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一些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高层就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由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教育专家进行实验。在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进展情况的组织。该组织对整合进展进行跟踪评价,并每年发布一个报告,对本年度整合情况进行总结。1997年是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大规模展开的一年,各个研究项目在学校的整合实验全面展开,主要工作集中在培训教师掌握IT(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教师转变角色、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IT,并利用IT进行探索。1998年美国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测,以了解IT在教学中的作用。1999年的教师培训不再停留在对教师IT基本技能的培训,而是非常重视对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S出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一书,该书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家标准,核心是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提供了大量参考案例。[i]2005

年1月,美国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问世,总结叙述了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变化,以及示范学校的教学变革,最后给出了7个行动建议:①加强领导;②考虑革新经费预算;③改进教师培训;④支持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虚拟学校;⑤鼓励普及宽带联网;⑥迈向数字内容;⑦整合数据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ii]

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这门学科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学生可以运用ICT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信息,学会如何使用ICT迅速地从社区、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还要求在数学、科学、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指导。近年来,英国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电脑的更新速度也加快了,计算机辅助设备基本到位。交互电子白板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开始普遍而且有效地应用,对拓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果收效明显。英国政府在认识到智能电子交互白板的课堂应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强大推动作用后,于2004年和2005年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能电子交互白板的配备和应用,并由政府主导组织大量的专家建设交互白板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学校教师使用。[iii]

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化社会的变化;日本中小学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建设飞速发展,到2005年,全国有100%的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接通校园网的中小学占99.9%,教学用的计算机数为每5个学生一台,部分学校采用了电子化、数字化的教材,无纸化教材的使用是21世纪日本中小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趋势。日本的教师培训一般分为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经过再学习,能够熟

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能够教授计算机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还多。[iv]

马来西亚:为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于1996年8月1日提出了“多媒体超级走廊”(MSC)其宗旨在于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拉得更近,使环球工作者能同时进行讯息沟通,以至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建立智能学校(Smart School),利用多媒体来教学,来改变与促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学校组织和学生业绩。[v]高技术含量的智能学校计划将充当马来西亚教育重大变革推进器的作用。1996年底智能学校被确定为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应用项目,1999年1月在试点学校正式实施(同时进行教师培训和多媒体课件开发),2000年底试点学校安装使用了管理软件,2001年则推出了新的课件和管理系统,2010年计划将约1万所中小学建成为智能学校。[vi]

新加坡:1996年1月,制定了“资讯科技2000计划”,计划用10年的时间,把新加坡建设成为“智慧岛”(又称“电子智能城”),最终成为亚太资讯中心。为了配合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中小学开始了资讯科技教育改革(即信息技术教育改革)。[vii]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开始推行“教育电子簿”试验计划。电子簿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对中小学教学需要而制作的具有能够完成学习、作业、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的便携式电脑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viii]

由以上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信息技术硬件配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非常重视硬件的配备、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随着改革的深入,各国的重点逐渐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方向主要放在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如何用技术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学习。

目前国外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方面成果众多,总结其主要成果有:

超媒体(Hypermedia)[ix]:超媒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交流和思考的环境,它包括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超文本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文本触发或关键词的技术,通过点击文本或关键词计算机能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交互的信息提供技术,还可以用于模拟实验过程,如使用Modellus(一个计算机软件)模拟牛顿定律的实验。

交互视频系统(Interactive Video Disk system):交互视频系统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巨大的存储空间,它能够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图像,使交互指导成为可能。它主要是运用于抛锚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系统为学生提供反映真实的、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主学习。

远程通讯(Telecommunications):远程通讯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远程通讯来获得科学知识。比如WaterNet,它用于调查研究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远程通讯分享各自测量的本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的理解水污染问题并能提高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与此类似的还有MIX(McGraw-Hill Information Exchange),用于调查研究种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长情况;Kid Network,是为了实现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和阿根廷的4-6年级学生间每隔六周的信息交流,话题可以是酸雨、健康和气候等。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又称为灵境技术:是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虚拟环境是一种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计算机生成环境,用户可以借助必要的装置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的物体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x]比如VSL(Visual Systems Laboratory,简称VSL)虚拟系统实验室,可开展复杂实验环境的实时物理仿真实验、低价图形仿真技术等;VETL(Virtu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Laboratory)实验室,由Houston大学和NASA/Johnson航天中心联合建立,开发了一组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普通人员即可利用这些工具来创建多感知的、连接到特定硬件上的三维环境,如哈勃望远镜维修训练系统。[xi]

传感器技术(Sensor)[xii]: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实时测量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将一些模拟信号(温度、压强等)转变为数字信号,再通过计算机显示和处理这些获得的数据,得到实验结果。目前运用较广泛的有PASCO系统,它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实验系统,涵盖力学、热学、声学、电磁学、原子能原子核及一些专用设备和软件。其他还有如Power-Energy-CostMeter,这是一个专门用于测量电流、电压和电能的实验系统,利用他可以定量研究电功、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也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2000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些文件大大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占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占65.32%)。小学有4. 4190万所学校(占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3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正式颁布标志着信息技术走入了国家课程体系。2005年,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逾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全国农村地区的6万多个小学教学点装备了光盘播放系统、16万多所小学装备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3万多所初中装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05年底,工程配备教学光盘设备291631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67113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25389套。覆盖农村小学教学点67258个,农村小学168793所,农村初中30239所,包括贵州、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和吉林延边、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地区,以及中西部其他省区的部分地区。2005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此举将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建立了由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一线教师组成的培训队伍,采取了集中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培训骨干教师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培训送到县、乡、项目学校,先后培训了近5000多名一线教师。[xiii]

在理论探索方面,目前正处于广泛开展阶段,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内容涉及整合的内涵、层次、原则、模式等方方面面。在实践研究方面,广大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物理实验教学,比较典型的物理学习技术工具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仿真实验系统(金华科仿真物理实验室)、Matlab和数字化实验系统(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研制的物理实验微机辅助教学系统(HPCI))等。对于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的文献,多以体会的形式出现。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观点:

?信息技术可增强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具有再现性,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虚拟实验。

?信息技术可使物理实验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变得方便、快捷。

?信息技术可代替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演示。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xi]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43.

[xii]ChrisAButlin,Meteroffersdual-modedisplaystodemonstraterelationships,PhysicsEducationNov ember2004.

[xiii]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http://www.ahpc.gov.cn/file/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htm,2008-3-5.

对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探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不仅能模拟实验,如今它与传感器、数字化等技术相结合,可以形成崭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的手工实验方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引发了实验方法和技术的革新,更引起了实验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变革。本文对有关“整合”问题作了认识层面的思考,并在实践层面上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工具、模拟实验、数字化实验、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体现在物理课程上是更加突出了实验教学,更多地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理实验教学发生了质的变革。

1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1信息技术更新了物理实验教学理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范围囿于学校、课堂、书本。信息技术扩大了物理实验的内涵,扩展了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录像、光盘、网络等能加强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优势更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信息技术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的不同环节,信息技术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观察环节可以极大地扩展实验的可视性和可重复性,数据采集环节信息技术给物理量的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但简单方便,而且测量精度高,数据分析环节能将学生从简单、机械、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创造力的方面。

1.3 信息技术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把物理实验分成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使处理数据层面上的工作简单化,学生用于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减少,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进行探索研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效工具。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跟传统实验实现“优势互补”(不是全面替代),推动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几个层面

2.1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可使静态事物动态化、微型实验宏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完成难做实验的仿真模拟、进行物理过程的动态分析。作为演示工具,主要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图1

一是实验基本清晰,但实验过程相对应的物理规律抽象,学生理解困难。这种情况在坚持做好实验的基础上,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叠加分析性信息,也就是提供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度的桥,学习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客观物理规律及其应用。如弹簧振子的振动实验,学生很难同时观察到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四个物理量在运动过程中的大小和方向,这是教学的难点。而采用课件模拟(如图1),可方便地调节振动频率或者使其暂停,动态分析必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简谐运动完整的物理图景,取得其它教学手段难以收到的效果。

图2

二是实验所包含的物理本质不够清晰,需要用科学动态模拟补充,在“补充”之前同样先要做好实验。如“波的叠加”、“波的干涉”和“平抛运动”等课题是典型实例。以教学“平抛物体的运动”为例,教科书中采用了闪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以两个小球同时运动的照片说明平抛物体与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他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一类工具,则更便于学生对闪光照相结论的理解掌握,更好地把握公式物理意义的内涵(图2)。

三是一般实验室中不可能做出的实验,可用计算机科学模拟(Similation)和视频资源来支持教与学。如可以仿真传统教学实验无法涉及的条件要求很苛刻的实验,如高温、强电、强磁实验、高能粒子实验、空间实验等,发生在微观物理学中的一些现象,诸如α粒子的大角散射、原子核的衰变、链式反应等,使它们变得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2.2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不只是把它作为多媒体展示工具来使用,更重要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来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高速化和智能化,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处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些通用软件如Microsoft

Excel的数据处理界面形式非常接近物理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而且能够将数据以表格和图表的形式给出,并显示出最终的结果,运用起来非常方便。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把记录表中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创建Excel数据表,然后把实验数据表转化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应关系的数据表,绘制点线图,可有助于寻找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图3为学生研究橡皮筋的伸长量ΔL与拉力F的关系时用Excel描绘出的图象。

图3

数字信息系统实验室[2](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

Laboratory,简称DIS)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计算机”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它使得传统物理实验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变得既真实又准确并且有声有色。DIS运用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通过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如压力传感、温度传感、湿度传感等,必要时可以画出数据分析表格、曲线,还可以对不同条件下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与讨论,使一些原来定性的实验在技术支持下可作定量的分析,大大提高了测量范围、精度、反应时间。如电磁学实验中暂态现象的观察和记录,DIS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2.3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3]

实验不仅是一种验证性或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

动。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平台。从这一层面上说,信息技术是给学生“做”的,不是给学生“看”的。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图4

一是工具型教学软件为该层次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持,如几何画板、Interactive

Physics(交互性物理)、“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工具软件都可进行虚拟环境中的探究。几何画板最大的特点是动态,对诸如共点力的平衡、物体的运动、机械波和简谐运动、几何光学等内容它都比较适用。Interactive

Physics、“仿真物理实验室”把物理定律内置在软件中,是实验器具完备的综合性实验室,它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规律。图4为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探究带电粒子在相互垂直的电场、磁场中运动的一个画面。

二是用DIS进行数字化实验。DIS实验简化了实验数据的采集过程,但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尤其是表格、图像的处理能力。系统在观测小信号和瞬间变化信号、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分析实验结果等方面有具有传统实验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使学生实验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同时,系统的开放性设计保证了学生能够利用此平台方便的设计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工具保证。如“让小车在长木板匀速运动”,消除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大家参与讨论,提出几种不同的设想,再利用DIS实验处理数据的优点,将每一个设想都尝试一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的过程。

此外,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作为信息交流工具、技能训练工具。如采用网络版“仿真物理实验室”,学生可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一些较复杂的物理仪器的使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学生往往在操作时盲目性较大,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反复操练,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3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整合的具体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应实现的目标:一是发挥传统实验与信息技术各自的优势,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又借助于实验做载体,促进学生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实践中,初步构建起两种教学模式:

3.1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信息技术成为供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教师要致力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使用。一般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现象的物理过程,从而强化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识别实验现象发生及变化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规律或找出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它的流程一般为:

演示实验

设疑激趣

模拟实验

意义建构

应用创造

猜想和假设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结果展示交流

结论并应用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另一种形态是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它能极大的提高探究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一些需要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的概念、规律课,以下流程是值得尝试的:

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搜集翔实数据、处理数据,拓宽交流渠道与信息量,把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如通过数字化实验系统,不仅可以进行数据采集、测量,而且还可以通过多模显示、组合显示、视图放大、图线分析、自定义变量和表达式等有效手段,使实验数据处理、显示便捷。高精度的数据,形象、直观的图线图形可以极大的促进学习者的科学探究能力。

3.2 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探求”欲望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探索”的有利条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学生能在动态情景空间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学生可利用,在教师指导下研究问题。“几何画板”、“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工具软件及DIS实验系统作为“新的实验工具”,能使物理现象可视化,能让学生“看到”力、“看到”位移等物理量,如DIS实验可进行冲力随时间的变化、超重、失重实验中暂态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可通过它来思考、来学习、来创造,主动发现、探索、思考,使学习过程呈现一种新景象。如“探究锯条的振动周期与锯条长度、与绑在锯条上硬币质量之间的关系”,用传统的秒表根本无法进行测量,但如果利用DIS实验系统就可迅速地反映出不同情况下的振动情况。

4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4.1 模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

从演示实验方面看,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一些物理规律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演示效果常不如人意,一些物理过程不能作定量研究,甚至一些物理定律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在正常条件下不能实现。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再现,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薄膜干涉中等厚干涉劈尖和牛顿环实验可观察到清晰的明暗相问的条纹,但动态效果不明显,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课件能使实验的全过程更清晰明了。

从学生实验角度看,学生往往对实验兴趣浓、积极性高,喜欢作各种尝试,但为防止学生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损失或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总存在一些在物理实验里不能做或不允许做的实验,如电流表反接、短路、用小量程测大电流、人体导电等实验。而在虚拟实验环境,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虚拟实验无法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过多使用会弱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模拟是被理想化的模型,对一些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无论从

真实性还是效果来看,都不宜用计算机模拟。若不加区别的一味用虚拟的过程替代实验,实验将不成其为实验,就要背离实验教学的初衷。

4.2 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的关系

首先,数字化的实验环境与资源是真实实验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它与真实实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次,由于学习者本身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都相同。数字化实验涉及到综合性、技术性的知识较多,如非电学量的转换、信号的放大、信号的采集、模数转换、软件的编制等,许多内容学生都比较生疏,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再者,数字化实验自动化程度,易使学生忽视实验的物理意义,而单纯关注采集、处理实验数据,整个实验成了数字的“游戏”。

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在教学功能上亦有差异,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例,传统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侧重点不同[4]:前者侧重于培养细致、认真、耐心等观察习惯,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探究能力;传统实验重视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培养,数字化实验则相对欠缺;前者一般比较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如用秒表反复测量单摆周期,而后者有利于学生掌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拓展知识的能力;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前者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图能力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图形分析能力、对复杂物理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和钻研能力的培养,前者对学生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探究和钻研的深度和广度,而后者很多实验都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选材、完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尽管数字化改造是实验教学条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该把真实实验条件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必要基础,只有在用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能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对测量精度的提高和物理量的测量需要(如弱电流、磁感应强度、暂态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时,用信息技术才是合适的。教学中只有将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取长补短,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5结束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也意味着与实验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可以展示传统物理实验所不能展示的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测量传统测量工具所不能达到的物理量和精度、完成传统实验仪器所不能完的实验,从宏观到微观,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事实以及丰富的可探究性素材,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各校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不断完善和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我们需不断地探讨、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和适度地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教学质量和效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春雷.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之一——物理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https://www.sodocs.net/doc/1718607917.html,/jyjs/wuli/main/lm01/lm0101/llts01.htm。

[2] 冯容士.工具的变迁,课改的理念——DISLab综述. 物理教学,2004.9

[3] 陈建.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认识.教育科学研究,2002.9

[4]

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刍谈

一、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的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常规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演示。将其演示功能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可以突破实验的时空限制、条件限制,将微观的、静态的、不可见的、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宏观化、动态化、形象化、显著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物理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由于受实验条件、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存在着可见度小、效果不明显、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影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同。物理新课标将学生实验由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实验的难度加大。不少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应注意事项很多,学生往往出现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怎样克服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一直是我们物理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我校建立了校园网,为每个教室、实验室配置了“三机一幕一线”(计算机、实物投影机、52英寸高清彩电、投影屏幕、宽带网线)。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辅助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就是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现象的物理过程,从而强化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识别实验现象发生及变化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规律或找出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在以下几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化静为动。CAI课件(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用在演示实验中,能把挂图静止的画面变活,又能使假的模型变真,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看得清楚,弥补了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例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挂图、语言叙述都不能形象描述其作用,而用Flash做实验全过程的演示动画,用 + 表示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通过动画使同种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其动画过程形象逼真,使其静止的画面变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可见用CAI课件模拟一些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是相当有益的。

将微观的化为宏观的,将不可见的化为可见的。物理实验中,很多是微观的,看不见的,只能从现象上推测。运用CAI课件,可以把微观的化为宏观的,将不可见的化为可见的,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如,滑动变阻器原理。虽然做了实物演示和说明,但学生对电流在滑动变阻器上电流路径总是不太明白。用Flash课件演示电流如何从电阻线的一端流入,经电阻线环绕若干圈后,通过滑片上行到金属杆,从金属杆的一端流出这样的过程。

Flash课件形象地把有效电阻随滑片移动的变化描述为红色,当滑片移动后,电阻变大时,有效电阻的红色随之变长;电阻变小时,有效电阻的红色随之变小。既当滑片移动后,观察有效电阻的红色的长短,就能知道电阻变大或变小,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再如,磁场的认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先做演示实验证明磁场确实存在,然后再用Flash课件演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演示其周围的磁感线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的动态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认识磁场。

将实验效果显著化。有的演示实验,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效果不明显,影响结论的得出。运用Flash课件演示,再配以教师的说明,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如,奥斯特实验。教师在做奥斯特演示实验时,由于采用的磁针是演示用的,较大,转动不够灵活,再加上直导线中电流不够大,实验时只能看到磁针偏转了30度左右,没有达到偏转90度、与直导线垂直的理想状况。应给学生说明的是,通过改进实验器材,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用课件Flash动画来演播,观察理想的情况,可以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有的实验虽然效果好,但是可见度比较低,用实物投影仪,将实验的器材及操作的过程在实物投影机的展示台上进行,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清楚,增强实验的效果。例如:电流表、电流表的量程选择、表盘的正确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都可以通过投影仪直观的给学生讲解。

突破时空限制。诸如,固体、液体中分子的扩散现象。硫酸铜溶液与水混装后分子的扩散,金片和铅片中分子的扩散实验,我们只能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而没有办法观察到实验结果。因为硫酸铜分子均匀扩散到整杯水中需要几天的时间,金与铅相互渗透需要几年的时间,这在当堂是无法完成的。用动画课件,演示由于液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致使硫酸铜溶液和水的界面由清晰而逐渐模糊、进而整杯水变成淡蓝色的过程;演示由于固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致使经过若干年后,金片里面有铅分子,铅片里面有金分子。

教师在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不能用模拟实验代替实物实验。模拟实验只能起到辅助实物实验作用。有的老师认为演示实验效果差,干脆不做,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下,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动画课件是人制作出来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随心所欲”,在这样展示基础上得出物理规律和结论,学生能相信吗?这样做,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实事求是精神的塑造都是有害的。

另一方面,对于效果好的演示实验,可以不用CAI课件演示。CAI课件制作起来耗时耗力不说,课堂上既要忙着做实物实验,又要课件展示,背投电视屏幕还要做相应的切换,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也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学生探究实验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学生探究实验的整合,是根据学生实验的不同特点,难易程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在学生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或者在整个过程中都配合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的效果和效率。

实验前的演示—模拟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再设计实验,选择必要的器材,设计操作过程和方法,接着进行模拟演示。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用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方式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很快抓住了要领。这样,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供了参考和示范,避免学生无从下手和走弯路的现象出现,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例如,测量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实验,是电学实验中的两个综合性实验。要集中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进行较复杂的串、并联电路连接,是两个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在学生自行设计完实验后,我们利用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的教学光盘,让学生操纵鼠标,演示电路的连接过程、测量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实验中的演示—指导作用。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实验。将实验的设计图或电路图定格在大屏幕上,以便于学生随时观看;对实验电路连接或装置安装、操作过程不清楚的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前自己在电脑上再模拟演练一番,直至明白为止,避免了损坏器材,造成危险。

实验后的演示—总结作用。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或者模拟实验过程,然后得出结论。如前所述的测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在学生实验后,将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实验过程再进行一次模拟演示,这样做比实验后直接进行抽象概括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相对于实验的发生,学生的观察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并且实验现象往往很快消失或者不清晰,容易造成大量学生的观察困难,难以形成鲜明丰富的表象。利用计算机再模拟实验一次,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有许多益处,可以解决以前实验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必须明确它只是实验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并且,在实验教学应用课件时必须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注意使用的时机和频率,使二

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能弄巧成拙。

浅析信息技术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

信息化是21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

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在教育教

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的基础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Learn With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才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例如,在物理学科平台方面:《CSC电子备课系统》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高中物理版都是面向教师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

辅助教学软件,集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又如《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再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不仅适用于几何教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以上四个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的体现了“积件”思想。

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

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他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他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目前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笔者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

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如笔者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嘘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718607917.html,)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广东教育资源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718607917.html,)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1718607917.html,)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笔者在进行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笔者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戴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软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有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https://www.sodocs.net/doc/1718607917.html,)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

论坛,如中国名师教育网(https://www.sodocs.net/doc/1718607917.html,)我们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中国物理教育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

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

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班级:信管11302 姓名:王丽健学号:20130660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带人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建立一个优良的信息系统,有利于信息的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随着当前信息化人才的分工细化,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大专业中的不同培养方向。这既符合企业的不同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建设的思考 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6年起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为了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美国大学的本科专业设置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信息科学专业下的分支方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要求学生学习管理类知识,又需要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因而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专业培养方案更新的建设意见和思路 培养目标的细分和完善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可有以下三个方向。 l、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担当企业信息化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目前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在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使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所接受。该方向应该以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规划为培养重点。利用目前管理学院与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制

造企业金蝶所共同建立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实验室,开展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重视企业资源规划(ERP)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熟练掌握ERP的使用,了解企业运作的业务流程,并对其中的某个流程如产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相当熟悉。 2、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担当企业中或专业汀服务机构的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来自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埋下了隐患。大部分建立了自身网站的企业缺乏网络人侵防御机制,没有响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一旦遭到黑客的人侵,企业的重要信息将泄漏,并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网络(D扛RENET)也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对网络的运行进行维护和管理。作为企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应合理调配资源,控制企业中的不良访问。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少企业开始采用远程分销体系,例如温州的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采用了远程分销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总部远程调控,实时掌握各门店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等,并加以综合分析。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企业虚拟网(VrN)因而在该方向的培养中应该以计算机网络、企业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为重点。建设相应配套的先进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实验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直接以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进行网络管理的模拟,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的实践学习。 3、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既定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网络传输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正处nN4向正佰的过渡中,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新的网络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流媒体点播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并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盈利模式。而月少6H动画的风靡更证明多媒体技术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动力,并形成了产业。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把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事多媒

文献综述 超强整合

文献综述超强整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综述 *****文献综述(标题)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300) 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2、怎么做 3、做后可以取得的效果如何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1引言(前言)300 (为什么研究) 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第一步:引出课题; 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 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 2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及其意义)700 注意: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提出使用到的相关技术 3科技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1600-1800) 设计思路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注意: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200)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 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四、参考文献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起止页码.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 1.专着: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着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情景教学法文献综述PDF.pdf

1.情景教学法研究的国外发展现状 情景教学法创设之初,其代表人物英国学者霍恩比和帕尔默认为口语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讲话能力的核心,应在情景中通过口头练习来学习语言结构,强 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英国学者霍恩比在1954年的《成人牛津英语教程》中,极其详细的分析了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在他的著作《结构性词汇和句型的教学》 中,也非常细致的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他认为把实践活 动加入到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课堂进程引入了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例如《新概念英语》,正是因为使用了情景教学方法,这本教材才被 世界各国大部分的学校所采用。随着教育的发展,情景化教学模式趋于成熟和系 统化。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的 气氛中获得知识,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 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他还特地为孩 子们制作了长达300多页的《大自然的书》,书中的每一页都能通过生动鲜明的 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丘燕萍,2015)。1996年希拉里·麦克莱伦通过整 理美国《教育技术》专栏中的论文,出版了《情境学习的观点》一书,该书被视 为情景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在此后的 发展中逐渐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 通过对国外情景教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研究发现,纵然情景教学法在国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情景教 学法的内容仍需完善,可查询的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具体教学模块的研究仍较少,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不只拘泥于单纯的情景教学法的研究,也要注重情景教学 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结合,还应结合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加入更多的创新因 素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国外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研究 情景方法在20世纪_50年代受到欢迎,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情景教学方法的 主要代表人物霍恩比出版了许多英语教学杂志,后来情景方法变得普遍。 美国教育家Dowey C 1992)对情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他认为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根据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情景。Dowey C 1993)推出了情景法即暗示性教学,并 且九年后在保加利亚取得了惊人的教学成果。暗示性教学的资源是语言情景教学。其 目的是为了创造更高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力,试图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组织各种 无意识因素、无国界的沟通(柯芳美,2000:134-136) o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情景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是人们根据他们的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意义,所以建构主义学习可以在某些情景 下被视为意义建设的过程。教师们担任协调人,其职责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种现代西方学习理论的问题就是情景的实现与学习。这种理论认为所有的研究应该 基于情景和获得的知识。更多的研究表明,在具体情景下获得的知识是有用的。 20世纪80年代初,Richards, J. C. &Rodgers T. S. (1999 )出版的书The School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中,两位作者总结了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为了避免混 淆,他们采用情景语言教学(SLT)。从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情景教学方式得到越来 越多的改善和发展。 3,国外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徐振兴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的学生日益增多,高校的信息管理越来越复杂。以前 的管理模式很快就适应不了现在庞大的数据信息量。基于此,开发一个针对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变得有必要,此系统可以让所有的管理学校信息的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一.前言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现状 高校信息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绩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时间性强、易于出错且具有一定保密性的业务。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高校信息管理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加,如果全由手工完成,耗时巨大,效率却很低。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据库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一部分的高校信息信息管理更应赶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开发一套适合学校专业设置的计算机化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以尽可能的方便用户使用为宗旨,还要尽可能的实用。纵观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在数据安全性和信息更新化方面仍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各现有系统资料单独建立,共享性差;在以管理者为主体的方式中,信息取舍依赖管理者对于信息的认知与喜好,较不容易掌握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因此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在现已开发设计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中,有些系统仍需较多的人工干预及用户操作,有些系统的人机界面不是很好,有些系统则出现了各个独立的子系统能够较好地运行,而子系统之间却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数据共享性差的情况。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在界面风格上也相差甚远。这样,给软件系统的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院别: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师范) 班级:08师范(2)班 姓名:钟金芳 学号:2008084144126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提升了层次。在课堂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对于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介绍其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内涵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策略初探【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英语教育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策略初探 一、材料来源 笔者通过各种英语教学的书籍、期刊、杂志、报纸、网络,收集并仔细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探讨。比如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左达的《将素质教育融于语言教学中》、 David Nunan编著的《体验英语教学》、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李涛编著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谈》、谢红仔.《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等。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1.国外的情境教学 国外有一些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例如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获得问题解决。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环境启迪学生主动求知。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J. J Rosseau)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就记载了情境教学的事例。一次,老师为了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儿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老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首先创设情境,依据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在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创了暗示教学法,把情境教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暗示教学法也被译为“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它突出的特点是:将逻辑思维与感情倾向密切结合起来,使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交织着进

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00224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Java 的人事管理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许耀辉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042班 学号201011002240 系(部)理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董西广(讲师) 完成时间2014年3月4日

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现阶段的人事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极其容易出错,设计一种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了,人事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应用,包括人事信息管理的增、删、改、查,考勤信息管理的增、删、改、查,个人简历信息管理等基本应用,设计的人事管理涉及MySQL数据库的操作,Eclipse以及jdbc数据库的连接等相关知识。 关键词:Java/MySQL/Eclipse/人事管理 1 引言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属人才的竞争,一个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或许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管理的科学和便捷;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 本次论文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款简单、易操作的现代人事管理系统,在论文创作的过程中,我借助学校和个人收集的相关资料,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系统设计思路。 2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 2.1人事管理系统的国外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容

文献综述范文-仅供参考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如今的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在现代市场的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的价值更高。本文对品牌、品牌战略的定义分类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 一、引言 1、品牌的起源、定义 品牌(BRAND),来源于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经济时代放牧主给自己的牲口打上的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人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贸易的增长,需要一种能普遍用来辨认商品的标记,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现代品牌与早期品牌标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己不是一种单纯的品牌标记,而成为一种可以转让买卖的工业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财产一样受法律保护。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兹在其《唐舒尔兹论品牌》一书中表述道“品牌是为买卖双方所识别并能够为双方带来价值的东西。”在唐舒尔兹的营销世界里“品牌”不过是所有者赖以赚钱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一种产品、一种服务、一件东西、一个观念、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者几乎任何东西。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诺德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成果, 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一旦成为成功的品牌, 市场领导地位及高利润自然就会随之而来。”吉尼斯

公司前董事长安东尼特纳法认为:“从本质上讲,品牌是识别标志, 是区分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产品的标牌。品牌也是一种简约的标识、用容易识别和记忆的方式描述产品的重要特征,如形象、用途和价格。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2、品牌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看,品牌是一种资本。它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界定,即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流动性和赢利性等特征。同时,品牌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有着与其他类型的资本相区别的独特性: (1)非实物性。品牌不具有独立实体,只是表示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非实体资本。 (2)高价值性。品牌凝结了大量的劳动,具有很强的收益效用,因而价值都比较高。 (3)增值性。品牌产品由于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垄断性,所以可以使自己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4)重复使用性。品牌作为一种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本身不会发生有形磨损,相反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也越大。基于品牌的上述本质和特征,可以从资本的角度将品牌定义为“企业使用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能为其产权所有者或合法使用者提供权益或优势,并能带来经营收益的非货币性资产,其价值是依据已经耗费的资金和未来创造的收益估算的”。 二、国内外品牌战略学派理论 (一)品牌整合战略学派

文献综述范例(教学法)

文献综述(含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1. 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 开题报告必须按学校或者学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打印,具体内容用Times New Roman或宋体五号字打印。 3. 日期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1年1月18日”或“2011-01-18”。 4.“指导教师意见”是指辅导教师对文献综述的评价(如所收集的资料与论文内容有无关联性和对应性;资料是否新颖和代表前沿性;学生对资料的消化、归纳、评价、驾驭和运用能力等)以及根据学生掌握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工作量和研究方法预测论文能否完成的意见。 5. 开题报告的长度视个人情况而定,但文献综述要求在1000单词以上。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ituation setting and adaption of modern means in English teaching More and mor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nhance languag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an ever before since China joined the WTO. Language is the means for exchanging ideas between peoples. To improve spoken Englis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d the new methods to teach are urgent tasks right now.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bout teach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spoken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movies and suggests a practical way that actually widens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1. Viewing the Western Movies

OA办公系统自动化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基于JAVA智能化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手段的系统。本文阐述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与现状,它在人机交互和信息处理方面不断改善,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就开发技术来就讲,从早期的CGI等到现在的Java。目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仍然有很多不足的问题,有待我们从软件角度去完善它。就我自己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想来说,应该将设计的着眼点放在用户对象上,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引入到系统设计中去。最后,提出了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建设的个人设想。 1.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变迁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办公自动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国的提出,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发展历史。由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最早的办公自动化指的是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接着,办公自动化指的是用电脑进行文书存贮、排版、及输出工作,用电脑进行人事、财务等管理;现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观点认为:办公自动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分类、传递及处理、协调过程。传统的办公自动化多是指字处理系统、轻印刷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传递,难以对非文本的如:声频、视频、图形、OLE对象、扫描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超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超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没有对办公过程中的工作流提供良好的支持,难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工作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更好地跟踪事务的处理过程。因此,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更着重于提供办公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传递、监控功能,提供协同工作的环境。 OA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日常的办公效率问题。因此我们日常工作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归入OA处理的范畴,如文字处理、文件誊写、传真、申请审批、办公用品、公文管理、会议管理、资料管理、档案管理、客户管理、订货销售、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器材需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财务计算、劳资、人事管理等等,那么这些都是办公软件的处理范围。但是我们发现OA承载过多,那到底办公自动化应该包含那些内容:广义讲,对于提高我们日常工作效率的软硬件系统,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以及办公软件都是可以成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狭义上讲,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处理公司内部的事务性处理,辅助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手段的系统。 2.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办公。所谓数字化办公即几乎所有的办公业务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特别是互连网技术的发展,安全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理论的发展,实现数字化办公是可能的。从管理体制和工作习惯的角度来看,全面的数字化办公还有一段距离,首先数字化办公必然冲击现有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参考文献读后感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参考文献读后感 班级:08信管1班 姓名:王飞鹏 学号:0865138114 成绩:

《基于SQL Server的商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开发》读后感 现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管理关系到一个公司的成本问题,同时也是企业盈利的一大保证。读完《基于SQL Server的商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开发》,我认为作者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大量商品的采购、销售、存储等管理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小企业对商品的进销存管理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的管理方法,而手工记账对商品的库存、销售、剩余库存不能及时、准时进行统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在现有的管理环境下,部分企业商品进销存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采购单、销售单采用人工填写,既浪费时间有容易出错,而且不能对商品的采购、销售、库存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 2.库存采用人工记账方式,清点库存无从下手,无法随时掌握最正确的存货情况; 3.不能及时提供一个最准确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就以解决目前小企业商品进销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利用PowerBuilder9.0和SQL Server2000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商品的进销存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以满足小企业的商品信息管理。文章首先提到了信息管理系统,我在这就不多做介绍了。接下来文章介绍了SQL Server2000开发数据库的方法和好处,我想作为一名一直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的大四学生,我也不多做介绍。 本文主要是为大家介绍了怎么使用SQL Server2000来建立数据库以及使用这门语言建立数据库的好处。之所以要写这样一篇读后感,主要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面,我也做了不少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使用了许多次的SQL Server2000来建立数据库,只是觉得这样建立的数据库比较好,比较实用,但始终没有明白为什么要使用SQL Server2000来建立数据库,为什么使用这门语言来建立数据库使用方便,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等等?这篇文章从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构建、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实现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实例的讲解,对我们以后的数据库开发起到了一个讲解的作用。对我们以后在数据库的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地方都考虑到了,这完全是一篇很不错的利用SQL Server2000来建立数据库的参考文章,虽然我们有一些这样的经验,但是我还是想把阅读的感想拿来说说。 利用这门语言开发设计的商品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预期的各项功能,能有效地解决小企业中存在的无法对商品的采购、销售、库存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等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节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如何做文献综述-整合

如何做文献综述 目录 Ⅰ至阅读文献 (1) 1 选题过程 (1) 2 阅读文献时要思考以下问题: (1) 3 如何阅读文献? (1) 4 资料积累 (1) Ⅱ文献综述 (1)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1) 2 文献综述是写给谁看的? (2) 3 文献综述的目的 (2) 4 文献综述的内容 (2) 5 文献综述的特征 (2) 6 文献综述的格式 (2) Ⅲ如何做文献综述? (3) 1 综述的内容要求 (3) 2 格式要求 (3) 3 写法 (4) 4 如何撰写综述性论文 (4) 5 文献综述的技巧 (5) Ⅳ文摘编写注意事项 (6) 4.1 文献综述的评价 (7) 4.2 文献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基本要求 (7) 4.3 常见的文献类型要求如下: (8) Ⅴ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9)

Ⅰ至阅读文献 1 选题过程 提出问题: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选择问题: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陈述问题: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收缩话题) 通过“文献阅读”及“文献综述”作判断和决断。 2 阅读文献时要思考以下问题: 1.该文献提出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具体分解为几个研究目标? 2.研究总体方案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数据来源是否可靠? 3.主要的研究结果有哪些?根据图表结果你能看出什么规律或者解读出什么学术意义? 4.作者给出了什么结论?这些结论是否响应了前言中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证明或者证伪了文章中提出的科学假设吗?结论部分有讨论吗?这些讨论是否客观给出了结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适用范围? 5.对你的主要启发是什么?文章中存在的什么漏洞或者不足?与此高度相关的文献有哪些? 3 如何阅读文献?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2.集中时间阅读文献 3.做好记录和标记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4 资料积累 1.囤积书; 2.不动笔不读书; 3.条理清楚的整理归档; 4.重视目录线索(检索工具),处处留心皆学问; 5.夯实人文知识基础,积累“普通常识”。 Ⅱ文献综述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文献再加工而成的第三次文献,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做出综合性的介绍,并加入自己

英语口语教学法文献综述

A Study on Teaching Methods of English Speak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探究” Literature Review Ⅰ. Introduction Spoken language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output capabilities. Stimulated by the external sound or other information, speakers produce an initial motivation and intention, form deep syntactic structure through internal language stage, and then expand into an external speech based on a surface structure. (Zhu Chun, 1993) Linguist French once said that speaking is a basis of other abilities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N.chomsky believed that no one would be born to speak, and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only by much practice. The Father of Application linguistic in British thought that, to learn English, you need to open your mouth , to read, to say. Linguist Thomas (D. HYMES) said, language refers not only ability of whether one can make grammatical sentence, but also the ability of whether one can apply it properly. He said speech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nguage and a significant way in communica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urrent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crease frequently. It has became a necessity of the society to learn English and use English in common communication. English is a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ool. Enhancing the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and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overall level of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It is not only a real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on the books in daily life, but also a respond to face work, business, and other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future. English speak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and integral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Junior middle school is a key stage of English study for all Chinese students.It is a period which transition from simple word recognition in primary school to proficiently express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peaking learning of this stage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ep English study in future, also help in all aspects of English learning capabilities. However,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English teaching in ou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ill exis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ly, influenced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most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achieve the outline of the standard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econdly, insufficient emphasis is put on the teaching of pronunciation. Thirdly, the common level of teachers is not advanced. Fourthly, because of the over class size, fewer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is given the students. Fifthly, lack the necessary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se problems encourage us to mak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so a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speaking level. The following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on main teaching methods of English speaking in and abroad. Ⅱ. Research status in and abroad Speaking is one of main language output skills. American linguist Krashen put forwar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 the 1970s, which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both linguistics fiel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