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1:正音①景:yǐng 日光;②:霁:jì雪止;

注释2:“(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注释3:“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注释4: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现在四川奉节仍有白帝庙。

学习目标:理清线索,读懂诗歌

一.读课文: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读:读出情感

二.分析诗歌:

1.读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暗含着时间,能否找出时间的变化。

2.从岁暮到黎明一整晚的时间,作者为什么彻夜未眠?

3.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分析诗歌关键处,明确疑难问题:

a.首联:写出了几层冷意?

b.颔联:鼓角悲壮和星河摇曳有无必然联系?作者用典,要表达什么?

c.颈联:杜甫听到了野哭、夷歌之声会有怎样的感受?

d.尾联:作者用典要表达什么?

5.以杜甫的口吻,用散文化的语言叙述: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7.概括诗歌的主旨。

7.总结本课把握诗歌主旨的步骤方法

三.赏析:

这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篇两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五更”两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雪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三峡,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两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两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两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四.美文欣赏

走进杜甫人生

走进,走进你的精魂.走进你的诗胆豪气,走进你遗留下斑驳的残碑,还有走进你那诗中拓出的崇高爱国精神。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诗句,是你不小心放进日子里的吧!你可曾知道你酿成的诗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黄子孙?

读书与漫游时期,你飘生吴越,闲情四射,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游齐赵,其间初绘泰山,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以突现出泰山的宏伟与你人生的抱负。继而遇李白、高适同游于梁、宋结下深厚的友谊.正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啊!。

困居长安时期,你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由此你感叹而作《兵车行》、《丽人行》等评批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记录下了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凄惨;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的征夫惨痛申吟;长者虽有问→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怨恨控诉;你这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深入人心。

安史之乱时期,潼关失守,你独投肃宗。途中被俘,押至长安。闻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感慨而作《月夜》《春望》《衰江头》《悲陈词》等诗篇。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之后你潜逃到凤翔行在,做了左拾遗。当你忽闻官军胜利的收复蓟北时,涕泪满衣裳。激动与喜悦之情使你挥墨而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直抒胸臆。

好景不长再之后又是战乱频,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着。你提起愤慨之笔,再次镌刻下那催人泪下、心寒不羁的历史的片段。使得“三吏”“三别”成了不朽的传扬,也使你成为了人们所歌颂的“诗史”

西南漂泊时期,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以及关辅饥荒。自家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大雨如柱,长夜难眠。你推己及人,联想到的是: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命运。你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如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正是你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与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你远大的抱负未能实现,极度愤慨之时,你正话反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抒发了一生的心事,毅然的选择弃官携家随民而去,于是乎发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人生感悟。一字一泪,感人肺腑。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你卧病于此。用一首《登高》再次概括了人生的苦况,情怀深蕴,顾盼生辉。唤年你独登岳阳楼,虽然已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你心却依旧怀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博大情弦。在这生命即将燃尽的时刻,你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安定,真的是令人感慨万千。

走进苍茫的浩野,只为寻你。是你将碧绿的溪流溶进了昏迷的旧梦,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书写那深深的“骨”字.走进流光的映影,只为懂你。是你将苍冥斟入了岁月的浓桨,独自一人苦咽那口溶泪的酒。走进历史的炊烟,只为悟你。是你将明月的清辉撒满了天空,却把暗淡的黑影留给了自己。

当时间湮没了河流,当历史暗淡了天空,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背景里,永远有你冲天的豪情。你用自己飞天的痕迹,阐释了你的人生。你飞入了史册,注定成其中夺目的一颗星星。

读懂诗词的有效方法——理清线索法

●方法解析

第一步:读诗词抓线索

第二步:理脉络析关键

第三步:线贯穿得主旨

一.读诗词抓线索

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结构线索的种类较多。(一)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杜甫的《阁夜》,岁暮—寒宵—五更—黎明,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月生-月明-斜月-月落,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二)以一景物为线索。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写景抒情的五言绝句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雪”来。正是这一个“雪”字,画龙点睛,使那千山、万径、孤舟、蓑笠、渔翁,全都笼罩在白雪之中,构成了一条鲜明的写景抒情的线索。

(三)以人物为线索。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是以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为线索(明线),一是以诗人的强烈感受为线索(暗线)。诗人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可悲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四)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以作者的行踪变化为线索,室内-室外-荷塘-家乡。(五)以诗眼为线索。

大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诗眼在诗题中出现。

如孟浩然的《夜归廘门歌》以归为线索可以把全诗分为归前的世俗生活和归后的隐逸生活两部分。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以梦为线索:梦前(心向天姥)———梦中(遨游天姥:进入梦境、白天胜景、夜间奇象、神仙境界、梦境幻灭)———梦后(感伤激愤)。

2.诗眼在诗篇中出现。

如李煜的《虞美人》以愁为线索贯穿全篇。

(六)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李白的《将进酒》,以“悲—乐—愤—狂”情感的变化来写举杯痛饮的原因。(七)以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为线索。如高适《燕歌行》描述了战斗的过程“出师—战败—被困—死斗”

二.理脉络析关键

(一)理脉络

理脉络是指理清作者的思绪脉络,即围绕线索,作者在文本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常见的思绪脉络有: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如杜甫的《阁夜》

2、视觉观察角度——俯视、平视、仰视。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3、时空顺序;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4、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5、近-中-远;如周邦彦的《苏幕遮》。

6、景-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7、静——动

8、实——虚,如柳永《雨霖铃》。

(二)析关键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重要意象,主要手法等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线贯穿得主旨

(一)使用“理清脉络,一线贯串”的方法,进行整体性诗歌把握。

(二)古代诗词常见情感

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功立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苦闷

壮志难酬的愤慨昔盛今衰的感慨恬淡闲适的喜爱

仕途失意的无奈思亲思乡的情感依依惜别的离情

孤寂悲凉的心境羁旅漂泊的愁思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分析举例:

例1: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步,读诗词抓线索:愁。

诗中写了一连串的景物:落月、啼鸦、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加上诗题中点明的“枫桥”和不言而喻的江水,一共是八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铜钱似的。而一个“愁”字,像一根线将这八个景物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

第二步,理脉络析关键:视听结合。

第三步,线贯穿得主旨:

你看客船中那个因“愁”而不眠的旅人,遥望着这月色、树色、,谛听着这鸦啼、钟鸣,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表现出一种“羁旅之思”“孤寂之感”。

例2: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看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更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一步,读诗歌抓线索:别。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全词只在下片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有一句不是写“别”的,“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帐饮”是因为别。“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 留恋”是不忍别,“催发”是不得不别。“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说不出来了;“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难盛无限离愁。离别又值此“冷落清秋节”,这叫人如何受得?等到“今宵酒醒”,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想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线索在中间点出。

第二步,理脉络析关键:实写别前,虚写别后。

第三步,线贯穿得主旨

实写别前:秋天的一个傍晚,刚下过一场暴雨,天色昏暗,空气微寒,地上一片泥泞,早已被秋风吹落的枯枝败叶与泥水混合一处,路边荒草离离,远行人面对这长亭的方向,思绪难平,树上的蝉儿仿佛也能感受到离人的苦痛,发出了凄切哀婉的鸣叫。

虚写别后: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主旨:把依依惜别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练习题

【2011年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

1.岁暮(傍晚)----寒宵(夜晚)----五更----黎明拂晓

2.因为独居夔州西阁的夜里,作者听到了战乱的消息,不禁百感交集,彻夜难眠,所以写下了这首阁夜,记下了这一晚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 以时间为线索,记下西阁之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4.a. 寒─一層冷

宵寒─二層晚上較冷

霜宵寒─三層降霜夜晚甚冷

霜雪宵寒─四層霜雪交加夜晚最冷

霜雪霽宵寒─五層霜雪融化的晚上尤冷

天涯霜雪霽宵寒─六層加上「漂泊天涯」的心理因素而更加孤獨寒冷

歲暮陰陽催短景─七層夜晚的冷配合日短夜長的自然現象冷到極點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人生短促。

七层寒冷交织到一起,仿佛像滚雪球一样越加的凝重,让诗人年迈单薄的身躯难以承受。

b. 有,因果联系。战事频仍,军营想起了鼓角,这悲壮的声音仿佛使星河摇曳不安。

c.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作者用典要表达对国家战事不断,民生艰难的忧虑。

d.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还为什么要你争我夺,生灵涂炭呢?诗人既表现出一份豁达,又传达出一份悲哀。

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5. 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的边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

我感受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6. 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又有客居天涯的凄寒;

既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又有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诗人最忧伤的是对国家战事不断和民生艰难的忧虑

7. 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练习题【2011年全国大纲卷】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2011年重庆卷】(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阁夜》导学案教案.doc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编者:张胜华 《阁夜》导学案 预习案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 ____。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3.诸葛武侯祠内有一联:“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沥心呕血,有由来哉。”里面暗含杜甫《蜀相》的两句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阁夜》课后诵读提示诵读,达到背诵。 5.参照注释翻译《阁夜》: 探究案 1.《阁夜》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岁暮”“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的诗眼是什么?起到了何种作用? 3.颔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放在一起,二者为什么能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运用了什么写法,作者情感如何? 5.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6.从诗作内容与诗人感情出发简析这首诗。 训练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雪霁.(jì)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ènɡ) 寂寥.(liáo) 创.伤(chuānɡ)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jié) 囹圄.(wǔ)D.泾.渭分明(jìnɡ)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é)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色B.天涯霜雪霁.寒宵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徒然,白白地D.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此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 4.“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之一,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5.“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6.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对应,句式相近,语意关联。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昭示于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①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②______ ______,③______ ______,④_____ _____ __,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导学案实施方案

尹村镇中心学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决策,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推行“导学案”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中,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一言堂和拼时间、死读书”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点,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轻视主体违背规律的课堂终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清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参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学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编写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

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 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 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 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 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 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 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 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 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

阁夜

高二语文《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链接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宋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3、体裁: 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 ●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 ●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二、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词语: 阁:岁暮: 阴阳:短景: 霁:寒宵: 五更:三峡: 星河影动摇: 夷:漁樵: 卧龙:跃马: 三、合作探究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1)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在翻译的基础上描绘)2)、诗人的心境是()。 3)、“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

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的感慨。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从听觉和视觉分析)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下句借视觉写出了()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 (1)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声息。 (2)“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3)反映了人民();“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填写作手法),有人忧有人愁。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四、课堂检测 学习了《阁夜》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五、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答案:1、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学习重点】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难点】1.对小说主题复杂性的认识。 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学习方法】启发、发现、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与“死”,行动、精神、成就超乎常人的——“英雄”等,这些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今天大家要接触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我们前面学过的《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海明威就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过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位英雄——丹柯。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俄国着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着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代表作有《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识记高尔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2、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往往体现在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3、请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丹柯的事迹 明确:一群号称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外族赶到阴森恐怖的林子深处。外敌的强大,自然环境的艰险让他们进退两难。当他们准备献出自由投降时,美少年丹柯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在森林里艰难而勇敢的寻找出路,当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开始抱怨责备丹柯,并要弄死丹

2019精品教育《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习重点: 1.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一、预习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鳌() 迥()危樯()官应()老病休催短景()雪霁() 渔樵()寂寥()夔( )州崔旰() 2.注音组词 坼()戎()鳌()迥()儒() 拆()戍()鳖()扃()孺() 墙()瓯()募()霄()憔()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习重点: 1.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一、预习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 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 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 成就。 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的阶 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 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 ( )鳌 迥( ) 危檣() 官应() 老病休催短景()雪霁( 渔樵()寂寥() 夔()州崔旰() 2.注音组词 坼() 戎( ) 鳌( ) 迥( ) 儒( 拆() 戍( ) 鳖( ) 扃( ) 孺( 墙() 瓯( )募( ) 霄( ) 惟 1 八、 ( ) ) )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使这一体 裁达到完全成熟李杜/大李杜”。存诗 1400多首, 与李白并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中语文《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前案】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3、注音并解释下列字词①景:②霁: 4、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如何体现出作者“凄凉悲怆”的心境? 5、颔联:从()觉和()觉来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诗人如何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和壮美的三峡之景表现出来? 6、颈联:人们为何哀哭?“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7、尾联:这里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课中案】 这首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课后案】 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的意境是 《旅夜抒怀》的意境是 《阁夜》中,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

(2020年整理)教师如何写导学案.doc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身的导学性文本,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使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说明: (1)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讲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它是一个隐含教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又是一个满足学生认知目标的文本——学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文本——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生命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文本。 (2)导学案不是学案。学案是针对学生而设计,而导学案既含有学案功能,还兼有教师指导的意义——导案,所以导学案是体现了“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2、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传统的教案是重在准备教师怎么教,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课标要求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的教学设

计,是教师教学而自备、自用的方案,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脚本。在教案中,重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更多体现教师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在这些环节中,基本不设计学生的活动,最多设计几个问题有学生问答。教学环节大多数是由教师完成。 导学案是教师在把握课程核心理念,研究透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体现培养能力为核心而精心设计的。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所做的设计,集教师导案和学生学案、练案为一身的“教学合一”的“教”与“学”的方案。 3、传统备课与导学案设计比较

(完整版)《阁夜》优秀教案

《阁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孟园园授课班级:284班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与无奈 艺术手法: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 2、善于用事(用典)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阁夜》导学案(实用)

12、《阁夜》学案 学案编号:34 编写人:贾立恩审核人:张广胜 一、学习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二、学习任务: 1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2 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3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4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三、当堂训练1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3分) 答:

《阁夜》公开课教案

《阁夜》教案 《阁夜》教案心闲是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 。 水槛遣 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赞上 人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谷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风格二: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反复诵读 教师配乐范读;由学生齐读;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

导学案模版第14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 展。 2.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2. 学习重点: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 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预习检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毛泽东词曰:“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 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什么人?他为什么 被称为“一代天骄”? 2、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 年, 继承蒙古汗位, 年改国号为元,建 立元朝,第二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 。 (2) ____ 年,元军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 ___________________ 兵败被 俘,最后慷慨就义。 3、 忽必烈改制 政 建立 ① 治 行省 ② 上 制度 ③ 经 实行 ① 济 重农 ② 上 政策 ③ ④ ⑤ 影 响 4、民族压迫和文化趋同 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 教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 族 。 课题: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 法指导或学生笔记

【归纳整理】 一个民族:__ 两个都城:, __________ 三个人物:,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个时间:, , , ___________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5分钟) (一)理清线索一一整合信息,组内创作,形成个性认知。 (提示:以组为单位,可采用小品、相声、三句半、讲故事等) (二)展示认知一一角色扮演,追述历史,再现情景,深入体会。(提示:舞台上表演的同学可在表演过程中向座位下的同学提问) (三)教师精讲一一梳理脉络一一形成板书(以下是板书位置) (二)解疑释疑一一1,把自主与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炼出来。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解决疑难。 训练提高,巩固新知 1,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互查 2 ?课堂达标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A 、阿骨打 B 、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 2、兀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A 、北京 B 、沈阳C、吉林D、呼和浩特 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A 、西汉 B 、东汉C、唐朝D、元朝 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A 、中书省 B 、辽阳行省 C 、陕西行省 D 、河南江北行省 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蒙古 B 、藏族C 、回族D 、满族 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A、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B 、建立了蒙古政权 C、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D、灭亡了南宋 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A、三省六部制 B 、节度使制C、内阁制D、 &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唐朝 B 、宋朝C 、元朝D 、明朝 9、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行中书省 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A、辽 B 、西夏C 、金D 、元我虽笨,但这题我也会!

《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 《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 【教材助读】 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2、解题 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 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预习自测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1、《阁夜》的体裁: 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押韵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押ao 韵 偶句押韵 3、节拍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节拍 2---2--3 2---2--3 4、感情 ?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亢高歌 ?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苍然有无穷之思”。 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 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诵读并分析诗文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天日短。 “催”: 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 “宵”: 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 3、此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课后探究·讨论三)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曹操)闻衡善击鼓,昭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元年,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联系这两个典故,此联则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两句诗境界浑厚,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 5、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多种角度描绘景色,调动了听觉和视觉,带动读者观感,描绘出晚唐战乱频仍,四处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6、“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在漫长的战乱期间,他曾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而今的鼓角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也惟有这疏落的几处渔夫樵子的夷歌,还传递了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上下句形成对比,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蒹葭导学案(教师版)

《蒹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主人公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音韵美、主题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可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音乐) 教师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记录。这节课我们走进《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指导学习《诗经》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参照课后思考第二题,没有的内容教师补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篇,又称“诗”或“诗三百”。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其中“国风”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三)自由朗读全诗,感受音韵美 (此环节先调动学生发现本诗的形式特点,然后教师就此略加点拨、总结)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2.音韵美体现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整齐,节奏感强; (2)作品押“ing”“i”“i”韵:;

(3)重章叠句,叠句如:苍苍、萋萋、采采;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1.小组讨论问题 ①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生活?又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个时间呢?写出判断的依据。 秋季(深秋)。清晨。依据: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②你认为诗中描写的这个季节通常应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按下边的示例写出。 示例: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氛围、境界)? 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意境。(氛围、境界)2.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请同学们借助上述几种景物,把在你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4~5个句子描绘出来。 (要求: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 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可请学生读出自己写的语句,大家交流。) (五)、研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思考:上述境遇中,主人公在做什么呢?表达出怎样的心情呢?(小组讨论)主人公在寻找“伊人”追求“伊人”——依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心情(提示:可通过文中词语推断,并概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