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孙广阔 (山东费县第一中学 273400)

在学习摩擦力时,由于受生活中个别现象或已有体验的影响,许多同学老是存在着一些错误地认识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以期望同学们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

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

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

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

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

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

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反,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以上摩擦力就变为滑动摩擦力,也是既可充当动力也可充当阻力的。

又如人在加速跑动时,车辆加速前进时,由于人的脚或车轮(主动轮)与地面接触时相对静止且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地面给人的脚或车轮一个向前

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是使人或车加速前进的动力。可以设想

一下,若人或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时,能加速运动吗?

在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物体匀速转动时相对转盘有向外运动

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指向圆心,与运动方向垂直! 在如图5所示的情景中,当人随电梯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受到

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成一夹角——不共线!

图1图2

图4

三、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运动吗? 通常的物体运动或静止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而摩擦力分类中的“静”和“动”是以两个相

互接触的物体为参照物。静摩擦力中的 “静”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动”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对地球则不一定。

如图2中,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或减速运动时,货物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如图4中,物体随圆盘转动,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如图6所示,B 物体被抽出的过程中,A 物体和地面都静止不

动,但却都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四、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

正压力是静摩擦力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

压力并没有比例关系,但最大静摩擦力却与物体的正压力有关。

如图7所示,A 物体静止在墙面上,无论F 是增大还是减小,只要不

为零,受到墙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均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当力F 增大时,物体和墙之间的正压力会增大,要使物体向上或向下移动就更困难,即最大静摩擦力变大。由以上分析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常需将物体

的状态和其他受力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N f μ=,正比于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所以,不能将两种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方法混淆。如下面的一个问题:

如图8所示,物体m放在木板上,木板与桌面间的夹角θ从0O逐渐增大到90O的过

程中(缓慢绕支点O 转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分析:夹角θ从0O增加到90O 的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在θ 较

小时,物体相对木板静止,受到的静摩擦力f=mgsin θ,θ增大时,静摩擦力f 也不断增大;当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开始滑动,

静摩擦力也“突变”为滑动摩擦力,且由公式得:f=μmgcos θ,其中μ为滑动摩擦因数;当θ再增大时,滑动摩擦力f 不断减小。综

上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先变大后变小。

N v N v

a

f

mg

(a) (b) (c)

图3、

N v a

f f m

g mg (a) (b) (c) 图3、 图5 图8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节 摩擦力(第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导学案(第1课时) 学习内容: 1、认识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初步掌握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的一般过程。 学习方法: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体验: (1)把你的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桌面上滑动,你会感受桌面对你的手掌有阻碍作用,这个对手掌的阻碍作用就是摩擦力。 (2)用一个较小的力来向右推一张静止的课桌,但没有推动课桌(课桌仍保持静止),没有推动课桌的原因是:此时地面对课桌有一个向左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与推力平衡了。 2、阅读课本第23页的“摩擦力”内容,找出摩擦力的概念,并仔细体会它的含义:(1)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受到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_____________力与____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摩擦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力的大小,即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关系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②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大小关系时,保持压力相同(一定),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对摩擦力的认识总结资料

对 摩 擦 力 的 认 识 总 结 摩擦力专题材料 整理人 陈 浩 摩擦力是力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力,它是在互相接触并且接触面不光滑的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阻碍它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是摩擦力。摩擦力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有相互作用的弹力;②两接触面均粗糙;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期望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 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 保持相对静止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 图1图2

的作用,其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 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 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 图3

对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的几个常见误区 巴东二中杨海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于摩擦力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将从一些实例入手,对于几个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 误区一:静止的物体只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只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解析:摩擦力分为三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滑动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其中的“相对”指的是研究对象与和它接触的物体之间,而不是相对于其他惯性参考系。如果两物体之间具有的仅仅是相对运动的趋势,那么就算物体相对其他参考系在运动,存在两物体之间的也一定是静摩擦力,而不是滑动摩擦力(或者滑动摩擦力);反之,如果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即使此物体相对于其他参考系静止,它也受到滑动摩擦力。另外,运动的物体还可能受到的是滚动摩擦力。 例1.在地面上运动的人,脚底受到的是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受静摩擦力)例2.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动时,地面受到物体对它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而地面是静止不动的。(静止物体受滑动摩擦力) 误区二:摩擦力总是阻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解析:出现此种认识误区的同学,对于摩擦力定义中的“相对”二字理解不深。摩擦力阻碍的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二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并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例1.将一木块静止地放上一转动的传送带,木块和传送带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分析可知,木块会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的方向和木块的运动方向相同。 图1 例2.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人,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脚部受到一个向前的静摩擦力的作用,其方向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 误区三: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正压力成正比 解析:两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一定时,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并没有必然联系,应根据物体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实际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来确定。 例1.对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施加一个2N的推力,若木快不动,则木块受到一个地面对它的静摩擦力,大小与推力的大小相等(也为2N),方向与推力方向相反;继续增大推力的大小,只要木块不发生运动,那么其受到的静摩擦力必然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这个过程中,木块对地面的压力不变,但是静摩擦力增大了。

摩擦力重点难点易错点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批改同学们的作业、试卷和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中,笔者的体会是:同学们对摩擦力感到困难和解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理解不深刻,因而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现将同学们的常见认识误区归类分析,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忽略“相对”,步入误区 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相对运动”、“相对静止”就是“运动”、“静止”,常产生以下认识误区。事实上,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运动”、“静止”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的,而摩擦力中的“相对运动”、“相对静止”是以与它接触的物体为参考系的。 误区之一: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受到静摩擦力。 如图1所示,物体A与小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物体A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具有共同的加速度a,那么物体A合力水平向右,只能由小车对A的静摩擦力提供,所以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而物体A(对地)的运动方向也向右。因此,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误区之二: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如图2所示,物体B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地面相对于物体B向左运动,所以地面受到了向右的滑动摩擦力,而地面是静止的。因此,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误区之三: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物体A在传送带上以速度向右运动,传送带以速度顺时针转动则物体A相对传送带向左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而物体A(相对地面)的运动方向也向右,因此,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误区之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共线。 如图4所示,在绕竖直轴匀速转动的圆盘上,相对于盘静止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由圆盘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提供,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因此,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共线。 综上所述,解决此类摩擦力问题,关键在于认真领会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一堂摩擦力的公开课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一堂摩擦力 的公开课 教后记今天上了一次公开课,还有录像啊,我比较紧张,因为是在中午的时候张老师临时和我说的。我牺牲了午觉的时间,抓紧时间制作课件。我希望自己表现好。我上的是摩擦力,所以内容比较多。任务重。 这节课需要小组实验。我要准备好很多的实验器材。去实验室没有找到器材,就打电话给实验老师,谢天谢地,在最后的的几分钟讲器材准备好了。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来不及,又占用了课堂的时间发器材。最后在手忙脚乱中把东西都准备好了。 在上课的开始,我先放了快乐大本营的“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中的关于摩擦力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在看之间,我问同学,猜书本被拔开了没有?同学举手回答:没有拔开。看完之后,我问道:大家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大家一口同声的说摩擦力。之后我顺势说今天我们们所学的就是摩擦力。 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自己去感受摩擦力,我在PPT上展示出需要学生自己去做的小实验,让他

们小组活动2分钟。充分让他们活动起来。活动之后,我提问:在3个实验中,感受力的是哪个?学生有的脱口而出,我示意学生举手。学生举手回答是1与2中感受到力。我问这种力是什么力?学生回答是摩擦力。我继续提问,同样是摩擦力,他们的运动状态一样吗?大家同时回答不一样。我再接再厉:那摩擦力是不是都一样呢?学生回答:不一样。继续提问:那分成哪几种呢?大家看书回答。学生看完书之后回答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我请学生看书,知道他们的定义。在在屏幕上展示分类。学生很认真的看书。并且根据之前的实验总结定义。我请学生起来回答。学生有积极回答的。第一个定义滑动摩擦里比较难,在回答之后,滚动摩擦,静摩擦,都顺利的说出来了,我是松了一口气。我怕冷场啊。 之后问他们各自产生的条件?我让他们小组讨论,自己试着总结。在讨论3分钟之后,我让他们回答。学生回答:相互挤压,有相对运动。我提醒道:有一个隐藏的条件:表面呀怎样?学生反映过来:接触面不光滑。在回答静摩擦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但是我提醒道,他们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静摩擦想想动而没有动。与滑动摩擦不同。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那些陷阱误区易错知识点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那些陷阱误区易错知识点 初中物理隐含条件: 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 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 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 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 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 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 8.实像=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 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 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 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 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 13.白气=液化现象 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 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 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

额定功率 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 = I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 U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 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 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 率过大 初中物理最重要公式: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密度ρ(kg/m3)ρ= m/v(m:质量,v:体积) 压强p(Pa)P= F/s(F:压力,s:受力面积) 热量Q (J)Q=cm△t(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 欧姆定律I= U/R(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 .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 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 4.2×103J/(kg·℃)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孙广阔 (山东费县第一中学 273400) 在学习摩擦力时,由于受生活中个别现象或已有体验的影响,许多同学老是存在着一些错误地认识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以期望同学们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 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 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 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 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 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 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反,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以上摩擦力就变为滑动摩擦力,也是既可充当动力也可充当阻力的。 又如人在加速跑动时,车辆加速前进时,由于人的脚或车轮(主动轮)与地面接触时相对静止且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地面给人的脚或车轮一个向前 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是使人或车加速前进的动力。可以设想 一下,若人或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时,能加速运动吗? 在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物体匀速转动时相对转盘有向外运动 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指向圆心,与运动方向垂直! 在如图5所示的情景中,当人随电梯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受到 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成一夹角——不共线! 图1图2 图4

八年级下册物理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学 重点 因素. 准备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复习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这里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筷子前端蘸有洗洁精,请两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双筷子把桌面上的橡皮夹起来. 实验现象:没有蘸洗洁精的筷子很轻松地就将橡皮夹起来了;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很难将橡皮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因为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太滑,阻力太小. 师:我们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蹬车,最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课时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李度一中陈海思 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亥 杂诗 · 其五》◆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间相对运动”不等于“物体运动”).如刚放在水平运动的传送带上的货物,由于相对传送带向后运动,因此货物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与传送带运动方向、货物动方向一致);当货物速度达到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时,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不再受到摩擦力. 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木块A从斜面顶端滑下,运动到水平面上,判断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若受到,请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等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

【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区分“重力”与“压力” 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 本课以“捉泥鳅”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现场抓水中的泥鳅和沾满木屑的泥鳅作对比,强烈的反差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当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刚才亲眼所见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捉泥鳅”的前后呼应也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摩擦力的八大误区

例析认识摩擦及摩擦力的八个误区 摩擦有动摩擦和静摩擦之分。而摩擦力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 个条件:(l )物体间互相接触、挤压;(2)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3)接触面粗糙;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在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及种类时,应首先对照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或物体的平衡条件去考虑物体间有无摩擦,再考虑它的方向、大小、种类的问题。而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往往理解不透,概念模糊,形成误区。 误区之一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 例1如图1,两个完全相同的有固定轴的轮子,用一条绷紧的传送带连着,呈水平状态,一个工件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工件是否受摩擦力? 错解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右运动时,相对皮带有向左滑动的趋势,所以物体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与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对有无相对运动及有无相对运动趋势认识模糊,机械地认为当物体

运动时产生摩擦力且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分析时首先应考虑有无摩擦,再考虑其它问题。 因工件是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工件相对传送带是静止的,既无相对运动也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工件与传送带之间没有摩擦。 例2如图2,在水平方向力F的作用下,物体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试分析物体是否受摩擦力? 错解因为竖直墙面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是粗糙的,而物体静止在墙面上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物体可能受摩擦力,也可能不受磨擦力。 分析与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片面理解产生摩擦的条件。需 要指出:有时产生摩擦力的三个条件中有的未知或不易确定,不能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去分析,此时可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在竖直方向受平衡力。所以物体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外,一定还受一个向上的摩擦力与之平衡。 误区之二: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八年级下册物理 认识摩擦力(教案)

第3节摩擦力 李度一中陈海思 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这里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筷子前端蘸有洗洁精,

请两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双筷子把桌面上的橡皮夹起来. 实验现象:没有蘸洗洁精的筷子很轻松地就将橡皮夹起来了;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很难将橡皮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因为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太滑,阻力太小. 师我们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蹬车,最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生:受到摩擦阻力作用.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进行新课】 摩擦力 1.认识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双手掌心相对,一起来动手做几个实验: 实验1:双手并拢,用其中一只手推或拉,使其中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实验2:双手并拢,保持双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实验3:双手并拢,使双手做相向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实验4:双手并拢,保持双手同时向上、向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实验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 (3)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1)摩擦力产生条件: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几种方法和误区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几种 方法和误区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几种方法 1.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四种方法 (1)由相对滑动趋势直接判断 因为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相对滑动的趋势很明显,就可以由相对滑动趋势直接判断.这是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基本方法。 (2)用假设法判断 所谓假设法就是先假设接触面光滑,以确定两物体的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3)由运动状态判断 有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紧密相关,可以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4)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 由以上三种方法先确定受力比较简单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再由牛顿第三定律确定另一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由相对运动方向确定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 例题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一个质量为m 1的长木板,当质量为m 2 的物块以初速度v 在木板上平行于斜面向上滑动时,木板恰好相对斜面体静止.已知物块在木板上上滑的整个过程中,斜面体相对地面没有滑动.求:

(1)物块沿木板上滑过程中,斜面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2)物块沿木板上滑过程中,物块由速度v 0变为v 0/2时所通过的距离. 关于摩擦力理解的“7个”误区 1.认为“摩擦力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不一定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 2.认为“静止的物体只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只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并挤压的两个接触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之间.如果该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则有相互的滑动摩擦力;如果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并存在相对运动趋势,则物体间有相互的静摩擦力. 3.认为“f N F F μ=中的N F 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压力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一种力,其方向总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即属于弹力.重力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一般情况下两者不会相等,只有一些特殊情况时才会相等. 4.认为“摩擦力总是阻力”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问的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阻碍物体问的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但不一定阻碍物体间的实际运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5.认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几种常见的误区

例析摩擦力几种常见的认识误区 广福中学中学赵扬端 虽然摩擦力现象在人们生活中常常遇到,比较熟悉,但从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认识,有些往往是不正确的,会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容易走入误区,本文就常见的误区进行例举剖析,以此正确理解摩擦力。 误区一、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例1 如图1所示,物体被传送带由低处向高处匀速输送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 A.沿传送带斜面向下 B.沿传送带斜面向上 图1 C.不受摩擦 D.无法确定 错解:同学们往往以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而阻力肯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本题中把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当作了相对于传送带表面的运动,从而认为物体斜向上运动,则它受到的摩擦力必沿传送带斜面向下,故错选A。 正解:物体斜向上的运动过程中,它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由于传送带倾斜,使得物体具有沿传送带斜向下运动的趋势,根据摩擦力方向的规定,可知应选B。从另一角度来说,物体被倾斜的传送带由低向高输送,说明物体必受到一个倾斜向上的摩擦力,而使其随传送带由低向高运动,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一致。应选B。 误区二、拉力大小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例2 木块B重20N,在3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 N;当水平拉力 增大为5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N。 错解:当拉力为3N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的平衡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为3N,方向水平向左。当拉力增大为5N时,根据二力的平衡知识可知此时摩擦力为5N。

正解:当拉力增大为5N时,由于支持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均不变,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仍为3N,当然此时木块不能再做匀速直线运动了。 误区三、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例3 如图3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图3 错解:根据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得出:水杯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正解:由于水杯与手之间是静摩擦,且水杯静止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应受平衡力作用,所以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之外还受一个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由于水杯的重力大小不变,所以尽管手的握力增大但摩擦力大小不变。 误区四、接触面越大,摩擦力越大 例4 如图4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 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将A、B 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力使它们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图4乙所示),则推力F2-_______ F1(选填“< ”、“ >”、 “=”) 错解:由于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和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两次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大小不相同,第二次比第一次大,即摩擦力f2> f1,又因为两次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的平衡知识可知,F1=f1, F2= f2,则F2 >F1。 正解:由于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大小无关。虽然两次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大小不相同,但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没有变,所以摩擦力不变,根据二力的平衡知识可知,F1=f1, F2= f2,则F2 =F1。 误区五、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

《测量摩擦力》教案

《测量摩擦力》教案 《测量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观点。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尝试研究与解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的习惯和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摩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这两种力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这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还应看到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感性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多是错误的。如:他们通常认为摩擦总是阻力,摩擦总是有害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节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错误观念,要及时纠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难点: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理解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高中物理试卷-摩擦力-满分班

第2讲摩擦力 (1)接触面粗糙. (2)接触处有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2.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1)大小:F=μF N (2)方向:沿两物体的接触面,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动摩擦因数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 N中μ为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也无关.() (4)滑块从向右下方倾斜的逆时针旋转的传送带的顶端以某一初速度沿着传送带滑下时受到的摩擦力沿着传送带向下.() 答案(1)×(2)×(3)√(4)× 1. (1)接触面粗糙 (2)接触处有弹力 (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2.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3.大小和方向 (1)大小:0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摩擦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带了一些东西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两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两名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巧克力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用时最短的为胜者,并给他们奖励。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的同学夹的慢? (二)新授 出示课件:摩擦力的定义 1、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问:这个摩擦力的位置、效果、方向如何 2、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生活中的摩擦力 问:请仔细完成这两个实验,思考这几种摩擦是那两个面接触?相对运动方向如何?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方向吗? 指出:我们平时说的摩擦指的是滑动摩擦,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三)实验感知,提出猜想 组织学生演示三个小实验: ①用手压住桌面,手向前推,感受摩擦力大小。 ②增大手压桌面的力,手再向前推,再次感受摩擦力大小,并与第一次用的力的比较。 ③用手压住玻璃面,(注意感觉所用的力跟第一次相差不多),手向前推,感受摩擦力大小,并与第一次用的力的比较。 问: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你能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学生猜想并回答。 (四)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讲述: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摩擦力的测量问题。 ②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 ③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

关于摩擦力理解的“7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理解的“7个”误区 1. 认为“动摩擦力方向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不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 认为“静止物体只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只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并挤压的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之间。如果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则有相互的滑动摩擦力;如果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并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则物体间有相互的静摩擦力。 3. 认为“N N F F F 中的μ=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压力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一种力,其方向总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即属于弹力。重力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一般情况下两者不会相等,只有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相等。 4. 认为“摩擦力总是阻力”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但不一定阻碍物体间的实际运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5. 认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由公式N F F μ=可知,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也与压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物体的实际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确定。 6. 认为“一个物体在一个接触面可以同时受几个摩擦力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即针对具体的物理问题,摩擦力是唯一的。 7. 认为“摩擦力是不变的” 摩擦力产生于两个相互接触、有弹力且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当两个物体间弹力大小改变,会引起摩擦力大小的改变,甚至引起摩擦力“有无”的改变;当外力改变时,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发生变化,还会引起摩擦力的方向改变。

《舞蹈中旋转的训练方法》中的误区

《舞蹈中旋转的训练方法》中的误区 有幸于8月24日阅读了一篇题为《舞蹈中旋转的训练方法》的文章,由微信平台于8月23日转载自舞蹈培训网,文章中涉及到了有关“旋转”的艺术表现手段、“旋转”的物理原理、“旋转”的教学方法几个层面。笔者现将该文章中一些对“旋转”的误区纠正出来,望与此文的作者和广大读者共勉。 原文: (我们在训练中往往只注重“圈”的数量,而把结尾时的固定舞姿忽视了,如果把这个“圈”放在舞蹈作品中,那它又怎么能“天衣无缝”地去接下一个动作呢?舞蹈讲究“美”.讲究流畅感和连贯性(按照中外传统舞蹈的路子,编舞家和观众都习惯要求舞者动作的线条和舞台调度的线条畅若流水)。如果转完了不能更好地去接下个动作,那么这个“圈”在整个舞蹈中还有什么意义呢?) 纠正: 所谓的“圈”或者“旋转”是肢体语言具体表现的形式或手段之一,将肢体语言放在舞蹈中即称为“舞蹈动作”。“旋转”在舞蹈中功能一是:衔接上下动作的连接动作,承上启下;二是:辅助美化或渲染本身的主体动作,启点缀作用;三是:表情达意,为叙事作用。在具体使用中舞者和编导都要清楚“主谓宾”的概念,具体舞句中的“旋转”动作担当了句中的什么成分?是句子的主语,还是谓语或者担当宾语。对于一般舞者和编导而言在处理“旋转”动作时只要不是喧宾夺主就好,对明星级舞者或者编导大师来说另当别论。所以说,舞蹈讲究的流畅感和连贯性是舞蹈表现手法之一,是很片面的一方面。需要流畅时流畅,需要不连贯时能不连贯是对一个合格舞者的要求,因此“旋转”在训练中有三个高标准要求,一是:在旋转的过程中能按照指定的方向并保持旋转时的舞姿不变的条件下急停,相当于刹车,紧急制动;二是:在旋转的过程能做到由慢到快,起圈慢,逐渐越转越快;三是:相同时间下的不同圈数,比如:如果你旋转1圈用时1秒,那么你旋转4圈时也需在1秒内完成。反之亦然,比如你旋转4圈需要2秒,那么你旋转1圈也需用2秒去完成,而不能只用1秒就完成1圈。请结合这三个要求去重新思考“圈”或者“旋转”在舞蹈中的作用及日常训练方法。(舞句:一种舞蹈的计量单位,“元素”为舞蹈中的最小单位,“舞段”“舞剧”为舞蹈中的最大单位。) 原文: (要想把“旋转”练好,还需要注意训练以下几个方面: 一、半脚尖的“立”是旋转中最主要的一点。只有把脚尖立到最大限度,这样脚与 地面的接触面才会减小,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同一质量的物体,只有接触面小了,摩擦力才会变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够用很小的劲,转得更快、转得“圈”更多。如若不然,我们用全脚掌去转“二位转”,想转个八九圈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从舞蹈上讲,用力一大就会从面部表现出来,舞蹈讲究的是美.在完成动作之前和之中,不应表现出任何不安来,而应给人一种轻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和舒适感。再说如果把一切力量都放在这个“圈”上,那么跳完一部作品又要费多大劲呢?怎么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呢?) 纠正: 一个让观众看不出任何发力和不安的“二位转”的确能看出表演者的修为和技术水平,但是其中的原委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做到一种给人带来轻松感和自如感的旋转呢?这不是“立”的问题,也不是摩擦力所造成的。从脚的支撑角度看,舞蹈中的旋转可分为半脚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