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法)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禅宗五祖慧能:不是幡动,不是风动,唯有心动。

笛卡尔(实际上是个二元论):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理在气先”。

追问

可不可以详细点啊详细加分好了

回答

唯物主义:主要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元素组成并决定精神,集中于法家人物及其亲近者,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自我感觉而存在,集中于陆王心学人物,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个“天理”决定的,集中于传统儒家人物和程朱理学人物,朱熹的“理在气先”。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考研政治中,有关唯心主义的知识点最难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看他们的联系:它们都是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世界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即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次,它们的区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对它们的区别还是要从概念上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是“我”——我的意识或思想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他”——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界的第三者的意识或精神,如宗教的上帝创造万事万物。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在公共基础知识的马哲部分考查次数最多的内容,是马哲中的重中之重。王世明老师就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做下阐述: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论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主观唯心主义论题 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奥地利的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符合”。 风吹动的旗是唯物的,旗飘动才有风颠倒因果是形而上学,是你们两个的心在动是唯心主义。 以下列举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法)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禅宗五祖慧能:不是幡动,不是风动,唯有心动。 笛卡尔(实际上是个二元论):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理在气先”。 追问 可不可以详细点啊详细加分好了 回答

唯物主义:主要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元素组成并决定精神,集中于法家人物及其亲近者,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自我感觉而存在,集中于陆王心学人物,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个“天理”决定的,集中于传统儒家人物和程朱理学人物,朱熹的“理在气先”。

客观唯心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也许是过于绝对的说法,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王维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 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美学思想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抄录如下: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闻。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不一一,山中人王维白。 这是一篇情辞俱美的书信体散文,其中欲说还休而终于还是说了的情感波澜尤其感人至深。明知邀人出游要影响他人温经为何考虑再三还是发出了邀请?为何众多朋友不邀而独邀裴迪一人?从审美的角度看,此中包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的本身。人的心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蓝田辋水所以让王维觉得美,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素质,美出了出了个性,“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的特有形式。神秘的冬夜,烂漫的春日,山林水月,轻鲦倏鸥,其中“深趣”无限,而又正因为诗人“物在灵府”的唯心作用,此山中则更具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的特有形式呼唤审美主体以自由创造精神的积极参与。我们从此文中可看到,诗人

比较齐全的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A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物质,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精神,也不是题中所犯的错误;D项是否认物质

和意识的区别,和题干所犯的错误无关。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

1.马克思成为英国BBC组织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B.英国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嘉图)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代表人物:欧文、圣西门、傅立叶)。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或原因:A.面对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B.吸收其它各理论学派的积极合理内容,批判其它理论学派的错误观点。C.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4.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具体 体现。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 和《共产党宣言》 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要地说,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7.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 说和唯物史观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表现在(一)彻底的批判精神;(二)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工人阶级的愿望、要求和利益。科学性的表现(一)如实的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带任何偏见;(二)深刻地研究所关注的每一个领域;(三)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 实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二)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根据;(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及如何反映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和心等)指称为世界的本原。代表人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陆九渊(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代表人物德国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中国朱熹的理在事先论。神学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 而上学性、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6.物质的基本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7.物质的实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二)指出了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1.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情形:(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减;(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 1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的基本前提;(二)是认识事物分化和生命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三)是理解运动绝对性的基本要求。 1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即过程性和先后顺序。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 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特点:(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特征。 2. 世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 4.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 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相反。区分新旧 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远大前途。 5.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 胜的)是因为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新事物是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起来的,是对旧事 物的扬弃;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指符合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 持的事物。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 发展观。其对立主要表现在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 观点的对立;b发展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 对立;c.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 对立。根本对立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 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 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或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因为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力;b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c矛盾分析 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d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 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9.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 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 质。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彼此以方作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 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其一是矛盾双方的 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 10.矛盾是事物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第 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第二,矛盾双 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第 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第 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 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 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11.内在和外因的辩证关系。a.内因是事物的内 部矛盾。外因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 外部矛盾。其关系是第一,内因是变化发展的内在 根据,是其根本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 的外在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 可起决定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而起作用。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 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求树立矛盾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不同 的特性。表现形式有三:一是矛盾存在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矛盾运动的特殊 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 有不同的特点;三是矛盾作用的特殊性,构成事物 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 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 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意义有二,一 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二是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 与个别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 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一般只 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 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系而 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 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 般与个别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是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量 变,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必然 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批判割裂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辩证的否 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 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 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 事物联系的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7.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第一,对一切事 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实现古为今用;第三,对于外来文化,要采取批判 吸收的态度,洋为中用;第四,反对形而上学的肯 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 19.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 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 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有真相和假象区分。 20.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认识 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 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 质的正确途径。 1.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 普遍性。规律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 社会发展是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 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追求 自己目的的社会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决 定人们自觉活动动机形成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三,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自由的创造历史。 4.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三个阶段四个环节:物质的反应特性-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的产物。社会 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 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 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 供了物质外壳。 5.意识的本质。第一,存在本质,意识是人脑 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内容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第三,社会本质,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 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6.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 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第 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7.意识能动作用的两种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 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 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 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8.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统 一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必须 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 根本目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第一,实践不 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物质手 段;第三,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人 的认识能力。 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第一,自然物质基 础,即认识主体的自然属性;第二,社会历史性; 第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4.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对象性的特点。 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即主客体间 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 的关系;价值关系,即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审 美关系,即认识过程主体的身心愉悦关系。 6.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 意义有三,第一,划清了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的 认识论的对立;第二,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对立;第三,划清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 唯物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 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或阶段)。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 映,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感 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 认识的基础。第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 化。第五,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 论,实践上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必 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 表及里、由此达彼的科学思维方法;第二,必须有 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碎不全的感性材料。 5.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或必然性)。 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指导 实践,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 一次飞跃,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才能丰富 和发展理性认识。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真理和 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为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 否定,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体 对客体的不正确的反映。第二,真理与谬误是相互 依存的。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的。第三,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真理的属性。第一,客观性。一是指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检验标准是客 观的。第二,绝对性。一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 观内容;二是指真理反映对象的无限性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第三,相对性。一是指真理反映客观事 物广度的有限性;二是指真理反映客观事物深度的 有限性。 3.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1)用伟 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2)实用主义 哲学家提出的“有用就是真理”的标准。 5.有用即是真理是错误的,是因为(1)真理 的检验是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的问题,与真理的有 用性即真理的效用是两个问题;(2)经验事实证明, 有用不一定就是真理;(3)有用是主体性很强的概 念,受主体性因素影响较大。 6.实践标准的唯一性:(1)实践具有普遍性品 格。即实践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客观物质活 动,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2)实践具有直接 现实性品格,即实践可以直接检验出认识是否与客 观对象相符合。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 确定性和绝对性是指(1)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性;(2)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彻底性,实践 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1)实践标准 的具体性,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具体活动,不 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2)实践检 验的反复性,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全 得到证明。 8.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真理与价 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认 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 的需要的满足,外物对人具有的对人的有用性和使 人愉快的属性。二者的统一表现:第一,真理通过 指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 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9.真理的功能(真理的价值表现)(1)真理具 有的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要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具有统一性,表现在: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和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都把实事求是作为其核心;第 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都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是统一 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 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 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往复 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 过程。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 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 件,不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 作用。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 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劳动,是人 类从动物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 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 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 阶级、民族、社会集团和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 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 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 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4.意识形态是指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 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的思想 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 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 性。非意识形态是指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 学等。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 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 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 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 (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主 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的反作用表 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 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 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社 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 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 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 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种种形 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 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 避的首要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必须回答的问 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 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出路在于 标准。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 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8.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实体性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因 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决定一切的东西。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不同的是,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彼此孤立的、静止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只有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当做是主观感觉或者意识的产物,认为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等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由于“绝对精神”、“理念世界”、“理”都属于客观精神或原则,因此,黑格尔、朱熹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而且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 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如柏拉图的“理念创造一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老子的“道生万物”、朱熹的“理在事先”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的都是。

最新整理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资料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 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 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 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 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 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总结

一、导论 1.当人类迈入21的时候,英国BBC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A)共同创立的? A.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3.(A)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是(B)的公开发表。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反杜林论》 D.《资本论》 5.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ABC)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地统一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6.马克思主义是(ABCDE) A.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D.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E.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7.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C)的立场上。 A.工人阶级 B.无产阶级政党 C.人民

D.共产主义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BCDE ) A.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B.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理论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E.具有普遍性、根本的和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9.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BCDE)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人民性 E.发展性 10.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政治经济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古希腊哲学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ABCDE)。 A.实事求是的方法 B.辩证分析方法 C.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 D.历史的分析方法和阶级的分析方法 E.群众路线的方法 二、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思维问题 B.存在问题 C.思维与存在问题 D.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 2.对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是A A.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D.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4.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C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在公共基础知识的马哲部分考查次数最多的内容,是马哲中的重中之重。王世明老师就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做下阐述: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论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d.e.f. 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主观唯心主义论题 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奥地利的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符合”。 风吹动的旗是唯物的,旗飘动才有风颠倒因果是形而上学,是你们两个的心在动是唯心主义。 以下列举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

一、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典例。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鳃记劲蕷桨脑妈三聲訪缑獪懷漣冪鶇摆褴祷紼屨橋聳馐薌伪瀠饋缌谓駘釀娱撷荧謔議鼹楊錟賂讯匭哝儂釗煩龜软遞滄锔殴經飯跻哑峤側晝。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钉狱葱賕栏烧帻帳长獼糴韜觋诼涛钻辚鈽鳄蚬恋岭牍现噦閌钫頂軌絷幫阉览箪惩儔揮鵑縉满鲸戆鹈凫紂麽坏馒鈍瘾棖缢揮頂艫覿為徑襝紇。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 (二)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 l、“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i”(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19、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20、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例子: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范缜)铋薈却蘺亚雳鉅赈鴟缥栈递鹼臚捞荊钫嘘鲟餃釘纵輯興順蛮睞鲁壞据蕆髅牺爍显毁躯骆饞缔渙誘檜簖眯竞斕愷澜饌虚墜嚕廢錈濱镪俨趋绠。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在本体论上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状态论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異尘轹镯樅铙骚矚鸨乡闺诎觶袜济灏霧剎評鍘珏鏇轾塊鹜浈狮鏌淀汇荧蝼貶刿卢詬鳔梦躡賒痨衔蝈鸽挠锖溝躪颉湿雜驵謂鋰顰玮绕讥阑鯰。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