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因为他们一般较少考虑这些问题,或者几乎不曾这样考虑过问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较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往往从“我要怎么教”入手,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但是,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

散文实际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所进行的阅读教学,通常是不太注意当下所阅读的文章的具体特征的,而一概以“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套语来应对。

教什么?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把个性化的表达作为教学内容,就十分合理。这是语文的思路,更是散文的思路。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为: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第一,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

第二,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指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三,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的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

二、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备课的时候,要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区分开来,并关注它们的关系。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在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表现为:◆“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教师整个的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的。

对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作了两方面的概括,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的现象:

◆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

◆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

比如前面《秋天的怀念》那堂课,教师的12段话,前后之间有结构上的关联,最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陈述。教师“教的活动”看起来是有结构的,有导入、有过程、有小结。而学生“学的活动”却非常零散,没有结构。课堂里也有学生发言,但前一个学生的发言和后一个学生的发言相互没有关联。课堂上,教师也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但前一次四人小组的讨论和后一次四人小组的讨论,几乎没有关联。从横向来说,不同学生之间的发言没有关联;从纵向来说,学生一次次学习活动之间没有关联。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只是在“教的活动”的间隙,零星地、零散地、不成结构地进行了一些“学的活动”。

在一堂课里,学生基本上是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教师讲,学生听:听的活动。《秋天的怀念》“被听”了教师12段话。第二个活动,教师问,学生答。第三个活动,教师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中所经历的“学的活动”,就是听教师讲,回答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很难有成效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效能感。

我们教师也讲教学“环节”,甚至把它提高到“环环相扣”那种精致的水准。但是,我们教师所讲的“环节”,是谁的环节呢?是教师的环节,是教师主观设定的,是需要学生来跟进、配合的,甚至是当道具的那样一种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现在看来大有问题!

三、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我们基点的改变,也就是说,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学生需要学什么”,主要关乎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则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无不向我们显示: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充分的“学的活动”。

新课程其实就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更丰富些、多样些,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这样的课堂,正是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

◆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

语文教师备课的功夫,要花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上,要花在学生学习重点,也就是一节课最终形成的学生学习经验的确定上,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换言之,语文教学设计,主要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主要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设计“学的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选择题】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年。 A. 1856 B.1860 C.1862 D.1866 【选择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一番功夫,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字、词、句、段、篇、语、修辞和逻辑,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每篇课文可供训练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精选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立重点难点,精选对学生发展有用的训练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就容易“把课文教肿了”,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辛辛苦苦,收获却不大。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当。首先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二、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对已有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材的内容包括文本、插图、练习及语文乐园,这些内容可以进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序列也可进行调整,整合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老师执教《语文乐园》,语文乐园虽然不是纯阅读教学的课,但它也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通过对己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位老师教学的话题是“奇妙的大自然”。从识字到课文到乐园向学生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秘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学习了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见识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这位老师设计的《语文乐园》的三个板块之一“我来试试”中有反义词、看图读词语、认识象声词、读短文等多项活动内容;板块之二“探究与发现”中有一首小诗《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让学生探寻含有口字旁的汉字,从而探究口字旁与语言的关系;板块之三“我的作品”,这一项目是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写写生动有趣的句子。我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安乡中心学校李敏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 一、找准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兴奋点即兴趣点,扣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要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清楚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寻趣而教”,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教学过程投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作为名著导读,除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外,更侧重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的五次

有惊无险的历险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刺激,很适合采用预测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预测阅读是导读激趣的有效途径,影响预测法运用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宜预测展开的内容。我发现教材中的故事梗概部分对五次历险介绍得过于完整,加上在教材中直接呈现,难以制造悬念。于是,我反复阅读原著,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果发现汤姆·索亚被罚刷墙部分,非常有趣,读到这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惩罚变成欢乐”这个题目就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悬念,这应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于是,除了“封面预测”、“目录预测”之外,我把“刷墙”部分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讲述波莉姨妈决定惩罚汤姆的前因,逐步让学生猜测:姨妈会怎么惩罚汤姆呢?汤姆会怎么将惩罚变成欢乐呢?由于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课堂上,学生被吊足胃口的情况下,参与情节猜测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最终有没有猜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全书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着作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也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兴奋点时,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紧密结合,全盘考虑,这是合理、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化,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运用自己所得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他们。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探究式课堂组织设计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探讨、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探究式课堂组织的心理学原理 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 创立于1912年德国柏林的格式塔心理学用“整体性”和“组织作用”的概念来解释学习过程,认为学习的结果是次要派生的现象,过程才是重要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在当前的情境结构中所存在的缺口;解决问题就是弥补这个缺口,是通过学习者的顿悟实现的;所谓顿悟就是对缺口的突然察觉,它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情境结构的分析,依赖于过去经验的利用,取决于知觉的组织规律,就是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主动加工把相互联系的各要素结合到认知单元中去的结果。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主体在一定遗传特质基础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不平衡。外界环境及其教育的要求只有为发展的主体所反映和接受并引起内部的不平衡,才能转化为发展主体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发展。例如,不管家长如何要求3岁的小孩学习复杂的微积分,这种所谓的外因也不可能使儿童产生学习的内因(学习的需要和热情)。而且,同一种外因由于作用的主体不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章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4、合理设计和安排日常生活及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实践确实是由教与学两种活动所构成,教与学是统一的活动。但为了深入地研究教与学,有必要将教与学分开进行研究。因此上述定义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即教学探讨、研究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进步。 从教学的规定性要求看,“教学”活动应具备三方面特征: 首先,“教学”既有“教”,又有“学”。它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以行为。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是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师幼共同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自发反映型教学。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由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教案

教学组织形式 教案 2011.09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理解并掌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3.理解并掌握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介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让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引入: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包括学生的编班、课程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问题。中外教育史反复证明,班级授课制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教学的研究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上,各种课堂教学策略也纷纷出台。与此同时,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越来越瘦到人们的重视。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纵观教育发展史,曾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等。 (1)、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出现以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教学。如孔子,根据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自创私学,广收弟子,常与门下弟子逐个研讨,传授学问,指点疑难。汉代著名教育家马融,由于来学弟子众多,于是创造“次相传授”的教学形式,由资深弟子向后进弟子代为传授,只有学问精进者才可登堂人室,亲聆师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阿加德米学园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基于混合教学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教学规模小、效率低 教学内容:简单化、单纯化 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向班组教学组织形式过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因为他们一般较少考虑这些问题,或者几乎不曾这样考虑过问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较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往往从“我要怎么教”入手,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但是,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 散文实际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所进行的阅读教学,通常是不太注意当下所阅读的文章的具体特征的,而一概以“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套语来应对。 教什么?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把个性化的表达作为教学内容,就十分合理。这是语文的思路,更是散文的思路。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为: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第一,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 第二,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指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三,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的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 二、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备课的时候,要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区分开来,并关注它们的关系。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在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表现为:◆“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教师整个的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的。 对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作了两方面的概括,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的现象: ◆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 ◆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

浅谈《低频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浅谈《低频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发表时间:2011-12-28T14:27:13.32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1月下期供稿作者:孔龙[导读] 《低频电子技术》是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 孔龙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涪陵 408000)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1-0000-02 摘要:《低频电子技术》是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形成掌握低频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应电子企业的职业素养。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组织与安排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地方该详的不详,该简的不简,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也未能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题目,课程内容大部分比较陈旧,多年的老习题不变,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二)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对电子企业生产一线的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开发、测试技术员、物料采购与准备、品质检验与管理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所需低频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分析,选取“两级小信号放大电路的组装与测试”、“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变换电路的组装与测试”、“实用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组装与测试”、“实用直流稳压电源的组装与测试”、“实用功放的制作与综合测试”等五个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相对单一到综合应用的逻辑关系排序。综合项目以完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成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成就感。 三、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切实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人问:“这堂课你教了什么?”数学老师的回答很干脆,比如教《圆的认识》,他会很肯定地告诉你,这堂课教的是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与圆相关的数学知识,绝对不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我们语文教师却很尴尬:所教的就是这一篇课文啊,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似乎什么都教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着力地教。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只是就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个比喻句子,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音乐课等等别的什么课。即使教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是否正确合理,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学理考察。于是,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顽症。因此,专家们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者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 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中介、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这三类文本都隐含着教学内容,但都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造成所谓的“教教材”。我们要解决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深入地研究与判别,甄选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 二、目前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定位的“虚化”。不知以何去选择教学内容,为什么选择此内容而不是彼内容等。 ●教学内容选择的“泛化”。不知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与发展学生无益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也就是“语文”少了,而“关于语文”的多了。●教学内容组织的“浮化”。随意性较大,任意增删教学内容。课前预设内容与课堂生成处理不当造成教学过程空泛、肤浅,不求精细,不求精深。 ●教学内容延伸的“表面化”(形式化)。表现在“舍本求末”,一味延伸,或是可不可延伸总去延伸,也不知是哪一方面的延伸,形式主义太重。 例1: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一篇课文《寓言两则》,选了两个寓言,一个是《揠苗助长》,另一个是《守株待兔》。有位老师教《揠苗助长》时,他选了一个教学内容是那个农夫怎么到田里去拔禾苗,把禾苗一根一根往上拔。让孩子反复读这几句话,然后想象,这么热的天,顶着太阳,他要到田里边把禾苗一根一根拔起来,这个农夫拔苗的辛苦。在这里展开想象,对体会《揠苗助长》的这个故事的寓意有多大的意义呢?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揠

课程内容的取向、选择与组织——《课程论》

2020.05.20 17:42 《课程论》施良方著 第五章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课程目标,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学生、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等因素。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三种取向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传统上课程内容被看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事实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 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凯洛夫教育学,只提教学内容而无课程。 ?优点: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师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缺点:容易将课程内容看作是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把教材看作使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博比特——课程应对当代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将其转化成课程目标,进一步将目标转化成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分析法被认为使科学有效的课程编制技术。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其重点在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而不是教材的学科内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缺点:注重学生外显活动,但无法看到学生内部经验的同化及其意义理解,容易使人只注意到表面的热烈,而不是深层的学习结构。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泰勒:学习经验不等同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学习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不是教材,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突破了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支配作用; ?增加了课程编制的难度,这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经验的结果。导致课程内容受学生的支配。 【总结】三种取向各有优缺点,应辩证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精心的选择。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计划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教学计划 赖金芳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是研究如何实现对幼儿园的高效高质管理的一门科 学。学前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此学科不仅是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幼教质量 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需要。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正确 认识幼儿园管理的功能,了解幼儿园管理包含的内容及对内容的管理要求, 并结合幼儿园管理的实际掌握一般的理论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掌握做为 一名幼教管理工作者(无论是园长或教师)为了提高幼教质量需从哪些方法 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幼教实习与考察,理论联系实际,为初步掌握幼儿园 组织和管理的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 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主要原则和依据 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 2、注重吸收和介绍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领域新的研究成果。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理论分析当前幼儿教育管理的实际,从而提高理论的实用性。 4、注重学生作为一位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 5、突出教育性,把管理理论、管理的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学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学科,教学中既要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等,又要结合幼儿园管理的实际,采用调查法、个案法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考核要求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和实际分析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所学其本理论进行闭卷考试;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幼儿园管理实际进行调查评析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语文教学目标地确定与教学内容地选择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师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容。(2)一堂课的教学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恰恰是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

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学组织形式

304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的结构。它决定于教学任务和内容,并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服务。 从教育史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不断随之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中,多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也间或有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如中国汉代的太学,一方面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另一方面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扩大教育对象,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要求改革教学组织形式。16世纪西欧有的国家开始了班级上课制的尝试。17世纪初,在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班级上课制作了最早的理论上的阐述。到19世纪中叶,班级上课制成为西方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近代采用班级教学的雏型,始于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还出现过英国的贝尔-兰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调和阶级矛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充和更新了学校的一些教学内容。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程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属于改良班级上课制的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又分为:①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的年限不同。 ②作业分组,学生的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的程度不同。属于改革班级上课制,进行个别教学的为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见分组教学、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中国在20世纪初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分组教学;在20年代曾有少数学校试验过道尔顿制;在30年代也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温内特卡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英、法、联邦德国等国家的分组教学常采取另外两种方式,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中国中小学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因材施教,有时也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作为辅助形式。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受到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吸收了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的一些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破坏了正规教育的进行,故3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开放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60~70年代,开放教学流行于美国,主要在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实行。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 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班级教学: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单位 3、以课为单位 (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管理 (2)科学的采用课单位进行教学 (3)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4)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6)在班集体中学习,师生间和学生间可以交流,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 实现教学任务方面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2、局限性 (1)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够 (4)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内容、时间、进程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内容(6)“课”受时间限制,完整的内容被分割。 (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2)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学习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1、备课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2、上课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好 (5)积极性高 3、课堂教学效果测评 (1)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 (3)根据教学效果测评调整课外作业的布置 4、布置课外作业 (1)代表性,难度适度 (2)与教科书内容有逻辑联系 (3)有助于启发思维 (4)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5)分别给优生和差生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

高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王荣生)1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王崧舟老师《长 相思》研习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讨论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哪儿?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课件――朗读――看见了什么?想象写话――家乡的画面和情景碎互文印证,读透词心自提问题: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夫、父、儿、弟反提问题:身在征途,心在故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设计“教的活动” 而是设计“学的活动” 1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教学过程的展开学习经验学习状态学习经验学习状态学习经验学习状态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两个特征在纵向上学生的学习有阶梯的递升或方面的扩展在横向上学生们建立相互的关联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教学流程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的,是他们能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从教的层面生成预设从学的层面学生学情的多样性形成共同的语文经验教学流程每个学生在班级教学的共同语境中,获得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往中所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学习经验。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完整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讲解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按一定要求交往的方式。受体育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变化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按教学对象的构成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如电视、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课外作业)两种。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其课的类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是在教室里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实践课是在操场上(或体育活动室里)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状况,开设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 班级教学 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师按照学校对各年级学生编定的教学班,依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体育教学。 复式教学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体育教师在同一教室(或场地)内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交替的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主要适用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教师少的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 体育课 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一定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一般包括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准备部分 体育课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任务是把学生迅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明确课的内容与要求,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愉快活泼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并通过身体活动,克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惰性,使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促进身体发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组织教学所必需的课堂常规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 体育课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课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其任务是学习新教材,复习已学过的主要教材。通过学习和复习,使学生掌握、提高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有关教材,以及结合具体条件选定的辅助或诱导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等。

项目课程教学组织安排

《销售技能培训与管理》项目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时:54小时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组织与安排 学习领域内容及组织授课教师课时 小时 企业见习了解企业实际销售工作 流程 参观走访合作企业校内专业 教师 企业兼职 教师 课余 4 任务一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标 准,热爱推销工作。 1、由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良好行 业职业道德故事。 2、由学生分小组展示收集的 内容。 3、学生讨论、总结优良职业 道德。 4、专业授课教师总结、提炼 职业道德标准并评价学生表 现。 5、由订单合作企业授课教师 讲解相关企业文化。 校内专业 教师 企业兼职 教师 3 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1、室内团队拓展训练 2、室外团队拓展训练 校内专业教3

建自己的小组,完成销售 任务。 5、讨论如何得到他人的支持 与配合。 6、讨论销售团队如何进行管 理 7、总结、评估 练营教师 任务三具有情绪管理能力1、由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展 示国内外推销大师的成长故 事。 2、教师提供顾客不满意销售情 境,由学生分小组模拟解决。 3、学生讨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 因。 4、学生讨论应如何引导顾客的 不良情绪。 5、教师总结,讲授情绪控制方法 与自我排压方法。 校内专业授 课教师 3 任务四自我推销1、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自我推销 表述。 2、学生讨论推销工作过程中,顾 客希望了解哪些有关推销员 的信息。 3、学生撰写自我推销书。 4、进行推销员有创意的自我推 销展示。 5、教师评价总结 6、学生撰写描述自我情感的演 校内专业授 课教师 3

7、讲短文,并展示。 任务五产品展示及报价1、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产品知 识。 2、制作产品分析表。 3、撰写产品表述词 4、运用FABFAB产品呈现法则进 行产品展示,并报价。 5、运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如何更 有效的进行产品展示。 6、总结、评价 企业兼职授 课教师 3 任务六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发 现顾客需求的有效沟通 1、教师提供销售情境。 2、学生分小组模拟沟通 3、讨论、评价、提升 4、教师总结挖掘顾客需求的技 巧及SPIN产品呈现法。 5、评价 校内专业授 课教师 3 任务七整理顾客资料,建立顾 客档案 1、教师提供顾客自然情况信息。 2、由学生分组分析顾客类型。 3、分析整理顾客需求,并展示。 4、总结、提升 5、由学生自己收集顾客资料。 6、由学生分组整理顾客资料并建 立顾客档案。 7、讨论、总结、评价 校内专业授 课教师 企业兼职授 课教师 3 企业到仙妮蕾德门店或哈尔 滨博能汽车广场进行真 1、确定工作岗位 2、岗位跟随实践 校内专业授 课教师 6

探讨“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的教学实践

探讨“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的教学实践 本学年,我校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探讨了“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此前,对语文教学内容解读的无序、盲目,导致教学不能实现编者、作者、教材的意图,语文教学出现浮夸、浅表、偏颇甚至错误的迹象有所改善。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学内容如何有效选择的策略和依据作一些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选择可以拓展迁移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尴尬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在语文内容的选择上没有抓住可以拓展迁移的知识内容来教,仅仅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没有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来教,不是借助教材解决一类问题。 语文,只学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可能学习的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就像《新课标》中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堂上学的是阅读的方法,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课后的拓展延伸阅读,那才是真正的语文。 一篇课文,只要能在听说读写任何一个方面给予学生以借鉴发展的内容都是我们教学所首选的内容。例如《颐和园》一文,景物描

写应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什么是景物描写,这几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通过研讨,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按游览顺序(又叫移步换景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文章结构)。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第二至五自然段则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注意:第三段“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作者是按照从下往上观察的;第四段“登山万寿山……”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眺),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本文以游览路线为线索,通过“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游览过程的词语,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结构清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美感。 在日后,他们应该懂得如何解读写景的文章,如何写写景的文章。 再如《去年的树》一文,作者是新美南吉。曾经是与小川未明、坪田让治等人齐名的童话作家。仅活了30岁,他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大多是在逝世后出版的。非常强调故事性,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主要作品有《毛毯和钵之子》(1941)、《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1942)、《新美南吉全集》(1965,八卷本)。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关注新美南吉的写作特点,并在课后做了好书推荐、拓展阅读、新美南吉读书交流会。读新美南吉的童话,你会发现,他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群或喜或悲、或愁或欢的小动物主宰着新美南吉的童话王国,在那里,狐狸是“国王”。与中国童话中狡猾诡异的狐狸形象不同,他笔下的狐狸,就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