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是一代医学大家,伤寒论泰斗和宗师刘渡舟教授。医学大家、泰斗和宗师都是一个称谓而已,

我在此专门罗列一起,不是为了吹捧自己老师,而是想要大家知道,什么人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称谓。我列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我的恩师。

仁爱敦厚

随导师侍诊时,老师已七十四岁,每周两个上午,每上午80个号。看到外地来的病人久等掛不上号,要求加号时,老师从没拒过,总想着病人早一天吃上药,早点返家,可以节省在外住宿费用。老师身体有些胖,肚子较大,人称刘渡老,可能有些玩笑之意,老师应着,大家这么叫着,确是真真切切的充满了敬意和爱戴!

不解之缘

师生缘是一种天生缘,不解之缘。老师到河南中医给78级毕业生讲座,我抢到头排座。老人不拿讲稿,声音洪亮,老师会讲课,天生慈眉善目,坐在那里象一个活佛说法事,娓娓道来。两个小时下来后,同学们都围着老师要签名,我却坐在那里象被点穴,同窗拿到老师签名后,高兴地让我看,催我快去!我说我不去让老师签名,我要考这个老人的研究生。翌年,我竟如愿赴京。复试时是差额复试,三个人取俩。

按照顺序,我是最后一个复试者,应该很紧张的,等我坐到老师对面,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彻底放松,非常流利的回答所有问题。复试结束后,我直接问老师我中不中?老师更直接地说"中,报道时把胡子刮了"!搞得在场的研究生办公室崔洪博主任莫明其妙,冲着刘老直摇头。

博大胸襟

师兄们都有点怕老师,我爱吾师,吾敬吾师,但一点不怕。老师出去开会或讲课,总要我们师兄弟们代门诊,多是两个学生一起。有时我与姜师兄一块去。姜师兄是至性忠厚之人,我很佩服。一般我们就是将老师的方再操一遍,开上三天药,等老师回来。我不行,忍不住想改老师的方,老师的方真疗效很好,我的意思是不是能够更好!记得当时有一例马尾神经瘤术后,下背部疼痛,双腿无力的女病人,她是林业部的一个在职高官,有两个护卫随侍,三诊过后(两个星期时间)病人情况有好转,但仍有疼痛和双腿无力,需要双拐行走。老师原处方是当归拈痛汤加了杜仲、川断、乳香和没药。读汪昂巜本草备要》里对麝香的描述,麝睡觉时头尾相顾,麝香最善通督脉。代师门诊,实在忍不住想加入麝香!我便问侍卫,用点贵药可以吗?侍卫大包大揽说,别管多贵,只要好用尽管开!于是乎,每付药加四克麝香!给她开了三付药。再诊时,病人步履稳健地走进诊室,老师在座,看到后非常高兴,只是病人特没礼貌,对老师说是你的这个学生给我加

了一味药,一付药下来就不痛了!我忙解释那是老师的原方,我只加一味药,怕惹老师不高兴。一边偷偷地看着老师,只见老师仍是面带微笑,问明情况后就说,好!咱们原方不变,继续三付,然后再瞧!等到病人走后,老师问我你是怎样嘱他们用麝香的?我如实相告,在药煎好过滤后,将麝香4克混合入药,一起喝掉。老师大笑,难怪效果这么好!这是暴殄天物呀。接下来老师讲传统用法是将麝香装入纱布袋,系上细线,在煎好的药上转上几圈,然后收起来用油纸包好,可以重复使用。老师没有当病人面去改正我的使用方法,用心良苦。爱徒如子!每念及此恩师博大的胸襟,让我感动、泪奔。谦和恭让

任应秋教授过逝后,老师非常难过。他们两位老人住在教授楼的同一单元,任老住二楼,刘老住三楼,他们关系很好。任老有病期间,刘老常下楼探望,帮着出方子和换药方。一次门诊看完病后,谈及任老,老师很是激动,说没有任老,我们都只是看病的郎中,哪里会写文章、著书立说!都是任老教的!我们几个学生十分惊讶,刘老当时名声与任老、董建华老、赵绍琴老和王绵之老几乎都是齐名,听如此之说自然讶异!接下来老师提到在第一次日本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发生的事情,日本代表团中有研究中国文化的中国通,会谈时提出几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在场的十几位教授面面相嘘,只有任老镇定自若,逐条解释,引经据典,让日本学者彻底折

服,大赞中国竟有这等神人!而老师虚怀若谷,尊师重道的精神真让学生们感动。能做到这样世上有几人!

治学严谨

一上午看了80多个病人,在最后一个病人离开时,老师仍然兴致勃勃,给我们讲道,这个病人是从顺义来的,跟我二十多年了,当初下乡医疗队时看的病人,因为效果好,就跟过来了。在座的就是师兄弟,我便轻声地告诉或者是提醒老师的意思道,老师以后这些话不能再说了!老师问为啥?我说这要是让外人知道,二十几年您都没给病人看好,那多不好听!老师一时语塞,没转过弯来,便自语道,小赵说得有些道理。然后我帮老师提着包,送老师回家。姜师兄在门口等我,有点慎怪我,也担心我会被批评。他说,这下你惹祸了,告诉你不要乱说话你不听。晚饭后老师让人通知我去他家里,这下师兄弟们认定我会被训。我也开始忐忑,诚惶诚恐地到老师家里,师母开门后,面色平和喜气,我便知道没事!一般情况下,老师不高兴时,师母总会事先告诉我们的。到老师书房,老师看着很高兴,我便又放开了。老师宽大的书桌上,摊开着几本笔记本。他说小赵坐下,来看看今天咱们这个病人的原始资料,那是老师门诊笔记,至今我还记得那病人姓常,二十年前病人已经患有尿毒症,经常住院,基本上判死刑,吃了老师开的药后一天天好转,并且开始正常劳作!后辗转找到老师,继续跟进,做进一步治疗。

这近二十年就没有住过院,每两月或三月来看老师一次。等看完这些记录,想到今天这位很健康的56岁男病人,方理解老师的这种预防疗法!老师很自豪地问我,“服不服?”我说,要知道是这个样子的话,我当然服气。老师这种严谨治学作风,病案日志记录,为后世留下珍贵详实的临床资料这张是老师在日本讲课时照的!他身上放着一种光,神养的光芒.这张照片我最喜欢,他真真实实反映出老人的精气神儿!一张照片,两个活佛!上面是三个伤寒大家在一起刘渡舟教授与北京部分著名中医学家关幼波,董德懋,赵炳南和王鸿士在一起。刘渡舟教授与赵绍琴教授,董建华教授在一起这张照片,大家猜一猜?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成就:

1. 重新校注《伤寒论》、《金匮要略》,是近百年来最大规模、最为详尽的校注。获得国家级奖励!大家知道伤寒论版本繁多、年代和战乱令这本医学圣经不少错讹。流传的有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赵开美的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

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老师在耄耋之年,老骥伏栃,一本本,逐字逐句地,领军完成此重量级国家课题,惠泽苍生!出版了《伤寒论诠解》和《金匮要略诠解》。

2. 老师医术高超,曾以小柴胡汤救治众多生命垂危人员。他们因工厂爆炸而遭受致命化学中毒。

3. 医学理论方面,强调广开思路,以临床实效、能够真正治病为本!建立了很多独创的医学理论。如其著名的:方证相对论;火证论;古今接轨论;水证论;肝病论;都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

4. 第一批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教育家,桃李满天下。

这只是老师诸多贡献中的冰山一角,以资纪念而作的小结。赵软金博士简介

赵软金博士行医逾三十年,其中二十多年在美国行医,有自己诊所和AnFaLa药物公司。198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于同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随医学大家、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接受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贲长恩教授的严格实验医学训练。以及肝胆病专家苏盛教授的临床教导。1990年完成博士学位并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和作科研。一年后来到美国。行医、科研和教学,是H. Lee Moffitt Cancer Center 的合作伙伴,是East and West College 创始人之一。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著有《From Legend to Science》。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

病毒性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研制和开发出几种极为高效的中药制剂,如Bing De Ling,Ai Kang和Stomach Peace等。市场销售业绩很好。在针具和医疗器械方面,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深切怀念恩师刘毓谷教授

深切怀念恩师刘毓谷教授 八月十二日,第一场秋雨,送来的竟是恩师刘毓谷教授因病逝世的噩耗!我们所有学生弟子,无不沉浸在震惊,悲哀,痛惜和怀念之中。尽管近日恩师病重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总企盼奇迹,祈望他能闯过此次病痛,重新健康起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恩师七月十九日因不适就医,八月十二日在医院辞世。前后时间不足一月!走得如此匆匆,令我等弟子黯然神伤,痛断肝腸!恨山高路远,世事繁忙。恩师重病时,我们许多人未能前去看望照顾,辞世后,亦无法前往吊唁送行。这真是我们这些弟子们的终生遗憾。 恩师驾鹤乘风去留圆满功德浩浩文章世人敬仰, 学子托云寄哀思忆殷切希望谆谆教诲永生难忘。 刘教授早年就读于同济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在同济医学院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六十余年。六十年春夏秋冬,六十年迎来送往。刘教授的学生弟子如今早已遍布天下,成长为医药卫生事业的栋梁之材。刘教授以毕生的精力为同济医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公共卫生事业种下了一片绿荫。 我们有幸成为刘教授的学生。回想起聆听他的讲课,真是莫大的享受。他那精辟的讲解,渊博的知识,充沛的精力,准确而又生动诙谐的语言,无一不吸引着我们所有的学生。记得第一次上课,刘教授关于毒物的相对概念与剂量的绝对关系的论述,使我们顿时明白了生命科学中的微妙关系。恩师讲课深入浅出,善于从基本概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道理通过他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是他把我们引进了毒理学的殿堂,使我们很多学生争相报读他的研究生,把毒理学研究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 刘教授是一名伟大的毒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即使在信息缺乏,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刘教授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努力工作。是他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先后赴德国,瑞士进修,并从美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毒理学研究室。带领研究生们在国内生化毒理,细胞色素P450,及外来化合物代谢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卫生毒理学基础》统编教材,全国高等院校教材《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医学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及其他著作。曾任湖北省人民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预防医学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毒理学会顾问。并主持承担过多项省,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和重点研究课题,与研究生们发表了大量高品质的学术论文。 感谢上苍,有恩师做我们学业上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恩师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近六十人。作为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均得到他的精心指点,特别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学习和治学的方法。他一再告诉我们,作学问首先要明确目的。搞科学研究,是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把作学问当成装饰,更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同时,他要求我们讲究学习方法,学会淘沙拣金的本领。他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刻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 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恩师刘渡舟教授:赵软金博士北中医轮值周作品 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是一代医学大家,伤寒论泰斗和宗师刘渡舟教授。医学大家、泰斗和宗师都是一个称谓而已, 我在此专门罗列一起,不是为了吹捧自己老师,而是想要大家知道,什么人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称谓。我列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我的恩师。 仁爱敦厚 随导师侍诊时,老师已七十四岁,每周两个上午,每上午80个号。看到外地来的病人久等掛不上号,要求加号时,老师从没拒过,总想着病人早一天吃上药,早点返家,可以节省在外住宿费用。老师身体有些胖,肚子较大,人称刘渡老,可能有些玩笑之意,老师应着,大家这么叫着,确是真真切切的充满了敬意和爱戴! 不解之缘 师生缘是一种天生缘,不解之缘。老师到河南中医给78级毕业生讲座,我抢到头排座。老人不拿讲稿,声音洪亮,老师会讲课,天生慈眉善目,坐在那里象一个活佛说法事,娓娓道来。两个小时下来后,同学们都围着老师要签名,我却坐在那里象被点穴,同窗拿到老师签名后,高兴地让我看,催我快去!我说我不去让老师签名,我要考这个老人的研究生。翌年,我竟如愿赴京。复试时是差额复试,三个人取俩。

按照顺序,我是最后一个复试者,应该很紧张的,等我坐到老师对面,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彻底放松,非常流利的回答所有问题。复试结束后,我直接问老师我中不中?老师更直接地说"中,报道时把胡子刮了"!搞得在场的研究生办公室崔洪博主任莫明其妙,冲着刘老直摇头。 博大胸襟 师兄们都有点怕老师,我爱吾师,吾敬吾师,但一点不怕。老师出去开会或讲课,总要我们师兄弟们代门诊,多是两个学生一起。有时我与姜师兄一块去。姜师兄是至性忠厚之人,我很佩服。一般我们就是将老师的方再操一遍,开上三天药,等老师回来。我不行,忍不住想改老师的方,老师的方真疗效很好,我的意思是不是能够更好!记得当时有一例马尾神经瘤术后,下背部疼痛,双腿无力的女病人,她是林业部的一个在职高官,有两个护卫随侍,三诊过后(两个星期时间)病人情况有好转,但仍有疼痛和双腿无力,需要双拐行走。老师原处方是当归拈痛汤加了杜仲、川断、乳香和没药。读汪昂巜本草备要》里对麝香的描述,麝睡觉时头尾相顾,麝香最善通督脉。代师门诊,实在忍不住想加入麝香!我便问侍卫,用点贵药可以吗?侍卫大包大揽说,别管多贵,只要好用尽管开!于是乎,每付药加四克麝香!给她开了三付药。再诊时,病人步履稳健地走进诊室,老师在座,看到后非常高兴,只是病人特没礼貌,对老师说是你的这个学生给我加

怀念恩师刘宗琴先生

怀念恩师刘宗琴先生 2015年6月3日,我的恩师刘宗琴先生驾鹤西去,离开了她奉献一生的舞台,离开了热爱她也被她深深热爱着的观众。时过一年,亲人们、弟子们、同行们、观众们仍然常常提起她老人家,提起她的艺术、她的生平、她留给我们的那些深切的记忆。 我与恩师结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1986年秋,我成为母校“长篇书专业”的首届学生,受聘担任河南坠子大书教师的就是刘宗琴先生,与我同习坠子大书的是李爱红和徐来香,我们三姐妹初见刘老师,那种激动兴奋难以言表,因为刘老师是久负盛名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我们在家乡时就久仰其大名,对她有着万分崇拜,如今能跟从先生学艺,得其言传身教,真是荣幸之至。 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我们练早功、做早课、绕口令、使简板,基础功课从不放松。上课时更是严肃认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个气息运用她都会给我们反复的示范,有时候严格得近乎苛刻,所以每次老师说到“会课”,我都要起个大早,跑到学校附近的水上公园练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练简板,生怕表现不好受到她的批评。也只有在会课令她满意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非常亲切和蔼的老师,才敢在她面前暴露孩子的天性。正是因为学艺之初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直到人已中年的今天,我每次演出都不敢麻痹大

意,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严肃、严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这是恩师为我打下的基础,我受益匪浅。 在校期间,我学习了老师的大书代表作《杨家将》,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曲艺团成为了一名河南坠子演员,又随老师学习了她的中篇《李逵夺鱼》《李自成》等经典作品。那时候老师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严肃认真,她教学不应付,我学习更是不敢含糊,那段时期的学习对我的艺术进步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我的《梅花绽放中原美――陈梅生河南坠子个人专场》专辑中,恩师在重病中接受专访,祝贺我的演出专场成功举办,同时提出了更多的希望,她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令我感动并难以忘怀。 恩师是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但是她只自称“河南坠子演员”。在她心中,艺术高于一切,一部《杨家将》她说了一辈子也改了一辈子;《砸御匾》是一折精品段子,讲述了谢金吾夸官路经杨府,砸了杨家的牌坊、扒了杨家的御匾后被杨排风痛打一顿,谢金吾要去告御状。这一段共十二句唱,十六句词,老师用“中路坠子”“乔派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合而成,把谢金吾“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内心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好不痛快。 人常说“三分唱,七分说”,老师的说表功力十分惊人,表演时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合情合理、对人物命运的评论有情有义,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打印版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第一讲《伤寒论》 导言 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以及伤寒与杂病的内在联系,方能对本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先说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是指广义伤寒面言,及于狭义伤寒,则只限风寒,而不包括风寒以外的其它邪气。 考《伤寒论》的内容则是主论风寒,兼论杂病,它虽亦提及温病等证,乃是与风寒进行鉴别,作为伤寒类证而出现。所以,不象伤寒那样论述全面,也没有系统的治法。因此,还不能说《伤寒论》就是讲的广义伤寒。 再说杂病.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尚无今日内外科之称,当时对外感发热的急性热病,皆叫做伤寒;对伤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许多慢性病,都称之为杂病。 伤寒与杂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发病形式,但张仲景把它们共揉一书之中,而相提并论的理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 1、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则多,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全面。 2、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不明脏腑的寒热虚实,则亦不能明伤寒。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 3、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一致,无法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基于上述的问题,故柯韵伯对此深有体会的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是通过伤寒与杂病的具体的事实,以反映它的辨证方法。也可以这样说,伤寒与杂病必须共论,方能显示六经辨证以统摄诸病的意义。故柯韵伯又说:“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能脱大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反映了六经辨证以统摄伤寒、杂病这一事实。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这部书言简意赅,极尽含蓄吐纳之能事,故在辨证说理中有其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载道的效果。 另外,还应看到作者在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不讲某经之伤寒,把百病兼括于六经而不能离其范围,所以它只在六经上求根本,而不在伤寒上求枝叶,因而突出了六经辨证的特点。 方中行也认为《伤寒论》是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这些提法,确实抓住了《伤寒论》的主要精神。 根据上述理由,说明了伤寒与杂病互相共论以阐明辨证论治之理,本来不存在伤寒在前,杂病在后;或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学习《伤寒论》目的是在于辨证论治,绝不可降格以求而满足于辨伤寒之一病。 三、六经的概念 六经的实质:《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究竟六经的实质是否存在,在伤寒学中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四川省新津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四川省新津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6高三上·烟台期中) 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隽(juàn)永万千思绪 B . 给(jǐ)予心无旁骛 C . 身无长(zhǎng)物付账 D . 广厦(shà)千间埋单 2.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西汉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但那时比较简单。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处理,尤其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 ③刚上任就碰上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他真不知道该怎样才好。 A . 大约违反处治 B . 大约违犯处置 C . 大概违犯处治 D . 大概违反处置 3. (2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有消息称,马来西亚基纳巴卢山6月5日发生的地震造成16人死亡,2人失踪。此事件令人侧目。 B . 《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遭遇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C . 韩愈《祭十二郎文》追忆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让人不忍卒读。

D . 问责制风暴频起,但何以公共安全事故仍然不绝如缕,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有愈演愈烈之势? 4. (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 . 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C . 我国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 D . 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 5. (10分) (2017高一下·九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于明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_______)》。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 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继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继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

深切缅怀恩师

深切缅怀恩师-写在恩师“雁翁”病逝百日之际 王志高 由于爱好书画艺术, 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通过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牛卫东先生结识了当代“雁翁”郑克明老先生。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曾经讲过“遇高人不能交臂失之”,我当即向郑老师提出跟他学习画芦雁,没想到老人家随口答应我的请求,不过要看看我的书法功底。在约定的时间带着我的书法“作品”到老师家求教。当来到老师居住的小区门口时,看到老师已远远地在门口迎着我。我内心异常激动。从那时起我每次离开老师家时他老人家都把我送出家门。多好的老人啊!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名人、大师”的架子。老师对我的书作进行了点评后说了一句“行,可以学画”。随即铺纸、调色、调墨、运笔,半个小时的功夫8只姿态各异的芦雁豁然纸上。从此,从调色到运笔、从画雁到构图老师毫无保留的交给了我。这也许就是缘分吧。 值得一叙的是我的拜师过程特别有意思。虽然已经跟老师学习绘画,不能拜在郑老门下一直是我的心病,由于不方便讲的原因老师曾明确表示过:跟他学行,不能拜师。从2006年的“五一”,我几乎每月都到老师家求教。2008年的10月1日在老师家中和老师谈话过程中,老师接了牛老打来的问候电话。电话声音很大,牛老谈起了我拜师之事,没容郑老提出异议,牛老就说了一句“那就定在3号,我带着志高到你那拜师”。当时我心中又是喜悦、激动,又是尴尬,这好像是我和牛老事先商量好的。拜师仪式是在郑老师新发地的家旁边的饭店中举行的。参加拜师仪式的有老师、师母和牛老、著名画家傅世芳夫妇、中国艺术品平台网总经理华友才。当时我想按老理“磕头”行拜师礼,老师无论如何都不答应,最后向老师、师母三鞠躬。就这样自2008年10月3日起成为老师唯一的“入室”弟子。 从那时起,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到老师家求教。老师向我讲授画理、画论、技法。拿师母的话说“你一来,他就铺纸画,他那点积攒了几十年的绝活全交给你了”。我感激不尽,只有刻苦的学习,弄点成绩出来报答师恩。有时老师还给我讲点书画圈内的趣事。 老师攻山水、花鸟、书法,尤以画芦雁著称于当今画坛。1948年起专门攻画芦雁。秉承清代著名花鸟画家边寿民画芦雁之法,加以创新,在画芦雁方面独树一帜,人称“芦雁经”。先生尊重传统,又师造化,所以不管在技法与立意方面都大大前进了一步。199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花鸟技法》第二集专题介绍了郑克明先生的“芦雁技法”。 1994月出版《郑克明书画艺术》画集;1999年12月巨幅作品《回归图》赠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特首何厚铧。2002年5月作品由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作为国礼赠送斯洛文尼亚总理德尔洛夫舍克。同年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讲《怎样画芦雁》。故里文安县为恩师修建了“郑克明艺术馆。 恩师不仅画技精湛,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家乡的小学、修桥筑路,国家的抗震救灾老人家都积极捐款捐赠画作。 2011年1月15日,老师因患重感冒住进海军总医院,我赶到医院时老人家出现轻微脑梗现象,右手颤抖,说话不利索,但意识清楚。16日早上,我和爱人一同看望老师,老师看到我很高兴,脸上露出微笑。颤颤微微的说“出院后,教你画鹰”。我赶紧说“您别说话,多休息”。当我要离开医院时对老师说“明天再来看您”。老人家说“你们都上班,工作忙,就别来了”。这是老人家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17日16时我拨通了二哥(老师的孩子)的电话,想问问老师的病情,电话里传来哭泣声,二哥说“已经上了呼吸机”。我当即挂断电话,急奔医院。老师已经没有了意识,靠呼吸机维持。21:30老师因肺部大面积感染失去功能病逝。恩师的去世是中国画坛的重大损失。当代著名画家,以画猫著称于世96岁高龄的孙菊生老先生亲自书写表示怀念。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 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患者: 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深切悼念恩师翟老

深切悼念恩师翟老 苗德岁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潜《挽歌》 翟老昨日凌晨走了。作为他的开山弟子,悲痛之余,我有责任写写我心目中的翟老,既是对逝者的追念,也是对自身的反省。 辱教师门 1978年被称为“科学的春天”,而对我本人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即是:那一年是文革后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那年初,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刘冠邦老师,从北京出差回到南京后,立即把我找去,兴冲冲地跟我说:“这次去古脊椎所,我向翟老特意推荐了你,听了我的介绍,他对你十分感兴趣,我看你就报考翟老的研究生吧!”刘老师曾在古脊椎所进修过,与翟老相处甚笃。他此前曾向我介绍过所里尤其是古哺乳动物研究室的一些情况,对翟人杰老师的名字我并不陌生。 不久,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张遴信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去他们所一趟,他刚从北京回来,在京时他的老同学翟人杰先生托他捎话给我。我去了,张老师说:小苗同志,我那老同学是个表面木讷但很重感情的人,他听了南大老师们的介绍,一门心思要收你为徒呢!他让我带话给你,离初试日期不远了,让你集中精力在英语和政治科目上花功夫,专业课你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样一来,我还真是被从未谋过面的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决计要报考翟老了。 我报名后不久,收到了翟老的一封信(1978. 3. 25) ,他在信中写道:“根据近半年来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分析比较,我个人认为你应算是1977、1978年度报考我室最好的几名考生之一。目前主要根据考试分数来择优的办法,还存在不少欠缺之处。尤其对选择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好的、有培养前途的科研人材有时不一定能考出好的成绩来。对你有一定了解之后,我又担心你在考试上会不会吃亏。”传统书信的好处,是你能够透过写信人的修改痕迹,窥视其当时的思绪(train of thought)—翟老原来写的是“可能要吃亏”,后来他在“可能要”三个字上划了一道横线,上面添了“会不会”。我明白翟老因我是工农兵大学生而担忧我的实力,因此生怕我考试中会有闪失。后来经过初试(笔试)和复试(笔试和口试)三个回合,我侥幸地非但没有吃亏,而且还沾了点儿便宜—至少是语言和杂乱知识方面的便宜。对此,翟老的喜悦溢于言表,所以,从我一进所,他对我就寄予很大的期望,并积极地从各方面为我创造条件,他在不才身上所倾注的心血,令我终生难忘。

刘渡舟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3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一、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二、1、这是伤寒表实、经输不利之证。 2、要与太阳中风、经输不利相区分:即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权加葛根汤主之”。 三、关于葛根 1、葛根性凉,味甘、辛;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消渴,麻疹不透。 2、本方中葛根既能升阳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液、濡筋脉。 三、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既是伤寒表实,应可用麻黄汤发汗。但由于下原因,不可用之: 1、本证既要发汗散寒,又要滋濡经脉。 2、麻黄汤与葛根均能发汗,但麻黄汤发汗力强。如用麻黄汤加葛根,巩怕汗出太多。 3、如汗出太多,则达不到滋濡经脉、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4、用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既可以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且能缓和筋脉之急。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因为重在太阳经证,故用麻黄汤。 一、此三条为太阳经表证与阳明经表证的合证。 1、太阳经表证即太阳病的特证,前已述,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 2、阳明经表证的特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3、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有两种情况:重在阳明和重在太阳。 (1)重在阳明:第33条、第34条 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会出现三种情况:或下利;或呕吐;或吐利并见。 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呕利系表里不和所致,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止。 注: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现在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2)重在太阳:第37条 喘:太阳邪盛,表气闭郁,肺失宣降,故见喘。 胸满: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见胸满。 也可见大便不下,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影响大便的排泄。便不能用下法,因只见胸满而非腹满,并非里实。 二、此三条同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但病变重心不同,遣方用药不同,不可混淆: 1、重在太阳经表,以喘为主,用麻黄汤。如第37条: 本证主要病机是太阳之气被郁,由肺失宣降而喘致胸满,喘是主要原因。因此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启闭则可取效。 2、重在阳明经表,以呕利为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如第3 3、34条:

最新慢性胃炎刘渡舟教授

慢性胃炎刘渡舟教授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 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