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sodocs.net/doc/187312530.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所谓“诊断层”,是用以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没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就谈不上定量分类。诊断层最先在美国《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i960)中提出,后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soilTaxobony,1975)一书中,加以完善。美国土壤分类中提出了6个诊断表层,17个诊断表下层胚有23个诊断特征。此后,联合国(1974)、加拿大(1977)、法国(1979)、罗马尼亚(1979)英国(1980)和巴西(1985)争相仿效。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经过三次修改,拟订了8个诊断表层,10个诊断表下层、12个其他诊断层和23个诊断特性。就诊断层而言,23.3%直接引用美国系统分类的,43.3%是引进概念加以修订补充的,而有33.3%是新提出的。在诊断特性中,则分别为17.4%、43.5%和39.1%。

作为一个系统不仅要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要有一个应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检索系统。没有检索系统的分类,无法把定量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千百个土壤剖面的形态、理化性质进行验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检索系统的土壤分类。进而,我们准备将检索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进行土壤系统分类的自动检索。

5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提出“我们要的是土壤分类系统,而不是一张表,这是很对的。看来,完全的土壤分类除了分类系统表以外,不仅要有定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还要有检索系统。这样,既可保证分类定量指标的贯彻,也可以检验土壤分类的可行性。不然,土壤分类可能只有中心概念,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在应用中会发生困难。

Ⅱ.以上壤发生学理论作指导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V.V.杜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学分类。其后,从地理发生演变为形态发生、历史发生学,以至最近的诊断发生学观点。总之,

土壤发生学理论至今仍未失去其指导意义。但是,我们认为,发生特性一定是可以计量的,不然说明我们对此尚未认清。如灰化作用和淀积粘化作用曾因没有掌握计量指标而混淆过化淀积层和淀积粘化层的指标将它们区分开来。

发生过程可以从历史发生和形态发生两方面组成。从历史发生观点看,自然界各种土壤都有一定的历史发生规律。本系统的各土纲都在历史发生中占有其位置。

干旱土均腐殖土灰土

∣ ∣ ∣

盐成土→ (碳酸盐土)→硅铝土~铁铝土

除这个主系列外,副系列包括水成型的有机土和潮湿土,包括岩成型的初育土、火山灰土以及在上述土壤基础上发育的人为土。

形态发生是由库比纳提出的。他划分出了(A)-C,A-C,

A一(B)-C,A-B-C和B/A一B--C型5种剖面类型。地理发生学派还常将同一地带中不管有无B层,只要条件一致都归于相同土类之下;美国系统分类则将A一C土和A-B-C 型土壤提高到土纲一级来区别。如新成土具A- C剖面,淋溶土、灰土具A-B-C 剖面,氧化土为具有氧化层的A一(B)一C剖面,而不符合淀积粘化层和灰化淀积层以及其他发育弱一些的土壤则为始成土。地理发生学观点忽视剖面发育,而美国系统分类中引出一个庞大的始成土。

我们分类中则将A一C剖面和A一B--C剖面在土纲一级分开。至于具有(B)和B层在分类中的位置,如同属于一个历史发生阶段的则置于同一土纲之中,如具硅铝特性的风化(B)层和具硅铝特性的粘粒淀积B层都属于硅铝土纲,而不另设始成土纲。

我们认为历史发生和形态发生都很重要。而比较起来,历史发生相对比较稳定;形态发生相对比较易变。如侵蚀堆积、耕作、灌溉和施肥都可改变剖面形态。我们认为明显的剖面分异如A-C剖面和A一B一C剖面应在土纲一级分开。但在处理A-(B)-C 过渡性剖面是

否置于独立土纲的位置时,我们更注重相对稳定的历史发生。所以,我们将未成熟的A-C 土(初育土)创作为一个纲,而A-(B)一C和A一B一C则在同一土纲下进一步续分。Ⅲ.充分体现我国特色

我国地跨寒温带至赤道带,加以地质地貌的千差万别,形成了丰富的土壤资源。有许多特点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首先是耕作土壤,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之深,强度之大,是世界土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其中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水稻土尤具特色;其次是热带亚热带土壤,美国、苏联两大学派不得不在国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湿润热带亚热带,类型多、潜力大、前景广阔;再次,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不仅氯化物、硫酸盐在土壤中积聚,而且还有硼酸盐和硝酸盐等盐类在土壤中积累,这是我国一个大的天然土壤地球化学实验室,许多规律有待探索;最后,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土壤,那里的土壤既有类似极地土壤又不同于极地土壤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在诊断层中我们划分出了灌淤表层、堆垫表层、厚熟表层和水耕表层,并提出了人为土纲,包括灌淤土、厚熟土、楼土、水稻土等;对热带亚热带土壤,按我们划分的铁铝特性和铁硅铝特性)提出了铁铝土和铁硅铝土纲,对干旱土,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钙积层、石膏层和盐积层及其细分等,丰富了干旱土的分类;对于高山土壤,分别作为高寒干旱土和高寒均腐殖土两个亚纲划分出来。这些特色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我国土壤分类,而且对世界土壤分类亦可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土壤分类的完善

本分类是1985年开始预研究的。1986年3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协作会议,1987年3月在南京举行了中美土壤系统分类研讨会,并考察了苏南和山东,1988年10 月在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召开了“全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土纲研讨会”。先后出版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8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198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土壤系统分类研讨会特刊(1987)《国际土壤分类述评》(1988)、《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专辑》(1989)和《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1990)。除参加国内有关会议外,先后参加了国际土壤分类会议、干旱土会议、灰土会议、火山灰土会议,水稻土会议和微形态会议。在此期间和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换了意见。一些同行还在杂志土发表了评论,对我们既有热情的鼓励,也有善意的批评,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土壤系统分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这里提出了首次方案还是初步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还有待完善,土壤命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土壤基层分类还未涉及。显然,土壤分类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美国研究土壤系统分类用了25年的时间,修改了十次,目前还在继续完善。我们相信,在已工作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全国土壤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在10年左右时间内,经过多次修改,完成一个定量的、有诊断层概念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分类是完全可能的。

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凡用于鉴别土壤级别(categories),即本系统分类中的高级分类级别一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或鉴别各分类级别中土类别(taxa)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由于土层是土壤特性的形态表现,是不同成土过程的产物,故诊断层本身体现了土壤形态、土壤发生和土壤特性三者的结合。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来区分土壤,既保证土壤分类数量化,也体现了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原则。

目前一些国家或组织的土壤分类之间差异较大,但应用的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别标准却大同小异。这样,就使各分类系统之间的交流具有共同语言。我们从我国土壤分类实

际需要出发,建立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于国外某些已经十分成熟、适用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需要的(例如淀积粘化层、石质接触面等)、以及个别实系尚缺乏足够研究资料的(例如有机表层、火山灰特性等),予以直接引用。有一部分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某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了综合、修订和补充;有的已经另起中国自己的名称(例如暗腐殖质表层、岩性特征等);有的暂还采用国外的名称(例如耕作淀积层、土壤水分状况等)。在这些间接引用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中,大部分均根据我国土壤特点和研究资料对定量说明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或补充。重要的是,根据我国耕作土壤的形成特点、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土壤的风化一成土作用的特点、以及其他某些土壤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对过去的大量研究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土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我国特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例如均腐殖质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次生粘化层、粘磐、超盐积层、盐盘和磷积层等10个诊断层和硅铝特性、铁硅铝特性、铝饱和度、荒漠特征、冻融特征、土质性、粗骨性、石质性和石灰性等9个诊断特性。

关于诊断现象。本系统分类还对在性质上已发生重大变化,而尚未达到诊断层规定指标,但在土壤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即足以作为划分土壤类别依据的称为诊断现象,参照相应诊断层名称予以命名,例如碱化现象、钙积现象等。各诊断现象均规定出指标下限,其上限即相应诊断层的指标下限。诊断现象在处理覆盖层与埋藏土壤之间的关系时,即在解决这种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褐土地区的人为土纲下旱耕人为土亚纲中的搂土,其单个土体上部,从上表向下必须具有厚度为50厘米的堆垫表层,而不管其下面的埋藏土壤是什么;若被埋藏的褐土上部的“堆垫表层”厚度不足50厘米,应视为堆垫现象而作为划分堆垫褐土亚类的依据。目前已建立的诊断现象有:有机土壤物质聚积现象、灌淤现象、堆垫现象、厚熟现象、次生粘化现象,、碱化现象、灰化淀积现象、钙积现象、石膏现象、盐积现象、潜育现象和变性现象等12种。

(一)诊断层

1。诊断表层

诊断表层是指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但并非发生层中A层的同义语,它也包括由A层向B层过渡的AB层,例如在具均腐殖质特性的土壤中,其腐殖质的聚积由土表向下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淡”,常与草本植物的根系活动层相一致,这样形成的均腐殖质表层就包擂了A层和AB层。如果原诊断表层上部因耕作被破坏,则必须考虑在18厘米厚的表层土壤被混合以后的鉴定指标。

本系统分类共设8个诊断表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有机表层、腐殖质表层和人为表层。

A。有机表层

只有一个诊断层,即有机表层。

1.有机表层。经常被水饱和,泥炭状有机质含量极高的诊断表层。其符合下列条件:(1)表层含有符合a或6规定的有机土壤物质。

a。厚度为20一60厘米,水藓纤维按体积计占75多或75%以上,或湿容重<0.1克/厘米3时;

b.厚度为20一40厘米,而有机质含量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则有机质含量≥30%

(b)若矿质部分不含粘粒,有机质含量≥20%

(c)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为0一60%,则有机质含量应大于20%加粘粒含量百分数1/6的和在大多年份中,该层至少被水连续饱和30天(人工排水者例外)。

(3)该层上界位于地表或地表至40厘米深度范围内。

有机表层按原有植物物质分解程度和种类可细分为五类:纤纤维质的、半分解的、高分解的、草毡装的、和落叶性的(定义见诊断特性一节中有机土壤物质)。

具有有机土壤物质积累特征,但不符合有机表层厚度条件的为有机土壤物质聚集现象,其厚度下限定位5cm.

B。腐殖质表层

1.均腐殖质表层:具有均腐殖质特性(1)*的诊断表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较高,腐殖质在单个土体中聚积深度较大,由上向下逐渐减少,无陡减现象,0一20厘米与0-100厘米土层中腐殖质储量(Rh)(2)<=0.4。

(2)厚度:土体层(A+B)厚度)≥75厘米者,其厚度≥25厘米;土体层厚度(75厘米者,应相当于土体层厚度的i/3。

(3)颜色:具有较低的亮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3.5;若有c层存在,无论干态或湿态,其亮度比c 层至少暗一个芒塞尔单位,彩度应至少小2个单位

(4)有机质含量≥1%。

(5)盐革饱和度(NH4oA。法,下同)≥50%。~

(6)土壤结构性好。

2.暗腐殖质表层:腐殖质含量高或较高的诊断表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无均腐殖质特性。

(2)有均腐殖质特性,但盐基饱和度必须)<=50%

(3)厚度:土休层厚度≥75厘米者,其厚度≥25厘米;土体层厚度<75厘米者,应相当于土体层厚度的1/3。

(4)颜色:具有较低的亮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湿态亮j<3.5干态亮态<5.5;湿态彩度<3.5大若有C层存在,无论干态或湿态,其亮度比c层至少暗一个芒塞尔单位,彩度应至少小2.单位。

(5)有机质含量)≥50%。

3.弱腐殖质表层:是发育程度较差的腐殖质诊断表层,指有机质含量很低,亮度和彩度很高的表层,或者有机质和颜色虽符合均腐殖质表层或暗腐殖质表层的条件,但厚度达不到标准的表层在前一情况下,搓碎土壤的湿态亮度≥3.5干态亮度≥5.5;湿态彩度)≥3.5;有机质含量一般<0.5%时为极弱腐殖质表层C人为表层

1.灌淤表层:由灌溉水中所合悬浮态颗粒在长期灌溉过程逐渐淤积,并经耕种混合而成的诊断表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厚度≥50厘米。

(2)全层机械组成相当一致,在0.25一0.05毫米,0.05-0.01毫米,0.01一0.005毫米三组粒级中至少有一组粒级各亚层的最高含量不超过最低含量的20%。

(3)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0.8%,随深度逐渐减少,但至该层底部至少为0.5%。

(4)不具有双重耕种熟化层段和双重淋淀层段。

(5) 0-20厘米范围内速效磷(0.5摩尔1升NaHC03法含量<100 ppm

(6)全层含煤渣、木炭、砖瓦、碎屑、瓷片等人为物质侵入体若厚度<50厘米,称为灌淤现象。、

4.水耕表层:是在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诊断表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厚度≥18厘米。

(2)每年中当土温>5℃时,至少有半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其土半部土壤因受水耕搅拌而糊泥化(puddliing)。

(3)每年中当土温>5℃时,至少有3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因人为淹水处于水分饱和并呈现还原状态

(4)排水落干后多锈纹;沿大孔隙壁或结构面有锈斑;或其下部亚层(相当于犁底层)湿态彩度为2或更小。

(5)排水落干状态下其下部亚层(相当于犁底层)土壤容重对上部亚层(相当于耕作层)土壤容重的比值>1.0。

Ⅱ诊断表下层

诊断表下层是指在土壤表层之下所形成的土层。包活发生层中的B层(例如淀积粘化层)和E层(例如漂白层)。在土壤遭受剥蚀的情况下,可以暴露于地表。

本系统分类共设10个诊断表下层。

1.漂白层:粘粒或游离氧化铁淋失的土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颜色主要决定于无包膜的砂粒和粉粒,湿态亮度>=4,干态亮度>=5,若干态亮度>=7或湿态亮度>=6,则干、湿态彩度<=3;但如母质色调为5YR或更红,则湿态彩度可为3。

(2)位于灰化淀积层、粘磐、淀积粘化层、碱化层或其他不透水层之上,并以其较差的结构,较高的亮度和彩度同其下垫土层相区别,又以其较高的亮度、较低的腐殖质含量有别于表土层。

(3)矿物颗粒表面无胶膜或胶膜不连续且极薄。

2.风化B层:凤化一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无或基本上无物质淀积的带棕色或红色色调且有土壤结构发育的B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保持母岩构造的部分应<50%。

(2)土休部分已有结构发育。

(3)较C层具有较红、较棕的色调和较高的粘粒含量。

(4)若成土母质含有碳酸盐,则碳酸盐有下移迹象。

(5)因风化作用强度不同而具有硅铝特性或铁硅铝特性或铁铝特性。

(6)不具有淀积粘化层、次生粘化层、灰化淀积层和潜育层的特征。

3.腐殖质淀积层:在酸性条件下腐殖质淀积的土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在结构体表面、粗骨颗粒表面和孔隙内有腐殖质淀积。、

(2)厚度至少为2厘米。

(3)湿态亮度和彩度≤3。

(4)淀积粘化层:表层粘粒分散后随悬浮液向下迁移并淀积于一定深度中而形成的土层,又叫粘粒淀积层。在≤30厘米垂直距离内显示出下列之一的粘粒增加量。

(1)在均一土壤基质中,其粘粒含量与表层粘粒含量之比≥1.2。

(2)厚度至少为土伏上层总厚度的十分之一、若其质地为砂质或壤砂质,贝厚度应≥15厘米;若其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则其厚度应≥7.5厘米。

(3)在微形态上,淀积粘粒胶膜,淀积粘粒薄膜,粘粒桥接物等至少应占薄片面积的1%。

a“在砂质疏松土层中,可见砂粒表面有粘粒薄膜,有的颗粒间并有粘粒桥接物连接;

b 在有结构或多孔土层中,可见土壤孔隙壁有淀积粘粒胶膜,有时在结构休表面有粘粒薄膜。

(4)若该层与淋溶层之间土壤物质不均一或岩性间断。则

a。在该层一部分孔隙壁或结构体表面有粘粒胶膜或薄膜;

b.在某些部分,薄片中淀积粘粒体≥l%;

c。细粘粒(<0.2微米)和总粘粒(<2微米)之比值至少比上伏或下垫土层的该值大三分之一。

(5)无碱化现象。

5.次生粘化层:原土层中原生矿物由于土内风化作用就地形成粘粒并聚集的土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在均一的土壤基质中,其粘粒含量与表层之比≥1?2。

(2)比上伏或下垫土层有较高的彩度,较红的色调,而且比较紧实。

(3)出现深度和厚度因地而异。在具半干润水分状况的土壤中多见于剖面中、上部或地表25厘米以下,厚度≥10厘米:在干旱土壤中多位于孔状结皮层以下,厚度≥5厘米,若表层道侵蚀,可出露地表。

(4)粘粒含量比上伏和下垫土层高,但一般无淀积粘粒胶膜。土体和粘粒部分硅铝率或硅铁铝率与上伏和下垫土层基本相似。

(5)在薄片中可见较多不同蚀变程度的矿物颗粒和原生矿物的粘粒镶边、粘粒假晶、粘粒斑块等风华粘粒体及其残体或各种形态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并占薄片片面积的≥1%。

(6)若卞垫土层砾石表面全为石灰包膜,则本层有些砾石有一部分无石灰包膜,若下垫土层砾石仅底面有石灰结皮,则此层砾石应无石灰包膜。若在具半干润水分状况的土壤中,厚度只有5一10厘米;干旱土壤中厚度只有3一4厘米;或在土壤薄片中,上述粘粒形成物只占薄片面积的0.3一0.9%,称为次生粘化现象。

6.粘磐,是一种粘粒含量与表层或上伏土层差异悬殊的粘重土层;其粘粒主要继承母质,但也有一部分由上层粘粒在此淀积所致。其符合以下条件:

(1)出现于腐殖质表层或漂白层之下,亦可见于更深部位,厚度10厘米。

(2)具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常伴有铁锰胶膜和铁锰结核。

(3)粘粒含量与腐殖质表层粘粒含量之比≥1.2,与漂白层粘粒含量之比≥2。

(4)在薄片中,除上述铁锰形成物外,有大量粘粒形成物,其中主要是沿水平或倾斜细裂隙附近分布的粘粒条带、条块和基质内、粗骨颗粒表面、裂隙附近的各种形态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淀积粘粒胶膜一般 < 1% ,若≥1%,则与粘粒条带、条块之比<03。

(5)透水性极差(透水率<1毫米/分)或不透水。

7.碱化层:为一交换性钠含量高的特殊淀积粘化层。它除具有淀积粘化层全部条件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1)柱状或棱柱状结构,少数情况下为块状结构,并有淋溶层舌状延伸物伸人其中,达2.5厘米以上。

(2)在上部40厘米厚度以内的某一亚层中碱化度(ESP)>30%,pH>9.0,表层土壤含盐量<0.3。

具有碱化特征,但不符合结构或碱化度条件的为碱化现象;其碱化度下限暂定为5%。

8.灰化淀积层:是螫合淋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淀积层。其符合以下条件:

(1)有一有机质与铁或铝或与铁铝结合并完全胶结厚度超过2.5厘米的亚层,颜色或随深度加深是均一的,或在顶部附近有最红色调或最高彩度的亚层。

(2)有一个或若干符合下列条件的亚层。

a,若可提取的Fep%)0.1%,用焦磷酸盐在pH10时提取的(Fep%+Alp%)/粘粒%≥0.2,若可提取的Fep% <0.1%,则焦磷酸盐在pHi0时提取的(A1p%+Cp%)/粘粒%≥0.2 b,焦磷酸盐提取的(Fep%十A1r%)/柠檬酸一连二亚硫酸盐提取的(klp%十A1p%)≥0.5;

c。无定形物质积累综合指数(pH 8.2时阳离子交换量一1/2粘粒%)×调厚度厘米数≥6。

(3)土壤基质部分主要由棕一红棕色腐殖质组成,并以腐殖质球粒集合体状态存在,也有一些游离的腐殖质球粒。在有的矿物颗粒或岩屑周围有断裂的腐殖质胶膜。具有灰化淀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sodocs.net/doc/187312530.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有关研究“土壤分类”的文献资料,抽取其中适于“综述”的部分章节,整理形成这篇文章。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大致情况,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关键字: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特征,主要成果 1前言 土壤者,一切植物所资以生长之基础,而间接地与我人以营养之食物者也。苟大地之上,石质暴露,而无土壤,则地成不毛,生机灭绝,此世界将复不能存在矣[1]。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11}。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植物和动物分类的成功促进了土壤分类的发展。但与植物和动物类相比,土壤分类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因为土壤不像植物和动物个体那样易于区别,而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常会更多地依分类者观点去分割它[12]。 2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2.1 世界土壤分类现状 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此分类法为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此外还有联合国图例单元(FAO-1960-1980)、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3](1883)。 2.2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2.2.1 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2.2 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第十章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世界分类现状 (一)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诊断层、诊断特性) 1、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是土壤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例如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5%(绝对量);(3)厚度与石膏含量。 2、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特点:依据明确,量化易掌握,可建立数据库,逻辑性差 《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1990 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 (二)联合国图例单元(FAO –60-88-1:500万) (三)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 (四)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1883) 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一)历史 1、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

最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 土纲亚纲土类 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维永冻有机土,半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 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 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 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 李雪霏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 也在不断发展。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这个分类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中的三个土类。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2】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层特征进行归类的。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富铁土 ( Ferrosols) 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淋溶土 (Argosols) 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 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纲与美国有些微差异,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分类系统修改中,有鉴于早期土壤分类的方法与系统参杂美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土壤分类系统,加上部分中国农业界自己的分类习惯,因此在分类上颇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合理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自1958年到1960年,中国曾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之后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等书籍大致沿用这一分类系统。尔后又进行了数次科研观点上的调整,并与美国、欧洲等土壤学者做过合作性的调查与研究。 由于国际土壤学会(ISSS)下设的国际参比基础(IRB)组织,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正在通过修订1974年的FAO/UNESCO1:500万世界土壤图图例系统,并设法建立统一的图例系统。而目前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由于其内容详尽加上分类描述与界定范围清楚等,在国际上的土壤分类体系已具备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国在此一学术界发展的新局下,也期许能建立一套既能适用于中国农业生态、具备中国特色,又能与其它国家土壤分类系统衔接的土壤分类系统。 经过一系列的改制,于2001年修订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中主要参照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思想原则、方法和部分概念,并结合过去西欧、原苏联土壤分类架构中的经验,针对中国土壤而设计的,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编辑本段 中国土纲的界定标准 现行中国土壤系统中,共计有十四个土纲,以下为其界定标准: 1. 有机土(Histosols):含有下列性质有机土壤物质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2. 人为土(Anthrosols):土壤剖面中具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与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灰土(Spodosols):土壤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火山灰土(Andosls):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中具有火山灰特性。 5.铁铝土( Ferral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范围内的铁铝层。 6. 变性土(Vertosols):土壤中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30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之裂缝,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 土纲亚纲土类 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永冻有机土,并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 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 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 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 以土壤发生学为指导,土壤属性为依据的一种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采用美国马伯特制订的的土壤分类;5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苏联的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1958年-1960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时,总结农民群众鉴别土壤农业性状的经验,提出了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了《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此基础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时,于1979年7月提出《暂拟土壤工作分类系统》(修改稿);在此次土壤普查的野外工作接近完成时,于1987年12月在太原召开土壤分类会议拟订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经过修改,于1992年定稿,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高级分类单元;基层分类单元为土属、土种和变种,而以土种为基本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 1.有下列之一的有机土壤物质(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有机土(Histosols)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人为土(Anthrosols) 3.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 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灰土(Spodosols) 4.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火山灰土(Andosls)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粘粒≥30 %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 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变性土(Vertosols)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1992)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湿热铁铝土砖红境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铁赤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 铝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镶,山原红壤,红壤性土 土湿暖热铁铝土黄壤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 湿暖淋溶土黄棕壤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 黄褐土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演化黄褐土,黄褐土性土淋温暖温淋溶土棕壤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 溶湿温淋溶土暗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土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白浆土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湿寒温淋溶土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漂灰土,暗漂灰土 灰化土灰化土 半半湿热半淋溶土燥红土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 淋 溶半湿暖温半淋溶土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楼土, 燥褐土,褐土性 土半湿温半淋溶土灰褐土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 灰褐土性土 黑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 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钙半湿温钙层土黑钙土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 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层半干温钙层土栗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土半干暖温钙层土栗褐土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 黑垆土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麻土

干干温干旱土棕钙土棕钙土,淡棕钙土,草甸棕钙土,盐化棕钙土, 旱碱化棕钙土,棕钙土性土 土干暖温干旱土灰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盐化灰钙土 漠干温漠土灰漠土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盐化灰漠土, 碱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 灰棕漠土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 盐盘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 土干暖温漠土棕漠土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 石膏盐盘棕漠土,灌耕棕漠土 初土质初育土黄绵土黄绵土 红粘土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 新积土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 龟裂土龟裂土 风沙土荒漠风沙土,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滨海风沙土育粗骨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质岩粗骨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 火山灰土火山灰土,暗火山灰土,基性岩火山灰土 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磷质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磷质石灰土土石质土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含盐石质土 半暗半水成土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 水淡半水成土潮土潮土,灰潮土,脱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 碱化潮土,灌淤潮土 成砂姜黑土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 碱化砂姜黑土,黑粘土土 林灌草甸土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 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水矿质水成土沼泽土沼泽土,腐泥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草甸沼泽土, 成盐化沼泽土,碱化沼泽土 土有机水成土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 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 其实土壤无处不在! 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 一起来看看吧! 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

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 者之间。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 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 组成。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如果是10%的黏土,40%的砂土,50%的粉土,则可称为粉壤土。所有这些不同 组合形成的土壤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土壤更接近黏土,它可以保留更多的水分,但植物的根将难以穿过它生长。如果它更接近砂土,则蓄水能力会更差,但植物更 容易生根。而粉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有不同程度的特征。

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 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1、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 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 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 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 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 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 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 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 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从而使我国的土壤分类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壤分类是两个系统并存。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 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 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