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摘要】阐述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课程基苯信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方面设计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7-02

项目化教学法,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主要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比较完整的作业、案例分析或作品。而物流信息技术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分散,而且知识层次并不深,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利用项目化教学法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授课不失为一个好

的方法。但是,若要使项目化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一份好的课程标准则是必备条件。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是指导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具有规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考核成绩等功能,因此课程标准具有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它既是整个课程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

项目化教学设计培训总结

项目化培训总结 信管系姬贵阁 2015年7月25日,我与我院同事一行20人在曹五军副院长的带领下来到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五天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演练”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听取了在项目化教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各位专家的专题报告,并根据自己所教授课程进行了相应的实施演练,五天的学习让我对项目化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化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不是原来的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整体联系,项目不是简单的实验实训项目,它是从岗位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特定任务,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实战性、结果可展示性及可操作性的特定工作。 二、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本质区别: 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计要任务驱动,以行动为导向。不是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要突出能力目标,而不是盲目的传授、积累知识。课程内容必须有符合课程要求的项目作为载体,教学是领着学生完成项目,来做事,而不是单做习题,项目来自于企业实际但高于实际,要把支撑时间的理论知识融于工作过程中,学生工作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精心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评价标准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主要衡量尺度。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能在教师、地点、内容上进行分离,尽可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1、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2、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 3、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一起; 4、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 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多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 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心得适应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 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五、项目化的工作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就向专家老师学习的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工作流程“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首先,要了解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第二,工作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按照任务实际需要,自己独立确定各自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等。 第三,各自的工作计划要在组内共同讨论,形成小组决策,大组交流评价,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项目化教学六个步骤word版本

项目化教学六个步骤

项目化教学法六个步骤 项目教学法包括: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评估检测,拓展升华。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对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科性质、特点,采取灵活的导课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像情景剧导入,案例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用教学艺术把学生引入自然美妙的学习环境之中。情景导入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是一节课必要的铺垫,是一堂精品课的序曲。导入新课之后,要确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认知、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来决定。“能力本位”就是要突出能力目标,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动脑、动口和动手的创造活动;专业技能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要把学习内容分解为具体的问题或任务,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任务时,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而且包括完成项目任务的全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习任务时一堂课的中心和方向,要指向明确,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教师要出示学习任务,经过认定,让每一个写生都清楚明白。二、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与本节课学习和操作相关的必要资料。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己解决能力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圈点不懂的地方,记录存在的疑问。可通过检测的方式,督促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为学习新知、新技尊定基础。“能力本位项目化”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可采用学生分组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的构成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便于组内帮扶,又适用于组间竞争。围绕学习任务,制定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的制定可由师生共同制定,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制定个性学习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的学习内容和操作任务。 三、自主协作,具体实施 这是一节课最为重要的环节,要具体实施设计方案,完成学习任务。对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而言,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自主学习,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自学的任务。教师在导学案上应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需要解答的问题、自学结果的检测,学生要独立完成的任务,达到检测要求。这个步骤应尽量避免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在自学时有困难的可以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学任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全日制高职学生制定时间: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经济系 学分:3 学时:54 制定人:批准人: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会协助项目组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 (3)会在各类企业中使用条码; (4)会使用RFID手持终端进行入库、盘点、出库管理; (5)在物流软件系统中完成日常业务操作; (6)会调试和管理运输部门的GPS监控软件; (7)会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完成网络交易;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前续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实务》等,后续课程有《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等课程。 2、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各种改善物流业务操作的信息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技术特点和解决的问题: 1) 条码解决数据重复输入问题; 2) 数据库解决存储问题; 3)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解决数据的加工和传输; 4) EDI解决单证和数据传输; 5)GPS/GIS解决定位、信息查询; 6) RFID解决小范围内追踪以及不接触扫描; 7) 电子商务解决交易问题。 所以本课程按照: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采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掌握其业务流程,并详细分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按照上面三个步骤,针对课程情况设计出了七个教学情景: 1) 现代化物流和信息技术; 2) 数据库与网络技术; 3) 条码技术与应用与RFID技术与应用; 4) GPS/GIS技术与应用; 5) EDI技术与应用; 6) 电子商务应用; 7)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综合模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四、教学内容 1、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单元)名称子学习 情境1 子学习 情境2 子学习 情境3 子学习 情境4 学时分 配 学习情境(单元)1 现代化物流 和信息技术 现代化物 流 信息技术 4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张图: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增长并不直接提

升我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反应一个人对于信息敏感度、信息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与品质。 计算思维:其内涵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现代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其内涵表现在社会成员需要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关系,遵守其中的规则与要求,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担负起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理性判断,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17036410.html,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应用 作者:李润 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3年第03期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手机摄影》公选课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课程目标设计、项目设计以及项目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积累项目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手机摄影;项目化教学;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38-03 随着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逐步强大,图片分享的移动社交形式的兴起,手机成为人们最便捷的摄影工具,具备随身携带、传输迅速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开设《手机摄影》公共选修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针对新兴的手机摄影课程,国内外极少开设,因此,我们借鉴项目化教学理论,对比相关课程的教材及教法,对《手机摄影》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课程的学习对象及现状 通过访谈,了解到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是以手机作为日常通讯工具,而手机拍照是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之一。在课程学习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手机拍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大部分学生使用过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移动社交软件进行图片分享,部分学生安装并使用手机图片处理软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好本课程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帮助,认为该课程很有趣,很乐意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学习。 公共选修课已成为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的科学拓展和重要补充。国内现有的摄影类教材大多数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框架大而全,内容泛而杂,《手机摄影》作为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公选课,很难选择适合本课程定位的教材。传统的摄影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往往会因为学生摄影器材不普及,使得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讲授,在教学设计上依然按照章节进行讲授,案例更多的是图片赏析,致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而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无法适应当今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学时数:32学分:2 适用专业:公路运输与管理 一、课程性质 《物流信息技术》是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是根据现代物流 的动作模式、技术与方法、流程设计,针对物流员、货代员、助理物流师所从事运 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 结出其所需的综合能力要求而设置的,由于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灵魂, 学好这门课对学生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授课以培养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基 本思想、方法、概念,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的初步认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在保证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和教材等 诸要素并重的前提下,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展示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重视课程的 实践性,紧密加强实践操作、课堂教学大纲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 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还可以尝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相 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三、课程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概述、数据库技、条码技、物流edi技术、GPS/GI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企业网络建设。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EDI、GPS、GIS等物流信息应用及手段;(2)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跟踪、处理、以及管理物流信息;(3)能熟练使用网络资源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4)熟悉仓储、运输、货代、客服等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架以及开展业务活动的信息流程;(5)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国际货运代理》等标准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支持; (6)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制订策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流信息管理 课程编码:310126 课程类型:B(理实一体化) 开课部门:工商管理系 规定课时:32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吸收和运用物流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科学有关成果,研究物流管理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与时俱进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赖以实现的数据库技术、EDI技术、Intranet 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强调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程是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以及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侧重于实践的操作。本课程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分析,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实际内涵,以及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实训操作,加强学生对每一个主要物流业务岗位作业的了解和掌握,理解整个物流业务流程,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基层岗位的工作。 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图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育创业意识为导向,以岗位任职资格为标准,以校内实训软件为平台,

以提升职业素能为根本,其中课程内容方面,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 (2)课程设计思路: 与物流行业的七大岗位方向密切结合,在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按照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将模块进行细分,明确了各个岗位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状况。共整合成为五大模块,如下图所示: 图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内容整合 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安排总共32学时,五个模块又细分为九个子项目:有理论有实践,其中实践部分包括九项操作任务。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流网络技术 (2)掌握GPS、GIS、RS技术 (3)掌握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 (4)掌握物流信息系统技术 2.能力目标 (1)具备岗位群的共性能力 (2)具备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3)能够利用EDI的能力 (4)会运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 3.素质目标 (1)懂得诚实守信 (2)懂得爱岗敬业 (3)懂得团队合作 (4)懂得职业抗压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对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感受

对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感受 --------------贺晓莹暑假期间,我与四位同事共同参加了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演练”高级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对慕名已久的“项目化教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及内容 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它把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做中学,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项目化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设置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这个项目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采取分组学习、信息交流的形式,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由单纯讲课变为项目实施的指导者,学生则由被动的听课者转为项目的实施者。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过程 (1)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选择确定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选择项目要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突出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实现课程内容分析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掌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选择项目时要根据用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以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确定合适的学时数。 (2)课程的实训综合项目设计 项目化教学往往需要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进行综合项目的教学设计,要依据分步教学原则将较大的项目分解成2-4个任务进行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到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中要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 标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

驦驦New Curriculum Research 能,所有的考核应尽量使学员参加院校组织的卫勤演练或部队演习,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锤炼,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彭祝.谈对教研室主任的要求[J].高教发展与评估,1996,(1). [2]尹万建.怎样做好教研室主任工作[J].机械中专,1995,(8).[3]司丽萍等.浅析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以夯实教育教 学质量基础[J].企业导报,2012,(5). [4]居长志.关于高职院校教研室主任工作的思考[J].江苏经 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项目化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大不同。本文重点介绍了项目化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实践,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关键词: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设计;整体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36-02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赵 斌 高职教育除了“职业性”,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对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加上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佳,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课程教学改革,因此项目化教学的理念提出,可以说是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即根据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发展现状,提出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提出 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念———项目化教学。所谓项目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项目学习,通过利用最优化的资源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进行探索创新与实际技能的提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教学中,既是一种日常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基础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在实际的项目化教学中,采取类似实践的方式来对整个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任务来实现技能的提升。 二、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是指能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型的、典型的、 、、、、、、、、、、、、、、、、、、、、、、、、、、、、、、、、、、、、、、、、、、、、、、、、、、、、、 教学新思维 13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演示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1、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输配送、储存保管、装卸搬运、现代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基本业务 (2)基本掌握物流信息、物流系统、物流网络系统、企业物流 (3)初步会知第三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 (4)了解消费者物流、物流政策、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组织管理原则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