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说明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说明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说明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说明

XX县XX乡龙泉村石笋坪传统民居保护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XX县XX乡龙泉村石笋坪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指导,通过对龙泉村传统建筑和周边环境景观风貌的实地勘察,在详细考察古村落的历史沿革,综合分析其整体历史风貌特征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和XX省建设厅颁布的《XX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制定。

龙泉村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龙泉村保护整治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统筹安排古村的各项建设工程,改善村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保持其社会经济增长活力,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一、编制背景

XX乡龙泉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整个村落的格局和古建筑均保存较完好。比较典型的就是历史文化浓厚的吊脚楼和张家祠堂,承载了丰厚的历史符号,传承着清末韵味的历史文化。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文化部落,继承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特编制龙泉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二、规划依据与指导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国家《村镇规划标准》

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XX省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XX省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XX市全域中心村规划》

《XX县村镇体系规划》

《XX县县域总体规划》

《XX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XX市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XX县文物保护专项规划(2014年-2020年)》

其他相关国家、部、省市现行规范规程,其他相关资料。

三、规划范围

龙泉村隶属于XX县XX乡,位于XX县西南部,东、北与长赤镇接壤,南与下两乡相连,西与红光乡相邻,紧邻XX县玉堂水库,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四、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保护古村地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村聚落环境,保护和延续古村传统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特色,继承和弘扬古村落历史文化传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准确把握龙泉村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的内涵和意义,以便更好地保护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村落格局的环境价值。在保护物质文化的同时,继承

和发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对保护区内的历史人文价值进行全面挖掘、研究,使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3、正确处理龙泉村的保护和村庄建设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合理规划新建民居,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古村的动态保护,利用龙泉村现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4、注重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真实性及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其生活状态的延续性。

5、分级保护,有效管理。针对古村落的各个部分,根据其保存现状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不破坏整体价值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划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以便对区域内的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采取必要的保护、控制及管理措施。

(二)保护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保护规划区域内的村落肌理、空间格局、巷道尺度、环境绿化和文物与历史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保护古村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本真。重点保护的建筑应坚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进行必要的修缮和维护,但应保持龙泉村真实的历史风貌,延续其和谐的居住生活形态。

2、完整性原则

保护古村内的古建筑及其整体历史风貌、淳朴的民俗风情,延续龙泉村的历史发展脉络。规划将龙泉村按照一个完整的历史村落的保护要求实施整体保护,严格保护古村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古樟林、稻田、菜园等乡村生态环境,历史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整体,任何建(构)筑物或其他物体的保护都不可能脱离它存在的环境。

3、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

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同时,坚持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坚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运用多种保护和利用方式,提升本保护区的整体品质,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保护目标

实现对龙泉村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保持和延续其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风貌景观,继承和发扬古村的传统文化,改善古村内的居住生活环境,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

近期保护目标(2014-2016年):龙泉村总体格局、环境特色的保护初见成效,对部分濒临毁坏的古建筑实施抢救性的修缮,对破坏村落格局和整体风貌环境的建设行为进行有效遏制。

中期保护目标(2016—2020年):龙泉村村落风貌得到明显保护,大部分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不协调环境得以逐步整治。

远期保护目标(2021-2030年):到规划期末,古村落得到全面保护,民居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进入良性循环阶段,文化旅游业得到有效发展,古村的保护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第二章村落概况

一、基本情况

龙泉村隶属于XX县XX乡,紧邻XX县玉堂水库,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

XX乡位于XX县西南部,东、北与长赤镇接壤,南与下两乡相连,西与红光乡相邻。XX乡道路状况良好,村村社社通公路,乡道路块石强基,豆石铺面,路面平整,水沟畅通,晴雨通车。

XX县位于XX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邻通江,南接巴州,西界旺苍,北靠陕西省南郑县。

二、自然条件

龙泉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摄氏度,降雨丰沛,年日照数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日照、雨水充足,森林覆盖率达45%,无污染、生态环境优异,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三、社会经济

XX乡龙泉村以种养业为经济结构主体,生猪、茶叶、翡翠米为全乡骨干产业,水稻制种已在该乡推广。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无公害食品基地乡",境内耕作区适宜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土质以壤土、粘壤土为主,具有发展有机茶叶的独特优势。

四、历史沿革

龙泉村兴起于清朝末年,时至今日尚有不低于80年历史的吊脚楼和遗留下来的张家祠堂历史文化。龙泉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软硬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五、保护现状

近年来,县、乡人民政府采取了大力宣传和加强村民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意识,

合理引导群众转移,控制村民在古村落内建房,对古村进行了合理有效的保护,增强了村民主动保护古村的意识。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保护经费不足,且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其保护力度和保护范围都相当有限。

六、存在的问题

1、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不断变化,古村落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制已不能适应现在生活的需要,村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加强烈。但由于村内缺少宅基地,以及部分村民缺乏足够的古建筑保护意识等原因,少部分村民便拆除了濒临毁坏的古建筑或是在古建筑群中的空地上新建建筑。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多数新建的房屋,与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群体本身和古村传统风貌的统一。古村完整保留下来的传统巷道空间正在减少,村落的界面破坏也较为严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2、严重缺乏保护抢修资金、部分古民居亟待修缮

由于财政的困难,同时缺乏有效的文物管理机制,长期以来,众多的古民居遗址缺乏保护和维修,造成大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历史文化价值厚度日益消减,亟待投入资金进行抢救性修缮。

3、村落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古村内的生活污水通过明沟或是盖板明沟未经处理直接排至村中水渠,对古村落水体造成污染;古村内大部分古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线路架设杂乱,有着潜在的火灾隐患;部分古建筑内部通风采光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远不能满足生活水平的发展需要。这些都使得古村落的居住环境质量下降,村民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4、居住人口老龄化、古村落空巢化现象突出,村落发展活力日渐衰竭

由于龙泉村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青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都外出打工,致使古村落留住人口锐减,并呈现出老龄化的态势,八九十岁老人和百岁岁老人居多,严重制约了古村落的发展,古村发展活力日益衰竭。

第三章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龙泉村是一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张姓人口聚居为主的乡土聚落。其特色主要体现在风景清幽、生态宜人的千年古村;曲折有致、高低错落的村落格局;数量众多、类型齐全的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宗族观念;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村落格局

龙泉古村依山临水,后有青山环抱,前沿碧水河畔。高低错落的宅第之间构成一道道高低错落的青石巷子,幽深静穆,冬暖夏凉。漫步于曲折有致的深深巷陌,看不见前路,找不到出口,却总能给人“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数量众多、类型齐全的古建筑群

完整地保存有十多栋古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其中,“张家祠堂”、“吊脚楼”等公共建筑各具风貌。

古民居整体建筑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形式,青瓦、朱檐、灰墙、白屋脊,屋内梁柱、门窗雕刻精美。

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

龙泉村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历史文化历经近千年的垂练、酝酿、考验,逐渐形成自己特征或特点,在几十代人的努力下,仍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1、历经百代的民居文化

2、文人荟萃的向学之地

3、和谐友善的宗族关系

4、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四、价值综述

综上所述,龙泉村是一处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居住聚落,龙泉历史悠久,建村于清朝末年,迄今100余年。这里山环水抱,风景清幽,村民尊重自然,保护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人文昌盛,历经近百年的垂练,仍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第四章总体保护策略

保护规划采取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其规划重点为:从村落整体层次上保护古村的传统风貌,缓解古村的人口、交通和建设压力,加强古民居建筑的全面修复力度,延续、弘扬历史传统文化。

一、实行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

在规划范围内对古建筑群传统风貌地块进行重点保护。保护以青、灰和木色为特点的古村色彩基调,以古村空间形态格局,对文物保护单位、有价值的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对传统风貌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采用一般保护。

二、通过对节点、轴线和区域三个层次空间上的保护,维护龙泉村传统空间格局

规划采取构筑系统,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形成整体形象,展示特色风貌,充分反映和展示水南古村的历史文化风采。保护和延续古村历史格局与风貌特色,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和展示系统。

1、节点

①自然景观类:如水塘、竹林、古树、风水林等。

②建筑物类:如民居、祠堂、吊脚楼等。

③构筑物类:如水井等。

2、轴线规划游客体验和游览古村的主要线路。

3、区域指具有相似特征建筑、环境的历史地段,根据保护古村的需要,划

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不同的保护和控制措施。

三、构筑保护体系,形成整体性的古村风貌格局,展示古村悠久的历史文化

村落框架是一个反映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体。保护和强化古村落框架的原真性,能更好地维持村落的历史文化景观整体风貌和突显出有着深厚内涵的传统地方特色文化。龙泉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要通过传统文化线、古村生态景观线和古建筑景观风貌线的准确定位和规划来构筑一个强有力的保护体系,展示古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1、传统文化线通过对龙泉村传统文化特色的挖掘、整理,充分展示古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古朴的人文情怀,体现儒雅、务实的文化内涵。

2、古村生态景观线通过对龙泉村风貌的全面整治,充分展示古村落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空气清新,朴素清雅的自然景观,体现古朴又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情。

3、古建筑景观风貌线展现以古村村落布局、建筑形制和有特色的吊脚楼为主的古建筑风貌。

第五章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

本次规划的重要特点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保护开发阶段,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主要体现在古村物质空间环境的整理、保护与发展的纲领性意见与政策要求等,更多的在于一种正确保护发展观念的引导与传达。

一、保护区分级保护规划

保护区域范围是对重要的古民居建筑保护区整个范围内需要重点控制的区域,在该区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划定明确的重点保护区域范围以及周围历史环境风貌控制范围,以便对区域内的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控制及管理措施。

本次规划对龙泉村整体保护采用的保护结构模式定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两个等级所划定的区域,由内至外保护强度递减。

1、核心保护范围——是龙泉村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是历史遗存中最能反映古村落形态特征、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风貌的区域。

2、建设控制地带——为了确保龙泉村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把核心保护范围外围未划入核心保护范围的其他各类对象及周边相关用地划为建设控制地带,是为了保护古村的完整性和风貌协调性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

二、保护层次划分

(一)核心保护范围

1、范围

东起张阳德民房,西至何培书民房,核心保护范围的总面积约为35.5亩。

主要包括了张阳德古民宅、张阳正古民宅、张心全古民宅、张小平古民宅、张大江古民宅、张德军吊脚楼、张云古民宅、何培书古民宅、张阳辉古民宅、张献古民宅、张阳升张家祠堂、张裕古民宅、艾永学古民宅、张阳俊古民宅、张辉古民宅、张科古民宅、张树古民宅、张运古民宅、张雪古民宅等古建筑,其中“吊脚楼”、“张家祠堂”为历史遗产保护建筑。

2、保护内容

⑴核心保护范围内原则上不进行建设活动,确保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巷道及环境基本不受破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有关部门审定批准。各种修建需在建设部门及文保部门等相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修缮、整理、修复为主,建设内容应服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对该范围内已新建的不符合传统风貌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拆除或搬迁。近期有困难的应整饬其外型、色彩等,使其与保护区传统风貌特色相协调,但远期仍要拆除。

⑵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巷道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和比例关系,建筑高度、道路宽度都不能轻易改变;地面铺装应恢复传统特色,采用青石板和鹅卵石;电线杆、电力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逐步拆除或移位;街道小品(如垃圾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有当地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的做法。

⑶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加以改善,注意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对于门头、墙界石、特色庭院等反映古村历史风貌的特色要素应予以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和拆除。区内保留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加强维修,建筑色彩应取青、灰和木色统一控制。建筑装饰、建筑形式应采用当地传统民居形式的坡顶青墙灰瓦房,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及其他细部必须是古村传统民居的做法。

3、对核心保护范围的规划控制规定

⑴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活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对象进行维修,应报县级人民政府文物部门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批准。

⑵核心保护范围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⑶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维修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原有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⑷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拆除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要拆除的,应当履行批报手续。

4、保护规划与措施

⑴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持原有风貌,维持现有使用功能,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业。

⑵修缮:对古村落内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

⑶复建:对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一般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重建的,应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5、保护要求

⑴产权性质:应逐步由村委会收回建筑产权,恢复原建筑性质及其使用功能或

辟为文物保护点,由专人管理,作为旅游展览定时开放。

⑵建筑形式: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原有状况和周边环境,不得施行除日常维护以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以及其他任何有损环境、有碍旅游观瞻的项目活动。在特殊情况下,对保护建筑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平面格局、内部装修、损坏构件的修整应严格依据原址原貌修复,并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并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⑶高度控制:保持现状或根据原状高度进行修缮。

(二)建设控制地带

1、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东起张阳德民房,西至何培书民房,核心保护范围的总面积约为35.5亩。

2、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划控制规定

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应严格控制,当现有常住人口数量超出环境容量保护要求时,应及时制定搬迁方案。

⑵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设置工业设施和工业生产用地。

⑶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历史巷道、场地等空间形态,除附有交通功能外,也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其现有形态应得到充分尊重,在规划和建设中不得随意改变。在有充分历史文献资料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恢复到较早的形态。

⑷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应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通过修缮、维护等手段,实施有效保护,不得随意迁移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如需迁移,一定要按程序报批。对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如需在原址重建的,必须依法办理报批手续。

⑸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规划建设对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有危害或妨碍的设施,同时也不应有妨碍景观、影响保护区视域的设施。如有,则需拆除、清理和整

治。在不影响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适当利用保护区内的建筑物和场地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

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所有市政工程设施均不应妨碍风貌景观、影响视域;所有市政公用管线均应逐步做到地埋。

(三)控制要求

⑴功能性质: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其建筑内容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

⑵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色彩以青、灰和木色为主色调。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在规划期内都应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整体环境的统一。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保护对象,不得擅自修缮和拆除,需进行维修的,应认真制订维修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报市级人民政府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此外,拆除受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保护对象,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从严审批。

⑶高度控制:建筑高度应控制在二层以下,屋脊高度不宜超过9米。

三、保护的基本内容

1、保护和延续古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2、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

3、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六章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历史巷道的保护

1、保护要求

⑴历史巷道是古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生活空间与环境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应予以充分合理利用,体现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的延续性;但在完善或改造各项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时,必须以不影响和破坏其历史风貌环境为前提。

⑵保持现有巷道界面,对主要巷道破损的部分应考虑按原材料,原工艺修复。对巷道两侧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外观改造、拆除或搬迁,使其与周围古建筑、古巷相协调。

2、保护措施

⑴巷道小品(如路灯、路牌等)应具有地方特色,严禁采用现代城市的做法,电线杆架空线应逐步采用地下埋设方式。

⑵历史巷道禁止机动车穿行。路面铺筑应恢复传统特色,采用青石板、鹅卵石等天然石材进行铺砌。

(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1、现状概况

龙泉村中现存完整的张家祠堂,具体现状概况见典型单体建筑实测图。

2、保护模式

规划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模式,对龙泉村文物保护单位采用分级分层的保护模式,即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划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相关的保护要求和措施。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指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

3、保护要求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在地面、地下和空间从事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的活动。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规划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采取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分层进行严格保护。

尽量建立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档案,文物建筑的维修、修缮应保持其原真性,采用同样材料和工艺。健全村级文化保护机构,组织专门的古建修缮队伍,加强日常维护。加强对木材和石材等古建材料保护技术的研究,重视木材的白蚁防治和石材表面的维护。木材应采用涂刷或喷涂剂、帐幕熏蒸法、诱料诱杀、钻孔注射渗透、钻孔滴注渗透等方法进行处理预防,有效地控制损毁、风化的速度和范围。由于水泥与古建筑的原胶结材料的黏结力不一致,会对古建筑产生更为严重的剥落和损坏,因此,古建筑的维修尽量少采用水泥维修。

4、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工程是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相关环境整治的技术措施。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修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⑴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⑵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事件、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古迹损伤所采取的加固措施。

⑶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须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⑷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⑸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5、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保护和管理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其形式、体量、高度、色彩应当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协调。工程设计方案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进行以下活动:

⑴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

⑵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

⑶殡葬活动。

⑷其他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除禁止从事前条所列的活动外,还包括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⑴刻划、涂污、损坏文物。

⑵刻划、涂污、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⑶损毁文物保护设施。

⑷毁林开荒、开挖沟渠、采石、取土。

⑸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古井

⑴严禁在古井周边新建建(构)筑物,恢复并保持其原有功能。

⑵清掏水井淤泥,保持井壁洁净,水质清澈,保证古村生活用水安全。

2、古树名木

⑴规划重点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并对其周边环境提出控制要求。

⑵严禁砍伐倒卖等对古树名木的破坏活动,维持古树名木的生态环境

(四)自然生态景观环境保护

1、水塘

⑴规划重点对古村中的水塘进行保护,并对其周边环境提出控制要求。

⑵禁止改变水塘的形状和大小,不得在塘边新建有碍于景观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⑶整治水塘的水质,在水塘里种植睡莲、荷花等,便于村民和游客观赏游览。

2、风水林

⑴保持原有风貌,并对其周边环境提出控制要求。

⑵风水林范围内,禁止毁林开荒、采石、取土、殡葬等破坏风水林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维持风水林的生态环境。

3、农田

⑴对规划范围内的农田进行保护,原则上不改变其耕种品种和耕作方式。

⑵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五不准”原则,稳定生产,保障生活。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保护区的保护内容中,除对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方面的保护之外,还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村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群落和完整的聚落形态,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如:民间文学、礼仪节庆、民间技艺等。它们和有形的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古村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龙泉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1、派专人收集、整理、挖掘龙泉村历史传统文化,弘扬龙泉村礼让友爱、仁义务实的美好品德。

2、利用现存的祠堂、民居等场所,定期举办唱大戏等各种民俗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

3、规划中合理布置、安排展示龙泉村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的场所。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龙泉村的发展历史、宗族史料、龙泉村的日常生活及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和民间工艺品、日用品、传统食品等。

第七章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方式

一、保护和整治原则

规划从利于保护风貌完整、便于管理、突出特色等角度出发,充分考虑龙泉村现状因素和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建筑的类别评定及建筑质量、风貌、层数、结构和年代等因素的综合调查分析评估,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提出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的方式。

二、保护整治模式

龙泉村建筑保护和整治模式主要有下列五种:

1、保护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要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2、修缮对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修缮。

3、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4、保留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5、整治改造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第八章人口与土地利用规划一、人口与用地现状

2012年底,古村规划范围内的人口约为116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建设用地35.5亩,人均建设用地204.38平方米。

龙泉村现状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无工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较少。从现状来看,古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缺乏为旅游服务的静态交通设施和为游客提供接待和休憩的场所。

二、规划原则

1、根据保护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在不破坏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对土地使用性质的合理调整,更好的保护历史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古村旅游的发展,改善村民现有居住生活条件和环境,为创造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实施性和可操纵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土地布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充分考虑现状条件,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3、对古村土地进行重新整合,有效利用闲置零散土地,将其改造为公共绿地或农林种植地。结合古村内部的整治,增加古村的绿地,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市政设施用地,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一、规划原则

基础设施规划以改善村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保证古村安全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功能与古村历史风貌特色的有机统一,基础设施的规划应服从保护古村历史风貌的要求。

本着“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经济发展、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古村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结合龙泉村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寻求最佳的技术途径,节省用地、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以达到技术上安全可行,维护管理上方便,规划实施的操作性强。远近期相结合,分期建设,以远期为目标,近期建设充分考虑远期发展需要。

二、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概况

古村范围内只有一条车行道路:西至龙泉村,东至XX乡,均为水泥路面,古村缺少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不能满足全村居民生产、生活及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

1、充分尊重古村落原有道路格局,保持原有的历史尺度。

2、为古村村民生产、生活及旅游发展提供完善、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并满足古村消防通道要求。

3、结合古村总体布局、现状道路、水系、古建筑分布等情况合理地进行车道、步行道的规划与改造。

4、道路交通规划应与古村环境相协调,延续古村的自然历史风貌。

5、充分完善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步行交通系统,便于组织方便快捷的游览路线。

6、满足各种工程管线的布置要求。

(三)道路交通规划

充分考虑龙泉村内部交通以及对外联系,在现有交通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网系统。规划道路分为车行道、主要步行道和次要步行道三个等级。

车行道路:为全村道路系统及对外交通系统骨架,是村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的交通组织,路宽3—6米。

主要步行道:为村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和组织古村游览的步行道,主要为古村内现有步行道及新村内部道路,路宽1.5--2.5米。

次要步行道:为村民日常生活、连接各主要步行道以及游客直接游览的基本游步道,主要是古村内现有的古巷道,路宽1.0—2.0米。

静态交通设施:为方便游客集散和村民休憩,在进村道路东侧结合游客集散中心规划停车场和广场各一处。

车行道、主次步行道路规划应结合古村环境,并与古村环境景观相协调。车行道路面可用水泥铺筑。主、次步行道尽量采用青石板铺筑,延续古村自然历史风貌。

三、给水排水规划

(一)给水规划

1、给水现状

村内分散有众多池塘和古井。村民日常生活用水主要是将地表水、打井开采的浅层地下水或雨水等作为用水来源。

2、给水规划

(1)用水量预测

本次规划范围内的规划用水指标为:规划区居住人口用水量指标为200L/人·d,公共设施用水按用地面积1.0万m3/(km2·d),不可预见用水量按生活用水的15%计,则预测总用水量约为140吨/日。

(2)供水水源

供水水源来自地下水,水质状况良好,可以作为古村自来水首选水源。

3、供水系统

建设统一的自来水管网系统,通过实施统一供水管网后,方便村民和游客使用清洁、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给水管网沿主要道路敷设,采用环状与树枝状相结合的管网形式,供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为0.7米。主干管管径150毫米,支管管径不小于50毫米,管材采用钢管或PVC管。室外消防用水采用低压制消防栓形式,规划沿车行道和主要步行道路布置消防栓。(具体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二)排水规划

1、排水现状

古村排水方式是雨水、污水合流,古村内的绝大部分古建筑的天井下均建有暗沟或明沟,用于排除屋面雨水与生活污水,排入村中的水塘。龙泉村古建筑群内的大部分排水沟均通畅,能满足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有效排放,但也有少部分明沟存在随意堆放垃圾的现象,造成排水明沟多处淤塞。生活污水排入水塘,不利于古村落的环境保护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排水规划

(1)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则规划污水量约为112吨/日。

(2)雨水量预测

参照陈坊积乡总体规划,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取:

64

.0

)4.1

(

)

lg

69

.0

1(

1386

+

+

=

t

p

q

雨水量公式:Q = q·Ψ·F

式中:

Ψ: 为径流系数, 道路取0.6,绿地取0.15

F: 汇水面积

Q: 暴雨强度(l/s.ha)

P: 重现期(年) ,取P=1

T:t=t1+2t2 t1为地面集流时间,t1=10分钟

t2为雨水在管内流行时间

3、排水体制与污水处理

为了不破坏古村格局,更好地保护古村内部的排水沟和水塘的水质,整个村落都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根据古村落地形,雨水沿排水沟就近排入水塘。在污水排入受纳水体前,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预处理。污水排

放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

4、排水管沟与管网布置

规划沿车行道、步行道单侧敷设排水管沟。新增排水沟宽采用300㎜、500㎜,沟高为400㎜、500㎜,排水沟最小坡度大于0.4%,穿过道路的排水沟可采用涵管,避免排水沟淤塞或损坏。

排水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覆土深度不小于0.7米,管道采用管顶平接。

5、排水管走向及管沟尺寸、管径详见《排水工程规划图》。

四、电力电信规划

1、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10KV电力线由XX乡变电站接入,市话电缆由XX乡电信所接入。现状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线路基本能满足现在及将来的需要,但由于部分线路为架空敷设,破坏了龙泉村内部的景观风貌。

2、电力规划

(1)供电电源

规划区内10KV电缆线由XX乡的开关站接入村中,将原有的输入变压器移至村北车行道北侧,建立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以满足居民生活、生产和旅游接待用电发展需要。

(2)电力线路布置

为避免影响水南古村环境景观,10KV电力线从村口沿进村道路架设,古村建设控制地带架空敷设,核心保护范围电力电缆均采用直埋电缆,沿车行道和步行道暗敷至各用户。电力电缆在车行道下的覆土深度不小于0.7米,穿过道路时应穿钢管保护。

⑷路灯

规划保护区内沿主要步行道或景观带设置路灯,路灯开启、关闭控制方式采用手控、光控或时控,路灯采用与龙泉村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外观形式。

3、电信规划

电信线路采用光缆传输和交接箱的方式,交接箱根据建筑物和用户要求设置,线路和交接箱的位置与走向应不得影响景观。电力线和电信线分设在道路两侧,古村建设控制地带架空敷设,核心保护范围采用地埋敷设,避免影响龙泉村景观风貌。

五、防灾减灾规划

(一)消防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

统筹安排消防的各项建设和土地利用,依据龙泉村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合理配置各项消防设施,并与龙泉村建设同步并且相互协调。控制和确定规划区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制定各项建设用地的消防控制标准,并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在实际中应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的原则。加强消防宣传教

育,提高村民消防意识。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组成义务消防队,构成消防力量的合理体系和网络。

2、规划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规划目标

⑴结合龙泉村实际情况,根据建设需要,合理确定安全消防布局,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等应根据本规划有计划、分时序进行增建和配置。

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消防组织体系,提高消防装备标准,加强规划区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支高效、装备优良、责任心强的消防队伍。

4、现状分析

龙泉村内缺乏消防设施,村内几处水塘是古村发生火灾时的主要取水点。村中古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密度高,消防道路不够通畅,一旦不慎失火,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村内古建筑密集,消防车辆难以进入古建筑群中,又无法借助自身消防力量有效地进行施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5、消防规划

结合古村环境和建筑的特点及分布,制定灵活适宜的消防规划措施:

⑴古村落内部结合水塘周围、绿地、广场等用地设置紧急疏散场地,紧急疏散场地应保证全天候开放,且不得堆放杂物或改作他用。

⑵结合规划范围内道路网的规划,主要道路须保证4米以上的消防通道。近期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散布点、重点消防的措施,设置水池、水缸和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和设备。远期在古村内消防通道上按130M间距配套设置室外消防栓,消防栓采用地埋式或墙嵌式,但要有醒目的标志,消防栓的布置尽可能与绿化、建筑小品的布置相结合,以避免妨碍景观。消防给水系统与生活生产给水系统合并。消防给水的用水量、管径均要满足消防用水规范要求,提供消防安全保障。

⑶在不能满足消防通道要求的巷道和传统木构建筑集中的地段,设置干粉灭火器和一些其他消防设施和设备。同时,规划把村前河流作为发生火灾时的紧急取水点。

⑷鉴于龙泉村古建筑密集,巷道较为狭窄的特殊情况,因此在古村内各巷道设置指示路牌,以便火灾时游客迅速、顺利疏散。

⑸加强村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村民的消防意识和防灾救护能力。对有关人员进行基本的消防知识,包括消防设施操作方面的培训,做到群防群治。

6、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⑴禁止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堆放柴草、木材等易燃可燃物品。严禁将易爆易燃物带入保护古建筑内。

⑵在重点要害场所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在指定地点进行点灯、烧纸、焚香等宗教活动,配备灭火设施,并设专人看管或采取值班巡查措施。

⑶在保护建筑内安装电灯和其它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物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

⑷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排除火灾隐患。

⑸安排古建筑保护所需要的兼职消防安全员。

六、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

为不断改善古村内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建设,将古村建设成为树木掩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生态旅游区。规划古村环境应达到以下目标:空气环境质量普遍达到国家标准(GB3095—1996)的Ⅰ级标准;

水环境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

声学环境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一类标准。

制定管理措施,防治生活噪音与交通噪音。严禁在规划范围及周边开展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活动。加强龙泉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为进一步维持自然生态环境,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环境进行防治和保护。

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要求及措施:

1、保护古村整体空间格局以及古村周围的地形、地貌、水体、农田、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维护龙泉村的生态平衡,严禁侵占农田的行为,加强绿化,保持水土,禁止建设任何有污染的建设项目。

2、按照规划要求,尽可能将拆除、搬迁建筑的地块恢复为果园或菜地,以充分展现龙泉村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

3、搞好古村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工作。配置专职的环卫,组建环卫队伍。按照规划设置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采取袋装化,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体系,将生活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巷道旁和路口设置保洁垃圾箱。

4、在人流集中的主要人行道旁,按照3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卫生公厕。

5、拆除沿巷道及游览路线建设或破坏景观的棚房、厕所、猪圈和各类临时搭建以及各类违章建筑。对古村内的废旧古井等建构筑物进行改造使用。

6、对居民的生活能源进行合理改造处理。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环卫设施规划

1、现状概况

现状古村未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未设置垃圾箱、垃圾收集点,整个古村卫生环境一般。古村内只有几处旱厕,无干净整洁的水冲式公厕,它们分散布置在古村内部及路边,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均较差,无法满足卫生环境要求。

2、环卫设施规划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应方便村民使用,满足卫生环境和古村整体景观要求,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箱的设置应满足分类收集的要求。

⑴公共厕所

拆除古村内现有的几处危房,结合进村道路游客集散中心和新村用地设置一处公厕,方便村民和游客使用。

⑵生活垃圾收集点

注重古村内的公共卫生。在古村内规划几处垃圾收集点,收集村内的生活垃圾,再统一运送至县城垃圾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约200-300米。

⑶垃圾箱

规划沿步行道两旁根据人流密度合理设置垃圾箱,间距为60—80米。垃圾箱的

设置应满足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垃圾箱应以木、竹或者特种水泥制品制作,形式简洁,外观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且应满足卫生、耐用、防雨、阻燃及方便清理的要求。

⑷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

龙泉村距XX乡较远,粪便污水无法直接排入乡污水站,因此在古村内设置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采用沼气池、双层沉淀或化粪池等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当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的出水排入环境水体时,其出水必须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3、环保环卫措施

在规划范围内安排专门的保洁工作人员,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古村周边整洁等工作,以加强对环卫工作的管理力度。垃圾实行袋装化处理,定点、定时收取,进行统一收集和运送。

加强环保环卫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制定《龙泉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对破坏公共卫生环境等不良行为进行处罚。促使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倒脏水,不乱扔垃圾,垃圾实行袋装化分类处理,保持古村清洁。在古村内实行“门前三包”等做法,明确公共卫生责任制。

妥善处理村民生产、生活与游客游览的矛盾。挑担、运输等线路,要尽量与游览线路错开或实行限时段通行。村民饲养猪、狗、羊、鸡、鸭等牲畜全部实行圈养。

七、环境小品规划

为了协调古村落整体环境风貌,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水南古村,要求在广告等方面加强设置管理力度,美化村落环境,提高村落文化品位。

户外广告:在主要公路段旁设置户外广告以宣传龙泉村,户外广告设施应当采用与古村落相协调的材料和色彩。

地面:对村落内的巷道地面规划和维修要求尽量采用鹅卵石、青石板等当地传统的地面铺筑材料,延续古村历史风貌。

指示解说牌:指示牌是古村落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材质应为木质,颜色应古朴,醒目而不张扬。

第十章绿化与景观风貌规划

一、绿化规划

充分结合古村的田园环境和本地的种植习俗,利用本地树种,村庄绿化应可能的利用各种角落和坡地进行多层次绿化,保留现有的植物造景,形成果蔬菜园,体现当地古村落特色的田园村落景观。

二、景观风貌规划

龙泉村的景观由不同的景观风貌区和景观节点构成。

1、景观风貌区规划

⑴田园风光区

为保护古村良好的种植用地,利用现状村外田园阡陌、溪流遍布的自然风光,规划一大片田园景观风貌区,充分展现古村特有的田园景观风貌。

⑵古村风貌区

为了展现龙泉村落的聚落形态、传统民居建筑、巷弄的空间布局、古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规划将现状保留传统建筑较集中的地段规划为古村风貌区,集中反映龙泉村的发展历史和变故史实。

⑶新村风貌区

为解决古村因拆迁和人口增加需兴建新宅的需要,同时不对古村的传统建筑造成破坏,新建建筑须与古村风貌相协调,以达到古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和谐统一。2、景观节点规划

规划在古村的张家祠堂和吊脚楼形成空间节点,作为古村落主要的建筑景观展示;利用古村内的池塘及其周围现有的绿地、开敞空间,形成空间节点,作为古村主要的自然景观展示点。

三、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规划

1、明确古树名木的保护权责部门和个人,保证古树名木保护的经费来源及基本保障基金。

2、对村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统一登记,鉴定、编号、造册、建立档案,设立标志,拍照存档。

3、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古树名木病虫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理,保证古树名木的良好生长。

4、制定操作性强的奖励与处罚条例。对保护管理有功者要奖励,对管理不善者以及擅自砍伐、迁移古树名木等破坏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5、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规定。

6、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

四、新村形态控制

1、建筑形态的控制

新村的建筑形态应与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新建的住宅应采取坡屋顶形式,加大对建筑色彩、建筑体量的控制,尽量采用传统建筑的符号。

2、建筑色彩的控制

新村新建的建筑以青、灰和木色为主色调,禁止使用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外观装修材料。

第十一章展示利用规划

一、指导思想

1、古建筑人文景观是一项可以重复使用但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切实保护是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指导思想。

2、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龙泉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将龙泉村纳入XX县旅游规划体系之中。

3、保护、建设龙泉村落保护区,组织便捷的游览线,同时注重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古建筑观光旅游重点应不断挖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特色。

二、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龙泉村还未组织旅游开发,尚未设立旅游指示牌和旅游接待设施,无主体产品设计,无旅游配套服务。目前到古村的游客多为散客,主要是前往古村考察、写生、摄影等。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对外交通联系不便,进村道路等级较低。

2、无旅游接待设施。

3、景区知名度不高,与周边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联系不够。

4、旅游线路单一,景观较少。

三、旅游发展策略

1、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创造友善的旅游和村民关系,提高村民的素养。

2、建设旅游设施,发展食宿等服务行业。

3、加强旅游业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加大旅游宣传与形象宣传的力度。

4、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联系,与周边旅游景点形成资源互补,努力建成为XX县旅游景区资源中的一个特色景点。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按有关法律,建立龙泉村古村保护理事会,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有利于形成村民在古村落保护中的自我规范的机制,增强村民对古村落保护的民主有效管理。

2、建立古建筑保护档案,对经文物部门鉴定的古建筑实行分级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广泛宣传龙泉村的悠久历史、珍贵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传统村落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村民的自豪感和爱村热情,依靠他们自觉地保护村落环境、传统民居及民俗文化。

4、制定和落实补偿政策。保护工作应和村民实际利益相结合,对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住户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在新房基的批地、自来水的安装等方面予以适当优惠。村民自觉对老建筑的改造、维修应有适当的补贴。

5、进行古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做好古村保护的同时,积极利用和发掘龙泉村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古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6、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保护资金,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对经济困难的保护建筑产权所有者应该采取赠款、补贴、低息贷款等措施,给予产权所有者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支持。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聚落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承载体,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结构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根据国务院、省、州、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特制订如下鱼木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传统文化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保护与特色保护相结合。对鱼木寨实施整体保护,保护的方法由古寨—古民居—古墓葬—历史建(构)筑共四个层面,严格保护古寨的传统空间风貌,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鱼木寨内的寨墙、门楼、是鱼木寨内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采取特色保护的原则。此外,古寨内的古墓葬是古寨的传统文化的象征,针对这一特色,进行系统的整合。 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古寨的民居根据现存的条

件,新湾、学堂以维护现状,适度修复为主。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老房子、六吉堂实施重点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历史信息的过程性。 适度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针对文物古寨及自然环境的现状特征,以整治环境为主要方法,对严重损坏的历史遗存进行适度修复,避免过度、过量修复而丧失其中的历史信息。本着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历史遗产的持续价值,实现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谋道镇鱼木村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以鱼木寨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以保护鱼木寨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为目标,使鱼木寨成为自然、现代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优秀传统村落。 四、项目需求 除文物局已经纳入实施的项目外,在保护发展规划基础上,提出以下几大类项目需求: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类 1、学堂古民居改造: 学堂古民居为清代遗址,均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学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摘要:城镇化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倡导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城镇化能够有效解决部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生态人文景观被破坏等,传统村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也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本文就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进行探讨,并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规划引领分类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规范化管理监督等策略来有效保护规划传统村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珍贵的历史产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席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社会民众缺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再加上缺乏有序规划,导致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与传统村落文化一定程度受到破坏[1]。城镇化与保护传统村落并不相悖,城镇化的建设也不意味着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消失,两者应实现相辅相成的关系,故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进行反思,研究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均衡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解决农业、农村、村民问题的同时,也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会影响到传统村落的生存、生活与生产。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迁徙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必然受到冲击,并且村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都缺乏管理与修补,从而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影响[2]。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也会对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带来冲击,甚至会导致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人文与生态环境被破坏,地域特色文化也逐渐消失,一定程度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尽管城镇化建设会影响到传统村落,但两者并非处于对立面,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规划传统村落,比如针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古村镇,针对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旅游村镇,一方面能够保护村落,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问题 2.1缺乏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越发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并发布与实施相关政策,促进部分具有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村落得到保护,但从整体而言,还有不少传统村落因认知不足、规划无序等因素面临着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想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想 发表时间:2015-11-17T16:46:49.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作者:陆芳芳 [导读] 临安博驰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近期的两会会议上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 临安博驰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陆芳芳,3210000; 自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后,“传统村落”这四字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眼,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期的两会会议上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习主席也提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传统村落的保护如此迫不可待,但如何保护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硬伤,保护与村庄自身的发展存在众多的矛盾。1、从交通区位上来讲,传统村落大都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古老建筑、自然风光、传统习俗才得以留存和传承。那么保护的人力物力上的费用必定会很高。2、传统村落由于交通因素,通常会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农业劳作与街巷保护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以福建建瓯市郑魏村为例,村落为上千年的古村,周边群山环绕,十分优美,村庄产业以毛竹、杉木为主。村内传统街巷路面以卵石块石铺地为主,十分具有历史沧桑感,但几年前,村内道路全部替换为水泥路面。因为对于村民来讲,卵石路面不适宜农业劳作,在卵石的路面上运输农作物及杉木毛竹等十分不便。同时卵石路面不适宜穿高跟鞋的女子行走,在一次传统村落规划调研中,村中的老人曾开玩笑的说,就因为村里都是卵石路,女子穿着高跟鞋都不愿进村,导致村中都是光棍。3、传统村落建筑内部通常基础设施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传统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基本采用原有天井、沟渠自然渗水,经常会造成排水不畅、污水横流等现象。厨房设施,基本沿用传统建筑内原先的厨房、灶台设置,存在火灾隐患。现传统建筑内最为突出的基础设施问题为卫生设施。传统建筑内电力管线现也是随意拉接,存在火灾隐患。建筑内居住人口普遍感觉到居住舒适度低,生活质量差。社会发展过程中,村民需要舒适的人居环境,良好的通风采光,合理的居住空间,那么势必会拆除老房建新房,传统村落风貌会受到很大的破坏4、传统村落人口流失与传统建筑保护的矛盾。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对居住舒适性的要求,大量人口搬出传统建筑,建筑日常无人照看,破损速度惊人。由于经济条件与维修技术上的限制,历史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屋面瓦件破损、渗漏严重,建筑梁架虫蛀、歪闪、霉烂,地面泛潮破损,墙体酥碱、歪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建筑更是存在随时倒塌的危险。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人口流失的矛盾。保护发展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人及人气作为支撑,而传统村落中人口流失严重,由于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村落年轻人口大都以外出打工为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无传承人而消失。而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娱乐活动及审美角度也存在一定的转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与青睐。6、此外还有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从何而来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 针对上述传统村落保护的众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传统村落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等,他们的又该如何保护与发展?首先我们来看看欧洲各国是如何保护古建筑的。1、法国:保护面广,国家财政负担不轻。1984年开始发起文化遗产日活动,1913年实施《历史古迹法》,至1964之间颁布了多部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同时又对文化遗产进行总量调查,如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则国家提供修缮费的50%。如果在建筑遗产清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则国家提供15%的修缮费。国家每年平均用于历史古迹修缮的预算达到3.05亿欧元。2、荷兰:志愿参与,虔心守护国家文化之根。荷兰地区风车众多,由个人成立保护基金会,政府拨一部分的预算用于风车的保养、维护。3、西班牙:商业开发,促进旅游也引争议。将古建筑与酒店开发,商业设施结合起来,改建古建筑各部结构,成立皇家驿站,寄希望于企业把古建筑重新利用起来。4、波兰:珍爱文物,宪法中有专门条款。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条款中。 作为参考,针对国情的不同,在此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几点看法:1、传统村落立法的必要性,将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公布施行。明确提出了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同时国家也颁布了多个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条例与办法。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层面来看,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2、转变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方式,将现有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在规划中要高瞻远瞩,做到远近结合,长短兼顾,在安排当前开发项目的同时作长远考虑,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地方利益,做到多层次、多方位的有序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通过提升农民组织化和经营集约化水平,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选择与保护相协调的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对旅游容量、开发强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得保护和利用两者能够相辅相成,互为促进。3、人居环境改善是重点。要使传统村落原住民“留得住”,就要有效提升和改善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生活质量。整治重点是处理好村庄协调发展的问题,既要对村落建筑进行维护与改造,维护好文化遗产,又要重视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把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村落的文化、人、自然环境都“活”起来的全新保护格局,让传统村落文化以鲜活的形式重返广大农村舞台。4、转变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要使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得到村民的重视,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成为演变态势。要正确引导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帮助农民建立并强化留守和保护意识。5、国家政策补助与私人投资保护相结合。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同时鼓励私人投资保护古建筑,形成自发性的保护意识。传统村落内古建筑部分为村民自有住宅,古建筑的保护与他们的生活栖息相关,保护古建筑一方面是保护国家财产,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自身利益。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 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 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 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 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计划方案

某某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使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市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传统标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

突出重点,分布实施。重点做好现状受到破坏或严重威胁、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齐抓共管,形成全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除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外,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规划确定的保护任务。 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市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同,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积极倡导公共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通过3年左右时间,着力提高全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 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

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 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 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 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 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收费标准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费报价书 ***********设计有限公司 湖南分公司 20** 年**月

一、项目概况: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等文件要求,对郴州市嘉禾县石桥镇石桥铺村、仙江村进行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央专项资金申报。 二、设计内容: (1)保护与发展规划文本其中图纸包括(图纸比例一般用 1:500或1:1000): 1、现状分析图 2、保护规划图 3、发展规划图 4、保护发展后村庄鸟瞰图 (2)中国传统村落档案: 其中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与发展基础资料、其他补充材料及说明。 (3)传统村落项目需求汇总表。 三、工作成果 保护发展规划文本(含电子文件)8套

四、设计费报价书 本项目根据设计任务情况,分为规划设计部分和勘察设计两部分设计。两阶段合计报价为人民币叁拾万壹仟元整(¥301,000.00)。其中:规划设计部分设计费报价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壹仟元整(¥151,000.00);勘察设计设计费设计费报价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元整(¥150,000.00)。计算公式详见下文。 (1)规划设计部分 规划设计是指为满足规划管理、设计或村镇建设工作的要,向申请单位提供包括规划编制成果、规划审批成果等在内的村镇规划数据服务。本项目总费用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壹仟元整(¥151,000.00)。

(2)勘察设计部分 勘察设计部分包括设备购置费、现场调研费、差旅费、设计人员费用、专家咨询费、管理费项六个部分。8名设计团队花费15天完成勘察设计。 本项目总费用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元整(¥150,000.00)。

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实践中的思考与分析

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实践中的思 考与分析 【摘要】城市作为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承载地,城市的竞争力逐渐地朝着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竞争的焦点是通过城市文化中“软实力”来对城市进行塑造的。在传统的村落中,有着城市的历史故事和时代发展过的痕迹,但是由于现如今的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等的出现,让原有的一些东西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继续传承传统村落中的特点和布局。本文结合传统村落的特点以及其他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从而来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思考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文化做好了之后,才能将城市独具特色的一面展示出来,才能让城市中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完全体现出来。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城市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那么传统的文化也给城市带来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例如:传统的文化给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建筑方面的建议,也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精神依靠。传统的城市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这三种文化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同时给城

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作用。 一、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 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的建筑特色、建筑风貌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很多的传统建筑由于时间久了之后就废旧了,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其次,传统的文化逐渐的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褪去,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人们已经不在需要了。第三,由于时间的原因,让传统的建筑逐渐的破损,生活环境也不是很好,造成很多的人们外出,村落就会慢慢的被遗弃,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加速了村落的凋敝。第四,村落中没有很好的发展,在传统的很多的村落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高,没有发展的机会和发展目标,就出现了一些贫困的现象,人们就会向外流失。第五,在很多的传统村落中,没有制定一些保护计划和保护策略,由于保护的措施不到位导致村落逐渐变少。最后,在传统的村落,缺乏一定的经济条件,在一些破损的建筑中,没有及时的进行修理和翻盖,造成传统的建筑风貌逐渐恶化。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 在农耕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村落的废弃和消亡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传统的村落消失,就会让当时那个阶段的文化景观、建筑风貌也随着消失和减少,也会让那个时期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传统村落的建筑

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建档及规划编制方法

* 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建档及规划编制方法

目录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 1、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 2、传统村落面临威胁 3、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特点 4、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一基本原则与要求 二建立详实完整的传统村落档案 三明确各类传统资源特征 四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五发展村落经济文化,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中国传统村落

* *传统村落记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 1、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2、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 3、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 4、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 5、传统村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 6、传统村落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

*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落正因各种原因大量、迅速消失。保留有传统风貌的村落目前统计不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约2%,不到全国自然村总数的约0.4%: (1)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破败,加上生活环境较差使大量村民外出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 (2)一些传统村落由于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 (3)一些村落过度旅游开发盲目建设,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破坏了传统村落。

*2 )村落内留存的各类传统资源保护状况堪忧。 (1)认识缺乏,很多资源的价值没有被认识,对其保护意识不足。 (2)缺乏整体保护,78%的传统村落没有保护规划,缺乏保护措施。 (3)闲置废弃比例高,大量的传统建筑闲置废弃,居住在传统建筑中的人口不到村落常住人口的34%。 (4)传统文化失去活态,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逐渐褪色。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多地的传统村落逐渐陈旧甚至破败不堪,数量正在逐步减少。然而,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所以,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1.凤凰古村历史背景凤凰古村坐落在深圳市宝安福永街道凤凰山脚下。南宋德?v 元年,元军举兵南下,文天祥在赣吉两州(江西)募集数万民兵抵抗,被元军击败后被俘,后在大都(今北京)慷慨就义。宋军溃败后,文氏族人随败军溃散,逃至广东宝安西南沿海荒芜地带。文天祥胞弟文天壁携族人先居于宝安黄松岗鹤子园,元代大德年间,文天祥孙辈文应麟携族人迁至凤凰村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经过历代经营建设,逐步建成坐向统一、建筑整齐、巷道贯通的古建筑群。凤凰古村目前有300 多座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其中有多达十五栋传统建筑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深圳市文物专家认定为深圳目前唯一一座没有遭到大面积破坏、保存得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凤凰古村保存现状及原因分析凤凰古村周边景观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凤凰古村原有环绕村落的绿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村民自从富裕后,嫌弃祖宅太小,不适合现代化生活,于是纷纷在老村外择地兴建多层民房。这些多层民房都围绕着古村兴建,于是,村落周边美丽的田园风光已成无敌楼景。 凤凰古村内单体建筑同样遭到破坏。首先表现房主对民居的改造上。这种改造一般只是局部的改变,还不会对建筑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但对民居的内部空间以及其建筑装饰部分如壁画、木雕、石刻等却有不小的破坏。其实,是某此业主对建筑物的整体的推倒重来,这时通常业主为获得更多的租金回报常会将其改建为多层的楼房,在凤凰古村中,几栋零落的四五层高的水泥楼对古村落的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图1)。 3.凤凰古村的保护方式综合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实例经验, 采用活化的动态保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积极保护方式。对于以民居为多数的传统聚落,居住建筑不断更新的特征决定了对这类建筑遗产必须采取动态保护方式。村民不仅是这些传统民居的所有者,也是这些传统民居的使用者或间接使用者,只有他们对于保护是自发乃至自觉的,民居的保护才具有可持续性。 改建自用是指原住民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而对围屋进行增设室内厨房、卫生设施和必要的内装饰等改造以改善居住条件,供原住民自己使用,可用以居住或举行各类仪式,也可用以作村民委员会

广东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

广东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 (审议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深度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振兴,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认定、管理、保护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传统村落,是指且尚未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而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传统风貌和格局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经省人民政府认定予以保护的村落。原则上为村落户数不少于30 户、相对独立的自然村。 第三条(保护原则)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遵循保护优先、规划先行、有序修复、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生态环境。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实施传统风貌建筑修缮、风貌整治等实施方案和相应项目;指导村(居)民委员会订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村规民约;指导在传统村落内适度有序地开展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条(地方责任)传统村落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 (二)依法组织村(居)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将传统村落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居)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保护文物古迹,合理使用传统建筑; (三)对有损毁危险的传统建筑进行登记,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房管部门报告; (四)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传统风貌建筑的构件,并及时交乡(镇)人民政府保管,并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报告; (五)协助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六)对违反传统村落保护规定和要求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第六条(部门责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监督和管理工作,并且负责建立传统村落及其各类保护对象的档案,制作并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识标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房屋、文化(文物)、财政、国土资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方法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

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精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和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两部分。 一总体要求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符合村庄规划建设编制要求,重点包括: 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普查档案。 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和保护价值,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提出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和发展村落经济的措施。 2 与相关法规、规章的衔接。 传统村落调查、特征分析,应结合土地、生态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编制。 3 与其他既有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结合。 二传统村落调查与建档 1 调查范围及方式: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庄、村域及其周边,以及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自然、视觉、文化相关联的区域。

调查方式包括: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现场踏查等。 2. 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村庄历史沿革、聚落变迁,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等。 2)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景观风貌。 3)村落建设现状 4)历史村落社会环境。 5)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 6)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有关文献资料。 3. 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分类标出。 3)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 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 4调查成果与要求 资源总量汇总:将上述各类资源的目录汇总为传统村落资源总表,

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_曹易

□ 理论与方法 ■ 实践与思考 □ 探索与展望 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曹 易 翟 辉 摘要:文章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实际工作过程,反观现阶段传统村落在前期调研和后期保护方式与保护发展规划模式上的四点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以期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护方式 1项目背景 传统村落是形成年代较早,村落格局完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或者民族风情,同时建筑遗存和自然环境良好,至今仍有居民居住、生活的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面对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2012年4月起国家四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对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收资工作,为每个入选的村落建立传统村落基本信息档案,并为每个传统村落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护传统村落遗留的历史要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项工作拯救了一大批即将消亡的传统村落,为挽留传统村落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笔者参与了传统村落从收资建档到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从实际的参与过程中发现了现阶段传统村落在保护方式和保护发展模式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未来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和村落实际保护内容的落实,现将其总结归纳为以下四点。 2现阶段问题总结 2.1调研收资问题 为建立传统村落基本信息档案,收集规划相关基础资料,需要对村落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并获取第一手资料,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地方的村落现状发展不均衡,当地部门拥有的基础资料完整度参差不齐,导致传统村落的调研收资存在很大差异。知名度较大的、当地政府相对重视的村落在 资料的完整度和详细度上相对较好,收资情况较理想,反之则不然,存在必须的基础资料欠缺的情况。如村落地形图不完整或者地形图内容缺失,地形图比例不合要求或缺少村域范围红线,相关的基础设施资料缺乏。在传统建筑的调研方面则存在建筑年代、权属关系不清,建筑基础资料缺乏等问题。 收资的差异对村落现状资源的分析和掌握存在盲区,规划时后续资料的补充不能及时反馈给规划工作者或出现补充资料内容不准确,与现场调研冲突等情况,影响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村落基本信息档案不完整。传统村落基本信息档案是每个村落的身份证明,档案填写的完整程度和真实程度对于传统村落具有重要意义,档案填写得越完整,基础资料越详实,对下一步保护发展规划就越有利,越能发现村落自身的价值特色和保护重点。 2.2保护发展规划的问题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起步较晚,缺乏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优秀案例的经验,当前主要是参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方式和方法,致使现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带有一定城市规划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保护方式和规划内容两方面。很多村落都会借鉴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内容,但村落与城市在各方面差别较大,适用于城市的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乡村,不能用城市规划的内容来编排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2.2.1保护方式的问题 传统村落中的保护要素比较丰富,涵盖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 对物质要素,如对传统建筑、文保单位等主要采取的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近似于城市中古迹的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忽略了保护要素与村落之间的关系,担心村民继续使用会对其造成破坏。但传统村落是有机体,应该有人的活动参与而不应是静止的形态,建筑也都是基于现状环境来建设的,不免会导致“保存性破坏”的发生,减弱了传统村落的乡土性和乡村自有的社会关系。这种乡土性和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