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04、台湾文创园区营运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

004、台湾文创园区营运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

004、台湾文创园区营运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
004、台湾文创园区营运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

台湾文创园区营运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

陈畅周威

摘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社会认知、政策引导以及多元化灵活的营运模式是工业遗产复活的关键。台湾文创园区大多利用城市中闲置的工业厂房或被认定的工业遗产,这些园区为城市提供了文化创作与渗透的平台,同时也为工业遗产提供新的生命。市场为主的灵活的运作模式、文化产业、历史保护的政策要求,以及闲置空间再利用的计划促使文创园区与工业遗产两者发生碰撞,并为城市培育了文化与活力。本文基于对台湾典型文创园区的考察和比较分析,从营运模式的角度阐述运作文创园区和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多元方式,以及政策制度给予的鼓励与调整,期冀为大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关键词:台湾文创园区营运工业遗产

1.台湾典型文创园区概况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形成大量的文创园区,其中不乏利用废旧工业厂区、港口仓库空间建设文创园区和文化集聚区的成功案例。

1.1.台北华山1914艺文特区

台北华山1914艺文特区位于台北的金山北路,占地3公顷。始建于1916年,为民营芳酿株式会社酒造厂。1949年因专卖局改制为烟酒公卖局,改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台北第一酒厂,产权归为国有。1987年,酒厂外迁,旧有闲置厂房临时性向外出租,国内及国外艺术家进驻。1997年成立的“华山艺文特区促进会”,开始进行文创产业的经营。2003年政府对厂区内部分建筑物认定古迹,并调整土地性质为“创意文化专用区”,“华山创意文化园区”正式设置。政府运营园区将近4年后,委托文创公司运营,政府以ROT方式交付15年经营权,并设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基地”,提升园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力。

图1华山1914艺文特区内保护工业厂房图2华山1914艺文特区内电影馆园区保留原有工业厂房的基本格局和古迹建筑,改造更新延续原有厂区风格。内有展览馆、艺术工作是、图书馆、创意精品商店、电影院、特色餐厅等功能。曾经举行过大型记者会、新品发表会、展览活动、颁奖典礼、国际展演会、教育训练会以及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是台北著名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观光节点。

1.2.台北松山文创园区

松山烟厂位于台北市光复南路,占地7.2公顷。兴建于1937年,前身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场”。建筑风格形式简洁典雅、并有巴洛克式庭院和为了消防而设置的大面积荷花池。1945年,台湾省专卖局接收松山烟厂,为台湾战后最具代表性的烟厂。1998年,烟厂停止生产。

2001年,台北市政府将其确定为第99处市定古迹,古迹保存范围包括办公厅、制烟工厂、锅炉房、一至五号仓库为古迹本体,莲花池、运输轨道及新建仓库一。在更新过程中不但注重历史古迹、厂区环境的保护也注重新建建筑与老建筑的对话,地区东北侧新建了诚品生活馆和下沉广场,内部有书店、零售、餐厅等多元化经营。园区内的巴洛克式花园得到完整保护,另外区内还对原荷花池进行了生态保育。

图3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平面图(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

图4松山文创园区内保护工业厂房图5松山文创园区内生态池保育

文创园区提供了大量的展览展示空间,设置年度设计展览,举办各种活动,同时吸引不同类型的设计工作室入住。实现了工业遗产建筑的再生与复兴,成为台北市设计及文化创意产业旗舰与发展基地。

1.3.台南十鼓仁糖文创园区

台南十鼓仁糖文创园区位于台南市郊,占地约7公顷。园区前身仁德糖厂可追溯到1910年建造的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筹建的车路墘制糖所,1969年更名为仁德糖厂,权属于台糖公司。2003年7月1日仁德糖厂停产关闭。台湾糖业公司的量贩事业部及休闲游憩事业部先后进驻仁德糖厂。2005年十鼓击乐团租用仁德糖厂建立十鼓文创园区,开启了百年糖厂文化可与鼓乐文化的有机结合。

图6台南十鼓仁糖文创园区

目前,园区内保留了制糖的主要厂房、设备、运输轨道等,并形成制糖工艺的科普教育游线。同时结合十鼓乐文化和历史改造部分厂房、仓库为鼓博馆、击鼓体验教室、剧场、餐厅、商店等。并结合厂区内的烟囱、古树,进行环境设计形成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在园区内可以了解全面完整的制糖工艺、了解十鼓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以及体验和欣赏十鼓打击乐。

图7十鼓文创园区内保留的轨道图8十鼓文创园区内降温水槽改造的剧场

目前,台南十鼓仁糖文创园区是十鼓击乐团向台湾糖业公司租赁,租约一期为十年。在资金部分,由十鼓击乐团自负盈亏,门票是收入主要来源(门票为399元新台币/人,约为85元人民币/人),虽向公部门申请经费或是有赞助厂商,资金方面仍显不足。

1.4.高雄驳二艺术特区

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位于高雄市高雄港第三船渠内,占地约1.1公顷。建于1973年,原为高雄港二号接驳码头旁的废弃旧仓库。2000年因寻找国庆烟火施放场域的一个偶然机缘,发现这个具有实验性的空间。在热心的艺术家及地方文化工作者的推动下,于2001年成立驳二艺术发展协会,负责运营该地区。2003年由树德科技大学发展地方艺术工坊接手,推动驳二艺术特区成为台湾南部人文艺术实验创作场所与工艺创意发展中心。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承租驳二艺术特区。

图9驳二艺术特区地图(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tw)区内以展演剧场为主,并有大量的艺术工作室,同时有少量的餐厅和商店。多元的艺术文化展演空间,不仅针对艺术界人士,也开放给一般市民。园区呈开放式,没有围墙和特别的界限,与周边城市融为一体。开放空间有大量的雕塑艺术作品展出,室内展览演出大部分为收费项目。

图10高雄驳二艺术特区内艺术品展示

2012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开始租用台湾糖业公司的蓬莱仓库,扩充园区规模,吸引文创工作者群聚,增强文创能量。高雄政府提出《人才回流》政策,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入住园区,并在高雄市扎根,以提升高雄的设计环境与产业竞争力。

1.5.小结

以上每个园区在空间利用、环境塑造、景观特征上都形成独特的气质,运营方式和主要发展方向也有一些差别,但对于现代艺术与历史工业厂房的结合是这些园区的共同特点。园区独具味道的小空间都源于对工业空间的改造与精细设计。另外,根据原有厂区的权属情况选择适当的管理者和营运模式,也是园区成功的关键。

表1台湾典型文创园区运营比较(根据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thread-1433-1-1.html

等资料整理)

2.灵活多元的营运模式

2.1.政府运作

这种模式大多是园区权属为政府,功能具有展示属性,如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由政府负责运营、管理和修缮。这些园区中一般有大量的古迹和历史建筑,展示功能对建筑物的破坏较低。

2.2.政府支持,民间运作

这类模式的园区一般为公营企业暂时废弃的空间,如铁道仓库、酒厂与糖厂等。政府投以大量财政补助用来推动和发起民间艺术活动和公共活动。如华山1914艺文特区,高雄驳二艺术特区。这种运作模式下的园区开放和公共性较强,比较注重与周边城市和社区的融合,为城市居民提供创意文化空间和积极的室外空间。

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中连续的自行车道和人行空间串联城市慢行系统——西临港线自行

车道路线,使市民在健身休闲的同时进入到该区域。同时借助自行车道将城市海港周边的各个景点串接起来,并与地铁系统接驳,加强艺术特区与城市的互动。

图11高雄驳二特区慢行道

图12西临港线自行车道路线(来源:http://163.32.129.12/tm2009/A19/05_01_10.htm)

2.3.委外经营

委外经营是目前园区运作最常使用的模式,政府不负担财政责任,完全交给民间经营、管理。民间企业或机构在经营文化事业的同时开展一定量的商业活动,来补充文化事业的资金。这类模式的商业活动由营业者自负盈亏,文化活动会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助。

这种运作模式下,建筑改造和设计是政府控制引导的重点。如果园区内有古迹及历史建筑,经营者不能破坏,且需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复和保护。若是一般空间,经营者可根据需要进行室内改造,但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需要按照《都市计划法》的要求,并经过都市计划委员会审议。

委外经营可细分为多种类型,如OT(营运-转移,Operation-Transfer),ROT(扩建、证件-营运-转移,Rehabilitate-Operation-Transfer),BOT(兴建-营运-转移,Build-Operate-Transfer),LROT(租用-更新-营运-转移,Lease-Renovate-Operate-Transfer)。无论是哪种委外经营模式,政府委托民间部门营运一段时间后再收回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其差别在于对政府公有资产的改变由谁开展,由谁投资。同一个园区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委外经营模式,如华山创意园区存在ROT、OT、BOT组合的营运模式,可谓是“一园三治”。

图13华山1914艺文特区运营模式图

表2委外经营的多种类型(来源:根据陈怡君(2006)整理)

台北松山文创园区采取的BOT模式,在对原有烟厂进行有效保护与再利用的基础上,建设了文化商业综合体和体育综合体,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创空间。

松山烟厂基地新建发展用地功能包括有“松山文创园区”与台北大巨蛋体育馆建设用地,该建设场地于2006年10月由发展商取得BOT权利,正在建设可容纳4万人的大巨蛋体育馆。此外,还有百货主题商场、五星级饭店及办公大楼等,已经接近完工,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平衡项目的资金。

图14松山文创园区计划分区示意与规划图(来源:台北市议会公报,第86 卷,第10 期,松

烟文化园区BOT 案)

政府对松山文创园区的开发实行BOT的方式,根据建筑的历史属性对园区进行分区规划。A区属古迹与历史建筑区域,由政府进行修复;B区采用政府规划方式办理BOT,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基地,以引进民间充沛资金及借助民间之经营效率参与公共建设。通过BOT计划,结合民间经济力量,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以50年为期限由民间兴建及营运。将B区盈利挹注A区古迹、历史建筑的修复及维护管理,推动古迹活化、市民美育、文化产业育成、艺文实验与创新、基础文化培育等。

而后,政府又推出以松山文化园区为BOT开发的大型室内体育馆——台北大巨蛋。最终形成以松山烟厂为中心的文化展演、运动休闲、商展购物等多功能的台北文化体育园区,开放松山烟厂的古迹,提高地区的土地使用效率和文化气息。

图15以松山文化为BOT开发的大型室内体育馆(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

2.4.经营团队

委外经营的意义不仅在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为公共工程引进民间的效率和创意,从为城市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设施,同时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营造意识。民间的经营团队至关重要,影响园区的文艺活力与发展方向。在台湾,民间的经营团队除了文化营运公司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

艺企合作。透过资助策展、补助艺文活动,产业可以建立与创作者之间的伙伴关系,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者提供设备与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为产品与企业形象做营销,促成产业与艺术联结。

产学研转移。园区引入学校或研发企业,将研发成果获利补贴至文化创意产业,并提供相关支持,如培训、教学、咨询等服务。

非盈利组织主导运作。艺术团体、基金会、文教组织等进驻创意文化中心,可以发挥其艺术、文化、科技、沟通、咨询等特长,寻求共同合作单位进行长期运作。

3.文创产业与工业遗产的结合

3.1.历史保护——文化的创作源头

台北文创园区的丰富多彩在于创作源头,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台湾文化部门设置文化资产管理局对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的古迹、历史建筑、聚落、遗址、文化景观、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古物和自然地景进行评估、确定与登录。这里面包括大量的工

业文化遗产,如华山1914文艺特区的前身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台北第一酒厂,松山文创园区的前身松山烟草工场等。

另外,台湾艺术界人士将废弃的厂区、码头、仓库、铁路视作具有实验性的空间,其空间的原始性和野性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具备诱发文化、创意、艺术的能力。废旧的仓库为艺术家提供新颖的作品展示空间,这种展示的气氛与传统的展览馆、美术馆不同,场地本身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因此,台湾文艺界、艺术团体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工业遗存的保护作出一定的努力。

同时,台湾整体的社会意识对于历史产业空间也相当重视,特别是对酿酒、制糖、港口等历史上的主导产业,台湾社会注重传统产业的科普工作。另外,由于土地私有制,建筑与土地的更新速度较低、且对更新方案需要取得更多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的认可才可实施。3.2.产业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产业发展开始进行调整,开始注重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注重文化对社区、城市和公民的影响。首先,从社区总体营造的角度,以地方文化的发展振兴产业和再造社区。2002年推出《挑战200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计划明确创意产业的概念,并首次将原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化创意产业之下,并独创创意生活产业等类别,期望通过行政力量,打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2009年政府提出《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并与2010年颁布《文化创意产业法》。在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大力推动下,加大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民间资本运营创意文化园区的ROT方式,实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造具有台湾本土文化特色的商品,从而提升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将强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感。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促使城市空间功能更新和调整,同时提升社会的文化认知。

3.3.一拍即合——闲置空间利用计划

2001年,台湾地方当局提出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提出结构安全的闲置空间(古迹、历史建筑或未经指定的旧有闲置建物或空间)进行再利用,可用于推展文化艺术。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闲置空间不但反映历史建筑风格、建筑语汇、空间及使用型态,也反映了周边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脉络及环境肌理,如当地产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文化等,因此许多闲置空间成为现代城市里重要记忆空间,是城市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看得见的历史。同时闲置空

间的租金相对低廉,并有一定的政府补贴,这就为文创产业的落脚提供了基础。大量文艺团体,文化公司租借闲置空间,其中又以大面积的工厂、港口仓库为主,形成文化集聚区。

闲置空间的划定可根据政府指定或地方民间发起,进行再利用规划,规划中包括对闲置空间的土地及地上物的取得方式、资金运作方式、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经营模式等方面。并在再利用过程中争取政策、制度和执行层面的努力。

图16闲置空间再利用流程

可以说闲置空间计划是文创产业发展和历史保护、工业遗产保护的结合点。该计划的提出促使更多的闲置产业空间与艺术结缘得到再生。当前台湾不论是文化政策或是都市发展计划中都包含闲置空间再利用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层面带来的效益。创意产业注入闲置空间的意义除了保存城市记忆、焕发老建筑的新生命之外,还为城市周边环境和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3.4.发扬广大——城市文化与社区营造

工业遗产、废弃厂房、仓库的文创利用,促使台湾增加大量的文化空间,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气息。台北文创群聚推动计划推动台北形成双L轴带的文创群聚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11个创意街区,文创产业为这些地区注入文化活力,促进街区文化意象的形成。

图17台北文创群聚推动计划(来源:

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tw/frontsite/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List&subMen uId=30202&siteId=MTAx)

2010年,台北市提出“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 URS)推动计划”利用公有闲置空间及更新的闲置建筑,透过政府与民间合作模式,结合文化创意与房地产业,以再生的概念重新思考城市的价值。将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库、铁路规划形成不同形式的文创群聚区,打造传统、人文、创意、次文化等创意街区,以群聚效应与产业的带动,建构成一个创意城市。

文创园区对工业建筑的复活让城市的空间充满文化气息,增强了人文氛围,给市民更多机会去进行艺术创作,欣赏艺术创作,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文化品味。同时这些文创园区的展览、培训、聚会、餐饮空间也为周边社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对社区而言,复合功能的文创园区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空间,而被赋予社区总体营造与社会教育的使命,属于另类的地方文化与民众活动中心。

4.对大陆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启示

4.1.遗产认定与保护优先

工业遗产作为历史遗产的重要部分,应建立法律法规对建筑物、构筑物和附属设施其进行评估、认定、登录,建立工业遗产档案,提出功能更新的改造方法以及修复、维护要求,并对大型厂区提出格局保护的要求。保护是再利用和城市更新的基础。随着城市产业升级调整,大量的工业厂房(区)面临着拆除和再开发。此时,政府应把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在一边,组织文化、历史、社会、产业的相关专家进行评估。认定后编制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为城市的发展保留地域文脉。

4.2.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不但要对遗产保护进行奖励和资金支持,也要积极引导文化、创意等多元产业的注入。政府应提供更多的鼓励政策,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更宽广、全方位的战略思维来审视各种有形无形工业遗产,协调相关单位共同合作,避免工业文化的消失与损伤。目前,很多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创园区面临土地性质和建筑性质与现行政府要求不符的情况。如天津“巷肆”、“意库”等文创园区在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土地使用性质依然为工业用地,而不是现有的文创功能。今后是否对类似情况提出相应政策予以正确引导和管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

4.3.发挥民间力量积极运作

目前大陆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运作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企业自行出租或二者结合。以天津为例,橡胶四厂由文化企业租赁,开展建筑设计、文化展示等文创产业;三五二二厂由政府协调沟通,将部分厂房出租给美术学院、设计机构、研发机构等;第三棉纺织厂由政府收购再租赁给文化机构和企业。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缺乏民间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厂区的改造和更新也缺乏话语权。借鉴台湾文创园区的运作模式,可为民间机构提供广阔的实施空间,促进积极性和活力。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遗产的再利用来说,物质空间固然重要,但运营的策略更是举足轻重,在适当的模式下生长、繁盛,然后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是文创产业对工业遗产的作用所在。

4.4.与城市文化发展结合

一个城市的活力需要文化与创意的不断注入,无论是工业遗产保护还是其他历史保护都是在为城市文化积累财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识和认知会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提升。产业空间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工作坊、文创培育基地、咨询交流中心、展示集合场所、实验行动研究室或是人们在城市漫游、闲逛、发呆的空间,会为城市增添特别的魅力与文化气息。同时这种开放、积极、活力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也会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0616022921.html,.tw

4.陈怡君,闲置空间再利用之再利用研究——以台中二十号仓库为例,台湾中原大学,2006硕

5.台北市议会公报,第 86 卷,第 10 期,松烟文化园区BOT案

6.汤舒婷,通往创意城市的闲置空间再利用---以中山创意基地URS21 为例,台湾新竹教育大学,2012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陈畅,规划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威,规划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工业遗产保护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近几年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留下千古遗憾。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城市建设和工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拆毁,大量珍贵实物档案消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工业遗产的基本内涵及保护的意义 目前我国尚无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和保护条例,世界各国现基本依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所制定的相关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审美启智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根据这个定义,青岛工业遗产的基本类型应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及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机械设备、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人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青岛的工业遗产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青岛社会发展的信息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还要大。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重新引入的功能大致有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 (一)城市开放空间模式。中山市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原为粤中造船厂,属地方性中小规模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 (二)旅游度假地。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价值,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还有李林和肖洪根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 (三)博览馆与会展中心。福州马尾船厂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东南大学编制的《南京城外秦淮河规划》中,把晚清的工业厂房建筑辟作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而民国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在的功能,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 (四)创意产业园。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

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 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工业遗产保护与规划

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初探

摘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大多数工厂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正急速地从城市中消失。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利用工业遗产;如何既妥善地保护工业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本文以工业遗产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以及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措施、开发模式、改造手法等方面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探讨, 为解决工业遗产如何在现代化中实现有机的延续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改造利用 一、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这些工厂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旧工业区一般具有良好的土地区位,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使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演变成为城市中心区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由于土地价值的潜力巨大,土地开发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首要选择。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工业旧址正急速地从城市空间中消失,面临不可逆的拆毁。然而,正是这些古老厚重的厂房、高大的烟囱、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见证了一段城市历史,承载着工业文明。 二、研究的原因和目的 我国从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兴衰,到建国后辉煌的工业史,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许多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被拆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巨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建筑,城区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如何对待这些废弃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安排工业遗产的存废,既妥善地保护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正确解决新区域的开发与工业遗产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三、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3.1历史价值 早期的或者是开创性的遗产资源拥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资源都记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类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文化等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的载体。通过工业遗产的保留和保护实现解释和印证历史事件,传递历史信息的目的。 3.2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既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其应有的收入,又对社会作了贡献。工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政治和社会对生产的影响,这正是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 3.3 科学价值 工业遗产与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_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66 专题报道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 长兼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非常欢迎各位专家参加这 个会议。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是 一个重大课题,又是一个现实话题,也是很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工业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具有很高价值的工业遗产被拆掉,需要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怎么解决传统工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更新改造问题,不仅仅是遗产的物质空间环境问题,更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并且因此会牵涉到社会结构的调整,比如说工业企业搬迁,带来的产业工人重新就业、新的职住分离问题等,需要大家研究和探讨。全国各地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相对而言,技术、资金问题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尖锐,现在更突出的是立法、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跟不上。我觉得归纳起来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如何看待工业遗产的价值,到底是文化价值、遗产价值、建筑价值、土地价值,还是其他的?要从规划、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把工业遗产放到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里看,要把特定的工业建筑放到土地利用、环境质量、就业平衡的环境里考察。二是政府、企业、市民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城市规划应该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三是具体操作问题,如何对待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要求,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最核心的问题在哪里,保护和利用有哪些具体的技术,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等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我们希望各位专家能够贡献自己的宝贵经验,引起规划行业和社会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对于全国规划行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过去十多年,国外在谈工业遗产保护,我们在埋头搞建设。真正的文物早被列入保护对象,也还面临着破坏,更不用说没有列入文物的东西,我觉得现在来谈工业 遗产保护和利用正是时候,再晚就来不及了。 讲到价值问题,大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 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首先要找出工业文 化遗产和其他遗产不同的地方,要强调的是产业 本身的历史价值,包括文化的、技术的。工业遗产 的价值在于工业生产特殊的工艺,以及工艺所反 映的时代工业文明,这是工业遗产的第一价值。我 们不能带着过去固有的审美标准,也不能带着现 在审美选择去看待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一个时 代的标志。第二,工业建筑往往占地大,空间很 大,抗震能力和结构强度比一般的民用建筑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不能轻易认为工业时 代过去了,所以工业时代依赖的文化载体也没有 那么重要了。即便只从物质空间角度来看,也不 要轻易把工业厂房成片拆掉,加以利用会得到很 大价值。简单地把它们列入文物也未必好,不是说 它们没有文物价值,而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制情况 下,列入文物就意味着死掉了。第三,工业遗产意 味着土地资源,意味着更小的拆迁成本。如果没有 看清楚,如果这片土地不是直接改用于公共活动设 施的话,宁愿暂时保留为工业用地,把这些资源暂 时放一放。假如现在很仓促地把它变成商业用地, 很快下一轮中国建设高潮就会把它拆掉。 在搞清楚保护的对象、保护的目的、保护的 思想的前提下,一定要把保护的内容纳入同一个 规划,不能让保护规划游离在规划体系外面,这 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做了一个历史风貌区保护规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科技、绿色”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化推进,特制定《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容。 第三条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 (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39,Supplement ,2009 工业建筑 2009年第39卷增刊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李兵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 266033)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结构的重组,城市旧工业区进入改造、整合阶段,工业遗产何去何从引发广泛关注,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是物化了的人类工业文化。按照文化遗产的分类,工业遗产包括可移动的工业文物、不可移动的工业建筑群和工业遗址、非物质工业文化等。就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 THE INVESTIG ATION ON PR OTECTIVE REUSE MODE OF URBAN -IN D USTR 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Li Bingy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China ) Abstract :Cities in China grow rapidly during the period of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Upgrading adjustments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rings recombination of f unctional configur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a city 1Old urban industrial regions get into the stage of re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1How to deal with industrial inheritance causes extensive concerns 1Industrial inheritance ,which is in the categ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materialize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1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inheritance comprises transportable industrial relics ,untransportabl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and ancient ruins ,and immaterial industrial culture ,etc 1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form and renewal ,and the mode of protective reuse 1K eyw 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use 作 者:李兵营,男,1964年出生,副教授。收稿日期:2009-04-20 1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的认知 工业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民间研究团体基于“工业考古学”对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遗迹、遗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1968年大伦敦工业考古协会成立。1969年美国制定《历史性的美国工程纪录法案》。1971年美国的工业考古协会成立。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197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三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上成立了世界性的工业遗产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 orge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工业文 明世界遗产。到2005年底,全球已有22个国家的30多处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年巴 塞罗那国际建筑协会第19届大会明确提出对“模糊 地段(Wasteland )”———包含城市中诸如工业集合、 火车站、码头等废弃地段的保护与再利用。2003年 7月,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的TICCIH 第12届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达成了普遍共识[1]。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工业遗产,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 工业建筑遗产并非泛指历史上所有留下来的工业建筑,而是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生产、加工、维修的厂房以及为之配套的仓储、办公、居住、服务等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基础设施,具有公认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 4

浅谈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浅谈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发表时间:2019-04-29T14:22:00.2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郑益鹏[导读] 摘要:城市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最终产物。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京 101100 摘要:城市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最终产物。城市更新有着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而工业遗产正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资产资源,是工业文明的代表,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与探索的价值,蕴藏着深奥的工业文明,其空间结构、建筑风格等的都与现代的工业与众不同,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就目前的形式而言,伴随着城市的更新换代,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重 视程度远远不足,破坏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更好的保护工业遗产并充分发挥它的历史价值变成了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城市更新 一、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加强工业遗产的法定地位 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有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名村等,都极具历史探索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筑能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在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下,文化遗产破环现象也较为严重。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条令,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条例,用来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但在这些保护条例中却没法准确的找到对于工业遗产的相关规定,因此相关法规条令的缺失相当于工业遗产在法定地位上的缺失,这就造成了工业遗产的保护缺乏有效的依据。对于这个问题,要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令,加强工业遗产的法定地位 [1]。 二、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明确工业遗产的功能定位 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背景下,现阶段较少的城市将工业遗产的利用放在社会经济类别的规划之下,因此使得工业遗产的利用缺乏相关政策的保障与强大资金背景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有明确的工业遗产功能定位,合理的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之中去,通过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的考虑及应用,解决当地的就业难现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拉动人们消费,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及减少对工业遗产的破坏等,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三、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编制工业遗产的专项规划,加强保护观念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能还不够重视,在很多城市的项目保护规划方案较为随意,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就要注重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力度,编制相关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定,努力做好工业遗产保护与相关法定法规的衔接规划工作。从而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观念。 下面以哈尔滨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来讲,大多是以沙俄最早在此处修建的中东铁路为工业开端的,之后又经历了沙俄、日本、苏联、中国不同的国家时期的发展过程,使得工业遗产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对于东北地区乃至中国都有着很深的蕴意[2]。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哈尔滨地区的工业遗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价值也经常被人们忽略,工业遗产的精神文明与历史记忆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淡,因此,在这种危机的形式下,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迫在眉睫,要与社会各界相联系沟通,通过以媒体、报刊、书籍或新闻等的形式来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工业遗产,从而稳定工业遗产的重要地位 四、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要注意工业遗产保护的系统性原则 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而言,应从整体进行考虑和采取措施,具体的保护对象可以是工业遗产所在的土地、工业建筑物、工业设施或工业遗产周围环境等,工业遗产的管理者应具有整体意识和观念,将所有要素都充分考虑到并将其应用在规划设计中,将各要素完全展现在人们眼前,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或许在此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等的因素,无法保留某些工业设备,但倘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工业设备作为工业遗产的修饰艺术或遗产景观来装饰及保护,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工业印记,使得遗产文化保存更完整,以致于人们感受更真实。 五、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重视工业遗产的安全性 伴随着城市的更新与进步,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如开展旅游项目,引领人们参观体验工业遗产的文化韵味与历史价值,还可以充分利用工业遗产来开发建设公共休闲空间,或建设工业遗产相关的特色园区等,都是有效利用工业遗产的方式[3]。但就我国而言,现阶段被称为工业遗产项目的大多是早期的一些重金属冶炼或装备生产厂等高污染工业,为了不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要积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如,制定相关的工业遗产环境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进入的门槛,并就污染治理这一环节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等,做到先治理工业遗产本身存在的污染问题再充分利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工业遗产的绿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六、以大连为例,对工业遗产进行分析 大连作为东北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的工业遗产也都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国家历史的变化,它们不仅特征鲜明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研究价值,很多的工业遗产都保留了大量的历史珍贵印记,见证了大连的历史发展过程[4]。在大连的工业遗产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工业遗产认识不足,观念有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房林立,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为了改建经济建筑,有些工业遗产建筑已被拆除或正在被拆,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人们对工业遗产认识不足,观念有待加强,可以通过媒体、报刊、书籍或新闻等多种形式,呼吁人们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二)各机构协作有待提高对于本地来讲,与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机构协作有待提高,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信息的传递或决策产生失误等,因此要加强各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分工,做到任务明确,各负其责。 总结: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在这种背景下,要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力度,将工业遗产与城市相结合,对工业遗产自身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积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其重要的法定地位。在处理好他自身的环境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科学合理的利用,发挥其经济价值,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到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印记。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工业遗产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要深刻的认识到工业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并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工业遗产能够更好的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保护意义

今天,国际社会正在不断地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从被理解到积极保护,都经历过渐进的和不断推动的过程,“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对于文化遗存的发现与认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主观性和功利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文化遗产的认知理念日臻成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理性行为”。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将工业遗产视作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工业遗产就是工业文明的历史体现,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使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更加充实。同时,这些深刻变革的物质证据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某类工业活动的起步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保护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追述以工业为标志的近现代社会历史,帮助未来世代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保护工业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同时,工业遗产对于长期工作于此的众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对它们加以妥善保护将给予工业社区的居民们以心理上的稳定感。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它们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护某种特定的制作工艺或具有开创意义的范例,则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如荆江分洪闸,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建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1954年长江发生大水,通过3次开闸分洪,大大减轻了洞庭湖的负担,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坝的威胁,为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镇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也从中体会到科技的先进力量。又如建于1959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和卫星试验基地,在过去的40多年间,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试验体系,成功地完成了多种型号导弹、远程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以及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这两处工业遗产因具有开创意义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价值,也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工业遗产能够在城市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上海已为市中心的4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招来5000个新‘房客’,加上100万平方米配套用地,使老厂房每年可创造税收租金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万个,盘活国有资产80多亿元,投入放大效应超过10倍”。通过对城市中的工业遗产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底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保护工业遗产,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如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艺术馆是由原本可能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

(完整版)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2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北京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范化推进,特制定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内容。 第三条北京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完备的外观特征和场址情况进行梳理并登记、建档。记录应包括对物质、非物质遗产的描述、绘图、照片、影像等资料。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2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北京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范化推进,特制定《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内容。 第三条北京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 (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通过对太原市工业建筑相关史志、文献的收集、分析以及对现存实例的实地考察、调研,本文对太原工业建筑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太原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业遗产建筑特征保护再利用 Abstract: through industrial building related documents in taiyuan city,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examples of exist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of taiyuan industrial building stage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divided; Of taiyuan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s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is, advances taiyuan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measures.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tecture feature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太原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土地价值上升,以及太原市的一些工业区由于功能性衰退而面临更新改造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工业遗产正面临着毁坏、遗弃以及消失的严重威胁。而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太原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因此,对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使整个城市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物质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文化内涵、对外形象得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太原市工业遗产的现状 1.1 太原工业发展分期 对太原工业遗产现状的了解首先必须清楚太原工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所拥有工业建筑。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太原工业遗产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的统治政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太原的工业建筑具有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根据这些阶段性的特征,太原工业建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晚清督抚统治时期、阎锡山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 1.2 太原现存工业遗产及分布状况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XX大学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工业遗产保护 ——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内容摘要:德国鲁尔工业区曾走过“彻底清除与毁灭”、“毁灭之后再重建”、“回收再利用”到“综合性开发战略”的曲折过程,最后达到了区域复兴的效果,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文章综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分析了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最后针对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熟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保护与再生;鲁尔工业区;蜕变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 史进程,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发生了拆解和重组,许多曾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业遗存如今也因丧失实用功能面临着闲置、废弃、甚至消亡的窘境,“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渐渐凸显于人们的视野中。 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1. 工业遗产的概念 2003 年7 月, 在俄国下塔吉尔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

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其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的主要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这五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才能成为工业遗产。因此, 价值的认定是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基础。 (1) 历史价值 工业遗产是研究近现代工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凝结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的核心要素是时间性和真实性。时间性是指遗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过。时间越长, 相对越珍稀,历史性就越长。真实性是指现存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必须是可信真实的。 (2) 科技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 科技价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共生”论文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 【摘要】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在此领域研究了五十余年。针对我国当前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急需对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般性策略,避免更多的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本文的研究基于生物学“共生”的理论,试图从生物学“共生”的角度出发,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般性改造策略,并初步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以及“共生”概念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工业遗产的评价体系研究,包括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分析和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两个方面。第三部分主要是“共生”策略的探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阐述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宏观层面主要分析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发展建设之间相容并存的“共生”策略;中观层面主要分析工业遗产类历史地段用地性质调整的“共生”策略和工业遗产类历史地段用地功能转换的“共生”策略;... 更多还原【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concern of the study. In China, the work on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just about t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