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训练和修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含义:1、语文课程要沟通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沟通语文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2、语文课程应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想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国家或地方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中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依据:1、教育方针2、课程性质(人文性、工具性)3、学生年龄心理特征、4、社会发展

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作用意义: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组合元素:1、知识和技能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两个课程标准的设计:

1、义务教育阶段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高中阶段A选修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B、必修课(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语文教材的定义:P98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使用语文教材的要点: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内容

4.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适当调整教科书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学情、教材、教师。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P127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目标,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教学目标陈述的内容要素:P132-134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P135.-137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智力的定义P135)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城市、农村)

语文教学评价根本目的:P155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阅读教学的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阅读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过来写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写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语感:P308 语感就是在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知能力。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讨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5.评点法

6.探究法

写作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理念(新的写作观念):

1.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注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2.鼓励自由表达,倡导个性化写作;

3.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的评价:

1.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口语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口语交际的评价: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实践性强(在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

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教师发展

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授者向学习者、引导者这转变;

2.管理者向监督者、合作者这转变;

3.教材忠实执行者向研究者、开发者转变。

语文教师主体性发展

1. 先进的教育观念;

2. 专业能力的提高;

3. 教学研究的开展。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中考语文十大专题总复习资料(专题6-10)

中考语文十大专题总复习资料(专题6-10) 专题六:古诗名句分类集锦 1.诗中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诗中爱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诗中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诗中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中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诗中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诗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诗中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诗中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0.诗中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诗中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2.诗中思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诗中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诗中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诗中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诗中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诗中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诗中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9诗中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诗中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诗中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2诗中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3. 诗中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诗中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诗中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6诗中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7诗中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高一语文课本上册电子版

高一语文课本上册电子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3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

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4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5纪念刘和珍君--鲁迅(背诵课文第2、4节。)第二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四节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中考语文图表题专项复习

中考语文“图表题”专项复习 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 浏览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会注意到,图表类材料不时出现在一些地方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这类题型的出现无疑使较为单一的文字材料变得活泼而生动。而且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它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近年梧州市中考语文科的命题,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赋分达到了6分之多。针对2016年的考纲精神,下面谈谈表格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表格题一般是给出一个(数据+文字的)表格,要求考生根据表格的信息作出相关的答题,主要考察学生认表判断、查找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题型一般分有四种:一是直接概括表格的内容;一是说说从表格中得到的启示;另一是与表格相关的开放性题,如写宣传标语、写对联、发评论、提建议等;四是根据表格的内容进行拓展,写应用文。 下面是对不同学段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的调查。阅读下表,你得出什么结论 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结论: 第一步:仔细审读扣题旨。包括审读表格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 一审标题。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答题就不会走题。上题中表格的标题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也就告诉我们表格反映的是不同学段对体育锻炼科学性的认识的深浅,而不仅是不同学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不同了。 二审表格。表格是得出结论或反映问题的主要依据。在审读表格时,要特别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我们可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word完整版)上海市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掌控中考贵州专版2020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标点符号精华试题汇编素材新人教版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标点符号精华试题汇编 4.(北京市)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答案 C 7.(福建省三明市)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A.殊不知,沙县引人注目的又岂此风味小吃? B.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 C.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 D.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 答案 C 4. (贵州省遵义市)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哎呀。真是太美了!”张老师说:“我非常满意!” B. 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C. 怎么可能这样?你说的?没搞错吧?有没有再调查? D. 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答案:C 5.(河北)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榆林很古,一下车就感觉到了。出站的地方就是残缺的城墙,一条旧街上,坐落着三种不同样式的古楼,人与车在楼下穿行。 B.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场帝扬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D.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答案: 5.C 9.(湖北黄冈)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B.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C.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D.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答案:9. C 9.(湖北潜江…)短文修改。(4分) ①曾几何时,“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谚语流行全国。②这句褒贬不一的谚语,既说明湖北人聪明,又暗含着湖北人狡猾的意思。⑦其实,聪明与狡猾只有一墙之隔,这墙就是诚信。④诚信之上是聪明,是大智慧,诚信之下则是狡猾,是小肚鸡肠。 ⑤诚信是什么?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诚信是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也是一个 地方的魅力所在。⑦湖北有建设诚信体系的基础,古有“季布一诺”,今有“信义兄弟”,这些都是讲诚信、重承诺。③他们用人生甚至生命(解释注释诠释)着诚信,点燃了 一盏又一盏诚信的明灯。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中考必备》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中考必备》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中考必备》 背景:教育部关于〈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 我省近年的中考语文考试试题为了贯彻考试改革的精神,首先在内容上做了调整,考试偏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突破了“以本(课本基本篇目)为本”的命题范围,阅读局部 选取课外资料,重视课内到课外知识点的延伸迁移。第二,调整了主观型试题和客观型试题的比例,适当压缩客观试题,充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第三,试卷的结构板块明晰,试卷分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 四个局部构成。第四,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一定的人文色彩,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考查内容更趋向学生对文本独特的阅读感受,即人与文本的对话。 为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成果,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拟定备考计划和详细的复习战略。我们始终相信:胜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一、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 《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 路,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认为老师自身应该先认真解读《考 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洞察考试热点,同时学生也要在 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 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潜心钻研中考命题,研讨预测命题方向。近两年我 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 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和加题)。试题内容也坚持相对 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 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 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今年应该还是考话题作文)。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 板块简单说明。

【高中教育】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教学资料范本 高中教育】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 编辑: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 题,共9 分)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丁刚 夜深人静时,捧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细读,让经典的纤指轻轻拨动心灵的琴弦??在这个繁忙的网络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阅读经历。 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它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气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 现代社会的通病,往往与经典的远去相关。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目光由此开始变得短浅,精神多了一些浮躁,胸怀也变得越加狭小??不止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当年轻人被现代科技层出不穷的成果搞得眼花缭乱,他们也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是,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美国《时代周刊》专栏作家斯坦因为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衰退而深感焦虑,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学新生应当是为了学习伟大的书籍,不应是为了要跟上那些伟大的应用程序而走进校门。” 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则将不再喜欢阅读的年轻人称作是“最愚蠢的一代" 。他在同名著作中略带悲伤地写道,那些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啊。 当阅读经典成为奢侈,甚至成为痛苦,文明的光亮也就会变得逐渐黯淡。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近年来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能够让西方文明避免衰落的关键就在于人文教育。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我们不可能服用一种药丸,就一劳永逸地成为某种文明的成员,而只能通过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来延续文明的精神,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阅读经典,因为一种文明密码的关键部分往往就隐藏在经典之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掌控中考贵州专版2020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新人教版

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5、记叙线索:A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