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夏本纪》教案

《夏本纪》教案

《夏本纪》教案
《夏本纪》教案

《夏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

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4、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浩浩怀山襄陵:冲上,漫上

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败坏

摄行天子之政:代理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治理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

禹敏给克勤:敏捷

给”与“敏”同义。

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给……作表记;测定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送达,表达。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流放,放逐

女其往视尔事矣。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陂九泽,度九山: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刊,砍削;旅,治理。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渐,流入;被,覆盖。

⑵古今异义

中国赐土姓:中国:指九州之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于是帝尧乃求人:这时候

⑶通假字: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

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

5、课文简析:

(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2)问题探讨: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

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6、课文小结: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高三语文 《夏本纪》精品教案

《夏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4、文言知识积累: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浩浩怀山襄陵:冲上,漫上 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败坏 摄行天子之政:代理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治理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 禹敏给克勤:敏捷给”与“敏”同义。 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给……作表记;测定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送达,表达。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019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_史记的体例第3课夏本纪含答案

第3课 夏本纪 1.通假字 (1)女.平水土,维是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山刊旅,九川涤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府甚修,众土交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帝锡.禹玄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祗台德先,不距.朕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汝”,你。第二人称代词 (2)同“敷”,分布 (3)同“源”,水源 (4)同“征”,征收 (5) 同“赐”,赏赐 (6)同“拒”,抗拒 (7)同“避”,躲开 (8)同“洪”,大 2.一词多义 (1)诛?????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臣不臣则诛.: (2)通????? 通.九道: 为人君父而不通. 于礼义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度????? 度.九山: 身为度. : 则思三驱以为度.:

高中语文 02 夏本纪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夏本纪 嶓冢[注] [唐]胡曾 夏禹崩来一万秋, 水从嶓冢至今流。 当时若诉胼胝苦, 更使何人别九州? 【注】嶓冢,山名,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内容赏析】 全诗运用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夏禹治水功绩的赞美。虽然夏禹已经逝去万年,但是他的治水之举泽被后世,百姓至今仍享用其利。 后两句诗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面对磨难困苦,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光耀后世。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鲧.(ɡǔn)殛.(jí)祗.台(z hī) 陂.(bēi) 橇.(qiāo) 稽.首(qǐ) 皋陶.(yáo) 沟淢.(xù) 为嗣.(sì) 后稷.(jì) 涤.原(dí) 巡狩.(sh?u)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女平水土(“女”同“汝”,你)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同“敷”,分布)

(3)致费于沟淢(“淢”同“洫”,田间水道) (4)四奥既居(“奥”同“墺”,可定居之地) (5)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原”同“源”) (6)于是帝锡禹玄圭(“锡”同“赐”) (7)六府甚修,众土交正(“正”同“征”,征收) (8)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躲开)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视 (2)度

(3)是 (4)道 (5)其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陂.九泽(名词用作动词)筑堤防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深感痛心 (3)劳.身焦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薄.衣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简朴 (5)可种卑湿 ..(形容词用作名词)低洼潮湿的地方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3夏本纪Word含答案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怀山襄陵,下民其忧B.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C.于是帝锡禹玄圭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解析B项“原”通“源”;C项“锡”通“赐”;D项“辟”通“避”。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泽既陂.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被:遭遇 D.摄.行天子之政摄:执行 解析A项应为“筑堤防”;C项应为“覆盖”;D项应为“代理”。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B.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C.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D.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解析A项为“比”,BCD均为“对,向”。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B.行山表木 C.陆行乘车D.以均诸侯 解析B项“表”;C项“陆”;D项“均”都是活用词。 答案 A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命诸侯百姓 ..兴人徒以傅土 B.过家门 ..不敢入 C.天下于是太平 ..治 D.黄帝之玄孙 ..而帝颛顼之孙也 解析“百姓”在此处指“百官”。 答案 A 6.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是被动句的一项是()(3分)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以告成功于天下 C.而使续鲧之业 D.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禹之所以要将治水的重任推让给契、后稷、皋陶,是因为他对父亲鲧的死耿耿于怀,深感悲愤。 B.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运用堵截法成功地治理了洪水,造福百姓。 C.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治水成功,平定天下,成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典范。 D.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说明禹将治水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解析A项,偏离了作者对夏禹的态度及夏禹的性格品质,从原文看,夏禹对父亲的死深感悲伤,这是夏禹全力治水的动力;B项,夏禹运用的是疏通法治水;D项,禹之所以这么做,是以此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忘先祖的遗志。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采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

先秦史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先秦史》课程教案

《先秦史》课程教案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 3.顾颉刚《古史辨》(中华书局1981年)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课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

核成绩的70%。 第一讲导言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先秦史专题》课程的首讲,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专题课程,先秦史的内涵和研究的时间范围; 2、使学生认识开设《先秦史专题》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3、使学生深刻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4、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著名学者与本课程拟开设的专题内 容。 乙、时间分配 4学时 丙、思考题 1.试分析论述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列举出先秦史研究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丁、教学内容 一、先秦史专题的名称 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 通史:宏观全局面面俱到面宽而不够深 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具体而微深入探索研究性教学 2、先秦史 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秦代与秦国的区别)前221年以前 时间跨度长:史前时代国家的早期阶段(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 二、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先秦史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 (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对其自身的思考) (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 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最早的一段历史的第一页源头源远流长 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 (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 伦理社会(家族孝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由孝亲发展到忠君) 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家本位重视家庭生活天伦之乐 (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 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

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史记选读》课时作业2 夏本纪

课时分层作业(二) 夏本纪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B.六府甚修,众土交正 C.致费于沟淢 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A[B项,“正”同“征”;C项,“淢”同“洫”;D项,“辟”同“避”。]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九泽既陂.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傅土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被:遭遇 D.摄.行天子之政摄:执行 B[A项,陂:筑堤防;C项,被:覆盖;D项,摄:代理。]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②女其.往视尔事矣 ③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④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D[①其,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②其,语气词,表命令,可译为“还是”;③是,代词,这;④是,形容词,正确。]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C.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D.陂.九泽,度九山 D[D项和例句一样,属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表记。陂:筑堤防。A项,伤: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深感痛心。B项,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C项,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简朴。]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致孝于鬼神 A.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B.其德不违,其仁可亲 C.以告成功于天下 D.而使续鲧之业 C[C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D两项为省略句。]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五帝”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包括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 B.“九州”是指大禹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C.“崩”是指古代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南面朝天下”中的“南面”指称帝。在封建官场中,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 C[“崩”,古代专指天子之死。]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禹为人敏给克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言可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________________,居外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______,______,度九山。 (4)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声为律身为度(2)劳身焦思过家

测绘学概论重点概念

测绘学概论重点概念 1.总论 (1).测绘学起初的概念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 对它进行测定和描绘的科学。按照这样的概念, 测绘就是利用测量仪器测定地球表面自然形态的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 然后根据观测到的这些数据通过地图制图的方法将地面的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等绘制成地图。 (2).测绘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地球, 还需要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实体。 (3).因此, 测绘学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基本概念应该是: 研究对实体(包括地球整体、表面以及外层空间各种自然和人造的物体)中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几何、物理、人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与技术。 (4).针对地球而言, 测绘学就是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的几何位置, 确定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 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以及与其属性有关的信息, 编制全球或局部地区的各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以及地学研究服务. (5).在公元前 3 世纪前, 中国人已知道天然磁石的磁性,

并已有了某些形式的磁罗盘。公元前2 世纪, 我国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叙述了禹受命治理洪水而进行测量工作的情况, 所谓“左准绳, 右规矩, 载四时,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说明在上古时代, 中国人为了治水就已经会用简单的测量工具了。人类最早对地球的认识为天圆地方. 直到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才提出地球为球形的概念, 2 个世纪后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证, 支持这一学说, 此称地圆说。又 1 世纪后, 亚历山大的埃拉托斯尼( Eratosthenes )采用在两地观测日影的方法, 首次推算出地球子午圈的周长和地球的半径, 证实了地圆说。这是测量地球大小的“弧度测量”方法的初始形式。世界上最早的实地弧度测量是公元8 世纪南宫说在张遂(一行) 的指导下在今河南境内进行的, 它由测绳丈量的距离和由日影长度测得的纬度推算出了纬度为1°的子午弧长。到17 世纪末, 为了用地球的精确大小定量证实万有引力定律, 英国的牛顿( J .Newton)和荷兰的惠更斯(C .Huygens ) 首次从力学原理提出地球是两极略扁的椭球, 称为地扁说。。18 世纪中叶, 法国科学院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北欧的拉普兰进行弧度测量, 证实了地扁说.19 世纪初, 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 通过各处弧度测量结果的研究,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 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 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小学生 小古文 第二册 原文附译文

第二册 第一章 遥远的神话传说 第一课 盘古开天地 —《三五历记》2017年11月11日 【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所以天地之间相隔九万里。 第二课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2017年11月13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 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jì 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 补,四极正zhang 。 【译文】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坏了,土地崩裂,天不能完整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里的大龟的四只脚作为天的四根柱子,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泛滥的洪水。天空得到了修补,四根天柱得到了摆正。(泛滥的洪水消退了,冀州得到了平定;恶禽猛兽死去了,善良的人民存活了下来。)

第三课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ji á貐y ǔ 、凿齿、 九婴、大风、封f ēng 豨x ī 、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y ì诛zh ū凿z áo 齿于畴华之野,杀 九婴于凶水之上,缴ji ǎo 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 蛇于洞庭,擒q ín 封f ēng 豨x ī 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大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大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欢喜,并推举尧为天子。 第四课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了他的手杖,变化成为了桃林。 第五课大禹治水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四(多选与名解)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多选名解)名词解释 1采诗说:2献诗说:3《诗大序》:4《诗小序》:5“三家诗”:6“四家诗“:7今文《诗经》学派:8古文《诗经》学派:9专传、合传、附传与类传。10《史记》“三家注”。11《史记会注考证》12沉郁顿挫:13苏门四学士: 14苏门六君子:15乌台诗案:16洛蜀党争:17稼轩体:18辛派词人:19〈红〉学:20新旧〈红〉学:21评点派:22索隐派:23脂评: 1采诗说: 是<<诗经>>成书的重要过程之一,其文献主要见于《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汉书。艺文志》《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佚文,《孟子。离娄篇》也有隐约的记载,次说后世虽有许多相左的意见,但可基本确立,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个人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只有通过权利机构,才能完成大面积的所及工作,然后加以筛选、加工、润色,并推广出去 2献诗说: “献诗说”使《诗经》成书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值周代的公卿、刘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其文献主要见于《国语。周语》《国语。晋语》《左传。襄公十四年》 3《诗大序》: 《诗经。关雎》篇前面的一大段文字应为《大序》,但《大序》又与《关雎》篇的小序夹杂在一起。即从“《关雎》,后妃之德也”开始,至“风以 动之,教以化之”为 《关雎》小序的前一 部分“是以《关雎》 乐的淑女”至结束, 为《关雎》小序的后 一部分,两部分合在 一起,即《关雎》篇 的小序,中间的一大 段,即“诗者,志 之·1·所以之,。。。。。。 正始之道,王化之 基”,为《诗大序》 4《诗小序》: 《诗经》中每篇前面 类似解题的文字为 《小序》 5“三家诗”: 汉初,讲习《诗》者 主要有鲁、齐、韩三 家。“言《诗》于鲁则 申培公,于齐则辕固 生,于燕则韩太傅(韩 婴)”。《鲁诗》《齐诗》 以国得名,《韩诗》以 人得名,合称“三家 诗”。“三家诗“以《鲁 诗》出现最早,以《齐 诗》于当时影响最大、 消亡最早,以《韩诗》 目前传世文献最多。 6“四家诗“: 《毛诗》因其传授人 的姓氏得名,秦汉间 鲁人毛亨传《诗》于 赵人毛苌,毛苌又广 为传授。东汉时,古 文经学派抬头《毛诗》 立于学官,与齐、鲁、 韩并称“四家诗” 7今文《诗经》学派: 齐、鲁、韩、“三家诗 “均用汉隶书写,与 较晚出现的《毛诗》 相区别,被称为《诗 经》学派 8古文《诗经》学派: 西汉末经今古问之争 开始,《毛诗》理所当 然地被卷进去因其有 别于“三家诗“,故 归属于古文《诗经》 学派 9专传、合传、附传与 类传。 答:《史记》的列传据 其记述内容可分为专 传、合传、附件、类 传四种。一人一篇传 记者为专传,如《李 将军列传》;两人以上 合成一篇传记者为合 传,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主要传主之后 附载某人传记者为附 传,如《魏其武安侯 列传》在叙述魏其侯、 武安侯中插入灌夫传 记;一类人物记一篇 传记为类传,如《刺 客列传》。 10《史记》“三家注”。 答:是指宋裴骃的《史 记集解》,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唐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三 家注”原俱单行,后 附刻正文之下,原注 本反倒渐次失传,今 惟《索隐》尚有明汲 古阁本仅存。“三家 注”附刻原文时多有 删削,尤以《正义》 为甚。司马贞作《补 三皇本纪》题名“小 司马氏”,采录各种传 说,并作自注,宋以 来各本俱列书首,清 殿本始改附书尾。今 通行中华书局本《史 记》将“三家注”附 于正文之后,极便阅 读。 11《史记会注考证》 是指:20世纪初,日 本学者泷川资言的 《史记会注考证》是 《史记》研究的重要 著作。此书对《史记 三家注》进行全面整 理,汇集《史记》注 本100多种,吸收了 1200年《史记》研究 的成果,补注了大量 今中国大陆失传但在 日本仍保留下来的 《史记》“三家注”的 有关资料,成为迄今 为止《史记》最详备 的注本。 12沉郁顿挫: 出自杜甫所作《进雕 赋表》,这原是他对自 己的赋的评价,后人 则取之以界定杜诗, 故“沉郁顿挫”成为 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 格。这种风格具体内 涵包括三个层面,首 先是表层的语言之凝 练,意象之精警,结 构之波澜起伏,声调 之抑扬顿挫,皆给人 以凝重深沉、千百练、 百转千回之感,这形 成了杜诗总体的艺术 风貌。第二层在于诗 歌艺术构思的奇趣宏 阔。第三个层面是诗 中凝聚了作者忧愤的 感情。这种风格是一 位感情特别深挚、思 想特别深刻的诗人在 动荡年代所创造的, 其中双融入深厚的学 力和深沉的构思,达 到前无古人的境界。 自宋至清,历代学杜 者众多,但无一人能 重现这种风格,它作 为杜诗的独特标志被 众多学者视为诗词的 最高艺术境界之一。 13苏门四学士: 苏轼杰出的文学成就 使他声望日隆,奠定 了他文坛盟主的地 位,求学者与日俱增。 远在北京大名府的黄 庭坚愿列苏轼门下; 秦观入京应试,专程 到徐州见苏轼,愿执 弟子之礼,晁补之、 张耒亦继两人之后求 学于苏轼,故此四人 被后世称之为“苏门 四学士”。 14苏门六君子: 指苏轼门下除“四学 士”之外加上陈师道 和李蔍两人称为苏门 六君子。 15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 日,史台的官史奉命 从汴京赶到湖州,当 场逮捕了刚天任不久 的苏轼,原来,六月 以来,变法派先后四 次上章弹劾苏轼,指 其诗文愚弄朝延。宋 神宗下令审理。同年 八月脚下 八日,苏轼入御史台,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 案。 16洛蜀党争: 宋元丰年间,苏轼与 程颐、程颢之间爆发 的哲学上、思想上的 矛盾。从本质上说, 这是苏轼“任天而动” 的性格及其追求个性 独立的自由观,与旨 在从伦理、道德、精 神上强化封建统治的 理学思想的一场激烈 交锋,由于二程是洛 阳人,苏轼是四川人, 故历史上称这次论争 为“洛蜀党争”。 17稼轩体: 是辛弃疾创立的一种 新词的体式。这种新 体式有以下四个特 征:一是以绝大的阳 刚之气一改传统的绮 靡,以词抒情言志, 用词来干预家国大 事,提高和强化了词 的文学功能,使词从 单弱的应歌之体彻底 演变为一种独立、完 善的新体抒情诗。二 是使词体变成了体现 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 表现多方面生活、燕 尾服示词人全部习灵 世界的工具。三是汲 取了前人多种表现手 法,尤其是苏轼的《以 诗为词“进一步引进 古文手段,“以文为 词”,丰富了语的艺术 表现力。四是在词的 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上,完成了从单纯的 阴柔向融阳刚柔之美 为一体的新特质的转 变,实现了词体文学 风格的多样性。 18辛派词人: 与辛弃疾同时的一批 词人,或与稼轩为同 志,或追慕稼轩,感 时激愤,词的主题抒 发爱国感情,风格豪 迈激切,形成了风格

《夏本纪》重点字词整理

《夏本纪》重点字词整理 一、重点字词 1.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滔:大水弥漫怀:怀抱,包围襄:冲上,漫上】 2.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 ..皆曰鲧可 【求:寻求,寻找四岳:四方诸侯的领袖,古又称方伯】 3.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负:违背毁:败坏】 4.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等:比较】 5.九年而水不息,功用 ..不成【功用:成效】 6.舜登用 ..天子之政,巡狩【登用:进用,提拔重用摄行:代理执行】..,摄行 7.行视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鲧之治水无状 【行视:巡行视察无状:没有样子,不像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殛:流放,放逐诛:惩罚】 8.于是舜举.鲧子禹【举:选拔】 9.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美:使美,即发扬光大居官:做官,担任官职】 10.维是 ..勉之.【维:句首语气词是:此,指平水土这件事之:复指“是”】 11.女其 ..往视.尔事.矣【女:同“汝”,你其:还是视事:办理公事】 12.禹为人敏给克勤 ....【敏给:敏捷克:能勤:勤苦,劳苦】 13.声为律,身为度,称以 ..出【称:称量,权衡以:才】 14.命诸侯百姓 ..以傅.土 ..兴人徒 【百姓:百官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同“敷”,分布】 15.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表:表记定:指测定】 16.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伤:为……悲伤诛:惩罚劳:使动焦:焦急】 17.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薄:使……少,节俭致:表达】 18.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卑:使……低矮,指简陋致:送沟淢:田间沟渠】 19.陂.九泽,度.九山【陂:筑堤防度:测量,勘测】 20.令益予众庶 ..稻,可种卑.湿.【众庶:庶民平民卑湿:低湿之地】 21.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均:使均衡】 22.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相:察看,考察便利:交通是否方便】 23.于是九州攸同 ....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九川涤原 ..,四奥既.居,九山刊旅 【攸:就同:同一既:完全,都刊:砍削旅:治理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直观图表演示法 (2)对话式谈话法 (3)集体讨论 (4)课后探究 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重点: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夏商周的建立与政治、经济、文化内涵2.难点:禅让制到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六、教学过程 2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资料的查询,对所学内容有大致框架上的了解。 (二)课前导入: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想下,我们最早开始使用工具是什么时候?最早的制造工具是什么? (三)新课教授 1.旧石器时代 ①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的时代。 ②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讲解旧石器时代分化内涵: 时间代表性遗址文化内涵 (距今约200万年)重庆巫山人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 用火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 2.新时期时代 ①概念:距今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的石器。 3

②发展方向:对比新旧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方向。 ③原始农业: ④代表(结合遗址分布图): 分析: 原始社会组成: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百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当人完全形成后,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旧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因生产力低下,每位成员除从集体中获取艰难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什么剩余,私有观念尚未出现。 父系氏族社会(新晚):贫富现象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中国迈入文明的门槛。 (四)课后小结 (本节知识点梳理) 第2课时夏商周 (一)课前导入 我们都知道,夏朝由禹建立,禹因治水有功而接受舜的禅让,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即禅让制。尧舜禹三代皆为禅让制,让位于贤。那么禹死后由谁继位?是继续实行禅让制吗? 4

《夏本纪》知识点

《夏本纪》知识点 字音: 鲧gǔn 颛顼zhuān xū曾zēng大父襄xiāng 更gèng得舜 狩sh?u 殛jí嗟jiē稽qǐ首契xiè后稷jì皋陶gāoyáo 敏给jǐ克勤称chēng以出亹亹wěiwěi穆穆傅fū(通“敷”)土 沟淢xù橇qiāo 檋jú陂bēi九泽度du?九山攸yōu 袛台zhīyí德先东渐jiān于海暨jì讫qì帝锡cì禹玄圭姓姒sì氏 重点字词: 1、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曾大父,曾祖父。(大父,祖父。从父,伯叔。) 2、浩浩怀山襄陵。怀,包围。襄,冲上,漫上。 3、鲧为人负命毁族。负,违背。毁,败坏。 4、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等,比较,衡量。贤,能干,有才能。 5、摄行天子之政。摄,代理。(摄政王。其他有“代理”含义的词:行、署。) 6、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无状,没有样子,不像样子。 7、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殛,流放,放逐。 8、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以,认为。是,正确,对的。 9、于是舜举鲧子禹。举,任用。 10、尧崩。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另:“没”表示去世,后也写作“殁”。) 11、女其往视尔事矣。女,通“汝”,你。其,表语气,还是。视(事),办公。 12、禹敏给克勤。敏给,敏捷。克,能。勤,勤苦,劳苦。 13、身为度,称以出。称,称量,权衡。 14、亹亹穆穆,为纲为纪。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端正恭敬的样子。 15、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百官。兴人徒:征发民夫。傅,通“敷”,分布。 16、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表,表记,这里作动词。定,测定。 17、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致,表达,献出。费,资财。 18、陂九泽,度九山。陂,堤防,堤岸,这里作动词,筑堤防。度,测量,勘测。 19、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相,察看,考察。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20、九州攸同。九州: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攸,就。同,同一。 21、九山刊旅。刊,砍削。旅,治理。 22、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土,土地。姓,姓氏。袛,恭敬。台,我。距,违背。朕,我的(朕字在秦始皇以后为皇帝专用。)行,准则。 23、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渐,流入。被,覆盖。暨,及,达到。讫,穷尽,达到。

高二语文同步操演3夏本纪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B.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C.于是帝锡禹玄圭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解析 B项“原”通“源”;C项“锡”通“赐”;D项“辟”通“避”。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泽既陂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被:遭遇 D.摄行天子之政摄:执行 解析 A项应为“筑堤防”;C项应为“覆盖”;D项应为“代理”。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B.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C.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D.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解析 A项为“比”,BCD均为“对,向”。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B.行山表木 C.陆行乘车D.以均诸侯 解析 B项“表”;C项“陆”;D项“均”都是活用词。 答案 A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B.过家门不敢入 C.天下于是太平治

D.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解析 “百姓”在此处指“百官”。 答案 A 6.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3分)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以告成功于天下 C.而使续鲧之业 D.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禹之所以要将治水的重任推让给契、后稷、皋陶,是因为他对父亲鲧的 死耿耿于怀,深感悲愤。 B.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运用堵截法成功地 治理了洪水,造福百姓。 C.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治水成功,平定天下,成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典范。 D.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说明禹将治水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解析 A项,偏离了作者对夏禹的态度及夏禹的性格品质,从原文看,夏禹对 父亲的死深感悲伤,这是夏禹全力治水的动力;B项,夏禹运用的是疏通法治水;D 项,禹之所以这么做,是以此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忘先祖的遗志。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 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采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