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定义: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的分类:

被动句可以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

A.意念上的被动

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金石”是被“镂”的。这种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而主语是受事的句子,也有学者称为“受事主语句”。

B.有形式上的被动(被动句式)

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是汉语常用的另一种被动表示法。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例如现代汉语“敌人被消灭了”、“困难被我们克服了”这样的句式,从其中的“被”就可以确定主语是动词所表示行为

的被动者,这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是使用远没有现代普遍。汉以后的文章被动句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使用也逐渐普遍。

可以分为四种形式标志:

(1)“于”字式

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吧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转·齐晋鞌之战》)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表示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者,全句的被动意念就更加明确了。

我们还要注意,古代汉语这种被动句式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里,被动句式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是在动词前面;在古代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组成的介宾词组则是在动词后面。

(2)“为”字式

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仔细分析

起来,又有四种类型,各举一例:

<1> 例: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天下”。

<2>例: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为”字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仍然表示被动,“为”在这里应看作助动词。

<3>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用“为”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所”字帮助表示被动,比单用“为”字的被动意义更为明确。汉代以后,这种“为......所”式成为最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4>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为”后的行为主动者不出现,“为所”连用,被动义比单用“为”字强。

(3)“见”字式

古代汉语还常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

例: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用“见”字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见杀”就是“被杀”,“见”在被动句中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被”字式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

例: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被攻”原是“遭受攻击”之意,不过主语是“攻”的遭受者,因而就带有被动的性质。这类“被”字句是后代被动句的源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和“见”对举,说明“被”和“见”的作用相同,词义已经虚化,开始成为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闻。(蔡邕《被收时表》)

此处“被”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是介词。不过这种句式当时相当罕见,一般也只在一些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出现。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逐渐替代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古代汉语被动句地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 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 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 子斩之。

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 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 人所制。 b“为+所+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学案博苑 2011-12-14 0601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如:《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鸡杀了。大楼建好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中除用“被”字外,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如:敌人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即:主语+谓语+于+主动者兵破。(《汉书贾山列传》) “于”的词性和作用 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如: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以出现主动者,主动者的后还可以加上“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即: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如: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十二种情况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十二种情况 英语的被动意义除了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形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示,就像在汉语中并非一定要用“被”字来表示的被动意义一样。我们把这种用法称之为“主动表被动”,下面笔者就这种可以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场合归纳如下。 1.用某些不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如:carry, cut, drive, iron, keep, lock, open, pick, read, shut, tear, wash, wear, write等等。这类动词既能作及物动词,也能做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形式上虽为主动,却表示被动意义。例如:Meat cuts easily.肉容易切。 His novel sells well.他的小说畅销。 The car drove easily.这车很容易开。 Your pen writes quite smoothly.你的笔写起来很滑。 2.某些表示感觉动词的动词可以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This shirt feels much softer than that one. 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摸起来柔软得多。 That book smells old.那本书有一股霉味。 These oranges taste nice.这些橙子味道很好。 3.有少数动词(bind, cook, do, owe, print)的进行时有时有被动意义。在这种用法中,句子的主语都一般是指物的。例如: The magazine is binding(printing).这本杂志正在装订(印刷)。 He paid all that was owing.欠的钱他都还了。 The meat is cooking.正在火敦肉。 4.动词get, come, go之后接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意义。get的这种用法局限于口语和非正式的书面语言,更强调动作的结果而非动作本身,并常用来表示突发性的、出乎意料的偶然事件。而come和go常接含否定意义的过去分词。例如: After working selflessly in here for several years, Mr Li got promoted at last.李先生在此地无私地干了好几年,终于得到提升。 They got delayed because of the holiday traffic. 由于节日交通阻塞,他们被耽误了。 The buttons on my coat came undone.我上衣的扣子松开了。 The woman's complaints went unnoticed.那位女士的投诉无人理睬。 5.在need(want, require, deserve, etc.)doing句型中,动名词(doing)相当于动词不定式的被动式(to be done),在意思上没有多大差别。例如: The garden needs watering(to be watered).花园需要浇水。 The problem requires studying(to be studied) with great care. 这个问题需要仔细研究。 These jobs want doing(to be done) at once. 这些工作需要马上就做。 6.在bear doing, stand doing, be worth doing结构中习惯上用动名词形式,而不用动词不定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be worth doing句型中,只能用动名词的主动式,而在be worthy to be done中,才能用动词不定式的被动式,两者不可混淆。例如: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 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 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 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例如: 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 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 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 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 .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 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例如: 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 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 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

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 1. 1)系动词没有被动形式,但有些系动词常表示被动意义。常见的有taste(吃起来), sound (听起来), prove(证明是), feel(摸上去感到)等,例如: Your reason sounds reasonable.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to the mouth. 2)一些与can't(不能)或won't(不会)连用的动词。常用的有: lock(锁住), shut(关上) , open(打开), act(上演)等,例如: The door won't open. It can't move. 3)一些与well(很), easily(容易地), perfectly(十分地)等连用的动词,如: sell(销售) , wash(洗), clean(打扫), burn(燃烧), cook(煮)等,例如: The book sells well. These clothes wash well. 4)用在“主语+不及物动词+主语补语”句型中的一些不及物动词,例如: This material has worn thin. The dust has blownsintosthe house. 2. 1)动名词 be worth(值得), want (=need)(需要), need(需要), require(需要)后所用的动名词,必须用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These young seedlings will require/need looking after (=need to be looked after) carefully. Your hair wants/needs cutting (needs to be cut). 2) 作定语:不定式结构常表示动宾关系,即用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这种情形最常出现在“There+be+主语+修饰主语的不定式”和“及物动词+宾语(或双宾语)+修饰宾语的不定式”结构中,特别是“主语+have+宾语+修饰宾语的不定式”结构中,例如: He has a family to support. 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do. 当然,这里的不定式在个别情形下也可用被动形式,含义区别不大,例如: There is so much work to do/to be done. 在“主语+be+形容词+不定式”句型中,有时主语是不定式结构的逻辑宾语,这是应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适合于此结构的形容词比较多,最常用的有amusing(有趣的),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依据有无形式标记,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可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大类,而形式被动句又分为若干小类。文章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概念的界定,类型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关键词】:被动句;概念;形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我这个题目为”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之查找的资料不充分,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只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被动句概念的界定 被动句是一种表述主语遭受情况的句子,句中主语全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施动者。既表遭受,当然就不是自己乐意接受的,因此这种句子一般只表示受损失或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被动句出现较晚,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谓:”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①然而唐钰明等作过统计,汉语被动句金文中13见,《左传》19见,《墨子》23见,《荀子》36见,《战国策》48见。可见,王力先生讲的金文里没有被动和主动区别的见解,是不够精确的。大量文献语言材料的考察和研究表明:被动句肇始于金文,继之不断发展,形式渐趋多样。 被动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 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 谓语的句子。它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 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 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 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式就是被动结构; 先有被动式, 后有被动句, 二者不是等同的, 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 作全句(或分句) 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有的句子虽然包含作定语的被动式和作宾语的被动式, 但不能算被动句, 如”然见将军之仇报, 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史记·刺客列传》) 和”吾闻先即制人, 后即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二例句, 就不能算是被动句。被动式可以是句, 但不一定是句。 接下来,文章将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做进一步探析。

动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之意(附练习及答案)

动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之意 一、系动词无被动语态: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之意 常见的系动词有: ①be 动词 ②. 起来(7 个):look/seem/appear, feel(感觉,摸起来),sou nd, smell, taste e.g. She seems/appears happy. It smells terrible. ③(逐渐)变得 /变成: become, grow, get, turn, come, go e.g. His wish has come true. People often went hungry in the old days. The tree is growing tall. ④保持: keep, stay e.g. We must keep quiet in the reading room. 二、下列动词(词组)没有被动式: 1、happen, take place, break out, belong to ,cost, take 2、不及物动词 sell, wash, read , write, open, close, shut, lock, wear 等,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Ol、An accident was happened yesterday. (x)昨天发生了一起事故。 An accident happened yesterday. O2、 The flower smells sweet. 这花闻起来很香。 O3、 The watch looks good. 这表看起来很好。 O4、 This book sells well. 这本书畅销。 O5、 The kind of cloth washes well. 这种布很容易洗。 O6、 The article reads well.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好。 O7、 The supermarket opens at 8:00 in the morning. 超市在早上八点钟营业。 08、The door won ' t close/sh这门关不上。 O9、 The door locks easily. 这门容易锁。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 +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 a“为 + 施事者 +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 +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 +谓语”的形式或““见 +谓语 +于+施事者” a“见 +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 + 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 +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 + 施事 +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 +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 + (施事者) +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 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 +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得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就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得受动者得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得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得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得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得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得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得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得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就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先秦“被”就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得施事者,与引进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十二种情况

英语的被动意义除了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形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示,就像在汉语中并非一定要用“被”字来表示的被动意义一样。我们把这种用法称之为“主动表被动”,下面笔者就这种可以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场合归纳如下。 1.用某些不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如:carry, cut, drive, iron, keep, lock, open, pick, read, shut, tear, wash, wear, write等等。这类动词既能作及物动词,也能做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形式上虽为主动,却表示被动意义。例如:Meat cuts easily.肉容易切。 His novel sells well.他的小说畅销。 The car drove easily.这车很容易开。 Your pen writes quite smoothly.你的笔写起来很滑。 2.某些表示感觉动词的动词可以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This shirt feels much softer than that one. 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摸起来柔软得多。 That book smells old.那本书有一股霉味。 These oranges taste nice.这些橙子味道很好。 3.有少数动词(bind, cook, do, owe, print)的进行时有时有被动意义。在这种用法中,句子的主语都一般是指物的。例如: The magazine is binding(printing).这本杂志正在装订(印刷)。 He paid all that was owing.欠的钱他都还了。 The meat is cooking.正在火敦肉。 4.动词get, come, go之后接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意义。get的这种用法局限于口语和非正式的书面语言,更强调动作的结果而非动作本身,并常用来表示突发性的、出乎意料的偶然事件。而come和go常接含否定意义的过去分词。例如: After working selflessly in here for several years, Mr Li got promoted at last.李先生在此地无私地干了好几年,终于得到提升。 They got delayed because of the holiday traffic. 由于节日交通阻塞,他们被耽误了。 The buttons on my coat came undone.我上衣的扣子松开了。 The woman's complaints went unnoticed.那位女士的投诉无人理睬。 5.在need(want, require, deserve, etc.)doing句型中,动名词(doing)相当于动词不定式的被动式(to be done),在意思上没有多大差别。例如: The garden needs watering(to be watered).花园需要浇水。 The problem requires studying(to be studied) with great care. 这个问题需要仔细研究。 These jobs want doing(to be done) at once. 这些工作需要马上就做。 6.在bear doing, stand doing, be worth doing结构中习惯上用动名词形式,而不用动词不定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be worth doing句型中,只能用动名词的主动式,而在be worthy to be done中,才能用动词不定式的被动式,两者不可混淆。例如: That won't bear thinking of.那是不堪想像的。 The little girl can't stand criticizing.小女孩经不起批评。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用法归纳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用法归纳 主动语态表示被动含义是学习语态的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现归纳如下: [考查热点1] 感官动词常用作系动词(如taste,feel,smell ,sound,look,smell等),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例如:How sweet the music sounds! The flowers smell sweet. That sounds very reasonable. [考查热点2] 某些动词如cut,drive,pay,write,read,sell,keep,prove,weigh,number,drink,wear,pay,wash,open,cost,lock,last等常用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这时常和well,easily,perfectly,badly,slowly等方式副词连用,这种用法多用来说明主语的特征、性质或所处的状态等。例如: The pen writes quite smoothly. The book sells well. [考查热点3]在too…to结构中常用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例如: It's too good a chance to miss. [考查热点4] 有些及物动词如cook,burn,print,prepare等有时会用进行时态表示被动含义。例如: The potatoes are cooking. The dictionary is printing. [考查热点5] 在“need/want/require+V-ing”及“bear/stand+V-ing”结构中用动名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这时相当于不定式的被动式。例如: My car needs/wants/requires repairing.=My car needs/wants/requires to be repaired. [考查热点6]在There be句型中,something,anything,nothing等不定代词以及名词之后的不定式往往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例如: There is nothing to do — I'm bored. There are six letters to write tonight. [考查热点7] be+to blame/to seek等结构具有的特点是作表语的不定式与句子的主语有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因而用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例如: A better way is to seek. Nobody is to blame for the accident. [考查热点8] 当不定式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是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而间接宾语是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时,可以用不定式的主动式代替不定式的被动式。例如:

关于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关于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动词形态不对应、动词的语态 1. 连系动词(如look, sound, smell, feel, taste, prove等)要用主动表被动,因为连系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它们没有被动语态形式。如: The building looks very beautiful. 这座建筑看上去很美。 Your idea proved to be wrong. 你的想法证实是错的。 2. 当open, close, shut, lock, move, read, wash, clean, cook, cut, wear, carry 等用作不及物动词且表示主语的某种属性时,通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The door won’t shut. 这门关不上。 The book sells quickly. 这书销售得快。 3. 有的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味,通常用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含义。如: Her coat caught on the nail. 她的大衣被钉子钩住了。 Her eyes filled with tears. 她眼睛里充满了眼泪。 4. 不定式to blame, to let 用作表语时,通常要用主动表被动。如: Who is to blame? 该怪谁呢? The house is to let. 此屋出租。 5. 某些“be+形容词+to do”结构中的不定式通常要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如: The book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这书很难懂。 The music isn’t pleasant to listen to. 这音乐不好听。 The picture is interesting to look at. 这幅画看起来挺有趣的。 注: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句子主语就是其后不定式的逻辑宾语,按理说其中的不定式要用被动形式,但习惯上却要用主动表被动。这类形容词常见的有convenient, dangerous, difficult, easy, hard, impossible, interesting, nice, pleasant, safe, tough, tricky, unpleasant 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 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 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也叫做“有 标志的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它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郄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 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 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于”字后面必须有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为”字句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加“所”。 “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3、“见”字句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 被动。“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和“于”字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中的“被” 是由表示“蒙受”、“遭受”意义的动词“被”虚化而来的。“被”表示被动,刚开始直接加 在谓语的前面,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m

动词不定式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动词不定式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1、look ,feel ,smell, sound, taste等系动词在句中做谓语 This coat feels very soft and smooth. Her voice sounds very pleasant.. The dishes taste delicious. 2.有些动词做不及物动词,用来表示主语的内在品性或性质。 如:wash, clean, cook, iron, cut , sell, read, wear, feel , draw, write , sell 等 The book sells well. This knife cuts easily. My new pen writes well. 3.在need , require, want , worth (adj )后的动名词可以主动表被动 The door needs repairing.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Her mother is ill .She needs looking after. 4.在疑问词what/which/whom+不定式结构中,主动表被动 I don’t know which to choose . He asked me what to do . 5.在某些固定句型中, 动词不定式作定语, 用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 1)have(give, show)sth. to do 在这种句型中的不定式与前边的名词有动宾关系, 又和句中另一名词或代词构成主谓关系。例如: I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do this afternoon. to do与things是动宾关系, 与I是主谓关系。否则, 在表示被动意义时, 仍需要被动式。试比较: Have you anyth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你有事要做吗? (to do是由you发出的) Have you anything to be taken to your parents? 你有要带给你父母的东西吗? (谁带不得而知) 再如: Please get me something to read. 请给我弄点读的材料。 He'll show you the right path to take. 他会给你指出要走的正确的路。 There is much work to do. Have you any questions to ask?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2)It(This, That)+be+a/an+adj. + n. +to do 在这种句型中, 不定式与前面的名词有动宾关系。动词不定式可改为动词不定式复合结构。 例如: This is a difficult question to answer. 这是个难答的问题。 question与to answer为动宾关系。to answer可改为 for me to answer。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被句的型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受者的句式叫被句。 A上表被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离。”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志的被句: 1)“于”字句。用介“于”引行的施者,表示被,即“ +于+施事者”的形式 a“ + 于+ 施事者”如:楚王内惑于袖,外欺于。 b“于”字句常用于主与被比的复句里。如: 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c“乎” (介)的法功能与介“于”同。 2)“ ”字句。 a “ + 施事者 + 及物”,如:(吾子)今赤帝子之。 b“ + 及物”,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3)“ ”字句。前用“ ”表示被,构成 “ +”的形式或““ ++于+施事者” a “ + ”如:人皆以侮辱。 b“ +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于君。

c 南北朝后,“ + (主句)”表示“ 我怎”,如“慈父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 句) 4)“ ??所??”句。 a“ + 施事 + 所+ ”。如:先即制人,后人所制。 b“ + 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所。身客死于秦, 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 ”如:臣被尚召。 信而疑,忠而被流被雨打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意“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代后,至今,“被 + ”。如:杯子被打 破了。 1、用“ ”、“ ??所??”或“?? 所??”表被。介“ ”引行作的施事者,与引 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状。例如: ⑴身死人手,天下笑者。(《屈原列》)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伶官序》)

⑶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六国》) ⑷不者,若属皆且所。(《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介“于”引出作的主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 介构,在句中作。例如: ⑸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⑹六皆通之,不拘于,学于余。(《 》)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溥《五人墓碑》 ⑻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 3、用“ ”或“ ??于??”(“ ”引出作的主者)表被。 例如: ⑼信而疑,忠而被。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廉相如列》) ⑾臣恐欺于王而?? (《廉相如列》) ⑿吾常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被”引出作的主者,种形式和 代的被句似。例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