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小学数学)—李玉明2012年11月11日16:10:10 来源:喀喇沁旗教师进修学校【字体:大中小】此次网络培训转眼结束了,远程培训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网络,提供了我们与专家面对面谛听专家交流的机会,天南地北的同行,共同收获着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知识,共同交流讨论,收获甚多。同时也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我们班级沙龙问题之一,关于“如何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等等的话题很多,下面是我借鉴小学数学教育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问题常见误区的浅显看法和体会,愿与同行们共勉。

一、备课要全面,使用教材并不等于照本宣科

使用改革后的人教版新教材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套教材试图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这套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套教材内容的弹性很大,在备课时尽量把各种相关的知识渗透其中,使教材厚起来、活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1、让教材厚起来。

我认为这套教材表面看起来内容简单,其实不然,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解读教科参考书,挖掘出每节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自然地串联起来,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设计

各种变化的类型题,学生才能具备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本身对知识的考核情况,参考各种教辅材料,力争利用课上时间给学生一定的多种题型的练习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去解决,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比如,我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材安排的是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克和千克;了解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天平、台秤、电子秤。我在备课的时候,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天平、台秤、电子秤,另外也把弹簧秤、人体秤、磅秤,杆秤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秤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先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再一一给没见过的同学出示图片。在介绍秤的同时,我还讲解了一些使用秤的注意事项,比如要把秤放在平面上、不称物时秤的批针应向0刻度等等。此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课后能简单地看秤,并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应用,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判断题:“秤的右下角被商贩用石子垫高了,称出物重2千克,那么它的实际重量比2千克重。”答案应该是错要真正使学生了解千克的克的概念,我认为充分感受物体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因此课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把台秤、天平、粮食、水果等物体搬进教室,让学生先估算某一物体的重量再去测量。我还分别量出了1克重的米和1千克重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却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课时紧张的困惑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缩短,但是面对难度较大的中考,我们还要像以前一样在短时间内学完初三的课程,仅限于完成课本内容,课时非常紧张,学生的年龄决定了自制力仍然差,再有家长的娇惯或者没有时间管孩子,导致在家学习效果并不好,没有自学机会,很多内容需要课上巩固,短时高效落实的并不好。 二.课本内容肤浅与考试难度不相称的困惑 数学课本的内容从例题到练习题,题量不多也比较简单,但是无论平时的段考还是期末考试,特别是最后的中考,试题难度都远远超过课本知识,这样让老师不得不补充大量的习题,但是素质教育下时间又得不到保障,时间短做的题量少而考试又不曾降低难度,让老师们纵有万般技能却也得不到施展的困惑。 三、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因为班额较大,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特别一部分学生在初一初二没打好基础,到了初三面对进度快,难度加深,只有一片茫然,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导致教室内拥挤,增加了这类学生交流的机会,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2-04-26T14:30:15.5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王俊 [导读] 就是这样的平凡举动,并非惊天动地,但能使“浪子”回头。 贵州省仁怀市第二中学王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具有教学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课堂上一味追求情景新颖、热闹、忽视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和学习。 一是教师为了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情景化,堂堂必有情景,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明白究竟学了些什么知识,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连听课老师都没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是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学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回答整齐,但教师提问大部分是以记忆为主,像“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而学生不加以思考脱口而出的问题居多。这种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三是盲目遵循新课程的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有的老师认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就不是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因此不需要合作的要合作,不需要探究的要探究。但这只是盲目地迎合一种时髦,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二、重解题一招一式,轻解题思维暴露。 在中学数学中,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及思想方法的系统,为达到深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为培养、发展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巩固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良好的解题思想的形成而设置了计算、求解、证明或研究的数学习题。数学习题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教师对数学解题是非常重视的,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解题教学中方法是否得当所产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 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着眼于“学会”达到“会学”,因为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方法和能力是教不会的,只有学才能会,才能提高。因此,要积极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和谐,以教的转化,促学的发展。然而,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对“教研活动”虽然很重视,但活动的侧重点都放在教师本身的教,即研究教师的教法较多,而较少探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它,如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最大效益等问题研究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莫名其妙,可谓教师教的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未得到充分调动。 四、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上的第一个误区。 一是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二是忽视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上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定理的讨论尚未展开,就急忙转入解题教学。只要求学生记住定理,会用公式就行。这样的教不能很好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对推导公式的配方法没有认真分析,导致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公式,这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埋下了“败笔”,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不会用“配方法”求顶点公式,而又陷入死记“顶点坐标”公式的局面。 五、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着“尖子生”和“后进生”是不奇怪的,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后进生”率是缩小还是扩大。据了解,目前“后进生”增长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扩大,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量的客观原因,也不可否认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即重“尖子生”、轻“后进生”有关。“后进生”。一般在学习态度、作业情况上让教师十分“讨厌”,尤其是“双后进生”(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更让教师“头疼”,教师心中有反感,课堂上往往将他们冷落一旁;相反的,一些“尖子生”上课专心听讲,思维活跃,成绩较好,不少是三好学生或班干部,教师印象好,对他们热情有加,在上课提问、板演等教学活动中,“尖子生”常常有较高频率地出现;相反的,“后进生”一般由于自卑心理重,学习信心不足,自我防范心理较强,对老师的批评较为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懂又羞于问教师。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师应主动奉献一份爱心,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时间、场所和机会,在教学中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事例举不胜举:例如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其人很有才华,然而,他在高二时却是全校出名的后进生,曾被学校记两次大过、一二次小过而留校察看,教师们认为他已不可救药了。然而,只有一位王雨苍老先生却不这样看待林清玄,反而把林清玄请到自己家里吃饭,并深情地对他说:“我教了50年的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会成器的学生。”后来奇迹出现了,林清玄开始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台湾文坛中卓有实力的作家。就是这样的平凡举动,并非惊天动地,但能使“浪子”回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十几年,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有困惑,下面将自己在多年教学 的一些困惑提出,与各位同仁共勉,也希望各位专家能提出合理解决的方案,促进大家的 共同提高和发展。 一、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 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 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 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二、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进度平衡兼顾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出现了压强、电流、电阻、电压、密度等,而在学这部分知识时,物理上还没有学到,学生还不具备这部分知识,该如何去做呢? 三、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是衔接初中与高中知识中最受关注的内容,要不要单独讲授呢?教 材中我们可以从容地补充二次函数、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重要知识处理吗?这部分知识在 初中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学习,会不会影响学生高中的助学学习呢?这部分内容初中教师到 底该如何去教?教到什么程度呢?这个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同行来关注。 四、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 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 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五、如何开展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手段,以及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课堂中的被动性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一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问题来自学生,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老师仍然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层,并没有作深入的探究。二是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老师仍然站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那么教师应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斤人,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敌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人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性,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牛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

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误区之三: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环与否不能口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潜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山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计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之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学握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贵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程改革的实验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了,我在学习、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也听了许多教师上的课,从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受到很大的启发。广大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总结一些主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至少要有这样几个因素要考虑: 1、合作交流是必要的,但有的交流根本没有必要,只是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 2、合作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有的合作形式太单一。 3、合作交流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具备这种合作交流能力的,是需要教师指导培养的。 4、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是需要设计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最适宜组织合作学习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3、知识容易混淆之时,适宜采用合作学习。 4、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能够保证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上,因此,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无目的自由学习。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的现象,把“少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把“少讲”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区的海岛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岛建,小岛迁”的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许多海岛、农村的居民向城市搬迁现象的增加以及城市与农村教师待遇的显著差异,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的流失,这对我区的渔农村初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我校近几年的学生流向、教学质量、教学策略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找到行之有效的问题对策。 二.渔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严重性 1、学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学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优质师资 由于近几年我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差异显著,又遇高中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初中学校大量扩招,导致师资大量紧缺,农村很多优秀教师大量流向高中或城市学校。08 学年我校 85 名教师中仅有中学高级职称两名,区农村学科带头人一名。还有的部分海岛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强行教师改教数学,如有物理教师改教数学的,有化学教师改教数学的等等,这样数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多数教师不适应新课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按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由于优质师资的缺失,多数农村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滞后,教研活动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2、生源结构状况令人担忧生源结构状况令人担忧 06??08 年我校所在学区小学升初中转学人数统计表年份 06 年 07 年 08 年学区学生毕业人数 147 202 163 学区学生转学人数 33 52 43 转出率 22.45\\% 25.74\\% 26.38\\% 以我校的所在学区小学升初中转学人数为例,每年的学生转出率趋于上升趋势,尤其是学校的优秀学生,想方设法进入到城市读书,造成每届七年级新生中只有几名曾担任过小队长,但难觅中队长和大队长。原因是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渔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另外,许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入住渔农村,部分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招收了部分新居民子弟,但由于政策规定不能享受与本地学生的同等录取条件,造成成绩较好有希望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提前回老家参加中考,只剩下一些成绩较差升学(省重点普通高中)无望的学生参加中考,由于数学是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优质学生的缺失严重挫伤农村数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容忽视 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许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涨,缺乏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导致 对新课程的研究不多,研究学生、教材的力度不足,许多教师抱着只求无过,得过且过的心态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民主平等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不充分,少有对习题的变式和拓展;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培养,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简单机械应用,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4、教学质量下降,差距进一步拉大教学质量下 据我区近两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成绩(以 120 分)统计,对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作如下比较: 2007 年组别城区组农村组平均分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loCalHOST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

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近三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1-10-27T16:22:43.92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石莹王凯 [导读]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 浙江宁波镇海区蛟川书院石莹 浙江宁波镇海区澥浦中学王凯 在我们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了,我们浙江宁波的数学教材从华师大版过渡到浙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删除难,繁,旧,偏等知识点,把整个初中数学分为,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几个教学的误区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讨论,本文将通过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来探寻出错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师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不恰当的读法给学生造成误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读法,我们要选择最佳的读法这样会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减少我们学生的错误率,如我们在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时候接触负数,如:—2我们读作:负2,也可以读作:2的相反数,但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负2比较恰当,而不读作2的相反数,但并不是读作负2都是最好的选择,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上课老师上的是浙教版七年级下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上面打出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11和(—2)12,结果分别为—211和212,但发现学生在读第一个答案的时候读作:负的2的11方,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评课时候展开了讨论是读作:负的2的11方还是读作2的11方的相反数更恰当,其实这两种读法应该都对,最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但我认为学生很容易把(—2)11和—211搞混,特别是学生有些学生对本知识点不是理解很透彻的时候,更容易把这类题目的答案张冠李戴. 二、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给学生造成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关注课本上面的几个题目或者课本上面的几种方法,更有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课本都背得去,所以往往造成上课之前备课不仔细,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刻,更有老师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上到哪里,没有遵循数学知识和思想成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对知识点也没有考虑深刻,所以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考虑不够仔细,造成答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今年镇海区的教坛新秀比武的过程中,一个老师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1《多边形》多媒体出现一个这样的题目:证明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有学生证明思路是这样:延长BA与CD交于点E,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证明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但这位老师忽略了一点,任意四边形,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延长BA与CD不可能交于一点,所以说,我们教师有时候钻研教材不够深刻,也会在教学中产生误区,甚至会产生误导学生,如果该题老师能够再引导一下学生,我们还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渗透到教学中去了,那么在这堂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面起了经典的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在编制习题存在歧义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学生每天都要做一些习题来巩固当天学的知识点,这样加深学生对当天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我们在编制习题的时候,命题的语言叙述、概念、含义、图形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这是对命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许多老师命题时没有再三推敲,使得命题的题意不清,理解困难,甚至无法解题,就会导致学生误解产生误区.如这么一道题:某宾馆底层客房比二楼少5间,某旅游团有48人,若全安排住底层,每间住4人,房间不够;每间住5人,有房间没住满5人.又若全安排住二楼,每间住3人,房间不够;每间住4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问该宾馆底层有客房多少间?在这个题目中“有房间没住满5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这样的话是不明确的,可以理解成是一间没住满,也可以理解成是多间没住满.所以说我们编题一定要反复推敲,以免误导学生,数学要求的就是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做题而编题,而是要注意编出来的题目科学性和明确性. 四、机械记忆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图简单,也没有注意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反正觉得只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学生究竟理解没有和会应用没有,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如一次大型的考试有这么一个填空题:用反证法证明题目时应先假设,有答案大致分为这么三种,有假设命题不成立,有假设结论不成立,有假设求证不成立等等,我们改卷的几个教师也在讨论:课本上是写着应该假设命题不成立,假设结论不成立也能表达这个意思,但假设求证不成立有点脱节,至少要写成假设求证内容不成立,所以假设求证不成立的不给分,刚好我们学校有一个班老师统计他们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写的是假设求证不成立,我们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给我回答是这样的:“在平时学生用反证法做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会把已知的条件不成立,为了他们好记,我就说假设求证部分不成立,这样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而且基本都记住了,但没有想到这次考概念的时候考砸了”.当然这位老师的做法面对具体的题目的时候减少了学生的错误,但学生没有反证法真真的理解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盲目追求学生做题时候的正确率,要让每一个学生真真的学到必须的数学,数学是靠理解的,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五、教师的板书随意性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板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上课习惯于徒手画,上课解题也是随便在黑板上写几句,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教学的不严谨,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精准相违背,正是老师的随意性会造成学生解题格式的不规范,作图时随手画线画弧不标准,很多时候学生证明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差及解决方法 伊旗第三小学张彩琴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的计算能力。但是,通过教学发现我们的学生计算速度慢且正确率低,《大纲》中对计算的要求分三个层次:熟练、较熟练、会。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是熟练、正确、会。虽然没有速度上的要求,但速度太慢是达不到熟练的。 计算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把握不到位。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有些学生流连情境,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致使时间紧张对算理的掌握不够。二是在算法多样化的认识上有偏差。部分教师总认为方法越多越好,这样只是注意了算法的数量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结果学生对每种方法的计算都会一点但每一种都没有掌握。三是新教材的练习题少,练习题量达不到。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加强学习,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课标是方向,教材是基础,学生是根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做到脑中有书,心中有生。因为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教师自由驾驭课堂的基础,对学生的了解是决定教学方法的关键,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情大于天”,课标中也指出:“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激励学生是教师永远的工作”,只有这样步步扎实到位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2、教师对计算类型进行归纳,并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上册的计算类型可以归纳为一下:10以内的加法、减法(如3+4;5-2);十几的数的组成(如10+3,14―4,15―10);十几加几或减几(不进位、不退位)(如15+2,15-2);十几减十几(如18-12);20减几(如20-3);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如8+4,12-5);两步计算(如5+6-7)。由于小学生容易遗忘,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要经常讲,每天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如果学生是方法错误,要进行个别辅导。 3、视听结合,加强口算的训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的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看,想,说,得出结果,听算则是通过听,记,说出得数。课堂上常常要进行视算和听算这样的口算练习,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4、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进行个别跟踪。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孩子常常错同一题(如有的学生总喜欢算6+8=15),可以把学生喜欢错的题记录下来,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活动时说给他答一下,多进行几次,学生就能够记牢了。 5、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计算和实际生活、情感态度相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