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

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但根据GDP 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届时农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增长1.5倍左右,人均接近6000元。人均6000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据测算,三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34),这说明人均6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6000元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今

后20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平均增长5%以上,而

1990-2000年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速只有4.5%,从近两年农民增收形势看,仍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目标其实是个不低的目标。

(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40%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低于35%,两项合计在75%以上,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多数低于25%。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滞留在农业上 - 2 -

的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因此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时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农业劳动力比重可能要高于25%。但也不能过高,

否则不能称之为工业化成熟社会。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值确定为35%以下为宜。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今后平均每年要下降近1个百分点。2000年,上海、北京、天津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在20%以下。浙江省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38%。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目前

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47%,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其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66%,其下游国家也多在55%以上。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一直偏低,我们认为,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国城镇化水平应达到50%以上。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根据近年人口转移的地域分布特点,要实现全国城镇化率50%的目标,我们测算大约65%、约1.7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小城镇,届时农村小城镇人口规模将由2000年的1.6亿增加到3.5亿,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将由16%提高到 - 3 -

3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四)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曾发

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几近解体,按照卫生部的调查与推算,2000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只有10%左右。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合作医疗滑坡的状况有所改变。特别是上半年我国突发SARS疫情,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的政策。我们估计,未来20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会恢复和发展起来,到2020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比重达到90%是有

可能的。

(五)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我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的社会发展目标,否则就不是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强调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此,今后20年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事业将呈跨越式发展。20年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村老人享受到了社会养老保险,我们才能说农村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 - 4 -

老有所养的目标。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现状看,2000年城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也达到了92%,农

基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

十年,我们更相信—— 基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摘要:十八大报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农村、农民、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简单的描述了农民收入和收入来源的变化,阐述了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并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字:三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年 1.十年来我周围的变化和中国农村变化状况 十年之前,我读初二;十年之后我读研一。十年之前,下雨了,我打的是洋布伞,上面还有补丁;十年之后,下雨了,我打的是天堂伞,上面还有花。十年之前,下雨了,路上都是泥;十年之后,下雨了,路像刚洗完澡一样,干干净净的。十年之前,我和哥哥姐姐争着抢着看电视,还是黑白;十年之后,我抱着自己的笔记本坐在床上,浏览网页看电影,再也没有人和我抢了。十年之前,我家的小麦不够我们一家五口人吃,每年都要借;十年之后,我家的麦子吃不完,要卖,等着人来收。十年,十年里改变了很多很多。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成人了;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改变了,越来越好;不知不觉我们的城市也变化了,越来越繁荣。十年时间的转变,让我知道我家的生活变好了,让我知道我的生活变好了。而十年时间生活变好的不仅仅只有我家和我,还有全国许许多多和我父母一样的农民,和我一样的农民的孩子。下表是2001——2009年关于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 据统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连续九年保持增长,从2001年的2366.4元,增加到2009年5153.2元,共增加了2786.8元增加了近1.18倍,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民的收入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反映的是2001——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构成变化情况。 这些数据无疑不说明了,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详解

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第三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过程和方法:通过调查、比较研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取得的一些成就和我们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课前准备 1.查找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 2.查找抗震救灾和举办奥运会中发生的不怕艰难困苦的感人故事。 3.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8月8日至22日我国成功地举办了29届奥运会,请问有多少同学亲自光临了比赛现场?有多少同学坐在家里,开着空调,很舒服地看了奥运会? 【学生活动】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大家都经历的一件事,重新勾起美好的记忆,同时导入新课)师: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逐渐进入了一种“不愁温饱、较为宽裕的生活状态”。这种小康状态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较为宽裕,也包含社会的平等有序。 历史上的“小康”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5“知识窗”。 师:我们的小康社会与历史上的“小康”理想有一定的区别,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读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读 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 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 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计算公式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5%。 计算公式为: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50%。 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关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我们描画了今后二十年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党员责任更是重大,因为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领头羊,只有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人民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学读书干大事业。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呢?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18项指标: 一是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5%。 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四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 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 六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人。 七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0.4。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 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这个“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十一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75%。 十二是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 十三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十四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85%。 十五是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院系:统计与数学学院 班级:09风险管理班 学号:902093152 姓名:侯圣保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摘要:小康社会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可用两个经济学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二是恩格尔系数。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为基础,并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以人为本、国际可比性等原则。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 关键词:小康社会 GDP 量化标准 一、“小康”的内涵 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小康水平”是中国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国的典籍中,小康指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可用两个经济学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二是恩格尔系数。不同的恩格尔系数直接反映了不同的消费结构,也间接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我国称之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其中,30-40%为比较富裕,20-30%为非常富裕,20%以下为极端富裕。 二、构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为基础,并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与系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因此,全面小康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小康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2.以人为本。传统的发展观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无疑,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连续的过程,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归根结底,一切发展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生态环境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这是新世纪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评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国际可比性。为便于进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研究,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小康社会的指标分为四个方面: 经济主题: 第一项指标:人均GDP。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按照汇率法计算,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5000美元。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1980-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 社会主题: 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

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9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我国新阶段为71.4岁,明显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估计,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达到75岁。 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6%,文化产业比较落后。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10%。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因此,我们设定,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好日子〉 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吗? 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上好日子的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的歌曲诞生了。它反映的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的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小康社会的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 亦劳止,岂可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 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 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

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正文农村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路与对策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 中共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在全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忽略的环节,对于农村这样的复杂的复合系统,目前还不能够用几个比较明确的指标来描述此系统的状态和变化,因而需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描述系统的发展状况。根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内涵、目标的理解,指标体系分为个体指标、子系统和总系统三个层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是总系统;第二层次分别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等子系统构成;对应其子系统设立多个任务为第三个层次。 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建立长期农民增长收入机制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针对农民增收面临的人均资源占有少, 农村人口素质较差, 农业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主要问题, 提出了多项利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与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可以初步构建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本文首先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国内外对小康社会研究情况;其次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出制约全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阻碍因素;最后在前者基础上,提出如:发展农村经济, 深化改革、建立农村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路、对策、指标体系

The idea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Name of student: Name of tutor: Abstract 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hat we want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is century, the country built a strategic goal of a well-off society.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rural index system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s a non-negligible part , for such a complex composite system in rural areas , is not yet able to compare with a few clear indicators to describe the status and change this system , therefore, requir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x system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 meaning,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indicator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of individual indicators , subsystems and total system . The overall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rural society is the total system ; second level subsystem consis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 political democracy , respectively ; corresponding subsystem established its multiple tasks for the third level . Among them,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s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core of the problem ,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ural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s core mission . Resources per capita income for farmers facing possession of less rural poor quality ,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major issues , made a number of long-term mechanism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armers' income measures .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can be initially built up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摘要:“小康”首先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摆脱贫穷与困苦,并走向富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进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全球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提出来的。 关键字:小康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文化建设意义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和特质 (一)小康社会的含义 小康,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古老的社会思想,所谓小康就是衣食丰足、生活平安的意思。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了“小康”,“小康社会”新的内涵。他所说的“小康”,“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而是把小康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他也明确的指出,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所说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是低水平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经过30年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水准也越来越高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阶段。[1] (二)小康社会的主要特质 第一,小康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经济是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小康社会的经济特质。为了使小康社会具有强固的经济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措施。 第二,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社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这是小康社会的政治特质。小康社会要想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就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发达的资本民主,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广泛、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小康社会是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高度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精神文明缺乏的社会,而是一个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涵,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特质。[2] 第四,小康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特质。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

2020年我们的小康生活是这样的

2020年我们的小康生活是这样的: 一、任何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政府会保障其正常生活,能享受公正的医药和教育; 二、任何人(特别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能呼吸到没有污染的空气,能渴到没有污染的水,能吃到没有污染的食物; 三、任何人(特别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享受免费医疗; 四、任何人(特别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享受12年免费义务教育,每生每年高等教育的支出不超过全国人平年纯收入的50%; 五、最贫困的弱势人群其住房面积人平不少20平方米; 六、失业人群其年人平社会保障收入不少于全国人平年纯收入的60%; 七、最贫困的弱势人群其年人平养老金不少于全国人平年纯收入的60%; 八、农民都参加普选,可以选举自己满意的村级和乡镇领导; 九、交通安全、煤矿安全、工程安全、商品安全特别是食物、药品安全等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十、违法犯罪率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十一、人均寿命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 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3、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 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 2008年 6月 18日) 一、监测目的1 三、评价方法1 附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5 附2: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6 附3: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7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7 附4:19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19 一、监测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按照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 个方面, 23 项指标(详见附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 (一)单指标评价方法 1、正指标 正指标共有14 个,即人均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 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匕I为标准值。 2、逆指标 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KI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 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 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 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丨为指标的目标 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 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 0,允许上界限值为8 ; 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 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 1,允许上界限值为4;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

探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问题

探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问题 摘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应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措施。 关键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社会的全面小康。 1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小康”一词源出我国的《诗经》,“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很劳苦。应该让他们稍得安宁。后世人们把家庭稍有余钱剩米,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稳,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指的是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我国民间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老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以纠正我们过去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急于求成的倾向。 关于小康社会建设问题,早在199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就给出了比较完整、全面的论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对小康问题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过去我们所提的小康,主要是指小康生活,注意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大家所共知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政治文明、教育、环境、卫生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即十六大强调的六个更加:“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它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还包括了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建设等的全面发展;包括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共同富裕,而不再是过去讲的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就是说,小康社会并不单纯是当前我们所认可的若干平均指标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众数”或“下限”概念,即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生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但根据GDP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届时农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增长1.5倍左右,人均接近6000元。人均6000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据测算,三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34),这说明人均6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6000元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20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平均增长5%以上,而1990-2000年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速只有4.5%,从近两年农民增收形势看,仍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目标其实是个不低的目标。 (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40%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低于35%,两项合计在75%以上,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多数低于25%。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滞留在农业上的

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因此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时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农业劳动力比重可能要高于25%。但也不能过高,否则不能称之为工业化成熟社会。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值确定为35%以下为宜。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今后平均每年要下降近1个百分点。2000年,、、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在20%以下。省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38%。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47%,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其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66%,其下游国家也多在55%以上。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一直偏低,我们认为,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国城镇化水平应达到50%以上。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根据近年人口转移的地域分布特点,要实现全国城镇化率50%的目标,我们测算大约65%、约1.7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小城镇,届时农村小城镇人口规模将由2000年的1.6亿增加到3.5亿,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将由16%提高到35%,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

什么是小康社会

1.什么是小康社会?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全面小康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