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提到波普尔(1902-),人们就会想到他的提倡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能靠“总体工程”(即社会革命)加以解决,而只能靠“零碎工程”解决的理论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上下,194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本书是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反对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宣言,而正面提出了他的“零碎工程”的“理论”——等待社会慢慢进化,不要革命……等等。

波普尔提出的社会进化“零碎工程”,理论上是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五个阶段的规律的理论。所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为波普尔一生的主要工作,这一工作“成果”,集中展现在他1957年出版的《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的。

他的“历史主义”,指的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也承认,他是借用马克思早年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而写作的名著《哲学的贫困》而回敬马克思,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主义的贫困”,以证明他的“零碎工程”社会理论的“丰富”。

2、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创立,苏联教科书从马克思大量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概括出一个世界历史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马克思认为这些社会形态有的时候有重叠和交叉)。马克思认为,由于人类劳动的发展,人类社会从总体上

就是一个由较低的阶段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已经经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人类正在经历的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的最后一个形式,经过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就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消灭产生围绕着人们的矛盾关系基础的私有制,最终达到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等矛盾,人类从现有的社会制度中获得最终解放。

这,就是人们都早已知道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但是,波普尔对于这个理论进行反驳。在《历史主义贫困论》中,他说:“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预言者——不管是一个活人科学家,还是一架计算机——可能用科学的方法预告其自身未来结果。”(《历史主义贫困论》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他进一步反驳马克思的这一历史观点:“一份准确而详尽的有关社会事件的年历的这一想法乃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准确而详尽的科学性的社会预报就是不可能的。”(同上第15页),以此反驳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认为人类历史没有任何人是可以预言的,马克思主义要对历史作出预言,首先就违反了他的这个“人类社会不可能预见未来”的历史不可知论的思想前提,所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错误的。

既然有了这些前提,他当然也不承认他自己正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也不承认自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更不承认经过人类自身的革命,还可以争取一个在资本主义之外的解放的时代和世界。

这些,就是一代“精神导师”的思想水平。他批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乐观主义,而自己陷入历史不可知论。

3、波普尔除了指责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的预言没有依据以外,对于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和结果,他陷于既要批评马克思主义,可是又不能不提出一个自己关于历史发展前途的正面的观点。怎么办呢?

一方面,他极力为自己辩护:“或许有人感到,我最后的结论偏离了我声明的意图:即:在着手批判历史主义之前,要尽可能尖锐地和令人信服地勾绘出历史主义的立场来。因为这些总结力图要表明,某些历史主义者的乐观主义和行动主义的倾向,已经被历史主义的分析的结果本身所挫败了。这似乎是蕴涵着指责历史主义不能一贯。并且还可以反驳说,让批判和讽刺钻进阐述里来是不公正的。”(《历史主义贫困论》第4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另一方面,他终于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区别于历史唯物主义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抗衡的社会发展规律,但这个规律不是社会本身的历史行程,而是这样一个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分别界限的“社会科学”的“设计”:“正如物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机器并改进和检修机器一样,零碎社会工程师的任务就是设计社会制度并重建和运转现有的社会制度。”(《历史主义贫困论》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波普尔的信心是要反驳全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实现过,甚至在理解上都没有能力涉及,这一点,只要看看他的《历史主义贫困论》就可以相信。就是立足他的当代,他提出的这个“零碎社会工程”也很不高明。这里,社会发展根本就没有人民的份,完全是这些社会“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宏伟,是不能比的。

但是,他在他的这部著作中还是强词夺理地说:“我已经完成了对历史主义的反驳:我已经表明,由于严格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告历史的未来行程。”(《历史主义贫困论》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他的逻辑是什么呢?他的逻辑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他杜撰的“理论”:社会制度是“社会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谁也不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4、波普尔批判的“历史主义”,唯一提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看到苏联教科书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宿命论”的痕迹。对于这个问题,他在《历史主义贫困论》一开头就当作一个“重要发现”提了出来。他说:“历史宿命论全然是一种迷信;用科学的手段也好,或用任何其他理性手段也好,人类历史的进程都是不能预言的。”(《历史主义贫困论》第58页)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理论挑战。因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一个必然的方向,而且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反对历史宿命论的。波普尔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内在矛盾”,为此,20世纪西方理论界进行过大肆渲染。

但是,认为人类社会一定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却又不是宿命论的论证。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必然的方向,要依靠全世界无产阶级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能实现,包括在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生产力。如果历史阶段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主义就没有肯定人类社会的这种历史发展。

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样作了说明。他这样说道:“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

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9-5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虽然,这些论述并不是为了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有宿命论倾向的指责,但是,这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阐述,同样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宿命论有原则区别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超越了黑格尔主义,恰恰就是在这些方面又一次得到证明。因为黑格尔等人在现实中遇到解释不了的问题,最终又都归结于“绝对理念”,这个绝对的东西是他自己也解释不了的东西,正是他的哲学不彻底的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可以解释的,是因为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了这个基础,人类劳动在发展,现实必然会改变,人类劳动是这个方向,现实发展必然也是这个方向。因此,关于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性,不是什么神秘意志,而是现实的活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必然不是宿命论的论证了。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阶段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论,不是历史宿命论,被资产阶级政治家尊捧为“精神导师”的波普尔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指责,同样也站不住脚。(2010。11。5)

关键字: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

1。名词解释(5道题)(20分) 科学问题科学假说证伪主义库恩技术 2。简答辨析题(4)(32分) 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科学的重大进步在于“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实验和观察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3。评析题(3)(34分)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公共科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对技术的看法 4。论述题(1)(14分) 论述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问题 重要!*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 重建自然哲学的必要性 1、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重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 (以下两点为拉兹洛的话) 1、一方面是科学的“信息爆炸”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高度深奥和微妙的方法论和概念分析。有必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那就意味着既要使哲学家们了解有关的科学发现,又要使科学家们了解哲学的有关方法和概念框架。 2、绝大多数哲学家继续在提供虽然极其精致但实际上却很贫乏的理论;而科学家们在越来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学问题的同时,又仍然被他们特定专业的视角翳蔽着。其实,把科学的信息同哲学的机敏相结合的人则屈指可数。 重建自然哲学的可能性 1、19世纪中期以来,机械自然观受到怀疑和批评。自然哲学有可能借助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开始复兴。 2、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3、量子力学对决定论提出了挑战。 4、热力学提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概念。 5、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 6、宇宙学追溯到了宇宙演化的早期。 7、现代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状态,存在的科学与演化的科学并存,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并存。 系统进化的条件、根据和诱因 1、系统内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2、从外部获得物质与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3、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层级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我们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特点:1、系统中低层子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关系。(纵向关系)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横向关系)。3、随着层次由低到高,结合的紧密度由大到小而递减。4、这样,高层系统的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 层级结构在其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基本性质,即近可分解性——单元内的联系一般比单元之间的联系强。 思考题PPT3: 1、把整个自然界(宇宙)看作一个系统,可以吗? 2、如何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 科学的四个基本内涵:1、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科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4、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场域 科学的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认识基础)。2、一般性和抽象性(理论形式)。3、具体性和精确性(语言表述)。4、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过程)。5、可错性和批判性(理论评价)。 6、解释性和预见性(价值功用)。 7、普遍性和开放性(社会规范) 提醒注意:中世纪宗教观念对西方科学的影响较大,但并非有意为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哲学的物质P39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P4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摘要波普尔、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拉卡托斯在发展他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二者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了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对于以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科学知识的增长 前言 波普尔处在一个自然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期待重大发现的时代,需要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波普尔顺应了这种需要。他考察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认为批判对于哲学、哲学家、哲学流派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批判精神打破了教条,人类僵化的思维,以及不可证实的科学。波普尔秉承爱因斯坦批判精神和康德唯理主义哲学思想,独创地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批判理性主义”学派。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拉卡托斯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承认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赞同康德所说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拉卡托斯认为,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如果严格恪守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就无法发展,因为理论早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而且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始终处在动态的跌宕之中,与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不符。因此,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是不恰当的,从而发展出了精致证伪主义,这是对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一、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 证伪主义既是波普尔解决“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关键,也是他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他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所得概率只能是零。因此,他认为,归纳法不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 (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 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 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 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科学的标准

科学的标准 文/周英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00081 作者信息:周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学位 [库恩之前的科学哲学家,例如维特根斯坦、波普尔,他们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并对(科学)哲学有较强的储备知识,但是他们对科学史本身缺乏了解;库恩焕然一新的是他从科学史,历史出发看待科学哲学,但是似乎他对历史很了解,却缺乏对哲学(科学哲学)本身的了解,例如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大量的例子和引用是科学史的,而不是科学哲学的(例如,引用维特根斯坦或波普尔);拉卡托斯在科学哲学知识和科学史知识两方面都进行了储备,使得他有资格评价这些前驱学者。他的科学哲学知识体现在他很好地评价了前人的科学哲学观;他的科学史知识体现在他运用并倡导以典型历史实例进行“案例研究”以研究科学之进步的方法,在评价科学发展方面主张以科学史检验科学方法论,即将“预测新颖事实”这种历史的视角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拉卡托斯总结道:“辩护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业已证明的命题构成的。由 于认识到严格的逻辑演绎只能使我们推导(传导真理),而不能证明(确立真理),他们对那些可用逻辑之外的方法证明其真实性的命题(自明之理)的性质有不同看法:(1)古典唯理论者(或狭义的“理性主义者”)承认根据启示、理性直觉及经验所作的种种不同的、并且是有力的超逻辑的“证明”。这些证明,再借助于逻辑,使他们能够证明任何科学命题[实证主义]。(2)古典经验论者只接受一些数量相对较少、表达了“确凿事实”的“事实命题”作为自明之理,它们的真值是由经验确立的,它们构成了科学的经验基础。为了只从狭窄的经验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是同步的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表现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 观点的答案 篇一 :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 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为了受难的思想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内容摘要:拉卡托斯继承和发展了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他重视对科学史的研究,十分重视知识的可错行和相对性。创立了自己的科学史观,对后来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 作用。 关键字: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历史观科学哲学 “证伪”是波普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拉卡托斯对波普的证伪主义做了发展,提出了精致的方法论证伪主义。他认为波普的证伪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用经验证伪理论,提出“经验不能证伪理论,理论证伪理论”【1、207页】的观点。在他看来科学理论不是单个命题的简单堆积,而是彼此间有关联的命题系统,一次证伪不足以否定一种理论,一次证实也不足以肯定一种理论,而科学史表明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证伪而是确证。 拉卡托斯证伪主义的特征 拉卡托斯的证伪主义具有整体论的特点。但问题是用来证伪旧理论的新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呢?恐怕还是经验,尽管拉卡托斯认为经验具有主观性和欺骗性而不可靠,但他并没有找更好的基础。证伪作为逆向的思维方法,有以下特点:1、反归纳重演绎。实证源于归纳,证伪来自演绎;2、有限证伪无限。用一个经验事实证伪所有事实;3、单称证伪全称;4、反其道而行之,发散性思维而非收敛性思维。 拉卡托斯的的具体思想 可错论与证伪主义:(一)独断证伪主义。拉卡托斯认为,独断证伪主义最重要的一派。作为一个可错主义者,他从来就反对有最终的可靠的经验或知识来源。“拉卡托斯对独断证伪主义作了分析,指出独断证伪主义的基础是两个隐藏着的错误假设和一个过于狭窄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2、47页】从理论上讲,拉卡托斯认为理论不能被经验证伪是有根据的。“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一切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其他的理论构成了该理论的知识背景。”【2、51页】“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关系的总和”【4、209页】那么,理论及其背景都影响着该理论的真假。拉卡托斯认为“总有一个巩固确立的经验基础作为否定后件式之箭的发射场,独断证伪主义的‘无情的’证伪程序便要崩溃了,因为主要的目标仍然令人失望得难以确定”【3、18页】(二)怀疑论证伪主义。经验基础、观察命题、事实命题或经验证据是可错的。即使经验证据是确切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证据各自所以来的理论不同,这些证据的证伪性也是大大不同的。更深一步,即使前两者是确凿的,那么“他对前提理论的反驳也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整体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后果。”【2、63】朴素的证伪主义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情况。 从朴素的证伪主义到精致的证伪主义 朴素的证伪主义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其一,由于整体论的提出,使证伪程序失去了明确目标;其二,是由于证伪主义所固有的可错理论使他不能建立一个可靠的证伪经验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 类社会的进程; 2 .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 .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5、价值观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总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汇总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应用范围】: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 2、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②价值观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方法论】: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应用范围】: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正确对待网络。③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价值选择。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最高的价值观。⑤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善于对事物作出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作出正确的具体的价值选择。按规律办事,一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对违背规律,离开人类的根本利益去思考、处事。 【方法论运用】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1)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最高标准。(2)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重要标准。(3)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具体标准。 5、坚持集体主义 【原理内容】:(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方法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说明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坚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尤其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与人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6、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二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同时,二者也会发生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反对割裂二者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具有调节作用。 【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 【应用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职业道德,保证市场交易原则的贯彻。 8.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原理内容】: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自然性。【方法论】:反对人性自私论 【应用范围】:①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符合历史和现实。②动物本能的自保性不是人的本质;个人正当利益不等于自私。③青年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担负起历史责任。 9.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原理内容】: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作用。反过来,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同时,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个人活动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按社会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条件去创造新的条件,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