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7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7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7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7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

第五单元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编制人:陈婷复核人:日期:2012、11 编号:27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思维导航】: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

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

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一、课前导学: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读课文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1)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阳欲颓:四时俱备:

能与其奇者:

(2)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2、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3、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5、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

【中考链接】: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1-4题。(2007年荆州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晓雾将歇()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三、深入探究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初一《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初一《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初一《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感情去体味文字,从文字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过程与方法:体会言之有序的叙事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学习斑羚沉着冷静、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不难理解,故此以情贯穿全文,故事导入,创设一种吸引学生的氛围。最后讨论主题及感受,升华感情。中间环节熟悉赏析课文,步步深入,为后文的陈情作铺垫。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品读课文,再质疑问难,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发挥其主体地位。 教学策略:情境式启发引导式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以情入境 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颗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董方保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

因为她认为她丈夫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的。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撼。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简介斑羚:它是羚羊的一种,因为喉部有一块白斑,所以叫斑羚,它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非常珍贵。斑羚生性温顺.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1、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谁能将课文大意复述一遍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2、试着用一句话概述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 生:本文讲述了一个斑羚飞渡的故事。 生:本文讲述了斑羚在危亡时刻,老斑羚牺牲自己保全年轻斑羚的故事。 生:本文讲述了斑羚为了种群的延续,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故事。 生:本文讲述了斑羚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 1、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很好,说明大家读懂了文章。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你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而感动。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

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课答谢中书书承天寺学案Word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林晓月 2102-11-16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营造氛围,导入学习:(2分钟)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自学指导(一)根据积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5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夕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不少于三遍)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学指导(二)(15分钟) 调动你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参照注解,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钟)

(1)五色交辉()(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6分钟) (1)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3.翻译全文,小组内补充完善。(7分钟) 自学指导(三)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自主完成。(7分钟)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2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7斑羚飞渡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7.斑羚飞渡 沈石溪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按要求进行概括。 2.抓住镰刀头羊的描写,谈出小说中斑羚从容镇定、勇于牺牲、视死如归、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3. 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4. 小说采用了伏笔、渲染的写作手法,找出文章中渲染的地方,并说出其作用。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抄写三遍。 对峙( ) 逞能( ) 湛蓝( )斑斓( ) 甜腻( ) 飘渺( ) 娴熟( ) 剖开( ) 哀咩( )狩猎( ) 巡视( ) 苍穹( ) 磐石( ) 媚态( ) 悲怆( )恍惚( ) 迥然不同( ) 参差( ) ()略胜一筹( )戛洛山() 2.在书中画出来下列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请不要直接抄解释。 进退维谷: 一尘不染:迥然不同: 参差不齐:略胜一筹: 眼花缭乱:秩序井然: 心甘情愿: 3.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请你编写文章的结构提纲。

【斑羚之魂】 5.文章中详细的描述了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试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6.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人与自然】 7.在文章后中,人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8.面对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人类应该反思什么? 【写作技法】 9.请找出文章中的伏笔、渲染描写,在文章中画出来,并谈谈其作用。 伏笔:

渲染: 【作业布置】 10.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11.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12.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13.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拟写一两则关于保护动物的标语或广告。

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前预习: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 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1)给加粗字注音并识记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 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质疑问难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

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词语和优美深刻的句子。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每段的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突破方法: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根据时间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指导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段落要点梳理文章,提高阅读速度。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讲解法、演示法(多媒体课件)、分组探究法。 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斑羚的图片资料和“飞渡”场面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斑羚和沈石溪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圈点勾画,特别是标记好疑难之 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说拉斯维加斯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体形很大的红蚂蚁,它们在搬家时如果碰到大河, 就会使用令人惊奇的一招:所有蚂蚁结成一个硕大的蚂蚁团,然后一起漂游过对岸。当然, 在外层的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敢死队”了。很多动物的举动,都让我们人类刮目相看啊!这 节课,我们就跟随沈石溪一起去看看一群走上悬崖绝壁的斑羚,在生死面前是如何抉择的。 请看文章——《斑羚飞渡》(板书课题、作者)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祖籍浙江慈溪。1980 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 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认识斑羚,大致了解相关资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肌腱(jiàn)逞(chěng)能恍惚(huǎng hū)略胜一筹(chóu) 迥(jiǒng)然不同娴(xián)熟眼花缭(liáo)乱 (2)内容: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先学生点评,然后教师总结评论) 明确:课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在镰刀头羊的 组织下,用牺牲较老的一半挽救年轻的另一半飞渡伤心崖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2.学生单独进行学习,主要任务是梳理文章结构。要求学生画出标志性词句,对不理解

27《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第二十七课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 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3、颓竞 yù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 4 (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6)参与,这里指欣赏。(7)想要,正要(8)高兴的样子(9)于是,就(10)原来是(11)共同,一起(12)清澈透明(13)考虑,想到(14)只是 5、(1)对偶(2)借代、对偶 6、(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7、(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文章。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又岂止这些呢,接下来让我一同来欣赏一组图片,去感受那让人心动神摇的美景。(图片演示)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展示教学目标 二、完成导学案 三、作者、背景简介及文学常识积累 四、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五、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六、梳理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七、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3、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八、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九、完成固学案 十、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 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 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 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常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附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斑羚飞渡》学案

《斑羚飞渡》学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2、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 3、了解作者热情赞扬的动物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教学难点: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学习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简介作家、作品2、介绍斑羚 3默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标记出来并站起来告诉同学们。 4分组讨论,斑羚飞渡经过几个过程?分别是什么? 5你来讲故事,讲讲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6小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而感动。课堂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戛( )洛山对峙( ) 山涧( ) 哀咩( ) 坠( )落斑( )斓 参差( ) 蹿( )跃 2 解释下列词语迥然不同: 略胜一筹: 进退维谷: 3写一写,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 2细读文章最后一段,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3课文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4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5文中出现了几次彩虹?每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受触动的语句,并谈一谈受触动的原因。 7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你对头羊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把你的真知灼见谈出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到震惊? 三、拓展训练 1写一写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写几句悼。请你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2说一说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到底是怎样一种角色呢? 四练笔 1写一段生活中你曾见过或是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是残害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课时作业) 2以“我看《斑羚飞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课时作业) 2019-11-25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1.易错字 惟吾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 泥(yū)清涟(lián)濯(zhuó)噫(yī)亵玩(xiè)鲜有闻(xiǎn) 2.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3.一词多义 之 可 远 4.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 (3)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也”,表示判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 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 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 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 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 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题解说】 《陋室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练,讲究韵律,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 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 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 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 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 .._ 书. 古来 .. ..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 .._ __俱._ _备 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 .._ 竞跃 ..之仙都 .. ..实是欲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 2、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 ②谢答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 特点? 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 第二层(2 - 5): 第三层(6 - 7 ):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 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 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_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 yū泥zhuó清涟xiè玩xiǎn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 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 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 是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是 。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是 。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 是 。 这篇文章运用 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斑羚飞渡学案

《斑羚飞渡》教学案例 临朐县沂山镇蒋峪初中张春峰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片段赏析,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三、学习过程: 1、资料助读 (1)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 1998年的夏天,洪水肆虐在中华大地上。在湍急的洪流中,危机关头一对夫妇抓住了一棵树,紧紧地抓住。后来洪水越来越猛,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的看了丈夫一眼,说:“学生们还在等你,你要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丈夫反应过来,妻子已从容的放开了紧握的双手,消失在湍急的洪流之中……这是人间的真情绝唱。在动物界也有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斑羚飞渡》。 (2)简介作者 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3)认识斑羚 斑羚,也称青羊、山羊,哺乳动物,体长1—1.2米,形似家养山羊.常栖于山顶之间,善跳跃。冬季一般以灌木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预习检测: 你会读吗? 逞能对峙娴熟斑斓悲怆苍穹 你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进退维谷略胜一筹悲怆娴熟 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你觉得哪个环节最生动、最精彩? 飞渡前(身陷绝境)——飞渡(一跳失败、母羚绝望、分成两拔、斑羚飞渡)——飞渡后(走向彩虹) A.小组内自由复述。 B.师生复述接龙。 C.自由复述精彩片段, 4、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臬奇考( 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