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标准《物流仓储管理》

课程标准《物流仓储管理》

课程标准《物流仓储管理》
课程标准《物流仓储管理》

课程标准《物流仓储管理》

拟定:

审定:

拟定时间:

——————————————————————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专业实践课,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仓储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在学完物流基础课程以后讲授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学生通过对仓储与配送原理和方法的系统学习,可以掌握物流企业仓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一定实践技能的训练。

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分以下三部分: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仓库的布局和结构、仓库设备的配备,掌握仓储经营管理、仓储商务管理、仓库保管作业的流程、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

2.熟悉仓库安全和质量管理、特殊货物仓储管理、配送及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线路设计和车辆调度方法。

3.掌握仓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

(二)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各种仓储设备、仓储运作方法。

2.能了解库存控制的相关内容。

3.会运用各种仓储设备。

4.能够在仓储企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大学生基本素质。

2.具有高尚人格。

3.树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作风。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三、教学内容

内容一仓储与仓储管理概述

【理论教学】

1.了解仓储的基本概念、功能、任务。

2.熟悉仓储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3.掌握仓储的种类,仓储在物流中的地位。

内容二仓库与仓库设备

【理论教学】

1.了解仓库及其结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知识。

2.熟悉仓库基本设置及其特点和用途。

3.掌握仓库的布局和使用规划。

内容三仓储经营管理

【理论教学】

1.了解仓储的多种经营。

2.熟悉仓储经营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3.掌握仓储的基本经营方法。

【实践教学】

掌握仓库保管的入库、理货、堆存、保管、出库、装卸与搬运等整个过程、操作方法、作业要求以及所需办理的相关手续。

内容四仓储商务管理

【理论教学】

1.了解仓储商务管理的概念和作用,仓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熟悉仓单的概念、功能及其业务。

3.掌握仓储的合同业务。

内容五仓库保管作业过程

【理论教学】

1.了解入库业务。

2.熟悉理货业务。

3.掌握仓库保管的理货、堆存、保管、出库、装卸与搬运等整个过程、操作方法、作业要求,以及所需办理的相关手续。

【实践教学】

掌握理货、堆存、保管、出库、装卸与搬运。

内容六流通加工业务

【理论教学】

1.了解商品包装、托盘化、集装及集装箱作业、分拣等主要的流通加工业务项目,及各项目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

2.熟悉流通加工业务的概念、目的和类型。

3.掌握集装及集装箱运输。

内容七库存控制

【理论教学】

1.了解库存的功能,库存合理化的内容,仓库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2.熟悉库存的含义和分类,JIT存货管理方式,MRP技术。

3.掌握库存控制的方法(定量订货法和定期订货法)。

内容八仓库安全和质量管理

【理论教学】

1.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操作的管理方法,仓储质量的重要性。

2.熟悉治安保卫、防火、防水、防虫鼠害的管理和方法。

3.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

掌握治安保卫、防火、防水、防虫鼠害的管理和方法。

内容九仓储费和仓储成本管理

【理论教学】

1.了解仓储成本的分析目的和构成,仓储库存成本管理原则和基本方法。

2.熟悉降低库存成本的途径。

3.掌握仓储费的定价方法。

内容十特殊仓库管理

【理论教学】

1.了解危险品仓储管理。

2.熟悉粮仓管理。

3.掌握特殊货物仓储的基本知识和管理要求。

【实践教学】

特殊货物的储存管理,对特殊货物库存管理模式进行设定。

四、课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1.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训。

2.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必要的人际关系锻炼。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 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

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作者:————————————————————————————————日期: 2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评论发布者:刘洋发布时间:2014-09-25 17:05:49 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英美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107013841 2. 课程中文名称:英美概况 3. 课程英文名称: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 an Introduction 4. 课程总学时数:32 5. 课程学分数:2 6. 授课对象: 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本课程以英语为媒介,比较系统地向学生阐述世界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它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专业其它语言基础课和在高年级阶段学习英语文学和翻译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语言运用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改善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和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掌握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修修养,加深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英美两个典型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当前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除掌握有关英美两国的社会基本构成、文化传统、经济科技发展等基本知识外,同时也提高自身对英文社科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优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学案

第二节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相关知识】 如何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逻辑性条理性很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形成了调查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程序:准备工作、了解情况、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 1.准备工作和了解情况 首先是调查目的准备。每次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吃透调查研究的目的,搞清下去调查什么、研究什么,当然,目的准备不是让调查者钻领导的框框,目的准备只能是下去调查研究的一个方向,不应成为调查研究的结论要求. 其次是调查对象的准备。在确定调查研究的任务之后,就要对调查对象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成果和目标要求。如萌芽期,就是事物发展初期,调查的目标要求是讲清其性质和发展方向,指出应肯定还是否定即可,不应确定总结经验的目标。生长期,就是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已经清楚,应当讲如何使它进一步发展,即主要讲思路,讲措施,讲完善提高。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事半功倍,避免无效劳动。 第三是知识准备。调查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调查研究者本身对某一问题没有充足的知识,就不可能做好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知识的准备一般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的内容有关的上级规定、制度等文件,二是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和报刊资料,三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第四是组织准备。调查研究是一种开放型工作,除一些极单纯的问题接触人少以外,一般的调查研究涉及的人员都比较多。因此,必须做好组织准备工作.一方面是调查研究人员的组织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组织准备工作。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因此调查者可以提前向被调查单位提出调查提纲要求,以便调查对象有充分准备。被调查单位一般应根据调查提纲和要求,对调查对象进行安排组织,比如什么时间、什么人参加座谈会,什么时间现场参观等。 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进入调查阶段了。了解情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情况吃得透,问题摸得准,就为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在这个阶段,应该尽可能多地接触有关人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掌握的情况越多,对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越有利. 2。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 其实,这在调查了解情况的阶段就开始了,在收集情况时,不应该像录音机一样不过脑子,而应该一边听情况,一边开始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是了解情况阶段的升华。了解情况阶段的工作,只有通过分析研究才能成为成果。这一阶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调查报告提纲的准备,二是调查报告的写作. 经过分析研究阶段之后,对问题的认识就更清楚了,但这并不是调查研究的结束,还要经过一个综合提炼阶段,即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因为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任务设计】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3篇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一:高二上学期《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精神建设,增强班级学习积极性的凝聚力。 2、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学风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前五个班的政治科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敏捷,学习习惯较好的优秀学生,只要我方法得当,要求合理,他们还是很容易沟通的,所以过去一年我们合作是很愉快,今年我将发扬好的,调整不足的,争取做得更好。 三、教材分析: 高一年级文化生活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共有二课内容,让学生懂得: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第二单元共有三课内容,让学生懂得: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思?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第三单元共有二课内容,让学生懂得: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共有三课,让学生明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提高辨识能力,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抵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表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谐文化;做“四有”公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教学目标: 1、首先要让他们说出来,会说会表达,做题的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育人的效果也能体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

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生活》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必修课程《文化生活》教材,已经在实验区试用了两年。在总结试教经验的基础上,我想就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文化”专题,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模块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因此,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有必要先了解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缘由之一。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缘由之二。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有成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的最大特点,也是把握课程目标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它在学术领域没有现成的学科背景。而且,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有上百种之多;解释文化的意义,更是歧义丛生。由于难以寻求既有的“文化学”的学科支撑,如何确定本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并由此寻求建构这门新课程的方法论基础,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也就是说,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才是我们规范教学内容的准绳。那么,从《文化生活》以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来看,怎样才能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把握课程定位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 首先,必须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开设《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反对把文化的作用无限夸大,似乎什么现象、什么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文化、归因于文化。尽管我们十分看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但“文化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所以,我们在讲授学习《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时,有必要明确:“文化决定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经典表述,依然是我们在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时必须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坚

《文化生活》教材 整理笔记

《文化生活》整理笔记 天水一中卢老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P4-P21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P4-P11 一、体味文化 P4-P9 1.文化现象的特征:P4--P5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文化特色:各具特色 2.文化的含义:P6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涵)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外延)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特征:P6-P7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非自然) (2)每个人的文化是一种素养,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逐步培养而成的。(非天生)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非纯在)(4)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非物质) 4.文化的实质:P8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5.文化的形式:P8 (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成果)(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P9-P11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P9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P10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广州市玉岩中学刘清岩 一、《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二、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材分析 作为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文化是什么,为整本教材提供了基础性的认识。本单元讲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基本认识。 本单元包括两课。学习的时候主要抓住两条主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文化的社会作用);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用“体会文化”和“文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第1框题“体会文化”主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概念的基本认识,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第2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则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本课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 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本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把握这一文化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2个问题:文化的外延是什么,或者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可以代替课本的)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与人的关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化与物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具特色。 (二)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附属品) 3.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随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人们为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文化是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怎样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见诸语言、器物、行为举止;封建等级、不平等)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广度;实践中目标的确定;行为的选择)3.特点:①潜移默化。人们应积极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③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个人成长。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误入歧途】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x 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心胸狭窄的周瑜。《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武松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猴王出世》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孙悟空。《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

高中思想政治_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首先我们观看视频《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变化》,看一下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伴随着这个视频我们走进今天的课程《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来看一下教学目标。好,刚才通过短片,同学们看到了哪些变化呢?如果让你用词语形容建国初期的文化生活,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单调乏味),那么你会如何形容当今的文化生活呢?学生回答:色彩斑斓。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市场的 发展。 2、现代科技的发展 3、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这些都 属于什么——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我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那我想做一个调查,调查一下同学们的文化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晒一晒你在学校或家里的文化生活吧。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文化生活非常的丰富多彩。那么透过它色彩斑斓的外衣,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同学们的文化生活,我们如何对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做出评价呢?我们知道评价的话要辩证的分析。

好,我们1-2组的同学分析好的方面?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3-4组的同学分析不好的方面?会对我们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首先我们请1-2组的同学来分析 同学回答总结。 1、满足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网上买东西、团购)当然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理性消费,坚持适度原则。这些好的方面我们把它总结为为文化生活中可喜的变化。哪些方面是不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幻灯片,这些呢我们把它成为文化生活中忧虑的变化。 好,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些大家总结的是喜方面的表现。那么分析一下可喜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再来看几组图片,看看他们反应了可喜表现的哪些方面。 刚才同学们总结了令我们担忧的一面。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我们来总结一下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方面的表现: 1、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