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

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

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

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

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

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

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篇二: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

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

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

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

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

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板书设计: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篇三:三年级图形与测量教学设计】

篇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测量)预设教学设计朱滢

《总复习(五)》预设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图形与测量的内容的复习主要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单位换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对学生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所学知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整理复习。

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和周长是学生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面积时,学生经常会将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混淆,但是经过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和区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仍有个别学生需要加强练习。

学习目标:

1、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和面积单位。

2、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一、旧知回顾

思考(一):想一想,我们一共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这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适合测量什么样的物体?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对子讨论,最后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讨论的不同形式,来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区别,以及如何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简要实录】

思考(二):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什么单位可以作为周长单位,什么单位可以作为面积单位?

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然后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具体的图形,让学生经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不同,对周长和面积进行巩固认识。

【简要实录】

思考(三):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感知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探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简要实录】

二、巩固练习

要求:完成印发练习题,然后对子之间讨论,最后自由上台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题型的再次感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简要实录】

篇二:【教学设计】图形的周长教案-3710020122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在对简单图形周长测量的探索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能够进行创新。

3、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周长的意义,会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周长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新授

(1)由保护花坛引出安护栏,再由求护栏长度引出周长。

ppt显示教学情境图。

师:看!这个花坛设计的漂亮吗?如果你有双数学的眼睛,是能看

出他的形状来的。生回答看到的花坛是什么形状的。

师:花坛美化了咱的城市,为了让咱的城市更美丽,我们要怎样保

护我们的花坛呢?生:回答。

师:那咱可以设置一个......

生:......

师:想想咱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可以安装......

师:安装护栏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这个护栏得有多长?这个问题非常好。

师:这是咱的圆形花坛,护栏要安在哪里我们就知道护栏有多长呢?谁来试一试?上来指一指。

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沿着什么呀......沿着边围了一圈......生:......

师:这是他的安法,你来说说你的安法吧?

生:从这儿出发沿着边走,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他从这里安可以吗?

生:......

师:也就是我们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就知道要用多长的护栏了,是这样吗?师:这一周的长度其实是有个名字的......

生:回答

师板书: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图形的一周,加深对图形周长意义的理解。

师:谁起来试着指一下长方形的一周?

生上台指。

师:你刚才找出来这一周的长度就叫......

师:同桌两个人试着说一说黑板上剩下两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说完,挑生上台边指边说。

(要求生能够指准确并完整准确地描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3)画一画图形的一周。

师:拿出你的任务单1,用彩笔画一画图形的一周,看看哪些同学画的又快有准。评价画完的同学,坐的很直。

上台展示,孩子边指边说。

生:交流,反复说。

(4)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我们身边能不能找到周长,你找到了哪些图形的周长?大胆起来说一说。

(5)小组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那你们能不能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拿出

任务单2,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生展台交流。

师:那这样有曲边的图形该如何测量它们的周长呢?小组合作测量一下。

生展台交流。

跟踪练习:

师:那这棵大树有多粗?你可以有什么方法测量一下呢?

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

师:来看看这个图形......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因为他的边没有连起来。

生:不是一圈了;回不到起点了;不是一周了。

师:像这样断开的图形咱把他叫做不封闭图形。所以咱说什么图形一周的长度才叫周长?生;封闭图形。

师:判断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不仅能判断还能说出判断的理由。

(2)装饰5个这样的灯罩,两米的金线够不够?

(3)红蚂蚁和绿蚂蚁谁走的路程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篇三:三年级《图形周长》教案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高新实验学校巩明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6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

形的周长。过程与方法:在对长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

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

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所以只有通过观察、

操作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直尺、圆形、长方形卡片,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刚刚过去国庆多少周年啊?

生:60年

师:老师在国庆节去了北京拍了许多天安门前许多漂亮花坛的照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花坛图片)

师:在这些花坛中发现一个问题,在花坛的附近总有些花被调皮的

小孩子摘走了,谁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个护花的牌子;生2:按上护栏

师:天安门的工作人员也采用了按护栏这个方法,那么护栏按在花

坛的哪里?(出示花坛图

形,生在花坛图形上指一指边线)

师:我们把按护栏的这条线叫做花坛的边线。

找一找,摸一摸这些图形的边线(长方形、正方形、叶子、桌子的

边线)小组内交流摸摸边线。

画一画下边图形的边线(理解边线的意义为周长做准备)

二、合作探究,理解周长

师:找到安护栏的位置,现在设计师的问题是需要用多长的护栏呢?生:测测花坛的周长。生:测测花坛边线的长。

师:其实花坛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

长度。(板书)师:如何侧量花坛的周长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生:用软尺量一量生:用步子量一量

生:用绳子量一量然后用尺子量一量身绳子的长度。

(方法多样化,只要合理就可以用)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测量的方法,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花

坛的模型和各种工具,用你喜欢的方法合作分工进行测量并计算周长。(课件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1、选择喜欢的方法,对图形的周长进行测量并记录。

2、合理分工,互帮互助。

3、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上台展示并介绍你们组采用的方法和测量结果。)

小组合作测量数据并计算周长。分别找两个拿不同图形的小组上台

汇报结果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解决生活问题

课件:给教室黑板装饰花边

3、小裁缝剪布料(课件)

比较图①与图②的周长,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路边花坛、粗壮大树周长的策略方法:步测、几人合抱等方法。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所以只有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我们选择了保护花坛,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在课的进行当中,无

不渗透着对学生爱的教育:很多学生的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黑板;请同学们动动脑筋,仔细想一想,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好;??这些带

着激励的话语,鼓励着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

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了把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上课期间,让学生摸摸物体的边线,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和亲切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时间控制不是很好,没有讲完后面的练;个别学生的评价有些单调;对发言出现错误的学生没有给予保护其自尊心等,还需要自己在今后的课

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数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2)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千米的认识(1)(1课时) (5)千米的认识(2)(1课时) (6)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7)列表法解决问题(1课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课题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 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 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 度。 2.动手操作比划。 3.交流测量结果。 4.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填一填。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9米=()厘米 400厘米=()米 5米=()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 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尺子、三角板等) 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 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教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请你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并强调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测得准确一点。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 教材介绍: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而在课堂上对字词的处理已不作为重点,只是对于本课中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亲手饲养过小虾,但小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孩子在市场上见过小虾,很多孩子也吃过虾。一些学生自己在课前去观察了小虾,对小虾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仔细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虾吃东西的有序和有趣 教学准备: 小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小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xxxx》优秀教案 范例四篇 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课文通过边防战士将拣到的一块“中国石”“奉为至宝”,并将它“精心保管”,抒发了边防战士身在边疆,以苦为乐,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 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 2、学生准备:查找戈壁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xx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解题指导1 解题指导2 1.教学内容: 测量:①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②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难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讨论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指导学生对示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融入学生,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量过身高没?大家的身高是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⑴分别讲解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2.⑵举例子,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 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三、练习题: 1.填空。 (1)李叔叔骑自摩托车每分行600米,他5分能行()千米。(2)跑道每圈400米,2圈半是()米。小华跑了5圈是()千米。 (3)7千米=( )米600分米=()米 (4)南京长江桥全长约700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7()。 2.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边长。(长方形40m m×20mm,三角形 20mm+30mm+40mm) 四、本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规律小结: 1.借助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准确长度。 2.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或厘米作单位,长一些的物体可 以选择分米或米作单位。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复习教案

《测量》复习教案 横江中心小学:张星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和重量单位(吨、千克)之间的进率及其相互改写,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2、培养学生解题时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及1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对以前所学的时不时的进行复习,才能把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那联系生活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把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板书:测量复习) 1、长度单位的定义,常见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板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作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学生试着用手比划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毫米。 3、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10、10、1000) 师:喜洋洋是很有学问的,今天它将会教给我们几点小知识,一定要牢记哦。 小知识,记一记: 1)、硬币厚度、降水量、手指宽度等,通常用“毫米”作单位。 (如:①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1毫米; ②秋季本市降水量为139毫米; ③食指宽度约为8毫米;······) )、身高、粉笔、铅笔长度等,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2. (如:①小丽身高134厘米;②粉笔的长度为7厘米;······) 3)、大树、书桌高度等,通常用“分米”作单位。 (如:①大树高约70分米;②书桌高约6分米;······) 4)、操场一圈、黑板长度等,通常用“米”作单位。 (如:①操场一圈是300米;②黑板长度约为4 米;······) 5)、两地间距离、交通工具速度等,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如:①叶镇到灵山还有54千米(公里); ②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③珠穆朗玛峰高约8千米;······) 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熟悉的掌握知识。 二、复习质量单位 1、质量单位的定义,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优秀 教案获奖教案名师教案】 年级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年月日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1-15教学设计及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 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 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 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 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 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 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 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 条条小路上走来,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 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 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 是怎样上课的? 3、四人小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 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朗读课文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 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学习第四自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 边想象,拿起彩笔,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周教学设计使用教师:周萍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在估—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4.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1、体验1dm的长度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课时:4课时铅笔有多长1课时1千米有多长1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时练习课1课时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1分米=10厘米1dm=10cm1米=10分米1m=10dm1厘米=10毫米1cm=10mm课后反思: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

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会用各种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所以对本单元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会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启发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估测: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弯对准末尾刻度做记号)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选在木条上测量出一条1米长的一段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作好记号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4.评价、奖励测量自己的鞋子、一柞的长度、身高、一步的长度等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2.小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气温》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气温》教案

一、聚焦 1.说一说从早上到当前,感觉到的气温变化。让学生讨论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2.猜一猜说说怎样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二、探索 (一)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阅读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就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讨论,理解注意事项的缘由。 (二)测量教室外一天的气温变化 1.分组测量教室外当时的气温。要求:(1)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气温。(2)尽量轻声,不打扰别的班级上课。(3)小组做好分工合作,每人参与测量、读数。(4)按照使用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 2.选择五个时间点来测量,并且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根据数据完成相应的柱状图。 3.学生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 。 三、研讨 1.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 2.通过展示各组同学的数据和绘制的柱状图,分析教室外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发现一天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 阅读关于最高温度和最低温 度的资料(见教科书第46页),与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问题引入。 让学生说一说从早上到当前,感觉到的气温变化。让学生讨论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2.聚焦主题。 怎样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一天中气温是变化的,而人对气温的感知是不准确的,聚焦“怎样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二、探索 (一)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阅读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就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讨论,理解注意事项的缘由。 设计意图: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理解注意事项的缘由,为正确测量气温做好准备。 (二)测量教室外一天的气温变化 1.分组测量教室外当时的气温。教师事先踏勘好测量地点,做好分组工作。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1)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气温。(2)尽量轻声,不打扰别的班级上课。(3)小组做好分工合作,每人参与测量、读数。(4)按照使用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 2.布置课后测量任务。选择五个时间点来测量,并且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根据数据完成相应的柱状图。这项任务组织难度很大,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内讲清楚记录和绘制柱状图的方法,还要争取其他教师的支持、协助,对第二天每一个时间点的测量,要加强督查,最好是组织统一测量。 3.布置学生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及时表扬坚持记录的小组。 设计意图:指导分组实际测量教室外当时的气温,是测量教室外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基础,其他四个时间点的测量只能放在课后。 三、研讨 1.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可以结合室外实测的经历来开展,也可以放在探索环节开展。 2.第2、3个问题的研讨,实际上只能放在完成一天的测量和记录后的下一节课。通过展示各组同学的数据和绘制的柱状图,分析教室外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发现一天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 阅读关于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资料(见教科书第46页),与自己测量的一天的气温做比较。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13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曹小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2、了解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外形,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学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学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导入法朗读理解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思索木棍分析效果形状肺结核) 二、读题导入、认识听诊器。 1.读题: 示图:这是什么对,这是现在我们常见的听诊器。看病的时候,医生用它在病人的胸部或背部来听音诊断。 2.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听清楚要求,打开书,先把全文读一遍,然后找出描写听诊器样子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3.交流:好,我发现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一下子找到了课文最后一节。(示屏幕) 4.自读:那么,就请你再次读读最后一节,再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自己来说说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好,大声读吧。 5.交流:我们来说说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 6.(教师板画):说得多清楚!这么一说,大家就知道这听诊器的模样了,我们还可以画出来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两端做成喇叭状的空心木管(指图)

7.(齐说):来,一起看着画说: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 三、读好情景,复述过程。 渡: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不一会儿就记住了听诊器的模样。那么,法国医生雷奈克是怎么会想到发明出这样的听诊器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其实,课文的第二节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1、自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二节,注意把这个故事读通顺、读流利。读完后,用上“果然”说说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第一个听诊器的 2、先讲给同桌听听。 3、刚才大家讲得可带劲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完整地讲好这个故事,哪些同学愿意来讲给大家听 4、说故事 ▲交流(师板书)男孩吸引划木听音卷簿听音 四、朗读“高兴”,再现情景 1.小游戏:是的,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带给了雷奈克深深的启示。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来当一当小医生,小雷奈克,好不好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把准备的卷筒拿出来,一个小朋友在一头轻声说上一句话,另一个听声音。 ▲这位小雷奈克,请你说说当你听到从另一端传来的清晰声音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兴奋) 过渡:你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而当时雷奈克医生意外成功地听见了病人的心跳声,呼吸声,他确实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真的是高兴极了。 2.指名读词, 3、读句:“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他把一本笔记簿卷成筒儿,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齐读。 (1)理解“果然”,从这个“果然”中你读出了什么)此时此刻,他会怎么想 (2)生活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原先的判断,猜测得到了验证,你的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句话。 (3)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也来用“果然”说一句话。 (3)自读:同学们,雷奈克医生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你能把高兴的心情送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吗自己尽情地读吧。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极了。看到大家一脸的喜悦,我感到高兴的雷奈克就在我们面前。来,谁来读给我们听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三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学校展开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校园特色角等,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绩,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产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理解和对未来学校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校园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产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展开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及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校园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展开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己参加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己参加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加活动时的照片,比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校园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校园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能够为“校园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校园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校园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3)“小小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动手设计学校文化环境,并交流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我给学校写历史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访问学校成立至今的历程,学校历年来取得的成绩,优秀学生、模范教师的事例。 3)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各组收集的资料。 4)大家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畅想学校的未来能够是怎样的。 (五)学习研究活动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五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小学语文三年级优秀教案

北大荒的秋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荒芜荒无人烟……)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着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设计意图:“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出示词语:几缕橘黄绛紫顿时漾起豆荚脸庞榛树转眼间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释义后齐读。 2.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交流后出示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2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预设: 1、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3、通过让学生尝试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体会规则的意义,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4、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凸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借助课件、调查表,利用调查、游戏、合作交流、探讨、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引出规则→了解规则→寻找规则→制定规则→拓展规则”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课时数预设:2课时 各课时活动内容预设: 第一课时:我找到规则 第二课时:制定规则,遵守规则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预设: 1、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的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3、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CAI课件;设置游戏场地;制定调查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三组调查不同场所的规则(一组调查家庭、一组调查学校、一组调查社会),并填写调查表。 活动流程预设: 一、游戏比赛,引出规则。 1、教师导言。同学们都喜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今天,我们就请XX老师做裁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游戏比赛,怎么样?

2、做游戏。 (1)做无规则的游戏。因未说到“人数、时间相等”,教师故意拉大时间的差距,让学生谈看法。(体会游戏的不公平,无规则。) (2)做有规则的游戏。(让学生知道有规则的游戏,大家玩得真开心。) 3、引题。规则真的挺重要。没有它,连小小的游戏比赛也没法做到公正、公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板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联系实际,了解规则。 1、播放课件。教师出示P52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 2、想一想: (1)他这样做对吗? (2)我们有没有做过因为不守规矩而影响别人的事情?我们有没有碰到不守规则的人? 3、说一说。 三、合作交流,寻找规则。 1、教师导言:我们的身边除了有游戏规则,在我们的家里,在学校,在公共场所还有哪些规则呢?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调查,请拿出你们的调查报告讨论讨论。大家一起来交流。 2、分组交流规则。 (1)按所调查的不同场所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 (2)根据调查表的内容,每人介绍自己调查到的规则。 3、每组派代表分别上台汇报。 4、学生汇报:“我的调查报告”。 (1)学生1:我在公园找到三条规则:请保护树木,不要踩草地…… (2)学生2:我找到的规则:请不要在这里吸烟…… (3)学生3:我在学校里找到的规则有:发言先举手…… (4)…… 4、师生评价。对收集到有意义的规则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励“小红花”、“小飞机”。 5、请同学们继续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预设: 1、通过让学生尝试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体会规则的意义,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人教版 三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