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

六 年 级 下 册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版

精选资料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总目标: 1、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关怀,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2、学会通过生活细节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可贵,从而树立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3、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沉迷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毒品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4、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初步培养积极锻炼身体、均衡饮食等良好习惯。 1、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耐挫能力,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2、学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遇到问题和困惑能用正确的方法取决解决。 本单元各课内在联系: 本单元包含“生命多么可贵”“成长日记ABC”“健康生活每一天”三个活动主题。首先,“生命多么可贵”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通过感受人世间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从而体会生命的可贵,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耐挫能力、对未来人生的美好信念。“成长日记ABC”这个活动主题是在前一个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问题,学会沟通,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尊重和悦纳他人,学会男女同学友好相处等。“健康生活每一天”,通过一系列探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身体的侵害,感受体育锻炼,良好生活习惯等对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负责任。所以,这三个活动主题是互为关联,层层递进的。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 《生命多么可贵》两课时 《成长日记ABC》两课时 《健康生活每一天》三课时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这个班中,学生学习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期末复习资料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资料 班级:五()班学生:_____________一.填空 1. 生命赋予我们不同的特点,男孩、女孩各有各的可爱之处。我们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生活才更加充满情趣。P12 2.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智慧不能表现出来,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是的,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拥有健康,我们才能演奏出更精彩的生命乐章。P14 3.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毒品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阴险的杀手。我们必须铭记的一句警言——“远离毒品”。P17 4.如果没有规则的制约,社会秩序就会变得混乱。不遵守规则的人最终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还会酿成惨祸,危及他人、危害社会。P33 5.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能帮助我们不断地认识真理,体会科学的魅力。当你用自己的智慧、用科学的力量揭开心中的谜团时,你会感觉到生活充满了乐趣。P8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P40 7.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P103 8.新中国成立后,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P58 9.清政府于1842年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47 10.“MADE IN CHINA”意思是中国制造,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P99 11.我国著名的核电站有: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P78 12.怎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第一个答案就是:拒绝不良生活方式! 13.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 14.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15.1840年,英国用鸦片、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1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7.1911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发起了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8.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运动。 19.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20.我国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21.生命因为唯一而珍贵,生命因为顽强而精彩。即使遭遇再大的艰险,经受再大的苦难,对生命都要永不言弃。因为,只有拥有希望,生命的奇迹才会发生。 22.近代以来,日本先后发动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1937年8月13日的“八一三事变”和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肆意侵我中华、杀我同胞。 23.有了“一卡通”,人们就可以打电话、乘公交车、打出租车、购物、支付水电费、存取现金等等,给我们的生活以极大方便。 24.例举现代科学技术:核能利用、克隆技术、纳米材料、全球定位和导航技术、深空探测技术、空间站技术等等。 25.如果没有规则的制约,社会秩序就会变得混乱。不遵守规则的人最终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还会酿成惨祸,危及他人、危害社会。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在括号中打“×”。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男女同学应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 3、小明的叔叔因为无知而犯法,法律可以原谅他,对他不进行惩罚。(×) 4、智能卡只能用来自动取款,别的什么都不能干。(×) 5、悲惨的历史是一种耻辱了,我们要忘记过去。(×) 6、为了销售本国商品,应当拒绝其他一切国家的商品进口。(×) 7.我们长大,就是指个子长高,体重增加。(×) 8.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贩毒是一种犯罪行为。(√) 9.因为不知道法律而犯法,是可以原谅的。(×) 10.法律是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11.错误的运用科学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12.法轮功,其实是一种邪教组织,我们要反对。(√) 13.任何商品,都可以自由交换。(×) 14.只要自觉,没有规则也能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15.在学校,外面只是受到各种规则的制约,一点也没有享受到规则带来的好处。(×) 16.在现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法律没有相关。(×) 1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二个不平等条约。(×) 18.日本侵略者残酷对我国实行“三光”政策指的是杀光、抢光、拿光。(×) 19.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20.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善恶的,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滥用科学技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教科版五年级品社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二、教材剖析 (一)指导思想: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材内容:本册书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爱美丽生命、规矩与方圆、不能忘记的历史、科技创造新生活和商品带你看世界”,涵盖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哲理性强,通俗易懂,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发展规律。 (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接触,感觉五年级的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综合性。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识罗列的清单,知识教学的资源之一。 3、情感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泼。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力求活泼、富有童趣。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社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从小学创造 1.有的美,人人都看得见;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其实,美无处不在。在 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用心发现,你会惊叹:(来我的伙 伴个个棒)! 2.一句赞美的(话),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热情的(喝彩),一个鼓励的(眼 神),都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力量)。一个乐于(赞美)别人的人,是一个播种 (快乐)并能收获(快乐)的人。 3.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见。我们自己渴望 得到(赞扬),那就不要忽略(赞扬)别人。 4.伙伴们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5.看到别人取得成功,甚至超过自己,我们要(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真诚的祝贺他 们,并告诉他们:我要(向你学习)。 6.笑一笑,(十年少)。 7.退一步(海阔天空)。 8.不斤斤计较,不为小事生气。 9.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10.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多点儿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多一份(尊重),对孩子多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11.人人都有为难的时候。这时,不妨静下心来,(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别人的难处, 你可能会有另外的发现。 12.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小事,但是有时在这些小事面前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失去的可能就是人的(名誉和自尊)。 13.是非分明,(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 14.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小的时候起。 15.敬人者,(人敬之)。 16.(嘲笑别人,不尊重别人),实际上也是不尊重自己。对他人进行(嘲讽、挖苦), 取笑别人的(弱点、缺陷),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 人多给他人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不但有利于他人的进步,也会使自己得到更多的 朋友。 17.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让我们好好(尊重别人)吧!它会使别人的快乐 加倍,也能使自己的痛苦减半。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 (五年级下册) 教 案 执教者: 执教班级: 学期: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1.火灾的预防与自救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 认识火灾,牢记火灾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预防火灾。 2. 正确掌握和应用火灾逃生的基本技能。 3. 掌握扑灭火灾的应对措施及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1. 掌握制订切实可行活动方案的方法。 2. 初步学会根据课题查找、搜集、整理素材。 3. 培养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培养的团结合作意识。 2. 培养面临危险从容应对的品质。 3. 激发关爱生命,关爱自已,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活动准备: (一)、选择子课题,成立活动小组 有关火灾的问题很多,你准备选择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实践。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与活动内容和目的相近的同学形成小组,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分组参考: 第一组:火灾的成因及预防 第二组:火灾的分类及扑灭 第三组:火场的逃生及自救 第四组:防火的宣传及救护 (二)、储备资料,准备活动器材 活动中,你需要储备必需的火灾知识,准备充实的活动器材。如:记录本、介绍信、照相机、各种调查表、灭火演习和逃生自救摸拟练习所需的各种器材。 资料导航: 资料库:消防大队档案; 书籍:《消防知识大全》; 杂志:《楚天消防》; 报刊:《中国消防报》; (三)、组员分工,制定活动计划 各小组应制订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即团结合作又分工仔细,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有目的、有

组织的活动,避免随意与盲目性,争取更大成效。 设计参考: 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地点: 活动的方式: 活动的内容: 活动所需材料: 活动小组成员分工: 组长:XXX 资料收集员:XXX 记录员:XXX 管理员:XXX 场地器材员:XXX 安全员:XXX 活动实施 (一)、自主开展活动 1、调查访问:到学校周围,进入工厂、农村、社区、走访老人、调查民众、调查了解火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2、采访咨询:到消防大队进行咨询。 3、积累资料:多渠道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档案、上网查询所需资料。 4、实践运用:查阅各种逃生资料,撰写我的收获、我的发现等心得文章,模拟火场,设置情景,练习提高,熟练掌握灭火和逃生本领。 5、探索发现:及时对收集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归纳、讨论、总结成活动成果,写出研究文章。 安全用电咨询灭火演练 (二)、成果展示交流 为检验活动过程,将活动推向高潮,展示活动的成果,各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果进行精选设计,通过编辑资料、模拟演练、开展班会等形式,向学校教师、同学、家长、社会人士做展示汇报: 参考建议: 1、火灾成因及预防汇报展示: (1)我们的调查结果: 火灾的原因统计图: (2)我的收获和体会: 根据小组的走访调查、研究,整理出成果:可以对个人提出几条忠告,也可以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单位和家庭的提出建议,如有必要可以上书有关规划部门和消防大队,建议整治。2、火灾的分类扑灭汇报展示: (1)火灾发生时应首先: (2)正确使用灭火器: 小资料: ①电气火灾占很大比例,应加大用电安全,扑灭电气火灾应先断电作业。 ②播打119电话报警 ③发生小的火灾不要惊慌,应沉着冷静,先设法切断火源,可就近选取水、灭火器、面积较大的覆盖物等扑灭火源或控制火势,一边大声呼救。 3、火场的自救与逃生汇报展示: 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成果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 (1)火灾的现场人身受到的危害有: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教科版

第一单元:安全教育第一课 课题:《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各部分内容简析 本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是对前两章以及第三章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前面内容,认识到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危害影响,以及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自然灾害监测和人类防御灾害所做的准备,这一节就是让学生了解遭遇某些自然灾害时怎么做的问题,模拟实践非常重要。 课本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从三个方面来讲授,灾前准备——防震准备(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准备是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灾中应急——避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具体方法和实施非常重要)。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和思想、技能准备)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是本节的难点。第二部分内容同第一部分模式一样,是洪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三部分为阅读部分,介绍了龙卷风、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几种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二)课标要求 1.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1.知识目标 (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2)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 (1)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 (2)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重点难点 1.灾害前的准备工作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工作 2.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 3.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灾害的理性认识已有一定程度,而感性认识还不足,这是一个困难;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上高等级地震多发,利用这一事实和学校近期刚举行的“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这一具体情况,克服学生感性认识不足这一困难。 三.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