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偌.(nuò)大糠.饼子(kāng)严谨缜.密(zhěn)

B.缱绻.(quǎn)一场.空(cháng)战战兢.兢(jīng)

C.眼拙.(zhuó)白桦.树(huá)并行不悖.(bèi)

D.症.结(zhěng)创.可贴(chuàng)得鱼忘筌.(quán)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藐视抚恤金永葆荣华

B.半晌挖墙角走投无路

C.妆裱记传体安分守己

D.绑票俏皮话战祸叠起

3.(2分)依次填写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________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2)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误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________。

(3)________只能作出这样的一个发现,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

A.遵从斡旋既然/就

B.遵循周旋既然/就

C.遵循周旋即使/也

D.遵从斡旋即使/也

4.(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父亲死在庚子闹“拳”(199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的那一年。

B.“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C.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D.他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

....。

B.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偷偷跑到球场打起了篮球,王老师找到我后,说我不学无术

....。

C.波音定制款私人飞机,让特朗普一亿美元的座驾也相形见绌

....。

D.联合国朝鲜问题特使涉嫌假公济私

....而丢官。

6.(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江苏综艺频道播出的“一转成双”节目,深受观众的喜欢和爱戴。

B.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校成功举办“新长征,国梦”大型朗诵会。

C.随着经典通读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D.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7.(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

②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

③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

④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神奇的经验

⑤一座座门庭

A.④②⑤③①B.②⑤④③①C.④⑤②①③D.②⑤①③④8.(2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老人与海》的作者事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B.《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C.“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再拜”指第二次拜,表示礼节隆重。

D.《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9.(2分)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A.我凭舷远眺,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排比)

B.苍苍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夸张)

C.落在路旁的一些红色的花瓣,向我透露着这个园子里的风光。(拟人)

D.我听到绿叶丛中紫罗兰的嗫嚅,芳草里铃兰的耳语,流泉边迎春花的低笑。(对偶)10.(2分)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接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A.“忆”字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使作者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B.“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一句,形象地描摹了笛声悠远渺茫的特点及白鸟惊起又翩然飞逝的形态

C.结尾两句营造出一种苍茫寥廓的意境,“闲”“入”表达了词人恬淡、闲适之情,寄托了词人积极入世的思想。

D.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

二、语言文字应用。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

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第③段中,加点词“这样说”指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界面”代替了“纸而”的阅读。

B.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C.人在获得大而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D.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

B.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论题。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行不再承载精神重负的阅读

B.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C.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D.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1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为什么要睡觉

①吃饭、睡觉,这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有谁想过,人为什么要睡觉?

②在睡眠原因的推测中,比较著名的有能量保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睡眠只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1975年,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提出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获得的能量得以保存,并且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动物是从慢波睡眠中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的,

其慢波睡眠的特点与人类睡眠高度

..相似,提示睡眠可能和冬眠现象有着共同的目的——保存

能量。

③但目前,反对这种观点的呼声非常高,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睡眠大约可以节省5%﹣10%的能量,最多不超过15%,节约的能量非常有限,恢复和保养可能过于粗糙和简单。甚至有人说睡一晚只能帮人类节省约110卡路里,仅相当于一个热狗面包的热量。这说明,除了帮助节约能量,睡眠对人类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

④与能量保持理论不同,还有人提出了睡眠的功能论。这一派学说认为,睡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比如“记忆巩固”,不少睡眠剥夺实验显示,睡眠会影响长期记忆的巩固。

⑤睡眠对记忆具有保护和巩固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对于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神经成像等技术手役,人们发现了记忆在睡眠中得到保护的更多细节。在睡眠过程中,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会进行重激活,重新播放一遍。这些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睡眠过程中特有的脑电波密切相关,包括纺锤波、慢波等。

⑥这几年来,“突触稳态说”异军突起。“突触稳态说”认为,突触作为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通道,在人清醒的时候,新信息不断输入大脑,为了适应信息传递的需求,突触活动不断增强。但是突触不能无限活跃,否则将再没有空间来形成新的记忆。而睡眠期间由于和外界刺激的相对隔绝,突触在这段时间得到充分休息,突触的相对回缩为新一天接受信息的输入、学习新事物做准备。为了解释睡眠和记忆巩固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了“系统巩固假说”。该假说认为,记忆的巩因,主要依靠前额叶和海马区的配合来完成。海马区负责临时储存白天形成的新记忆,而睡眠过程中,前额叶则把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去。

⑦此外,关于人类为什么要睡觉,还有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身体免疫论等推测。上述理论分别从代谢、免疫等角度来阐述睡眠的功能。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使得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而身体免疫论发现,睡眠可以提高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认为建康的睡眠可以帮助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和再生免疫功能等。

⑧关于睡眠的原因,每个理论都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1)下列关于“人为什么要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睡眠的能量保持理论认为睡眠和动物的冬眠现象一样,都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

B.睡眠的功能论认为睡眠不仅能保护和巩固记忆,良好的睡眠对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作用。

C.睡眠的“突触稳态说”认为睡眠能让神经元信息的传递通道“突触”休息,为新一天做准备。

D.睡眠的系统巩固假说认为,睡眠时前额叶会把海马区白天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

(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题目既点明对象和说明内容,也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高度”是程度很高的意思,准确地说明睡眠和冬眠的相似程度。

C.第③段运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睡眠节约的能量有限。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通过对不同理论和学说的介绍说明了“人为什么要睡觉”。

(3)下列各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是

A.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认为睡眠能够降低基础代谢率,保存能量,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

B.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人类大脑中特有的纺锤波、慢波等脑电波有密切关系。

C.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能让白天工作疲倦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并恢复记忆。

D.睡眠能提高血液中T补心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功能。

三、文言文阅读。

13.(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泰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B.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C.臣请就.汤镬完成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乃设九宾于.廷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子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不如因厚遇之.

D.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以吾一日长乎.尔

(3)下列句子,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蔺相如力陈归璧于赵的理由,表现出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

B.蔺相如在秦廷痛斥秦王的行为,表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C.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使蔺相如的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鲜明。

D.“相视而嘻”这一细节表明秦国君臣轻视蔺相如,只顾相互嘻哈玩笑。

四、默写。

14.(3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舞幽壑之潜蛟,。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4)工欲善其事,。

(5)取之无禁,,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3分)中职生齐小鲁要向某杂志投稿,文章写好后,想让班里写作水平较高的李非帮助修改一,但两人平时交往不深,儿又临近期末,学习任务正紧……想了半天,齐小鲁还是开了口。从“协商”的角度,将齐小鲁的说话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60字。

齐小鲁:“嗨,李非,我写了篇稿子,想投出去,你水平高,能帮忙看一下吗?”

李非:“哦——不好意思,最近太忙了,还要复习功课呢!”

齐小鲁说道:

16.(4分)根据下列文字材料,为复方川贝片写一则说明书。

复方川贝片是安民制药厂最新推出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银质奖。本药给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带来了福音。本药由川贝母+甘草+陈皮等多种中药配制而成,能止渴化痰,并且能起到润肺、平喘作用。除了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外,其他人可放心使用,使用时要口服,一天

要服三次,每次2mg。本药保质保量,一瓶24片,每片1mg。

复方川贝片使用说明书。

【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贮藏】:

五、现代文阅读。

17.(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①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②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③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④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⑤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⑥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字下边四

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⑦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⑧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⑨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⑩此刻,心中更有一个近乎贪婪的祈望,12年后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摘自2014年2月14日《冯骥才博客》。有改动。)(1)第④段连用三个问句,写98岁高龄老母在“扎红”腰带上绣花,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2)文中写老母两次为我“扎红”有什么不同。

(3)第⑧段怎样写母亲的形象?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怎样理解结尾一段中的画线句“更有一个近乎贪婪的祈望”?

(5)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的作用。

六、写作。

18.(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亲情在左,师恩在右,少年虽轻狂,过往岁月静好;理想在前,重任在肩,青春亦无悔,前程色彩缤纷。回眸过去,五味杂陈:憧憬未来,山高路远。过去已去须珍惜,未来已来要珍重。

请以“回眸与憧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偌.(nuò)大糠.饼子(kāng)严谨缜.密(zhěn)

B.缱绻.(quǎn)一场.空(cháng)战战兢.兢(jīng)

C.眼拙.(zhuó)白桦.树(huá)并行不悖.(bèi)

D.症.结(zhěng)创.可贴(chuàng)得鱼忘筌.(quán)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字读音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拼音知识积累,正确判断加点字在词语中的读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偌大”中的“偌”应读作“ruò”。

B.正确。

C.“眼拙”中的“拙”应读作“zhuō”,“白桦树”中的“桦”应读作“huà”。

D.“症结”中的“症”应读作“zhēng”,“创可贴”中的“创”应读作“chuāng”。

故选:B。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藐视抚恤金永葆荣华

B.半晌挖墙角走投无路

C.妆裱记传体安分守己

D.绑票俏皮话战祸叠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比较丰富的词语积累,尤其要注意易错字的写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A.正确。

B.“挖墙角”中的“角”应写作“脚”。

C.“妆裱”中的“妆”应写作“装”,“记传体”中的“记”应写作“纪”。

D.“战火叠起”中的“叠”应写作“迭”。

故选:A。

3.(2分)依次填写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________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2)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误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________。

(3)________只能作出这样的一个发现,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

A.遵从斡旋既然/就

B.遵循周旋既然/就

C.遵循周旋即使/也

D.遵从斡旋即使/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辨析的能力。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解答】(1)第一空,“遵从”:遵照并服从。“遵循”:按照,遵照。此处是说遵照的原则,没有服从的含义,应用“遵循”。

(2)第二空,“斡旋”:调解,扭转僵局。“周旋”:尽量拖延时间,和对方相持下去以等待有利时机。此处是说和对方相持下去以等待有利时机,应用“周旋”。

(3)第三空,“既然/就”: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此处“只能作出这样的一个发现”是假设的情况,应用“即使/也”。

故选:C。

4.(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父亲死在庚子闹“拳”(199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的那一年。

B.“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C.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D.他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标点符号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C.“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并列谓语,中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故选:C。

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

....。

B.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偷偷跑到球场打起了篮球,王老师找到我后,说我不学无术

....。

C.波音定制款私人飞机,让特朗普一亿美元的座驾也相形见绌

....。

D.联合国朝鲜问题特使涉嫌假公济私

....而丢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

【解答】A.“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此处对应“要有文化自信”,是说不能看轻自己,使用正确。

B.“不学无术”: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此处是说逃课去打篮球,使用不当,可以用

“不务正业”。

C.“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不足。此处是说特朗普的座驾比不上波音定制

款私人飞机,使用正确。

D.“假公济私”:假借公事的名义,取得私人的利益。此处是说特使涉嫌借公事的名义来

谋取私利,使用正确。

故选:B。

6.(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江苏综艺频道播出的“一转成双”节目,深受观众的喜欢和爱戴。

B.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校成功举办“新长征,国梦”大型朗诵会。

C.随着经典通读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D.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病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判断有无语病,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节目”与“爱戴”搭配不当,应去掉“的爱戴”。

B.正确。

C.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让”。

D.“减少了一倍”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数,可改为“减少了一半”。

故选:B。

7.(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

②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

③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

④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神奇的经验

⑤一座座门庭

A.④②⑤③①B.②⑤④③①C.④⑤②①③D.②⑤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解答】分析语段的内容可知,语段的核心内容是描绘漫步在苏州小巷中的体验,所以第④句是中心句,放在第一句,排除BD;按照在小巷中游览的顺序,应该是从“鹅卵石”

“台阶”到“门庭”,所以应该是第②句在第⑤句前面,排除C;第③句的“门”和第⑤句的“门庭”连接紧密,第③句要第⑤句后面;第①句的“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和第③句的“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连接紧密,第①句要第③句后面。

故选:A。

8.(2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老人与海》的作者事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B.《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C.“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再拜”指第二次拜,表示礼节隆重。

D.《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分析】此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需要掌握课本基本知识,掌握中外文化文学常识。

【解答】A.“英国现代作家”有误,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

B.正确。

C.“第二次拜”有误,应是“拜两次”。

D.“字子由”有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的字。

故选B。

9.(2分)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A.我凭舷远眺,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排比)

B.苍苍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夸张)

C.落在路旁的一些红色的花瓣,向我透露着这个园子里的风光。(拟人)

D.我听到绿叶丛中紫罗兰的嗫嚅,芳草里铃兰的耳语,流泉边迎春花的低笑。(对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句子,结合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判断所用修辞手法。

【解答】A.几个短句句式不相同,不构成排比。

B.赋予榕树以人的感情和行动,应是拟人,不是夸张。

C.正确。

D.“绿叶丛中紫罗兰的嗫嚅,芳草里铃兰的耳语,流泉边迎春花的低笑”句式一致,是

排比修辞。

故选:C。

10.(2分)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接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A.“忆”字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使作者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B.“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一句,形象地描摹了笛声悠远渺茫的特点及白鸟惊起又翩然飞逝的形态

C.结尾两句营造出一种苍茫寥廓的意境,“闲”“入”表达了词人恬淡、闲适之情,寄托了词人积极入世的思想。

D.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译文: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赏析: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解答】C.“积极入世”错,结尾悠然闲散,寄托了词人隐逸的情怀。

故选:C。

二、语言文字应用。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第③段中,加点词“这样说”指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界面”代替了“纸而”的阅读。

B.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C.人在获得大而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D.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

B.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论题。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进行不再承载精神重负的阅读

B.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C.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D.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其具体指代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仔细思考选项表述,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1)“这样说”指代的内容应在其上文中,也就是原文第二段,根据其后文“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再结合第二段“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可知,“这样说”指代的人在获得大而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故选:C。

(2)D.“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论题”说法错误,结合文中六七八三个段落的内容来看,第七段画线句子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而全文的中心论点和论题出现在三段,即“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故选:D。

(3)A.“进行不再承载精神重负的阅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可知,不再承载精神重负的阅读是作者不赞成的,作者认为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故选:A。

答案:

(1)C

(2)D

(3)A

1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为什么要睡觉

①吃饭、睡觉,这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有谁想过,人为什么要睡觉?

②在睡眠原因的推测中,比较著名的有能量保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睡眠只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1975年,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提出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获得的能量得以保存,并且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动物是从慢波睡眠中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的,

其慢波睡眠的特点与人类睡眠高度

..相似,提示睡眠可能和冬眠现象有着共同的目的——保存能量。

③但目前,反对这种观点的呼声非常高,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睡眠大约可以节省5%﹣10%的能量,最多不超过15%,节约的能量非常有限,恢复和保养可能过于粗糙和简单。甚至有人说睡一晚只能帮人类节省约110卡路里,仅相当于一个热狗面包的热量。这说明,除了帮助节约能量,睡眠对人类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

④与能量保持理论不同,还有人提出了睡眠的功能论。这一派学说认为,睡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比如“记忆巩固”,不少睡眠剥夺实验显示,睡眠会影响长期记忆的巩固。

⑤睡眠对记忆具有保护和巩固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对于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神经成像等技术手役,人们发现了记忆在睡眠中得到保护的更多细节。在睡眠过程中,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会进行重激活,重新播放一遍。这些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睡眠过程中特有的脑电波密切相关,包括纺锤波、慢波等。

⑥这几年来,“突触稳态说”异军突起。“突触稳态说”认为,突触作为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通道,在人清醒的时候,新信息不断输入大脑,为了适应信息传递的需求,突触活动不断增强。但是突触不能无限活跃,否则将再没有空间来形成新的记忆。而睡眠期间由于和外界刺激的相对隔绝,突触在这段时间得到充分休息,突触的相对回缩为新一天接受信息的输入、学习新事物做准备。为了解释睡眠和记忆巩固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了“系统巩固假说”。该假说认为,记忆的巩因,主要依靠前额叶和海马区的配合来完成。海马区负责临时储存白天形成的新记忆,而睡眠过程中,前额叶则把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去。

⑦此外,关于人类为什么要睡觉,还有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身体免疫论等推测。上述理论分别从代谢、免疫等角度来阐述睡眠的功能。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使得工作了一天

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而身体免疫论发现,睡眠可以提高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认为建康的睡眠可以帮助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和再生免疫功能等。

⑧关于睡眠的原因,每个理论都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1)下列关于“人为什么要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睡眠的能量保持理论认为睡眠和动物的冬眠现象一样,都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

B.睡眠的功能论认为睡眠不仅能保护和巩固记忆,良好的睡眠对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作用。

C.睡眠的“突触稳态说”认为睡眠能让神经元信息的传递通道“突触”休息,为新一天做准备。

D.睡眠的系统巩固假说认为,睡眠时前额叶会把海马区白天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

(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C

A.文章题目既点明对象和说明内容,也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高度”是程度很高的意思,准确地说明睡眠和冬眠的相似程度。

C.第③段运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睡眠节约的能量有限。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通过对不同理论和学说的介绍说明了“人为什么要睡觉”。

(3)下列各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是A

A.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认为睡眠能够降低基础代谢率,保存能量,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

B.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人类大脑中特有的纺锤波、慢波等脑电波有密切关系。

C.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能让白天工作疲倦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并恢复记忆。

D.睡眠能提高血液中T补心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功能。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1)A.“都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错。原文第②段为“睡眠可能和冬眠现象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譬如,理解了墨家“利民”的哲学理念才能全面理解墨家“真”的概念,讲通《墨经》中所说的“盗,人也”但“杀盗,非杀人也”这种“侔”式推论“是而不然”(前提真,结论假)的情况,墨家强调兼爱、周爱,以天下人互惠互利为结果,盗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爱盗的“爱”是体爱、别爱,所以爱盗不是爱人,墨家在此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价值判断标准。可见,墨家已将有效推理论证的语形与判定是非的语义统一起来加以实际应用,将逻辑论证、是非判断与政治哲学观贯通起来,以伦理道德为衡重标准。 ④墨家逻辑正是从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语形)、是非判断标准(语义)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语用)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支撑。再如,理解了墨家不仅有明辨是非真假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思想、理性求真的品质,也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主流的辩证思维,才能讲通为什么《墨经》既讲“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辩论双方必有一真一假,“辩”学要“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也讲“同异交得”,“权者两而勿偏”,考虑利害两边各不偏废。可见,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有“非此即彼”的逻辑规则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以话语体系建构为视野进行研究,或许更容易看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真实性、本土性、应用性的元素,同时不失中西比较的方法,为中国古代逻辑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多元动力。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从来就是诗的一种。剧诗一方面和抒情诗(颂歌)及叙事诗(史诗)并列,另一方面又包括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它以抒情因素为核心,揭示剧中人在剧烈冲突中的心理感受,因而仅其语言就较日常语言激动人心更甚。现代戏剧大家陈瘦竹指出,现代悲剧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冲突的诗化。就是说,现代悲剧诗人大多对各种自然景物、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有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他热爱现实中叛逆的或高贵善良的性格,他深切感受到人物非凡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真理或梦想而牺牲的悲剧精神,因而,他总是用那种激昂的或委婉的声调、愤怒的或温柔的语言,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披露冲突的起落原委,由此展示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界。这就清楚地表明,现代悲剧有着“诗的目的”,它通常“表现某种动作以感动我们,而且运用这种感情媒介使得我们着述”。陈瘦竹援引席勒的话说:“这是悲剧的权利——不,甚至可以说是义务——它应该使历史真实服从诗的规律,而在处理历史事实时,必须符合悲剧艺术的要求。” 无庸置疑,所谓“诗的目的”,不是对现实和历史精神的简单发掘,而是一种发展。剧作家通常借个别的悲剧事件直喻整个历史的轨迹、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根本处境,因而,悲剧中的“诗”无异于强烈吸引人们的浓缩铀或彻底改变人精神的洗洁精。 一般说来,“诗的目的”既体现在现代悲剧创造中剧作家与剧中人的休戚相关、悲喜与共、悲剧人物思想感情的热烈奔放上,也体现在情节的婉转曲折,意境的深远悠长,语言的气势磅礴、情趣盎然上。“诗的目的”至少在两种情形下给悲剧家以有力帮助,这就是——当剧作家刻画“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反抗精神和献身激情时,诗的风骨总给人物行为披上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和理想色泽,使人物的坚强斗志、自由要求、拓放情怀在诗的薄雾的缭绕之中,巍峨挺立,楚楚动人;当剧作家转而表现一个善良的人被社会黑暗和邪恶蹂躏、扯碎,遭遇不幸时,抒情因素不仅能深刻地传达社会生活不如人意而引起的哀愁、感伤,而且能将幻想写得无比真实,将苦难烘托陪衬得格外深重。这些都表明现代悲剧向诗的回归是富有意义的,它最终将大幅度地提高悲剧的鼓动力和启迪作用,使之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高三(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 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还要转化和创新。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毫无疑问,科学家们很早就懂得科学中蕴涵着奇妙的美。哥白尼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我试图用一些词来定义科学中的美,显然,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等都与科学中的美,特别是与理论物理中的美有关。但是,思索着怎样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去形成“美”的定义时,我开始意识到,事实上物理学中美的概念不是固定的。 我们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理解是变化的。对于这种变化,影响最显著最重要的是理论物理学日益增长的数学化。人们公认伽利略时代是现代物理诞生时期。他教导科学界说,如果你明智地选择了你观察到的事物,你将会发现,从一些纯化的和理想化的关于自然界的实验中得出的物理定律,可以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伽利略的观念是一种深刻的美的观念。后来是牛顿,我们都知道他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通过他的工作,物理学的数学化取得了进展,并被认为是非常严格的数学化。在最近的物理学中,数学化正在加速进行。量子力学概念的数学基础是称之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漂亮而抽象的数学理论,非阿贝尔规范物理理论是令人惊奇地建立在纤维丛几何上的,而纤维丛几何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由数学家们独立讨论的。所有这些数学发展对20世纪的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当抽象又非常美丽。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去了解,物理学数学化的加速导致了理论物理学中美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认为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就我们的直感来说有许多物理现象是美的。早在童年时,看到彩虹我们会脱口而出“美极了”。当然,有许多美丽的实验现象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观测到。例如,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这是非常美的现象。再举一个例子,原子的谱线是非常独特的,有严格的光学性质。麦克斯韦发现它们是美的,因为它们似乎与发光原子所处的外界条件无关。正如19世纪科学家所发现的那样,如果你把发光原子置于高压之下,光谱毫无变化,这似乎揭示了原子的一些内在性质。很多物理学定律都有一个漂亮的描述。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律是对自然界某些基本性质的很美的理论描述,第一、第二定律的结论和对这些定律精确性的观察是每一位学热力学的学生都很欣赏的课题。20世纪初发现了放射性,并很快地测定到放射性将导致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但正是卢瑟福给了我们一个精确的定律。这是一个有很高精确度的指数衰变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发现它的偏差。 当一个理论公式化时,特别是在20世纪,它趋向于有一个漂亮的结构,这通常是指它本身的数学结构。自然界为它的物理定律选择这样的数学结构是一件神奇

山东省聊城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纰漏(bǐ)炽热(zhì)跬步(ɡuǐ)自诩(xǔ) B.揠苗助长(yàn)冠冕(miǎn)忏悔(chàn)残羹(gēng) C.引擎(qínɡ)蹩进(bié)国粹(cuì)挟制(xié) D.肤浅(fú)糟粕(pò)譬如(pì)咄咄逼人(duó) 2.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残垣(yuán)倔强(qiáng)翩(piān)然模(mó)样 B.埋(mái)怨停泊(pō)蹒(pán)跚宿(sù)命 C.广袤(mào)瓦砾(lì)憧(chōng)憬潦(liáo)倒 D.画舫(fǎng)揶揄(yú)凝(yí)视踪迹(jí)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巍峨留恋归宿朝气蓬勃 B.灿烂渲响登攀前扑后继 C.淋漓聆听初忠刻骨铭心 D.缤纷遐思绚烂与时具进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我们要坚决摒(bǐng)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mó)式,继续发扬攻艰克难的精神,让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B.科技的力量,不仅可以让“蓬头垢面”的文物光彩焕发,还能为故宫提供 (gōng)更多呵护,从而消除横亘(gèn)在文物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人们近距离聆听文物的故事。 C.糯米、枣泥、豆沙等南北西东诸般滋味,用粽叶一包,棱(léng)角分明又百味迭现,让我们随手一拎(līng),便穿越远古今朝,这便是中国节于我们的终极意义!

D.兴衰荣辱在历史的更替中悄(qiǎo)然潜行,如今的朝宗桥仍以蓬勃的生机与无畏的气概,继续承载(zài)着时代飞速转动的车轮,心无旁鹜,奋勇向前。 5.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写诗需要技巧,但技巧不等于装模作样,也不等于堆砌词藻。 B.“憧憬”一词中的“憧”字读音为“chōng”,这连许多小学生都能读准的字却被一位所谓的专家读成“zhuàng”,真是不可理喻。 C.他们并不老态龙钟,而是老当益壮;他们关心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D.一曲《时间去哪儿了》让大家听后,不由得触目伤怀。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B.“还有一个问题,”我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的话。“如果所有的旅鼠都这样匆匆忙忙地跳进大海去自杀了,那么它们不是早该断子绝孙了吗?” C.稻谷的香气是浓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D.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麒麟’——非洲长颈鹿”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A.“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B.大家都认为这次的毕业晚会,歌——好听,舞——优美。 C.我们都坚信“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集大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2022年11月山东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解析版)

2022.11山东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双调】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中”是本曲的题目,交代了创作背景,概括曲子主要内容,是解读作品的关键。 B.起首“望”字有希望自己得到重用之意,更有表明距离朝廷遥远,可望而不可即之意。 C.“行路艰难”既写出客中行路的艰辛,又道出人生求取功名之路的不易,一语双关。 D.结尾两句写作者历尽千山风雪,终于获得功名,感情由悲转喜,是难得的一抹亮色。 16.“鼎足对”即三句形成对仗,因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以鼎足对名之,多出现在元代散曲里。请结合作品相关文句,对此手法进行赏析。(6分)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倚拦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 B.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C.下阙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 D.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16.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6分)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过元家履信宅① 白居易 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歌。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最大特点是量体裁衣,茅盾先生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按头制帽”。“按头制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通过他人诗词的描写和评论,展示人物性格身份。如第三回“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西江月》二首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对他极尽贬低,这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立场,按照封建的正统思想来评价的,但作者实则是褒扬他,是寓褒于贬,因为这反面的评价恰好刻画了贾宝玉作为封建叛逆者的形象。从“生得好皮囊”“富贵不知乐业”“寄言纨绔与膏粱”等词句中又可知贾宝玉的豪门望族身份。 二是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暗示人物结局。这点最明显的是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十四首“红楼梦曲”。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是《红楼梦》后面情节发展的总纲。王国维更是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指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也。其余十二首曲子则通过对“金陵十二钗”量身定做的具体描写,暗示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不同命运和结局。譬如《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是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薛宝钗只是徒有“金玉良缘”的虚名,实则是误了终身,寂寞一生。 三是通过诗句展示自身个性、修养和身份。《葬花吟》是曹雪芹着力

山东省部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默写专题(含答案)

默写专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时代变迁,国家兴亡,总与形形色色的人事息息相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用“①”交代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欧阳修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②”说明因伶人而害己误国。 (2)曹操《短歌行》中的“③,④?”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 (3)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⑤”,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⑥”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钉头之多突出阿房宫建造的奢华。 (2)诗歌中常通过脸色的变化来体现情感的变化,如《蜀道难》中人们听闻蜀道之难的反应“”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叙身世时“”。 (3)蛟或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常被引入诗文中以表现特定情景或表达特殊情感,如“,”。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多姿多彩的云,营造了诗意的天空。古人赋予“云”不

同的内涵,有时云被染上各种颜色,如《登泰山记》中的“___①___”,《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②___”;有时云具有不同的姿态,如《李凭箜篌引》“___③___”中云是静态的,《春江花月夜》“___④___”中云是动态的;有时云又被赋予了比喻义,如《阿房宫赋》用“___⑤___”来形容宫女的秀发,《过秦论》用“___⑥____”来比喻陈涉起义的形势。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以急速水流比喻时间飞逝,表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鹿”因其恬淡、惬意且安静的生活习性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描写了陈涉起兵攻秦时天下人的反应。 (2)柳永《望海潮》中描绘了杭州西湖国泰民安的图景,其中从声音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两句是“,”。 (3)“鹧鸪”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辛弃疾曾用这一意象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如“,”。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敦煌学已经拥有122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也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普及还是提高,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就是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炒冷饭、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研究文献显得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应当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来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的方法。我这里仅就自己所涉猎的范围,略谈几点看法。第一,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无疑是许多没有见过的中古时期的材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从罗振玉以来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因为他们关注的历史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政治史,以及在传统王朝体系范围之内的各项制度,所以他们利用敦煌资料主要是补充已知的历史叙事,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唐代户籍补证均田制是否实施,等等。然而,敦煌材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现在有关中古时期的历史书写,主要是依靠传统王朝的史家整理过的著作,如正史、编年史等,即使有一些文人笔记或文章,也是着意写作的“编纂史料”。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这些“编纂史料”受到很大的质疑。这种后现代思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有其道理。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就保存了大量未经人为的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始依据。不能否认的是,敦煌毕竟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涵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的、边缘性的、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帝王将相构成的王朝政治史之外,其实有着丰富的社会史、生活史、观念史、妇女史、医疗史等。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些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因此,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直接从原材料中来书写历史。我与余欣博士合作,用保存最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敦煌公私文书,以编年体的方式,直接撰写“沙州归义军朝野系年录”,就是这样一种尝试。第二,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或者说古书,有许多是散佚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这些成果当然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为我们利用某个人、某类书,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文本和更加丰富的材料。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较之于版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写本书籍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除了像传统文献学那样关注“文字”之外,同时关注文献材料的物质属性,把文本的内容和材料放在同一时点上去观察,既关注“文”,也注重“本”。纸本取代简牍用于书籍的抄写,是书籍史的一个飞跃。轻便的纸张使得书籍的传抄和传送都变得更加容易,带动了知识的流动。但卷轴装的正规书籍更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附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 (2)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屈原列传》中“”和“”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5分)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 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 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2)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二、阅读70分

3.(1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宇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要说当今热度最高的网络语言,“内卷”当仁不让,各大主流媒体关于“内卷”的讨论层出不穷,简直“万物皆可卷”。豆瓣话题“你所在专业或从事行业有哪些‘内卷’现象”下,已有千万级的浏览量,数百条回答涉及求职、晋升、育儿、升学、婚恋各个领域。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据考证,“内卷”原本还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文中提出,意思是“边际效用递减、没有发展的增长”。后来,中国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用“内卷”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据此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社会运行没有出现大突破。如今作为网络热词的“内卷”,显然没有那么深奥的学术含义,而是带上了调侃的意味,其最早流行可能源于几张清华学霸的照片,有同学边骑自行车边看电脑,因其过分努力的行为给旁观学生带来焦虑和压力,被称为“清华卷王”。由此生发的网络用法层出不穷。可以作为名词,如“人生是张饼,内卷是宿命”;可以作为动词,如“今天你又内卷了吗”;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如“这个人也太内卷了”。 从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到网络语言中的“内卷”,它经历了一个语义指称对象泛化,同时语义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主要表达以下几种隐含意义: 竞争的白热化导致竞争的无序化。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已在社会上获取竞争优势,但最终却会导致竞争的无序化,让整个群体在这种“不良竞争”中受损。比如外卖小哥原本有10分钟送餐时间,结果有人通过提速、占道等不良竞争行为,提前几分钟抵达,公司通过大数据计算,觉得他们还能再快,就会进一步缩短送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小哥尽管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因闯红灯等行为有生命危险,但规定的送餐时间却越来越短,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化。 过度精益求精带来无意义的重复。比如新时代的母亲们在育儿活动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往粗糙的养育方式被过度精细化取代,各种紫外线消毒奶瓶、针对婴儿不同部位的护肤品层出不穷,各位母亲绝不敢让娃输在“起跑线”,这被戏称为“母职的内卷化”。 大众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入无处不在的竞争。这里的意思强调了“内卷”不是主观努力、主动选择的结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山东省滕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滕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定时训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同一层次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建筑和建筑所赖以存在的城市、城市生活也塑造了文学,激发了文学家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我们的城市所培育的,城市和建筑占据了文化的核心地位,因而也在文学中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建筑、城市和城市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建筑、城市和城市生活之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 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早期的铜鼎,因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同时纹饰也逐渐精美繁缤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而且主次分明。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缤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铭文内容涉及革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用型的温鼎等。 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微,争霸与兼并不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却迎来了铜鼎的第二个高峰。各地诸侯为了彰显实力和等级,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于是各地都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是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螭纹为主要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子午鼎。而承袭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铜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这种充满了僭越意味的用鼎与周代礼制相矛盾,于是,作为礼器的铜鼎就渐渐消失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会功能,作为曾经的庙堂祭器,人们还是给予鼎很高的礼遇,并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器壁较薄,多为鼓腹、素面,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 (摘编自2020年4月6日《人民日报》,作者:陈亮)材料二: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