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神秘莫测,是云“得烟云而秀丽”。

土壤: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山由山地热带向上到高山寒带土壤依次为低山黄壤、黄土壤,山地腐殖质黄壤,黄棕壤,山地棕壤,酸性棕壤,漂灰土,泥炭漂灰毡土。[3]

二、分析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地位与作用

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以水文为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物质,同时又是大自然景观最基本的造景条件之一。地球上超过71%的面积为水域,它们并非全都是水文旅游资源。所谓水文旅游资源,是那些能吸引旅游者,并由此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水体以及水文现象。

独立的水文旅游资源以海洋、湖泊、河流、瀑布、涌泉、冰川、云雾、雨、积雪等不同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构成了不同的美学特征。水文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结合,则可产生更大的旅游吸引力并且组成有名的胜景。

1、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形成乳畜带。这是五大湖调节气候,带来降水所致。

2、水对地貌具有流水作用: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

3、水自身具有造景功能:

水文旅游资源按水体性质,及自然界水色的基本形态,可分河川、湖泊、瀑布、山泉,海洋等旅游资源。

(1)河川类旅游资源

河川即河流,乃沿地表浅形低凹部分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较大的叫河或江,较小的叫溪。江河水景多分布在大河上中游区,如我国长江著名的三峡景观是处于长江上游;河流水面窄,多同两岸山崖构成山水综合景观,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奇峰罗列,山水比例适宜,山光水影,景物成双,富有意境美。如漓江上游河段的“几程漓江水,万点挂山尖”的“人间仙境”。江河下游,河流展

宽,河水平静流淌,特别是在江河人海口景观开扩壮丽,河海景观皆引人人胜。例如海南玉带滩。一些河川旅游资源为发展特殊专项旅游提供了条件,如河川漂流,源头探险,地下河探险等,一些水质特殊的“甜河”(如希腊境内的奥尔马加河)、“酸河”(如哥伦比亚东部莱斯火山区的雷欧维拉力河)、“香河”(如非洲安哥拉的勒尼达河)等对旅游者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2)湖泊旅游资源

湖泊是天然洼地蓄积的水体,陆地水的重要形式。

湖泊类型多种多样,从成因来看可分为:由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形成构造湖,其中以断层湖最为常见,如云南昆明滇池;火山口及熔岩高原的喷口可以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冰川作用形成冰蚀(碛)湖,如我国西藏地区的帕桑错、布托错等;山崩、熔岩流或冰川阻塞河谷可形成堰塞湖,如我国的五大连池;干早地区风蚀盆地积水可形成风蚀湖,如甘肃敦煌的月牙湖;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分开形成泻湖,如杭州西湖;石灰岩地区由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岩溶湖,如贵州省的宁草海;河流自行裁弯取直后分割可形成牛轭湖,如著名的北洋淀;人类经济活动所建造的湖泊——人工湖,大的叫水库,小的称堰塘,如北大的未名湖。

人们常用“湖光山色”来形容自然风光的幽美谧静,妩媚诱人。一个风景区有了秀丽的湖光,山色更加增辉,有了山清水秀,绿水环绕,湖光波影,岸边垂柳,自然风光才能够绚丽多姿,生气盎然。湖泊是水文旅游资源中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们有的身居高山,银峰环抱;有的静卧原野,烟波浩淼。它们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蓝色宝石,镶嵌在世界各地,给秀丽的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风釆。作为旅游资源它具备了形、影、声、色、奇等吸引要素。

(3)瀑布旅游资源

瀑布是河流的一部分,当河水自河床跌坎或悬崖处倾泻而下时,便形成瀑布。

瀑布可以分为岩溶型瀑布,如黄果树瀑布;构造性瀑布,如壶口瀑布;熔岩型瀑布,如黑龙江的吊水楼瀑布;差别侵蚀性瀑布,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山崩、泥石流和冰川型瀑布,如九寨沟瀑布。

瀑布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意义。瀑布是山水结合,别具风格(形、声、动三态)的旅游资源,它常常形成千岩竞秀、万峰争流、飞泻千仞,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的旅游胜地,自古就为无数人所折服。瀑布与青山、深潭、白云、蓝天、文物、古迹相结合,组成一幅幅动态的图画。瀑布以其宏大的造型、磅礴的气概、咆哮的巨响、洁白的色态吸引勇敢者去进取,促进弱者去锻炼,开拓沉思者的胸怀,给人以勇敢、坚定、果断、健美等品质的陶冶。观瀑是一项诱人的观赏旅游活动,为利用这一特殊资源,许多瀑布对岸岩顶处常建观瀑亭,供游人观赏、休息。

(4)泉水旅游资源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重要排泄方式。

泉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可分为接触泉、裂隙泉、断层泉和溶洞泉。按温度可分为沸泉、热泉、温泉和冷泉。按矿化度可分为普通泉和矿泉。按动态可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世界上其它国家如法国、日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都很重视泉的旅游功能。此外,在我国,泉水还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酒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湖双绝”的龙井茶、虎跑水久负盛名、“泉井酒醇”为世人所公认。

我国具代表性的泉水旅游资源有:“泉城”——山东济南,有名可考的泉水就有108处,最著名的为趵突泉、珍珠泉、黑龙泉、玉龙潭四大泉群;奇泉——冰泉,陕西蓝田有一井泉,水落泉中,立刻成冰,三伏天亦如此。各种不同的泉共同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泉水旅游资源。

国外著名的泉水旅游资源有:美国的黄石公园,园内广布间歇泉(喷泉和温泉),最著名的为“忠实者”间歇喷泉;瑞士洛迦若温泉;苏黎世喷泉等。

(5)海洋旅游资源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体,海滨旅游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海滩若与文化古迹、山水风景、娱乐设施等相结合,便可构成旅游者最向往的游览、消遣和疗养地,形成滨海景观。

海岸带旅游资源既包括浅滩、沙滩、奇岩巨石、断崖绝壁海岸、众多的岛屿、海底景观、海洋生物以及海上观日出、海上观潮等海岸自然风光;又包括作为人文景观的灯塔、渔港、渔村、码头等,以海岸为旅游活动舞台的海水浴、帆船、游艇、舢板、冲浪、滑水、垂钓以及在海滩上拣蛤蜊、贝壳等活动。游人到了海滨会忘却工作中的烦恼、闹市中的喧哗,犹如走进了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天地。海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凉爽,空气中含有碘、大量的负氧离子,空气清新,可促进人的血液循环,增进身体健康。现在以海滨疗养为中心的休养娱乐活动已风靡世界,海岸带旅游资源也越来越被世人所瞩目。

【参考文献】

[1]张沛全等.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1)

[2]张沛全等.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活动证据及其构造—环境意义.地质科学.2008(43)

[3]郑维列.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蕨类植物科属区系特征分析.云南植物研究所.1999.(21)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三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 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 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 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 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 1. B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 2.C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成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所以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A 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 对。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C错。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D错。由于年均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B错。故选A。 4.A 读图可知,该地年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而且在某些时间段里降水会大于800毫米,因此该地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三江平原位于北方半湿润地区,而且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会在某些时间段大于800毫米, A对。塔里木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400毫米,B错。闽江下游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800,C错误;渭河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400毫米,但是小于800米,D错误。故答案选A。 5.C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A。6.D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 7.C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排除D项,塔里木盆地中有机质含量低的的荒漠土,故选C。 8.C 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9.D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10.C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90—120之间,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C正确。 11.D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正确。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12.B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3.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因此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I,答案选C项。 14.C从表中看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15.B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 第1 页共1 页

3-5-06运用资料分析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5-06 运用资料分析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分析与应用层级 核心知识点描述: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单项选择题: 读图1“亚洲轮廓与河流水系图”和图 2“亚洲气候类型图”回答 1—2题。 1、关于亚洲的地形与水系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 B 北部主要河流自北向南流入亚洲中部地区 C 中东部地区多内流河、内陆湖泊 D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从气候角度看,甲地附近的河流比乙地附近的河流()①年径流总量大②年径流总量大③结冰期长④结冰期短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图3为斯里兰卡略图,斯里兰卡东、西部地区雨季出现的时间不同,主要原因是() 图1 图2 图3 甲 乙

A 盛行风的季节变化 B 海拔高度相差较大 C 纬度差异较大 D 距海远近不同 3-5-17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明与归纳 核心知识点描述: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单项选择题: 1、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02年我国正式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此工 程对当地的影响是() A 发挥资源优势 B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C 缓解能源短缺 D 完善铁路运输网 读西北地区局部简图,回答2-3题。 2、造成图示区域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A 工矿交通建设 B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C 大力发展种植业 D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3、图示区域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A 退耕还林还草 B 发展灌溉农业 C 缓坡修筑梯田 D 增加牲畜数量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综合题: 1、赞比西河连同其支流形成非洲第四大河流域,并灌溉非洲中南部的一大片土地。读图14 和图15“M 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描述及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描述及分析 气候专题 【气候的描述】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候类型名称 2.气温特征气温的高低及季节或年际变化(冬季、夏季、最低月气温、全年气温及温差,(年较差和日较差)) “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3.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冬季、夏季、全年) 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水热组合 5.风 6.光照(太阳辐射) 7.主要气象灾害名称 二、气温特征的描述 1.年均温 2.季节(全年、夏季、冬季)或年际变化 “衡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3.年温差 4.气候单调区的气温日较差 三、降水特征的描述 1.年降水总量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变化) 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降水的年际变化 4.雨季和旱季长短 四、风的描述 1.风向、源地 2.风力 3.风的水热性质 4.影响的时空范围 5.如要比较两种风,还要比较“成因” 五、天气特征的描述 1.气温及其变化 2.大气湿度、气压 3.晴雨情况及变化 4.风向、风力 5.紫外线强度(光照)

6.大气舒适度 【气候的分析】 一、气候的成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2.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 ) 季风环流 3.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4.地形海拔高度、阻挡水汽情况(迎风坡\背风坡) 5.洋流 (寒暖流) 6.下垫面比热 7.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 【拓展资料】 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⑸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⑹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⑼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 个纬度?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⑽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⒀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⒁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⒂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⒇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二、气温的影响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 2.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海洋性强弱 3.地形:海拔高度、坡向—阴阳坡、对气流(冷热空气)阻挡 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

高中地理(新教材)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综合复习

①②③

④⑤⑥⑦⑧⑨⑩??????????○21○22○23○24○25○26

○27 ○28 ○29 答案①V型②冲积扇③河漫滩④冲积平原⑤海蚀拱桥⑥海积地貌⑦海滩⑧风蚀蘑菇⑨雅丹⑩新月型沙丘?盛行风?峰林?溶洞?干洁空气?固体杂质?氧气?降低?升高?臭氧?高空飞行○21电离○22反射○23保温○24大气逆辐射○25地面冷热不均○26城 市风○27水平气压梯度力○28近地面风向○29二 区域认知——以地貌的区域差异为例 1.区域认知概述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是认识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与联系,比较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异规律;这些差异与联系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区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区域、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 使用区域地图;加强空间定位;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加强区域的对比与分析;利用乡土素材;进行区域调查;发现和解决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据区域优势,服务区域发展。 2.中国著名地貌景观分布 地貌类型著名景观 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路南石林,贵州荔波、织金洞、龙宫,

地貌重庆武隆,广西桂林山水,广东七星岩,湖南黄龙洞,辽宁本溪水洞等 丹霞地貌 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 赤水 峡谷地貌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等 黄土地貌高原沟壑纵横,塬、墚、峁、沟谷地貌 续表 地貌类型著名景观 海岸地貌台湾野柳,海南南天一柱,浙江潮音洞 风沙地貌 在新疆、甘肃西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广泛分布着雅丹地貌、沙丘、 风蚀柱、风蚀城堡等风沙地貌,著名的景观有新疆楼兰古城雅丹地貌、 新疆乌尔禾魔鬼城、甘肃敦煌三垄沙雅丹地貌等 火山地貌 黑龙江五大连池、云南腾冲火山群、黑龙江镜泊湖、内蒙古阿尔山、 长白山天池等 【迁移应用】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1)~(2)题。 (1)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我国著名溶洞与所在地区组合正确的是() A.路南石林—湖南B.武隆喀斯特—贵州 C.七星岩—广东D.织金洞—云南 答案(1)A(2)C 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下“神宫”属于地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