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3.3 图像

泛指由遥感方法直接获取的,由遥感数据经数学处理、变换产生的各种介质的相片。

3.4 图像结构

由像元点阵的灰度、色彩等变化频率表征的图像光滑、粗糙现象或均匀、斑状等组合特征。

3.5 图像构造

由一种或几种图像结构有规律地排列组合构成的图案。

3.6 影像

图像中具有特定波谱特征、空间特征或结构、构造的区间。

3.7 遥感解译

在图像中识别和圈定某种影像、赋予特定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过程。

3.8 解译标志

图像中可以用来区分相邻物体或确定物体属性的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如:色调、色彩和阴影;结构与构造;形状、大小和高低;地形与地貌;特定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周围地物的相关关系等。

3.9 特征解译标志

相同的自然地理—地质景观区中,某地质体、地质现象特有的比较稳定的一种解译标志或几种解译标志的组合。

3.10 遥感异常

根据特定的遥感数据圈定的、可能与成矿矿化或围岩蚀变矿物有关的吸收光谱分布区、带。

3.11 影像岩石单位

泛指根据目视解译圈定或用计算机自动分类提取的,可用以表征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等同一岩石或几种岩石有规律组合的影像区、带。

3.12 重现性

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能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重复解译中再现。

4. 总则

4.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根据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要

求,从遥感资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区域地质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相对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分析地质作用过程及演化特点;编制1:250000遥感地质图系。

4.2 遥感地质调查以遥感理论为基础,以遥感影像为依据,在现代地质理论和地质填图方法指导下,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遥感地质特点进行工作。

4.3 遥感地质调查以使用航天遥感资料为主,航空遥感资料为辅。提倡尽可能使用多平台、多类型、多分辨率和多时相的遥感资料。测区使用的主导性遥感资料类型和时相,应针对测区自然地理—地质景观特点选取。

4.4 遥感地质解译,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4.5 遥感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中除应表示各种解译点、观测路线、剖面、标本样品采集点等实测资料外,还应在图中如实地区分出直接引用前人的、被遥感解译修改补充了的以及由遥感新解译的地质资料。

4.6 遥感地质找矿预测,应以遥感异常和其它可能与成、控矿相关的可视化遥感找矿信息(线、带、环、色、块等)为主要依据。

4.7 提倡遥感调查在G I S平台上进行工作。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在资料收集、分析,影像地图编制及初步遥感地质解译等工作基础上编写。

5.1 资料收集、分析

5.1.1 应注意收集测区自然地理和气候资料,分析环境特征。

5.1.2 应充分收集与遥感调查任务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及遥感地质资料,了解测区研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区域地质问题。

5.1.3 应尽可能收集可用于建立信息提取训练场和样区等的高质量的自然地理、地质矿产资料和地物波谱资料。

5.1.4 应收集1:25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和图件资料。

5.1.5 应掌握测区现有遥感图像数据情况,根据测区自然地理—地质景观特点,确定拟主要(和辅助)使用的遥感图像数据类型、时相、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以及太阳角等,并根据云、雪覆盖情况优选最佳的图像数据。

5.2 遥感影像地图编制

5.2.1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应采用经过优选的在本区自然环境条件下地质信息最丰富的波段直接合成,必要时也可采用经过数学变换处理的图像合成。

5.2.2 使用多景图像镶嵌制图时,图像的成像时间应比较接近。合成图像各波段间的配准以及相邻图像间同名点配准精度应控制在一个像元之内。相邻图像应进行无缝镶嵌,不同时相图像应进行彩色匹配处理,镶嵌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非接边区图像光谱的非线性变化。

5.2.3 遥感影像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图像几何校正采用多项式拟合法,校正控制点可在1:100000地形图中均匀选取,每个图幅(1:100000)应不少于9个点,与地面控制点间的拟合精度应控制在2个像元以内。

5.2.4 图件整饰和注记按GB 15968有关规定执行,图廓外应附镶嵌索引图,注明所用图像种类、波段、各波段设色及各景成像时间。

5.2.5 成图精度:图廓对角线实测值与理论值之差不大于±1mm; 图中地物点相对附近控制点、经纬网或公里格网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1mm。

5.2.6 图像数据采用“tif”格式存放。

5.3 初步遥感地质解译

5.3.1 解译内容:

a) 测区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分区及可解译程度分区;

b) 测区地质解译标志研究;

c) 构造格架解译;

d) 区域岩石解译。

5.3.2 解译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

5.3.3 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可采用初步解译结果和前人资料综合编制。

5.4 设计编写

5.4.1 设计书必须在初步遥感地质解译基础上编写。

5.4.2 设计书应扼要阐明测区地质特征和不同分区遥感地质特征。

5.4.3 设计重点是针对测区不同分区遥感地质特征,科学地选用遥感图像数据,确定不同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5.4.4 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6. 实地踏勘

6.1 当收集的资料不足以有效地建立测区地质解译标志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踏勘。

6.2 踏勘路线应根据测区(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景观区)建立解译标志的需要合理地加以部署,路线应力求通行条件最好、穿越的影像岩石单位最多。

6.3 路线上应着重了解各种地质体、地质构造的影像特征,研究地质体划分及确定相邻地质体之间界线的特征解译标志。

6.4 在条件允许时,应收集测区主要成矿类型的矿石及蚀变围岩岩石标本进行室内光谱测试。

7. 遥感地质调查

遥感地质调查主要通过遥感图像详细地质解译实现。

7.1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内容

7.1.1 沉积岩岩石识别,岩石地层单位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2 火山岩岩石及火山机构识别,岩石地层单位、岩相带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3 侵入岩岩石识别,岩体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4 变质岩岩石识别,构造—地(岩)层、构造—岩石单位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5 第四纪沉积物识别,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物解译。

7.1.6 构造识别,构造形迹(如:褶皱、断裂、剪切带、推覆体、走滑或伸展构造等)性质及相对时、空关系解译。

7.1.7 环状影像识别,环状影像的属性(如与地质体、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或成矿作用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解译。

7.1.8 遥感异常及与找矿有关的其它遥感地质信息提取。

7.1.9 其它地学专题信息(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旅游地质等)的识别与解译。

7.2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方法

7.2.1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应以未经无缝镶嵌处理的遥感数字图像为主,无缝镶嵌的影像地图为辅。

7.2.2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应综合使用目视解译、人机交互式解译及计算机自

动识别等方法。

7.2.3 应根据工作区自然环境特点、拟提取的地质信息种类及遥感地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图像处理方案设计。

7.2.4 图像处理训练场、训练样本的选择,应有较翔实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已知资料为依据。

7.2.5 图像中地质界线的圈定,应以追索法为主,在地形陡变或岩层强烈褶皱地区,可通过编制遥感解译剖面方法予以解析圈定。

7.3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精度

7.3.1 在地质解译过程中,直径大于25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0m、长度大于2500m的块状地质体以及长度大于5000m的线状地质体应标定在图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但规模较小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可适当放大表示。

7.3.2 遥感地质解译界线(不含推测部分)重现性,用随机抽样检查的合格率衡量,解译界线的合格率应不低于85% 。计算方法为:

合格率=(检查解译结果再现的样品数/检查抽样样品的总数)×100。

7.4遥感地质解译编图

7.4.1遥感地质解译图件可采用1:250000(或1:100000)单色、彩色影像地图或简化的地形图为底图。

7.4.2 主要图件如下:

a) 遥感解译地质图;

b) 遥感异常(含其它可能与成、控矿相关的线、带、环、色、块等遥感地质找矿信息)图;

c) 其它遥感解译地学专题图。

7.4.3遥感解译图只反映遥感解译成果,所解译的各种主题信息,应尽可能详尽地反映在图上。

7.4.4 遥感解译图件可采用图层方式存放。

8. 实地检查验证

8.1 属性不明的解译成果,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检查,查明属性和特征;已认定属性的解译成果,可根据需要随机抽样进行实地验证,评价解译可靠程度。

8.2 实地检查可用路线地质方法进行工作,沿线应绘制路线剖面图,进行观

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标本、样品。

8.3 实地验证可采用定点观测方法进行工作,定点误差应小于250m,点上应有详细的观测记录,相应的图件和必要的标本、样品。

8.4 实地检查、验证路线及观测点应在实际材料图中标出。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在综合研究及遥感地质编图基础上编写。

9.1综合研究

9.1.1 综合研究应在多元地学信息(遥感,地质,物探,化探等)复合、融合的基础上进行。

9.1.2 应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在详细研究测区地质特点基础上,通过综合解译客观地修订详细遥感地质解译成果的各种填图单位和界线。

9.1.3 应在充分研究区域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测区内断裂、线状影像进行重组,划分等级和确定相对时、空关系。

9.1.4 应针对已确定地质属性的环状影像,择其重点对影像结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物化探资料及所处的地质构造、地貌环境,探索深部地质结构和“环状构造”的地质内涵。

9.1.5 应在充分研究侵入岩体(岩带)影像岩石单位空间分布特点、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环状影像间包容、穿插、切割特点等基础上,尽可能分解岩体(岩带),划分岩石单位并推定不同岩石单位的相对时序。

9.1.6 应在解译地质图上,通过对横穿区域构造若干图切剖面的综合研究,完善全区地质结构。

9.1.7 应以遥感异常(及其它遥感找矿信息)为基础,通过多元地学信息综合研究,进行找矿远景预测。

9.2 遥感地质编图

9.2.1 综合研究结果应按标准分幅编制下列图件:

a)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

b) 1:250000遥感地质图;

c) 1:250000遥感找矿远景预测图;

d) 其它遥感地学专题图;

e) 实际材料图。

9.2.2 图件编制可采用简化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为底图。

9.2.3 图件的图示、图例及符号可参照 GB 958有关规定。

9.2.4 遥感地质图件可参照 DZ/ T O179规定着色。

9.2.5 遥感地质图件图框外(及背面),除表示图例、图切剖面和柱状图等外,应尽可能将那些未纳入主图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解译(详细或综合解译)成果以副图方式表示。

9.3 遥感地质报告编写

9.3.1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的编写应以综合研究结果为依据。

9.3.2 报告应按图幅编写,多幅图联测区若地质情况相近也可合编一个报告。

9.3.3 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B。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10.1 质量检查

10.1.1 项目组应对遥感地质解译图中各种界线的解译质量进行100%互检,检查结果以“互检专报”形式报项目承担单位备案。

10.1.2 项目承担单位,应对项目组编制的图件、文字记录等全部资料的总体质量(完整性、科学性)进行检查、评价,“评价意见”应以文字记录在案。

10.1.3 项目主管单位根据“评价意见”进行随机抽查以评定原始资料质量。

10.2 成果验收

成果资料验收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实施,主要验收下列内容。

10.2.1 原始资料

a) 遥感解译地质图(1:250000);

b) 记录本(图像处理、地质解译、野外观测、取样记录等);

c) 样品、标本测试、化验、鉴定结果;

d) 遥感图像、数据资料;

e) 1:25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图件;

f) “互检专报”及资料质量“评价意见”。

10.2.2 成果图件资料

a) 遥感影像地图(1:250000);

b) 遥感地质图(1:250000);

c) 遥感成矿预测图(1:250000);

d) 实际材料图;

e) 图件资料光盘。

10.2.3 文字报告。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A1 绪言

A1.1设计依据(任务书编号、项目名称、任务目的要求、工作起止日期、总经费、其它)。

A1.2 测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测区分布图)。

A1.3 测区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研究程度(研究程度图)。

A2 测区地质、遥感特征

A2.1 地质、矿产特征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A2.2 遥感地质特征及测区可解译程度。

A3 方法技术

A3.1 简述拟使用的遥感图像数据资料特性及选择依据。

A3.2 测区遥感影像地图制作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A3.3 测区不同解译程度区详细解译(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A3.4 测区野外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A3.5 测区实地检查、验证及地质取样等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A3.6 综合解译方法技术。

A3.7 测区成果图的主题内容、编制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A3.8 工作质量控制方法技术。

A4 工作安排

A4.1 不同解译程度区的工作布置方案及依据。

A4.2 实物工作量计划。

A4.3 工作程序、进度及时间计划。

A4.4 人员组织计划。

A4.5 技术装备使用计划。

A4.6 保障措施。

A5 经费预算

A5.1 经费预算编制说明。

A5.2 项目设计预算汇总。

A5.3 项目设计预算。

A6 预期成果

A6.1 预期提供的中期检查资料。

A6.2 预期提供的最终验收资料。

A6.3 预期提供的最终成果。

A7 附图

A7.1 遥感地质解译草图。

A7.2 遥感解译程度分区及工作布置图。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B1 绪论

测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任务要求及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及重要发现(附交通位置图、工作量表)。

B2 方法技术

所使用的遥感资料种类、性质及实际应用情况,主题信息提取主要技术方法,矿产预测技术方法;检查、验证情况及工作质量评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方法技术问题。

B3 区域地质

B3.1 区域地层,岩石。

B3.2 区域地质构造(按构造单元分述)。

B4 区域地质矿产及找矿远景预测

B4.1 区域地质矿产。

B4.2 找矿远景预测。

B5 其它遥感地学专题成果

B6 结论及建议

主要成果及结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B7 附图

B7.1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

B7.2 1:250000遥感地质图。

B7.3 1:250000遥感找矿远景预测图。

B7.4 其它遥感地学专题图。

B7.5 实际材料图。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因调查目的不同而调查精度要求不一,其主要调查技术规程为: A、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a、分类系统 主要依据土地的现实利用状况和覆盖特征进行四级分类,图示如下。 b、分类定义

土地(不含海域)分为陆地(含滩涂)和内陆水域两大一级地类。 ㈠陆地:常年露出水面的土地和滩涂(包括河流、湖泊的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之间的面积)。 1)、林地:包括森林、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苗圃地。 (1)森林: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0以上(含0.20)的林地或冠幅连续宽度10米(面积0.1公顷)以上的林带,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乔木树种定义包含乔木经济林树种,例如油桐、乌桕、杜仲、厚朴、漆树、板栗、栓皮栎、黑荆树、桑树等。 ①针叶林:针叶树蓄积占65%以上的森林。 ②阔叶林:阔叶树蓄积占65%以上的森林。 ③针阔混交林:针叶树或阔叶树蓄积均占65%?以下的森林。 ④竹林:由竹类构成的森林,不包括胸径2?厘米以下的小杂竹丛。当毛竹为纯林时,每公顷株数不低于?225株(新造毛竹188株)即可划为毛竹林,否则划为荒地。当林木郁闭度不低于0.2,毛竹与林木混交,且毛竹株数每公顷不低于625株时,划为毛竹林;低于625株划为乔木林分。当林木郁闭度为0.10~0.19,毛竹与林木混交时,毛竹株数每公顷不低于225株划为毛竹林,低于?225株划为疏林地。 (2)疏林地: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竹林和灌木经济林不划疏林地。 (3)灌木林地:由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或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构成,且覆盖度不低于30%的林地。

(完整word版)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实施细则 一、总则 为了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目的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摸清全国矿山基本现状及其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料、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任务 1.基本查明矿山基本情况; 2.概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3.查明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具体包括: (1)矿山开发对土地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 (2)矿业开发对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 (3)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损失及危害; (4)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废石、尾矿、煤矸石)堆放和废水(矿坑水、选矿废水、洗煤水、堆浸废水等)排放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和生态资源的破坏等。

4.调查与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及效果: (1)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地质环境建设成效; (2)矿业废水、废渣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与效果;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效果。 5.对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作出初步评估; 6.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7.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 (四)组织形式 1.成立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环境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主管领导任组长、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成员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项目的实施; 2.在领导小组协调下,由承担调查任务单位和各地(市)国土资源局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开展工作; 3.承担调查任务单位成立项目组,组长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为员承担,成员由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其中包括至少一名信息系统技术人员,项目组不能得少于6人。 (五)参照或引用的标准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钻探技术要求

人民路五期安置房场二期工程场地 钻探技术要求 1.、终孔标志 取样孔及标准贯入实验钻孔均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5.0~8.0m,一般性钻孔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3.0~5.0m。 2、勘察方法 2.1钻探:所有钻孔(包括技术性控制孔、一般性钻孔)均进行全孔段取芯,所有岩芯均应按回次顺序排放,并加贴岩芯牌。钻探班报表应及时跟踪记录,严禁事后追记,对钻探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与现场负责人进行汇报。 开孔冲击钻进,待测得初见水位后,回转钻进,套管及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岩芯采取率:填土为80%以上,粘性土为85~100%,砂土为60~80%,强风化岩大于60%。 2.1钻孔孔径的要求应满足供室内试验的要求,钻孔孔径应为91-110mm;对软质岩或风化岩钻孔孔径91mm。 2.3遇土层变层,立即停钻,丈量机上余尺,计算土层深度。地层的分层高程误差控制在0.05m~0.1m之内。 2.4取样时保证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大于取土器废土段的长度(10cm),击入深度不允许大于取土器的有效长度 在做标贯前应清理孔底沉渣,保证孔底干净。准确记录标贯试验位置及锤击数。 2.5所有钻孔开孔冲击钻进,测初见地下水位,在终孔24小时后,

测稳定地下水位。所取水样应注明取样地点、日期、取样深度。 若发现不符合规范、规程的取样或标贯试验,现场地质员有权利废孔。 3、现场测试 3.1、标贯:在标准贯入实验钻孔中测试,每2.0m一个,必需严格执行(需进行杆长修正)。 3.2、动力触探:选5~6个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动力触探(素填土和卵石层中)。 4.、现场取样 4.1、水样:计划总共采取3组水样,水样采取前钻孔应适当洗孔。 4.2、土样:在取样孔中采取,间距2m 一个,每层土样不能小于10组。 5、现场管理 5.1、施工人员必须规范作业,文明施工。 5.2、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交付甲方。交底人:接收人: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1 森林 Forest 植被类型之一。以乔木为主体的,包括灌木、草本植物、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的自然综合体。 2 森林类型 Forest Types 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外貌、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 优势树种 Dominant Species 简称优势种。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4 龄级 Age Class 对林木年龄的分级。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根据林木主伐年龄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20年为一个龄级,软阔叶树以1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我国有些速生树种,如杉木、檫木、树、泡桐等人工林,多以5年为一个龄级;竹林和灌木树种,根据经济用途不同,又常以1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龄级由小到大以罗马数字1、Ⅱ、Ⅲ、Ⅳ……等表示。 5 地位级 Site Class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一般分为五级,由高到低以符号Ⅰ、Ⅱ、Ⅲ、Ⅳ、Ⅴ表示。地位级越高,说明立地条件越好,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6 树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又叫林分组成。它说明某一林分中各个树种所占的比重。比重的大小以各树种的蓄积量为准。如各树种的直径相差不大,也可以其株数多少为准。林木组成以各树种所占的十分比表示,叫组成式。如十分之六是落叶松、十分之四是桦树,其组成式为6落4桦。凡比重不到一成,但在0.5成以上则算做一成。比重不到0.5但在0.2成以上时,则以“+”号代之。不到0.2成者,则以“—”代之。如6落4桦+云-冷(落是落叶松,桦是桦树,云是云杉,冷是冷杉)。在组成式里,按树种比重大小排列。如遇比重相同,则经济价值较高树种排在前头。 7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National Forest Continues Inventory 简称一类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以省(区、市)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 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简称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县(旗)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规划等需要进行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亦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10年。 9 作业设计调查 Forest Operating Investigation 简称三类调查。查清一个伐区,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围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一类调查是企业经营利用的手段,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森林资源应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围的作业地块上。 10 林种 Sorts of Forest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11 生态公益林 Ecological Forest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生态公益林涉及到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林种,相应包括水源涵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1 森林Forest 植被类型之一。以乔木为主体的,包括灌木、草本植物、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2 森林类型Forest Types 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外貌、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 优势树种Dominant Species 简称优势种。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4 龄级Age Class 对林木年龄的分级。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根据林木主伐年龄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20年为一个龄级,软阔叶树以1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我国有些速生树种,如杉木、檫木、杨树、泡桐等人工林,多以5年为一个龄级;竹林和灌木树种,根据经济用途不同,又常以1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龄级由小到大以罗马数字1、Ⅱ、Ⅲ、Ⅳ……等表示。 5 地位级Site Class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一般分为五级,由高到低以符号Ⅰ、Ⅱ、Ⅲ、Ⅳ、Ⅴ表示。地位级越高,说明立地条件越好,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6 树种组成Species Composition 又叫林分组成。它说明某一林分中各个树种所占的比重。比重的大小以各树种的蓄积量为准。如各树种的直径相差不大,也可以其株数多少为准。林木组成以各树种所占的十分比表示,叫组成式。如十分之六是落叶松、十分之四是桦树,其组成式为6落4桦。凡比重不到一成,但在0.5成以上则算做一成。比重不到0.5但在0.2成以上时,则以“+”号代之。不到0.2成者,则以“—”代之。如6落4桦+云-冷(落是落叶松,桦是桦树,云是云杉,冷是冷杉)。在组成式里,按树种比重大小排列。如遇比重相同,则经济价值较高树种排在前头。 7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National Forest Continues Inventory 简称一类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以省(区、市)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 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简称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县(旗)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规划等需要进行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亦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10年。 9 作业设计调查Forest Operating Investigation 简称三类调查。查清一个伐区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一类调查是企业经营利用的手段,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森林资源应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范围的作业地块上。 10 林种Sorts of Forest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11 生态公益林Ecological Forest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生态公益林涉及到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林种,相应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13个二级林种。 12 商品林Commercial Forest 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商品林涉及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三个林种,相应包括一般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薪炭林、油料林、特种经济林、果树林、其他经济林等7个二级林种。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遥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遥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明确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遥感地质调查项目及地质调查项目中所包含的遥感地质项目。 3 职责 3.1 地质项目承担单位的遥感地质调查项目组负责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3.2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 4 遥感工作程序和要求 4.1 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遥感工作程序和要求。 4.1.1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根据工作区和目标任务,充分收集工作区自然地理、气候资料、环境资料及与遥感调查任务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资料,了解工作区研究程度和存在的主要区域地质、环境地质问题,选择遥感数据类型,确定图像处理方案。 4.1.2 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根据预定方案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完成与工作比例尺相适应的遥感影像图。 4.1.3 遥感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建立影像岩石单位及构造解译标志,并完成遥感解译草图。 4.1.4 地面调查人员根据遥感解译的结果,制定地面验证路线。通过实测

遥感地质剖面,验证解译标志。 4.1.5 遥感解译人员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对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修证,并对遥感影像进行详细解译,填制遥感图像解译登记卡,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完成遥感解译工作总结。 4.1.6 项目负责人组织进行地面验证工作,对重要地质现象和解译盲区应作详细记录,并完成野外验证工作总结报告。 4.1.7 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遥感地质解译报告,项目组会同计算机操作人员制作遥感地质影像图,并编写遥感地质影像图说明书。 4.1.8 院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验收。 4.2 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工作中的遥感应用程序。 4.2.1 项目负责人会同项目组人员研究确定区域成矿环境、成矿类型和关键控矿因素,形成矿床地质数据文件。 4.2.2 项目负责人应与计算机操作人员选择遥感数据类型,确定图像处理方案,以获取空间域矿化异常增强图像。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根据预定方案进行图像处理,并完成与工作比例尺相适应的遥感影像图。 4.2.3 遥感地质人员根据最新成矿理论对典型矿床进行解析,研究成矿、控矿要素所反映的影像特征,以及成矿岩系的反射率特征,形成区域成矿特征信息的影像识别模式和信息提取模型等数据文件和图像图形资料。 4.2.4 遥感地质解译人员对主要控矿、成矿因素及成矿岩系等信息进行提取。 4.2.5 项目组综合研究人员对已形成的矿床地质、遥感地质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区域物、化探资料,进行区域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钻探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 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目录 第一章依据 (1) 第二章项目管理 (1) 第三章钻探技术要求 (4) (一)岩芯采取率 (二)回次进尺 (三)钻探过程 (四)钻探记录 (五)取样和试验 第四章复杂与特殊条件钻进 (7) 第五章水文试验钻孔 (12) 第六章终孔 (14) 第七章封孔 (14) 第八章提交资料 (15) 第九章检查验收 (15) 第十章一般安全防护规定 (16) 附录1-钻探原始记录的标准作业 附录2-钻探检查与验收 附表A-钻孔工艺技术标准 附表B-钻孔记录技术标准

第一章依据 本钻探技术要求是根据《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铁路工程地质特殊岩土勘察规范》(TB10038-2001)、《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等规范,结合目前铁路勘察工作汇编的钻探技术要求。由于各勘探项目各有特点或侧重,故各项目勘探应以相关的各种现行规范和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勘探作业细则、钻孔任务书的要求为准。勘测期间各测段应根据本测段具体情况补充有关钻探技术要求。钻探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目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章项目管理 一、各勘探单位必须成立现场的勘探项目部(经理部);必须设有技术、质量、安全的专职领导,并不能擅离工地;根据机组和工点情况配足现场的专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明确的安全、质量、技术、工艺等制度或要求,如岗位责任制(含经理部和机组各岗位)、作业流程和责任人、技术工艺要求、交接班制度(含交接班记录)、作业场地的环境、安全、质量控制和自检措施等,并严格执行。现场的各勘探项目部、机组、人员必须挂牌或有明确标识。如需撤换机组、机长、记录员,必须通过现场指挥部、地路处经计室考核同意备案,否则不予验收计价。 二、各单位的机组必须按照合同项目进度、质量要求和有关钻孔孔深、孔径、钻探工艺以及施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配置足够的各项钻探、测试、试验的设备、钻具和工具。终孔直径一般大于91mm。 三、在钻探准备阶段及钻探过程中应与甲方技术人员及孔内测试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保证测试、试验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遇特殊情况通知应及时通知甲方技术人员。 四、钻孔质量检查:各单位的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履行质量自检责任,并留下自检记录随时提供甲方或监理检查。甲方的检查一般为飞行检查、中间检查和验收检查。常在被抽检的钻孔附近0.5米范围内布置检查孔,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质量核定。检查孔完工后需及时整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原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作为钻探质量评定的依据。 五、严格执行钻孔任务通知书。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9-10-27 来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市森林资源家底,掌握资源现状,科学考核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根据xx文件要求,决定从今年xx月起,在全市开展第七次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确保顺利圆满完成本次调查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搞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建立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快捷进行信息交流和科学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的目的是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森林覆盖率指标现状,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为调整我市林业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林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指导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及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意见,并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考核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以本次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组织完成全市xx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各类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

用。 二、调查范围 全面完成xx四县以及xx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任务,总面积约740236公顷。各县(区)区划面积为:xx区1723公顷、xx区1897公顷、xx谱区1204公顷、 三、技术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地面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面调查采用小班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复查),估算总体蓄积、计算间隔期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并控制和平差小班蓄积;通过小班区划调查,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遥感判读作为补充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判读森林地类、林种和树种等重要因子,提高小班调查精度。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编制xx森林采伐限额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切实抓好调查、编限工作,市林业局成立xx局长为组长,xx 副局长、xx副调研员为副组长,xx为成员的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政资源管理处,xx兼任办公室主任,xx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xx。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审查调查工作方案,安排筹措调查经费并监督使用,接待上级来人检查,组织专家鉴定调查成果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制定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操作细则以及质量管理办法;组织全市调查队伍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和工作程序;组织完成全市质量检查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 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二ОО一年三月二十日

前言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录 前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