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摘要】文言文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小古文教学是新要求,似乎更是教学研究的“死角”,更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教学意义和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古文特点意义策略

一、小古文概述

(一)小古文含义

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相对于现代文来说,古代人写文章用的文字,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简言之就是古文,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小古文即小学阶段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

(二)小古文特点

我国古代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所学习和专研的都是“四书、五经”,人们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也就越来越难懂了。虽是深奥难懂,但沿袭下来的重要典籍大多还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小古文也是继承了古代文言的特征,归纳为以下特点:

1.篇幅短小

新课程选入了古文是一种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辨日》都是百字的小古文,从内容看,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所选文章也是相对简单的。

2.字义难懂

自古以来,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古时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

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直被沿用。如今有些字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因此,字义深奥难懂,对于知识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多朗读,多体会。

3.含义深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小古文虽都是篇幅短小、文言简练的文章,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毋庸置疑的。

《杨氏之子》,只有51个字,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一位名叫孔君平的人来杨家拜访,父亲不在,杨氏的儿子接待了他。在面对孔君平的调侃,杨氏子是应对有佳,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仅委婉地回答了,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而且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本文表面是在夸赞杨氏子的聪慧,更深的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经过思考,既不能失礼,也不能胡乱应对。这包含在文章中的深刻道理需要细细体会。

(三)小古文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文言文是古代历史中通用的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了解古代文化,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

现代社会中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初中和高中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在所有课文中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小古文在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中应该处于启蒙阶段。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记诵积累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是为中学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古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小古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能使学生感受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

1.传神的字眼

古人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伯牙绝弦》中的“善”就是全文的字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一个“善”字完全表达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在词汇上变化不是很大,很多词都是现代文迁移过来的,但句式有较大的特殊性,值得让小学生有初步的感知,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样的句式,只要思维中有句式的雏形,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阶段的几篇古文中,有以下几种简单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

3.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通过小古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极富个性的对话。《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想调侃他,就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同属一家,杨氏儿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也了解了古代人生活中的趣事。对话中看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极富个性。

(二)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文化的承传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理清、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先弄清它的载体本身。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通过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古文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学弈》一文讲述了关于学下棋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奕秋这个棋艺高超的人,通过课外拓展,我还可以去了解古代的棋文化。棋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棋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开发智慧,锻炼人的思维,提高民族智力水平的综合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次我们还可以知道下棋要讲礼节,“棋道虽小,棋品最尊”,棋风要正,这与做人一样,“棋如人生”。

(三)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古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能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且文言文语言优美,韵律工整,音调和谐,经常诵读,能培养语感。文言文由于时代和思想的隔阂,学生理解起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文言文又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选入教科书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具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形式上美的因素,而且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内容上美的因素。学生诵读这些文言文,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时代意义》)

三、小古文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小古文具有篇幅短小、字义难懂、含义深刻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读—读文—读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徐惊尘《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1.读通文本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这也是课堂的第一环节。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扫除字词障碍。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字音甚至已经消失了。比如《学弈》一课中的“弓缴”的“缴”字,在这儿它就读zhuó,这个字音比较少见。《伯牙绝弦》中出现的语气词“兮”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在学生初读古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音,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

第二步,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且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以《学弈》为例,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在“之”后面要停顿,要是生硬地停顿只会破坏文言美感,正确的读法是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声音延长时要稍轻,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从效果来看,教师的范读对于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的。

第三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读熟。之前两步的朗读,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可采用学生自读、指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香古色,达到“形似”。

2.读懂文义

这里的“读”要求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文章的含义,把原先不理解的地方弄懂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属于课堂的中间环节。

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就要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小古文篇幅短小,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蕴涵的意义和思想感情。

《学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把古文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想办法读懂古文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句子)“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生:这句话是……的意思,我是根据译文知道的。

师:译文是理解古文的一根很好的小拐棍儿。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这种高超的棋艺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个读→齐读

(教师在这让学生朗读了句子,在知道句子的含义后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句义,且有自己的体会和情感投入。)

学生各自读课文,理解句义。教师再提出难点进行集体释义。

师:同学们,古文的意思你们也都读懂了吗?那谁愿意把这篇古文从头到尾再来读一读?

(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进行充分地、自由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助于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

3.读出韵味

学生在“读通”环节的朗读只是一种“形似”,是对教师的模仿。而此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来读,就是一种“神似”了。本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结尾处。本环节的朗读,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是主要目的。

(二)问—问难—问明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使教学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高永娟《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教学效益》)针对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提问。

1.一问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针对学生思维而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句段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这一问就应是对学生有疑难的词或句子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解决学生的困难。

《学弈》教学片段:

……

学生各自读文言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标出问号。

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都找到了一些小问号,这样吧,先前后位四个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惑。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我们再一起解决。

师: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还有哪些疑惑没有解决?

(教师并不是直接问是否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提出来,而是让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来的问题肯定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指导的,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鸿鹄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译文对照原文知道的。

师:还有不懂的词吗?

生:“弓缴”的“缴”是什么意思?

师:没有知道的?这个词在现代文中已经不太常用,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这是老师查的资料(出示)“缴”是有丝绳的箭,那你知道援弓缴是什么意思吗?

……

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

生:为弈秋之为听的为是什么意思?

师:“为”通“唯”,只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都来看大屏幕,谁能不借助译文准确说出古文的意思?读一句古文说一句译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跟你们的理解是不是一样。

(教师的提问一步步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有提升,学生就会投入课堂,学到的就更多,课堂效率就更高。)

2.二问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有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小古文的故事性较强,叙述性较明显,句子的意思也难理解。所以在理解了每个句子的含义后,就要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必要的概括、归纳。这部分的提问又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些是在读通课文时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有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第二层,主要对文章主旨的提问。该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高潮期,让学生不但能从小古文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主要是问“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或“学习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类似这样的提问就是对学生情感的挖掘,把从对内容的概括提升到对蕴涵的意义的认知,这又是课堂的一种升华。

3.三问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道理等的认知。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名言便通过文言文这种载体代代相传下来,这些名言对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学生仍有激励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特点,加强文言文教学,进而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源自文言文,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思考面会更宽,体会也会更深。

如《学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是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你默读古文,想想它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

师:对,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那就将一事无成,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体会?(学生交流)

(这几问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想想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直接从文本发问,学生能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挖掘出文本中包含的意义。后一问联系学习、生活来谈体会,将文本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更能学有所得。)

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点评和引导。

(三)析—析理—析透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是故事性较强的,教师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抓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字、词、句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所分析的字、词、句一定是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而且并不只是讲解这些词句的意思,还要分析隐藏在其中的秘密。

《伯牙绝弦》案例分析:

本篇文言文中主要是阐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与一般朋友的友情是有区别的,那如何讲解其中的道理呢,我们就可以抓住三个句子: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三个句子中也有关键的字词。

第一句中抓“善”字,“善”的意思是擅长,但在文章中仅仅是表达这个意思吗?肯定不是。“善”字是伯牙与子期之间心灵相通的见证。伯牙弹的琴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善鼓琴只是相对于子期善听而言的,换做其他人,伯牙就不会善鼓琴了,或者说,其他人弹的琴子期也领会不了当中的心意了。所以,两个“善”字写出了伯牙与子期的心领神会,是相呼应的。

第二句中“志在高山”对“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对“洋洋兮若江河”。句子的意思是伯牙心里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子期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解释到这还只是表面的释义,要分析到子期为什么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而不是普通的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而不是一般的江河?那是因为子期已经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伯牙的了解已经到达了极致,伯牙内心想的,子期定能知道,其他人是明白不了,理解不了的。

第三句中要抓住“所”和“必”。“所”表示所有的、全部的,“必”表示一定、必定。也就是说伯牙所有想到的,子期必定会领会到所有。伯牙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拨弦,子期都能领会他的意思,这包括伯牙所有的一切,表明两个人已经融为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才是知音的最高境界。教师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今社会中或自古以来,还有像他们两个这样的朋友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谊是超脱其他的友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

四、思考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谈谈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总结。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策略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实际操作还需要精讲精练,有重点,有分别,有层次地去教。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好文言文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而当前农村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尽人意。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虽言辞优美,但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农村中学生阅读较少、学习习惯不佳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阅读缺少兴趣,产生望“文”生怕的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生本课堂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此浅谈教学中的几点有效作法: 一、熟读成诵,语感提升。 文言教学过程中,诵读是最重要的环节,新课标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言的音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诵读前明确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大意、读出情感。在教学《陋室铭》一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本文,读中品文,体会音韵的整齐美与变化美。不但浅化了文言,同时朗读形式的多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与兴趣,有效的促使学生成功地跨越初中文言诵读的障碍。初中生正

处于第二个黄金记忆期,在教师地引导下将朗读和背诵有效地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积累,谈古论今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学习文言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文言积累过少、文言阅读有限,所以阅读文言,实词积累至关重要。怎样提高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谈古论今的方法。《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有一实词“月色入户”的“户”,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解释为“窗户”。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将《木兰诗》中的“木兰当户织”中的“户”进行比较。同时从“户”字的甲骨文入手,形象的使学生看到甲骨文中的“户”是“门”的一半,为此学生轻松地理解古汉语中的“户”是指小门。此种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积累文言实词的过程中,追本溯源,挖其深意,提升积累,夯实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三、打开视野,拓展延伸 文言是文化的传承,文言的背后是精彩的历史、可歌的故事、荡气的传奇、深邃的哲思、真切的情意。所以文言文教学另一有效途径,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外

(完整版)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引起关注。《语文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分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当前,我国出版的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诗词,皆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均闪耀着华夏文化的光芒,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激情。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糅和起来,形成开放的、创造性的教学思路;要善于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引导其掌

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重视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提高学生感悟的有效手段。古诗词具有节奏强、韵律美的特点,最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教师可采取齐读、个别读、默读、朗读、示范读、交叉读等多种方式,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我们还应提倡课前细读、课内精读、课后美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倡练笔 练笔,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写、续写。如:在学完《赠汪伦》后,安排学生以诗意为背景,写一段故事;在学完《陌上桑》后,让学生联系上文续写秦罗敷的命运。练笔,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让古诗词教学更富有现代气息,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行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具有一定联系的诗文放 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的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是诗与诗的比较,如:《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同是送别诗);可以是古诗词与现代文的比较,如:《梅花》(古诗词)和《梅花魂》(现代文);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如同是写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

2021年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 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

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道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年龄较少,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文言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常德市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2011年3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常德市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

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2、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有的仅仅从自身感性经验出发,缺乏科学分析和理论支持;有的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有的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做法,缺乏对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把握。 3、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深化对课堂教学特点、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更新过程。本研究有助于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语文教师,在充分理解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理解和实践正确的语文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引导社会、家长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 (2)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研究,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文言文课堂教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榔坪中学郑金兰 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化的现代社会里,在科学文化知识急剧增长、学习内容日益广泛化的现实中,还应该占用时间和精力去教学文言文吗?要认识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应给文言文教学以必要的地位和赋予应有的意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应该保持适当的比重,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教学文言文,具有多重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意义,是使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古迄今,汉语书面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和今天的书面语相比较,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质。为了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就要作相应的阅读训练。从训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文言文的性质和各种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对未来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医学、农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其基础训练的意义尤为重要。 文言文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语的写作能力。文言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结构精当,巧妙。学生学习它的遣词造句法和文章构成法,既可以学习到汉语运用的知识,又可以感受到古汉语的力量和作用,进而受到写作的启示,学习到写作方法。不仅诗词、文学散文可使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得到美的体验,就是一些政论文,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文言文和现代语体文在内容方面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它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前人的生活、过去的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作者的观察、认识和文字表达,了解到古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生活情景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思考感受方式等。把它们和现代生活相比较,可以判明应该批判些什么,继承些什么,使古代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当然,要了解古代社会,要继承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学习它,毕竟是了解先人的历史,探究古代的社会,以及古代文化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的必要途径。文言文中对现代有直接意义的内容,可以深化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思考社会、文化、人生等等的意义。 文言文学习的第四个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文言文学习与现代语体文的学习一样,都不单是满足智育目标。任何阅读的意义都不止于语言的、文化的,必然包含着世界观的和道德伦理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学习从来不止是语言能力教育,在思想感情、精神意志等方面也有教育作用。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33386560.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到底怎样教 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文言文教学现状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认真记笔记,然后出题训练;或者偏重人文教育,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些现象,都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适宜合理地、大手笔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展现课堂新活力,使所学文言文充分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具体方法示例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如采用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等,结合文言文特点,形成高效的、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如下:(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1.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麟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2-20T11:24:01.3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4期作者:程玲 [导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程玲(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并适度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00-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因此,课程标准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收文言文学习。其中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司马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是,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并适度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多形式朗读训练,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语言简练,具有音韵之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 (1)默读。学生通过在默读中结合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正确的读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的不同,例如《杨氏之子》中“为设果”的“为”字读音;“家禽”的古今异义。最终达到组织文章大意的目的。 (2)听音读。除了听录音读,还可以听教师泛读。学生通过反复听读,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大意。 (3)跟读断句。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对于一些长句子、难读的断句,我们就让学生多次听读后自己试着画分节奏,然后对照老师提供的正确节奏,看看自己哪停顿的对,哪停顿的不对,纠正后再读。例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如果在读时一断一断的,别人可能会觉得“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停顿之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拉长了来读。即“使----弈秋----诲----二人弈”。拉长声音时可以轻,就是古代所说的字断音连,闭上眼睛头脑中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他们手捋胡须之乎者也,是不是和古代人读书方式就非常接近了!学生一定会喜欢模仿这样的读法,一读上文言文就会兴致盎然的!这样,学生可以在准确的、多次的跟读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步深入。 (4)齐声读。学生齐读,声势浩大。优生可以带动差生,通读课文,并且读准课文的节奏。 (5)去掉标点尝试读。古文通常是不加标点的,让学生尝试读,要读好停顿。这样做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读通原文,读懂文章大意,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获得感悟。 (6)竖排版配乐读。古文在古代不仅没有标点,排版也和现代不同。可以让学生思考从哪边读(从右至左)?就像写书法的规则一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配上音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自由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7)熟读成诵。熟读成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通过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字断音连的背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三、合理想象,体味内涵 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留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杨氏之子》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在此处设计心理补白——通过合理的想象,明白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慧表现。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教学《学弈》时,“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等。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规划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