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近等基因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指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培育成的近交系,称重组近交系

引种(crop introduction):广义的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作为育种途径之一的引种是指从将外国或外地的作物品种、品系,通过适应性试验证明适合本地区栽培后,直接引入并在本地推广种植的方法。

驯化(crop domestication):指通过搜集、引进种质资源,在人类的选择培育下,使野生植物成为栽培植物;使外地的作物品种成为本地的作物和品种的措施和过程。

气候相似论:某作物原产地区与引进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种成功时,引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生态因素:作物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中,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生物因素等。

生态环境:各种生态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合体,复合体中的每一因素对作物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复合体起综合作用,这一复合体称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一种作物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遗传适应性品种类群,称为该作物的生态类型。

生态区: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的地区,称为生态区。

个体(单株)选择法:在原始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单株、单穗、单铃),分别收获、脱粒,下一季节分别播种成株行,进行比较鉴定,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株行,选择优良株行。

混合选择法:从原始品种群体中,根据一定的性状(如成熟期、株高、产量等)表现,选择优良个体,混合脱粒,下季混合播种,并与原始品种和对照品种进行比较。

选择育种:人为选择作物品种在种植和引种过程中群体内自然发生的优良遗传变异,从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

系统育种:应用单株选择法对自花授粉、常异花授粉和无性繁殖作物进行的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

倍性育种:以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后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种技术,包括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组: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的最低限度的一组染色体。

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具有三个和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

二倍体:含有两套染色体, 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单倍体: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人为诱发植物发生可遗传性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从而育成新品种或获得新的种质资源的方法。

半致死剂量(LD50):诱变处理后,植株能开花结实存活一半的剂量。

半致矮剂量(D50):诱变处理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苗高降低到对照的一半所需的剂量。

临界剂量:诱变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40%的剂量。

突变率(Mutation Rate) 是指一定的基因在单位时间内(如每一个世代)发生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一般通过突变频率或突变体频率进行估测。

突变频率(Mutation Frequency)突变频率是指在一生物群体中一定时间内发生的突变类型显现几率。M代出现的突变数2突变频率(%)= ×100

M代穗(株)行数2

是指在某一群体内所有突变类型突变体出现的频率。)Mutant Frequency突变体频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M代出现的突变株数2突变体频率(%)= ×100

M代群体的总株数2

突变谱(Mutation Spectrum) 指作物经诱变处理所产生的各种突变类型多少。

核心种质(Core Germplasm)又称核心样品(Core Collection)。它是指用最小的种质资源样品最大程度地代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不完全双二倍体(partial amphiploid) :由双亲的一部分染色体组结合而成的新物种。

异附加系:在一个物种正常染色体组的基础上添加另一个物种的一对或两对染色体而形成一种新类型。

异代换系: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代换后的新类型。

易位系: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段染色体所代换后形成的新类型。

回交育种: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采用连续回交改进品种的个别性状的育种方法,称为回交育种。

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称轮回亲本(亲本A);

非轮回亲本:只在第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称非轮回亲(亲本B)。

受体亲本:有利性状(目标性状)的接受者,称受体亲本(亲本A);

供体亲本:目标性状的提供者,称供体亲本(亲本B)。

协同进化自然条件下寄主植物与寄生物各具遗传多样性,并且各有独立的遗传系统,双方通过相互适应和选择而协同进化。

定向选择: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形成优势小种,最终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稳定化选择:感病品种面积扩大时,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使频率降低,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避病(Escape)寄主品种在一定条件下避开病原菌的侵染而未发病的现象称为避病,包括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两类。

时间避病易受感染的生育期错开了病原菌侵染的高峰期或适于发病的环境条件。

空间避病因寄主作物的株型、组织结构、开花习性等阻碍了病原菌与寄主的接触而表现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耐病(tolerance)当某一寄主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其发病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当,但产量、籽粒饱满度及其他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较小,这类品种称为耐病品种。

抗病(Resistance):当出现某种病害流行时,农作物品种对这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较轻,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受害较小,该品种则具有抗病性。

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necrosis reaction)是寄主对病原菌抗扩展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当病原菌侵人具有这种抗性的植物体内时,受侵染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高度敏感,原生质体迅速坏死,形成枯死斑,病原菌被封杀在枯斑组织中不能扩展。这种抗性多由单基因控制,对病原菌表现为高抗或免疫,是抗病育种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抗病性。

免疫(Immune):指完全抗性,寄主植物没有任何病征。

感病(Susceptibility):病原菌侵人寄主体内建立寄生关系并大量繁殖,寄主表现出明显病征。毒性(virulence):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侵染某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性状,因某种毒性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性,所以又称为专化性致病性(specific pathogenecity)。

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在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速率:)agressivenese侵袭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和强度。是一种数量性状,它没有专化性,即不因品种而异,故又称非专化性致病性(non specific pathogenecity)

生理(毒性)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同一种病原菌可以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之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根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是生理小种,也称毒性小种。

鉴别寄主:用于鉴别不同生理小种的一套寄主作物品种。

异核现象(heterokaryosis)不同生理小种的菌丝或芽管联结,进行核交换,使单个菌丝的细胞或孢子中含有遗传性质不同的核。具有异核的个体叫异核体。

拟性重组(parasexual recombination)异核体中的两个异质核发生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进行单倍体化和有丝分裂交换,产生遗传性不同于亲本的单倍体后代,这种基因重组叫拟性重组。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

水平抗病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群体改良(Population Improvement)对变异群体进行周期性选择和重组来逐渐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以改进群体综合表现的育种方法。

轮回选择:通过循环式多次交替进行选择和互交改进作物群体遗传结构,以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频率的育种方法。

表型轮回选择:在异花授粉作物群体中,根据单株表现型进行周期性的选择,称为表现型轮回选择。

半同胞家系轮回选择(Half-sib Family Recurrent Selection):中选的植株和一个共同的测验种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组成半同胞家系),鉴定每一株半同胞后代的性状表现,表现好的中选个体互交形成一个新的群体。

自交后代选择(S1 or S2 family recurrent selection):根据自交后代的性状表现进行的群体内改良的方法。

群体间改良的轮回选择法:同时对两个群体进行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通过两个群体的改良,使它们的优缺点能够互相补充,从而提高两个群体的杂种优势。

综合品种(synthetic cultivar):根据配合力测定选出相当数量的自交系,在隔离条件下经过几轮随机交配所形成的群体品种。这些品种由天然授粉保持其典型性和某种程度的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两个或几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体积、结实性、发育速度以及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等方面优于亲本的现象。

中亲优势(超均优势)(mid—parent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F1-(P1+P2)/2

中亲优势(%)= -------------------ⅹ100%

(P1+P2)/2

超高亲优势(over high parent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高值亲本(HP)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HP

超高亲优势(%)= -----------------ⅹ100%

HP

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低高F1指杂种: )over low parent Heterosis超低亲优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值亲本(LP)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LP

超低亲优势(%)= --------------ⅹ100%

LP

超标优势(over-standard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当地推广品种或对

照品种(CK)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 - CK

超标优势(%)=-------------------ⅹ100%

CK

杂种优势指数(index of heterosis):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比率。

F1

杂种优势指数(%)= -------------------ⅹ100%

(P1+P2)/2

原始材料: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各类杂交种、综合品种或人工组成的群体。

一环系(first cycle line):从品种群体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的自交系。

二环系(second cycle line):从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的自交系。

一般配合力(GCA):一个被测自交系和其它自交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组合表型值的平均表现。特殊配合力(SCA):某一特定组合的表型值与用该组合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预测值的偏差。

测交(test crossing):测定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

测验种(tester):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

测交种(test cross variety):测交所得后代。

顶交种: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是用自由授粉品种和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又称顶交种

核质杂交种:通过核代换将不同种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结合在一起的可育材料。异源质核结合后可产生一定杂种优势。

标记性状制种:利用作物特殊的形态上标记性状,区分真假不育系及真伪杂种。有显性的(如水稻的紫色叶枕,小麦的红色芽鞘、高粱的紫色芽鞘、棉花的红叶和鸡爪叶等);有隐性的(棉花的芽黄和无腺体)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S(rr)

雄性不育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性的类型。N (rr)

雄性不育恢复系:具有恢复不育系育性能力的类型。S(RR);N (RR)

孢子体不育花粉育性的表现由孢子体的基因型控制,与配子本身的基因无关。当母本基因型为S(rr)时,花粉全部败育。当母本基因型可育时,花粉全部可育。不育系与恢复系杂种F会发生育性的分离。2配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不育系与恢复系杂种F不出现育性的分2离。

隐性核雄性不育的遗传一般核不育基因是隐性的,而正常品种具有显性可育基因,所以核不育的恢复品种很多,但保持品种没有,不能实现三系配套。

隐性核不育后代分离符合孟德尔定律。

显性核雄性不育的遗传不育性受一对显性基因(MsMs)控制时,用带隐性基因(msms))与它杂交,msms的可育材料与它杂交,杂种全部植株都是雄性不育的,继续用可育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杂种呈现1:1分离,这个分离群体内同胞交,从不育株上所收种子种成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各占一半,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核不育可以作为自花授粉作物进行轮回选择的异交工具,但是一般不用于杂种优势利用,因为它不能得到稳定的不育系。

回交转育在已有不育系或不育材料的基础上,为了丰富不育系的类型,可用回交转育的方法选育同质异核的新不育系。

人工制保利用大田发现的不育株或人工诱变获得的不育株,可以通过杂交、项交、自交、测交

进行人工制保。

杂交育种:用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使符合育种目标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组合在一起,经过对杂种后代的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组合育种:将分属不同品种、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通过定向选择选育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机理为基因重组和互作。

超亲育种: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累积于一个杂种个体,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为基因累加和互作。

单交(成对杂交): 两个亲本进行的杂交。表示方式:A×B 或A/B。

复交(复合杂交):两个以上亲本间的二次以上的杂交。

遗传标记:用于研究基因遗传变异规律的可识别的等位基因

1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探针,与转移于支持膜上的经特定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基因组DNA杂交,通过显示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多态性来检测生物个体间差异的分子标记技术。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以随机的寡核苷酸序列(通常为10个碱基)作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生不连续的DNA扩增产物,用于检测DNA序列的多态性。

Microsatellite Marker o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微卫星标记) 其基础是动植物基因组中串联重复DNA序列重复次数的改变而引起重复DNA片段大小的变异。散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在高等植物中具有高度多态性. 由于每个微卫星DNA的两端一般是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据此可通过设计一对特异引物扩增每个位点的微卫星序列,再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扩增产物的长度变化,即可显示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再每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是一种将RFLP和PCR相结合检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

Sequence tagged site(STS,序列标定位点)STS是指基因组中长度为200-500bp,且核苷酸顺序已知的单拷贝序列,通过PCR可将其专一扩增出来。其基本原理是,依据两端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显示扩增产物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单核苷酸变异)染色体基因组水平上某个特定位置单碱基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的序列变异。

转基因育种利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某些与作物高产、优质和抗逆性状相关的基因导入受体作物中以培育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共抑制:向受体植物种导入一个与受体内某基因同源的基因,导入的基因及受体内与它同源的基因表达都可能减弱的现象。

基因沉默:转基因植株由于外源基因的结构被破坏或者外源基因插入了染色体异染色质区域,出现外源基因序列不表达。

重组DNA(recombinant DNA)技术:用人工方法在体外对DNA进行切割、连接、重组成杂合DNA 分子的技术.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 用人工方法,对DNA(基因)分子在体外(in vitro)进行切割、连接、组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生物体内,并使其在异种生物内复制、表达,从而使受体生物获得这一全过程称为基因工程,新的遗传性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胁迫: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环境胁迫

植物细胞工程(plant cell engineering)以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为基础,以细胞为单位,在体外(in vitro)条件下进行培养,按人们的意愿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结构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物体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

变异体:不加任何选择压力而筛选出的变异个体

突变体:经过施加某种选择压力而筛选出的个体

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利用射线将供体原生质体钝化,并破坏其染色质,与未经辐照的受体原生质体融合。由于所得融合产物含全套受体染色体及部分供体染色体,故称不对称体细胞杂种

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行使管理职能,调动和配置组织资源,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及过程。 企业流程再造:即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 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知识管理:对组织的集体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和环节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或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将精细化的操作、控制、核算、分析、规划、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模式。 柔化管理:是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依据信息 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管理和运 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优势的管理模式。 决策:是指组织为使未来行动目标优化或达到某种满意程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上佳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即管理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在所指定的若干方案中选择的过程。 程序化决策:是对常规的、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也就是对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做的决策,也就是对例外问题进行的决策。 风险性决策:管理者在决策事件中面临者不可控因素,各种备选方案会出现多种不同结果,到底会出现哪种结果不能确定,但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 是预先知道的。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存在风险,只能在计算各种方案不同的 自然状态(发难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损益值的情况下,比较各方案损益值后 在进行的决策。 计划: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工作内容及方式的预案,也就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组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生活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的数量。直接管理的下属多,称为管理幅度大或跨度宽。实际反映管理者直接控制和协调业务活 动的多少。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组织内部管理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的等级划分。实质反应组织内部纵向分工的关系,各个层次担负不同的管理职能。 事业部制:是一种具有分权性的组织形式,在公司总部下设一层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实行统一政策,事业部是独立经营的一种组织体制。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植物学名词解释

绿色植物:从营养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其细胞中都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绿色植物或光能自养植物。 非绿色植物:另一类植物(如真菌、细菌)的体内不含叶绿体,称为非绿色植物。 寄生植物: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从寄主身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寄生植物。 腐生植物:从死亡的生物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腐生植物。 异养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合称异养植物。 陆生植物:绝大多数植物种类都生长在陆地上,通称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少数植物生于水里,通称水生植物。 化能合成菌:非绿色植物中有少数种类,如硫细菌、铁细菌等,可以借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而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化能合成菌。 矿化作用:通过非绿色植物(菌类)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矿物质)的过程,称为矿化作用。 拟核:由一条环状DNA链构成,DNA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外无核膜。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根毛:幼根根毛区表皮细胞,常常向外产生一条长管状突起。 细胞壁: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结构,它构成了细胞的外壳。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而来,是细胞内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后含物:一些细胞代谢产物如淀粉,蛋白质和脂类等,常呈一定结构分布于细胞质内。 原生质: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具有一定弹性和黏度的,半透明的,不均一的亲和胶体。 蛋白质:是构成原生质的一类极其重要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又是细胞参与调节各种代谢活动,完成各种功能,维持生命活动过程所不可决少的重要物质。核酸:普遍存在于生活细胞中,担负着贮存和复制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还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脂类:是一类不溶于水非极性溶剂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胞间层:又称中层或果胶层,是相邻的两个细胞向外分泌的果胶物质构成的。 初生壁:是新细胞最初产生的壁层,也是细胞生长增大体积时所形成的壁层,是由邻接的细胞分别在胞间层两面沉积物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等。 次生壁: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表面继续积累的壁层。 构架物质:形成细胞壁网络构架中的物质。 衬质:是指填充在构架中的物质。 半纤维素:是存在于纤维素分子间的一类基质多糖。 果胶多糖或果胶质:是胞间层和双子叶植物初生壁的主要成分,而单子叶植物中含量较少。 细胞壁蛋白:包括结构蛋白,酶以及尚未确定其功能的蛋白质。 内镶物质:是指构架物质和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附着与生理功能分化的物质。 覆饰物质:是指覆盖在细胞壁外表的一些物质。 木质化:木质素填充到细胞壁中去的变化称木质化 角质化:在细胞壁上增加角质的变化称角质化 栓质化:细胞壁上增加栓质的变化 矿质化:细胞壁中增加矿质的变化 细胞膜:与细胞壁相邻,包围于细胞质外的一层膜 细胞内膜;细胞膜内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外周膜与细胞内膜的统称 初生纹孔场:在细胞的初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凹陷的较薄区域。 纹孔:在没有次生壁沉积的地方,只存在初生壁和胞间层,细胞壁的这种比较薄得区域就叫纹孔。 纹孔对:相邻细胞的纹孔相对而生的。 纹孔膜:纹孔对之间的隔层。 纹孔腔:纹孔膜两侧的空腔。 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 细胞质:真核细胞核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由半透明的胞基质以及分布其中的多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组成。 胞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以外的、较为均匀的、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质(又名细胞质基质、基质、透明质)。 胞质环流:在生活细胞中,胞基质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 旋转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只有一个大液泡时,胞基质沿细胞壁围绕着中央大液泡坐同向流动,称为旋转运动。 循环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存在多个小液泡时,胞基质以不同方向围绕着小液泡流动,称为循环运动。 细胞器:细胞质内由原生质分化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质体: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体积较线粒体大,在高等植物中常呈圆盘形、卵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5~8微米,厚约1微米。 片层:质体内部基质中着发达程度不同的膜系统。 类囊体:叶绿体内部的基质中悬浮着由膜所围成的圆盘状或片层状的囊。 基粒:一些类囊体整齐地垛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 白色体:一种不含色素的质体,多存在于幼嫩或不见光的组织中。 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的小管、小囊或扁囊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 细胞液:液泡内的液汁。 溶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的囊泡状结构。 微体:由单层膜包被的圆球形小体,直径约为0.2-1.5微米。 核糖体:一种无膜包被的细胞器,电镜下成小而圆的颗粒,其直径约为15~25纳米,主要成分rRNA和蛋白质。 原纤维:由α-微管蛋白质与β-微管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形成二聚体,再由二聚体组成的线体聚合体。 中间纤维:由柔韧性很强的蛋白质丝构成,中空管状,直径约为10nm。 核孔:核被膜的内、外膜在一定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些环形开口。 核纤层:核被膜的内膜内侧一层蛋白质网络结构。 后含物:指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包括贮藏的营养物质、代谢废弃物和植物次生物质。 单宁:一种无毒、不含氮的水溶性酚类化合物,存在于一些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液泡或细胞壁中。 细胞周期:持续分裂的细胞,从结束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纺锤丝:分裂前期之末当染色体形成后,从分裂极向细胞核中央放射状地形成许多由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染色体牵丝:从分裂极发出并连接在染色体着丝点上的纺锤丝。 连续纺锤丝:从一极到另一极而不与染色体相连的纺锤丝。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最新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2、营养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的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生长和繁殖后代有关的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3、主根: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垂直向地下生长。 侧根:主根等产生的各级分支。 4、定根:主根和侧根称之为定根。主根来自于胚根,侧根来自中柱鞘一定部位的细胞恢复分裂发育而来。 不定根: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不定根可产生各级侧根。 5、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有根毛的一段根,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 6、根的伸长生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根尖伸长区的细胞迅速伸长生长使根能够不断地伸长的过程。 7、初生生长: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类成熟组织的过程叫初生生长。 初生结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组织构成。 8、次生生长:初生生长完成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称为次生生长。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结构。 9、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上有一条带状木质化和栓质化增厚的结构,环绕成一圈,称凯氏带。 10、维管柱;由初生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发育而成,包括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组成。 11、外始式: 内始式: 12、内起源:根的中柱鞘一定部位。由于中柱鞘位于根内部,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起源: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或第二、第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叶和芽的起源) 13、髓:有些植物根的中柱中央也有薄壁细胞,称为髓 14、苗:指除根系以外,植物地上器官—茎叶部分的总称。 枝条:着生有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 实生苗:指由种子萌发长成的植物体。 年苗:一年中苗的生长量(芽发育和生长成一段新枝条)。 15、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茎段。 芽:位于叶腋或茎顶端。 叶痕:叶子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维管束痕:叶柄中的维管束断裂后留下的痕迹。 皮孔:周皮上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一种通道。 芽鳞痕:顶芽鳞芽展开时,芽鳞片脱落留下的痕迹, 辨别枝条的年龄。 16、芽:芽是未发育的枝条、花或花序的原始体。 17、定芽:生长在茎固定位置上的芽,有顶、侧芽(腋芽)。 不定芽:常是从老根、茎、叶上产生的芽,其位置不固定。 18、活动芽:在其生长季节中能开放的芽。 休眠芽:在其生长季节中不开放的芽。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精编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集合

1 "虫瘿” insect gall 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 引起植物产生虫瘿的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和微生物两大类,常见的致瘿动物主要有昆虫、螨、线虫等,常见的致瘿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其中 昆虫是植物虫瘿主要的致瘿生物。 2 "二叉分枝” diehotomous branching 植物分枝类型的一种。植物体的主轴重复地分成两个分枝。由于主轴顶端的原始细胞长成两个生长点,均等地长出两个分枝,分枝顶端重复这过程而不断 形成二歧的各级分枝。二叉分枝是原始的分枝类型,苔藓、蕨类(石松)等植物 均有之。高等植物的二叉分枝式曾称为“二歧式”。 3 "气室” air chamber 地钱目叶状体表皮气孔之下有菱形或多角形的小室,或蕨类孢蒴内的空腔部分,称为气室。 4 "气孔” air pore 指地钱目叶状体的气室向外开口处,叫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此种气孔与种子植物的气孔器不同,它由16个细胞组成烟囱状,不开闭。 5 "中肋” centre rib 指藓类叶片中央类似于种子植物叶脉的构造,通常由孢壁较厚的一群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6 "无性世代” asexual generations 植物生活史中,从雌、雄配子受精以后到减数分裂前,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双倍的,这个时期叫做无性世代,也叫孢子体世代。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为无性世代。 7 "中轴” axile 在藓类位于茎的中央,由厚壁和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 8 "水孔” water pore 是指生在叶边排水的孔,比气孔较大,水孔两旁有分化不完全的保卫细胞,不能自动调节开闭。主要机能是排出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 9 "叶状体” leaf shaped body 苔类植物中,植物体呈片状而没有茎与叶的分化,称为叶状体。 10 "叶鞘” leaf sheath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较宽而紧密抱茎的部分称为叶鞘。被子植物叶的基部扩大,包围着茎叫做叶鞘。禾本科和伞形科等植物,多具有明显的叶鞘。蓼科 植物茎节上的鞘状物是托叶的变态,叫做“托叶鞘”,也称“vagina”。 11 "叶耳” auricle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扩展而成耳状的部分,称为叶耳。禾本科植物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边缘部分延伸的突起,多呈耳状或镰刀状的叶耳。叶舌和叶耳的 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常为鉴定禾本科植物种或品种的根据之一。 12 "生殖托” reproduction hold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1目标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5W1H: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索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部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的考核依据。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3网络性4多样性5时间性6可考核性。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的SMART特点;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ific,目标可以测量或度量measurable,目标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进入下一轮循环。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植物学名词解释

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一两个性状对植物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给植物进行分类,试图寻找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与演化关系。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以颈卵器的形式出现的植物。 颈卵器:颈卵器植物(苔藓、蕨类、裸子)的雌性生殖器官,形如瓶状,腹部具有卵细胞。种子植物:由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孢子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显花植物:能开花结实的植物。 隐花植物:没有开花结实现象的植物。 高等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专门的繁殖器官,生活史中有胚出现的植物。 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专门的生殖器官,生活史中没有胚出现的植物。 双名法: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给植物取一个唯一的名称,该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通常还在后面加上命名人姓氏的缩写。 原植体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 异形胞:在蓝藻中,某些营养细胞特化,转变为能固氮的细胞叫异形胞。 藻殖段:丝状体的藻类,由于某种原因将藻丝折断,每一段都可发育为一个新个体,这样的片段叫藻殖段。 茸鞭型鞭毛:电子显微镜下,鞭毛鞘上有1列螺旋排列的鞭茸的鞭毛。 中核: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核膜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纤丝出现,细胞核靠溢缩形成两个核。 营养繁殖:植物体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发育为新个体。 无性繁殖:以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有性生殖:两性配子相互结合完成繁殖。 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同配生殖:在形状、结构、大小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 异配生殖:在形状和结构上相同,大小和运动能力上不同的两个配子结合。其中大而运动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其中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单室孢子囊:为二倍体,分裂时只进行减数分裂的孢子囊。 多室孢子囊:为单倍体,不进行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孢子囊。 寄生:直接从活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的方式。 腐生:从动植物的尸体或其它有机物质吸取养料。 只能寄生,为专性寄生;只能腐生,为专性腐生;以寄生为主兼腐生的,为兼性腐生;以腐生为主兼寄生的,为兼性寄生。 根状菌索: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密接成绳索状,外形似根的菌丝组织体,外层为皮层,由拟薄壁组织组成,内层为心层,由疏丝组织组成。 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构成。 菌核:是菌丝密接成的核状体,有的有组织分化,外层为拟薄壁组织,内层为疏丝组织,是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在条件适宜时,可以萌发为菌丝体或产生子实体。 双游现象:在鞭毛菌亚门中,产生连续两次的游动孢子的现象。 孢子囊的层出:孢子囊成熟后,顶端开一圆孔,游动孢子顺序的从孔口游出,此后在旧孢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