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概述:

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衰微的原因:

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

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

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

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

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

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

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

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二、散文

1,宋濂,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的文学思想承袭理学家的极端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文外无道,道外无文”。作品多道学气。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如《王冕传》: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多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明初著名诗文家。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如《狙公》: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

《买柑者言》是传世名作,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语言犀利。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

一、台阁体

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诗文多是应制、题赠、颂圣的内容,诗风雍容典雅,但内容空虚浮泛,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形成原因:一是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味。二是与作家的生活有关,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应制、唱和之作非常多,形成了歌功颂德、美化生活的创作倾向。三是当时政治平稳、社会安定繁荣,作家表现出陶然自得的满足心态。内容特点: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国初相业称三杨,公为之首,其诗文号台阁体,今所谓《东里诗集》大都词气安闲,首尾停稳,不尚藻饰,不矜丽句,太平宰相风度可见,以词章取之则末也。”要求诗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为应酬题赠。“肤廓冗长,千篇一律”(《四库总目提要》),是文学发展的倒退。

2,茶陵派

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陆釴、石珤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轶宋窥唐”,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的过渡性特点。诗歌理论集中在《怀麓堂诗话》之中:

A,强调诗之言情,诗要表达真情实意。

B,强调诗歌的格律声韵,开格调说先声。

C,主张学古,反对泥古。

其诗总体不脱台阁体的痕迹,少数诗歌有真实思想感情,如《偶成四绝》之《春至》:“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

第十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一、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从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切,而梦阳尤甚。”具体说,他们”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前七子是明代第一个具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创作倾向、风格的自觉的文学团体。文学理论主张:

1,反对宋诗说理弊病,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有诗矣。”(《缶音序》)。

2,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倡言“真诗在民间”,如《琐南枝》。

3,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

“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俊而实浅俗……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必半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

李、何之争

李梦阳认为法古就是“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驳何氏论文书》),甚至负气地认为“法古”就是“刻意范古,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

何景明强调“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还要从古人出,做到“舍筏达岸”(《与李空洞论诗书》)。

前七子复古的地位:

积极方面: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体现了对文学自身价什的一种新的理解。

消极方面: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有《空同集》。李梦阳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方面,有许多拟古诗,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如《艳歌行》: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陌上桑》: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七哀》:步出东郭门,望见陌上柳。《步出城东门》:叶叶自相当,枝枝自相纠。《董娇骁》: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李梦阳倡言复古,实际上是对诗歌创作上有一个完美境界的刻意追求。他鼓吹古诗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应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重视情韵,认为诗歌应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活动;二是重视和谐,认为诗歌应情质宛洽,诸种因素浑融一体。

有些诗,表现的情感深切而真挚。如祭悼亡妻的《结肠篇》中有云:“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忤君多嗔。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

李梦阳的散文,在当时树立了新的范式,特别是他的碑传文,其中《梅山先生墓志铭》可为代表。

三、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汝宁信阳(今属河南)人,著有《大复集》。

1、揭露政治现实为题材,表达其强烈的干预时事的倾向,是何创作的重要部分。《东门赋》:“言乃执古,死生亦大,尔何良苦。死为王侯,不如生为奴虏;朱棺而葬,不如生处蓬户。生尚有期,死即长腐。潜寐黄泉,美谥何补?”

2、从现实生活中注意并表现富于生命活力的事物。如《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塞月过瞿塘。青枫江山孤舟客,不听猿声也断肠。”

风格:清新隽秀,有魏晋遗风。

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明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重新在文坛上标举复古大旗,反对唐宋派的理学色彩,推崇李梦阳、何景明,效法汉魏、盛唐,提倡格调、法度,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为区别前七子,故称这为“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

一、文学主张:

1,完全继承李、何的复古理论。他们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元无文。”

2,结合才思讲究法度格调。王世贞提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艺苑卮言》)

3,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要“直写性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明史·李攀龙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李攀龙

“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攀龙拟乐府《有所思》《陌上桑》是字摹句拟的标本,七律如《塞上四首·送元美》值得一读:“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出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王世贞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反映他的文学主张: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

王世贞诗歌:早期多模拟《诗经》《乐府》以及李、杜,佳篇不多。五律《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第一节归有光与唐宋派

一、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

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1、背景介绍:明之性理诗,源于宋代邵雍《伊川击壤集》。邵雍精通象数之学,借诗歌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四库提要》:“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天理),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此集尤著者也。”邵雍开诗歌纯说理之风,后人称之为“击壤体”。明代自曹端开始,以理学著称,薛瑄使之成风气,中期有陈献章、庄昶,时称“陈庄体”。

2,创作主张:

A,文道合一。“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三代以下之诗,不有如康节者”(唐顺之《与王遵岩参政》)。 B,本色论。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第二书》论及写文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

C,强调文章的法度。在为文取法方式上,主张汲取神理,反对字句模拟。“圣人以神明达之于文,文士研精于文以窥神明之奥。”(唐顺之《文编序》)茅坤在《与郁秀才书》中说“缙绅先生好摹画《史记》、《汉书》为文章,而于公卿士庶志铭传记,特借《史》《汉》之肤发以为工,而于斯人之神理或杳焉未及。”

唐宋派倡导唐宋文,与前七子“文必秦汉”并无本质区别,落入唐宋文的窠臼。加之其八股味和道学色彩,充满头巾气,不久被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所取代。

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二、归有光

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著有《震川集》,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被称为“当代欧阳修”。

归有光是四人中成就最大。有人认为他不属于唐宋派:

1,归与其他三人未有交往,现只存茅坤与归有光在长兴县时一首诗。

2,文学主张不同。前三人主张学唐宋文,再学史汉文章;归则推崇《史记》,对后来的文章不限一家。3,创作风格不同。前三人喜谈性理,议论纷繁,思辨性较强;归则长于琐事,骨肉亲情,文笔朴素简洁,严谨有法。

归有光的文学创作以散文见长,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用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娓娓道来,寄托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饱含感情色彩,语言简洁精练,讲究材料的剪裁,读来让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

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第一节晚明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风尚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表现

1,社会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商业城市的发展。

3,雇佣劳动普遍使用,工人可以自由选择工厂。

4,白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贷币金融的发展。

二、激烈变化的社会风尚

1,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商人在社会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性弥漫奢靡之风。

3,对金钱的执着追求,金钱贷币关系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冲击了封建人伦关系。

第二节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晋江人,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启蒙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且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著述甚丰,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一、李贽的思想:

1,肯定人的欲望,提出”理在欲中”的观点。

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封建制度和礼教束缚。

3,提倡”是非在心”,破除对圣贤经传的迷信。

二、李贽的文学观

李贽是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其文论的核心是他在《童心说》中提出的“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亦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三、李贽的文学创作

李贽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议论性散文。”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袁中道《李温陵传》)

李贽知识渊博,对儒家、释、道三家思想均很熟悉,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但都不盲从。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论点鲜明,立意奇特,能生动地表明他对生活独特的见解。如《赞刘谐》他的议论性散文常在议论中伴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他在《因记往事》里对伪道学的丑态进行了绝妙的概括:

嗟乎!平居无事,只解打躬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以为杂念不起,便是真实大圣大贤矣。其稍学奸诈者,又搀入良知讲席,以阴博高官。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诿,以为能明哲。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故临时无人可用。

第三节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的文风,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公安派主理论主张:

1,反对拟古蹈袭。袁宗道在《论文》指出“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要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种言语。无意则见虚浮,虚浮则雷同矣。”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说:“秦汉而学六经,岂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夫唯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以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烂之辞。有才者拙于法,而不敢自申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一唱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诗至此抑可羞哉!”(《雪涛阁集序》)

2,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性灵”一词在南北朝时就已习用,如庾信称“含吐性灵,抑扬词气”(《赵国公集序》)颜之推称“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颜氏家训》),袁宏道则加入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和具体的艺术要求。“性”指个性,性情;“灵”指心灵,即意念和感受。其一,“性灵说”是出于李贽的“童心说”,它和“理”、“道理闻见”处于对立的地位。

其二,明确地肯定诗歌中人的生活欲望的流露与表现。

其三,要有独特的个性表现。袁宏道强调的“独抒”就是要张扬个性。他在《叙梅子马王程稿》中说诗文要“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于口腕”。

3,重视小说、戏剧在文学中的地位,“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觞政》),认为这类作品“情真而语直”。

钱谦益说:“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列朝诗集小传》)。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在三袁中成就最高。他的一生交织着困惑与矛盾:向往功名又淡泊名利;尊重儒家又深受佛老思想影响。

他的诗文创作与他倡导的文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最大的特点是“任性而发”,有真情。无论是感慨时事,还是逃避现实,发抒苦闷,都有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戏题斋壁》: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鞭笞惨容颜,簿领枯心髓。奔走疲马牛,跪拜羞奴婢。复衣炎日中,赤面霜风里。心若捕鼠猫,身似近膻蚁。举眼无尽欢,垂头私自鄙。南山一顷豆,可以没余齿。

袁中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山林泉石上,在诗歌中形成生趣盎然的特点。如《梨花初月夜》:“梨花陈点贴窗流,斜月笙箫处处楼。醉里不知花是影,隔纱惊唤小扬州。”

他创作了许多戏题诗,有时往往故意运用一些“破胆”的句子,如《渐渐诗题壁上》:“明月渐渐高,青山渐渐卑;花枝渐渐红,春色渐渐亏;禄食渐渐多,牙齿渐渐稀;姬妾渐渐广,颜色渐渐衰……”

第三节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就是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在文学观念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钟惺在《诗归序》中说,作诗应“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谭元春也认为“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诗归序》),他们看到了公安派的流弊在于俚俗、浅露、轻率,提出以一种“深幽孤峭”的风格来予以纠正,“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竟陵派对纠正明代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和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将超绝世俗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把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范围

第四节晚明小品和明末诗文

一、小品文的含义

所谓小品,并不指某一特定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都可包括在内。总之它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小品”一词在中国最早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小品文以小为特征:篇幅短小,所记之事细小,议论感慨多从小处着眼,文心也因小见大,因微知著。

小品文多写自然景物和身边琐事,抒发文人雅士的情怀,表现有闲阶级文人的闲情逸致。如鲁迅所说:“明末的小品文虽然比较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小品文的危机》)

二、晚明的小品文

晚明小品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李贽的学说,他认为凡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李贽本人的一些小品文,就是信笔而书,不落古文之俗套,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尖锐而犀利,不同凡响。晚明小品文作家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和张岱。

1、袁宏道

其散文摆脱了陈规陋习的束缚,抒写自己的真实感情,文笔隽秀生动,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语言流畅浅近,接近口语。江进之在《解脱集序》中说:“中郎所叙山水,并其喜怒动静之性,无不描画如处子。譬之写照,他人貌支肤,君貌神情。”他的一些著名的山水小品如《晚游六桥待月记》一文写得艳丽、缠绵、喧闹、杂乱,与其表现的江南旖旎风光和繁盛景象相适应。又如他描写苏州山郊春景的《天池》:“时方春仲,晚梅未尽谢,花片沾衣,香雾霏霏,弥漫十馀里,一望皓白,若残雪在枝。奇石艳卉,间一点缀,

青篁翠柏,参差而出。”

2、张岱(1597-1689),字宗子,后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人。他在《自为墓志铭》以坦露的笔法写出自己年轻时的生活: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盅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晚年回顾一生,充满了忏悔情绪,在《自题小像》中说: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明人祁彪佳在《西湖梦寻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

《西湖七月半》是一篇能够代表晚明小品的佳作: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第五节明末文社

复社:明末一个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领袖是张溥、张采。复社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传统,继续反对宦官擅权,并投入抗清斗争;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旗帜,但又与前后七子侧重形式上复古不同,而是使诗文为现实斗争服务。复社文人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爱憎分明,文字简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几社:是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一个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陈子龙:文学上以诗著名,尤以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作于明亡之后,表现他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夏完淳: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细林夜哭》哀悼老师陈子龙,《狱中上母书》都悲壮感人,堪称千古不朽的杰作。

思考题:

1、试述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及其得失;

2、试述公安派文学主张与创作;

3、试述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创作;

4、陈子龙和夏完淳的诗歌创作;

5、归有光与唐宋派的散文成就。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时间流派或文 学现象代表人 物 主要作品创作风格或创作主张产生背景主要文学 成就 明代前期明初诗坛“吴中 四杰”: 高启、杨 基、张 羽、徐 贲,袁凯高启《吴越记 游》 杨基《忆昔行赠 杨仲享》 袁凯《江上早 秋》 表现时代的创伤与个 人的遭际以及诗人在 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 忧郁与彷徨,基调凝重 悲怆。 元末明初 的战乱; 开国之后 明太祖的 政治整 饬。 多写个人 真实感受, 读来感觉 真切。 明初文坛宋濂 刘基宋濂《秦士录》 刘基《郁离子》 主张“文以明道”注重 “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元论。 同上人物传记, 寓言散文 及记事写 景之作成 就突出,尤 具有代表 性。 台阁体杨士奇 杨荣 杨溥杨士奇《赐游西 苑同诸学士作》 杨荣《随驾幸南 海子》 内容贫乏,多是应制、 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 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这些诗人 多是身居 要职,生 活较为优 裕;国家 太平加上 政治统治 较严,导 致诗人视 角狭窄。 茶陵体李东阳 谢铎李东阳《春至》 《茶陵竹枝歌》 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对声调节奏掌握。 台阁体束 缚文学发 展。 侧重反映 个人生活 与精神状 况的内容; 对前复古 七子有影 响。

明代中期复古前七 子李梦阳 何景明 李梦阳《自从 行》 何景明《点兵 行》《津市打渔 歌》 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 主情论调,反对用一种 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 人物。强调文学自身的 价值,另外,还重视时 政,写出一些针砭时事 的作品。 但过多重视古人诗文 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家 情感自由的充分表达。 他们对文 学现状的 不满与对 文学本质 的理解, “真诗在 民间”之 说,反映前 七子文学 观念由雅 向俗转变 的一种特 征,散发出 浓烈的庶 民化气息。 复古后七子王世贞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伤古 柟》 谢榛《渡黄河》 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 于强化和具体,同时也 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 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 蹈袭的窠臼。 在复古的 旗帜下,努 力为文学 寻求一席 独立的地 位。 在重视文 学独立的 基础上,增 强了对文 学本质的 理解。 嘉靖唐宋派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唐顺之《任光禄 竹溪记》 归有光《项脊轩 志》 创作风格主张效法唐 宋,提倡唐宋文风。强 调文以明道。 但过于追求理正法严, 不免失之于沉滞。 将李梦 阳、何景 明等前七 子作为反 拨对象。 产生了一 些含有文 学意味的 篇章。 晚明童心说李贽李贽《焚书》《赞 刘谐》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 今年精神,强调人的个 性与自身的价值,否定 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 上的地位。 对晚明社 会反抗传 统系统体 系起着启 蒙作用。 公安派袁宏道 袁中道 袁宗道袁宏道《叙小修 诗》 袁中道《听泉》 以“性灵说”为核心的 文学主张,直写胸臆的 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 艺术风格“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诗归》。 但矫枉过正,从“独抒 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 “其诗文 变板重为 轻巧,变粉 饰为本色, 致天下耳 目于一 新。”—— 《四库全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概述: 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衰微的原因: 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 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 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 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 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 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 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 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明朝于谦诗词大全|明朝经典诗词大全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感古十四首》 年代: 明作者: 陈第 古之大雅,刚柔迭居。 伊谁实似,蔺氏相如。 秦王鼓缶,廉颇避车。 挺挺其劲,揖揖其虚。 展转变化,一龙一鱼。 去之千载,英风若初。 云何鄙士,强吐弱茹。 于私则急,于国则疏。 《感古十四首》 年代: 明作者: 陈第 昔人事主,弥砺厥心。 岂无过动,终不愧人。 先轸慢唾,鬻拳兵临。 箕役致命,伯宫自刑。 英英风烈,丹青古今。 去之千古,肃肃我钦。 菩萨蛮 杨基(1326-1378?)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 浣溪沙上巳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闭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清平乐 欺烟困雨,拂拂愁千缕。曾把腰枝羞舞女,赢得轻盈如许。 犹寒未暖时光,将昏渐晓池塘。记取春来杨柳,风流全在轻黄。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画堂春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诉衷情春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明代诗文流派

明代诗文流派 诗文流派代表人物因何得名主要特点 台阁体杨士奇、杨溥、杨 荣因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 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 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茶陵派李东阳、谢铎、张 泰、邵宝等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南茶陵人李 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称茶陵派 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 “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 特点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贡、康 海、王九思、王廷 相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 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 贡等七人组成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 派,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 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 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 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 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吴 国伦、宗臣、徐中 行、梁有誉等 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 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 复古的文学流派,称后七子 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他 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 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 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 茅坤、归有光 因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的主张而得名 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 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 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 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 童心说李贽因主张而得名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 文学观念 ①以“异端“自居②人的自然情性,不依傍 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 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 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 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 学流派,因此称竟陵派 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 跃精神的衰落。 复社张溥、张采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 因名曰“复社” “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 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 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 几社陈子龙、夏完淳他们鼓吹"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 之义"(杜春登《社事始末》),故名"几社 "。 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的组织。② 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③表达 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激越的爱国精神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X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某》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X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X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X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X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X三游山》 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某》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某》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高启与明代诗歌_曾庆雨

2008年1月 第25卷第1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Y unnan N ati onaliti es U niversity V o l 25,N o 1Jan .2008 收稿日期 2006-10-12 作者简介 曾庆雨(1961-),女,四川成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高启与明代诗歌 曾庆雨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高启诗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的朴实和率真。他诗中那种!臞而清?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复古的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 关键词:高启;明代诗歌;文人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7X (2008)01-0133-03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是元明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在经历了元代末世的离乱后,终被腰斩于明代承平的洪武七年,即公元1347年,时年仅39岁。他的死曾震慑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成为明代百年文事凋敝伊始的标志。但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对明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批评思想产生着影响。 一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学古,且强调诗要重!格?。他在#独菴集序?中指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真体,意以达其精,趣以臻其妙也。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精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甚微。三者即得,%%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1] 高启的这些文 学主张是在对前代文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有感于当时诗坛向尖新工丽和追求偏执之美的流向而提出的。高启虽提出!师古?理论,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复古主义者。高启一方面主张依傍古人的诗学实践,重视典范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他更为强调学古应做到!心融?,追求的是融会贯通,以!免夫偏执之弊?。他认为,吸收前人诗作的艺术技巧,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诗歌创作中的变通手段,不拘泥于派系或风格。因此,他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来完备自己的创作技巧。即!师古?恰不似古, !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终创 出自己的新风格。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来明代中期文坛复古思潮的另一流派&&& !后七子?有 着显在的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指出:!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跡,方为得耳。?很明显,王世贞认为对前人的模仿的最佳之境是!无跡?,只有达到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把创作的精髓学到了。故而他对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学古而!食古不化?十分不屑,他明确否定那种!模临?古人的学诗方法。王世贞认为,学古不化则诗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言。他强调诗要表达!性情之真?,所谓!冥通于性灵,神独诣独往?,他要求诗要能创新。通过这些理论主张不难看出,王世贞与高启文学思想的某种相通之处。 高启不仅从理论上提出创新诗的风格,抒发真性情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更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明十三家诗选?评其诗是: !才气豪健而不 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有明代学古而化,不泥其跡者唯此一人。?虽然#四库提要?批评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故备有古人之格,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尽管由于诗人的早逝,在诗作风格上,高启还来不及完全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故而其诗作确有风格杂陈的现象存在,但以现在存留的高启的大量诗作来看,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出他已具有的风格雏形。高启诗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朴实与率真。他的诗中具有那种!臞而清? & 133&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明朝洪应明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明朝洪应明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年代:明朝洪应明作品:《菜根谭》洪应明简介: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藉贯不详,有《菜根谭》传世。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洪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败,这不仅表现在朝纲废弛,吏治黑暗上,整个社会、文化也呈现江河日下之势,这一点从稍前于《菜根谭》问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见一斑。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鄙琐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总的来说,《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则。明朝洪应明名言名句诗词大全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2、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洪应明《菜根谭》 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4、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洪应明《菜根谭》

5、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洪应明《菜根谭》 6、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洪应明《菜根谭》 7、鹰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摄人噬人的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洪应明《菜根谭》8、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菜根谭》 9、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洪应明《菜根谭》 10、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洪应明《菜根谭》 1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洪应明《菜根谭》 12、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洪应明《莱根谭》 1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洪应明《菜根谭》 14、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洪应明《菜根谭》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

第九章 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文 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 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骛,卓然以复古自命”,“又与景明、帧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主张,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二、“后七子”

列表说明代诗文流派

一、列表说明明代诗文流派(20’) 诗文流派代表人物因何得名主要特点 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 所谓“台阁体”,其倡导人都是 “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 阁体”朝廷重臣主张“宗经”主张师古模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 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 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人称 “三杨”内容是多歌功颂德,分时现实,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庸 茶陵派李东阳谢锋、张泰及 “李门六君子”因地名而得名改派领袖李东 阳为湖南茶陵人 ①探索唐诗的声调,试图以雄浑 之体改变萎弱诗风。②作品平 庸,缺乏新意,成为后来拟古主 义的先声。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 卿、边贡、康海、王九 思、王廷相为区别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 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 称前七子 ①复古②贵远贱近③由“崇古” 而“拟古” 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榛、 宗臣、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论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 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 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 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 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 徐祯卿即将那四才子,因生活在江苏苏 州(吴中地区)且才华横溢 才情奔放、任意挥洒、自写胸次、 语浅而意隽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归有光因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的的主张得名 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②主要成 就散文 童心说李贽因主张而得名在文中提出了 “童心”的文学观念①以“异端“自居②人的自然情性,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 道因籍贯而得名三人都是湖北公 安人 ①文随时变,反对盲目尊古②主 要成就散文③打破古文的成规, 脱尽模拟习气,语言干净流利, 不事雕琢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因籍贯而得名①幽情单绪②孤行静记,清新隽 永③把文学引入逃避世俗的虚 幻之境 复社张溥因社团名字而得名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 的组织②反清复明,爱国思想 几社陈子龙、夏完淳、瞿式 耜、张煌言因社团的性质而得名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 的组织②表达刚烈的民族气节 和激越的爱国精神 豫章社艾南英因籍贯而得名①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散 文②笔触锋利,语言简淡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