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资源,食物和保护,保证孩子存活的男性。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竞争性,具有进攻性(工具性特征),这样才能提高获取食物、赢得伴侣的可能性。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差异。

2.生物社会理论

玛尼和恩哈特(Marni和Earnhardt)

观点: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

这种理论也强调了早期生物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并且提出社会反应方式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影响:基因决定生理性别,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特征的形成,但是男性化与女性化自我概念的变异至少有一半归因于环境的影响。“青春期时间”效应,成熟较晚的个体比早熟的个体在一些视觉空间任务上有更好的表现。

激素的影响:睾丸女性综合征,男性化女性。

社会标签效应的影响:早期的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

文化影响:米德(1935)对巴布亚岛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的经典研究。阿拉佩什,男性和女性被教导要乐于合作、不侵犯他人、能敏感察觉他人的需要。蒙杜鲁古,男性和女性都被期望成为坚强、好胜、对人际关系目不关心的人。楚加蒙布拉部落,男性是被动的、情感以来的和敏感的,而女性是支配的、独立和坚强的。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5.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L.Kohlberg)

观点:儿童是自我社会化者,(儿童)必须在建立基本性别认同,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对性别恒长性的理解。获得性别

恒长性的理解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榜样和形成性别典型特征的开始。但是,研究显示儿童性别特征形成的时间更早,性别恒长性不能预测性别典型特征的强度。

6.性别图式理论

马丁和哈弗森(Carol Martion和Charles Halverson)

一种新的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认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

首先,儿童获得了一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的简单图式,这个图式分为部分对男性有用,部分对女性有用。

接着,寻找更多关于他们自己性别角色的精确信息,从而构建自己的图式。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夏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 1.性与性别 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 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 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 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 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 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摘要:通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自由贸易在长期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中对于提高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福利有着积极作用,是各国在中长期中应该实行的根本的贸易政策,同时指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应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贸易政策,在特定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其积极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正确认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利弊;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及扩展,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其它国家也不同程度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实,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它们代表的是不同国家统治阶级或统一国家统治阶级内部集团的利益。实际上都是隐藏着不同集团利益之间的斗争。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一、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奉行市场开放准则,通过消除贸易歧视和限制,实现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大化经济利益

为目的的贸易方式。换言之,各国在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方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就可以把自身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当然,这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进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经济命脉;二是这个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要素优势。否则,自由贸易的结果必定是以卵击石或血本无归。 (一)自由贸易理论观点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总是不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商品或选择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将得到提高,成本都会得以降低,劳动和资本才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本国(或贸易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进一步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并得出了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的结论。 但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无法解释下述现象:当一国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如何实现互利贸易?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他无法说明贸易双方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和原因。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 .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姓名: 马艳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2 指导教师: 丰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5日 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 指导教师丰 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The social sex theor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 Tutor Wei 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ings. 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Feminism 引言 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吴宗晔壹、前言 从一个婴孩出生前到呱呱落地,大家就对它的性别充满期待;在儿童还没有显著性别意识之前,父母会运用许多的方法来使其子女社会化而符合性别角色,有些是明显的,然而大部分都是难以捉摸而不明确的。其中相当重要的是父母本身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他们会依此来对待其子女以及作出回应,并且表现出让子女模仿学习的角色的行为。 然而,生理的性别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是除了父母信念以外,隐藏在性别背后的社会价值观或文化因素,亦能影响两性的社会角色、工作型态、行为规范,以及种种的人生期许。传统上,性别角色由「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来规划,做为男女社会分工的依据,男人扮演「工具性角色」,而女人扮演「情感性角色」。传统的家庭劳力分工在规划工作与家庭时已有多样化的趋势:女性因为走出家庭角色的范畴,必须学习去适应可能与家庭角色参与相互冲突的状况﹔男性参与家庭的时间增加,『工作为男性角色的首要之务』的刻板印象也逐渐被突破 ( Pleck, 1977,1983)。这股新的趋势增加了个体更多社会角色的扮演,例如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而这些多重角色伴随而来的是个人所必须面对和调适的角色间之冲突(Frone & Rice, 1987)。的确,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已受到社会变迁的冲击,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性别角色逐渐松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的谈化、离婚率的升高、女性晚婚或不嫁比率的增加等等的问题,确使男女有无所适从的现象,父母亲及教师等也应思考到底我们应从什么样的角度再社会化,重新建构起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呢?社会中存在已久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厉质疑与批判。于是乎,破除性别区隔和追求两性均等的权益,已成为当今社会探讨的重要课题(蔡培村,民88;谢卧龙,民 86)。 但是,我们正处于转型期的游涡中,带来社会成员心理的障碍和晕眩,该如何疏解,则有赖人类智慧的思考与因应。毕竟,社会环境是男女共存共荣的天地,我们希望性别角色的内涵和要求能因社会变迁而调适,以营造两性互敬互重的和谐社会。 贰、性别角色的概念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著者:曹咏彤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本文综合概述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和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 引言: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中某些涉及女性的词语成为了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并引出“春晚歧视女性”的争议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历史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其强制喂食的结果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所就读的大学。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沿革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两性平等

谈中国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谈中国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摘要:本文对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分析,以及自由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本文在分析当今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可选策略。 关键词: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完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说贸易保护政策绝对的好,也不能说贸易自由政策绝对的不好。 贸易自由政策可以带来与别国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效果,进而带来外汇的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但是,贸易自由政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贸易自由政策也就意味着在把自己国家的商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可以进入本国的市场,假如别国的商品较本国商品具有优势,无疑会损害本国的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如此,保证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却会造成本国的商品制造缺乏广阔的市场,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制造业的萎缩与停滞,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贸易政策遵循的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政策,可以说已经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讲,贸易自由政策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较合时宜的,也是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但是,退一步来讲,中国在70年代末所倡导的经济上的自由政策只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应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积极的倡导世界贸易的自由政策的,为了实现经济学上所倡导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但是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自由政策已经使得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危害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国的贸易出现结构性的畸形。一方面是以人力、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占据了世界制造业的绝大多数的份额,另一方面,高科技领域还是在对外贸易中进口的多,出口的少。当然,高科技领域还是有占优势的行业的,比如说军工业。 所以说,我国所应采取的贸易政策并不是依据贸易的自由与贸易的保护来衡量其好坏,应该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关注点转移到贸易结构上,这样才能根本上改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状况。 (一)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发现,不论一国保护贸易政策实行的时间多长,最终都要走自由贸易之路,根据自由贸易理论,一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首先要有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但公平竞争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公平的环境;其次,要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最后,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所有这些都要靠法律才能最后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 它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从整体上促成和提高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但同时 ,有些地区也出现了市场发展不重视市场秩序与规则的现象。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商品

关于性别营销的研究综述

关于性别营销的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性别营销”越来越多样化,这表明,营销已经开始打破用性别刻板印象塑造性别形象的模式,使品牌对性别特征的把握更为合理。同时也反映出现实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正在发生着变化,营销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将它及时地再现出来,塑造成新的消费范例,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就给企业开展商务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必然要求在营销沟通中要考虑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对社会性别的运用。 关键词:性别营销策略企业 1、性别营销的定义及溯源 性别营销,即把消费人群区分为男性与女性,企业选择男性市场、女性市场或者中性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由此展开的基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展开的营销。 在传统市场领域,服装、化妆品、卫生用品等向来是考虑性别差异的,因此,性别特征在这些性别取向明显的传统市场领域往往因为被视作理所当然而遭到无形中的忽视,价值大大失落。但伴随着上个世纪较早时期国外市场上女性酒、女性香烟以及男性化妆品的出现之后,一些产品品牌专门针对某一性别推出,有明确的产品性别定位,让人们意识到原来看似无性的烟、酒,其实也存在男女之别。 中国市场的性别营销意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2、传统的性别营销 唐锐涛在其所著的《亿万市场:洞察中国新兴消费群》一书中提到:中国在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悠久历史、渴望统一的民族精神和提升国际地

位的努力,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然而,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一分为二。 在中国,传统的性别营销必须了解到男性与女性的区别。 2.1 男女消费行为区别 王新珠在《性别、家庭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女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远远大于男性。在现在的很多国家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女性,但男性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支出并不多,而是通过女性的手去消费的。也就是说,女性所购买的商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用的物品,另一类是为男性购买的。这种情况可能和男性和女性传统性别角色有关,男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挣钱上,女性则要考虑如何照顾这个家庭的成员。 2.2 男性营销:获取成功 孙璇在其所撰的《论现代广告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叙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标准来界定男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从出生到死亡,男人的终极使命就是尽其所能的去达到光宗耀祖的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中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有以下的特点: (1)他们渴望积极进取,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反对个人主义,它所倡导的成功是以严格的社会体系为基础,它主张克制,而不鼓励自我实现,男性也只能通过感受释放积郁的受挫感,体悟自我价值。因此成功的男性往往带有传奇色彩。 (2)孔子说男人必须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所以在成立家庭之前,男人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养家糊口。 (3)重视友谊。中国男性不愿意对亲人诉说心里的真实感受,但却愿意在迷惑痛苦的时候,把朋友当作最好的避风港。 (4)受“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男性渴望获得一种能够展示自己地位,能够俯瞰他人的成功。 这里我们只是对中国男性进行的一种初步而广泛的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针对男性消费群体的营销重点: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世界生产力和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联系大大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一大趋势下,仍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或干预主义理论和思潮。这就是贸易自由化趋势与贸易保护常态之间的矛盾。 一、自由贸易及保护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一)自由贸易的利益分析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涉、限制和保护,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入,实行自由竞争。一国得自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收益可体现为直接利益和间接益两方面。直接利益是指由于贸易自由化而增加的社会效用和福利水平。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1)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其结果当然是各国总产量的增加和单位生产成本的减少。(2)通过贸易自由化,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本国由于资源或技术限制而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福利水平。(3)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贸易出口,为国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寻找出路。自由贸易还会给贸易各国带来各种间接利益。这种间接利益主要体现在一国的长期发展上:(1)竞争效应。当国内市场逐步开放时,国内厂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而竞争促使厂商不断改善经营和生产效率并引进技术。(2)扩大市场效应。国与国之间开展自由贸易,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可以超越本国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3)示

范效应。如果所进口的商品在国内没有替代品,通过贸易自由化进口该商品就具有开拓国内市场的作用,刺激国内新的消费和生产。(4)创新效应。贸易自由度越大,国内经济运行流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就越明显,进而会对一国制度创新产生极为有利的刺激。 (二)保护贸易的成本分析 保护贸易是指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产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等目的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以及对本国商品给予各种优惠待遇与津贴,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保护贸易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此我们以“小国征收关税的局部均衡模型”来分析其经济效应。 二、自由贸易趋势和保护贸易常态的矛盾统一 一般认为,保护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是相互对立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由贸易与护贸易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始终不曾停止过。”但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并非截然对立,世界各国从来就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自由贸易。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论和以赫克歇尔与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贸易的起因方面非常有说服力。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和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不能动态地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变化。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靖海之星幼儿园为例 摘要 两性话题一直是恒古不变的议题,对性别的不同看法会影响日常生活中两性的和谐共处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而现阶段社会视线相对聚焦在成人对于性别的态度上,笔者认为关注3~6岁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是我们关注社会两性和谐的基础。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自然观察、提问等方法,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坚定”三个指标出发,以“性别偏好”为辅助因素,对小、中、大班各20名幼儿进行了相关提问访谈,并对他们父母及教师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幼儿性别发展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同时笔者也对三个参与调查年龄班幼儿的日常性别角色扮演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以研究现阶段3~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结果如下: (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的年龄特点,从小班到大班成逐渐稳定的趋势。 (2)幼儿在3岁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性别认同能力,在6岁时达到稳定。 (3)幼儿对自我性别和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上存在明显差异,3岁幼儿已经获得了自我性别判断,但对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错误率高,可能受已有经验影响,这一数值到大班也未能出现显著提高。 (4)小、中、大班儿童均已建立基本的自我性别坚定性,其性别坚定性的发展在3~5岁阶段发展缓慢,5~6岁增长较快,在6岁时趋于稳定。 (5)环境教养因素对幼儿角色稳定性的发展影响较大,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了被测儿童对调查提问的判断。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发展,性别教养方式 Abstract The topic of gender has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tant ancient, gender differences will affect the daily lif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oth sexes an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t present, the social line of sight is relatively focused on the attitude of adults for gender, I believe that attention to 3 to 6 years old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第!"卷第#期!$$%年"!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6’!.17+/12895:49:;<575(4"=(2’!"#.(’#>:9’#!$$% 收稿日期$!$$%?$Y ?"" 作者简介$陈红!"D Y D G " #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陈$红 !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Y "摘要$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运用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Q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Y P @%!!$$%"$#?$$Y %?$#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分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 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 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性别角色#无论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 结构&社会组织水平和社会心理的特点#反映着那些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 "$关于) 性别角色*的界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 赫斯滕!A +B 7(4#"D Q % "认为#概念上的混乱是导致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们设计出许多测量手段来把握这个领域中的诸多概念# 但这些性别角色测量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每个测验都有各自暗含的对所测量概念的基本想法#却未能清楚地&一致地识别概念的隐含意义#在概念化层次和操作化层次上#一直没有清楚的定义’这是性别角色研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如有人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也有的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助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国内文献中也出现了多种 对性别角色的表述# 笔者认为较为全面的是张积家的界定’#($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 笔者认为#在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区分性!B :Z "与性别!I :4<:/"’性是生物学的概念#指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是由染色体和激素决定的’性别则是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具体指第三性征#即两性在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是自然&社会和心理多 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P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对个体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性别角色 的划分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 !$国外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由于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这一问题#倍受儿童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

当代青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当代青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是个体的社会性别。性别角色类型有: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当代青年性别角色类型的不同对其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性别角色概念和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我国当代青年性别角色的类型取向、特征及其对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实为必要。 我认为当代青年应当要有明确的个体自我意识,避免认知异常,扮演好与自身性别社会性别相同的角色。 人自出生就有生理上的性别不同,而后,随着后天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还形成了社会性别———性别角色的差异。并且,后者对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处在包含多元文化和不同思想观念的当今社会,性别角色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取向不仅对个人未来成长影响大,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在人们生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符合所处社会文化的男女角色。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界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对其所下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2000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引用了Carroll和Wolpe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即是说性别角色指的是个体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独立于个体的生理性别的。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在社会赞许基础上,设计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BSR I)。该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贝姆量表成为鉴定性别角色的重要量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近几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中性化的人不断涌现,特别存在于当代青年这个群体中。并且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开始认可其存在。中性化的人群出现是否会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呢?他们的性别角色是否很好的定位呢?并且引起这些现象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探讨和研究。因此当代青年的性别角色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不得不注意的突出问题。 性别有“性别”(sex) 和“社会性别”(gender) 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差异,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认为角色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并明确指出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1]。 一般认为性别角色是性别认同的公开表现,它主要受文化的影响但也受基因制约,也是基因与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界对社会性别即性别角色的关注逐渐增多,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2000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引用了Carroll和Wolpe 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即是说性别角色指的是个体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独立于个体的生理性别的。 接下来将要阐述的事性别角色的理论与发展。 (一)男性化---女性化理论 正式标志性别角色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最早要追溯到Ellis于1894年出版的《男性和女性》一书。1903年,汤普森首次用量表对两性心理进行测量并写出了《两性心理特质》。[4]关于性别角色的理论研究始于1936 年Ter man 和Miles 以性别角色描述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相对稳定行为,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并在《性别与人格》中介绍了对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回顾,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分别从性别角色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发展 一、引言 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双性化”被提了出来。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由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产生的,是非生理因素的,它的实质是与人的生理方面无关的社会行为。有研究将夫妻关系分为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维度。在夫妻权力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家庭,它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力的分享及决策的平等程度状况。夫妻情感关系是心理学界更多关注的领域。研究者常用夫妻冲突来衡量夫妻情感关系状况。夫妻冲突越少越轻意味着夫妻情感关系越好,反之则夫妻情感关系越差。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父母情感冲突与子女的行为、适应、情绪、健康、学业成绩等问题存在显著相关。国内目前对夫妻权力关系及情感关系与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研究极少,尤其未见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影响的研究资料。 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作为父母持有的与性别有关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以及与子女的互动上所持的性别角色态度。其内容涉及父母对子女的知觉、期待、行为管教、物质环境的选择、家务分工、游戏活动的差异、学业性向、学科成就的态度与期待等。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强调两性差异,在教养过程中注重两性区分,认为子女的行为应该符合其自身性别角色特点。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考察父母持有怎样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另外,国外大量关于儿童跨性别行为的研究均表明,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反对男孩的跨性别行为,对男孩的性别角色要求也更严格。与女孩的父母相比,男孩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更为传统。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基本因素,但他们对性别角色行为形成影响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和儿童的性别自认和模仿学习。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前提条件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差异的遗传基因,这是性别角色差异的生物学开端。性激素与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所以性激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决定作用两性角色的分化是社会化的结果,当然,这是建立在两性的生物特性分化的基础之上的。影响性别角色行为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

浅谈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知识分享

浅谈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儿童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他们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男孩子,会更有助于他们增强责任心和养成男子汉气质以及不怕困难、主动帮助他人的好习惯。许多家庭过于宠爱男孩子,故导致不少男孩子养成任性、暴躁、懒惰、轻视女性的坏习惯。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根除这些毛病,我们建议家长不妨借鉴世界各国的早期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 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女人是柔软的、被动的、感性的、善良的,男人是坚强的、主动的、理性的、攻击的,传统性别教育就是要让女人更像女人,男人更像男人。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把某些行为特征与特定的性别人群联系在一起,延伸至并不应简单归因于性别差异的其他方面。而现代性别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的特点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为了让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给两性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消除一切阻碍两性发展的因素,通过教育培 养兼有两性优秀品质、和谐发展的人才. 幼儿园对幼儿的性别教育

卫生间的安排与设计在幼儿园里,经常孩子们几个人"躲在"厕所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并且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在上厕所,几个小孩子站在一边看,而且一个个一脸的诡秘。且有位家长反映,她的的小孩自进园以来,一直都不敢在幼儿园上厕所,因为在幼儿园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一起上厕所的,很多的女孩子看他,他不敢上。专家指出: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阶段,由于媒体的渲染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性别意识形成时期正在提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有的孩子 3 岁就已经有较强的性别意识了。如果这种蒙胧意识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托幼机构卫生间进行男女分割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同时,正确引导教育他们互相尊重异性行动隐私 1.2.2 活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活动游戏中,在 "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幼儿扮演"妈妈",而"妈妈"并没有按老师设计好的妈妈形象进行活动,而是坐到椅子上,把它当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另一扮演孩子的幼儿,对着老师大喊到:"老师、老师,她不像妈妈。"老师看了以后说到: "对啊!妈妈是不会到处开车的。妈妈都是买菜,在家洗衣服、拖地板、煮饭的。" 儿童生来虽有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儿童。儿童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