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

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

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p6)

(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p6-7)

(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形”、“内/外”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p10-11)中国则非“肉体/精神”、“神性/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p11)

(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p13)

三、思考题

.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

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对于文化的衡量标准,以往都是依靠西方的模式进行思考。实际上,中国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饮食文化。中国重视饮食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特殊性。第一,中国的饮食思维成为儒道诸家思维的传统与习惯。第二,饮食文化的发达导致中国的宗教观是乐生的。从饮食思维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礼而非法。

重点知识解析:

(1)所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划分。(p3)作者提出“玉器时代”。“玉器时代”的特殊性在于玉非实用性生产工具,重视玉是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表现。玉器在各个时代都受到重视。玉器的制造本身标志着工艺水平的先进。玉的来源多源,表明古代的商贸发达。

(2)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p22)

(3)中国人却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了,以黄河中游为多。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至迟在商朝时则已开始用箸。……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p24-25)(4)中国人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生为乐,不认为人生有罪、人生是苦;而且缺乏彼岸之向往,……中国人的极乐世界就在这个我们所生活的人间,所以中国人不是劝人“往生极乐”,而是招呼死者“魂兮归来”。换言之,一种贵生的、此岸的、现世的宗教性格,即本于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p30)

(5)凡祭祀,皆须献牲敬酒。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相信饮食的沟通功能。我们用饮食祭献鬼神,代表我们对他示好;鬼神吃了我们的东西,表示它们愿意“福我”。(p31)

(6)礼与法同样是要为人生社会提供一套秩序、规范,让人遵守。但礼不是法。法不论来自习惯还是契约,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但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与义务问题,而是情。(p37)此即所谓礼教,中国人看一个人是

否有教养,就从此等生活仪节、饮食进退中见出。(p37)

三、思考题

试证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第三讲[男女:人伦渐备]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人伦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来源于古代中国对男女性别的关注。正是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思考区别于西方哲学。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男女关系的处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人伦礼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于男女关系的重视。而对于男女关系的考察并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论。根据姓氏的来源和祖先崇拜的缘起,我们可以看到对女性的重视一直遗存于中国传统社会。换言之,男性意识并未控制整个生活领域,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仍然维持着两性架构及性别意识。而这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无性别意识之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重点知识解析:

(1)有了这种礼(嫁娶),人才有父母、兄弟、夫妇、亲戚、上下等各种人伦关系。故婚姻制度亦可说是整个人伦礼制的起源或基础。(p42)(2)生命的共同性与一体性,由图腾崇拜转移到祖先崇拜身上,祖先崇拜与宗庙制度便产生了。(p45)

(3)纪念始妣生育族人之意,转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媒人神、送子神,出现“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之类女神,不再只对自己这一族具有意义了。(p50)

(4)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无性别意识,只有在当地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才正在觉醒;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则有鲜明的性别意识。这种区别,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的重大不同。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会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也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人的互动互感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非逻辑与科学。(p53)

三、思考题

注重性别对中国传统哲理思维的影响有那些方面。

第四讲[封建:立此家邦]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封邦建国是周代,即中国传统形成时期最主要的制度。而封邦建国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国家结构,更是宗法制度的表现,是一种道德的反映。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礼的一个最重要作用是敬鬼神,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敬鬼神更注重“德”。而周代围绕着敬鬼神这一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从而形成了周朝的封建体制,使周的君统与宗统的完美结合。

封建来源于血缘,而不同的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度,起作用的是宗庙,形式是封邦建国。而宗庙更多地表现为道德意义层面上的思想意识。

重点知识解析:

(1)礼,始诸饮食,人伦又肇端于夫妇。由饮食之礼,发展出了其他各种礼;由男女夫妇,又形成了尊卑上下长幼等各种礼文、礼的架构,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包裹人文世界的网络。(p65)

(2)古人之祭祀天地、鬼神、山川等,并不是信这些,乃是因它们能福佑自身。(p67)故从西方超绝的神或人信仰神的感情看,会觉得中国这种宗教态度近乎功利,神能福佑我,我才敬事之,是一种报酬式的宗教态度。(p67)但实际上,人神是互动的,非一主一从,一操控者一被宰制者之关系。也是“崇德报本”的观念。

(3)无论亲族或异宗,凡共祭周之宗庙者,即确定了封建的关系。(p72)(4)天命、宗庙、封建在此连成一体。封建邦国提供甸服与王共祭,透过宗庙,以上达上帝及天地社稷。(p72)

(5)宗庙实质上代表着族群整合的原理法则。这种法则的产生,一方是宇宙天地所命令的,是环境及血缘的力量,一方面又是人类自身团结的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p74)

(6)孝是祭祖的宗教仪式加上一层道德意义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然而透过对“德”的掌握,它可以拓及整个人伦关系与道德指向。(p75)(7)以宗庙制度为核心的封建体制,足以形成一有秩序的结构,在内实现

敬哀忠孝等内容,在外支撑社会组织,作为各种政治社会组织的内部秩序力量与中心根源。(p75)

三、思考题

封邦建国为核心的周代封建制度的思想核心是哪些。

第五讲[道术:内圣外王]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所以礼能够成为传统中国的关注对象,是因为礼具有多重功能,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调试功能。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周代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国人的权力较大,起到制衡作用。而其权力的基础就是礼。礼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词汇,对于礼的理解需要掌握几个方面:一是礼是出于节制人情而产生的,强调“情欲的适当化”。二是礼是规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与角色。而礼的一个最主要作用,即沟通天人,构建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对礼的重视,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

重点知识解析:

(1)礼是习俗,但非一般之习俗;礼是统治的手段,但又非一般手段,故其他民族、其他时代并未发展出这样一套礼文化体系。礼含有许多进退揖让之仪节,可是又非仪式、礼节而已。礼有规范的意味,但又不是法律式的规范,也不是道德的戒律。(p89)

(2)第一,“礼”是一套制度与文化的架构,是一个整合性的文明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特征。……第二,“礼”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历经夏商周,礼的基本原则及其社会功能固然在千年间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内容、结构及适用的范围,则因王朝兴废、社会变迁而发生过多次重大改变。(p89-90)(3)角色理论从不考虑个性、动机、态度之类问题,而是把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视如演员在舞台剧场上,扮演着某种角色,对该角色亦有其期望与需求。(p95)

(4)在世俗社会生活中,藉由礼来通人我之情;在面向神圣世界时,藉由礼则可以通鬼神而达天地之情。(p97)

(5)在封建体制之礼乐文化中,人与人因亲亲之仁而相联结,彼此相保惠、

相教诲、相翼辅,形成的就是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p99)

三、思考题

作为整体的礼的作用包括哪些。

第六讲[天人:通乎神明]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宗教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影响到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的认识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的分歧。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比较中西方的宗教和神话,二者的区别显然。第一,神人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神是万能的,外在的,与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无法超越。第二,命运观的不同。在希腊神话中,命运是前定,无法改变的。中国则强调天人之间的互动,人能发挥自身的自主性,适应或改变天命。第三,正是在这基础上,中国中的人可以自我救赎,而西方的人由于是原罪的,只能自我否定。

重点知识解析:

(1)希腊神话中的神不为人类利益着想,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统治。……中国不是用神来表示或掌理精神性及理会性职能,而是将之作为人们对古圣先哲创造功业、泽被人群的感念。(p102)

(2)希腊神话中的神,对人起掌管、支配作用。后来自然神学的发展,不但没有改变这种神人关系,反而强化巩固之,建立了一个超强的神。他全知、全能、全善,人只能是他的创造物,永远不可能是神。……中国为数不多的神话中的神,则被人们用来作为对古圣先哲的感念和追思,缺少了绝对支配性而更具有世俗意义。(p105)

(3)与希腊神话等相比较,中国的“天帝”不拥有高居一切具体事物之上,作为“第一因”那种的支配力。而是,这种支配是神人互动的,人透过修德或敬事,可以知天命,亦可改变帝令;透过占卜,可以与神沟通,趋吉避凶。(p105-106)(4)一方面,天命对于人具有决定性的主宰效应,因而人必须服从;另一方面,人在必须遵循天命的同时,又可以对于天命产生反馈性的影响,或是积极实现天命,或是导致天命变更。(p107)

(5)西欧文明的普遍化主要是通过三种制度或机制:一是社会科学;一是意识型态;一是运动。(p112)

三、思考题

中国和西方的神话或宗教在哪些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七讲[王官:理性的礼制社会]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诸子百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来源,他们的产生来源于周代的王官之学。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诸子百家之学是本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夏商周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与“周公制礼”的关系尤为密切。而“周公制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宗法制度。一是“周官”的官僚制度。正是这两个层面导致王官之学成为可能,也正是这两个支柱的崩溃导致周朝的瓦解以及诸子百家局面的形成。

重点知识解析:

(1)宗法制要成立,至少须满足下列七个条件:(1)家长必须拥有政治权力和职位,政治权力和职位不可分割,所以要求继承人的唯一性;(2)一妻多妾或一正妻多媵妾制,在众多儿子中必须区别嫡庶,这就是嫡庶制的必要性;(3)家族分化,所以有姓氏、有大小宗、有丧服制和封建制的必要;(4)宗族必须要有一个实体性的组织;(5)宗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系统,且必须能够对之进行严格与完善的范畴分析;(6)宗族成员的文明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要能够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宗族活动;(7)宗族必须脱离原始的孤立状态,将自己的发展自觉地纳入等级制国家的整体发展之中。(p120-121)

(2)长子继承制的前提是一夫一妻制,它的继承人是固定的;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是一妻多妾制,它要考虑姻亲的地位,所以要在众多儿子中确定哪一个具有嫡长子的身份。(p121)

(3)官吏制度或官僚制,依韦伯之见,是属于理性的法制型支配形态,其特征为:(1)有持续不断受规则所约束的行为与正式经营。(2)有明显范围的权限。这包括:①执行因系统分工而分化出来的特定功能的义务;②赋予在职者某些必要的权力;③有明确规定的必要强制手段,以及使用这些强制手段的明确

限制。一个根据这种原则而进行经营的组织,就可称为“机关”。(3)各种职位的组织,是依照官职层级制的原则而建立的。(4)节制一个职位行为的原则,包括:①技术性的法规;②规范。但无论如何,这些原则的运用与实践必须有专业的训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适当的专业训练之后,才有资格成为这个组织化团体的一员,才有资格接受正式职位的任命。(5)行政措施、决议和规令都以文字的形式提出及记录。……见之于文字的资料和官员的持续管理,两者共同构成“办公室”。这是现代任何“有组织行动”的核心焦点。(p122-123)

三、思考题

韦伯所言的官僚制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第八讲[史学:史官与历史意识]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史官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的支撑力量。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王官之学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史官的存在。而史官所掌管的并不仅是现在历史学科的范畴,而是作为文献保管者的面目出现的。史官能够延续是因为他们的家学传统。而史官的受重视是因为古代中国注重时间纬度的思考,即以史为鉴。

重点知识解析:

(1)王官之学,均由官吏职掌,而这些职掌的业务知识则存于其所掌理的文书档案。因此古人常说王官之学均由史掌。其实不是由史官所掌,而是王官之学具存于文书档案中,史则是主管文书典册的人。(p129)

(2)周朝平行着两个教育系统:一是学校,贵族子弟……在学校中习礼乐射御,修成一个贵族子弟所应有的文化教养。这是一个系统,以通识教养教育为主。另一个系统则是家学。贵族往往世袭其职,关于这个职事的知识专业均得自家学,此即“旧法世传之史”的意义。(p140)

三、思考题

试分析古中国与希腊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第九讲[用思:思维模式与方法]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式思维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很多可以用思考方式的差别进行解释。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式的思维与西方哲学是截然不同的,是因为古代中国人更为关注本末、始终、阴阳、中和、系数等概念进行统括。之所以会有这些概念,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思考方法以关系性联系为主。

重点知识解析:

(1)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倾向于对事物作确定的描述,是客观性的说明。我们讲物的本末、事有终始,则重在体会事物内部之关系。(p154-155)(2)关系性思考,是说一事通常不是孤立的,必与另一事有关,事物也应在关系、关联或脉络中才能被认识。……这与西方常以定义一事的方式对一物予以定性定位非常不同,强调的是其关系与脉络。(p155-156)

三、思考题

关系性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第十讲[抒情:气感愉悦的世界]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式思维中重视情感,这是古代中国的特点之一。重情感实际上有着深厚的哲学来源,而情感在哲学上的表现也是有诸多层面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哲学的底色是对气的重视。正是因为有了“气”,导致了风、气、声、乐这些概念的出现。而这些概念引发了中国式教育的与众不同。从而导致古代中国对情的重视,以乐作为最终衡量的标准。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最初的国家教育体制,是以盲乐师为中心的非文字传授的诗歌礼乐之教。这些人,不仅是宗教知识的传授者,本身亦是以音声为手段,沟通神人、调节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圣者。(p166)

(2)一是整个教育之目标,是让人成为有德行的君子人。但这种成德之教,是由感入,而非理入,是以乐音声诗,令人于“兴发感讽”中潜移默化,而非通过理性的讨论、辩难、教诲。……另一个特点,是成德之教与成乐是合一的。(p173)(3)显示了中国人一般思想倾向中其实更重视情感。我们说凡事情理法兼

顾,做人要有情义、做事不能不合情理、要通情达理,情都在前。(p175)(4)由情来讲道德,而不是以道德来克制、压抑感情,是周文明的基本型态。……礼本身就是本乎人情也用以宣达人情的。礼不是理,而是情的适当化。(p178)

三、思考题

中国对情感的重视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一讲[忧患:德业政治的担当]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相对于西方,我们往往认为古代中国是君权至上而无民主的集权国家。然而按照中国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实际上古代中国的君权权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固然是帝制国家,但是实际上由于天(民)至上的思想存在,君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这一转移过程就是革命。而在西方的思想中,革命思想是被屏斥的。就国家形态而言,中国的“国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国”与“家”的二元相依相斥的关系。

重点知识解析:

(1)整个政权成立的正当性及结构原则,不在血缘,而在天(也就是民,人民群体意志合起来,无法确指,故说为天。(p184)

三、思考题

古代中国是否是一个君权与民权截然不相容的政体?

第十二讲[周公:文化实践的圣王]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述往往及于孔子。实际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做了更大贡献的是周公。正是周公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公虽然在地位上不断地下降,但实际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而之所以周公的地位没有在今天被还原,是因为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如轴心时代的讨论实际上是误读中国文化。周公的

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承前启后的文化接续作用。二是中国观的确定者。三是制定礼乐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政治社会体制。

重点知识解析:

(1)除了跨地域共同出现大批哲人外,轴心期还有如下几个特点:(1)轴心期结束了几千年古代文明,前轴心期文化,像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其本身规模可能十分宏大,但却没有显示出某种觉醒的意识。与轴心期相比,古老的文化似乎罩上了面纱,人方佛仍未真正苏醒过来。(2)任何未同轴心期获得联系的民族仍保持“原始”状态,继续过着已达几十万年的非历史生活。(3)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花。(p203)(2)为什么轴心时期能有如此宏大之影响呢?雅斯培说: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三个地区的人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这些信念和教义虽然途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能够在整体内不断地意识到自己而超越自己。(p204)

(3)“中国”作为一个相对于“四方”的概念,不只是空间上一在中央,一分列四方,更在于它具价值判断。中国所代表的文化价值意义,甚且超越了空间上的意义。(p209-210)

(4)中国人自认为是礼义之邦,中国人在文化意义上强调华夷之辨、对四裔邦国有文化自豪感,而且向来倾向以文化而非以政治体统治辖区来界定中国等,都与周公确定中国这个概念有关。(p210)

三、思考题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第十三讲[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根源实际上是以孟德斯鸠为主的欧洲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进行丑化的,近代知识分子不加选择地借用导致我们今天对传统中国的破坏和疏离。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知识分子对传统中国的描述充满了荒谬

和想象的意象。这种想象的根源就是为了将以中国为主的亚洲作为对立面,书写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社会,充满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为了凸显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中国被想象成为一个专制的、停滞的社会。

尽管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充满了不实和曲解,但是他却深刻地影响到了欧洲中国观。1748年的《论法的精神》成为欧洲中国观的一个转折点,从被赞美的对象变为被贬斥的对象。其后包括黑格尔在内对中国的论述都不出其藩篱。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国观却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批评专制的武器,从而进一步使得传统中国妖魔化。这最终导致包括中国人自己在内的今天对传统中国的摒弃。而实际上他们对传统的描述是不堪一击的。但是我们却仍在坚信不疑地接受。

重点知识解析:

(1)(君主立宪派、革命派的眼中),孟德斯鸠以中国为东方专制主义之代表的论述,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人诠释中国古代及清末民初当时存在的社会的典范。(p256)

三、思考题

对传统中国的丑化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如何蔓延开来。

第十四讲[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华法系作为罗马法相对的产物,充满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正是由于孟德斯鸠的恶劣影响,西方对中国法律的认识也出现了扭曲,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文化重人治,西方文化重法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对中国法律的认识都是误读的。从中国法律的性质,到中国法律的应用情况上,西方人的认识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偏差很远。

重点知识解析:

(1)这些在传统中国属于基本常识的东西,对西方人或现代中国人来说,或许反而最难理解,而我们要解释起来也很费劲。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无奈。(p291)

三、思考题

作者对中华法系的申辩是否是完全正确的。

第十五讲[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变动之中。在今天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变化必将对西方文明笼罩世界的今天产生新的变体,对世界产生新的作用。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历史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大致上可以说分为三种,一种是进化,即文学体裁上的革新。一种是变化,即唐宋变革说。一种是异化,即五四以来的变革。而正是异化导致了今日中国的诸多问题。今日的中国处处都在采取西方的标准和思考方式看待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被摒弃和批评的对象。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一直被排斥,但是它的顽强生命力一直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与现代中国社会在碰撞中变化。而在新时期以新的面貌出现的传统中国文化必然对今日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知识解析:

三、思考题

中国传统如何与现代中国社会进行接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华文化专题

中华文化专题 1、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文字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艺和科技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 ③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原因】: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理解。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 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上。 中华民族精神专题 1、WHAT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WHY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必要性】 ①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端午节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端午节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一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讲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赛龙舟。只见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着数十只龙舟,不仅每条龙舟的装扮各有特色,而且龙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颜色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十足。“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龙舟竞赛开始了。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时快有时慢,而划船的人听踩着鼓点跟着节奏划着浆,河面的水随着桨的划动而频频跳动,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龙舟在众人的配合下飞速地前进着。大伙儿你追我赶划向终点。岸上的人也为他们助兴,高呼“加油,加油!”并用照相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时一条大红色的龙舟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加速,一下超过了其他龙舟。其他龙舟见了纷纷加速追赶。我的心也随着一下提到嗓子口,双手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担心大红色的龙舟被不人赶上。“哦”一声欢呼,大红色的龙舟冲过了终点,夺得了第一名。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雀跃声中,龙舟竞赛结束了。赛龙舟竞赛真是有味极了。端午节那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桌上摆的、街上卖的、人们谈的,几乎差不多上粽子。粽子,大概就是端午节的象征。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由的,有如此一个典故——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闻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不已,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人们怕水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将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自己动手包粽子,已变成传统文化新风尚。可不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要紧分三个步骤:首先,要预备粽叶,将其刮毛、洗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预备粽馅,要紧是以米为主,将米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花生绿豆之类的豆类,再配些肉块或蛋黄,搅拌均匀,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按45度角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导入粽叶卷成的漏斗里,再将粽叶卷起来包裹住粽馅,完全密封并裹紧,然后用绳子捆紧,粽子就包好了。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在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围绕着肉香,直钻你内心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吃粽子看龙舟赛,是我每年过端午节的最爱。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只听一声巨响,一条条龙舟箭似的飞射出去,一个个粽子皮齐刷刷地被剥开,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飞速划船,台下观众全神贯注地看着竞赛——1号舟往前冲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号选手超越了对手,大人们松了口气也停下来吃粽子,接着观看落后的3号舟,小朋友乘机也吃一块……舟冲,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个粽子,就在这惊心动魄的不经意间吃了个精光。端午节,真有味。充满了民族特色,布满着浓郁的水乡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们缅怀先烈忠贞爱国,代代相传、继承发扬,未动分毫祝愿祖国美好人人幸福安康。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三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尽管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今天是端午节,大伙儿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吗?!不明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讲一讲他吧!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非常有学咨询。他在楚王周围做官,以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复习精练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 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 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 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 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 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 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 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 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 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 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 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 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 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 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p6) (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p6-7) (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形”、“内/外”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p10-11)中国则非“肉体/精神”、“神性/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p11) (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p13) 三、思考题 .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 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专题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民族传统文化 一:了解相关史实 1、思想文化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 联系: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三个代表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克已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联系:思想考点5、6、35(传统道德),以德治国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联系: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培养人才 2、重视、批判儒家思想的史实: ●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批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儒家学说。 3、文化交流 史实:汉代①张骞通西域②丝绸之路意义: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郑和下西洋意义:促进了中国同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载体:造纸术、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 4、近代落后的文化原因 清朝对科举制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5、向西方学习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体制,但也有文化思想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1)“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人推崇; ②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三孔”的修建和 保护。 (2)为什么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弘扬和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并在世界文化领域占一席一地。 (3)保持、珍重民族文化的作用、意义 例1、结合孔子的思想精华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①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各种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例2、请结合儒家学说,谈谈它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 以德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③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提供 人才支持。 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的内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例3、设立孔子学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例4、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何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

引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选修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上很多文化发祥地和它所创造的辉煌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先后渐趋式微;只有古老炎黄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依然如黄河长江一样,繁荣兴盛,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核心力量。之前对于中国文化的审美没有深入的探究,通过学习王老师的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其与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原指以文教化,而今天我们所说“文化”这一概念.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滚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关涉着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后来的学者对当时的文化格局有“十家”之说,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十种学术流派。在这“十一家”之中,可以称为哲学的有“儒、释、道”三家,所以历来也被称为“三教”,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化影响致深致远,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以人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这里重点谈儒家文化扮演的角色。儒家文化影响民族审美心理是中庸为用,中和为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征,比较注重实际,重视人际关系,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典章制度仪式礼义为结构,以忠爱仁义为内容,以温柔敦厚为意态,以天下安和为功用。”中和之美能体现着儒家文化精神的美的形态,比如儒家在哲学思想上,追求的天人合一;其次,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恪守礼法,要适中合度,止于至善,这样才能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儒家认为人们只有实行了中庸之道才能有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不同的传统文化流派,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异,“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孔子会把“见义勇为”作为美德,而老子认为“见义勇为”是愚蠢,孔子启发人们“励精图治、积极入世”,老子则推崇“无为而

中国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反复论证的主题。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和面目出现,总是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哲学思考的出现,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有序化的开始,是人类自然意识的觉醒。当人们从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并把自然宇宙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认识对象为思考,并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牵制它的时候,那种由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不安和困惑,就有可能转化为对自然宇宙进行哲学思考的动力。这样,过去人们对自然的那种不自觉的意识观念,才有可能走向清晰明朗的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时期,先秦哲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多方面的思考与争鸣,奠定了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自然意识结构的坚实基础。在这一场激烈的大论争中,哲学家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也有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而最为有影响力的是著名的“道”本源说。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体系直接衍生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无论在自然意识方面还是在思维方面都与这种宇宙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国艺术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貌,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们对中国特有的、对宇宙自然哲学思考的理解和表现。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中“静”的观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这一点从一些有关中国古代文艺论著中就经常看到。古人吟诗作词讲究“静”,书法丹青讲究“静”,音乐同样也讲究“静”。这种所谓的“静”, 不能简单地、狭义地理解为物理学中与“动”相对的“静”,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从美学的意义上说,“静”既是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的基本方法,又是艺术所极力追求的美学境界。它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审美风貌。中国艺术家乐于山水之间,不是带着写生的画夹、油画箱,面对大自然,用线条、色彩去模仿感官所把握到的自然物象,也不关心客观事物的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空间的透视关系,不追求物象表现的光影变化和真实效果,而是把自己融入宇宙万物之中,进入物我两忘的“物化”境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本命题。通过静观活动去体味宇宙,以虚静养气的方式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中国艺术家所描绘的事物表象完全不同于西方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感,而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艺术追求“似与不似”的美学境界,强调通过写意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由此带来了中国画的深远、幽静的境界风貌。 在中国哲学中“道”是无法用感官所把握的,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野,超出了感官所能把握的范围,它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就是不能有规定的,既不可能用有限的感官来把握,也不可能用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来表述,可以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来把握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概念或一般性语言来概括的事物,就不是永久性的事物。任何事物只有返璞归真,回归于道,才能永恒,这才是美的真谛。事实上道教所追求的这种“大美”,即“道”之美,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生命形态本身。 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感官无法把握的“道”借助心灵的活动却是可以观照得到的。同样要把握美的本质,也要消除感官的干扰,使心灵达到虚静、忘我 中国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 荩李鸣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词汇

高考英语备考: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词汇短语一、节日与活动篇 春节 Chinese New Year’s Day / Chinese Lunar New Year / the Spring Festival 除夕 New Year’s Eve 春晚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正月 lunar January 大年初一 the beginning of the lunar New Year 元宵节 the Lantern Festival 二月二 the Dragon-head-raising Festival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龙舟节) 七夕节the Magpie Festival / Double Seventh Day (中国情人节) 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泼水节 the Water-Splashing Day 剪纸 paper cutting 书法 calligraphy 对联 couplets 红双喜 double happiness 小品 witty skits 武术 Wushu / Chinese Martial Arts 中庸 the way of medium / golden means 二、饮食篇 水饺 dumplings 糁 Meat porridge 煎饼 pancake 小吃摊 Snack Bar / Snack Stand 元宵 sweet rice dumpling 火锅 hot pot 春卷 spring roll(s) 莲藕 lotus root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 馄饨 wonton 花卷 steamed twisted rolls 羊肉泡馍 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 冰糖葫芦 a stick of sugar-coated haws 八宝饭 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 粉丝 glass noodles 豆腐脑 jellied bean curd 鸭血粉丝汤 duck blood and silk noodles soup 三、建筑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