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沙门菌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宿主范围广泛,部分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症状或为自限性胃肠炎。

一、生物学性状

1、G-菌,有鞭毛,除个别外周身都有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

2、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3、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有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K抗原类同,一般认为它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伤寒杆菌Vi 抗体的检查可用于调查带菌者。)

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

二、致病性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尚能产生肠毒素。

1、侵袭力:能侵袭小肠粘膜

2、内毒素:

3、肠毒素:

所致疾病:

传染源为人和带菌者,后者在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严重者有出血或肠穿孔等病发症。

2、肠胃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

3、败血症: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

不明显

4、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三、免疫性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体液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的sIgA有关。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四、微生物检测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测定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标本采取:

肠热症: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2、分离鉴定: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

3、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问答:试述肥大反应原理及其判断)

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只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 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五、防治原则

目前新一代疫苗为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肠热症目前使用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沙门菌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宿主范围广泛,部分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症状或为自限性胃肠炎。 一、生物学性状 1、G-菌,有鞭毛,除个别外周身都有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 2、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3、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有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K抗原类同,一般认为它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伤寒杆菌Vi 抗体的检查可用于调查带菌者。) 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 二、致病性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尚能产生肠毒素。 1、侵袭力:能侵袭小肠粘膜 2、内毒素: 3、肠毒素: 所致疾病: 传染源为人和带菌者,后者在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严重者有出血或肠穿孔等病发症。 2、肠胃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 3、败血症: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

不明显 4、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三、免疫性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体液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的sIgA有关。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四、微生物检测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测定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标本采取: 肠热症: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2、分离鉴定: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 3、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问答:试述肥大反应原理及其判断) 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绪论 (病原)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 病原生物: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疾病的生物体 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物理控制方法:①干热灭菌法②湿热灭菌法(2)辐射杀菌法①电离辐射X、β、γ射线②非电离辐射即日光、紫外线(3)超声波灭菌法(4)滤过除菌法(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电离辐射的杀菌机制在于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破坏DNA复制,引起酶系统紊乱而导致病原生物死亡。 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病原体的致病性和数量②宿主免疫力③环境 郭霍法则:①同一种疾病中应能查到相同致病菌②在宿主体内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病原菌③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接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疾病④从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培养,获得纯的病原菌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正常菌群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胞芽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①菌体蛋白在湿热环境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与其含水量成负相关,湿热中菌体蛋白吸收了水分,因此更易于凝固②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无菌:指物体重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 消毒(与灭菌合称杀灭法):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生物,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胞胞芽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作用于DNA,是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病原生物变异或死亡 第九章细胞学总论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 膜、细胞壁(2)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基本结构 1.细胞壁:(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 空间结构) *青霉素的作用靶点: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交联处 (破坏细胞壁肽聚糖)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 的β-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 ②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壁磷壁 酸和膜磷壁酸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空间结构) ②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 胞壁特有结构,在肽聚糖外层 *连接外膜和肽聚糖的结构为脂蛋白 *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LPS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细菌崩解释放, 引起机体发热反应,故称为内毒素或致病原 *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 壁合成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 不能维持固有形状,呈多形性 2.细胞膜:又称胞质膜,功能为物质转运+呼 吸分泌+生物合成 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 状结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又称拟细粒体,功能为扩 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为细菌提供大 量能量 3.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无色透明溶胶状物质, 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 (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 细菌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 组成,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60S和40S (2)质粒:作用:在胞内独立复制,可传给下一代, 也可通过结合转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细菌,与细菌遗传 变异密切相关。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闭 合DNA。医学上重要质粒有R质粒(耐药性质粒)、F质 粒(致育性质粒)、Vi质粒 4.核质:又称拟核,为裸露双股DNA,无核膜、 核仁,为细胞遗传物。 *细菌与真菌遗传物质对比:真菌细胞核有完整形态 和典型核仁、核膜结构 特殊结构 1.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可 见(厚度≥0.2μm)的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为微 荚膜 ①产生条件:体内或含有丰富血清的培养基中(胎 牛血清) ②荚膜和微荚膜的功能(致病相关):抗吞噬抗消 化作用+黏附作用+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抗干 燥作用 2.鞭毛是由细菌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 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 菌菌体表面细长的丝状物,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细 菌黏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 *性菌毛: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胞芽:是某些细菌在不适合生长条件下,胞 质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作用:保存 细菌全部生命物质,但失去繁殖能力。细菌的休眠状态+ 保护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氢离子浓 度:pH=7.2-7.6+温度:37℃+渗透压:嗜盐菌、高渗+气 体(O2):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 菌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简单二分裂无性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一代20-30分钟, 繁殖速度最慢的是结核杆菌18-20小时 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短暂的适应阶段+对数期: 生长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 色、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采用该时期细菌+稳定期:细 菌数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衰亡期:活菌数减少阶段 IMViC试验:(细菌鉴定常用实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 (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 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 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 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 危害: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产生条件:营 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或肿瘤细胞的物质。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 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vitamin) 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 ①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 用来培养厌氧菌) ②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 毛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③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 球菌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1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摘要: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是了解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形态与染色特性,熟悉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主要培养特性,掌握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常规检查方法。通过用糖发酵、MR、VP、吲哚、硫化氢实验的方法的结果为麦康凯试验琼脂上呈现红色菌落的为大肠杆菌,糖发酵试验A组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变为黄色含气泡,表示该菌对此糖产酸产气。B组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变为黄色,表示该菌对此糖产酸产气。 MR试验:A管为黄色,为阴性;B管为红色,为阳性。VP试验A管为红为阳性;B管不变色,为阴性。吲哚试验A管出现红色,为阳性反应;B管不变色,为阴性反应。硫化氢试验A管无黑色,为阴性反应;B管出现黑色沉淀,为阳性反应。结论为A为大肠杆菌,B 为沙门氏菌。 关键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硫化氢、吲哚、MRVP 引言:大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埃希氏菌属的代表种。根据O、H、K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的株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自然界中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可达数万种, 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数量有限。在兽医上最重要的致病性血清型有:O 8、O 138 、O 141 等多见于猪,O 8、O 78 、O 101 等多见于牛羊,O 4 、O 5 、O 75 等多见于马,O 1 、O 2 、O 36 、 O 78等多见于鸡,O 10 、O 85 、O 119 等多见于兔。 沙门氏菌属是由一大群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无牙孢组成,系 肠杆菌科中重要的病原菌属之一,对人和多种动物均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的伤寒、副伤寒、肠炎和食物中毒,对动物能致多种临床表现的沙门氏菌病,亦能以继发菌出现在其他疾病中。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作为肠杆菌科的成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形态、染色特性等。但一些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有差异,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有时还需要依靠血清学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菌液 1.1.2 增菌液:亚硒酸盐亮绿增菌液、四磺酸钠增菌液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动物微生物学中常见的病毒和细菌病诊断

陈双钊 一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是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生物学特性 病毒子长140~180nm,宽75~80nm,一端钝圆,另端平凹,呈子弹头形或试管形。在螺旋对称的衣壳中,含有负股单股RNA。具有脂蛋白的囊膜,在膜上有血凝素的穗状突起。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二、抵抗力 病毒在pH为7~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56℃经30min可使病毒灭括。 五、致病性 狂犬病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同样也能感染人。本病主要由患病动物咬伤后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亦可以感染。病犬的唾液于症状出现前1~2周便可能会有病毒。存在于病畜唾液中的病毒,通过咬伤而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然后沿着神经纤维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也有人认为病毒是由外周经血液侵入脑组织。病毒在脊髓和脑组织中增殖,并可按离心方向由中枢神经向外扩散,而脑脊髓液在病毒扩散中,亦起着重要作用,使所有器官都能查出病毒。抵达唾液腺的病毒,在其上皮细胞内又大量增殖,并进入到唾液中。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继续繁殖,损害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引起兴奋症状,如神经紊乱和反射性增高,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当呼吸中枢麻痹后即可造成死亡。 六、微生物学诊断 常用的特异性检查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动物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三种。 (一)包涵体检查取大脑、小脑,特别是海马角部分,用刀片切开印片,趁印片未完全干燥时,以塞勒(Seller)氏液染1~5s,水洗、干燥、镜检。内基氏小体呈鲜红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则为桔红色。内基氏小体为圆形、卵形、核形、阿米巴形。大小为24~27μm,位于细胞浆内。用姬姆萨氏(Giemsa)染色,小体为红色(图10-1)。 由于有些犬、猪和草食兽的病例及病初死亡或早期剖杀动物中可能不见包涵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检查出包涵体来。 (二)动物试验实验动物如小白鼠、豚鼠、家兔等都可用于诊断,其中以小白鼠最为敏感和经济,并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按照病毒的培养方法,给小白鼠脑内接种,每只0.03ml。接种后观察21d,5d内死亡者淘汰;5d后发病者,当出现松毛、颤抖、后肢失去平衡、麻痹、虚脱等症状时,可剖杀取脑,作印片,检查包涵体,如为阳性,即可诊断为狂犬病。动物试验虽然准确,但需要较多的动物和较长时间。为了确诊,在病毒鉴定时,可使用标准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 (三)荧光抗体检查近来多用此法。因为该法特异性强,简单而迅速,并且在包涵体尚未形成时,就可检查出抗原,因此,是诊断狂犬病较好的方法。 此外,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交叉保护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间接免疫酶试验(HRP-SPA)、以及单克隆抗体检测、RT-PCR检测(比 标准化荧光抗体法敏感100~1000倍)等均可用于狂犬病的检查。 七、免疫与治疗 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常用疫苗(弱毒苗和灭活苗)及免疫血清,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对患狂犬病的病犬和可疑犬,应立即捕杀,以免伤害人、畜。 伪狂犬病病毒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 球菌: 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根据革兰染色可分为G+和G-两类,对人致病的球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淋球菌,此类球菌能引起化脓性炎症,所以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典型的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Hm,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葡萄串样的排列。 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和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 3、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金黄色色素,致病性较强);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白色或柠檬色色素)。 4、抵抗力: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較强; 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伤口、裂口以及消化道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和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和杀白细胞等,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

防治原则: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链球菌: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细菌,此类细菌种类多,型别复杂,广布于自然界和人与动物的咽腔、胃肠道等部位。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球型或卵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菌体无芽孢和鞭毛,有的可以形成由透明质酸组成的荚膜;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有血清、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 3、分类(根据溶血能力和溶象)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 4、抵抗力:抵抗力不强,60 摄氏度30min可杀死,对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致病性链球菌课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吸入或皮肤、黏膜等伤口侵入机体,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链球菌性变态反应疾病。 防治原则:注意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早治疗,减少传染源。 淋病奈瑟球菌:简称淋球菌,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性病) 淋病的病原体。 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重点

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总称,它是一大群种类各异独立的生活体。二.微生物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三.微生物奠定者,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证明发酵是有微生物引起的,创立了巴氏消毒法;柯赫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培养 四.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球菌的个体大小以其直径表示;杆菌,螺旋菌的个体大小以宽度x长度表示 五,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质。。六.培养基配置的原则: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目的明确;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经济节约; 5.灭菌处理。设计培养基的方法: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3基本培养基:含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 4完全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用以区别不同微生物种类的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显色反应,用以鉴别不同微生

物的培养基。 6选择培养基:在培养集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或除去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某种微生物的生长。 7富集培养基:营养学成分仅适于一种或一类微生物,而对其他微生物不适合。 六.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滋生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其结果是原生质的总量不断增加成为微生物的增长现象。 七.微生物的群体典型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成为生长曲线。一般把典型的生长曲线粗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时期1 延滞期,又称停滞期、调整期和适应期:指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细 胞数目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的一段时期—代谢系统是正在适应新环境。特点:细胞重量增加,体积增大,但不分裂繁殖。 时间:几分钟到几小时,据不同菌种和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而异。同一种类,接种物所处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 滞留适应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2 对数生长期,又称指数生长期:指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延滞期的一段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 特点:在这个时期中,细胞代谢活动最强,细胞旺盛生长,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最短,单位时间内细胞数量倍比增加。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概述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这一科菌是许多病原菌的重要成员,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等。肠杆菌科菌还可以在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肠杆菌科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组学,其中包括特殊的粘附因子和毒素。 肠杆菌科菌是通常生活在动物和人体内肠道内的一类细菌。一个人的肠内生态系统通常由自身宿主免疫系统和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肠内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大约400种细菌群落的总称。大肠杆菌和其他肠道菌株是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分解食物并生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物质,同时还可以抑制潜在的病原体。 分类 肠杆菌科菌包括24个属和近200种细菌,其中大多数为人和动物病原体。这些属包括:Escherichia、Salmonella、Klebsiella、Citrobacter、Erwinia、Enterobacter、Hafnia、Morganella、Proteus、Providencia、Serratia、Shigella、Yersinia等。 这些菌株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各种菌株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许多肠杆菌属菌株都是优良的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对抗潜在的病原菌,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有些菌株也可能是病原体,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特征 肠杆菌科菌通常是革兰氏阴性的、非芽孢形成的杆状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胞内和胞外的纤毛; •有专门的表面粘附结构,如菌毛和赖氨酸胶囊; •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的活性,包括糖、酒精、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途径; •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不同的生理条件; •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肠毒素、细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等。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

1.微生物: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结构的微小生物体的总成。特点:小(个体微小)、简(构造简单)、低(进化地位低)分三大类:原核类(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菌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动物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 三域学说:古生菌域,(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和任务:①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②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3.五个时期: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①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曲颈瓶实验否定“自生说”;巴斯德消毒60-65℃;免疫学-首次制成狂犬疫苗;发现并证实每一种发酵都有一种特定的菌。②柯赫--细菌学奠基人一创立了微生物研究的一系列独特方法(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立了各种培养基,实现实验室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121℃蒸汽20分钟;染色现形和显微摄影)二对病毒细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a具体证实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体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诺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定律)));发展期(圣湖水平研究阶段);成熟期(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 4.噬菌体:吸附;侵入;复制;粒子成熟(组装);寄主细胞的裂解(释放)。 5.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一、糖代谢途径(a EMP:糖酵解;b HMP途径:只有NADP参与;c ED途径:细菌酒精发酵;d PK途径:少数细菌)二、多糖分解(a淀粉:分泌淀粉酶催化b纤维素c果胶质d几丁质)三、蛋白质分解(a蛋白质分解b氨基酸分解)四、脂质分解(脂肪--甘油(丙酮酸)+脂肪酸(经β-氧化为乙酰辅酶A)) 6.微生物代谢途径:一、醋酸发酵(细菌)二、柠檬酸发酵(霉菌)(淀粉-柠檬酸)三、乙醇发酵(酵母菌)四、乳酸发酵(乳酸细菌) 7.芽孢:某些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特性:具有很强的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能力,含水量低,厚壁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一个芽孢萌发产生一个个体。芽孢的形态及其在细胞中的位置:中央,末端,近中央。 萌发三个阶段:①活化(热、酸、刺激)②出芽③生长 8.伴孢晶体:在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还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呈菱形,方形,或不规则性的碱溶性蛋白晶体,成为伴孢晶体,该晶体对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等200多种昆虫和动植物害虫有毒杀作用,同时这种毒素对人畜安全,对害虫的天地和植物无害,故以大量生产作为生物杀虫剂。 9.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无性繁殖,二分裂法(裂殖)①同形裂殖:列支后形成的子细胞大小相等②异形裂殖:裂殖后产生两个大小不等的子细胞。 10.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11.菌苔: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固体斜面培养) 12.放线菌是原核生物应用: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生产维生素和酶;进行甾体转化,烃类发酵和污水处理。 13.发酵:广义上:在发酵工业上是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狭义上:在生物氧化或能量代谢中,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三)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三) 5.5.1 抗原的预备普通采纳1.2%~1.5%琼脂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实 验用的抗原。O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如2%~3%)培养基上再检查;假如是因为Vi抗原的存在而阻挡了O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1mL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后再检查。H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接种在0.55%~0.65%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心,俟菌落扩散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或将菌株通过装有 0.3%~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1次~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 5.5.2 多价菌体抗原(0)鉴定在玻片上划出2个约1cm×2cm的区域, 挑取1环待测菌,各放1/2环于玻片上的每一区域上部,在其中一个区域下部加1滴多价菌体(O)抗血清,在另一区域下部加入1滴生理盐水,作为对比。再用无菌的接种环或针分离将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 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1min,并对着黑暗背景举行观看,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 5.5.3多价鞭毛抗原(H)鉴定同5.5.2。 5.5.4 血清学分型(选做项目) 5.5.4.1 0抗原的鉴定用A~F多价O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比。在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依次用O4;O3、O10;O7;O8;O9;O2和O11因子血清做凝集实验。按照实验结果,判定O 群。被O3、O10血清凝集的菌株,再用O10、O15、O34、O19单因子血清做凝集实验,判定E1、E2、E3、E4各亚群,每一个O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按照O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O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O复合因子血清举行核对。不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先用9种多价O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血清凝集,则用这种血清所包括的O群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O群。每种多价O血清所包括的O因子如下: 5.5.4.2 H抗原的鉴定属于A~F各O群的常见菌型,依次用表6所述H因子血清检查第1相和第2相的H抗原。表6 A~F群常见菌型H抗原表不频繁的菌型,先用8种多价H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或两种血清凝集,则再用这一种或两种血清所包括的各种H因

沙门氏菌检测知识详解

沙门氏菌检测知识详解 一、沙门氏菌简介: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分为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非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副伤寒、发热、腹痛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因感染沙门氏菌而发病,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特别是高度易感婴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免疫缺陷婴儿等),一旦被喂食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极易被感染致病,出现发烧、腹泻等肠炎症状,严重的可能引发败血症,甚至死亡。 二、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6个亚属I-VI,亚属III称为亚利桑那菌。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周生鞭毛,有动力(也有无动力的变种),需氧兼性厌氧,35℃~37℃为最适生长温度,pH6.8~7.8为最适,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菌落直径2~3mm,圆形或卵形,无色半透明,液体培养基中混合均匀生长。 不发酵乳糖、蔗糖,不液化明胶,不能分解蛋白质,也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有规律的发酵葡萄糖并产生气体。 与埃希氏菌属的主要区别在硫化氢反应和乳糖反应。

对热及外界环境抵抗力中等,60℃20-30min即被杀死,普通水中不易繁殖但可存活2-3周,自然环境粪便中生存1-2月,干燥垫草中生存8-20周,冰箱中生存3-4月,-5℃存活10月; 对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弱,对氯霉素敏感,5%苯酚5min即可杀死,胆盐、煌绿及孔雀绿抑制作用大但对肠杆菌抑制作用弱,可用以制备选择性培养基。 三、沙门氏菌抗原构造和分类: 菌体抗原,记为O抗原,多糖-类脂-蛋白质复合物,加热至100℃2.5h 不能被破坏,也不能被乙醇和0.1%石碳酸破坏,多糖决定O抗原特异性,用于分群。 鞭毛抗原,记为H抗原,蛋白质,不耐热,60℃15min或乙醇处理后被破坏,沙门H抗原有两种,第一相特异相,第二相非特异相,用于分型。表面抗原,要求掌握Vi抗原,糖脂,60℃30min或100℃5min即可破坏,可阻止O抗原与O抗体的特异性凝集反应,但Vi抗原被破坏后O抗体仍可和相应的O抗原凝集。 四、变异性 S-R初次分离菌株一般是光滑型,经长期人工传代培养,菌体特意多糖抗原丧失,在盐水中自凝。 H-O有鞭毛的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位相变异双相H抗原的沙门氏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单相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章肠杆菌科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章肠杆菌科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肠道杆菌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肠道杆菌均为G- 杆菌 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肠道杆菌所没有的一种抗原是: A. M抗原 B. H抗原 C. O抗原 D. K抗原 E. Vi抗原 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排列变异 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 4.与立克次体有交叉抗原的肠道杆菌是: A.沙门菌的某些菌株 B.志贺菌的某些菌株 C.埃希菌的某些菌株 D.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 E.克雷伯菌的某些菌株 S(-)的肠道杆菌是: 5.生化反应为分解乳糖产酸产气,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H 2 A.变形杆菌 B.副伤寒沙门菌 C.伤寒沙门菌 D.志贺菌 E.大肠杆菌 6.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常用的试验是: A.IMViC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E.葡萄糖发酵试验 S + ,动力 +,尿素酶-,在下列肠道杆菌中7.生化反应为葡萄分解产酸产气.乳糖不分解-,产生H 2 可能是: A.大肠埃希菌 B.志贺菌 C.伤寒杆菌 D.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E.变形杆菌 8.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 A.O6 B.O25 C.O157 D.O111 E.0158 9.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 A.抑制蛋白质合成中的延长因子2 B.抑制内毒素脱毒 C.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 D.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E.封闭乙酰胆碱的释放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直接看不见,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 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 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 只有核糖体.4.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5. 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 条件致病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 菌落: 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 质粒: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 芽胞: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 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 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 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 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它能有

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 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 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 量. 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 又称为拟线粒体.12. 普通菌毛: 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 每菌可达数百根, 为细菌粘附结构, 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 性菌毛: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 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由菌毛蛋白组成, 具有抗原性.15. 鞭毛: 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 荚膜: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 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m者 为微荚膜.18. 异养菌: 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 如蛋白质、糖类等, 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 菌, 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 热原质: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 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结构, 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 细菌素: 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其作用范围窄, 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可

微生物检验重点知识

微生物知识要点: 一、葡萄球菌: 1 致病因素: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 TSST-1; 耐热核酸酶;葡激酶;透明质酸酶;脂酶。 2 临床意义:疖痈等;内脏感染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 内膜炎;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毒素相关)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假膜性肠炎。 3 鉴定:细菌和菌落形态;生化实验:触+微阳性;链+肠阴性 葡:杆菌肽R,呋喃唑酮S 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征:普通平板-脂溶性黄色色素;血琼脂-β溶血; 血浆凝固酶+ ;耐热核酸酶+ 甘露醇发酵+ 2).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二、链球菌: 1致病因素:M蛋白;脂磷壁酸;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 2 临床意义:A群:化脓性炎症;猩红热;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II III 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膜炎、 心内膜炎。 3 鉴定:形态。。培养+血清等,血琼脂-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 小菌落;肺炎链球菌48h呈脐窝状。 几中链球菌特征: A群:血平板β溶血; 杆菌肽-敏感 B群:血平板β溶血; 杆菌肽-耐药;CAMP+;胆汗七叶苷(—);马尿酸水解试验(+) 草绿色链球菌:血平板α溶血;optochin耐药;胆汗七叶苷(—); 肺炎链球菌:血平板α溶血;optochin敏感,菊糠分解(+),胆汗溶菌(+),荚膜肿胀实验(+)

微生物重点

微生物重点 1、正常菌群:指人类体表及与外界想通官腔粘膜上寄居,对宿主无害甚至有益的微生物,和人构成共生关系。 2、致病菌:是指已引起病变的细菌。 3、条件致病菌:通常是自由生活的或作为宿主正常菌群的成员的微生物在条件/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成为致病菌。比如:大肠埃希菌(免疫力低下/进入泌尿道寄居部位改变免疫功能低下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与失调症)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宿主和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之间正常情况下数量及寄生地发生明显变化,及为菌群失调。 5、二重感染:当这种失调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之为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临床又称二重感染。原因为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 6、内毒素:为脂多糖 7、菌血症:病原菌入侵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仅通过血流播散,只是短暂地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 8、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病原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9、脓毒血症:感染导致全身的SIRS。 10、敏感:即表示测试菌株可被测试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感染部位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中介:表示测试菌株MIC接近通常可达到的血液或体液药物浓度,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株,在药物的生理浓集区或提高给药剂量可能有疗效。 耐药:测试菌株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和/或测试菌株有特殊耐药机制,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 11、医院感染:在医院获得的一切感染。即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入院后引起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2、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在一定人群中医院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反馈,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指控菌株:A 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 A TCC25922(大肠埃希菌) A 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A TCC29212(粪肠球菌) 触酶实验阳性的有: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触酶实验阴性的有:链球菌 凝固酶试验阳性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和家畜葡萄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解读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奥秘)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医学微生物学(解读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奥秘)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 1.细菌属于()。 参考答案: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类酵母菌属于()。 参考答案: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3.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参考答案: 对 4.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的效果好() 参考答案: 对

5.紫外线杀菌法常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 参考答案: 对 第二章测试 1.根据单个细菌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三种基本形态() 参考答案: 螺形菌;球菌;杆菌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参考答案: 肽聚糖 3.革兰阴性菌胞壁的主要结构() 参考答案: 外膜 4.真菌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真正意义的细胞核()

参考答案: 错 5.病毒基本结构是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参考答案: 对 第三章测试 1.根据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氧的需要情况可将细菌分为() 参考答案: 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 2.细菌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化合物称为() 参考答案: 生长因子 3.医学真菌的生长条件与细菌类似,但营养要求相对更低()

参考答案: 对 4.从病毒体进入易感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 参考答案: 对 5.病毒培养方法包括() 参考答案: 鸡胚培养;细胞培养;动物接种 第四章测试 1.机体感染致病菌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是() 参考答案: 隐性感染 2.能够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参考答案: 结核分枝杆菌

3.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参考答案: 对 4.大多数深部真菌感染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由致病性真菌引起() 参考答案: 错 5.病毒持续性感染可进一步分为() 参考答案: 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感染;慢性感染 第五章测试 1.下列哪一项属于细菌的特异性耐药机制()。 参考答案: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