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猩红热G+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

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

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

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

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

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

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

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2.轻型

3.重型:中毒型(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脓毒型(可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

4.成人型:不典型,皮疹面部首发,极少出现典型特征,

5.外科型:不需要隔离。

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者选红霉素。

预防:隔离7天,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咽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密切接触咽培养阳性者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类药物。保护易感儿童幼托机构流行时,黄连素1:1000喷咽部;出现咽炎或扁桃体炎应用青霉素治疗3~5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居首位。

成份

1菌毛:黏附作用

2外膜蛋白:介导侵入,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荚膜:抗吞噬。

会产生自溶酶。

流行病学、

奈瑟球属,G—位于中性粒细胞内,以荚膜多糖分为13个血清群,ABC常见,A群引起全球大流行,BC可引起地区性流行。我国A型为主(致病力C>B>A,A群带菌率与发病率呈平行关系,流行年份发病人群向高年龄组推移)。患者和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飞沫空气传播,冬春季流行(3.4月发病高峰),6月~2岁发病率高,内毒素是致病重要因素,引起小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障碍。病理变化为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

可导致施瓦茨曼反应(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192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

流行特点:

①A群发病数减少,但是仍然是优势菌群,B群散发为主

②A群流行时,带菌率与病人同时上升,爆发点带菌率可达50~70%

③带菌率呈一定的稳定性,可有长期带菌、间歇带菌、不带菌。

病理解剖

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害。血管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发生局造

性出血。

2.脑膜炎期:病变软脑膜和珠网膜

3.爆发性脑膜脑炎:病变脑实质,严重者脑疝。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d.

1.普通型:占90%,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高热头痛、呕吐、全身及关节疼痛,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为特征表现)、脑膜炎期(头痛剧烈、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恢复期。

2.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剧、发展迅速。有败血症休克型(迅速出现循环衰竭为特征,突发高热、寒战、四肢厥冷、唇指发绀、血压下降,皮肤瘀点瘀斑迅速融合成片)、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明显,严重颅内高压为特征)和混合型(病情最重)。

3.轻型:多见于流行后期

4.慢性败血症型:多见于成人,间歇性发热、瘀点瘀斑关节痛,需反复查菌。

并发症:炎症引起脑神经损害;免疫复合物见于病后7~14d,关节炎明显,多为无菌性,关节积液有时可检出IgM、C3或球菌抗原。

5婴幼儿脑膜炎:不典型;咳嗽为主;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6老年人:发病率高;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机体反应差。

辅助检查

1.血象:W升高,中粒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浑浊如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升高,蛋白质增加,糖、氯化物降低。(注:24小时后重复腰穿非常重要。颅内压增高者必须先静滴甘露醇30分钟后再穿刺,且穿刺的针芯不要完全拔出,脑脊液不可留取过多)

3.细菌学检查:皮肤瘀点瘀斑涂片镜检,首先推荐使用。(因此菌在体外可产生自溶酶,故脑

脊液标本不宜存放过久),培养需要CO2.

4.免疫学:RIA检测脑脊液β2微球蛋白适用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5.影像学:硬脑膜下积液和积脓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区,形成的包膜可

强化。

6.杀菌力试验:(TTC法),测定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对Nm的杀菌抗体水平,

可用于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测定,是标准试验。

7.Nm对温度敏感,运送时应保持25~35℃之间,不可低温运送。

病原治疗:

(一)典型:磺胺类(停药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指征)、青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用于病原菌未明确的5岁以下儿童)。

(二)爆发型(败血症型与脑膜炎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亦可用氯霉素,不宜用磺胺类。

同时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预防: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或不少于病后7天,接触者观察7天。

疫苗程序:流脑A、A+C 4剂。药物预防:SMZ 3天,口服

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使用原则如下:

1、A群流脑多糖疫苗:起始接种时间为出生后6—18月,接种2针,第2针与第1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针,与第2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

2、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

(1)2岁以上者已接种过1针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2)2岁以上者已接种2次或2次以上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最后1针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3)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三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应急接种

当发生流脑流行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并根据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人群免疫监测和菌群监测等结果,决定使用疫苗的种类并尽快组织对病例周围高危人群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

监测疫情监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免疫史情况、分析趋势、接种率监测

白喉

,飞沫传播,儿童易感性最高。多见于温带地区,冬春季节常见。锡克试验判定人体有无免疫力(阴性有免疫力,阳性为易感者),已被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法所取代。

G+,无芽孢、荚膜和鞭毛,异染颗粒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为形态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亚碲酸钾培养基(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

产生白喉毒素(外毒素,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才产生,无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不产生外毒素)。(A片段有酶活性,水解,B片段无酶活性,但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

轻型:本病散发有关

中、重型:与流行有关

机制:外毒素—急性假膜性炎症—局部吸收后,致全身毒血症状和多脏器变化。

病理改变:以中毒性心肌炎和白喉性神经炎为主,以心肌、末梢神经最敏感,心肌损害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肌:早期浊肿、脂肪变性,继而多发性灶性坏死、肌纤维断裂

末梢神经:神经髓鞘呈脂肪变性,随之断裂,眼、腭、咽、喉、心脏受损常见。

肾:浊肿、间质性肾炎

肝:脂肪变性与坏死。

临床分型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

1.咽白喉:占80%,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牛颈、淋巴结肿大)

2.喉白喉: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症

3.鼻白喉:鼻塞、浆液血性鼻涕。

4.其他部位:

并发症:中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周围神经麻痹(以软腭麻痹最常见,鼻音声重、呛咳等,多无后遗症)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2.细菌学:亚碲酸钾培养基是国际通用的棒状杆菌筛选鉴别培养基。CO环境。

毒力试验包括体外(PCR和Elek平板试验)和体内试验(豚鼠注射抗毒素,再注射培养液)。

3.血清学检测:锡克试验。

诊断:①典型症状同时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②不典型者细菌学检查还需锡克试验与毒力试验均阳性方可确诊。

治疗:抗毒素(特异性治疗手段)和抗生素

预防:呼吸道隔离3周,重者需4~6周或临床症状消失,患者愈后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方解除隔离,不得早于治疗后7天,接触者医学检疫7天,带菌者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隔离治疗7天。7岁以上密接可肌注精制DAT(白破类毒素)

沙门菌感染

G阴性菌,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和确诊依据,首选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

伤寒

属沙门菌属D组。周有鞭毛,可活动,无芽孢无荚膜。

抗原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于制备伤寒菌苗。Vi抗原见于新分离的菌株,是重要的毒力因子,产生的凝集效价低且时间短。用于发现带菌者和流行病学调查。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机制

1.潜伏期:穿黏膜入回肠集合淋巴管→经过胸导管→入血(第一次菌血症)→侵入内脏及回肠

孤立淋巴结→吞噬细胞内增值→入血(第二次严重菌血症)

2.初期、极期:播散、肠淋巴结肿胀、坏死、增生(易出血、穿孔、中毒性心肌炎)。出现玫

瑰疹。(1~3周出现中毒性肝炎和HUS)

3.缓解期:再经肠道侵入淋巴结,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溃疡。(病程2~3周),

可出现再燃。

4.恢复期:肠壁愈合。

病理解剖

第一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纽扣样突起。

第二周:淋巴组织坏死、出现黄色结痂

第三周:结痂形成溃疡,可引起肠穿孔,病变最严重。

第四~五周: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肠道病变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分型:

1轻型,多见于儿童,早期抗菌、疫苗者

2暴发型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

山东农业大学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兽医硕士 学生姓名冯柳柳 学号2013120181 指导老师胡敬东老师

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摘要:绿脓杆菌存在于环境以及正常畜禽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动物疾病研究的深入,其中有关绿脓杆菌感染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学等方面对绿脓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脓杆菌;条件致病菌;血清型 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existing in environment and norm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bod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nimal diseas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infection, research advances on were reviewed from some aspects of eti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serotypes 绿脓杆菌是1882年首先由Gersard 氏从伤口脓液分离得到。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以及动物肠道和皮肤中,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引起动物及人感染发病,如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感染鸽子、鹧鸪和人等。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绿脓杆菌引起的疫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绿脓杆菌对禽属条件性致病性菌,常从正常禽的肠道、呼吸道和卵中分离出来,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禽发病,致死率在1% 90%以上,应激是幼禽暴发绿脓杆菌病的主要原因。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人医上,绿脓杆菌能引起术后和伤口的感染还能引起人的关节炎和角膜炎等疾病免疫力下降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绿脓杆菌的毒素残留还能引起食物中毒为了探讨有效控制和治疗绿脓杆菌病的方法,对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病原学 1.1 形态和培养特性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成双或成短链。所有菌株均能运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菌体一端有一根很长的鞭毛和很多绒毛。 该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41℃可生长,4℃不生长。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圆形,光滑带蓝绿色荧光。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大而光滑、边缘平坦、中间凸起(煎蛋样)的菌落,另一种为小而粗糙、隆起的菌落。临床材料多见大菌落,而环境分离的常为小菌落,大菌落易变为小菌落,但极少发生回变。呼吸道和尿道排泄物中还可见到黏液型菌落。大多数菌株能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蓝色)和荧光素(带绿色荧光)。蓝绿色素向菌落周围扩散,使培养基带有颜色,某些菌株也分泌一些暗红色素。而有些菌株不产生色素,或只在特定的培养基上才产生色素。该菌在麦康凯生长良好,但菌落不呈红色。在血平板上,菌落稍变大,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绿脓杆菌纯培养物的保存,传统的方法是保存于普通斜面上。该方法需要1个月移种1次,保存到半年则会出现存活率低。复苏后色素不明显,长期保存容易变异等缺点。有报道了用超低温甘油保存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菌种保存2年多其活力高达100%,且细菌的生物特性未发生变异,这为实验室保存菌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幼 儿 园 常 见 传 染 病 知 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

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猩红热G+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 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 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 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 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 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 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 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预防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1、麻疹 麻疹病毒致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学龄前。特点:发热、皮疹、明显卡他症状。 皮疹特点:发热3-4天后出疹,3天出齐暗红色斑丘疹大小不均匀,皮疹、皮粘膜斑,疹间皮肤正常顺向性发疹——从头到脚卡他症状:流泪、流涕、刺激性咳嗽;发热:高热,症状重,病后终身免疫 传染源及隔离期:病人为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隔离3周,病人居住过的屋子开窗通风1小时。 2、风疹 风疹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的病人均有传染性。患者口、鼻、咽部份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出疹前后的病人传染性最强。风疹流行起,人群中的人多为轻型或隐性感染,同样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婴儿患者排毒时间较长,5~6个月内于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派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染。 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在托幼机构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又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清咳和流涕。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病情轻。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和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皮疹2~3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 临床诊断:风疹常因临床症状轻微而难以诊断,仅在本病有流行时交易做出临床诊断,皮疹特征是细小色淡、出现较早,全身症状轻微,可与麻疹相鉴别。根据皮疹的特点和突出的咽部症状,易于猩红热区分。终身免疫。 3、水痘 水痘是婴幼儿或较大一点的儿童易患的一种轻症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可通过飞沫、唾液、咳嗽传染给健康儿童,另外也通过接触受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衣物等物品传播。(但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外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猪常见细菌性疾病

生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一、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 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 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 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病理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 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 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 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 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 (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 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二、猪传染性萎缩性萎鼻炎 (一)综述 简称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次是产毒素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绿脓杆菌、防线菌、嗜血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猪鼻炎霉形体、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等也参与感染。 本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打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部变化,主要造成猪的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出栏期延长。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也无季节性。 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毒感染仔猪,再由仔猪扩大感染的传染现象比较普遍。本病传播缓慢,散发。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猫、牛、马、羊、鸡、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二)临症 鼻炎、喷嚏,呼吸不畅;粘性、脓性、带血的鼻液;流泪,“半月形”泪斑。 鼻、颜面变形;歪曲,变短或上翘。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目录 麻疹防治 (2) 腮腺炎的预防 (4) 手足口及预防 (5) 手足口病十问 (7) 水痘与预防 (8) 关于幼儿园传染病家长应知应做 (10)

麻疹防治 一、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俗出庄稼,主要有发热、出疹、咳嗽、流鼻涕及结膜炎等症状,传染性强。 典型症状 接触过麻疹患儿的孩子2~3周后开始出现高热,同时伴有眼睛流泪、流鼻涕甚至咳嗽等貌似感冒的症状。3~4天后在口腔两侧与第二臼齿相对的颊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即麻疹特有的口腔黏膜斑。之后全身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增多融合呈暗红色,皮疹间能见到正常皮肤。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渐头面部、全身,最后到手足心,出疹时体温达最高峰,3~4天出齐,疹齐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慢慢消退。 其他症状 严重者发热可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诊断依据 1.患儿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 2.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3.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4.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

二、麻疹是怎样传染的?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到空气中,易感者吸人后即可感染,或接触患儿用物是传染。 三、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 麻疹病毒只感染人,故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不携带病毒。 四、哪些人群容易得麻疹? 人对麻疹普遍易感,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五、麻疹的潜伏期一般多长时间? 麻疹潜伏期7~21天,多为9~14天。 六、预防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其次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房间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目前预防麻疹的疫苗有麻疹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如果你的小孩从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请及时到各疫苗接种点进行接种,不管你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各疫苗接种点都会根据你小孩的年龄(8月龄-7岁儿童免费)接种以上疫苗中的一种。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护理 病名传播途径主要症状护理 水痘经飞沫传播低热,初为红色丘疹,渐成水 泡,水泡干缩结痂。 注意皮肤清洁,简短指甲 以免抓破水泡继发感染 流行性感冒经飞沫传播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 痛,与感冒比较,呼吸道症状 较轻 多喝水,适当降温,避免 高热惊厥。 麻疹经飞沫传播病初2~3天发热、咳嗽、眼 怕光流泪,颊粘膜上可出现白 色小点(科氏斑)。继而出皮 疹、高热。 注意口腔、眼的护理,室 内空气新鲜,饮食宜富于 营养而好消化。 流行性腮腺 炎经飞沫传播 发热1~2天后腮腺肿痛(以 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下 方肿大,边缘不清),吃酸性 食物时甚痛。 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 质、软食为宜,避免酸辣 的食物。 猩红热经飞沫传播为 主,少数可经被 污染的食物、日 用品传播 发热、咽痛1~2天内全身皮 肤发红,并广泛分布着针尖大 小的皮疹,舌乳头红肿、突出, 退疹后脱皮。 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 洁,病后2~3周检查尿, 因少数病人可并发肾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飞沫传播 起病急,高热,头痛,神志淡 漠,喷射性呕吐,皮肤上有淤 点、淤斑(压之不退色的皮下 出血),惊厥,昏迷。 病初似感冒,在冬春季流 脑流行季节,应注意观察 病情,以免耽误诊治。 流行性乙型 脑炎蚊虫叮咬 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嗜睡,惊厥,昏迷。 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 发现小儿高热、头痛、喷 射性呕吐,应及时治疗 细菌性痢疾经饮食传播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呈脓 血样,里急后重(有排不净大 便的感觉)。 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 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 意便盆的消毒。 传染性肝炎甲型肝炎主要 经饮食传播,乙 型肝炎主要经 日常生活接触 及医源性传播 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 乏力,尿色加深,部分病人巩 膜、皮肤黄染。 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 轻微活动。饮食宜少脂 肪,适量的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多吃水果、绿叶 蔬菜,注意隔离及消毒。

细菌性传染病

几种猪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专业:兽医硕士 姓名:吕林 学号:2014120215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在养猪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使猪传染病的病谱和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很少引起猪发生传染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明显加强,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几乎在大多数养猪场都时有发生;原来临床症状极其明显、典型,仅凭临床症状就可做出诊断的传染病,如猪链球菌、猪肺疫和猪巴氏杆菌病等,现在变成了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的非典型性传染病;猪的远距离交易和大量外国种猪的引进,使我国原来没有发生过的传染病,如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附红细胞体病、蓝眼病等也相继传人我国,并且广泛流行;以往多呈单独感染的传染病,现今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猪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现将猪场容易发生的几种细菌性疾病的诊治介绍如下。 一、猪链球菌病 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颊部脓肿及局部皮肤和皮下脓肿 1败血型:5—11月份多发,体温升高至41-43度,食欲废绝,展颤,耳,颈下,腹部出现紫班,此类型多发生于架子猪,育肥猪,怀孕母猪,是本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2脑膜炎型:多见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除体温升高和拒食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有的磨牙,发出尖叫和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抹,四肢出现划水样动作,最后麻痹死亡 3心内膜炎型:本病多发生于仔猪,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很快死亡,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4关节炎型:通常出现于1—3日龄的仔猪,表现为跛行和关节肿大,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由于吃不上奶而迅速消瘦。 5化脓性淋巴结炎型: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受害淋巴结首先出现小脓肿,逐渐肿胀,触诊硬固、热痛、可影响采食,病程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此外,链球菌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淡或胸膜肺炎;也可经生殂道感染,引起母猪不孕和流产。 [诊断]本病症状和病变较复杂,易与急性猪丹毒,急性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相混淆、因此确诊要进行室脸室诊断。 [防治]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外清洁,干燥。做好定期消毒工作。防止外伤,减少感染。病猪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治疗,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免疫预防可选用灭活疫苗(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或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弱毒冻干苗注射。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本病都有发生于温暖或雨水较多的季节。 [临床症状]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仔猪的发病率、感染率最高,成年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体温高达42度,呼吸困难。耳朵、四肢先开始发红,

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二、幼儿常见得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 (1)病因 水痘就是由水痘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得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得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得皮疹为红色得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得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 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隔离期限就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病人停留过得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 (1)病因 麻疹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毒存在于患儿得口、鼻及眼得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在流通得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得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就是早期诊断麻诊得重要依据.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得顺序出皮疹。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切症状随之减轻。

(完整版)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二、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 (1)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的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的皮疹为红色的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的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 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隔离期限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 (1)病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在流通的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是早期诊断麻诊的重要依据。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的顺序出皮疹。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 1、病因:冠状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 3、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4、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 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 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 6)中药辅助治疗

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8)重症病例进入ICU AP治疗简易流程图 临床诊断AP病例 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甲基强的松龙100mg/天*3 有低氧血症者 甲基强的松龙500mg/天*3 收住ICU 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 5 、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6、预防 1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认真做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3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 )加强晨检工作 5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报告可疑病例。 (二)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幼儿常见传染病

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三、水痘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⑵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4.并发症: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也可见脑炎、心肌炎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⑵注意室内通风。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6.治疗 ⑴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四、猩红热 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和安全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传染病1、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3、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4、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肿胀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风疹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6、猩红热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全身皮肤潮红,可见呈鲜红色,针头大小皮疹,有些象“鸡皮疙瘩”,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7、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答案-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一、A1 1、中毒型菌痢应用山莨菪碱的目的是 A、兴奋呼吸循环中枢 B、减少腹泻次数 C、升高血压 D、改善微循环障碍 E、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止腹痛 2、急性菌痢患者下列哪项表现是不典型的 A、里急后重 B、发热 C、呕吐 D、腹痛 E、黏液便 3、慢性菌痢的病程时限是 A、超过1年 B、超过6个月 C、超过2个月 D、超过2周 E、时限不定,反复发作 4、诊断急性菌痢必做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粪便常规 C、直肠镜 D、血培养 E、悬滴检查 5、急性菌痢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疗程为 A、1~3日 B、1~5日 C、2~5日 D、3~5日 E、4~5日 6、在我国最多见的痢疾杆菌菌群是 A、志贺痢疾杆菌 B、鲍氏痢疾杆菌 C、福氏痢疾杆菌 D、郭内痢疾杆菌 E、以上都不是 7、对于中毒型菌痢脑型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起病急骤 B、大便检查有无白细胞

C、高热、昏迷、抽搐 D、早期休克 E、呼吸衰竭 8、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状的轻重 C、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计数 D、大便检出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9、下列哪项不符合中毒型菌痢脑型的诊断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迅速出现呼吸衰竭 C、肠道症状不明显 D、大便常规正常 E、脑脊液检查正常 10、菌痢急性期的基本病变是 A、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 B、肠黏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C、肠黏膜水肿、增厚、溃疡形成 D、肠壁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E、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 11、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阳性 B、粪检有巨噬细胞 C、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 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 E、典型菌痢临床症状 12、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 A、隔离及治疗现症患者 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 D、口服痢疾活菌苗 E、切断传播途径 13、目前菌痢的病原治疗首选 A、氯霉素 B、四环素 C、磺胺药 D、呋喃唑酮 E、氟喹诺酮类 14、痢疾杆菌的主要致病机制是 A、侵入的细菌数量 B、细胞毒素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一一体内有病源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一一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传 播,经水、食物、苍蝇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 3.易感人群一一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如幼儿、老人。 二、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引起,经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9 C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1-2天出现皮疹,皮疹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期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脱落后不留疤痕。 应隔离至患儿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隔离期注意观察有无皮疹。 预防: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21天;室内注意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对正在用激素、免疫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动免疫或接种水痘疫苗。 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经由飞沫传播。13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可有突然发烧(通常为39 °C或以上),干咳,肌肉疼痛,头痛,咽喉痛,极度疲劳,流鼻涕或鼻塞,恶心、呕吐和腹泻(多见于幼儿,主要是来自外部刺激等因素,天气冷暖变化时发生较多。这是由于冷空气对肠胃刺激,再加上生活习惯不正常,不良饮食等) 5.隔离期:自发病后5天内,至流感痊愈后。 6.观察内容:咳嗽、流涕等流感症状。 7.预防:

幼儿园的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 .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 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

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