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

总学时:32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

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

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

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

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

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

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

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

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

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

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

ambiguity.

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

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

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

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

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

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

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

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system.

11、Generational discourse(2学时)

Involuntary discourse systems; Asian generational discourse systems; Communic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12、Gendre discourse(2学时)

Intergendre discourse; Discourse systems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system communication.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

教学重点: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主题式;讨论式;研究式。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综述论文、调查报告、期末考试(闭卷)。

成绩评定:综述论文15%,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15%,期末考试(闭卷)70%。缺课10学时及以上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缺课超过4学时的每超过1学时在总评成绩中扣1分。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参考书目:

1)Language and Culture, Claire Kramsch,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Basil Hati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文化与交际,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跨文化交际学,关世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跨文化交流学,贾玉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文化与交际,赵艳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文化与语言,王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既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花城出版社,2000

11)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中国文化释疑,金乃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3)中国文化史纲要,吴小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岱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网址

1)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89471.html,

2)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89471.html,

3)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89471.html,

4)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89471.html,

5)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89471.html,

6)https://www.sodocs.net/doc/1c13589471.html,

七、说明

编写本大纲的主要依据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建设调研、大学英语教学调研。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6章非语言交际 1.如果比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非语言交际更重要,原因在于: (1)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2)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调节相互的关系。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捧替代语言交际。在人们讲话时,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 2.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 答:(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

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把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把手伸出来,微微展开手指,表示等一等,别着急等等。招呼人走过来时,我们伸出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而美国人则是伸出手臂,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我们招呼人过来的手势类似美国人叫人走开的手势。 3.非语言交际是否一成不变?你能否举出例子说明它的变化? 答:非语言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在我国,历代朝廷都对于官服的颜色、花纹、式样有极严格的规定。黄色是帝王服装的颜色,文武官员不论职位多高都不得使用。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服饰的文化功能就发生了变化,黄色不再是帝皇家的专属颜色。而服装的颜色和花纹不再受到严格的规定。如今,服装的要求与场合的关系更密切些。场合正式,对于服装要求比较正式。在非正式场合,衣着可以比较随便。 4.在非语言交际方面我国各地区的差别是否很大?请举例说明。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 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 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 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 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 (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科学概论复习大纲【详细】

第一章 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现代科学的结构: (1)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担负着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元素,创造新化合物,发展新原理等重大理论任务。 (2)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是在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的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3)工程科学:工程科学具体研究你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2.现代技术的结构 (1)实验技术:是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所采用的技术,包括力学实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实验技术。 (2)基本技术:按照人工自然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基本技术也可以分为四类:广义的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 (3)产业技术:从技术与产业的关系,特别是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速化 (1)科学技术自身的加速发展 (2)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缩短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 (1)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的综合 (2)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3)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4)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化(出过一次论述) (1)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社会化 (2)科学技术活动过程社会化 (3)科学技术功能的社会化 第二节大科学与高技术 1.大科学:大科学主要是指,在按指数规律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科学已经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有计划的进行研究的事业。 2.曼哈顿工程是大科学的标志性事件。 3.高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技术群。 4.高技术的基本特征:(1)高智力(2)高渗透(3)高投入(4)高风险(5)高竞争(6)高效益(7)高战略 5.高技术领域包括:(1)电子信息技术(2)新材料技术(3)新能源技术(4)生物技术(5)海洋技术(6)空间技术 6.高技术产业:是指把生产过程和产品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它是一种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节约资源,并能对相关

《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

《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案大纲 (供研究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是依据年我国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检索与利用’课”的文件精神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获取信息能力的科学方法课。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文献检索与利用,必须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并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了解医学文献的基本知识和医学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国内外主要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检索界面和检索途径及其检索技巧,掌握获取医学信息资源,并能够熟悉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最终能独立分析检索需求,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制定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完成检索任务。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眼耳鼻喉科学、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药物制剂、药品检验、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案目的、教案要求和教案内容三部分组成。教案目的注明教案目标,教案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案内容与教案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案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案参考学时为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实习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 四教材:《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李小平,胡德华;年。 正文 第一章概论 一教案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文献的类型、文献检索技术、检索策略的制定;熟悉检索语言、检索途径和检索步骤;了解医学文献的特点、检索工具的类型和范畴、计算机检索的优点、文献检索的原理。 二教案要求 (一)掌握文献的分类及特点 (二)了解医学文献的现状特点 (三)检索语言的种类及特点 (四)了解检索工具的类型及特点 (五)掌握文献检索技术(检索途径、检索步骤、运算符的作用、检索技术的功能) (六)掌握检索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跨文化交际导论(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导论(英) 复习大纲 课程名称: ENG338a【跨文化交际导论(英)】 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占总分的70%] 复习范围:以指定教材(第1-9章)为主,课件内容为辅。 试题形式:客观试题50 题,每题2分,题型共三种形式: I. Definition Matching.Match the terms with their definitions. (给 术语配对定义,10题,1题2分,共20分) II. True-False. Circle A if the statement is true; circle B if it is false. (判断各句是否正确,20题,1题2分,共40分) III. Multiple Choice. Circle the letter corresponding to the correct response. (在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20题,1题2分,共40分) 复习方法: ●认真学习指定教材,结合课件的教学内容,全面复习,从总体上掌握这 门跨学科课程的特点; ●理解各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每讲开始前的Learning Objectives, 不要死记硬背,重理解、勤思考、细观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文化 差异进行分析、记忆、总结;

●要力图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交往实践相结合,将西方文化交际的理论与 实践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大量真实生动的交际的成败案例的 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指定教材各章后的练习以及书后附的两套模拟自测题,术语定义配 对题、是非题和多项选择题可帮助复习检验对所学内容熟悉的掌握程度,熟悉客观题型,问答题和案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期末考试模拟题 (答案供参考) Ⅰ. Match the following terms with their definition. (20%) 1.the study of the way that people use physical space to convey messages. B 2.the way in which time is used in a culture. A 3.the actual practice of concepts or beliefs. E 4.the total activity of learning one's culture. C 5.social principles, goals, or standards accepted by persons in a culture. D A.Temporal language/chronemics B.Behavior communication C.Spatial language/proxemics D.Enculturation E.Values 6. between nations and governments rather than individuals A 7. perceptions about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or nationalities C 8. a learned organization of rules for making choices and for solving conflicts B 9. volume, pitch, and rate that affects message meaning E 10. the idea that every act of communication must happen in some sort of surroundings D A.international B.context C.value

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医学文献检索》 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医学文献检索 二、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三、教学学时:24学时、36学时 四、开课院系: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五、教学要求:了解有关文献信息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 握计算机检索的主要途径、方法和步骤;熟悉常用的中文 检索工具及其类型和特点,掌握主要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文献信息检索概论 第一节文献信息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一、文献、信息、知识、情报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文献的类型 三、文献的分级 四、文献的特点 五、文献的作用 第二节文献信息检索概念与基础知识 一、文献检索概念 二、文献检索方法 三、文献检索工具概念及类型 四、文献检索原理 五、检索语言及类型 六、文献检索常用途径 七、检索效果评价 八、检索基本步骤 九、文献检索的作用和意义 十、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 第二章计算机检索概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检索的概念 二、计算机检索的原理 三、数据库的构成与类型 第二节计算机检索常用途径 一、分类途径

二、主题途径 三、篇名途径 四、著者途径 五、出版物检索 第三节计算机检索常用技术与方法 一、布尔逻辑运算 二、位置运算 三、二次检索 四、截词检索 五、精确检索与模糊检索 六、限定检索 七、定题检索 第二部分各论 第三章中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 第一节中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概述 一、中文医学文献主要数据库分布及收录特点 二、其他网络搜索工具概览 第二节中文全文数据库 一、中国知网 二、万方数据 三、维普资讯 第三节中文文摘数据库 一、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第四章其他网络电子资源介绍 一、超星 1、超星电子图书 2、读秀学术搜索 3、超星学术视频 4、超星发现 二、其他学术搜索 1、谷歌学术搜索 2、百度学术搜索 第五章检索策略制定与修改 一、检索策略分析制定 二、检索策略完善修改 三、检索分析示例

中英文-珍贵-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件资料全

I.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Sapir, 1921) ●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s, does, and makes. (R. Kohls, 1979) ●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1.Culture is not innate; it is learned; 2.Culture is transmissible from person to person, group to group, and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Culture is a dynamic system that changes continuously over time; 4. Culture is selective; (every culture represents a limited choice of behavior patterns) 5. Culture is composed of interrelated facets; 6.Culture is ethnocentric (centeredness on one’s own group). The American sociolinguist D. Hymes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it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know when, where and what to speak to whom and how.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th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is alway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way: Communication is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essages, symbols, thoughts, signs and opinions. 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e

系统科学概论(课件整理)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对系统输出量不断地进行测量并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按偏差实现控制。 闭环控制又称为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并不直接测量干扰来实施控制,而是根据干扰引起的偏差信息来实施控制,它对干扰处理的方式是通过偏差信息间接的获得的,是一种后处理的方式。 优点:适应面广控制原理简单,易于把握既能应付有规律的干扰,也能应付无规律的干扰 缺点:不能防患于未然 组合控制系统 由预处理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组合而成(补小图) 2>根据控制目的分类 第三节基本控制方式 一、反馈控制 1、反馈控制的定义及其结构 定义:反馈控制就是用反馈的方法使被控量的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输入值进行修正以达到被控量和目标值一致的控制目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反馈控制中的反馈实际上是负反馈,通常我们把负反馈简称反馈。 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馈控制系统为了实现反馈控制,需要有几个部分组成,下图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元件和信息传递的方块图。 (自己画图) 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而言,这些元件未必都是完全的,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也不是十分明确的。

2、反馈控制的局限性 反馈控制的优点:只依据施控结果与给定目标的偏差信息来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不必事先考察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和测量干扰的大小、强弱,从而给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局限性: 1>反馈过时 一方面是指检测装置没有及时的检测出被控量值的变化信息并及时传递造成调节和控制过时; 另一方面是控制器没有及时地依据偏差信息来实施调节和控制,从而造成的系统沿其偏差方向运行一段时间,增大偏差,降低系统稳定性。 反馈过时所造成的后果——积重难返。与其相对应的是反馈及时,就是一旦被控量偏离目标被反馈装置及时检测出来并及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则及时地处理此信息并利用它及时地加以调节和控制。 2〉正反馈效应 负反馈效应的获得取决于施控主体对偏差的性质和方向的判断的准确与否,调节措施得当与否。如果对偏差的性质及方向判断方误,把正向偏差判断为负向的;或把负向偏差判断为正向的;或者虽则对偏差的判断准确,但采取了不得当的调节措施,反其道而行之,都会强化或扩大偏差,加剧系统的不稳定,这就是正反馈效应。 造成正反馈效应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反馈信息失真;第三,比较器不可靠;第三,调节装置变质。 3〉反馈过度或反馈不足 所谓反馈过度就是调节装置获得偏差信息后每次都做出了过头的调节,这样虽然消除了原来的偏差,却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偏离了目标值产生了新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矫枉过正。 反馈不足则是调节装置获得偏差信息后,每次做出的调节都太弱了,虽然对偏差有所克服,但不足以完全消除偏差4〉偏差运行惯性 指施控系统及时地实施适度的反馈调节措施后,被控系统具有沿偏差方向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和距离而并不马上恢复给定状态的性质。 5〉反馈滞后性 任何偏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会经过一个潜行阶段。在偏差运行的潜行阶段,偏差并没有明显地使被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偏离目标值,这样就检测不到偏差,所以也就不能及时地依据偏差实施反馈控制,从而引起控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反馈控制不能防患于未然,把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2、实施反馈控制的原则 及时性原则反馈过时 适度性原则反馈过度或不足 准确性原则正反馈效应 随机性原则随机应变能力 前馈-反馈互补原则反馈滞后性 二、稳定控制 1、稳定控制的定义及类型 稳定控制是指系统的输出保持稳定的一类控制。 说明:系统的输出实际上是指的被控量; 保持稳定就是指被控量与目标值保持—致,使被控量稳定在某一稳定状态所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稳定控制的目标值为恒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由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稳定控制实际上就是定值控制,同时稳定控制的控制机制是反馈,通过反馈来实现其输出值得稳定,所以它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是关于如何查寻和获取医学文献以及其它医学知识、信息的工具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它是为了适应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也是在人类迈入知识经济新时代中生存和发展必需的一门知识。国家教委明确指出该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文献、情报检索,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信息检索已成为新世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营养,医学影像,预防医学,药学专业专升本。 二、总体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夜大学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检索方法,通过大量的光盘型和网络型医学数据库的介绍及实际操作,达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本大纲根据高等医学院校新世纪教材(科学版)《医学文献检索》张文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版。 主要参考: 1.《医学文献检索》朱象喜等主编,杭州出版社,1997版 2.《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董建成等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3.《医学文献检索习题汇编》崔竹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三、时数分配

第一章文献概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情报、信息、文献等的基本概念和医学文献的类型,提高情报意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原理、检索语言和文献检索的步骤、方法、途径等。了解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及著录格式。了解主题检索语言在医学文献检索中的作用与地位。了解医学文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 一、概述 1、情报、信息、文献等的基本概念。情报意识的重要性。 2、医学文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医学文献的类型:按载体形式、按内容形式、按出版形式。 二、医学文献检索 1、文献检索、医学文献检索等的概念。文献检索的类型。 2、文献检索的原理、文献的存储过程和检索过程。检索语言。主题词检索与关键词检索的利弊。主题词检索的重要性。 3、检索工具的形式。检索工具的类型。 4、文献检索的步骤、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 考核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和医学文献的类型 二、文献检索的原理、检索语言、检索类型 三、检索工具的类型 四、文献检索的步骤、方法、途径等 考核要求 一、基本概念和医学文献的类型 1、掌握:(1)信息、情报、文献、情报意识、特种文献等概念;(2)文献按内容形式划分的类型 2、熟悉:文献按载体形式和出版形式划分的类型 二、文献检索的原理、检索语言、检索类型 1、掌握:(1)文献检索的存储过程和检索过程;(2)检索语言和检索类型 2、熟悉:文献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检索途径 三、检索工具的著录类型 1、掌握:检索工具的著录类型 2、了解:检索工具的出版类型和内容结构 四、文献检索的步骤、方法、途径等 1、掌握:(1)文献检索的步骤、方法、途径;(2)核心期刊的概念 2、了解: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区别及用法 第二章手工检索工具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各手工检索工具的概况、索引体系和检索途径,熟悉参考工具书的概念、特点,了解医学参考工具书举要等。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动物科学概论

动物科学概论 结业论文 薛林媛 2012/1/1

动物科学概论 动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繁殖消化代谢等生命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动物科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生育繁殖、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伴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启动和阶段成果的取得,人类正逐步在基因层面上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代谢的分子调控规律。动物科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 专业介绍 动物科学是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繁殖育种、消化代谢等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上述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多种需求。随着科学的进步,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已从传统的畜牧业扩展到了畜禽、珍禽异兽、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的饲养、育种、繁殖、加工等各个领域,并且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的层面上深入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和代谢的规律。 动物科学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档肉类饮食需求,主要进行动物营养与饲养、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以及饲料与饲养企业管理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畜禽生产实践,你将了解兔子、小白鼠、马、牛、猪、鸡甚至猫和犬等动物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学习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帮助它们繁殖后代等等的科学方法。近期研究生产绿色肉食品的课题非常热门。动物科学更偏重对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研究方面则需要注意统筹布局;同时希望你有爱动物的心,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21世纪,动物科学发展火热,该类专业人才奇缺以后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学习者生产实践经验积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很重要。 专业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范围上已从传统的畜牧业扩展到了水产动物、珍禽异兽、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的饲养、育种繁殖、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研究深度上已从动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使得人们可以在基因水平上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代谢的规律。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的成功育成表明。 动物科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生育繁殖、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伴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基因组计划

最新公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公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文写作 课程编码:044557 学时:总学时54(讲授学时54 课外学时0) 学分:2 课程类型:专业限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范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其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刘春生.公务文书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教材:岳海翔.公文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公文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党和国家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公文形成与办理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其内容具有政治性、综合性、规定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机关公文与处理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识机关公文形成和处理的基本规律,了解我国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现行的公文种类、体式稿本、行文规范、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办理、公文立卷与归档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撰拟公文和处理公文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胜任工作需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习题、讨论及课外资料的查询、分析等方法来传授知识。教学手段主要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外资料查询、分析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独立性较强,前期若能开设《应用写作》对本课程较有帮助,学完该课程,对学生将来大四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较有帮助。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篇公务文书写作概论 第一章公务文书的含义、分类和作用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文的含义,公文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公文的种类以及分类的意义,方法以及我国现行的公文名称;理解公文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公务文书的含义和分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 总学时:32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 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 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 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 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 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 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 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 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 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 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 ambiguity. 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 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 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 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 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 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 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