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及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及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及基本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规划重要任务之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必要加深对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的理解和把握。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是创新之路,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作了部署。按照中央提出的战略要求和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包括了几点:
一是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二是注意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益和经济回报;三是坚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和资源的约束;四是要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五是坚持以质取胜,为社会提出引导消费、满足需求、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注重改善民生,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七是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客气地讲,先进国家实现工业化曾经是无止境地使用能源和资源,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巨大代价。像英国伦敦的烟雾、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等等,这都是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不能重走先进国家的老路,那就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节约增长为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
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技术进步的时代机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层创新和原始创新,充分利用先进国家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借鉴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经验成果,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赶超发展、创新发展。
三是我国的工业化建立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要深入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地阐述了工业和其他“三化”的辩证关系,在实现工业化历史阶段中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这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因此,我们要遵循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确保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

着力解决工业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跨越,夯实了新兴工业化发展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结构性的矛盾。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还要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我们的专利总数并不少,但是发明专利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还要依赖进口。比如,电子制造我们是世界第一,一年生产11.8亿部手机、3.5亿部计算机、1.3亿台电视机,但是其中芯片80%靠进口。我们的航海航空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动机还要进口或者依靠外部专利。我们的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轴承这些部件还要进口。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大体上还是被国外品牌所占据。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到销售收入的1%,远低于跨国公司的水平。
2、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工业增长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付出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过大。比如我们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去年我们的能源总耗量36.2亿吨标准煤,世界第一,占了全球20.5%,超过了美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铁矿石一半进口,铝一半要进口,铜和铜材70%要进口。在排污方面,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是全球首位。虽然近年来节能减排取得了成效,但是再不转变方式环境和资源难以支撑。
3、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们落后产能占了20%,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如,钢铁、水泥,社会应用率小于等于75%。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2010年只有12.5%。一些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不够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大集团。一些产品品种质量低下,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总体上看,我们的制造业还处于世界的中低端。
4、地区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现象突出。重大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禀赋不匹配,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产业链、企业结构失衡,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不够,影响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上四个问题如果没有明显改善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新兴工业化的难点,也是工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形势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国际经济技术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发达国家深刻吸取金融危机教训,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再工业化、本土回归、智慧地球等理念,继续占领经济技术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限制资源出口,提高

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国际贸易战和货币战加剧,能源资源的价格持续走高,国家科技的突破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形成。以上这些国际经济技术新变革,促进我们必须加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危机感,奋起直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努力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三、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要依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转变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体现,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传统产业改造、优化转型升级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加快培育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精心谋划、重点推进。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没有新技术就没有新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国防科工等几个方面,17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加快组织研发,我们有希望在“十二五”取得突破。
当前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趣很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投资、无序发展、条块分割,在充分发挥企业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比如,整体规划、专项规划,这个企业就搞不了;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这些也要靠政府组织。这些事情企业做不了,要靠政府来引导,靠行业协会来做,尤其是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人才和市场,新兴产业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几乎没有脱离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它们两者应该密切结合。实现工业化,完成上述任务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提升,关键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在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以及加强原始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还要组织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科技瓶颈。要切实做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还应该加一个“用”。首先用户要参与研发,这样的研发才能提高效率,研发的目的在于用,只有用了才进入市场。要大力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成果推广应用。在传统产业上,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二,要深入推进改革,完

善宏观调控,建设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宏观调控更多地靠市场的力量,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均衡发展。首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国企、民企协调发展,彼此要优势互补。其次,加快财税价格、经营体制改革,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纠正避免已经出现的脱实向虚的倾向,创造实体经济平均收益率合理化条件,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我们实体经济利润率从6.4%降到6.07%,去年降到5.18%,这样的利润率不利于吸引资本。要形成鼓励脚踏实地勤劳致富、靠实业支付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资本投资新业的动力,避免资本、人才的过度外流。
当今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全球经济,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挑战要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当务之急要稳住出口,开拓海外市场,支持资源走出去,为我国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中东西部要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离不开中西部的资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离不开东部的技术人才和市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国整体的概念,不宜提哪个地区已经实现工业化。我们要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工业战略,强化产业政策约束机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依靠产业集聚的发展,带动中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全国资源优化调配。各地区应该根据环境容量、市场状况、环境情况、产业基础,选准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差别发展。政府要实施差别化政策,防止产业趋同。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特色优秀产业,建设一批符合新型化要求的园区。
第四,要增强企业动力和活力。2020年实现工业化要靠全社会,首先是企业的努力,只有企业做强做优了工业才能由大变强;只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工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才能缓解。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深的中小企业,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中小微企业配套服务,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我们行业的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企业要自觉遵守市场规律,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大力提升产业大军的基本素质。
我国农民工现有2.6亿,很多已经成为我们产业大军的主体,要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要培育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深层次发展仍有很多困难,但总的

趋势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环境会逐步改善,关键还是靠企业适应市场,练好内功,创新发展,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