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9、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

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哈哈

13、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

参考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时刻在想杀死沛公啊!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王恐怕他打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译:就用那个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译:俗话说:“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注: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一点吧?

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译: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唉!这是真实的情况呢,是虚假的情况呢,还是传闻的不实呢?

9、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译:你进去上前敬酒。

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用这样的做法,去求满足那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四海之内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1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译:有的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的缘故吗?”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译:现在民众生长在齐国不会偷东西,一进入楚国就会偷,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得民众善于偷盗吧?

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译:过去的事就算了,今后的事还来得及。

15、峣峣(yà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李固《与黄琼书》)

译:高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弄脏。

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王估计情况,觉得到底不可能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

17、虽有(yò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译:即使再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弯了的缘故。

1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于是赵王便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玉璧,在朝廷上行了大礼送出国书。为了什么呢?为的是尊重您大国的威望,表示我们的敬意啊!

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呢?

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译: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22、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

2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译: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

24、夜则以兵围所寓所。(《指南录后序》)

译:晚上就派兵围住我寄宿的房子。

2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礼运》)

译:使老人有安逸的晚景,壮年人有出力的机会,儿童有成长的条件。

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2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译:樊哙问道:“当前的事态怎么样?”张良回答说:“十分危急!”

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9、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害怕得太厉害了。

30、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译:痛苦过后追思当时的痛苦,这是怎样的痛苦呵!

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蔺相如虽然愚笨,难道竟害怕廉将军吗?

3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译:再说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几乎消灭尽了各国的时候,可以说是智穷势孤了,战败才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

33、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4、既罢,归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会晤)结束以后,回国。

3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6、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译:北人(蒙古人)表面上虽然对我尊敬,实际上却很恼恨。

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译:别把人生看得随随便便,等到少年头变成苍苍白发,只能空自悲叹了。

3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这件事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

40、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王直到宴会结束,始终不能对赵王施加胜局(占上风)。

4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译: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产生。

42、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译: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4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译:过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那盘结密集的样子,那回旋曲折的样子,像蜂房,像漩涡,高耸矗立,不知有几千几万座(房屋)。

4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译:初到北军(蒙古军)的军营里,我抗辩的言辞慷慨激昂,他们朝廷上下都很惊动。

4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愿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一下这件事吧。(孰,通“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译: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是”。

(“唯”的本义是“应答之声”)

49、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赵王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商议。

50、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斜阳照着草树,那普普通通的街巷里,人们说刘裕曾经住过。

5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译:我和您将军协力攻打秦国……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

5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一般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从来没有过的。

5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译:我按道理应当拿刀自杀,可是(我)痛苦地强忍着自己的感情,而(跟着他们)上路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②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这是否定句,动词“诈”、“虞”的前面,均有否定副词“无”,宾语“尔”、“我”是代词,所以要放在动词前面。“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①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之”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之”要放在“止”的前面。

②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十四周周练) ?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完整)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很正常的结构,所以一般不把它归入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它放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去。现将宾语前置按其规律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一动词宾语前置 (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何苦而不平?“何苦”即“苦何”,意思是愁什么。又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中,“何恃”即“恃何”,意思是凭借什么。这两例中都是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了,翻译时应该放回原位。 (二)在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莫、未、勿的句子)中,而宾语又是代词的,宾语一般前置。例如:时人莫之许也。“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之”,代词代这种看法(自比管仲、乐毅),作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了。“莫之许”即“莫许之’,意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三)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面提到动词前面。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动词“有”,宾语“陋”,借助词“之”的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所带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前置。例如:何以战“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了。“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的意思。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了。“谁与”即“与谁”,跟谁的意思。 巩固练习 下面都是宾语前置句,请仔细分辨它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然后翻译过来。 1 何贺之有? 2惟命是从 3宋何罪之有?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5吾子末之思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 2、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翻译中去 预习题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对它们的宾语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何以战? 小结: 2、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 小结: 3、(1)惟利是图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结: 总结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也?(适:动词,到。) (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4)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2)“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3)(4)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文言文倒装句之常见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倒装句之常见宾语前置句 湖北省武穴中学李玉萍 学习目标: 1.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含义。 2.弄懂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宾语前置句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特别提醒:这种语法现象是基于现代汉语顺序而言的。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特殊词语宾语前置 A.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 B. “见”表动作偏指一方时 C. “相”表动作偏指一方时 D. “之”做标志 E. “是''做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B.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三、具体讲解,实例展示 (一)宾语前置句类型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安、胡、恶等。 A. 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在“应为”在安“,译为”在哪里“ B.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为”操何,译为“带来了什么” C.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奚疑”应为“疑奚”,译为“疑虑什么” D.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恶乎待”应为“待恶乎”,译为“凭 借什么” (二) 宾语前置句类型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释义:句中有否定副词如:不、弗、未、非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 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则代词要放在谓语前。 2.实例展示 A.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应为“不欺余” B.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庄子.秋水》)“莫己若”应为“莫若己” C. 不吾知也。(孔子.《侍坐》)“不吾知”应为“不知吾” (三)宾语前置句类型之特殊词语宾语前置句 A.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美)” B. “见”表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是“背见”,译为“离我而去”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见录”是“录见”,译为“记得我” 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崔枢不昧宝珠》“见忽”是“忽见”,译为“轻视我” C:“相””表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你、我、他(她)时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word完整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转》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何厌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构成“惟......是......”的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第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相” 代“ 你” (焦仲卿)]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地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地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地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地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地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地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必修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必修二: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六国论》 必修三: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必修四: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 必修五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教师版)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教师版) 一、高考真题体验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关键词得分点:度、因、雅,句式,辙辞以疾(状语后置句),弗之罪也(宾语前置)。 二、知识解读 (一)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要掌握好宾语前置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定)主十〔状〕谓十<补>十(定)宾。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如①《鸿门宴》中“沛公安在”宾语“安”放置在动词谓语“在”之前,就是“沛公在安”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沛公在哪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未之有”宾语“之”放置在动词谓语“有”之前,就是“未有之”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没有这样的事”。 理解句子基本结构与宾语前置的语法特点是掌握这一句式的前提。(二)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种常见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未,莫,无,非,勿等。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奚、曷、自等。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松柏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一、动词宾语的提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 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 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 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例如: 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一不了解我的,还说我想得到什么。②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一圣人不吝惜自己。 例①“不知我者”有否定词“不”,作宾语的代词“我”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例②“不爱己”虽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己”仍放在动词“爱”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提前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 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 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 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 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

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编制:谭宇菲 审核:吴丽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 2、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翻译中去 预习题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对它们的宾语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何以战? 小结: 2、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 小结: 3、(1)惟利是图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结: 总结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也? (适:动词,到。) (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漫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漫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董世群 (陕西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713300)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说明》指定的知识点,因此,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方面内容,学会辨析宾语前置句。 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宾语在动词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 如:①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如:①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是)”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