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

年级专业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2011 年4 月24 日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年4月11日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9℃。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土壤条件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1593 种,隶属60 目295 科。陆栖脊椎动物有400 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 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

植物资源: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矿产资源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水利资源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二)桂林喀斯特地貌

2.0区域概况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2.2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水、二氧化碳、碳酸钙的反应是复杂的,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却容易被含有酸性的水所溶解,因为酸性溶液可以和石灰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岩石受到溶蚀。用化学式表示:CaCO3+CO2+H2O=Ca(HCO3)2,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2.4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现仅仅阐述本区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

2.4.1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

a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b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

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

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

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

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

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

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

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

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在桂林地区,尽管由分水岭至河谷呈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的正向更替,但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薄层灰岩或砂页岩上伏厚层块状碳酸盐岩沿节理崩塌产生的塔峰,不仅在峰林平原上,而且在峰丛洼地中尤为常。塔峰多为孤立状,也岛丛状,四周仅为地势平坦较低,地下水埋浅,湖沼众多的冲积平原,有的甚至被略微低下的洼地或水域环绕桂林市区的塔多呈不规则圆塔形和椭圆塔形,有的显示上圆锥、下圆塔的双重结构,相对高度< 150 m ,坡角在缓坡面> 45°。在陡坡面> 60。

现着重阐述一下峰丛与峰林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 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 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世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 只有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峰林形成的条件是: ( 1) 石灰岩质纯;( 2) 石灰岩层厚; ( 3) 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 ( 4) 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 ( 5) 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 ( 6) 缓慢的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 ( 7) 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 ( 8) 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 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如果构

造条件合适的话, 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也可以并行发育。

我们知道桂林喀斯特奇观是整个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最典型的地方,漓江上游及桂林市南延至葡萄、白沙一线主要是典型的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种令人惊异的峰林地貌在地质形成上要比峰丛地貌更难以实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桂林的峰丛漏斗、峰丛洼地等峰丛地貌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面积比峰林地貌还大。大圩到阳朔一带是漓江流域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大的峰丛喀斯特区。著名洞穴学与岩溶学家朱学稳认为,漓江风光的本体是由峰林和峰丛共同构成的特有景观。自然风光有各种起源:地质的,地形地貌的,水文的,气候与气象的,生物的,人文的,等等。而集多种起源于一身的,便是以桂林山水和漓江风光为代表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风光了。峰林和峰丛喀斯特是在优质而厚层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和在降水充沛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形特色鲜明(山形以锥形和塔形为主),喀斯特形态(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洼地、干谷、伏流等)极其多样,有地下河和大量洞穴与之伴生的一种喀斯特类型。峰丛地形中还可出现巨型天坑。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在中国,峰林地形的98%、峰丛地形的80%均分布在广西境内。那么,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具有怎样的不同特征,又是怎样生成的呢?在基本平坦的地面上,耸拔起离散的石峰(以塔形最为秀美),石峰峰体已洞穴化,尤以“脚洞”为众;峰间地面多水体,且具有正常地表水流(沟溪、小河)系统。这就是峰林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峰丛喀斯特则是石峰丛聚而联座,山峰以锥形为主,又被称作“锥形喀斯特”。山峰之间是无所不在的漏斗、洼地、干谷。地面没有水体和溪流,峰林与峰丛喀斯特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同一生成系统,分

布多相依相随。桂林地区的二者分布关系,便是最佳的实例。峰林和峰丛地形是同时异地在不同的起始条件下形成的:在地面水流汇集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低,也常常是地质构造上的向斜部位),尤其是从相邻的非喀斯特(土山)区的来水流入并在地面形成铺盖式的水流时(多为面上的洪流与暴流形式),便形成峰林地形。故峰林喀斯特属于“流水喀斯特”。而在地势水位深埋达几十米至几百米,地下水系发育。当地下水系统发育成熟时,便可能产生天坑。峰丛、地下河与天坑是三位一体的。相对较高的部位,如原始的背斜构造所在地,或地壳大面积抬升,并被河流逐步深切之时,降水只能通过岩石的裂隙分散入渗,而不能在地面形成层状水流,地形便向峰丛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群峰攒合,斗、洼其间的峰丛喀斯特地形。所以峰丛喀斯特属于“入渗喀斯特”。由此看来,在同一流域内,既有低地与高地,又有地面水流和单一的入渗;既可形成峰林喀斯特,又可生成峰丛喀斯特,是自然界一个开放系统同时态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普适性规律。广西阳朔以上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漓江流域,是一个在地形上和地质构造上的双重盆地,面积7420平方公里。盆地的北、东、西三面分别是猫儿山、海洋山和驾桥岭,均是大面积的非喀斯特山区,盆地内部分布着国内外最为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仅占流域面积的23%。有峰丛漏斗、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等地貌类型。作为“过境河”,漓江河谷穿行于多类喀斯特地形之间。桂林盆地的峰林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漓江上游及桂林市南延至葡萄、白沙一线。这一分布规律的控制原因有二:一是位于地质构造上的向斜低地(正是南北向的桂林向斜和大堡—白沙向斜所在);二是接受来自猫儿山和驾桥岭的大面积外源水的流入。目前有地面水常年集聚的地方是会仙一带的低地,也是桂林峰林平原上仅存的一片湿地,为孤峰平原地貌类型。

其他零星地段出现的峰林地形,亦多与这两项条件有关。桂林的峰丛喀斯特分布在外源水不可流入的背斜高地上,特别是在背斜轴几乎沿漓江河谷南北向延长的大圩—阳朔背斜分布区。这是漓江流域内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大的峰丛喀斯特区。

事实上,还存在一种“假喀斯特“地貌。假喀斯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些山峰丛聚在一起就叫做“峰丛喀斯特”,见几个亭立的石峰就叫“峰林喀斯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假喀斯特”问题。所谓“假喀斯特”,就是指在非可溶性岩层中(如砂岩、页岩、各类火成岩、黄土、冲积土层、永冻土层、冰层等)的主要由物理性的侵蚀、崩塌、热融所形成的类似于真喀斯特的现象,如坑、槽、洞、桥、柱、林、沟、壑等。如张家界的石柱林、云南元谋的土林、南京方山的玄武岩柱林、广布我国南方的丹霞地貌等

2.4.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的岩石空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

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

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

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

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溶洞形成后,如果地面上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至季节变动带甚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间歇性干涸的溶洞。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上部,而且有时多层分布,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高位溶洞。如桂林七星岩就是由三层高度不同的水平溶洞组

成。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形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桂林的象鼻山,都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另外,月亮山的穿洞位置出现的比较高,说明月亮山的形成年代更久远,而象鼻山的位置则比较低,则是形成年代较年轻。这两者都是早已形成于地下而后期受山体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的。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月亮山距离主河道较远,而象鼻山则位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处。象鼻山不仅受雨水的侵蚀与淋溶作用,同时还受河水与洪水的侵蚀与侧蚀。随着时间的推移,鼻孔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一天,象鼻山的穿洞将不复存在,因为洞顶或许会被侵蚀掉。

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

a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b堆积地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

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

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

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以上地貌在七星岩与芦笛岩比较发育。七星岩:A、在洞壁上,我们经常看到白色的条带状条纹。事实上,那是由于方解石岩性比较脆弱,容易被岩溶水侵蚀和溶蚀,而被溶蚀之后的方解石便沿着岩石裂隙渗透,因而形成许多白色条纹。

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

C、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D、洞壁边槽发育,说明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它原来是一个古地下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溶洞。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在实习过程中,我注意到洞壁上几乎没有碳酸盐水的痕迹,也就是说现在几

乎没有岩溶水的堆积覆盖,即溶洞现阶段已经停止发育了。当然对于七星岩与芦笛岩来说,它们已经发育的相当充分了。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2.5喀斯特地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5.1、喀斯特区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对于桂林来说,我想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旅游业了。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旅游性城市,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其依托于神奇而又独特的自然风光---喀斯特地貌著称于世。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充分的,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另外,还有以下几点:

a.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

b.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漓泉),也可以用于养殖鱼,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

c.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

d.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既然拥有如此多的优势,我们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2.5.2、喀斯特区不利于生产的因素:

a.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

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由于喀斯特地区的淋溶作用强烈,所以土壤非常贫瘠,故严重限制的农业生产,这也是贵州省贫穷的一大原因。另外,也容易导致石漠化生态灾害。在桂林,我们也经常看到石灰岩体上的植被都比较矮小,甚至有些地方都裸露在外。

b.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容易发生渗漏;给我们的工程建设带来很多不便。

c.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

d.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因此,不论我们是在进行农业生产,还是工程建设,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分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保护生态环境,遵守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可以得知,喀斯特地貌在桂林发育的特别充分,尤以峰丛、峰林、溶洞最为典型。独特的地貌发育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与气候、岩性构造等密切相关。当然,任何一种地貌的发育都不是单个因素的结果,由于其发育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应该综合分析,也不要被某些定势思维所束缚。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才成就了桂林的今天。

同时,本次实习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也让我弄清了很多之前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甚至纠正了某些知识性的错误。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山峰丛聚在一起,就称之为“喀斯特峰丛”。因为还存在一种“假喀斯特地貌”。如张家界的石英砂发育而成的石林,丹霞地貌等,其在外表形态上与喀斯特地貌极其相似,但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由非可溶性岩层发育的。我们

不能加以混淆。另外,我们一般认为峰林是由峰丛发育而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也可以同时发育的。在同一时段,在地势较低、有水流汇集的地方,如向斜,容易形成峰林,而在地势相对较高的部位如背斜,水流只能下渗,没有地表径流,则易形成峰丛。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不仅仅深化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识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加我们热爱自然的情怀。因此,此次实习是值得的,也是成功的。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 年级专业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2011 年4 月24 日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年4月11日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 级 学生姓名 ******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桂林三花酒的汉译英

桂林三花酒的汉译英 【摘要】桂林三花酒是富于广西地方特色的名酒,是全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从这一特点来看,在进入国际市场上,它很有优势。但是,在翻译方面它还存在着劣势。这使得桂林三花酒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所以,桂林三花酒的汉译英不容忽视。本文描述桂林三花酒特点、分析汉译英翻译情况及就如何提高翻译水平,更好推向国际市场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桂林三花酒、翻译、文化差异 中国丰富多变的地理人文背景,土特产经济一直占据着地方经济的桥头堡地位。但是,土特产往往形成了区域影响却难以形成国际上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翻译的不恰当或是所翻译的英文难以理解所造成的。桂林拥有丰富的土特产: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荔浦芋头、阳朔沙田柚等等。运用恰当、合理的翻译手法将其推向国外,那么,不论是对桂林的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都会有重大的贡献。 一、桂林三花酒特点 “桂林三宝”之一,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誉为为酒之王,是桂林人的骄傲。桂林三花酒以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而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属米香型小曲白酒。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利、回味怡畅。 (一)历史 古时,它叫“瑞露”,宋代来桂林做官的范成大饮后称赞“乃尽酒之妙”,可见对它评价很高。酒的酿制要蒸熬三次,曾称三熬酒。因酒质量好,装入瓶中,用手摇动,酒面上会泛起三层泡花;如果把酒筛进酒杯,酒面上也会堆起细小的泡花。因此,人们称它为三熬堆花酒,简称三花酒。 (二)风味独特 要从它的“血、肉骨”谈起。水是“酒中之血”,美酒佳酿首先必须佳泉。漓江,特别是象鼻有的江底深潭涌出的地下泉水,质地纯甘、无杂物怪味,含微量矿物质,为三花酒提供了优良的“酒中之血”;其次,漓江流域的良种大米,粒大饱满,含淀粉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二,是理想的“酒中之肉”;再者,市郊特产的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香气浓郁,是三花酒特有的“酒中之骨”。有了这些上好原料,再加上精工酿制,自然保证了三花酒的质量。三花酒酿成后,一般要装入陶瓷缸内,存放在石山岩洞中,过一两年,让它变成陈酿,使酒质更加醇和、芳香,然后才分装出厂。 (三)产品度数 以前一般为五十六至五十八度。现在一般为三十八度和五十三度。 二、桂林三花酒的翻译现状 桂林三花酒在推向国外时,通常按照汉语思维翻译,如回味怡畅,通常被翻译为endless aftertastes.但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翻译却很难真正地理解:无尽的回味。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吃完了,口里就没了,自然没味道了。所以此类翻译是欠缺考虑的。应当翻译为:provide much food for thought.这类翻译是由于语言失误或者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提出。1983 年,Thomas 在她的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语用失

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

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授课学校:X X 学校 授课班级:高一X X班 授课科目:高一地理 授课时间:2014年XX月XX日 授课教师:X X X 授课安排:1课时 授课内容: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作用本质,并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形成直观认识。(2)能够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3)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及过程 2、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学案导学法 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桂林攻略

桂林行程 一:桂林以及市区部分 桂林,城市人口不过70万。最主要的街道是中山路和解放路,最繁华的是中山路的一段--中山中路,仅仅从中山中路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不用30分钟。晚上7点以后中山中路有一半的街道会成为步行街,让人感觉很热闹。 (一)交通 1.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距离市区有30公里,有机场巴士到市区,终点是民航大厦(机场到市区30分钟左右),可以选择在火车站附近下车。只要有航班到桂林就有机场巴士到市区,不管多晚,费用20元一人。民航大厦每隔30分钟就有一班巴士开到机场,请提前2小时从桂林出发去机场。打车的费用在80-90元左右,从机场出来的的士有时能遇到50元以下的价格, 桂林新开通了一条公交旅游观光专线,双层豪华空调大巴,起始站设在天鹅塘,途经桂林市区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两江四湖”等主要风景点和中山路、滨江路、解放路等重要街道和繁华商业区。旅游观光专线每天从早上7点运营到晚上10点,15分钟左右发一趟车, 5.出租车:白天乘坐出租车,起步费用7元,可以乘坐2公里(桂林的出租车司机是非常“热心”的,只要是外地口音的客人就会热情的向你介绍桂林住宿和娱乐,希望你能有自已的主见!! (二)游览 住漓江大瀑布酒店 游览龙脊梯田,8点神州租车火车站店取车,9点左右出发,车程预计1.5小时;晚上回大瀑布酒店; 龙胜景区:(梯田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的5月至10月的中旬) 龙脊梯田(平安寨):50元☆☆☆☆(天下奇观,值得一去) 龙脊梯田(大寨金坑):50元☆☆☆☆☆(气势恢弘,天下一绝,强烈推荐,令人难忘的地方。 银水侗寨:50元☆☆(商业气息太浓,缺少本民族该有的)1)龙胜县城可以乘坐公交车到达 白面瑶寨:35元☆☆(同上)1)龙胜汽车站乘坐龙胜-温泉的客车可到 黄洛瑶寨表演:35元☆☆☆(有名的长发村,可惜带有很多的商业气息)1)在去龙脊梯田的路上,如果时间多可以下来看看 金竹壮寨表演:35元☆☆(商业气息太浓)1)在去龙脊梯田的路上,如果时间多可以下来看看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CaCO 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 3 ) 2 ],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 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CO 3 -- H 2O + CO 2 ==H 2 CO 3 H 2CO 3 ==HCO 3 --+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 3==HCO 3 -+ Ca 2 +(第二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CaCO 3 溶解)

桂林三花酒网络营销策划

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营销方案

Coursework Report E-Commerce English Group No.电子商务12-2 班第11 组Student Name: Student name: Student name: Student name: Student name: Student name: Tutor:Prof.Junbo Li(李隽波)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cember29,2014

目录 一、策划目的 (1) 二、企业和产品介绍 (1) 三、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1) 四、SWOT 分析 (2) (一)优势(S) (2) 1.产品质量高 (2) 2.企业文化底蕴深厚,产品历史悠久 (3) 3.产品生产工艺精湛,技术不断创新 (3) (二)劣势(W) (3) 1.未形成高端白酒品牌形象 (3) 2.销售渠道存在问题 (3) 3.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营销手段 (3) 4.品牌知名度较低 (4) (三)机会(O) (4) 1.市场需求增大 (4) 2.借助东盟契机 (4) 1.实施地域扩张。 (4) 4.利用互联网契机。 (4) (四)威胁(T) (5) 1.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5) 2.品牌忠诚度不高 (5) 五、网络营销策略 (5) (一)方案简介 (5) 1.模式分析 (5) 2.策略详解 (6) 3.策略前瞻 (6) (二)网站篇 (6) 1.网站方向 (6) 2.网站改进设计 (6) (三)搜索篇——sem搜索引擎营销 (7) 1.搜索引擎优化 (7) 2.固定排名 (8)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 二、综合题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具弹性的部分,是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何打造桂林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桂林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桂林格啸慧丰贸易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课题组,采取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目前桂林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探讨,以期为桂林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寻找到更好的良策,为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供积极的咨询建议。 一、桂林旅游商品发展的现状 本课题所指的旅游商品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桂林旅行过程中所购买的实用物品即旅游礼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日用品和保健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桂林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市场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生产历史悠久,开发潜力丰厚 桂林旅游商品的生产,可以上溯自1500多年前北魏生产戏面的时期。自唐宋以来,桂布、瑞露、戏面、鸡毫笔、花鼓腰鼓、豆腐乳等地方产品深受百姓和官府的欢迎。解放后,桂林腐竹、三花酒、辣椒酱、马蹄、南糖、梳篦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多的旅游需求,广西唯—一所开设旅游工艺研究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全国和广西输送了工艺美术高级专业设计人才。可以预见,在21世纪,桂林已经具备了开发特色

旅游商品的独特优势。 2、门类齐全,内容丰富 桂林旅游商品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旅游日用品4大门类,300多个种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 (1)旅游工艺品 主要有金银首饰、珠宝首饰、宝石工艺画、大理石制品、桂绣、地毯壁挂,美术陶瓷、桂林山水木刻木雕、竹雕、玉石雕刻、金属工艺品、芒编工艺 品、针织装饰物、手绘式屏风等。仅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就汇集了国 内外千余种风格别致的旅游工艺精品,如缅甸的玉器、青田的石雕、福建 的木雕、宜兴的紫砂壶、东北的木版画、苏绣、湘绣、各种玛瑙石、鸡血 石以及民间工艺品,其中具有桂林特色的石玩、工艺画扇、绣球工艺品市 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集散地。此外,桂林生产的山羊壶、大琵 琶瓶、山水画瓶等美术陶瓷、“九龙壁”石雕、桂林山水黄杨木雕、宝石 工艺画、祖母绿宝石、芒编工艺品等名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旅游纪念品 主要有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字画、各种纪念章、明信片、画册、石刻拓片,印有桂林山水图案的手帕、汗衫、纸扇、影册、背包,体现民族特色的绣 球、装饰扇以及各种小巧玲珑的饰品和挂件。桂林山水字画和阳朔画扇是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桂林山水》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关于课堂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课堂朗读教学 “在小学的朗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这是在教学《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漓江水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指明生读)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朗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高2012级XX班周XX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形成原因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

“桂林三宝”营销策略研究

“桂林三宝”营销策略研究 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0913201242 姓名:莫海英指导老师:吴晓峰 【内容摘要】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购物已经成为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行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品,在旅游经济效益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是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三宝”作为桂林旅游纪念品的知名品牌,早在20世界80年代就扬名省内外,成为桂林旅游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旅游购物的兴起,大量旅游纪念品涌入,带动了旅游商品行业的发展,同时产品质量差、价格两级分化、市场混乱等问题也相续涌现。在竞争激烈且混乱的市场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足够的现代营销理念指导,“桂林三宝”逐渐走向了衰落的边缘。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把握“桂林三宝”市场的现状,揭示“桂林”三宝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市场分析及产品营销战略角度,提出“桂林三宝”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桂林三宝;存在问题;市场分析;营销策略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礼品,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1】旅游纪念品是旅游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部分。“桂林三宝”作为桂林的地域符号和文化缩影,镌刻着旅游者难忘的经历,具有纪念、收藏、馈赠的价值,是桂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桂林三宝”的市场营销,是提高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提升旅游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如何解决“桂林三宝”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推动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为桂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已成为桂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桂林三宝”的营销背景及现状市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一)桂林旅游纪念品的行业现状 桂林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是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无尽源泉,孕育了桂林多种多样的旅游纪念品。玲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摆放在各旅游纪念品商店、景区、步行街。其中食品饮料类就有1500多个花色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