥的切割: a.横切:切面是圆 b。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 增=2Rh 考试常见题型: a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 b 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c 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锥的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 濮阳市油田皇甫中学:郭泽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也就是课本42页到44页的内容。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1让学生结合实物分别提出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及特征。教材分两小段安排,第一小段,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第二层次,认识圆柱的直观图、侧面和高。第二小段,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特征。例题后的练一练,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 (四)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采用引导探究、观察演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学法方面,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行学习。【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新知 1、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它是什么图形?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飞快地旋转,想象一下,会形成什么形体?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_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_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 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 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

《圆柱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已学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体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展开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发现、领悟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关键 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真实的情境及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猜想、类比、验证、说明”的知识形成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拥有知识。 五、知识间纵横联系与教学设想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集合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教材通过直观手段,对常见的几何形体实物(如:茶罐、电池、冰激凌外壳等)的观察,并从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再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制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其次教材还编排了较多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学生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为了使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3 圆柱与圆锥 一、圆柱的认识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柱形的,如茶叶桶、蜡烛、罐头 盒等。 2.圆柱的特征: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 。它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做侧面..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 3.圆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 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 (.或正方形....).的长..(.或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或边长...).等于..圆柱的高。..... 4.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长方形硬纸形成的图形就是圆柱。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 .侧.=Ch ...。如果已知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C =πd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是S .侧.=.π.dh ..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底面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是C =2πr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是S .侧.=2..π.rh .. 。 2.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 . 表.=Ch ...+2..π.r . 2.。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的底面沿半径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按照等分线沿着圆柱的高把它们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越接近于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形状不同,体积相等。 提示:如果沿一条斜线 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它的侧 面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平行四边形 的底,圆柱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注意:圆柱的侧面展开不可能得到梯形。 提示:在实际中,不是所有的圆柱形物体都有两个底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求一段排气筒的表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 积,求一个水桶的表面积就 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一个底 面积的和。 提示:把圆柱转化成长 方体来求体积,运用的是转 化的思想方法。 要点:圆柱的高不变,底

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

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

《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划分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 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 3、圆柱的体积……………………………………………3课时 4、圆锥的体积……………………………………………2课时 5、整理与练习……………………………………………2课时 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 教学建议: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 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与圆柱知识点总结

《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总结 1.圆柱:以长方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底面 2.名词: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圆柱的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 圆柱的侧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平行四边形)。 3. 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柱=Sh =πr2·h 圆柱的高=体积÷底面积h =V柱÷S=V柱÷(πr2) 圆柱的底面积=体积÷高S=V柱÷h 4.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S侧=Ch (注:c为π d) 5.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 S表=2πr2 +Ch 6. 圆柱的切割: a.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2 横切切面 b. 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6.圆柱高增加减少,圆柱表面积增加减少的只是侧面积。 7.考试常见题型: a.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C=2πr S侧=2πrh S表=2πr2 +2πrh V=πr2·h b.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S侧=Ch S表=2π(C÷π÷2)2+ Ch V=π(C÷π÷2)2h S底=π(C÷π÷2)2 c.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h= V÷(C÷π÷2)2 先求h= V÷(C÷π÷2)2再求S侧=Ch 先求h= V÷C÷π÷2)2再求 S表=2π(C÷π÷2)2+ Ch S底=π(C÷π÷2)2 d.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S侧=πdh S表=2π(d÷2)2+πdh V=π(d÷2)2h e.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r=S侧÷h÷π÷2 先求r=S侧÷h÷π÷2 再求S表=2πr2 + S侧 先求r=S侧÷h÷π÷2再求V=πr2·h 先求r=S侧÷h÷π÷2再求S底=πr2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8. 常见的圆柱解决问题: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烟囱、教学楼里的支撑柱、通风管、出水管(求侧面积); 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④鱼缸、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⑤V钢管=(πR2﹣πr2)×h 1.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说课稿-圆柱和圆锥

圆柱和圆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 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 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③强化辨析:出示 4 2 3 2 2 4 2 3 问:这两个长方形分别以4或2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体一样吗?为什么?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另一条边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最后再让学生具体说说上面两个长方形旋转后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 通过上面三步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有了完整的认识。(圆锥的教学跟圆柱类似,在这就不再多做解释。)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知识点归纳 一、面的旋转 知识点1、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点的运动形成(),线的运动形成(),面的旋转形成()知识点2、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圆柱有3个特征 (1),圆柱有()个底面和()个侧面; (2),底面是()的两个圆; (3),圆柱有()高,所有的高都()。 2、把圆柱平行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和底面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把圆柱沿底面直径进行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 知识点3、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侧面是一个(),侧面展开是一个()。 2、圆锥的特征: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锥只有()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知识点1、圆柱侧面积的测量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圆柱侧面积=()×(),用字母表示:() 2、侧面积公式的几个推导公式,由于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由圆的周长公式:

πd、 2πr,可以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还有:(),()。 3、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正方形或者()。 知识点2、圆柱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第一类,一只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 一个圆柱形纸筒,底面周长72,高8,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类,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测面积。 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5米,高 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 小数) 第三类,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 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 知识点3、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组成部分: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2、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2. 3、侧面积的公式有3个,相对应的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有3个分别是: 知识点4、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用分析法做题、用割补法做题) 第一类、求一个底面积和侧面积(无盖的桶、茶杯、水池等) 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桶,高24,底面直径是20,做这个铁桶大约要用铁皮 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数)

《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 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 圆柱的侧面积 例3 圆柱的表面积 例4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锥的体积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大致由三部分组成: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的含义,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意义,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公式。由于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的组合,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小学数学不教学扇形的面积,即本单元不涉及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从表格里还能看到,教学圆柱和圆锥的内容编排,与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这就使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以前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与经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一)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充分交流,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建立相应的形体概念 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先后教学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这样安排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起点不同,二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难度不同。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对圆柱的形状有了一些粗浅的感受。这是他们继续认识圆柱的起点,而学习圆锥就没有这样的台阶。相对于认识圆柱来说,了解圆锥会稍难些。首先,圆柱有两个圆形底面,圆锥是一个底面、一个顶点,感受圆柱侧面是曲面比较容易,感受圆锥侧面是曲面稍难些。其次,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比较容易表示和测量。圆锥的高是它顶点到底面的距

【强烈推荐】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知识点练习题

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知识点 练习题 C底面周长 r半径 h高 一、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的特征:(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与应用: S表=S侧+2S底 S侧=ch=底面周长×高 S底=2πr2 表面积公式应用: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ch 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πdh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2πrh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公式与应用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已知底面积和高,可运用公式:V=Sh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可运用公式:V=πr2h 已知底面直径和高,可运用公式:π(d/2)2h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可运用公式:π(C/2π)2h 四、圆锥的表面积公式与应用(不考) 圆锥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五、圆锥的体积公式与应用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V=1/3Sh 圆锥公式的应用:已知底面积和高,运用公式V=1/3Sh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运用公式V=1/3πr2h 已知底面直径和高,运用公式V=1/3π(d/2)2h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运用公式V=1/3π(C/2π)2h

圆与圆锥 一、 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 1.圆柱的侧面积是37.68m 2,高是3m ,它的底面周长是( )m ,直径是( )m 。 2.右图是一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水桶,高是6.28分米,将它的侧面展开, 刚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水桶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一个圆锥的高是12厘米,体积是40立方厘米,比它同底圆柱的体积少20立方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 )厘米。 5.一个圆柱形水桶的容积是24立方分米,桶内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装了 的水。水面高( )分米。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同一个圆柱的两种不同切分。(平均分成两块) 甲切分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乙切分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 A.πr 2 B.2rh C.2πr 2 D.2πrh E.4rh 2.李师傅准备用下左图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再从右边的几个图形中选一个做底面,可以选用的底面有( )个。 (接缝处忽略不计,无盖) ① ② ③ ④ A.1 B.2 C.3 D.4 3.上题中,选择( )时,容积较大;选择( )时,容积较小。 A.① B.② C.③ D.④ 4.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高不变,体积( )。 A.扩大到原来的3倍 B.扩大到原来的9倍 C.不变 25.12cm 10cm r r h 乙 甲 h 25.12cm 4 3 4 12.56cm 6.28

小学数学说课稿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说课搞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

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圆柱和圆锥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并掌握他们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四、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解读信息窗 课件出示情境图,情境图中展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冰激凌盒,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问:你们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吗?你们想知道圆柱和圆锥的什么呢?接着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本节课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圆柱的特征

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模型,认真观察,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看到圆柱的哪些外在特点。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让学生从整体中感知圆柱,在交流中进一步积累关于圆柱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来观察圆柱有哪些特征?并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圆柱的特征。本环节是让学生借助圆柱模型独立探索,再组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深刻理解和把握圆柱的特征。接着,课件出示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认识底面和侧面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柱展开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在认识高时,可以用牙签盒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且圆柱有无数条高。 第二部分:认识圆锥的特征 首先展示圆锥模型,向学生说明它的形状是圆锥,使学生对圆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为有了认识圆柱的基础,所以在探究圆锥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圆锥的特征。然后,借助圆锥平面图,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其中圆锥的高的认识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什么是圆锥的高,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锥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并且圆锥只有一条高。 最后,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第一题、是分辨图形的形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第二题、是一道操作性题目,让学生用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卷一卷,交流不同的卷法,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三题、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说一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并在书中连线。 (四)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说课人:李阳桂 一、说教材 《圆柱与圆锥》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圆柱与圆锥》复习课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教师来说,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作为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学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回顾梳理、建构网络。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所学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将这单元所学的相关内容,用树状的形式呈现出来,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第二部分我让学生自主填写表格,来回顾学过的知识,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