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上)(1)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上)(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

(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

的银行来说,盲目参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只有采取渐进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总之,银行国际化后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陌生、复杂,经营成本和风险也更大,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银行国际化的成长过程必然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已经为大多数银行走向世界的历史所证明。

二、我国银行国际化的地域扩展战略

银行的国际化首先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而我们的分析从地域国际化开始。

(一)银行业国际化地域扩展的必要性

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发展时间比较短,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从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步骤来讲,优先在金融业集中和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布点是对的,但是,银行业国际化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我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布点来追逐利润最大化。因为适当的规模扩展还是有利于取得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特别是对中国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庞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发展地域比较广阔,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推进国际化战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银行要实施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即全球化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推进同样存在地域扩展的问题。

(二)银行国际化地域扩展的整体部署

1、在国内外汇业务量比较大的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80年代以来的国际业务部的设置中,同样是不管该地区有没有外汇业务,有没有设立国际业务部的必要性,所有的分行或者支行都设立了国际业务部。有的业务部只设立部门没有开展国际业务,基本

的营运成本都不能从业务中得到补偿。因此,从银行效益角度考虑,银行国际化地域扩展的第一步,应该是选择业务量大的开放性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主要从事外汇存贷款、外汇结算业务,为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当然,国际业务部的设立也要随着经济逐步开放而逐级设立。

2、实施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重点布局。所谓区位发展战略,是指国际化银行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分布。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程度等等。发挥区位优势,一是有利于银行获得一定规模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风险资产管理和其他中间业务,形成规模和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二是较低程度的金融管制能够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自由度,降低市场进入成本,获得成本优势;三是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能够减少银行的非市场风险。

我国银行应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1)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巴林、巴哈马等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置分支机构,可以更为广泛地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扩大业务发展的范围;另外还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2)向业务量大的国家或地区倾斜。例如,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而且中国的外汇资产多以美元为主,因此,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外汇资产的管理来讲都是明智的选择。

香港与内地的经贸联系很广泛,而且中国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许多贸易都是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因此,在香港设立分行比在其他地方设立更有必要。(3)向华侨集居地倾斜。美国纽约、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都是中国华侨聚集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总之,根据区位优势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北美、亚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欧元区、拉美国家的自由港以及中东的巴林等,都可以作为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而对于尚处于转轨中的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大多数国家,以及其他一些

政局不稳的国家,如中东大部分地区、巴尔干半岛,尽管可能有时其金融管制并不太严格,但是政治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国家应该较为谨慎。中国目前经贸合作伙伴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而比较高层次的国际化机构,如分行和代表处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与实质经济的国际化是脱节的。在以后银行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和地域扩展中应该注意逐步调整。

3、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使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全球化是最终目标,在银

行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的阶段后,银行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都达到了全球化的水平,银行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地域。当然,全球化目标是远景,估计要到2050年以后中国才能发展到这个阶段。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上)(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 (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上

全球化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着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的对 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的银行来说,盲目参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只有采取渐进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摘要: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1银行国际化的内涵 银行国际化包括狭义和广义二层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银行国际化就是指银行的业务活动从国内延伸至国外;同时,业务的规模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国际业务的规模较大,交易对象大多为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外国政府;此外,国际业务的记帐单位大多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国际通用货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银行国际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1是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它们除了为本国的居民和所在国的非居民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开发了许多游离于实物经济之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共同参与资本的国际大循环。 1.2是银行业务市场的国际化传统的国际市场是开放国内市场的结果,实质上就是原国内市场的延伸,它成了市场所在国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信贷中介,其业务必须受该国法令条规的制约;而以欧洲货币市场为代表的离岸市场,受相应法令条规的制约相对较少,因此各国的银行都在努力开拓离岸市场的业务,它一般是在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国际借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国际化市场,它们为银行金融资产全球化的配置提供了可能。 1.3是银行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这是机构国际化、业务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必然结果。银行国际化的演变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工具创新中得到反映。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为迅速,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护国内货币政策和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限制过度的资本流动,而各国银行为了规避管制,开发出了欧洲货币(Eufo-currency)、欧洲债券(Euro-bonds)以及平行贷款(Parallel loans)等创新工具。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导致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呈现极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于是出现了规避利率、汇率风险的工具创新,主要形成包括浮动利率票据(Floating Rate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融入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包括海外机构设置的地区分布重点、设立方式和经营途径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各国银行业纷纷取消法律限制。银行业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加速了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展示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

银行业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银行业承诺将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享有国民待遇。随着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的限制,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华开设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截止2002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1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为4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达385亿元。2002年1-7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盈利1.84亿元,当月净增长13.58%;外汇业务实现盈利11.19亿美元,当月净增21.43%。目前在华的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已占内地市场份额的40%。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的攻势也越来越犀利,有以汇丰为代表的全面进攻型和以拳头产品为主要盈利点两种类型。汇丰在中国11个主要城市开设网点后,2002年年底前又推出其网上银行业务,再加上它在试点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可以说在汇丰的中国业务表上,几乎包括了所有目前外资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一些没有将落脚点放在全面客户市场争夺的外资银行,则更注重借助其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2002年11月,获得向中国内地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许可的摩根大通宣布,其将于2003年初在中国内地的4个城市推出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司库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务,现在已基本得到了落实。而大华银行除了主要为三资企业服务外,还把帮助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等作为主要业务。 面对整体势力强、国际业务量大、拥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科

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方向):金融学 年级班:2006级金融(二)班 学生姓名:马鑫 指导教师:马润平 2010年5月18日

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行、建行、工行都成功地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深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中行、建行成功地在香港率先上市,中行又成功地在上海上市,接着,工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时成功上市。农行已完成了内部财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剥离等提前准备工作,预计也会在今年第三季度上市。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资产、盈利规模来看,有的已跻身于国际大银行二十强之列,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也有长足的发展。工行、建行甚至在全球名列前茅。但从国际化程度看,无论从业务品种、跨境服务,海外直接投资(海外设置分支机构、投资海外企业)以及集团的管理水平,都大大落后于世界级的跨国银行,有的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国内外经济金融面临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全球性挑战压力明显加大。 [关键词]海外发展战略海外并购本土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之路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行国际化迅速发展,不论从国际银行的数量、银行国际业务的规模领域看,还是从银行国际化来看都得到了迅速、深入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发展,以及70年代离岸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国际银行,崭露头角,银行国际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 【关键词】国际化商业银行外资银行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系统也不断的完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化迈进,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金融的完善又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 随着跨国经营向纵深发展,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逐年扩大,截止2003年末,其海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36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负债总额为1965.2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长14.5%。与此同时,海外银行利润在中行总利润的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2004年达到69。13%。这反映出海外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2月28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从2003年底26万亿元增加到2006年9月末的42亿元,近三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银行业的存款规模从2001年底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06年6月末的32亿元,年均增长25%。 中国银行设在世界各地的机构,经营着当地法律许可的各项银行业务,海外业务量超过了总业务量的50%,大大高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25%。一方面,各海外机构巩固发展了存贷款、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中行传统业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积极借鉴和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先进的经营方式,不断开发新的业务产品和服务项目。按1998年统计,中国银行在世界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57家分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络。海外业务的蓬勃发展,不但带动了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 为例,不少于1000字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内四大银行之一,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顶尖银行相比仍有差距。本文将从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已有较长历程,早在1998年,建行就在伦敦开业,成为首家在英国设立分行的中国银行。此后,建行不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2004年,建行进入新加坡银行市场;2005年,进入马来西亚;2008年,开设美国芝加哥分行。2013年,建行成功在巴塞罗那设立了欧洲区域总部,展开欧洲市场拓展。目前,建行已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0家海外机构,涉及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国际化发展中,建行实现了资产和利润的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建行海外资产规模达1.2万亿人民币,国际化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占全行总收入的32%和17.7%。此外,建行在国际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包括在跨境支付、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 1. 海外业务集中度不高

建行在国际化过程中,海外业务集中度不高,市场分布较为分散。在建行的海外机构中,部分机构业务规模较小,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能力和效益。此外,在某些地区,建行的市场份额较小,与国际顶尖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 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海外客户对如何利用中国机遇和资源需求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建行在海外客户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也许,建行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提供更加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3. 风险控制需加强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建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特别是海外业务涉及的风险更为复杂,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为降低风险,建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对海外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三、国际化发展战略建议 1.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当前,欧洲、非洲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建行应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开展跨境融资、技术转让、金融创新等方面合作;同时要积极探索合作模式,通过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 加强客户服务能力

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摘要]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逐步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本文以中国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银行、国际化战略、战略选择 一、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一,香港、澳门的发钞银行,2007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第九位。旗下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等机构。集团经营业务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分别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其中商业银行业务为集团传统核心业务,并创造绝大部分的营业利润。 二、当前中国银行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1.海外机构覆盖尚有空白,海外并购合作不成熟。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中国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日本、伦敦等地,皆属于亚欧大陆区域。而对北美的纽约和芝加哥等金融中心、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及大洋洲地区覆盖较少,且层次相对较低。 中国银行目前除有兼并香港同澳门金融机构的经验外,并无实质的境外合作(如银团贷款)和并购实践。在海外的经营都主要依靠于自身网点机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成果与收益较慢,不利用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易处于 劣势。

2.业务和收入结构单一,机构服务水平滞后。集团过于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非传统业务收入比不到20%,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不够。所以同其他成熟的跨国金融机构相比,缺乏抵抗东道国金融政策风险的能力。 逐级上报下行的审批制度放置在层次冗杂的集团内部机构间运行,直接导致了企业业务周期的漫长和效率低下。在外资银行完全进入市场进行服务质量竞争之后,高端优质客户流失情况严重。 3.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低,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窄。由于大部分的收益均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利差,造成银行内部产品陈旧,变通极少。而国企惰性也导致其在新兴的个人信用卡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上较其他跨国银行起步晚,发展慢,难以拥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同国外各大银行相比,中国银行的融资途径仍然主要集中在境内上市和在美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融资范围区域化,手段单一。 4.跨国经营能力不足,人才匮乏 (1)对国际惯例缺乏了解。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中国银行内部计划经济依旧明显,极容易将国内的做法直接照搬早国际经营中去。最明显的人员定期回调,三年一换,外派人员刚熟悉业务就被调走,又换新人。(2)经济实力尚算薄弱。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和人均利润率均远低于外资大银行。(3)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由于金融行业开放时间尚短,有涉外业务经验和熟悉相关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手段的员工稀缺。而且在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上,不如条件优越、业务规范的外资银行。 三、当前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入路径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入路径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可能遇到的路径选择问题。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进入路径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现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路径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背景 面对国际化市场,我国不同的银行策略选择差别较大。由于政策性银行主要受服务于政府政策,本文不作讨论。商业银行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银行倾向于在全球采取绿地投资方式自设机构,工商银行采取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并举,是目前我国开展跨国并购交易最多的银行。金融危机以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了国际化布局,对于大型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而言,其国际化发展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路径是否同样适用其他类型的银行,银行国际化发展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如何创新对外投资模式。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二、文献综述 银行国际化在进入路径是指银行通过采取进入东道主国家和地区的方式,一般包括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和战略联盟三种方式。刘振宇(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建立了一个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的博弈模型,研究表明收购价格、垄断利润和新设投资的利润对跨国银行对外投资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同样使用博弈方法的还有杨建清等(2022)、陈谦勤等

(2022)学者。王爱民等(2022)首先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分析新设和跨国并购进入模式,然后对跨国银行进入我国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和母国地理位置相近对跨国银行进入我国投资有正向影响。卢刚(2022)对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实现战略联盟的条件较为苛刻。关于业务国际化路径的研究,王元伟(2022)将中资银行走出去路径分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就是所谓的机构国际化路径,间接渠道就是业务国际化路径。所谓业务国际化就是境内银行对辖区内走出去提供如内保外贷、境内外联动产品、海外直融直贷、互联网金融跨境业务等多个维度的金融服务过程。张军(2022)把银行业务国际化路径分为贸易融资类、外汇交易类和投资类,即从基本的资产负债业务到理财和托管再到衍生品等业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是由银行同质性的假定转向基于银行异质性假说的研究,细分了不同类型银行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措施。刘博等(2022)等学者率先研究了银行异质性与银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显示,高效率的银行更倾向于国际化和FDI。蒋冠宏和蒋殿春(2022)也基于企业能力的异质性发现效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主国家。王元伟(2022)认为五大行适合直接渠道,中小银行适合走间接渠道实现国际化经营。 总体来看,学者认为不同性质的银行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国际化经营道路,银行运营效率对银行国际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创新的模式进入国际化市场。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选择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目前,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众所周知,银行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化经营的概念、影响和机遇三方面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国际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经营管理和资金流转的过程。国际化经营的核心是将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扩展到国际市场,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市场、新的资源、新的合作伙伴和新的技术,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银行业的实践中,国际化经营主要包括跨境贸易融资、跨境投资和资产管理、国际支付结算、贸易融资、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 二、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了银行的市场份额 当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开拓业务时,其业务需求的增长将会对外界产生积极影响。首先,这会增加银行的规模,从而提高其国内市场份额;其次,这会增加银行的经济实力,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再次,这会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国内市场上更加具有优势。 2.增强了银行的创新能力 银行的国际化经营能够帮助其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而推动其开展创新。跨境融资、跨境支付等业务都需要银行不断地开展创新来适应客户需求,因此,国际化经营能够帮助银行提高创新能力。 3.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的重要目标。通过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可以帮助我国银行更好地服务国际市场,提高人民币的交易和使用频率,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国际化经营的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不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同时也会带来众多的机遇。 1.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国际化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提高其国际经营的水平和竞争力。 2.开拓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是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国际化经营,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开展跨境贸易融资、跨境支付、资产管理和贸易融资等业务,进而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业务的收益。 3.弥补国内市场的短板 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提高其国际化程度。通过国际化经营,商业银行可以弥补在国内市场上的短板,借助国际市场来提高自身的规模和效益。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国际贸易融资和跨境投资增长持续加速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海外投资的逐年增加,银行的国际化运营业务也将加速增长,其中,国际贸易融资和跨境投资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2.跨境支付和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 随着人们跨境支付需求的逐年增加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将延续跨境支付、资产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3.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要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从目前国内银行开始的国际化经营看,在风险管理、盈利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组织形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然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1、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上走出国门,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还有不少企业设立海外机构,中国也正在更多地产生自己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外之间密切而频繁的经济往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着国内市场,单纯经营人民币产品,或者仅仅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银行适应新形势和实现新战略的必由之路。 2、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在其他行业发展竞争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正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与国外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已经现实地、迫切地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是非常低的.这不仅是从国际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而且,与我国其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比,这一判断也是成立的.目前,国内一些大银行的市值和一级资本规模都已进入了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但就经营的地域范围、业务范围、经营结构来讲,还不敢妄言国际化. 至1998年年底我国已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183家,其中外资银行125家;已设各类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554家,此外还有大批此类申请等待受理,充分反映出我国已逐渐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竞相看好的热点。从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2007年,中资银行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但截至2006年底,四大国有银行海外机构的总资产仅为2268亿元,只占它们总资产的1%,即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也仅占总体的3%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然是国内市场、国内业务和国内客户. 由于国际化发展历程较短,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与世界知名跨国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无论从国际化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看均相去甚远.例如,目前外资银行的引进,仍采用开放初期的“严进入、限业务、宽政策”的措施,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尚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除中国银行以外的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距国际化的标准尚远,它们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银行要跻身于世界银行业之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汇报 [摘要]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一种必然趋势。伴随近几年来中国逐渐解除金融政策壁垒,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在各家外资银行不停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同步,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探索国际化经营战略之路。本文以建设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朴研究、分析。[关键词] 建设银行国际化战略 一、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现实状况 中国建设银行是植根于中国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市值与盈利水平均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二位,ROA、ROE全球领先;ATM拥有量位居同业首位,中长期基建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国内同业第一,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均在国内名列前茅。截至一季度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12,689.82亿美元(人民币86,746.3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拨备覆盖率到达141.8%,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8.44亿美元(人民币262.76亿元)。 伴随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逐年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其实现形式重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控股海外当地某些金融企业,直接进入当地市场。这样既可以借助该收购金融企业在当地机构网络和已经有人力资源迅速开展业务,同步也防止了在海外开办企业在企业文化和市场开拓上难题。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海外设置分支机构,直接纳入总行分行管理系统管理,便于与国内分行进行业务直接连通。这部分分支机构主营业务多在国际结算、外汇清算等境内业务延伸范围内。 (一)建设银行重要境外附属企业 1、建行亚洲 建行亚洲是香港注册持牌银行,重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人及商业银行服务。年,建行亚洲加强网点扩充及多种电子渠道建设步伐,在港澳地区零售网点数量已增长到36 间,并开发14 项新电子渠道服务以及“乐年理财”、“黄金买卖”、“人民币支票户口”等18 项新产品。 2、建银国际 作为建设银行设置于香港并面向全球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全资子企业,建银国际通过与建设银行总部及境内机构联动,主营业务覆盖IPO、上市企业回购与增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对策

国际服务贸易课题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学院专业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二O一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摘要: 进入21后,随着中国入世成功以及经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国内融入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对外投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出现了较大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需要、外在市场的对外贸易支付需要和对外投资需要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等因素不断促成本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开展。 作为经济资本占用少、综合回报率高、业务联动强的主营业务,国际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新时期加速推进战略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将借此机会从介绍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种类入手,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出原因,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战略应对措施,以此大力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业务现状发展对策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种类 1、国际业务中的负债业务 (1)吸收各种存款 A、吸收当地存款人的存款 当地存款人包括当地各种企业、机构和个人,当地存款的货币种类有当地货币和其它国家货币两大类;存款的期限一般属于短期,也有部分中期存款。 B、吸收当地同业的存款 当地同业存款是当地银行和其他国家银行存放在本国银行的资金,所吸收的当地存款的货币种类也是有当地货币和其它国家货币两大类;期限分为短期和中期两种。 (2)发行国际债券

国际债券是指一国的国际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或国际组织机构为筹集资金在国际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国际债券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A、以发行的债券是否以发行市场所在国货币为面值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B、以是否公开发行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C、以发行债券的利率情况划分,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和限定下浮债券。 (3)短期国际商业借款 短期国际商业借款主要是指向其他银行借款,即同业拆放交易,银行同业拆放主要是为了调剂头寸余缺和获取利差收益,最终才贷给需要短期资金的工商企业。其特点是:期限短、金额较大、手续简便。 2、国际业务中的资产业务 国际信贷与投资是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的资产业务。国际信贷与投资与国内资产业务有所不同,这种业务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国外借款者。 (1)进出口融资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这种资金融通的对象,包括本国和外国的进出口商人。商业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资金融通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A、进口押汇,进口方银行承做的一种特殊的间接贷款业务。 B、出口押汇,由出口方银行所承做的贷款业务。 C、出口信贷,商业银行在政府的鼓励下,为促进本国商品和劳务出口而向贸易中的有关当事人提供的一种融资方式。出口信贷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D、打包放款,票据承兑,福费廷,国际保理等。 (2)国际放款 国际放款是商业银行在国外从事的与贸易无直接关系的资金贷放业务,主要目的是盈利。由于超越了国界,在放款的对象、放款的风险、放款的方式等方面,都与国内放款具有不同之处。商业银行国际放款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编者按:2015年年初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依然火爆,各大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均加快了步伐。2015年3月23日,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子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清算业务,而不久前中国农业银行与丝路基金正式开展合作并办理了首笔业务,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成为丝路基金第一家境外合作银行。而在20天前,中国建设银行的伦敦子银行建行(伦敦)获得了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资格成为首家在欧洲获得牌照的中资机构。2015年2月26日,中国银行为国际航空集团旗下的英国航空公司成功做成全球首笔离岸人民币飞机融资业务,总金额达27.5亿元,期限12年,用于英国航空公司购买两架空客A380型飞机。2月9日,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的人民币清算中心正式启动。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吸引着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加入,显然中国金融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等多个国家全球战略的实施,在国际排名节节上升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最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十年过去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

是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实行了国际化战略,而且一些中小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始了国际化探索。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127家分支机构,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美元。这些数字仍在上升之中。2014年,中国银行新设了8家海外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新设了9家机构。 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背景 尽管中国银行业开办国际业务由来已久,但银行的海外发展一直进展缓慢,为什么直到近十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才取得迅速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在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我们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专家拉格曼(Rugman,1981)提出的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最近1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不论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从而更加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中国银行业改革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的大幅提升。经历了1990年代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补

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金融业是金融的主要构成部分,而金融又是国家经济的中心,由此可见金融业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经过很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且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等上起到的作用愈来愈大。本文将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业的发展概况相结合以明晰中国金融业发展与变革的基本定位,其中涵盖了国际影响力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加快速度转型;扩大开放;加大力度监管;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等方面。本文针对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并为如何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国际化;金融体系;资产负债

目录 摘要 .................................................................. I 一、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基础 . (1) (一)平稳地增长的资产负债规模 (1) (二)稳步上升的盈利水平 (2) (三)持续上升的资本 (2) (四)较宽松的流动性 (2) 二、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3) (一)经营方式亟需转变 (3)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 (3) 三、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4) (一)体制建立滞后于金融业业务运行 (4) (二)金融业内控机制制约其国际化发展 (4) (三)银行国际化发展缺乏环境支持 (5) (四)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 (6) 四、推动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建议 (6) (一)健全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 (6) (二)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 (7) (三)提升金融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央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下发了四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抓住和利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始终把金融支持“三农”工作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加快农

村金融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现状 总体看,“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逐年增加,支农服务方式逐步改进,较好地促进了“三农”发展。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类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余额达到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7万亿元的19%,比“十五”初期增加1.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7%。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银行信贷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资金需求总量更加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其次,服务需求方式更加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