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露天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露天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露天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露天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摘要

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对石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许多的露天采石场因此建立起来,但是他们却忽略了露天开采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而且所做的防治措施远没有达到生态恢复的目标。为了进一步使人们了解到露天开采带来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做了详细论述。首先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概述,包括生态环境影响的定义、评价原则与基本技术。然后对露天采石场的特点以及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如一些常见的污染源,开采造成的危害: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土壤破坏、水土流失、生物量减少等。再结合某露天采石场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并列出露天开采所应采取的具体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为露天开采提供借鉴,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露天采石场、露天开采、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生态评价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the demands of stone material become more and more. Many hypaethral quarries have been built because of this, but people neglec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s that do isn’t arrive at the goal of zoology renew.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e harms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more and take som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s, this text has do a particular dissertate. First, summariz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clude some defines,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basic technology. And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hypaethral quarry and som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Such as some familiar pollute source, harms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botanic reakage, water pollution, edaphic reakage, water and soil loss, biomass reduce. Then use a hypaethral quarry to do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forecast. And tick off some material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s in opencast working, include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steps. After the dissertation of this paper, wish it can offer a reference to opencast working.

Key words:hypaethral quarry, opencast work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 ecological assessment

目录

1、概述 (1)

1.1、环境影响评价 (1)

1.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

1.2.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 (1)

1.2.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1)

1.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1)

1.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 (2)

1.4.1、评价指导思想 (2)

1.4.2、评价范围 (3)

1.4.3、评价标准 (4)

1.4.4、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5)

1.4.5、评价等级 (8)

1.4.6、生态环境调查 (10)

1.4.7、生态分析与评价重点的确定 (13)

1.4.8、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5)

1.4.9、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17)

2、露天采石场的特点和生态破坏来源 (20)

2.1、特点 (20)

2.2、生态破坏来源 (21)

2.2.1、人为破坏来源 (21)

2.2.2、自然破坏来源 (22)

3、露天采石场的生态影响评价 (22)

3.1、生态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22)

3.2、露天采石场的生态影响评价 (22)

3.2.1、植被破坏 (22)

3.2.2、水体污染 (22)

3.2.3、土壤破坏 (22)

3.2.4、水土流失 (22)

3.2.5、生物量减少 (23)

4、实例分析 (23)

4.1、工程分析 (23)

4.1.1、项目概况 (23)

4.1.2、项目工艺流程及营运期间生态环境影响 (26)

4.2、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27)

4.2.1、采石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27)

4.2.2、水土流失预测与环境影响分析 (29)

4.2.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0)

5、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31)

5.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分析 (31)

5.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33)

6、结论 (35)

参考文献 (36)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概述

1.1、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人类进行某项开发建设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方针,保证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促进清洁生产和有利与环境和生态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制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促进科学决策和管理以改善环境,同时可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改善提供借鉴。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也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使之国家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强化环境管理的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大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2.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例如,分析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属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1.2.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包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但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影响评价为主,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不全、深度不够,与实际需要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有较大差距,而且二者在诸多方面是不同的,现行环评与生态环评主要区别见表1-1。

1.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和开发建设活动特点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提出对受影响生态环境行使有效保护的途径和措施。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下列基本原则应予遵循:

(1)、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一体考虑;

(2)、讲求科学性;

(3)、突出针对性;

(4)、坚持政策性;

(5)、坚持协调性,注意可行性。

表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1.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

1.4.1、评价指导思想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认识生态环境特点与功能,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可能性、性质、程度和生态系统对影响的敏感程度,确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通过评价,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同时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建设性意见。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为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识别影响;应体现整体意识,即从生态系统整体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考察问题,寻求对策;应具有超前意识,即不仅注意当前问题,当前需求,亦应考虑长远问题、长远需要;应以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论项目建设还是区域开发,都具有区域影响性质。因此,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从区域着眼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与规律,分

析生态环境的问题与发展趋向,从项目着手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坏境的影响多具有累积性特点。开发活动的累积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导致生态系统突然的质的恶化或破坏。因此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评价不是寻求可接受的恶化界限,而是寻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途径。

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种组成因子的关系错综复杂,平衡微妙。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或生态因子的影响有直接作用,亦有间接作用,有显见影响亦有潜在影响。有时间接作用比直接作用造成的影响还大,或潜在影响比显见影响更为重要。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持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应注意长期性的、潜在性的、间接性的影响及其后果,有时还必须注意战略性影响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其针对性原则。由于生态系统强烈的地域性特点,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评价报告。因此,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要依据,评价结论应符合项目建设地的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建设,讲求实效。

1.4.2、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开发建设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的范围和间接影响的所及范围。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是确定评价范围的重要考虑因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特征,能包含所有可能受影响的敏感保护目标,并能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的源头及危害范围。按照环评工作程序,评价范围可分为生态调查范围、生态分析范围、影响分析与评价范围等。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有植被、动物、土壤、地面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运行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都是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才能完全和清晰的表现出来,因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宜大不宜小。生态环境调查范围、生态分析和影响分析范围,一般都应大于开发建设活动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主要强调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范围首先考虑直接受影响地区,也可以从区域整体性和有效性出发,在非直接影响地区实施。

确定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一般考虑的因素有:

(1)地表水系特征

水是生态系统的第一位限制因子,水系特征往往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须了解地表水系源头与归宿,集水区面积及其植被情况,河岸形态与冲淤情况,地表水规划功能及实际使用情况,水生生物类型及其生态特点,径流特点与输沙情况,相关水系或水网特点;明确建设项目与地表水系的关系如取水、排水及其影响可及的范围、影响对象、影响地表水系动态的主要因素,流域内敏感的生态目标等。评价范围的确定要能够阐明水系功能、用水和保护等基本要求。

(2)地形地貌特征

在平原或微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类似性较高,调查范围可选择在建设项目发生地及其直接影响所及的区域。在山地丘陵区,可以山体构成的相对独立或封闭的地理单元为评价范围,如某盆地或坪坝内,但沿着河道或沟谷等廊道应适当延伸。如果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建设可能导致某种特别生境毁灭或某种生物种灭绝,调查和评价范围必须扩大,以明确是否有可替代性生境。在陆海交接区,调查范围应沿岸线延伸至相邻的其它功能区,向海洋的深入范围应包括整个潮间带或深入到岸带生物基本消失的海域,并同样须考虑海流、海峡、岛屿等廊道或阻隔体的影响。

(3)生态特征

生态特征主要是指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部分、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特点等。一般构成某一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全部因子和地域,应作为该系统影响的调查与评价范围。动物的活动范围对生态调查范围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也是生态调查必须覆盖的。特殊生境如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等,应视为独立的生态系统而进行全面调查。此外,建设项目所在或所影响的生态系统物流的源与汇,生态环境功能的作用所及范围和污染波及范围亦应列为调查与评价范围。

(4)开发建设项目特征

开发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主要有点状(如工厂或装置)、线型(如铁路、公路、管线)、斑点式(如煤矿)、蛛网形(如水利工程)、面状(如各类开发区)等,其影响范围不同,调查和评价范围亦不同。一般来说,坏境影响的调查和评价范围以项目(主工程和全部辅助、支持工程)发生地和直接影响所及范围为主,但由于生态因子的高度相关性和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特征,使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范围还须包括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在实际工作中,点状布局的项目主要按上述水系、地形地貌、生态特征和工程的规模、能流物流强度等因素来确定调查和评价范围;线型布局的项目根据所涉及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理地质、河流水系单元等,采取点线结合、以点为主(车站、桥梁、隧道、重要工业场地与作业点、集中临时生活区等)的原则确定调查和评价范围;斑点状、蛛网状以及面状布局的项目,原则上应作区域调查,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办法确定调查和评价的范围和重点;还有的项目须根据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的相关程度确定其调查与评价范围,如三峡大坝工程将长江口生态作为调查与评价范围。

1.4.3、评价标准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也需要一定的判别标准。但是,生态系统不是大气和水那样的均匀介质和单一体系,而是一种类型和结构多样性很高、地域性特别强的复杂系统,其影响变化包括内在本质(生态结构)的变化和外在表征(环境功能)的变化,既有数量变化问题,也有质量变化问题,并且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规律,还有系统重建、系统变换、生态功能补偿等复杂问题,因而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

此外,生态环评是分层次进行的,评价标准也是根据需要分层次决定的,即系统整体评价有整体评价的标准,单因子评价有单因子评价的标准。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应能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反映生态环境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变化。

(2)能反映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定量化。

(3)能用于规制开发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除国家已制定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与设计标准之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大多数尚处于探索阶段。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来源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从以下几方面选取: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804-92),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粮食卫生标准(GB2715-8l),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以及地面水、海水水质标准等。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或规划功能,特别地域的保护要求,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

以上标准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标准。以下为工作中使用但无法律地位的“标准”。

(2)背景或本底值

以项日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亦可选取建设项目进行前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背景值作为参考标准。这类参考“标准”的应用体现一种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坏境不能比现状差”。

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同类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以同类工程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数据:以类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等。

(3)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己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亦可作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考标准。

3、评价标准指标值选取考虑因素

(1)可计量。特别是能通过数量化计量和能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特征或其环境功能。

(2)先进型和超前性。特别是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3)地域性。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使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宜采用划一的标准和指标值,而应根据地域特点科学的选取。

1.4.4、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影响识别是一种定性的和宏观的生态影响分析、生态影响认识过程。根据生态保护

原理、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粗略的相关分析可进行影响识别。

1、影响因素的识别

这是对作用主体(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工作的要点是全面性,即要识别全部工程组成、全时程和全部作用方式。作用主体的组成包括主要工程(或主设施、主装置)和全部辅助、配套、公用及相关工程在内,如为工程建设开通的进场道路、施工道路、集中的工业作业场地、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储运设施建设、施工队伍驻地和拆迁居民安置地等。在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上,包括施工建设和运营期的影响因素识别,有的项目甚至包括勘探设计期(如石油天然气钻探、选址选线和决定施工布局)和死亡期(如矿山闭矿、渣场封闭与复垦)的影响识别。

此外,还要识别不同的作业方式所造成的不同影响,集中开发建设地区与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等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的识别内容还包括影响的发生方式、作用时间的长短、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等等。

2、影响对象的识别

(1)识别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首先要识别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接着要识别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2)识别受影响的重要生境

重要生境的识别方法如表1-2所示:

表1-2、重要生境识别方法

(3)识别受影响的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时将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等量齐观,因为许多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自然资源通常主要包括能源、矿物、

土地、水、气候、生物等,对我国来说,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都十分紧缺,都是应首先加以识别和保护的对象,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菜篮子工程、养殖基地、特产地和其他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都是影响识别的重点自然资源。

(4)识别受影响的景观

具有美学意义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于缓解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和人类精神生活需求,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任何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自然景观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很难有完全相同的自然景物)都具有满足当地人民精神需求的作用,因而具有保护的意义。所有具有观赏或纪念意义的人文景观,也都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代表地方的历史或荣誉,为地方人民所钟爱和景仰,因而也具有保护意义。由于我国自然景观多样,人文景观又特别丰富,许多这类有保护价值的景观尚未纳入法规保护范围,需要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给予特别关注。

(5)识别敏感保护目标

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见表1-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按下述依据判别:

表1-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

①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②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③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④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⑤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⑥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坏境严重恶化区;

⑦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

⑧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⑨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学校、医院、居民区等)。

3、影响效应的识别

生态坏境影响识别主要判别内容为:

(1)影响的性质:即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是可逆影响还是不可逆影响,可否恢复或补偿。有无替代,是累积性影响还是非累积性影响;

(2)影响的程度:即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受影响生态因子的多少,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子等;

(3)影响的可能性:即发生的可能性与几率,影响可能性按极小、可能、很可能来识别。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参数

在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因子的筛选,是评价工作不断深化并达到具体所做的必要步骤,也是对环境更深层次认识的反映。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评价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筛选。筛选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1)最能代表和反映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性质和特点者;

(2)易于测量或易于获得其有关信息者;

(3)法规要求或评价中要求的因子等。

1.4.5、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的划分是为了确定评价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关切程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程度。

1、等级划分依据

开发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有三条:

一是影响程度,即开发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的大小,影响强度的强弱,影响持续的时间,影响到的生态因子的多少,以及影响是否涉及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等;

二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特性,即是否影响到敏感保护目标,是否加剧区域自然灾害,要求的保护级别是否特别高等;

三是影响的性质,即影响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可恢复与不可恢复,可补偿与不可补偿,一次性影响或累积性影响等等。

凡开发建设活动影响范围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影响到的生态因子多或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或影响到敏感的保护目标,或影响的性质为不可逆、长期性、累积性以及影响是无替代,难补偿性的,应按较高的级别开展评价工作。有其中任一项影响者,一般都应做专题分析。

(1)影响性质的判别

根据一般对生态坏境的理解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主要基于生态系统环境功能这一基点,可以将判别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建立在生态环境功能变化的基础上。凡生态环境功能可恢复者,其影响性质可视为具有可逆性;凡生态环境功能不可恢复者,其影响性质视为不可逆性。有些开发建设项目,虽然占有土地和改变部分生态系统的结构,但可以通过项目区的重新绿化或参与区域生态建设工程,使损失的生态环境功能得到补偿,则同样可视为是可逆变化性质的,或者认为是不可逆变化转化为可逆变化性质。

但是,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性质介于可逆与不可逆之间,或者部分生态环境功能可以恢复,而部分生态环境功能不可恢复。此时,性质判别则作具体分析:一是看受影响环境功能是否是区域的主要功能,凡影响主功能并导致主功能不可逆变化者,按不可逆性对待;二是看是否影响到特别重要或有特殊保护要求的功能,凡造成这类特殊功能改变者,均按不可逆性对待;三是影响的涉及面,凡是因某种功能影响波及很多的其他环境功能,或某种不可逆变化涉及的面积大、范围广,也按不可逆变化性质来看待整个工程。总之,判别工程建设的不可逆性按较高的标准要求。

(2)影响程度的判别

影响程度的判别依据,主要是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组成、性质、规模、技术时间、施工作业与营运方式及影响所及范围等进行识别,另外还包括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特征,即项目选址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是脆弱的还是稳定的,可恢复能力强还是弱,受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还是次要因子,受影响生态环境是否有功能替代的对象等,还有是否影响到敏感保护目标或要求特别保护的生态系统等。

2、《导则》规定的评价等级

根据评价等级划分原则,凡是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变化或影响程度大或影响到敏感的环境目标的开发建设项目,一般需进行一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根据建设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选择一到三个主要生态影响方面按表1-4进行评价级别划分,并提出选择的生态影响(方面)多于一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二级评价的开发建设项目指基本不会造成不可逆性生态环境影响,或者通过人为努力可以使生态环境功能得到恢复或补偿,或者虽有不可逆性生态环境影响,但由于规模小、范围有限,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有影响者。

二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要分析确定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三级评价的开发建设项目是指本身无害于生态环境功能或影响很小的项目,这类项目只需说明其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和工程建设中采取的生态坏境保护措施等,或者只对某个专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表1-4、《导则》确定的评价工作级别

1.4.6、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调查要求

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指标应满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要求,一般应包括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能分析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资源利用情况。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或有特别保护要求的对象时,须对之作专门的调查。

2、自然生态系统调查内容

一般陆地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调查(类型、组成、重要生境等)、自然资源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等几个方面。如表1-5和表1-6所示。

表1-5、陆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调查主要内容

续表1-5

表1-6、一般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主要内容

在陆生生态系统调查中,植被的调查是一个重点。不但调查植被的类型、各类植被的分布、面积,建群种与优势种等内容,而且还须调查盖度、生长情况、生物生产力等;不但调查现状,而且还要调查其历史状况及受人干扰的演变情况。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及景观调查也十分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调查也本着质和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在生态环境调查中,除表1-5所列的调查内容外,还有二类重要的调查:一是区域生态坏境问题调查,二是生态坏境敏感目标调查。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调查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以及坏境污染的生态影响〔表1-6)。这类问题须重视其动态和发展趋势,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以灾害的形式

表现出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洪灾和泥石流灾害,土地沙漠化导致尘暴和土地与城镇的沙埋等。

3、资料收集与信息表达

陆地生态现场采样和调查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察与分析标准方法《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察与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进行。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依据不同的评价级别要求,主要需收集和编制的生态图件可有:地形图:评价区及周边的地形图,一般比例1/10000-1/50000,图上应能反映出地表状况如山地与平原区,绿地和水体分布状况,城镇和主要厂矿及村落分布状况,拟建工程位置及生态影响评价区等。土地利用状况图:评价区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应能反映土地利用的类型与分布,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经济林木与特产地分布及自然生境、敏感保护目标等。

水系图:评价区域或流域水系图。流域取干流或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由评价项目的影响范围和要求评价说明的问题而定。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则应有区域内所有涉及的流域水系图。水系图有时可结合到地形图中完成。水系图应能反映地面水系的相互关系、重要取水点(口)、水工构筑物、水生物栖息繁殖地等重要信息。

植被图:评价区及周边地区植被图,应能反映植被类型和覆盖度、采样点分布、主要植物资源的分布等信息。相应的动物资源分布,往往亦可以在此类图上反映。

在特殊的建设项目中,可能还需要绘制一些其他图件。如水土保持建设项目中,应有土壤侵蚀图;江河整治项目中应有自然灾害分布图;自然保护类项目则应有生境质量图等。

1.4.7、生态分析与评价重点的确定

1、生态系统分析

在生态调查基础上进行生态系统分析,主要是认识系统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首先须认识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分类型的目的是为分别认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与特点,考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间相生相克的相关关系,认识区域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功能和优势资源。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分析应从区域或流域等较大的空间着眼,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地域分布的连续性、组成层次和结构完整性、组成因子的匹配与协调性以及食物链(网)的完整性等。

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主要是考察系统物质的输入输出以及在系统内的循环特点,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系统与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流动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生态系统的现实功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功能的需求。根据我国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下述生态环境功能一般需重点考虑:

(1)生产生物资源。包括粮食、果蔬、油料、木材、薪柴、建材、药材、饲料、肥料、鱼虾贝壳类以及其他生物性原料与产品。

(2)蓄水保水,提供水资源和缓解早涝威胁,缓和洪水等极端水情。

(3)保护土地,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4)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和农业影响。

(5)调查气候,包括增加湿度,调节气温、减轻干热风危害和霜冻灾害等,为城乡居民提供适宜生活环境。

(6)净化空气和水,减轻噪声影响。

(7)保护生物多样性。

(8)防灾减灾。包括洪早灾害、风灾、鼠虫灾害、海岸侵蚀、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

(9)景观与社会文化功能,如美化城市,提供旅游、娱乐、休闲服务和科研、教育的功能。

2、相关性分析

在某一区域中,各类生态系统之间,各生态因子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决定了生态系统各自的特点,也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困难所在。进行相关性分析,就是将纷繁浩杂的生态关系进行梳理,确定那些相关性特别强的系统或因子,揭露生态系统的本质,进行可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相关性都是专门的学问。对于刚刚启步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一般还做不到精细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性分析都是针对具体对象进行的,可列矩阵表达之。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可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进行。在两两比较时,对不同的相关性记分并统计,这样就能找出相关性最高或最重要的因子,把不同相关性的因子排队,明确哪些因子是最重要的,是应主要评价的因子。对于复杂的生态系统或分析精度要求较高时,还可借助一些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

3、生态约束条件分析

根据生物群落的最低量率和耐性定律,生态约束条件就是指主要制约或左右生态系统盛衰或发展趋势的因素。这种约束条件常是造成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因。

生态的约束条件分析目的是认识主导生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子,或者是为了判明制约生态系统坏境功能发挥或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障碍因素。生态约束条件分析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历史来进行识别的,一般陆地生态的分析重点包括:

(1)水分约束。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的问题,如水的来源,资源供给量、保证度和易得性,年内分配和年际分配,用水竞争和生态建设用水需求,生态系统对水的敏感程度,水污染及水质对功能的满足程度等。在干旱和极干旱地带,水分是生态系统主要的约束因子。水分供应处于临界状态或水质处于临界状态(如溶解氧之对鱼类、盐度之对植物),都会使生态系统处于极脆弱状态。

(2)土地与土壤约束。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如各种用地竞争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萎缩,土壤质量制约生产力,土壤肥力低下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

及污染影响等问题都对生态环境构成约束。

(3)气候条件约束。降雨少与蒸发量大、干早与多风沙、低温与高寒、洪涝及其他气候灾害,如台风、霜冻等都对生态环境起制约作用。

(4)地理地质条件约束。包括地理条件造成的生态系统特殊性与敏感性,如高山深谷地形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高,垂直分布以及不稳定性等;地质条件造成的生态不稳定性,如石灰岩地区的土壤瘩薄、山势陡峭易侵蚀,花岗岩地区土壤清薄易侵蚀,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导致易流失及由此造成的生态脆弱性等。

(5)生物条件约束。包括建群生物动态,植被类型、特点、覆盖率与质量,变化趋势等;动物类型、分布、生态特点及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生态平衡状况及生物性灾害问题如草原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的鼠虫灾害。

(6)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区域人口、人口密度,人均资源占有量如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及资源环境的压力,污染物排放及其主要影响的生态系统等。这一约束是生态环境现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

生态的约束条件分析与其他生态分析一样,都须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作具体分析。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常可成为约束条件分析的基础。对于复杂的系统,约束条件分析有时须借助一定的数学方法完成,如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可确定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因子。

4、生态评价重点的确定

生态评价的重点主要有:重要生态系统组分、物种、生境或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等。

1.4.8、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生态坏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比较精细地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结构的层次性特点,决定着生态环境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二是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由若干指标来表征的。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对可控因子要做较详细的评价,以便采取保护或恢复性措施;对人力难以控制的因子,如气候因子,一般只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看待,只作生态分析和生态影响分析,不作为评价的对象。

1、生态因子现状评价

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生态因子的层次上进行。一般应根据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和特点选择相应的代表性因子。

(1)植被。阐明植被的类型、分布、面积和覆盖率、历史变迁及原因,植物群系及优势植物种,植被的主要环境功能,珍稀植物种、分布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2)动物。阐明野生动物生境现状,破坏与千扰,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珍稀动物种类与分布等等。动物的有关信息从动物地理区划资料、动物资源收获(如皮毛收购)、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从生境与动物习性相关性等获得。

(3)土壤。阐明土壤的成土母质,形成过程,理化性质,土壤类型,性状与质量(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钾含量,并与选定的标准比较而评定其优劣),物质循坏速度,土壤厚度与容重,受外环境影响(淋溶、侵蚀)以及土壤微生物丰度、保水蓄水性能和土壤碳氮比(保肥能力)等以及污染水平。

(4)水资源评价。包括地面水资源与地下水评价两大领域,评价内容主要是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水的资源量,如供需平衡,用水竞争状况和生态用水需求等:二是与水质和水量都有紧密联系的水生生态评价。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评价

质量评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质量指标法和景观生态法常用于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质量评价中的指标可依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前述的生态分析中确定的主要因子来选取。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很难进行结构上的优劣比较,但可借助于生态图件并辅之以文字描述阐明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运行情况,亦可借助景观生态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结构的描述,还可通过类比分析定性地认识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影响等。

生态环境功能是可以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的。例如,生物量、植物生产力和种群量都可定量地表达;生物多样性亦可量化和比较。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层次分析设定指标和赋值,可以综合的评价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许多研究还揭示了诸如森林覆盖率(或城市绿化率)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些信息亦可评价生态系统的功能。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灾害和污染危害等几大类,与之相关的问题可有植被破坏、珍稀濒危植物问题、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这类问题亦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可计算工程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量;用假定蚀模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流失量的指标,可定量地评价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测算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相对比例,辅之以荒漠化指示生物的出现和盖度,可以半定量地评价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类比,可以定性地评价生态系统防灾减灾(削减洪水,防止海岸侵蚀,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功能。

4、自然资源评价

无论是水土资源还是动植物资源,因其巨大的经济学意义,一般都已在使用中,都有相应的经济学评价指标。例如,土地资源需进行分类,阐明其适宜性与限制性,现状利用情况以及开发利用潜力;耕地分为等级,并可用历年的粮食产量来衡量质量,评价中应阐明其肥力、通透性、利用情况、水利设施,抗洪涝能力、主要受到的灾害威胁等;草原根据其产草量和可利用性,定量地分为8等24级。木材、药材、建材等动植物资源,亦有相应的经济学计量方法。一般而言,环境质量高,其资源的生产率亦高,经济价值亦高。自然资源评价还要特别注意景观资源的评价。许多情况下,景观资源可构成敏感保护目标或某些地区的优势资源。

1.4.9、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1、基本程序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生态环境调查、生态分析和影响分析及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某些受影响生态系统作深入研究,对某些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功能变化作定量或半定量预测计算,以便把握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相应的环境功能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后果,由此进一步明确开发建设者应负的环境责任以及指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区域生态坏境功能不被削弱而应采取的措施及要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是:

(1)选定影响评价主要对象(受影响生态系统)和主要评价因子。

(2)根据评价的影响对象和因子选择评价方法、模式、参数和进行计算。

(3)研究确定评价标准和进行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环境功能的影响评价。

(4)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2、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1)影响因素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分为物理性作用、化学性作用和生物性作用三类。

物理性作用是指因土地用途改变、清除植被、收获生物资源、分割生境、改变河流水系、以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使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形态或支持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详见表1-7,表1-8。

化学性作用是指坏境污染的生态效应。如大气中的铅、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对植物或作物的影响;水中的重金属、有机耗氧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等。这些影响有的是直接毒杀作用,有的是间接改变生物生存条件(如土壤板结、水质恶化)所致;有的是急性作用,有的是缓慢的累积影响。

生物作用主要是指人为引入外来物种导致的生态影响。这种作用有时还很严重。孤立生境(如岛屿)和封闭生境(如内陆湖泊)要特别注意外来物种引入问题。作物品种引进而同时引入害虫或杂草,或引进的作物或草类品种缺乏控制,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表1-7、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生物组成成分的直接物理影响

露天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摘要 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对石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许多的露天采石场因此建立起来,但是他们却忽略了露天开采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而且所做的防治措施远没有达到生态恢复的目标。为了进一步使人们了解到露天开采带来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做了详细论述。首先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概述,包括生态环境影响的定义、评价原则与基本技术。然后对露天采石场的特点以及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如一些常见的污染源,开采造成的危害: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土壤破坏、水土流失、生物量减少等。再结合某露天采石场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并列出露天开采所应采取的具体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为露天开采提供借鉴,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露天采石场、露天开采、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生态评价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the demands of stone material become more and more. Many hypaethral quarries have been built because of this, but people neglec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s that do isn’t arrive at the goal of zoology renew.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e harms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more and take som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s, this text has do a particular dissertate. First, summariz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clude some defines,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basic technology. And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hypaethral quarry and som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Such as some familiar pollute source, harms brought by opencast working: botanic reakage, water pollution, edaphic reakage, water and soil loss, biomass reduce. Then use a hypaethral quarry to do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forecast. And tick off some material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s in opencast working, include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steps. After the dissertation of this paper, wish it can offer a reference to opencast working. Key words:hypaethral quarry, opencast work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vention and cure step, ecological assessment

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日期:2020 年 6 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项目特点 (2) 1.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2) 1.4评价目的与内容 (3) 1.5项目关注的主要问题 (4) 1.6环境影响报告主要结论 (4) 第二章总则 (5) 2.1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 (5) 2.2编制依据 (5) 2.3评价标准 (8) 2.4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1) 2.5评价重点 (17) 2.6评价时段 (18) 2.7环境保护目标 (18) 2.8环境功能区划 (18) 2.9产业政策及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19) 第三章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8) 3.1工程概况 (28) 3.2总平面布置合理性 (31) 3.3施工进度安排 (32) 3.4施工期工程分析 (33) 3.5运营期工程分析 (36) 3.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汇总 (58) 第四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1) 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61) 4.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63) 4.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66)

4.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71) 4.6生态环境状况 (72)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4)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4) 5.2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7) 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92) 6.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论证 (92) 6.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94) 6.3环保治理措施与投资 (107) 第七章环境风险分析 (109) 7.1评价依据 (109) 7.2环境敏感目标 (110) 7.3环境风险识别 (111) 7.4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12) 7.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114) 7.6风险分析结论 (120) 第八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21) 8.1经济效益分析 (121) 8.2社会效益 (121) 8.3生态效益分析 (121) 8.4项目环保投资经济损益分析 (122) 8.5 小结 (123) 第九章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24) 9.1环境管理 (124) 9.2环境监测 (127) 9.3总量控制 (128) 9.4排污口规范化要求 (129) 9.5建设期的环境管理建议 (129) 第十章结论及建议 (130) 10.1 结论 (130)

生猪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生猪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第五章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声环境影响分析噪声源强 根据类比监测资料,各施工设备运行中的噪声强度见表5-1。 表5-1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强度表 预测计算 采用点源衰减模式,预测只计算声源至受声点的几何发散衰减,不考虑声屏障、空气吸收等衰减。预测公式如下:Lr=Lr0-20lg(r/r0) 式中:Lr―距声源r处的A声压级,dB(A); Lr0—距声源r0处的A声压级,dB(A); R—预测点与声源的距离,m; r0—监测设备噪声时的距离,m。 预测主要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贡献值,预测结果见表5-2。 表5-2各主要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贡献值 影响分析 建筑施工场界达标分析 对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有关规定?,由表5-2可以看出:

土石方施工阶段:施工现场昼间10m处即可达到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要求,夜间100m处可达标。 结构施工阶段:施工现场昼间30m处基本可以达到噪声限值要求,夜间200m处方能达标。 设备安装阶段,昼间10m处可以达到噪声限值要求,夜间20m处即可达标。采取的环保措施 为了减轻本工程施工期噪声的环境影响,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①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禁止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拆除作业中尽量避免使用爆破手段。 ②施工机械应尽可能放置于对场界外造成影响最小的地点。③以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④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遮挡。 ⑤尽量压缩工区汽车数量与行车密度,控制汽车鸣笛。 ⑥做好劳动保护工作,让在噪声源附近操作的作业人员配戴防护耳塞。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物料运输、砂石料装卸、堆存、混凝土搅拌及土方填挖产生的二次扬尘。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废气,均属无组织排放。据对施工现场附近空气质量监测的有关资料,距离污染源110m

环评报告书格式

商丘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 总论 项目由来 河南省商丘市建筑石料矿位于黄山区三口镇境内,开采矿种为建筑石料用页岩。根据《黄山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2—2015年),吴家坑建筑石料矿拟扩大矿区范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五条、《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七条之规定“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为此,吴家坑石子厂委托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屯溪地质调查所对该矿山重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 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在建设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在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和研究有关资料和文件、调查项目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原则和方法,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并通过专家评审。兹根据评估后的大纲和评审意见编制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编制报告书的目的 本次编制报告书的目的是通过对本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等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了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把不利影响减缓到合理可行的最低程度而必须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给出该工程可行性的结论,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本项目环保设施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减少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编制依据 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全国四届人大常委会第

养猪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讲解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年出栏1000头肥猪、存栏50头母猪项目建设单位 ##养殖场 法人代表## 联系人##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邮政编码073100 建设地点 ##县东旺乡##东 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 及代码 猪的饲养 A0313 占地面积(平方米)200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总投资(万元)130 环保投资(万元)13 环保投资占总投 资比例 10% 评价经费 (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及编制依据 1.项目由来 ##养殖场位于##,是一家从事生猪养殖的企业,于2012年5月投资130万元建设“年出栏1000头肥猪、存栏50头母猪项目”。 本项目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猪的饲养”,其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产品均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的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县发展改革局已为本项目备案,备案证号为“##发改备字【2012】21号”,详见附件。 2.编制依据 根据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项目的建设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本项目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中“农、林、牧、渔”中的“养殖场(区)”类别,猪常年存栏量在3000头以下,不涉及环境敏感区,项目类别为“一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完成后由建设单位报送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二、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东经##。 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2.周边关系与卫生防护距离 (1)周边关系 本项目东侧隔田间路为农田,西、北、南侧均为农田,西侧500m为##。 项目周边关系详见附图2。 (2)卫生防护距离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规定禁止在“生活引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工业区、游览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同时规定在禁建区域附近建设的,应设在禁建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界与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0m”。 本项目位于农村地区,周围主要是农田,不属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规定的禁建区域,为了安全起见,本环评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场界与禁建区边界距离的要求,设定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 本项目位于##,场界与居民区边界距离大于500m,符合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3.占地面积与类型 本项目占地2000m2,所用场地为租赁###自留地,##政府同意项目选址,租赁协议及乡政府证明见附件。 ##县城乡规划管理局为本项目出具了拟选址的函,同意本项目选址,详见附件。 4.主要原材料 本项目所用饲料为成品饲料,年用量为270t,全部外购。 5.建设规模 本项目养殖规模为年出栏1000头肥猪、存栏50头母猪。

太湖县弥陀镇戴旺采石场年开采10万吨建筑石料环评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年开采10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太湖县弥陀镇戴旺采石场 编制单位:安徽银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始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年开采10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项目 建设单位太湖县弥陀镇戴旺采石场 法人代表戴旺联系人戴旺 通讯地址太湖县弥陀镇河口村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246480 建设地点太湖县弥陀镇弥陀村毕家组大冲 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非金属矿采选业B1019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9700 绿化面积13000 总投资(万元)300 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 10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3.3% 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1年5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太湖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建筑业发展势头突出,使得太湖县建筑石料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太湖县弥陀镇弥陀村段建筑石料用灰岩储量丰富,开采技术成熟,交通运输便利,该矿的开采能满足太湖县部分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1998)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太湖县弥陀镇戴旺采石场现委托安徽银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同时根据项目的工程特征和项目区域的环境情况,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二、地理位置 太湖县弥陀戴旺采石场位于太湖县弥陀镇政府所在地南0.6km(直距)。行政区划属

养猪场环评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242 联系人343 通讯地址XX县天池镇盐井村五社 联系电话224234 传真/ 邮政编码22 建设地点XX县天池镇盐井村五社 立项审批部门XX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文号 叙发改投资[2012]备75号 建设性质新建√改扩□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猪的饲养(A0320) 占地面积(平方米) 2333.45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万元)35 其中:环保投资 (万元) 6.9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19.71% 评价经费 (万元) 投产日期2013年12月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建设项目的由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党中央一直都在关注畜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规划》,XX 省农业厅及时抓住这一机遇,结合省内畜禽业的现状,大力发展XX省的养猪业。 XX省是我国生猪第一大省,是传统的生猪生产基地,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由于XX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养殖习惯、养殖政策、社会等因素为生猪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养猪是XX省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由于饲养品种不当,饲料水平低下,产品不能进入大的流通市场,农民并没有真正从养猪中获取经济利益。 目前,生猪发展上主要是受品种、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和传统饲养方式困扰,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

要求,保证供应市场猪肉的品质,切实让人民群众吃上优质的放心肉,根据XX县“十二五”规划,结合目前XX县生猪养殖的现状和现代化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从而带动生猪产业快速发展,保证市场供应。项目的建设具有较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该建设项目应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于2012年5月23日委托XX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工作,我所在接受委托后,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编制完成本报告表。 二、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 1、工程规模 项目占地2333.45m2,建设年存栏能繁种母猪80头、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的养殖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圈舍以及饲料加工房、储藏室、消毒室、办公室、仓库等配套设备设施。主要建筑物建筑面积2400m2。 猪场常年存栏量918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猪1000头。 2、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集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5万元,资金来源为业主自筹。其中环保投资6.9万元,占总投资的19.71%。 3、建设性质 本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 4、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劳动定员2名。实行轮班制,全年无休。 5、本项目建设进度及施工进度 本项目预计在2013年12月以前建成投产。

牧原食品股份永济四场生猪养殖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公示【(7)环评报告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9.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通过对本项目所在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土壤、农作物和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结合本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影响特征,对评价范围动植物、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等生态质量影响做出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和运营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 9.2 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由施工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组成,根据项目各时期工程特点,综合考虑各工程阶段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各时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详见表9-1。 9.3 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土壤 据土壤普查,全市共有褐土、草甸土、棕壤、沼泽土4个土类,11个亚类,24个土属,144个土种。 本项目厂址处土壤主要为褐土性土,洪立黄土,土质偏粘,水、气、热协调,属

温性土,上等肥力水平。根据《山西省侵蚀模数分区图》,该项目区侵蚀强度Ⅷ级,土壤侵蚀模数≤100t/(km2?a),评价区地貌类型为冲湖积平原区,评价区地势平缓,为农村地区,水土流失轻微。 2)植被 中条山区,流水飞泉,气候温和,为各种野生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草木丰盛,种类繁多,主要野生植物有: 乔木:松、柏、柞木、白腊木。橡树、漆树、核桃、梧桐,槐、榆、柳、杨、拐枣、椿、桑、七叶树等。 灌木:黄杨、条柳、荆条、紫穗槐、刺条、六骨桐,黄花条、枸子木、苦胆条、冬青、酸枣等。 竹:青竹、苦竹。 草:生长在田间、地埂、盐碱地、山坡上的野草甚多。有蒿草、香附子、刺儿菜、盐蓬、野牵牛、野苜蓿等。另外,在黄河滩和岩边片生长的苇子等。 项目周围无古树名木以及其他受保护的植物物种。 3)动物 永济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金钱豹、狼、野猪、狐狸、黄鼠狼、獾、野兔、松鼠、乌鸦、禾鼠、野羊、天鹅、野鸡、野鸭、猫头鹰、布谷鸟、斑鸠等。 根据调查了解,本项目厂址位于属于农村地区,人为活动频率不高,不涉及野生动物栖息地,未见有珍稀保护动动物、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评价区内不是国家及省级野生保护动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4)生态环境 本项目场区周围生态环境主要以人工生境为主,植物多以人工种植农作物为主,主要为玉米、小麦等。 9.4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项目性质以及施工期和生产运营期污染源项分析,本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特点是:施工期生态影响时间短、范围小、影响小;生产运营期由于水、气、声、渣等污染物产生或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范围较广、周期长。 9.4.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9.4.1.1 工程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养殖场区占用土地783亩,租用杜家营村耕地,项目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清理地面、土地挖掘等活动,这样就改变了原有地表功能,造

采石场凝灰岩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环评 环境影响评价

第1章概述 1.1项目特点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矿业权出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厅发[2017]22号),第三类矿产资源可直接出让采矿权,巴林右旗国土资源局受##市国土资源局委托,于2019年1月8日至2019年1月22日在巴林右旗国土资源局公开挂牌出让巴林右旗##嘎查采石场采矿权。本矿山采矿权由##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竟得。 ##嘎查采石场位于##市巴林右旗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巴林右旗巴彦他拉苏木吉布图嘎查管辖,矿区面积0.0845km2,坐标东经:118°41′31″~118°41′52″;北纬:43°38′10″~43°38′20″。截止2019年3月31日,提交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碎石矿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974014.50m3。夹石剔除量(333)2846.88m3。矿山生产规模10×104m3/a,矿山服务年限为7.4年,产品方案为建筑用凝灰岩石料。 项目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公路开拓汽车运输,自上而下水平分层采矿。开采台阶高度为10m,台阶坡面角60°。生产剥采比0.1m3/m3,开采回采率95%、矿石贫化率0%。 矿区内采出的矿石,经挖掘机装载、自卸汽车装运到矿石加工场内进行破碎、筛分加工。破碎加工系统工艺流程为:石料矿石→粗破碎(颚式破碎机)→细破碎(反击式破碎机)→用振动筛分级(圆振动筛)→分级储存堆放,经加工后的碎石作为建筑材料外售。 1.2环评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82 号令)等法律法规规定,本项目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 年本》及《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生态环境部令第 1 号2018年4 月28 日)中“四十五、非金属矿采选、137、土砂石、石材开采”,根据

养猪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6. 建设内容与平■面布置 项目建筑面积1000m2,建设有育肥舍、母猪舍、产房、饲料库、办公休息区、消蠹室、消蠹池、沼气池、堆肥场等设施。 平面布置详见附图3。 7. 主要生产设备 8. 公用工程 (1) 给水 本项目总用水量为7.15m3/d (2609.75m3/a),主要为养殖用水和职工生活用水,全部 由场区自备井供给。 养殖用水:根据《河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13/T1161-2009)确定养殖用水量为20 L/头d,本项目年存栏生猪350头,年运行365天,则养殖用水量为7m3/d(2555m3/a)。 生活用水:场区无给排水,无卫生设施,根据《河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13/T1161-2009)确定生活用水量为50L/人?d,场区工作定员3人,年生产365天, 则生活用水量为0.15m3/d (54.75m3/a)。 (2) 排水 废水总量为5.37 m3/d, 1960.05 m3/a,包括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后用丁沼气制备,无废水外排。 养殖废水: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 2001)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最高排放量的规定,确定养殖废水产生量为 1.5m3/白头天,本项目年存栏生猪350头,则养殖废水产生量为5.25m3/d (1916.25m3/a) 0

生活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为0.12m3/d合43.8 m3/a。 (2) 供热 项目冬季采暖采用电暖设施,场区内不建燃煤、燃油、燃气设施。 (3) 供电 项目年用电5000kW?h,接入当地电网。 (4) 固废 本项目产生的猪粪经堆肥处理后外售作农肥,病死猪、母猪分娩物采取安全填埋;沼液、沼渣作为农肥外售,职工生活垃圾由专人负责,日产日活,运送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 9. 劳动定员及生产制度 本项目劳动定员3人,每年生产365天。 10. 建设阶段 本项目目前处丁可行性研究阶段。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所用场地为租赁原陈文锁自留地,无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环境问

采石场年开采10万吨建筑用辉绿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模板】

XX县XX乡XX采石场年开采10万吨建筑用辉绿岩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报批稿) 编制单位:XX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XX县XX乡XX采石场 编制时间:二〇一九年十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 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 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 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10)

环境质量状况 (13) 评价适用标准 (16)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7)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21) 环境影响分析 (22)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33) 结论与建议 (34) 附图: 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项目周边环境(环境保护目标)及监测布点图 附件三项目水系图 附图四现场踏察图 附图五项目采矿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件: 附件一委托书 附件二环境质量保证单 附件三采矿许可证 附件四汝国土资开发备【2016】31号 附件五原采矿许可证 附表: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

年产万立方米建筑石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罗定市品全矿业有限公司 罗阳风门坳矿区年产10万m3建筑石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0 一0年四月

1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工程概况 1.1.1 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 项目名称:广东省罗定市罗阳风门坳矿区 2) 建设单位:罗定市品全矿业有限公司 3) 建设地点:罗定市两塘镇罗阳村大伍垌 4) 建设性质:改扩建 5) 建设规模:10 万m3/a 。 6) 产品名称:各种规格建筑石料 1.1.2 工程简况 项目总投资260万元,占地面积为53200m,环保投资24万元, 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9%。矿区保有建筑石料用灰岩资源储量为 万m3,老矿山历年开采消耗资源储量万m3,矿区累计探明建筑石料用 灰岩资源储量万m,服务年限27年。采石场上部覆盖土层为坡积、残积 土厚约1-3m,下伏岩石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石质坚硬,为良好的建筑材料。 该项目是广东罗定市品全矿业有限公司拟投资的改扩建项目, 位于罗定市两塘镇罗阳村大伍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 0 27 ‘35 -111 0 27 ‘40 ”,北纬22 0 49 ‘21 ”-22 0 49 ‘29 ”, 距两塘镇约 6 千米,距罗定市约41 千米,矿区有约1 千米的简易公路与县道恩贵线相接,交通方便。矿区范围拐点直角坐标为: 1 2 3、

4、X=2502 5、 6、 7、 9、 矿山位于山顶,适合露天水平分层台段式穿孔爆破方法开采, 其利用率在96%以上。 矿山人数15人,年工作天数300天,矿山年耗电量约 210万 kW- h ,用水量为900 m 3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露天采场、工业 场地、废石场、矿区道路、破碎站和炸药库等。 工程分析 1.2.1生产工艺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工艺流程图 (1)穿孔与爆破 A 、穿孔工作 矿山采用水平分层台段式穿孔爆破方法开采,其利用率在 96%以 上。矿山主要穿孔设备选用高风压潜孔钻机一台,配套供风空压机。 B 、爆破工作 矿山深孔爆破采用多排孔微差爆破方式, 三角形布孔,使用外购 的炸药,雷管引爆。 粉尘 采矿工艺主要分穿孔与爆破、采装工作、废石处理和破碎运输。 噪声 固废 ^噪声、粉尘

生猪养殖环评报告污染治理措施

第六章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6.1 废气防治措施 6.1.1 恶臭污染物控制分析 (1)养殖场控制措施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猪粪堆放、清理等工艺产生恶臭气体,属无组织排放,由于恶臭物质无法定量测算,以臭气浓度进行考虑,要求项目猪舍每天清理猪粪至少三次,保持场区内道路清洁,杜绝猪粪随意散落。堆肥场必须经常打扫,并经常喷洒消毒剂,蚊蝇滋生季节喷洒虫卵消毒液,杜绝蚊蝇滋长。 本项目采用干清粪工艺,干清粪工艺是粪便一经产生便分流,干粪由机械或人工收集、清扫、集中、运走,尿及污水则从排污道排入污水处理装置,当天产生的干粪及时清运至堆肥场。猪粪做到日产日运,不在猪舍内存储。猪粪采用密闭车运输,运至堆肥场后直接进行堆肥,尽量减少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 本项目设置猪淋浴设施,定期给猪淋浴,并经常刷拭猪体,进行修蹄,保持猪体的清洁卫生。每天保持猪舍清洁干净,定期清理,在猪舍内设置排风装置。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减少猪体产生异味及猪舍恶臭气体的排放。 污水处理构筑物均为加盖密闭池体,在处理发酵过程中,减少臭气向外扩散。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减少恶臭气体排放量,减轻臭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2)猪粪厌氧发酵技术防臭措施可行性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测定猪粪便中的污染物含量见表6-1,数据以单位猪粪中主要污染物含量标注。 表6-1 猪粪便中主要污染物含量(kg/t) 表6-1所列数据为刚排泄出粪便的污染物含量,猪粪添加辅料初步发酵除臭处理后,含水率降低至45%左右,NH3-N大部分转变为有机氮,少量挥发,同时恶臭气味基本消除,有害病原菌、草籽、虫卵被初步杀灭,而在发酵完成后,物料水分降至17%左右,恶臭气味完全消失,有害病原菌、草籽全部杀灭。物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机质分解情况一览表见表6-2。

采石场申请报告

采石场申请报告 1 2020年4月19日

关于上报华宁县盘溪镇黑泥坡团结采石场项目的请示 华宁县中小企业局: 为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个私经营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特提出创办华宁县盘溪黑泥坡团结采石场的建设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项目名称:华宁县盘溪黑泥坡团结采石场 2、经济性质:私营 3、项目地址:盘溪镇黑泥坡石平坡 4、法人代表:马斌 5、项目规模:每年采石1.5万吨 6、总投资:100万元人民币 7、资金来源:自筹资金100万元 8、从业人员:30人 当否,请批示 附件:《华宁盘溪黑泥坡团结采石场项目备案的请示》一份《申请书》一份 盘溪镇企业管理服务站 1月23日 申请书 申请人,马斌,男,现年43岁,住华宁县盘溪镇东升巷47号,系盘溪镇东升村委会四组村民。 2 2020年4月19日

申请事由:因盘溪镇大波浪建设建筑工程原料需要(该工程系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工程),经在盘溪镇黑泥坡石平坡处取样化验合格,需在此处建采石场,名称《华宁县盘溪黑泥坡团结采石场》,占地面积十亩。 诚请有关部门给予批准为谢! 特此申请 申请人:盘溪镇东升村委会四组村民 6月23日 关于创办“华宁县盘溪黑泥坡团结采石场”需 要审批用地的申请 盘溪镇土矿所: 为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同时页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因盘溪镇大波浪建设建筑工程原料需要(该工程系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工程),经在盘溪镇黑泥坡石平坡处取样化验合格,需在此处建采石场,名称《华宁县盘溪黑泥坡团结采石场》,占地面积十亩。 特此申请 盘溪镇方那村黑泥坡小组 盘溪镇方那村委会 3 2020年4月19日

养猪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年出栏1000头肥猪、存栏50头母猪项目 建设单位##养殖场 法人代表## 联系人##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邮政编码073100 建设地点##县东旺乡##东 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 及代码 猪的饲养 A0313 占地面积(平方米)200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总投资(万元)130 环保投资(万元)13 环保投资占总投 资比例 10% 评价经费 (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及编制依据 1.项目由来 ##养殖场位于##,是一家从事生猪养殖的企业,于2012年5月投资130万元建设“年出栏1000头肥猪、存栏50头母猪项目”。 本项目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猪的饲养”,其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产品均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的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县发展改革局已为本项目备案,备案证号为“##发改备字【2012】21号”,详见附件。 2.编制依据 根据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项目的建设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本项目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中“农、林、牧、渔”中的“养殖场(区)”类别,猪常年存栏量在3000头以下,不涉及环境敏感区,项目类别为“一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完成后由建设单位报送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二、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东经##。 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2.周边关系与卫生防护距离 (1)周边关系 本项目东侧隔田间路为农田,西、北、南侧均为农田,西侧500m为##。 项目周边关系详见附图2。 (2)卫生防护距离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规定禁止在“生活引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工业区、游览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同时规定在禁建区域附近建设的,应设在禁建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界与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0m”。 本项目位于农村地区,周围主要是农田,不属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规定的禁建区域,为了安全起见,本环评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场界与禁建区边界距离的要求,设定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 本项目位于##,场界与居民区边界距离大于500m,符合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3.占地面积与类型 本项目占地2000m2,所用场地为租赁###自留地,##政府同意项目选址,租赁协议及乡政府证明见附件。 ##县城乡规划管理局为本项目出具了拟选址的函,同意本项目选址,详见附件。 4.主要原材料 本项目所用饲料为成品饲料,年用量为270t,全部外购。 5.建设规模 本项目养殖规模为年出栏1000头肥猪、存栏50头母猪。

生猪养殖环评报告污染治理措施

生猪养殖环评报告污染 治理措施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第六章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 废气防治措施 6.1.1 恶臭污染物控制分析 (1)养殖场控制措施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猪粪堆放、清理等工艺产生恶臭气体,属无组织排放,由于恶臭物质无法定量测算,以臭气浓度进行考虑,要求项目猪舍每天清理猪粪至少三次,保持场区内道路清洁,杜绝猪粪随意散落。堆肥场必须经常打扫,并经常喷洒消毒剂,蚊蝇滋生季节喷洒虫卵消毒液,杜绝蚊蝇滋长。 本项目采用干清粪工艺,干清粪工艺是粪便一经产生便分流,干粪由机械或人工收集、清扫、集中、运走,尿及污水则从排污道排入污水处理装置,当天产生的干粪及时清运至堆肥场。猪粪做到日产日运,不在猪舍内存储。猪粪采用密闭车运输,运至堆肥场后直接进行堆肥,尽量减少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 本项目设置猪淋浴设施,定期给猪淋浴,并经常刷拭猪体,进行修蹄,保持猪体的清洁卫生。每天保持猪舍清洁干净,定期清理,在猪舍内设置排风装置。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减少猪体产生异味及猪舍恶臭气体的排放。 污水处理构筑物均为加盖密闭池体,在处理发酵过程中,减少臭气向外扩散。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减少恶臭气体排放量,减轻臭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2)猪粪厌氧发酵技术防臭措施可行性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测定猪粪便中的污染物含量见表6-1,数据以单位猪粪中主要污染物含量标注。 表6-1 猪粪便中主要污染物含量(kg/t)

表6-1所列数据为刚排泄出粪便的污染物含量,猪粪添加辅料初步发酵除臭处理后, -N大部分转变为有机氮,少量挥发,同时恶臭气味基本消 含水率降低至45%左右,NH 3 除,有害病原菌、草籽、虫卵被初步杀灭,而在发酵完成后,物料水分降至17%左右,恶臭气味完全消失,有害病原菌、草籽全部杀灭。物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机质分解情况一览表见表6-2。 表6-2 微生物有机质分解情况一览表 由此可见,发酵菌对猪粪除臭起到关键作用,可有效减少恶臭气味产生,因此物料发酵完成后,恶臭气味基本消除。

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核心基础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一定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面技能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信息技术与工程计算等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受到一定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面技能的训练,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模型、数值分析;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概论;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信号与系统、数据分析、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运筹学、最优化方法、信息与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199.5学分。其中:通识课47学分、学科基础课74.5学分、专业课27.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38.5学分。全校性公选课12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理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增加前沿知识的教学,对本专业课程,力争85%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内优秀教材(包括经典教材的修订版、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某些专业课程选用国外原版教材。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专业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明确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规范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一、二年级学生加强基础理论、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专业主要课程安排上机实习。 3、鼓励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相关课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4、探讨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特点,积极鼓励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引进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教学的授课信息量,拓展教学空间,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5、对于专业基础课,选聘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上课,对于专业课,尽可能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也将适时地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灵活多样。逐步实现由应试性考试向综合性、创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