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测量液体黏度实验报告

测量液体黏度实验报告

测量液体黏度实验报告
测量液体黏度实验报告

液体黏度的测量

物理学系

一、 引言

黏滞性是指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如果在流动的流体中平行于流动方向将流体分成流速不同的各层,则在任何相邻两层的接触面上就有与面平行而与相对流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或曳力存在。液体的黏度在医学、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许多心血管疾病都与血液的黏度有关;石油在封闭的管道中输送时,其输运特性与黏滞性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学会使用毛细管和落球法测定液体黏度的原理并了解分别适用范围,掌握温度计、密度计、电子秒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并学会进行两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

二、 实验原理

(一) 落球法

当金属小圆球在黏性液体中下落时,它受到3个力,重力mg 、浮力和粘滞阻力。如果液体无限深广,在下落速度v 较小下,粘滞阻力F 有斯托克斯公式

F =6 (1)

r 是小球的半径;称为液体的黏度,其单位是Pa ·s.小球刚进入时重力大于浮力和粘滞阻力之和,运动一段时间后,速度增大,达到三个力平衡,即 mg=

+6 (2)

于是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由(2)式,并用3,,62

l d m d v r t πρ'===代入上式,并因为待测液体不能满足无限深广的条件,为满足实际条件而进行修正得

-g d 118(1 2.4)(1 1.6)t d d l D H

ρρη'=++2() (3) 其中ρ'为小球材料的密度,d 为小球直径,l 为小球匀速下落的距离,t 为小球下落l 距离所用的时间,D 为容器内径,H 为液柱高度。

(二) 毛细管法

若细圆管半径为r ,长度为L ,细管两端的压强差为P ?,液体黏度为η,则其

流量Q 可以由泊肃叶定律表示:

L P r Q ηπ84?= (4)

由泊肃叶定律,再加上当毛细管沿竖直位置放置时, 应考虑液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因此,可以写出

t L gL P r V ?+?=ηρπ8)(4 (5)

本实验所用的毛细管黏度计如图1所示,实验时将一

定量的液体注入右管,用吸球将液体吸至左管。保持黏度

计竖直,然后让液体经毛细管流回右管。设左管液面在C

处时,右管中液面在D 处,两液面高度差为H ,CA 间高度

差为h 1,BD 间高度差为h 2。因为液面在CA 及BD 两部分中

下降及上升的极其缓慢(管泡半径远大于毛细管半径),液体内摩檫损耗极小,故可近似作为理想液体,且流速近似为零。设毛细管内液体的流速为v ,由伯努利方程可推得

t L gH r V ?=ηρπ84 (6)

由于实际情况下不易测量,本实验采用比较测量法,即使用同一支毛细管黏度计,测两种不同液体流过毛细管的时间。测量时取相同的体积密度分别为1ρ和2ρ的两种液体,分别测出两种液体的液面从C 降到A (体积为V )所需的时间t 1和t 2,由于r 、V 、L 都是定值,因此可得下式

111ηρ∝t V 和 22

2ηρ∝t V (7)

(7)中的两式相比可得

112212t t ρρηη= (8) 式中1η和2η分别为两种不同液体的黏度,若已知1η、1ρ和2ρ,只要测出t 1和t 2就可求出第二种液体的黏度。这种方法就叫做比较测量法。

三、 实验装置及过程

图1 毛细管黏度计

(一)实验装置

1.落球法:落球法黏度测量仪1套(包括铁架台,盛有蓖麻油的长试管和铅垂

线);千分尺、游标卡尺各1把,电子秒表1只(型号12003-1A),玻璃皿1

个;1m钢尺,盛有蓖麻油的量筒1个(内悬温度计、密度计各1根)。

2.毛细管法:奥氏黏度计;分析纯无水乙醇、蒸馏水;密度计、温度计、秒表;

烧杯、移液管、洗耳球;

(二)实验过程

落球法:调节玻璃圆筒铅直。调整标志线位置,用钢尺测量并记录位置,此实验中选了三条。投下第1颗小钢珠前记录室温,测完最后1颗小钢珠的下落时间后再记录油温,两者求平均;分别测量5颗小钢珠的直径和匀速运动部分的下落时间。

毛细管法:用移液管将5.00ml的蒸馏水注入黏度计右管中,然后将蒸馏水吸至左管且使液面高于C刻痕以上。记下液面自C降到A所用时间t1,并重复五次取t1的平均值;将水倒出并用酒精洗涤黏度计,用移液管将5.00ml的酒精注入黏度计右管中,重复上述步骤,测出酒精液面自C降到A所用的时间t2,重复测5次;实验过程中要观察温度的变化和记录温度T。用密度计测量水的密度,并分别从附表中查得酒精的密度和水的黏度。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落球法:千分尺零点:-0.039mm,游标卡尺零点0.00cm,T1=26.5℃,A点高度50.00cm,B点高度40.00cm,C点高度10.00cm

1.预实验

表1:小球直径0.979mm时经过ABC三点的时刻

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液体黏度的测定 各种实际液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滞性。当液体流动时,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各层流体之间,其速度都不相同,即各层间存在着滑动,于是在层与层之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一摩擦力称为“黏滞力”。它的方向在接触面内,与流动方向相反,其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及速度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黏度”(又称黏滞系数,viscosity )。它表征液体黏滞性的强弱,液体黏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测量时必须给出其对应的温度。在生产上和科学技术上,凡是涉及流体的场合,譬如飞行器的飞行、液体的管道输送、机械的润滑以及金属的熔铸、焊接等,无不需要考虑黏度问题。 测量液体黏度的方法很多,通常有:①管流法。让待测液体以一定的流量流过已知管径的管道,再测出在一定长度的管道上的压降,算出黏度。②落球法。用已知直径的小球从液体中落下,通过下落速度的测量,算出黏度。③旋转法。将待测液体放入两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筒中间,一圆筒固定,另一圆筒以已知角速度转动,通过所需力矩的测量,算出黏度。④奥氏黏度计法。已知容积的液体,由已知管径的短管中自由流出,通过测量全部液体流出的时间,算出黏度。本实验基于教学的考虑,所采用的是奥氏黏度计法。 实验一 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液体黏滞性的知识,学习用落球法测定液体的黏度; 2、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液体放在两玻璃板之间,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以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之以速度v 匀速移动。黏着在上板的一层液体以速度v 移动;黏着于下板的一层液体则静止不动。液体自上而下,由于层与层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快的带动速度慢的,因此各层分别以由大到小的不同速度流动。它们的速度与它们与下板的距离成正比,越接近上板速度越大。这种液体流层间的摩擦力称为“黏滞力”(viscosity force )。设两板间的距离为x ,板的面积为S 。因为没有加速度,板间液体的黏滞力等于外作用力,设为f 。由实验可知,黏滞力f 与面积S 及速度v 成正比,而与距离x 成反比,即 x v S f η= (2-5-1) 式中,比例系数η即为“黏度”。η的单位是“帕斯卡·秒”(Pa ·s )或k g ·m -1·s -1。

粘度法测分子量实验报告(精)

高聚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分子。 2、测定聚乙二醇的黏均分子量。 3、掌握用乌贝路德黏度的方法。 4、用Origin或Excel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分子量是表征化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但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参差不一,一般在10~10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测定高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对线型高聚物,各方法适合用范围如下; 10 端基分析〈3*4 10 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温蒸馏〈3*4 10~10 渗透压46 10~10 光散射47 10~10 起离心沉降及扩散47 10~10 黏度法47 其中黏度发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有相当好的实验精度,但黏度发不是测分子量的绝对方法,因为此法中所有的特征黏度与分子量的经验方程是要用其他方法来确定的,高聚物不同,溶剂不同,分子量范围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经验方程式。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黏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是存在着内摩檫。在测高聚物溶液黏度求分子量时,常用到下面一些名词。 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越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经验关系为; 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a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K与a植a与温度、高聚物]溶剂性质及分子量大小有关。K植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a值主要取决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间。K 与a的值可以通过其它的实验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大等,从黏度法只能测定得[ɡ] 根据实验,在足够稀的溶液中有: 这样以及对C作图得两条直线,外推到这两条直线在纵坐标轴上想叫与一点,可求出数值。为了绘图方便,引进相对浓度,即。其中,C表示溶液的真实浓度,表示溶液的其始浓度,由图可知,其中A为截距 黏度测定中异常现象的近似处理。在特定性黏度测量过程中,有时并非操作不慎,而出现对图与对图外推到时,在纵坐标轴上并不相交于一点的异常现象。在式中和

逸出功的测定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在近代物理学中,光电效应在证实光的量子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1905 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基础上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约十年后密立根以精确的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而今光电效应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技领域,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如:光电管、光电池、光电倍增管等)已成为生产和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器件。 【实验目的】 1. 测定光电效应的基本特性曲线,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 学习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的实验方法,并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仪器】 ZKY—GD1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含光电管和微电流放大器) 图1 实验仪器实物图 【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 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6.626。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式中,为入射光的频率,为电子的质量,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速 度,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 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代入(1)式,即有 (3)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实验简介】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普朗克常数记为h,是一个物理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大小,约为62619 .6。在量子力学中占有重要的角色,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10 ?-34 s J? 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为辐射电磁波的频率。普朗克常数是自然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常量,它可以用光电效应简单而又准确地测量。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仪器】 GD-4型智能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由光电检测装置和实验仪主机两部分组成)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电管暗箱GDX-1,高压汞灯箱GDX-2;高压汞灯电源GDX-3和实验基准平台GDX-4。实验主机为:GD-4型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该仪器包含有微电流放大器和扫描电压源发生器两部分组成的整体仪器。

【实验原理】 1、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P s E hv W =- (1) (其中:P E 是电子的动能,hv 是光子的能量,v 是光的频率,s W 是逸出功, h 是普朗克常量。)s W 是材料本身的属性,所以对于同一种材料s W 是一样的。当光子的能量s hv W <时不能产生光电子,即存在一个产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0v (0/s v W h =)。实验中:将A 和K 间加上反向电压KA U (A 接负极),它对光电子运动起减速作用.随着反向电压KA U 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的数目相应减少,光电流减小。当KA s U U =时,光电流降为零,此时光电子的初动能全部用于克服反向电场的作用。即: s P eU E = (2) 这时的反向电压叫截止电压。入射光频率不同时,截止电压也不同。将(2)式代入(1)式,得: 0s h U v v e =-() (3) (其中0/s v W h =)式中h e 、都是常量,对同一光电管0v 也是常量,实验中测量不同频率下的s U ,做出s U v -曲线。在(3)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这是一条直线。若电子电荷e 已知,由斜率h k e = 可以求出普朗克常数h 。由直线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溢出功s W ,由直线在v 轴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截止频率0v 。如图(2)所示。 2、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在照射光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光电管中的电流I 与光电管两端的电压AK U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理想曲线与实验曲线有所不同,原因有: ①光电管的阴极采用逸出电势低的材料制 成,这种材料即使在高真空中也有易氧化的趋向,使阴极表面各处的逸出电势不尽相等,同时,逸出具有最大动能的光电子数目大为减少。随着反向电压的增高, 光电流不是陡然截止,而是较快降低后平缓的趋近零点。

控制测量实验报告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姓名:邸凯 院系:资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一班 学号:2011092549 实习地点:厦门海沧区 指导教师:高鹏 2014年12月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2011092549 11资源测绘(1)班邸凯 一.实习单位:福建省地质测绘院厦门分院 二.实习项目:中共厦门市委党校迁建工程 三.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厦门市海沧区天竺山西路,起算控制点引用厦门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2006年布设的I级导线点,经检测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可作为本项目起算控制点;坐标系为92厦门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四.实习时间:2014年12月 五.实习地点:厦门市海沧区天竺山西路71号 六.小组成员:苏景坤周三平廖旭辉邸凯王志斌七.技术指导:苏景坤 八.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及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2.对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九.实习设备: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DS3型微倾式水准仪,塔尺,三脚架,盘尺,半圆仪,测钎,直尺等。

十.实习内容: 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2.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3. 控制网平差与精度计算。 十一.实习步骤: 1.高程控制网 1.1布设 1.1.1根据提供的高级控制点资料,到测区实地现场勘察。了解高级控制点标志的完好情况,核对地形图的准确性,初步考虑导线的布设形式。 1.1.2在本测区范围内,综合考虑测区内高级控制点的数量、分布及地形条件等情况,根据技术要求,确定导线布设形式及点的位置,用铅笔标于图上并编号。绘制出注有高级控制点和导线点点位的导线设计略图. 1.2四等水准测量: 1.1使用DS3水准仪水准测量: 1.1.1观测 (1)根据设计好的导线路线,结合实地情况布设水准路线,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进行,使用双面尺法观测。 (2)在进行观测时,将仪器大致架设在两尺的中点处,每次中丝读数之前,按一下水准仪上的自动安平按钮,读出中丝和视距丝(上丝、下丝)读数。

测量液体黏度实验报告

液体黏度的测量 物理学系 一、 引言 黏滞性是指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如果在流动的流体中平行于流动方向将流体分成流速不同的各层,则在任何相邻两层的接触面上就有与面平行而与相对流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或曳力存在。液体的黏度在医学、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许多心血管疾病都与血液的黏度有关;石油在封闭的管道中输送时,其输运特性与黏滞性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学会使用毛细管和落球法测定液体黏度的原理并了解分别适用范围,掌握温度计、密度计、电子秒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并学会进行两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 二、 实验原理 (一) 落球法 当金属小圆球在黏性液体中下落时,它受到3个力,重力mg 、浮力和粘滞阻力。如果液体无限深广,在下落速度v 较小下,粘滞阻力F 有斯托克斯公式 F =6 (1) r 是小球的半径;称为液体的黏度,其单位是Pa ·s.小球刚进入时重力大于浮力和粘滞阻力之和,运动一段时间后,速度增大,达到三个力平衡,即 mg= +6 (2) 于是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由(2)式,并用3,,62 l d m d v r t πρ'===代入上式,并因为待测液体不能满足无限深广的条件,为满足实际条件而进行修正得 -g d 118(1 2.4)(1 1.6)t d d l D H ρρη'=++2() (3) 其中ρ'为小球材料的密度,d 为小球直径,l 为小球匀速下落的距离,t 为小球下落l 距离所用的时间,D 为容器内径,H 为液柱高度。 (二) 毛细管法 若细圆管半径为r ,长度为L ,细管两端的压强差为P ?,液体黏度为η,则其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 ,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 ,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控制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掌握全站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数等基本操作要领; 掌握小地区碎部测量布点方式; 掌握测绘学的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任务: 控制点高程测量;导线测量;水准、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学校莳英园水准闭合路线的测量,并根据其中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推算出其它水准点的高程。每小组完成一个指定区域的导线测量(包括高程)。完成提交一份水准测量的成果表、一份水准测量的原始记录数据的电子表格、一份导线测量的布点图、一份导线测量的原始测量数据的记录表格。 三、实验内容: 1. 对莳英园的18个控制点采用闭合路线进行等外水准测量,并且闭合路线每条线路,及相应的内业处理 2.在莳英园为中心,包括9,10,11,12号楼,北门,西北门,草坪、亭台进碎步点的布设和将布设的碎步点采用导线测量的方式测量其坐标和高程,及相应的内业处理。 四、实验设备:水准仪,水准尺,三脚架,全站仪,棱镜,对中杆,卷尺,图纸等。, 五、技术设计: 1.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在所选择的闭合回路上有若干个控制点(索要测出高程的点)。闭合回路上,每两个控制点之间为一测段,站与站间距离应适中,按照国家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 2.导线测量: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导线从一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17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由于测量了多边形的各内角及边长,闭合导线也具有检核作用。 a角度检核条件:多边形各内角的观测值之和与其理论值之差,应满足限差要求,其中n为多边形角个数。 b坐标增量检核条件:上述理论值应为零,可实际上一般不等于零,但也应该满足限差要求。 c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测角,量边等。 d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计算数据是否准确 3. 碎步测量:根据控制点,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4. 绘图。

实验三 液体粘度的测定

实验三 液体粘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Ostwald 粘度计测定液体粘度的原理和方法。 2. 进一步掌握调节恒温槽的技术。 3. 了解温度对液体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液体的粘度η,亦称粘度系数,是指单位面积的液层以单位速度流过相隔单位距离的固定液层时所受的力。粘度的大小与分子间力有关,即与液体的性质有关。温度对液体的粘度的影响较大,一般温度升高,液体粘度变小。 若液体在毛细管中流动,则根据波华须尔公式可得: 48r Pt VL πη= 式中,r :毛细管半径;L :毛细管长度;V :液体的体积;t :液体流经长为L 的毛细管所经历的时间;P :管两端的压力。 按上式由实验来测定液体的绝对粘度是困难的,但测定液体对标准液体的比粘度是适用的,若已知标准液体的绝对粘度,则可求出另一种液体的粘度。 奥氏粘度计是毛细管粘度计的一种,适宜于测定低粘度液体,方法是用同一粘度计,分别测定两种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同一毛细管,且流出体积相等时各所需时间,这样有: 411 18r Pt VL πη= , 422 28r P t VL πη= 从而, 111222 Pt P t ηη=。 式中,P = hgd 。h ,推动液体流动的液位差;d ,液体密度;g ,重力加速度。 如每次取样的体积一定,则可保持h 始终一致,则有: 111 222 d t d t ηη= 假如液体2的粘度η2为已知,则液体1的粘度η1可由下式求得: 11 12 22 d t d t ηη= 由于温度对液体粘度的影响很大,故测定液体在某一温度时的粘度,必须注意控制温度恒定。 本实验以25℃时的水为标准,测定20℃、25℃温度下无水乙醇及丙酮的粘度。 已知25℃下水的粘度为0.8904×10-3 Pa·s ,水的密度为0.99707 g·cm -3 ,乙醇的密度为 图3-1奥氏粘度计

物理金属电子逸出功的测量实验数据处理

金属电子逸出功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热电子的发射规律,掌握逸出功的测量方法。 2.了解费米—狄拉克量子统计规律,并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电子逸出功及热电子发射规律 热金属内部有大量自由运动电子,其能量分布遵循费米-狄拉克量子统计分布规律,当电子能量高于逸出功时,将有部分电子从金属表面逃逸形成热电子发射电流。电子逸出功是指金属内部的电子为摆脱周围正离子对它的束缚而逸出金属表面所需的能量。逸出功为0a f W W W =- ,其中为a W 位能势垒,f W 为费米能量。 由费米—狄拉克统计分布律,在温度0T ≠,速度在~v dv 之间的电子数目为: 2()/1 2()1 f W W kT m dn dv h e -=+ (1) 其中h 为普朗克常数,k 为波尔兹曼常数。选择适当坐标系,则只需考虑x 方向上的情形,利用积分运算 22 /2/21/2 2( ) y z mv kT mv kT y z kT e dv e dv m π∞ ∞ ---∞ -∞ ==?? (2) 可将(1)式简化为 22//23 4f x W kT mv kT x m kT dn e e dv h π-=? (3) 而速度为x v 的电子到达金属表面的电流可表示为 x dI eSv dn = (4) 其中S 为材料的有效发射面积。只有x v ≥将(3) 代入(4~∞范围积分,得总发射电流 kT e s e AST I /2?-= (5) 其中234/A emk h π=,(5)式称为里查逊第二公式。 (二)数据测量与处理 里查逊直线法: 将(5)式两边同除以T 2后取对数,得 ()32lg lg 5.03910s I AS T T ? =-? (6)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编号:FS-DY-34717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 实验原理 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

上述条件,在精确度不高的测量中,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盐桥”来消除液接电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的原理称为对消法,可使测定时流过电池的电流接近无限小,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看作正、负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设正极电势为φ+,负极电势为φ-,则电池电动势 E = φ+ - φ-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手册上所列的电极电势均为相对电极电势,即以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规定其电极电势为零。将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所测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由于氢电极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备、电极电势稳定的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这些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的电势已精确测出,具体的电极电位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以饱和甘汞电极与铜/硫酸铜电极或锌/硫酸锌电极组成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根据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可推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983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n measurement of electromotive force of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 实验原理 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在精确度不高的测量中,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盐桥”来消除液接电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的原理称为对消法,可使测定时流过电池的电流接近无限小,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看作正、负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设正极电势为φ+,负极电势为φ-,则电池电动势E = φ+ - φ-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手册上所列的电极电势均为相对电极电势,即以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规定其电极电势为零。将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所测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由于氢电极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备、电极电势稳定的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这些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的电势已精确测出,具体的电极电位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以饱和甘汞电极与铜/硫酸铜电极或锌/硫酸锌电极组成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根据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可推得这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 仪器和试剂 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铜电极,锌电极,饱和甘汞电极,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饱和KCl 溶液。 实验步骤 1. 记录室温,打开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预热5 分钟。将测定旋钮旋到“内标”档,用1.00000 V电压进行“采零”。 2. 电极制备:先把锌片和铜片用抛光砂纸轻轻擦亮,去掉氧化层,然后用水、蒸馏水洗净,制成极片。 3. 半电池的制作:向两个50 mL 烧杯中分别加入1/2 杯深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电极插入电极管,打开夹在乳胶管上的弹簧夹,将电极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从乳胶管处吸气,使溶液从弯管流出电极管,待电极一半浸没于溶液中时,用弹簧夹将胶管

四等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目录 一概述 (3) 二主要任务 (3) 三测量内容 (4) 四心得体会 (6)

一概述: 1.1一、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连续折线(导线边)。导线测量——在地面上按一定要求选定一系列的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并 测量各线段的边长和转折角, 再根据起始数据确定各点平面位置的测量方法。 主要用于带状地区、隐蔽地区、城建区、地下工程、公路、铁路等控制 点的测量。 导线的布设形式: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导线网。 1.2测量特点 导线测量布设灵活,推进迅速,受地形限制小,边长精度分布均匀。 如在平坦隐蔽、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地区,采用导线测量法布设大地控制 网是有利的。但导线测量控制面积小、检核条件少,方位传算误差大。 按国家大地网的精度要求实施的导线测量,称为精密导线测量,其导线应闭合成环或布设在高级控制点之间以增加检核条件。导线上每隔 一定距离测定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以控制方位误差。 电磁波测距仪出现后,导线测量受到重视。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距离,作业迅速,精度随仪器的改进而越来越高,电磁波导线测量得到广泛应用。 闭合导线:从高等控制点出发,最后仍回到这个高等控制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附合导线:从高等控制点开始测到另一个高等控制点。

二:主要任务 为了让同学们知道四等导线测量怎么做,是怎么个回事,也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对中整平,怎么样来测量,是一直对着掕镜中心?还是其他的?还有就是为了让同学知道怎么记录计算,怎么样知道那个测出来的是不是合格。怎么样用三联脚架法来测量导线。 整个测区俯视图如下 1.测量的路线为附和导线测量; 2.对测出的数据加以计算,学会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3.配合本组其他成员完成导线测量;体会导线测量的全过程,加以总结; 4对测量成果进行检验,准确无误后填写如成果表中,让老师对测量成果 验收; 5.利用已经算出的坐标进行建筑方格网的放样;

恒温槽调节及液体粘度的测定

实验1 恒温槽调节及液体粘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控温原理,掌握恒温槽的调节和使用。 2.掌握一种测量粘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恒温槽 许多化学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如粘度、蒸气压、电导率、反应速率常数等都与温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实验在恒定温度下进行,常用的恒温槽有玻璃恒温水浴和超级水浴两种,其基本结构相同,主要由槽体、加热器、搅拌器、温度计、感温元件和温度控制器组成,如图1所示。 恒温槽恒温原理是由感温元件将温度转化为电信号输送给温度控制器,再由控制器发出指令,让加热器工作或停止工作。 水银定温计是温度的触感器,是决定恒温程度的关键元件,它与水银温度计的不同之处是毛细管中悬有一根可上下移动的金属丝,从水银球也 引出一根金属丝,两根金属丝温度控制器相联接。调节温度时,先松开固定螺丝,再转动调节帽,使指示铁上端与辅助温度标尺相切的温度示值较欲控温度低1~2℃。当加热到下部的水银柱与铂丝接触时,定温计导线成通路,给出停止加热的信号(可从指示灯辨出),此时观察水浴槽中的精密温度计,根据其与欲控温度的差值大小进一步调节铂丝的位置。如此反复调节,直至指定温度为止。 恒温槽恒温的精确度可用其灵敏度衡量,灵敏度是指水浴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振幅大小。即 灵敏度 = 2 ()(最低温度)最高温度t t 灵敏度与水银定温计、电子继电器的灵敏度以及加热器的功率、搅拌器的效率、各元件的布局等因素有关。搅拌效率越高,温度越容易达到均匀,恒温效果越好。加热器功率大,则到指定温度停止加热后释放余热也大。一个好的恒温槽应具有以下条件:①定温灵敏度高;②搅拌强烈而均匀;③加热器导热良好且功率适当。各元件的布局原则:加热器、搅拌器和定温计的位置应接近,使被加热的液体能立即搅拌均匀,并流经定温计及时进行温度控制。 图1 恒温槽装置示意图 1— 浴槽;2—加热器;3搅拌器;4—温度计; 5—水银定温计;6—恒温控制器;7—贝克曼温度计

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报告记录

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物理实验报告 液体黏度的测定 各种实际液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滞性。当液体流动时,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各层流体之间,其速度都不相同,即各层间存在着滑动,于是在层与层之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一摩擦力称为“黏滞力”。它的方向在接触面内,与流动方向相反,其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及速度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黏度”(又称黏滞系数,viscosity )。它表征液体黏滞性的强弱,液体黏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测量时必须给出其对应的温度。在生产上和科学技术上,凡是涉及流体的场合,譬如飞行器的飞行、液体的管道输送、机械的润滑以及金属的熔铸、焊接等,无不需要考虑黏度问题。 测量液体黏度的方法很多,通常有:①管流法。让待测液体以一定的流量流过已知管径的管道,再测出在一定长度的管道上的压降,算出黏度。②落球法。用已知直径的小球从液体中落下,通过下落速度的测量,算出黏度。③旋转法。将待测液体放入两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筒中间,一圆筒固定,另一圆筒以已知角速度转动,通过所需力矩的测量,算出黏度。④奥氏黏度计法。已知容积的液体,由已知管径的短管中自由流出,通过测量全部液体流出的时间,算出黏度。本实验基于教学的考虑,所采用的是奥氏黏度计法。 实验一 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液体黏滞性的知识,学习用落球法测定液体的黏度; 2、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液体放在两玻璃板之间,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以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之以速度v 匀速移动。黏着在上板的一层液体以速度v 移动;黏着于下板的一层液体则静止不动。液体自上而下,由于层与层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快的带动速度慢的,因此各层分别以由大到小的不同速度流动。它们的速度与它们与下板的距离成正比,越接近上板速度越大。这种液体流层间的摩擦力称为“黏滞力”(viscosity force )。设两板间的距离为x ,板的面积为S 。因为没有加速度,板间液体的黏滞力等于外作用力,设为f 。由实验可知,黏滞力f 与面积S 及速度v 成正比,而与距离x 成反比,即 x v S f η= (2-5-1) 式中,比例系数η即为“黏度”。η的单位是“帕斯卡·秒”(Pa ·s )或k g ·m -1·s -1。

大物实验报告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和金属逸出功

大连理工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院(系)材料学院专业材料物理班级0705 姓名童凌炜学号200767025 实验台号 实验时间2009 年04 月24 日,第九周,星期五第5-6 节 实验名称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和金属逸出功 教师评语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测量不同频率光照下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来计算普朗克常量 2.获得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和逸出功 主要仪器设备: 1.光电效应实验仪(GGQ-50 高压汞灯,GDh-I型光电管电流测量仪) 2.滤光片组(通光中心波长分别为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 3.圆孔光阑Φ=5mm, Φ’=10mm 4.微电流仪 实验原理和内容: 1.理想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如右上图所示,阴极K收到频率为v的单 色光照射时,将有光电子由K逸出到达阳极A,形成回路 电流I,可以由检流计G所检测到。通过V来监控KA两 端的电压变化,结合G所得到的电流值,可以得到U与光电 流I之间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 根据爱因斯坦的解释,单色光光子的能量为E=hv,金属中的电 子吸收了光子而获得了能量,其中除去与晶格的相互作用和克

服金属表面的束缚(金属的逸出功A )外, 剩余的便是逸出光电子的动能, 显然仅仅损失了逸出功的光电子具有最大动能: A hv mv M -=2 2 1。 实验中所加的光电管电压U 起到协助光电流I 形成的作用, 当不加电压U 时, 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很少, 光电流十分微弱; 当加上正向电压时, 便有更多的光电子到达阳极, 使得I 增大, 而所有的光电子都被吸引到阳极形成电流时, I 到达最大值, 此时再增大U 也不会改变I , 成为饱 和光电流I M , 饱和光电流在光频率一定时, 与光照强度成正比。 如果在光电管两极加反向电压便可以组织光电子到达阳极形成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增大到光电流等于零时, 可知光电子的动能在电场的反向作用下消耗殆尽, 有以下关系式:a M eU mv =2 2 1 , 其中U a 成为截止电压。 结合以上最大动能的表达式可知, e A v e h U a -=, 如左图做出其对应的图像, 可知直线的斜率为 e h k =, 截距为e A U =0。 图中斜线与x 轴的交点对应的频率v0 称为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 照射光小于这个频率时, 无法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光子能量小于电子的逸出功)。 显然, 通过测量多组v 和Ua , 便可以通过计算函数表达式而得到A 、h 、v0。 2. 实验中相关影响因素的修正 1, 暗电流修正 暗电流指没有光照时, 由于金属表面的隧道效应、 光电管漏电、 热噪声等原因造成的由K 向A 逸出电子形成的电流。 由于暗电流对截止电压的影响不大, 实验中可以使用无光照测量电流的方法测出暗电流值, 在后期处理中将其剔除。 2, 阳极电流修正 由于KA 两级距离很近, 光照时阳极的材料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光电效应而发射光电子, 当光电管加的是反向电压时, 就会使阳极光电子到达阴极形成阳极电流。 在U-I 曲线上阳极电流的影响就是使在负向电压区的阴极电流出现负值下沉, 由于阳极光电子数目有限且相比阴 极较少, 故阳极电流很快达到饱和, 可见实验中截止电压对应的实际情况是总体电流趋于反向稳定时的电压值。

测量实验报告

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________ 河北农业大学

实验报告一水准仪使用 一、预做作业 1、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形成的______在竖立与两点的水准尺上读得的_ __读数减___读数求得两点的高差。高差为正说明前视点_(高、低),为负说明______。 2、水准仪的望远镜由物镜、目镜、对光凹透镜和______组成。物镜对光的目 的是看清_____,目镜对光的目的是看清_____。 3、视差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其产生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除视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准尺上的注记是到__米,水准尺读数应读__位(__是估读的),并在_ _位标注小数点。无论正像、倒像均应由小到大读取。 5、转点应放尺垫,已知点未知点不放尺垫;所以尺垫的作用是_____、___ __。观测时标尺应放在尺垫的_____处。 6、水准测量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 7、在仪器正常状态下,圆水准气泡居中仅说明仪器______,只有符合气泡居 中才说明_____。所以,微倾式水准仪每次读数前均应使__________。 8、由于转动脚螺旋会改变仪器的高度,为了使前视读数与后视读数为同一高度的水 平视线,在后视读数与前视读数之间___转动脚螺旋。 9、请将下图所示水准测量观测数据填入手薄,计算各站高差,经检核无误后,根据 水准点BM5的已知高程(20.000)计算待定点A的高程。 水准测量手薄

二、实习结果 两站观测结果 观测者:记录者:日期: 一站观测结果 观测者:记录者:日期:

全站仪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全站仪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导语:导线测量是指将一系列测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形式,并测定各折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再根据起始数据推算各测点平面坐标的技术与方法。以下是XX整理全站仪导线测量实习报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全站仪导线测量实习报告1 首先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以了我这次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在这次20多天的实习过程中,经过这次实习,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学生现在学习的内容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是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为此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实际工程,这次为期20天的实习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之中,懂得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对增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有很大益处。同时也可以说这次工作是对同学的一次考念,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虽然生病但是依然坚持工作,可以说着种精神是相当高贵的。 通过这次野外工程实习,加强了自身掌握数字测图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与内业作图方法,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数字测图在野外的运用,数字测图带来的不但是数据采集速度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增加,更加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明白了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在实际中的运用 首先,通过实习,让我发现我在平时学习中存在的很多知识漏洞。课本上介绍仪器使用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到了真正实践中的时候,我们未能很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再次进行指导。在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实物,能我更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也能令我提高对仪器的操作的熟练、精准程度(比如能够迅速对中整平)。 本文是由上传的:全站仪测量实习报告。 首先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以了我这次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在这次20多天的实习过程中,经过这次实习,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学生现在学习的内容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是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为此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实际工程,这次为期20天的实习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之中,懂得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对增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有很大益处。同时也可以说这次工作是对同学的一次考念,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虽然生病但是依然坚持工作,可以说着种精神是相当高贵的。 通过这次野外工程实习,加强了自身掌握数字测图外业

液体粘度的测定 实验报告

六、数据处理 由(4)可知,待 ,则 标 25时, 待标待 时, 待标待 时, 待标待 时, 待标待 表3黏度实验数据处理I 实验温度/25 30 35 40 水的密度 0.9970 0.9959 0.9940 0.9922 水 水的黏度 0.8904 0.7975 0.7194 0.6529 水 0.7852 0.7809 0.7767 0.7720 乙醇的密度 乙 水的流经时间 104.6 93.10 83.27 75.85 水 乙醇的流经时间154.9 141.6 130.6 117.2

乙 乙醇的黏度 乙 1.039 0.9507 0.8815 0.7981 以对作图,根据式(5)的直线关系求出无水乙醇的温度特性常数A 和B ,将数据处理结果列表 0.00318 0.003200.003220.003240.003260.003280.00330 0.003320.00334 0.003361/T (K -1 ) lg (Pa s) 表4 黏度实验数据处理II 实验温度 25 30 35 40

/ 乙0.01645 -0.02196 -0.05478 -0.09794 (1/T)/K 0.003356 0.003300 0.003247 0.003195 A/K 0.00142 B 0.00333 七、思考题 (1)液体黏度与温度有何关系? 温度越高,黏度越低。 (2)简述测定流体黏度的原理和方法。 测定黏度通常测定一定体积的流体经一定长度垂直的毛细管所需的时间,然后根据泊赛耳公式计算其黏度,然而直接由实验测定液体黏度的黏度是比较困难的,通常采用测定液体对标准液体的相对黏度,用已知的标准流体的黏度来求出待测流体的黏度。 方法:奥氏黏度计、乌氏黏度计。

金属电子逸出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22 金属电子逸出功的测定 【实验目的】 1.用里查逊(Richardson)直线法测定金属钨的电子逸出功。 2.了解光测高温计的原理和学习高温计的使用。 3.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实验原理】 若真空二极管的阴极(用被测金属钨丝做成)通以电流加热,并在阳极上加以正电压时,在连接这二个电极的外电路中将有电流通过,如图3—22—1所示。这种电子从加热金属丝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为热电子发射。 研究热电子发射的目的之一可以选择合适的阴极材料。诚然,可以在相同加热温度下测不同阳极材料的二极管的饱和电流,然后相互比较,加以选择。但通过对阴极材料物理性质的研究来掌握其热电子发射的性能,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因而更为重要。 1.电子的逸出功 根据固体物理学中金属电子理论,金属中的传导电子能量的分布是按费米——狄拉克(Fermi-Dirac)分布的。即 3—22—1 式中称费米能级。 图3—22—1 图3—22—2 在绝对零度时电子的能量分布如图3—22—2中曲线(1)所示。这时电子所具有的最大能量 为。当温度升高时电子的能量分布曲线如图3—22—2中曲线(2)所示。其中能量较大的少数电子具有比更高的能量,而其数量随能量的增加而指数减少。 在通常温度下由于金属表面与外界(真空)之间存在一个势垒,所以电子要从金属中逸 出必须至少具有能量从图3—22—2可见,在绝对零度时电子逸出金属至少需要从外界得到的能量为: 称为金属电子的逸出功,其常用单位为电子伏特(ev),它表征要使处于绝对零度 下的金属中具有最大能量的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要给予的能量。称为逸出电位,其数 值等于以电子伏特表示的电子逸出功。 可见,热电子发射就是用提高阴极温度的办法以改变电子的能量分布,使其中一部分电子的能量大于,这样能量大于的电子就可以从金属中发射出来。因此,逸出功的大小, 对热电子发射的强弱,具有决定性作用。 2.热电子发射公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