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一、神经阻滞术是的直接去末梢的神经干、神经丛、脑肾神经根、交感神

经等神经组织或附近注入药物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达到消炎、止痛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人体各部分各种疼痛症状。

二、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程序:

1、术前心理准备:对患者说明治疗方法、目的、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

术中可能出现的感受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2、术前定位:让患者置于适宜体位,质拟阻滞部位容易观察和操作,

确定穿刺点后,去皮肤上要标记。并对附近的骨骼、神经、血管予

以标记。

3、严格消毒。洗净皮肤、广泛充分消毒术,戴无菌手套。

4、以正确的持针方法先用局麻药穿刺点作皮穿并浸润皮下。四吸无血

继续进针。以达预定部位后,应再次四吸无血注入剩余药物,需改

变穿刺方向必将针尖拨回皮下,再行上述步骤。

5、注射完毕按压穿刺点,观察病人,防范不良反应与合并症的出现。

并矛以TOP射,助进药物的吸收。

三、注意事项:

1、医生操作过程中应高度集中精神,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知识水平

进行手术。做好抢救准备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意外事故与并发

症。

2、操作过程中应取得患者的合作,摆放理想的体位与适宜的心理准

备。

3、反复确认穿刺点。

4、严格无菌操作,完全彻底消毒术前与术后无菌棉球覆压穿刺点,压

迫时间充足。

5、下列情况不宜施术:

(1)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进行抗疑治疗中。

(4)对局麻药过敏者。

(5)低血压、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孕娠初期患者。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 一、肋间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1)用于胸外伤后疼痛,包括肋骨骨折、胸壁挫伤、梿枷胸等。 (2)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后镇痛。 (3)用于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及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如胸椎结核、胸椎转移瘤、退行性胸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胸膜炎等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所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可注入神经破坏剂。 【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肺疾患应慎用或不用肋间神经阻滞。 (2)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 1术 (1)体位: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腹部垫枕,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可采用健侧卧位或卧位,屈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利于操作。 (2)体表定位:确定阻滞范围后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 (3)常规皮肤消毒。 (4)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先做一皮丘,随后用35cm长的,6~7号的短针头连一个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02~03cm,当有阻力消失时,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部麻醉药液3~5ml或0 25%~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2 (1)体位:参照“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术”。 (2)体表定位:决定阻滞范围后,在预定阻滞部位的肋骨下缘做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先在标记部位做皮丘,然后更换短斜面4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针时针尖斜面与肋骨平行,触及肋骨下缘骨面后针尖稍下滑,继续进针02~03cm,有阻力消失感时,针尖即进入肋间内外肌之间。 (5)回抽无血液和气体,即注入025%~0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每周2次。 (6)自第9肋起,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沟内,而位于下一肋骨上缘内侧。因此,在做第9、第10肋间神经阻滞时,应在下一肋骨上缘垂直进针,至其深层注入药液。 【注意事项】 (1)穿刺时一定确定骨性标志,禁忌盲目进针。 (2)操作时应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以防刺破胸膜发生气胸。 (3)局麻药不应超过规定剂量。 (4)注药前应反复回吸,以防发生中毒反应。 二、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同“肋间神经阻滞术”。 【禁忌证】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内部资料) 1、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重点关注饱胃、困难气道、局麻、神经阻滞、全麻的选择,择期手术应该在术前一天进行评估。 饱胃患者重点评估其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困难气道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气道开放设备;不能因为饱胃和困难气道就使用局麻,而放弃有相对优势的神经阻滞;全麻和神经阻滞的合理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搭配。为了评估神经阻滞能否满足手术区域的镇痛和肌松要求,手术医师必须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手术切口部位和切口长度,麻醉医师也应该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麻醉穿刺点的位置。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应该选择除外神经阻滞的其它麻醉方式: ①对于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皮疹、红肿、感染、溃烂等异常情况的; ②对于患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相关疾病,存在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外伤引起的运动及感觉神经断裂急诊修复等; ③对于术中或术后早期需要观察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患者;如:神经探查、修复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2、知情同意书 内容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风险、麻醉方式的优点和一般副作用的详细描述,有可能需要辅助使用镇痛或镇静药,有可能神经阻滞失败而不能进行手术。 3、术前用药 消除患者焦虑,保持情绪稳定而合作,预防局麻药中毒。常用咪达唑仑1-2mg入室后静脉注射。 4、麻醉前准备 ①给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②手术安全核查表逐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穿刺点部位与标示); ③抢救药:阿托品0.1mg/mL、麻黄碱6mg/mL、肾上腺素0.1mg/mL、司可林10mg/mL; ④物品准备:20mL、10mL注射器、穿刺针(22G-25mm等)、消毒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包装一次性治疗巾、纱布;紧急气道开放设备(开口器、牙垫、吸引器、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喉罩等)建议常规准备。 ⑤局麻药配伍:1%利多卡因溶液、0.298%罗哌卡因溶液、0.25%布比卡因溶液。配置局麻药时需要注意,玻璃瓶的安瓿先划砂轮再消毒再掰开,推荐使用溶液过滤器抽吸药液,以过滤掉其中的玻璃残渣;西林瓶消毒后再配药。 5、麻醉实施 ①患者体位摆放以患者舒适和麻醉医师操作方便为准; ②无菌纱布+清洁剂清洁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③麻醉穿刺点周围的体表标识:可在患者皮肤上用记号笔标注; ④麻醉穿刺前的消毒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消毒铺巾,消毒范围要足够宽。聚维酮碘消3遍(中间间隔1-2min),穿刺时不要擦掉穿刺部位皮肤表面的聚维酮碘(推荐);碘酒消毒一遍,待干后酒精脱碘2遍。 ⑤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可小心选择“盲穿”;经验不足者可复合使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穿刺(推荐)。 ⑥穿刺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主诉和意识情况,有强烈难忍的疼痛或异感主诉,有迅速出现的寒战、瞻望、昏迷、呼之不应等表现均应立即退针停止穿刺给药,迅速救治处理,同时呼叫其他医师求助。(待更新) 2013年6月14日创建者:苏莽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定义: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阻滞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被一些医护人员及患者误称为封闭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 1、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阻断了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由于传导痛觉的C类神经纤维的髓鞘比较薄,局麻药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注射常用的局麻药后,产生的镇痛是明显超过药物本身的作用时间,说明用局麻药物治疗疼痛,阻断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唯一的作用机制。 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 4、抗炎症作用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症

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1、镇痛效果确实可靠 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 4、副作用小 5、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说,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疗法不仅限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但在选择适应症是,也要注意秉承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的患者一概使用。对于某些疼痛性疾病,即使神经阻滞疗法已取得疗效,也应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其他疗法,以增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神经阻滞疗法的禁忌症 ⑴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⑵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深层组织内有感染病灶者。 ⑶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⑷对局麻药过敏者。

常用麻醉方法操作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适应症:(1)上肢手术麻醉;(2)关节复位;(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禁忌症:(1)凝血障碍;(2)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4)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使用人员: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1)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6)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7)回抽无血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 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8)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局麻药中毒。 颈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般认为,颈丛有颈浅和颈深自分。颈浅为皮支或感觉支,行走于颈深筋膜,约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至浅面;主要分支有:枕小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颈深丛实际上为椎旁颈神经,其鞘与臂丛鞘相连。 1.病人体位及穿刺点 取枕平卧,头梢偏向对侧,暴露胸锁乳突肌,其后缘中点即穿刺进针点。 2.阻滞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拟探摸穿刺点的手指亦可消毒。由进针点垂直颈侧皮肤刺入,针尖透过胸锁乳 头肌肌膜时,有针尖刺破纸张样落空感,停止进针。在此处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维持穿刺针 深度不变再沿枕后,颈前,锁骨上等方向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后退针,局部按摩片刻,此即颈 浅丛阻滞。 颈深丛阻滞体位同浅丛组滞,方法有三针和一针法。 (1)三针法:颈2、3、4椎横突处为穿刺点;C4正处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C2位于乳突尖后下1—1、5毫升处,C3则处于C2、C4连线中点。在C2、C3、C4横突处依次注射局麻药2毫升、3毫升、4毫升,局部稍加按摩即可。亦可在阻滞C4后稍微退针,改变针的方向,使其指向并抵达C3行阻滞,称为两针法。 (2)一针法:根据椎旁颈神经鞘的解剖,在C4横空部位注射局麻药8—10毫升,注药同时,一手指压迫远端,以封闭颈丛鞘防止药液向C5方向流动,达到充分阻滞的效果。 3. 选用局麻药:1)1%—1、3%利多卡因。 2)0.2%—0.375%布比卡因。 3)0.2%—0.375%罗哌卡因。 4.注意事项:不可同时进行双侧颈深丛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神经,导致呼吸困难;确须双侧阻滞时,注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呼吸。为避免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和局麻药中毒,进针不宜过深,而且注药前一定要回抽注射器;椎动脉穿过颈椎横突孔,穿刺针有可能刺入动脉或将局麻药注入动脉内;局麻药浓度和剂量不宜过大。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发生与否,均须给氧,以策安全。

神经阻滞疗法 教案

《疼痛治疗学》讲稿 授课对象:2004级麻醉系本科 授课老师:陈金生 授课内容: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授课教材:《疼痛诊疗学》谭冠先,主编,疼痛诊疗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授课时间:2007年3月30 日1~3节 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第一节概述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概念 神经阻滞疗法(nerve block therapy)---利用麻醉学中神经阻滞方法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疾病。其包括:脑神经及其分支阻滞,神经节阻滞,神经丛、神经干及其分支阻滞、硬膜外腔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末梢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疗法与施外科手术时神经阻滞麻醉的区别: 目的方法不同:神经阻滞麻醉主要是在一定浓度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内消除病人疼痛,以实施外科手术;神经阻滞疗法通常是采用较低浓度、较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必要时还加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经多次阻滞使镇痛作用超过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并获得镇痛以外的其他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效果确切、见效快、相对安全、无胃肠道副作用。疼痛治疗主要方法。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作用机制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滞感觉、交感神经,直接阻断躯体疼痛和内脏血管性疼痛的神 经传导通路,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神经阻滞不仅在作用时间内阻断了疼痛刺激,解除障碍部位的肌 肉痉挛和血管收缩,取得及时止痛的效果,而且通过改善机体内稳态,因而能有效地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而得到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 3、改善血液循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使其支配区的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水肿减轻,缓 解内脏和血管性疼痛,缓解交感神经紧张状态。 4、抗炎作用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区域血流量增加---内因性抗生素增加---发挥抗炎作用。 (内因性抗生素由白细胞内的微小蛋白,它在循环不好时不能发挥作用)。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范围广泛,包括急性痛、慢性非癌性痛、癌痛、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眩晕等),镇痛效果迅速、确切,若与药物和其他方法综合治疗效果更好。具体适应证见p45 表。 (二)禁忌证 1、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全身重症感染患者。 2、有出血倾向患者。 3、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作皮内或点眼过敏试验。 第二节脑神经阻滞疗法 一、三叉神经分支阻滞(trigeminal nerve block)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适应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禁忌双侧同时阻滞。 【操作准备】 同颈神经丛阻滞麻醉;局麻药用量为20~35ml;有条件时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刺激针进行定位。 【操作规程】 1、肌间沟阻滞法 (1)体位:病人去枕仰卧,必要时肩下可垫薄枕,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操作者站在阻滞侧的头端。 (2)穿刺点定位:先让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即前、中斜角肌间隙即肌间沟;以下3点

可作为穿刺点参考:肌间沟平环状软骨下缘或相当于第六颈椎水平;沿此沟向下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取搏动点上1cm 处作为穿刺点(在成人距锁骨中点上约2.5~3cm);头偏向对侧后仰位时肌间沟与颈外静脉走向基本一致,可于静脉前缘进针。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脚端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可反复试探2~3次,以找到异感为好。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进针方向及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作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局部麻醉药。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迫使药液向下扩散,则使尺神经阻滞较完善。 2、锁骨上阻滞法: (1)体位:病人去枕仰卧,肩下垫薄枕,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操作者站在阻滞侧的头端。 (2)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为穿刺点。

(3)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用22G穿刺针经穿刺点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向后、向下推进针1~2cm后可刺中第1肋骨表面,在肋骨表面上寻找异感或用神经刺激定位器方法寻找臂丛神经当出现异感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液,无气体,注入局部麻醉药。不必勉强寻找异感,禁止刺入过深,造成气胸。 3、腋路阻滞法: (1)体位: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前臂外旋,屈肘上举,手背贴床,呈行军礼状。麻醉者站在阻滞侧,面向腋窝。 (2)穿刺点定位:先在腋窝处触及腋动脉搏动,再沿动脉走向,向上触及胸大肌下缘腋动脉搏动消失处,大约乃3cm长的搏动线,由此可定出腋鞘的走向。取最强的动脉搏动点为穿刺点。 (3)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一手食指按在腋动脉上作为指示,另一只手持刺针斜向腋窝方向刺入,穿刺针与皮面呈20°夹角,针身与搏动线方向应互相一致,缓慢推进,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整版本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2、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 ④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⑧常用局麻药: 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注:两种药物混合应该用原有药物的最大浓度,因为混合原两种药物被相互稀释,否则不应用“+”号)。 以上药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3、主要意外与并发症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同颈丛阻滞。 ③气胸: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 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 ④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间隙的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的观察和监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 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 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 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一般而言,穿刺 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注 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 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 期。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同 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周围,阻滞七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下面介绍颈神经丛阻滞和臂神经丛阻滞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颈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操作时,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颈浅丛阻滞需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同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颈深丛阻滞则采用改良方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达颈3或颈4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 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颈交感神经阻滞合并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臂神经丛阻滞有两种方法:肌间沟组织法和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组织法适用于肩膀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操作时,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 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 5ug/ml)。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 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局部血肿等。锁骨上阻滞法适用于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操作时,病人仰卧,双臂靠身体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缓慢推进。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ug/ml)。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气胸、血胸、局部血肿等。腋路阻滞法适用于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操作时,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前臂 屈曲9°,充分暴露腋窝。在腋窝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将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针穿破筋膜有落空感,针体可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并可出现上肢异感,说明针已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并麻醉前谈话和签字。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 回路备用、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2、药品:局麻药(略)静脉麻醉药(略)急救药品(略)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 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 A.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 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B.药品查对:名称、剂量等

C.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麻醉医生的手部消毒。 四麻醉操作 (一)臂丛神经阻滞 1、锁骨上径路 ①病人体位:仰卧,患肢自然平放在躯干旁,头稍向后仰 并转向对侧(呈45) ②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cm。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 针头的注射器,经穿刺点向后、内、下缓慢进针,寻找 易感;出现异感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回抽注射器 无血或气体,则注射局麻药。倘若多次寻找,不见异感, 可找第一肋骨;碰到第一肋骨表面,同样回抽注射器, 无异常发现,即注局麻药。退出针头,轻轻按压注射区。 ④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刺破肺尖;慎用双侧阻滞。 2、肌间沟径路 ①病人体位:头转向对侧,肩贴床面,其他同上。 ②穿刺点定位:显露胸锁乳突肌,其后依次为前斜角肌和中斜 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上窄下宽的间隙,即斜角肌间隙 (肌间沟)。该间隙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是为穿刺点。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针 头的注射器,垂直皮肤进针,针尖指向对侧足尖推进,刺破 椎前筋膜时有突破感,再稍推进则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或脑

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一)颈丛阻滞麻醉术 颈丛(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处,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颈丛的分支有浅支和深支,主要的浅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和膈神经。支配颈肌的神经多为颈丛的神经分支。 【目的】 用以完成手术或进行疼痛治疗。 【适应证】 适宜于颈部浅表手术。 1.颈部肿瘤。 2.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 3.颈部淋巴结疾病。 4.甲状舌骨囊肿。 5.先天性畸形。 6.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 7.颈部血管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8.颈部外伤手术。

9.气管切开术。 【禁忌证】 1.原发性甲亢,特别是病情控制不佳者。 2.颈部巨大肿块且有气管压迫、气管移位、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者。 3.颈椎病伴呼吸功能不全者。 4.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者。 5.穿刺部位感染者。 6.精神极度紧张不合作者。 7.小儿自控能力差及年龄过大者(>75岁)也不宜选用。 【准备工作】 1.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术前评估,以了解器官与系统的功能状态。 2.了解病变与气管的位置关系,重点了解是否有气管压迫、对呼吸有无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3.了解病变与颈部血管的关系,评估术中出血的风险。 4.与患者沟通,交代此种麻醉方法的特点以及需要其配合之处。 5.常规进行麻醉前知情同意书签字,详细交代颈丛麻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6.术前常规禁食禁水。 7.麻醉前用药通常包括地西泮镇静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等,阿托品等抗胆碱药物视情况使用。 8.做好术中改行全身麻醉的药品、物品和麻醉设备的准备。 9.呼吸抑制是颈丛神经阻滞较常发生的并发症,麻醉前应备好辅助通气和人工通气的物品,常规准备麻醉机、加压通气面罩、喉罩、气管插管用具等抢救用品。 【操作方法】 常规连接麻醉监护,包括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开放外周静脉。 1.确定穿刺点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麻醉医师站在患侧或头前。嘱患者作抬头运动,显露胸锁乳突肌,确定其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向外旁开1cm为C4 穿刺点和颈浅丛进针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尖下方1.5cm定为C2 穿刺点;C2与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每点注药3~4ml。分别于上述定点处做好标记,用手按压时,患者会有酸胀感。 2.颈浅丛阻滞

疼痛科腰椎操作记录

操作名称: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侧S1椎旁神经阻滞术+椎旁神经单次阻滞痛点镇痛术 操作时间:2022年09月19日17:00-17:25 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C T定位右侧S1穿刺点并作标记,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以7号腰穿针行穿刺点穿刺,C T引导下达到右侧S1神经根处,回抽无血液,推入浓度为35u g/m l的臭氧5m l,观察5分钟患者无特殊不适后,推入消炎镇痛液(2%利多卡因5m l+1%罗哌卡因4m l+维生素B12 0.5m g+倍他米松1m l)3m l,拔除穿刺针,予穿刺点敷贴固定。 操作中情况:操作顺利,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头晕,恶心、呕吐,口舌麻木等症,继续卧床休息观察1小时后安返病房。 术后注意事项:嘱患者回病房后继续卧床休息2小时,如有心慌、气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应尽快通知操作医师,1天内禁止洗澡,防止穿刺点感染,注意观察双下肢感觉及肌力情况。 操作医师:李树颜 D S A引导局麻+腰2神经根阻滞麻醉下经皮穿刺行腰2椎体成形术(P V P)记录。 手术时间:2022年9月23日10:40-11:30 术中诊断:1、重度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L2);2、腰椎间盘突出;3、右侧第6、7肋及左侧第8肋陈旧性骨折;4、胆囊息肉;5、双肾结石。 手术方式:D S A引导局麻+腰2神经根阻滞麻醉下经皮穿刺行腰2椎体成形术(P V P) 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经过:患者取俯卧位,在D S A引导下,正侧位确定腰2椎体,并作标记。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满意后,棘突左侧旁4.5c m处开一0.5c m切口,用穿刺针在D S A引导下,通过腰2椎弓根进入腰2椎体;调骨水泥至适宜粘度,并装入骨水泥工作推管,在D S A引导下,将预先装满骨水泥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或物理刺激来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和疼痛治疗。物理性神经阻滞则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镇痛作用。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从而阻断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此外,神经阻滞疗法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抗炎症等,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包括镇痛效果可靠、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副作用小、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等。 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用于治疗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和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但在选择

适应症时,也要注意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患者一概使用。禁忌症包括精神失常者、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对局麻药过敏者、低容量血症者等。对原因不明的疼痛,务必在明确病因诊断后,再使用神经阻滞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神经阻滞术前患者的准备: 在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前,需要进行心理准备。医生应向病人详细说明治疗方法、目的、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穿刺及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受,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创伤较大、操作复杂的神经阻滞术,需要预先给予镇静药物。少数情况下还要给予抗胆碱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病人口服安定0.1~0.2mg/Kg,除了能镇静和提高肌颤搐阀值外,对局麻 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也有轻度对抗和发挥保护作用。对既往有局麻药异常反应史者,应做药物过敏试验。长期服用加热镇痛药者,应查出凝血时间。对老年人行椎管内阻滞前应拍摄脊椎X光片,以除外可能存在的异常结构,帮助选择穿刺 部位。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前,有条件的应作CT检查,以测量 从穿刺点到腹主动脉后壁的距离。血常规检验,ECG都应作 为老、弱、危重及行特殊阻滞术者的术前常规检查,以策安全。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1】 适应症 (1)上颈段阻滞用于治疗颈源性头痛。 (2)中、下段阻滞用于治疗颈肩痛和上肢根性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应用神经损毁药物治疗顽固性神经痛、椎骨转移癌性痛。 (4)用于臂丛神经分布区手术麻醉、腋部肿物切除、改良式乳房肿物根治术和上胸部手术辅助麻醉及术后镇痛。 禁忌症 (1)禁忌双侧同时阻滞。 (2)颈部畸形、结核、炎症。 (3)颈部巨大肿物。(4)气管受压移位。 操作步骤演示 1.颈后入路法 (1)体位:取俯卧位、胸下垫一薄枕,颈部前屈。 (2)体表定位:确定要阻滞颈神经之相应颈椎棘突,在其旁开3cm (距中线旁3cm)为穿刺点,画好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穿刺点局麻皮丘。 (4)采用长10cm、7号腰穿针。 (5)双手持针从皮丘处垂直刺入皮肤,然后取稍斜向中线方向进针,直至触及骨样物,即为颈椎椎板后侧,将事先套在针体上的深度标记物移至距皮肤1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针尖稍向外进针,沿第一次触及椎板外缘,继续缓慢进针,直至标记物触及皮肤。拔出针芯,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入空气会有阻力消失,表明针尖进入颈椎椎旁间隙。 (6)针尖一旦刺入椎旁间隙,注入空气立即出现阻力消失感,此间隙在颈部互相连通,可使药液扩散至相邻的神经节段。

(7)药物及用量:治疗用药配方为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 B 500~1000μg,地塞米松5~10mg或曲安奈德40mg加水至15ml。每节段注 12 3~4ml或一个节段注射8~10ml,隔5d1次。 2.颈侧入路法 (1)体位:仰卧位、头转向健侧,肩下垫一薄枕以突出颈椎。 (2)体表定位:先确定颈 之横突,遇肥胖或不易触及横突患者 3~7 横突之间画一线,在此线后0.5cm再画一条平行直线,由时,可在乳突和颈 6 横突不易触及,常位于第二条线的乳突尖下方1.5cm左右,以每个横突于颈 2 依此向尾侧移动约1.5cm左右即为各椎旁阻滞进针点,画好标记,遇身材高大或颈部过长患者相邻横突间距可相应增大。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标记处做局麻皮丘。 (4)采用长5cm、7号穿刺针。 (5)穿刺时先摸清穿刺部位横突后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后取稍斜向尾侧进针,一般进针2.5~3cm即可触及横突后结节或引出异感,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射局麻药3~5ml。 (6)应特别注意穿刺针不要过深,防止刺入椎动脉。 注意事项 (1)一定要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方可注药。如误将药物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出现全脊麻。如将药物误注入椎动脉,可使药物迅速到达脑干引起意识丧失。(2)颈部椎旁阻滞后入路法较侧入路法安全,只要保持穿刺针沿椎板外缘垂直穿刺不会损伤椎动脉。侧入路进针不宜过深(进针深度不能超过横突),应警惕误入椎动脉及阻滞膈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