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肤色描述

中医肤色描述

中医肤色描述丰富,根据不同肤色,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中医认为肤色可以反映人体内部气血的盛衰,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如果存在异常肤色,中医常常将其视为疾病或身体问题的信号。

首先,白色皮肤在中医中通常意味着寒症。它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导致气血不充肌肤。白色在五行中对应金,所以白色皮肤的人也往往在饮食上偏好凉食。如果一个人的肤色苍白,往往表明其体质偏寒,气血虚弱。

其次,黄色皮肤在中医中通常代表着脾虚。黄色为土地的颜色,所以黄色皮肤的人对应着土地的人,往往脾的功能可能较弱。脾虚可能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进一步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肌肤缺乏气血的充养,颜色变得黯淡。

再者,黑色皮肤在中医中代表着肾虚。黑色在五行中对应水,水色为黑,所以黑色皮肤的人可能存在肾气不足的问题。这可能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通常建议这类人群多吃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等。

另外,如果肤色出现白里透红、红黄隐隐伴有瘀斑,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信号。白里透红的肤色可能是气血不通畅或循环不畅的表现,可能是身体内部存在瘀血或痰湿等病理产物,阻碍了气血的运行。红黄隐隐伴有瘀斑的情况则可能是身体有热,同时气血运行不畅,局部肌肤瘀血导致的。这些都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表现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肤色的描述和理解是深邃而丰富的,它不仅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的盛衰,也提示了身体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疾病。了解和掌握这些描述,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中医相关书籍。

中医看相

最简单的判断自己体质方法+中医看相:从五官知健康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四诊、辨证。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把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诊法合参:要综合判断。 (三)病证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五色主病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气血不足; 白光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大失血。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湿热蕴蒸; 阴黄:寒湿内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青黑或淡青:阴寒内盛、痛证;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为心阳不振,血脉瘀阻; 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小儿发烧,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黑而暗淡:肾阳虚; 黑而干焦:肾阴虚;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可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因此,只要每天早晨照镜子时好好观察脸上的一些变化,再综合自觉症状等,就能大致掌握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眼睛:反映肝脏问题 现象透视: 眼白泛黄:预示肝胆出毛病了 胆汁为黄绿色的液体,由肝脏细胞分泌出来并贮藏在胆囊之中,具有帮助分解体内多余脂肪的作用。当胆囊或肝脏功能不良时,会造成胆汁淤滞而流入到血液中,就会产生眼白泛黄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患上肝炎的人眼睛和皮肤会发黄的缘故。 眼睑泛白:小心贫血 若眼睑黏膜上的血管颜色过浅,到了几乎要看不见的程度,则可能是贫血。女性因为特殊的生理期,更容易发生贫血的症状。所以,你最好经常对着镜子翻开自己的眼睑好好检查一番。另外,也可借助站立时眩晕、稍微运动就心悸、气喘不停、皮肤干涩无光泽、脱发、指甲变脆等症状来判定是否为贫血。 眼皮浮肿:水分代谢不畅 即使睡前并没有喝很多水,可有些人早晨起来总是发现自己眼皮浮肿,这种情况是体内水分调节功能无法正常运作的结果。造成水分代谢失调的原因很多,如肾脏机能或肠胃功能降低、心脏疾病等。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则需要综合全身的症状来进行判断。若是眼皮浮肿,且容易疲劳、口干舌燥、排尿不畅,则有可能是肾功能衰退。 医生提醒: 有时候眼皮上会冒出一些不会产生疼痛的黄白色小疙瘩,这是因为体内堆积了多余的脂肪,是体内胆固醇过高的信号;如果眼睑上长出了麦粒肿,则提醒您近期压力太大、睡眠不足或脂肪、蛋白质摄入过多,蔬菜、水果严重缺乏,需要对症治疗。 舌头:反映五脏虚实 现象透视: 舌质赤红:积热过多

跟我学中医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肤色透露出来的秘密

跟我学中医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肤色透露出来的秘密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99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记得以前学习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经常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来形容一个身体健康人的面色。面色分为常色与病色,刚刚提到的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就是属于常色,那么常色究竟是指什么呢? 常色,指的就是健康人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其特点是有血色,明润有光泽,含蓄而不暴露,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精神旺盛,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因为中国人是黄种人,所以肤色以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为常色。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或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产生偏红,偏白,偏黑等差异,所以常色按照中医理论来说,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 由于体质跟禀赋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肤色也存在差异,但是在其一生中基本保持不变的肤色即称为主色。 客色

随着各种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人的肤色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称为客色。客色是属于常色范围内,所以它也具有常色那种明润含蓄的基本特征。客色的变化不如主色明显,并且为暂时,很容易就恢复成主色。例如长期生活在室内者,因其日照比较少,其肤色就会略白;长期在野外工作者,日照充足,肤色就会比较黑;情绪激动或者饮酒后,面色会比较红;受到惊吓后面色会略显苍白。还有就是五色对应的是五季,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所描述的:“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如春季,肤色可以略显青色,夏季肤色可以稍红,长夏的时候肤色可以略黄,秋天肤色可以稍白,冬天面色可以略黑。 总而言之,人的肤色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只要是明润含蓄的特点,就是还属于常色的范畴。 跟我学中医 | 什么是瘀血?瘀血有什么危害?

神奇的望诊,五色对应五脏,中医教你望面部五色分辨病症

神奇的望诊,五色对应五脏,中医教你望面部五色分辨病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看面色判断身体状态。比如见到自己的朋友身体很棒,常常会形容其面色红润有光泽;看到某位朋友面色苍白,常常会问他“是否身体欠佳”等等。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师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说到望面色,大家可能会想到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三见蔡桓公,每见一次都说他身体有病,不治将更加严重,而蔡桓公却不以为然。在第三次扁鹊见到他时,转身就跑,而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蔡桓公讳疾忌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丧命;另一方面也让人赞叹扁鹊诊断技术的高超,仅凭望诊,就能够知晓患者疾病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排在首位。中医经典《难经》中对望诊有高度的评价,称“望而知之谓之神”。 面部色泽有助疾病判断 望面色包括望面部颜色和光泽两方面的内容。面部颜色可体现人体血色是否正常,光泽可反映精气是否充沛。望面部色泽之所以能够判断疾病,是因为人体面部的血管十分丰富,体内气血充盛或衰弱,容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现出来。如面色红润有光泽多数是气血充盛;面色淡白无华多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口唇干红则是内热的表现;午后或晚上两颧潮红则是阴虚火旺的表现??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各脏腑在面部有相应的反应区,面部色泽浮沉及局部色泽的变化,不仅能区分病变部位的表里,而且能审查病变所在的脏腑。 一般认为,左脸颊属肝,右脸颊属肺,额头部属心,鼻尖属脾,下颌部属肾。具体怎么运用呢?举例说明:根据青春痘出现在脸部的不同部位,可推断出相应的脏腑病变。如青春痘长在额头部,多属心火上炎;长在鼻尖部多为脾胃蕴热;而长在脸颊两侧的则多属肺热或肝胆火旺;长在下颌部则属于肾阴亏虚,或下焦湿热等。 常色与病色 说起健康的面色,人们总会想到“白里透红”这个词,可亚洲人

中医执业医师望诊之望面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医师望诊之望面色中医基础理论 导语: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诊断学名词,系四诊之一。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舌诊主要是看舌质和舌苔。 面色 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一般判断如下: 常色和病色 1.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谓之常色。特征是明润,含蓄。明润,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主色: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谓之客色。 2.病色 疾病反映在色泽上的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这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 五色主病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气血不足;白光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大失血。 3.黄色 主脾虚、湿证。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湿热蕴蒸;阴黄:寒湿内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面色青黑或淡青:阴寒内盛、痛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为心阳不振,血脉瘀阻;面色青黄:肝郁脾虚;小儿发烧,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黑而暗淡:肾阳虚;黑而干焦:肾阴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中医诊断——中医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中医诊断——中医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概论: 1.定义 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 色:颜色,即色调变化。 泽:光泽,即明亮度。 2.内容:皮肤色泽,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 3.重点:面部皮肤的色泽。 (一)望色的原理与意义 1.望色、泽的意义 (1)颜色 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2)光泽 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

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2.望面色的原理 ①面部的血脉丰富,脏腑气血充盈而为之所荣; ②面部皮肤色泽变化易于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3.面部脏腑分候 《素问·刺热》——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二)常色 定义: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红黄隐隐:面部红润之色隐现于皮肤之内,由内向外透发,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的表现。 (2)明润含蓄:面部皮肤光明润泽,神采内含,是有神气的表现,说明人体精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 内容:包含主色和客色两部分。 1.主色 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称为主色,属个体肤色特征。 2.客色 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称为客色。

(三)病色 定义: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 表现: ①晦暗枯槁:即面部肤色暗而无光泽,是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 ②暴露浮现: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分类:根据病色有无光泽,分为善色与恶色。 1.病色善恶 (1)善色 定义: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亦称“气至”。 意义: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中医面诊|口眼鼻舌·五色.五味.口感

中医面诊|口眼鼻舌·五色.五味.口感 一、中医五色与五味 中医五色有:赤、白、黄、青、黑。 中医五味有:苦、辛、甘、酸、咸。 五色与五味互相对应,同时对应不同的脏腑,体现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将这五种颜色对应的脏腑和代表的问题记牢,可以灵活的运用后面的色诊知识。

二、面色特点与疾病 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富有光泽。 不论是红黄隐隐、红白隐隐,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面色明润含蓄、富有光泽,那就是健康的面色。红色是透着白色或者黄色隐隐约约的透显出来的。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种属于特的特有肤色,我们会说:这个人真白,或这个人真黑。这说的是这个人本身的颜色,也就是主色,与生俱来的颜色。 还有一种颜色,是因为出现了某些疾病或身体症状才会出现的颜色,譬如,老年人多面色比较憔悴苍白、医院住院的病人尤其是肾脏病人,都面色乌黑,这种颜色叫做客色。

备注:面色诊断,不能单凭颜色武断的做定论,需要跟客户的身体状况想结合, 因为初学的人,很难分清客户的主色跟客色的关系。也就不能准确的进行 诊断。但,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可以多 跟客户询问,了解的情况多了,自然也就诊断的准确了。 因为面色通常与其他疾病相连,这里不做处方搭配建议,此章内容,供大家参考,可以利用此章节内容,更多的跟客户沟通,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三、从眼睛看疾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反应了身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健康的眼睛:黑白分明、富有神采、转动灵活

眼睛分为五轮:眼睑、眼角、眼白、黑眼球、瞳孔。 四、从鼻子知健康 鼻子,中医将其称为明堂。鼻分四个区:肺区、心区、肝区、脾胃区。

中医人必学的“望面色”方法,看一眼就能了解整体病情!

中医人必学的“望面色”方法,看一眼就能了解整体病情! 健康的面色是黄白中透红、有光泽,被称为芙蓉色。面色是人体五脏气血在外的表现。气血旺盛则面色荣润,气血衰败则色泽枯槁。 每次出门或上班,我很爱观察人的面色。 中医讲望诊,望而知之谓之神。因此我出门就观察路人的面色,仅此一眼,就可观测到很多信息。 上班我会路过一个幼儿园,那些赶着上班,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一眼望去几乎都是面色晦暗、有的黧黑、有的青黄透黑、有的面色锈色,而且神情显示出愁眉、或焦急,或疲惫,很少碰到微笑或者放松的面容。 身体的状态和生活中的苦楚都在脸上表露无遗。 诗词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美好描述,比如,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颜盛色茂,景曜光起”,颜色鲜艳、有光泽;又如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颜色艳丽直指人心。 艳光照人、白里透红,是古代美女面容的审美标准。 也有形容男子的,比如《陶弘景传》:“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神色清爽干净、眼睛有神。又如形容嵇康的:“萧萧肃肃,爽朗清举”,高挑挺拔、面色清朗。 清风霁月、面目清秀、神色爽朗是男子的审美标准。 但是现在满大街的人,少有看到芙蓉面、霁月清风的脸。很多人的脸色是晦暗没有光泽,愁苦之像,男男女女皆是如此。 过去说女子姿容已老,就称为黄脸婆, 即:面色黄黑、没有光泽、又或生斑块。 黄脸婆个称呼不好听,但它确实描述了一部分中年女性劳损过度、身心疲惫的状态:黄脸婆明显是气血不足、神情倦怠、心情不愉悦甚至苦闷的一个描述,反映了身体、精神和心情状况。 这个时期的女子年龄范围比较宽,可以是35-50岁,多为40多岁,因为气血不足,人面色黄暗没有光泽,而且月经量少或经期腹痛、瘀血等,又因为气不舒畅而情绪郁结不欢。

【汉唐经方】中医之面色诊

【汉唐经方】中医之面色诊 望面色分常色与病色 一、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1、主色 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 2、客色 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 二、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 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2、黄色 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3、赤色 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5、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放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简单易学的中医面诊,五脏的问题其实全部写在脸上!附面诊小口诀

简单易学的中医面诊,五脏的问题其实全部写在脸上!附面诊 小口诀 颜面望诊是几千年来中医理论精华的一部分,是中医“望、闻、问、切”之一,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刚出生的婴儿脸上通常都是干干净净的;随着岁月的增长以及空气、水、食物添加剂、环境污染、基因变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健康受到伤害,面部就会逐步产生症状。 面诊的作用 面诊可以先从色诊开始,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办法。 一、通过面部色诊,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比如面部红润光泽为气血充盛,面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青紫,多属于气血瘀滞。 二、可以识别病邪的性质。 比如面部色赤多为热邪,色白多为寒邪,色青紫多为气滞血瘀,面目色黄鲜明多为湿热熏等。 三、还能确定疾病的部位。 按照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青色为肝色,赤色为心色,白色为肺色,黄色为脾色,黑色会肾色。一旦脏腑有病,其病色就可以明显的暴露于外,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面色变化,来判断不同的脏腑病位。病色的分类 中医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变的肤色。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偏黄,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时候,出现的黄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 1.青色 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和惊风,多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 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或者剧痛,或者也可以见于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并且伴有胸部憋闷疼痛,多属于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导致的胸痹; 如果小儿高热,眉间,鼻柱和唇周围色青者,多属于小儿惊风或者是惊风的先兆。 2.赤色 主热证。多因为热盛而脉络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导致的。 满面通红,多属于外感发热,或者是脏腑火热炽盛导致的实热证; 两颧骨潮红者,多属于阴虚阳盛的虚热证。 3.黄色 主脾虚和湿证。多是因为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退,气血不足,面部失荣,或者是湿邪内蕴导致的。 如果面部淡黄没有光泽,多属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导致的; 如果面色淡黄并且有浮肿的感觉,是脾气虚弱,湿邪内生导致水肿所致的; 如果面目身尿都发黄,极有可能是黄疸; 如果黄色鲜明就跟橘子皮一样,多为湿热所致,多为肝胆湿热或者脾胃湿热; 如果黄色晦暗就像烟熏一样,多为寒湿郁滞所导致; 最后面色苍黄的多属于肝郁脾虚。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多是因为气虚血少,或者阳虚或者是失血耗气,血脉不充不能向上儒养面部所导致的。 如果面色淡白没有光泽,并且伴有舌和唇色变淡者,多属于气血不足,可能是失血过多或者贫血; 面色淡白有点光泽多为气虚; 面色白并且有点浮肿,多是因为阳虚; 面色苍白者,多属于阳气暴脱,或者血行不畅的实证,或者是大出血导致的。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痰湿水饮证,或者是血瘀。多因为肾阳虚衰,阴

中医望诊~望色断证

中医望诊~望色断证 望色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主要以面部为主。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色与泽又称之为气色,色就是颜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就光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精液的盛衰。 为什么可以通过望色诊断疾病呢?首先面部的血脉丰富。人身12筋脉,365络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次面部皮肤薄嫩。面部诊察比较方便。 常色:就是正常健康人的面部色泽。正常面色特征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由于体质不同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常色又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主色。是指人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正常色泽。由于民族体质。气候和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例如黄色人种一般皮肤都成了微黄。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中医按五行理论将人的肤色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分别于五行主五色相对应,即金稍白,木稍青,水稍黑,火稍红,土稍黄。 特色主要是指外界环境因素不同发生变化的正常肤色。比如有季节的变化。春季面色稍青,夏季稍赤,长夏季稍黄,秋季稍白,冬季稍黑,人的面色也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喜则面赤,怒则青紫,忧泽色沉,思则面黄,悲则泽减,恐则苍白。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色泽变化,也可以为我们提供诊病依据。 2.病色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其特点是灰暗暴露。分为善色和恶色 善色是指患者面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诊断意义为精气未衰,胃气能上荣,属气至,提示病属阳症心病病情轻预后好。 恶色只患者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诊断意义为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属气不至,提示病属阴证,久病,病情重,预后差。 五色主病。

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提示不同丈夫和不同性质的疾病,即可以帮助判断病位也可以判断病性。 青色~对应肝 病机:寒凝气滞经脉阻滞。 主病:寒症,痛症,淤血,惊风 常见于: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症,剧痛 口唇青紫~心气衰,心阳脱 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青紫~惊风 赤色~对应心 病机:热盛气血充盈,虚阳上越 主病:热证,戴阳证 常见于:满面通红~实热 午后觀红~虚热 面红如妆~虚阳上越 黄色:对应脾

中医面诊实用诊法

中医面诊实用诊法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 现代面诊研究 由于面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上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已引起许多现代中医学者的重视,且对面诊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一、面部蟹爪纹颁与疾病 根据临床观察,蟹爪纹在面部颁与主病有一定规律,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经对肺癌、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观察,发现面部蟹爪纹的颁和深浅对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面部色诊与危重 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三、胃胆疾病与色诊 据临床观察证明,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四、小儿疾病与色诊 临床因小儿脉来疾速,难以凭其诊断疾病,帮以察色为主,如面赤多泪,眼泪汪汪为麻疹之前驱症状;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等,此外,在小儿患急腹症时,面呈灰色;重症白喉患儿呈蜡样苍白。 面部的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器官组织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说明头部或面部出现了病变。天庭直下,眉心区域之上的这一块范围,称之为“阙上”,是人体咽喉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则反应咽喉区域器官组织的疾病。两眉之间的这一区域,既称之为“眉心”,又称之为“阙中”,它是肺的外部表现区。如果这一区域出现病色,则说明肺脏的病变。从阙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称为“山根”,古称“下极”,此地是心脏的外部显象区。当此处出现病色时,反应出心脏的内部病变。 从下极直下的部位,古代医家称为“鼻柱”,相家称为“年寿”。鼻柱应当平而直,不宜起节、偏斜、歪曲。鼻柱年寿区的对应内脏是肝脏。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所以年寿的左右区域,是胆的反应区;年寿的下方,是鼻尖区,古代医家将这一区域称之为"面王"和"明堂"。

中医最全面诊反射区

中医最全面诊反射区 说起健康的脸色,人们总会想到“白里透红”这个词,可亚洲人都是黄皮肤,健康的脸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健康肤色 中医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变的肤色。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偏黄,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时候,出现的黄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 中国人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个就是健康的黄色。而不健康的黄色,往往是淡黄、没有光泽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养分和枯萎的样子。 除了主色之外,脸色还有客色,说的是气候、 饮食 、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导致的脸色变化。比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寒冷的冬季脸会显得苍白,长期在户外工作,肤色会变黑等,这些都属于正常范畴。 五脏疾病,全写在脸上 中医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从脸上不同部位的颜色,初步判断自己的五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1、肺脏病色看两眉间 这个区域叫印堂,最好是白里透红,最忌讳发黑,代表有不可治愈的重大疾病。如果特别红也不好,说明有肺热;发白是血虚或气虚;发青是血瘀。 2、心脏病色看两眼间 过度的红就是心火太盛,会引起心烦、失眠,甚至神经失常。如果两眼间出现了青紫的颜色,就表示有血淤,可能是由冠心病所导致的。 3、肝脏病色看鼻梁

鼻梁骨最高的点如果发红,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现为易怒、眼睛发红、月经增多等;出现青黑色,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 4、胆色、胰色看鼻梁两旁 肝色的右边是胆色,这里淡白无华,会气短乏力,容易惊恐;发红通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颜色晦暗,或呈灰褐色,可能是有蛔虫。 肝色左边是胰色,这里气色苍白,是胰腺虚寒,女性易出现腰腹酸沉;颜色青黄,是胰胃不和,多表现为厌食、反酸。 5、脾脏病色看鼻头 如果发红是脾胃有热证,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就饿,甚至会得糖尿病;发白就是气虚;发青是气滞血瘀,会肚子痛。 6、胃色看鼻翼 此处及两侧如果淡白无华,是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半会厌食、饭后腹胀。颜色淡红干燥是胃部津液不足,通常会口干唇裂、大便干燥;颜色过红是胃火亢盛,出现口臭和牙龈肿痛。 7、肾脏病色看两颊 这里不怕灰黑就怕娇艳。明亮、润泽、含蓄的淡灰色出现在肾色部,是健康的表现,反而是出现胭脂般娇艳的红色,说明已经病重。 8、子宫、前列腺色看人中 此处变白,是血虚、气虚;变黄是脾虚;变红是有热证,女性多有宫颈糜烂,男性则是前列腺炎;变青或黑是寒证,会有剧痛和癌症。 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两眸赤,寨喘两颧乌。 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肾绝耳黑稿。 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脾热眼颧红,夹色眼昏暗,足伤月脖沉。 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气虚面浮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皱。 火燥额堂乌,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

中医察言观色实用经验!【收藏级】

中医察言观色实用经验!【收藏级】 1.舌头 舌头色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没有裂痕和凹痕:表明健康情况良好。 舌苔变厚:表明消化不良,肠中腐败有机物较多,或发烧头痛。 舌色过淡:可能患有贫血。 舌色表紫:表明身体缺氧。多见于肺心病、肝脏病及癌症病人。 舌头鲜红而平,发干、皲裂:表明患者有糖尿病。 舌头亮而红:表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 舌头呈紫色或洋红色:表明缺乏维生素B2。 舌头伸出时震颤:表明可能患神经衰弱、久病体虚、脑炎、甲亢等。 舌头红肿,舌上出现芒刺:表明可能有重症肺炎,猩红热或其他发高热的疾病。 舌头运动不灵活,说话含糊不表:是脑血管破裂的先兆。 舌头胖嫩,舌边出现齿痕:表明患者有水肿,缺乏维生素B1。 舌头胖大:表明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低下。 舌尖有白色舌苔:可能患胃粘膜炎。 舌后有白色舌苔:可能患肠炎。 舌头肿胀发红:胆或胰腺可能有毛病。 舌苔发黄:表明肝功可能偏高,或消化不良。 2.口感 “鼻闻香臭,舌尝五味”,如在进食时口中有异味感,或不进食也觉得口腔内有异味,则有可能得了某种疾病。 口苦:多为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与胆汁排泄失常有关。 口甜:由于脾胃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所致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口酸:常见于胃炎和消化道溃疡。 口辣:多属肝火偏旺、肾虚痰的热者,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

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患者也可出现这种情况。 口咸:多见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患者,有时也可出现在慢性肾炎、肾功能损害者身上。 口淡:多见于脾胃虚寒或病后脾虚运气无力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蛋白质及热量不足等,均会产生口淡之感。 口涩: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有些恶性肿瘤患者,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觉基涩。 口香:多为糖尿病患者。 口臭:多为消化不良,胃中有宿食所致,牙周病、龋齿、口腔溃疡以及鼻咽部疾病患者也可造成口臭。 3.嘴唇 正常人的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唇色发白:双唇淡白,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和失身症;上唇苍白泛表,多为大肠虚寒、腹泻、胀气、腹绞痛、畏寒、冷嘲热讽热交加等症状间而出现;下唇变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现象。 唇色淡红:多属血虚或气血两虚。体质虚弱而无疾患之人可见此唇色。 唇色深红:唇色火红如赤,常见于发热。肺心病伴心力衰竭者,当缺氧时呈绛紫红色,临床上称为发绀。唇色如缨桃红者,常见于煤气中毒。 唇色泛青:气滞血瘀,多是血液不流畅,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 唇色发黑:环口黑色是肾绝,口唇干焦紫黑更是恶候。若唇色黯黑而浊者,多为消化系统有病,时见便秘、腹泻、下腹胀痛、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若唇上出现黑色斑块,口唇边缘有色素沉着,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若在唇部、口角,特别是下唇及口粘膜上有黑色斑点,有时很密集,没有不适的感觉,则可能在患者的胃肠道中发生多发性息肉。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病的原理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BTV_中医色诊学笔记

中医色诊学笔记 09年3月26日至4月28日,每天下午5点25分由王鸿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医色诊学创建者)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讲授中医色诊学,节目题目是“今天我们看自己的脸色”。下面是该节目笔记。 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但是您仔细注意过自己的脸色吗?究竟什么是常色?什么是病色?什么是变色?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白色出现在脸上是不是真的是好事?黑色、红色、青色又与我们的健康有何联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出自《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体现了扁鹊的望诊技术已经达到了“望而知之谓之神”。 在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中,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 何为望诊? 以在中医诊断学中居四诊之首的望诊,就是医生所获病情,是通过观察人的整体或局部(目、舌、面、鼻、耳、唇等)而产生的。即,用眼诊病。 中医诊断特别重视特殊部位的形象、色泽,通过这些特殊部位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出人体哪个内脏出现了疾病。外中医色诊中的色,不是简单地讲颜色,而且还要注意其色调、亮度、纯度、光泽等多方面的因素。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内经》 寿命是我们关心最多的话题,我们能够从那些百岁长寿老人身上看出哪些长寿体征吗? 经过人口普查50例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80岁以上的老年人耳朵都有长寿征。 耳朵的长寿征主要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整个的耳朵都比较长。耳朵长度的判断是,上平着眉毛,下平着嘴,人耳朵的长度范围是5-8厘米。而这些长寿老人基本上都超过了七厘米,所以,我们管耳廓长,叫做长寿耳征。 长寿耳征第二个特点:耳垂大、耳垂软。一般人的耳垂大约是1-2厘米,所有普查的长寿老人耳垂都超过了2厘米。 为什么长寿的人耳廓长,耳垂大呢?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耳朵本身除了长短以外,厚比薄要好;软比硬好。 另外还存在耳朵颜色的问题,有的人耳朵的颜色特别亮,特别润泽,气色就特别好。 人中,是我们的第二个长寿征。但是,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相不独断,就是任何一个征象只举出一项来说,不能成为证据,必须把所有的证据结合在一起,相互综合思考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