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药法建议

中医药法建议

中医药法建议
中医药法建议

李润生建议

1、第26、28条

之前在培训期间,学校组织参观过一家中药企业,主要是研发中药配方颗粒的,感觉这可能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一来,易于标准化;二来,储存和使用方便(直接用热水冲泡即可,和西药在使用便利性上几无差距)。所以,非常期望这能真正成为中医药推广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国家对此亦非常重视。

第26、28条中的现代炮制技术可能包括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但不甚明确,该法其他条文中亦无明确指出中药配方颗粒。为避免法条的空洞、模糊和泛化,可考虑增加关于“继续探索和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条文,毕竟,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相当多的地方中医药专业人士)对此可能并不了解,以建议性表述写入法条,可以明确事业发展方向,同时可启迪大众。

2、第五章中医药科学研究

通篇好像都未涉及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但个人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当然,这主要依靠《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专门知识产权法的规范,但中医药基本法中需要对此予以专门规定和宣示,包括中药方面的专利(产品专利)、中医方面的专利(方法、器械等专利)、中医中药方面的商标、地理标志等等。个人觉得,这对于中医药科研的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尤其是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和研究人员在研究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上(如可探索由研发人员直接获得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时

的完整企业股权而非仅仅是股权收益权)可寻求突破。

3、第44条

不分情况,强制要求所有媒介形式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宣传均应聘请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可能并不现实,可操作性存疑。可“鼓励”,但“强制要求”似有不妥。

4、第45条

仅仅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可能并不彻底,这在之前可能就是预算内的事,在此可考虑再进一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确定财政最低投入比例以及投入的逐年增长保障机制,如此,可保证财政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中医药事业在财政支出中的必要地位。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政策解读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https://www.sodocs.net/doc/1d5588953.html,/)网友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政策解读 《中医药法》涵盖了中医药服务、保护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与文化传播以及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并就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并对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材质量全程监管等做出明确规定。下面新东方在线医学小编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读,供大家阅读!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医药法》的重大意义 《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强化政策支持与保障,坚持规范与扶持并重,注重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持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1、开辟获取中医师资格的新途径 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和经验,为基层百姓提供了必要的中医药服务,但现有医师资格考试难以评价其真实水平。《中医药法》根据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主要是师承、家传等培养方式的实际,在充分考虑医疗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对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开辟了通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的新途径。 2、简政放权中医诊所管理,由许可改为备案 考虑到获得合法执业资格的民间中医主要在诊所执业,而且中医诊所主要是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服务简便,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将中医诊所由现行的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改变了一直以来以行政审批方式管理中医诊所的模式。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强化中医药服务监管,预防和控制医疗安全风险 1、国务院中医药局将会根据中医药法的规定,制定针对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的分类考核办法,注重对其实践技能和效果的考核; 2、是制定中医诊所备案管理的具体办法,要求经备案的中医诊所不得开展备案的诊疗范围以外的医疗活动,以限制诊疗范围的措施来降低医疗安全风险;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至嫁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

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中医药法的心得体会

中医药法的心得体会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整理了中医药法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药法的心得体会以前我一直埋头学习中医,只身在其中,未曾探究中医的本身如何。也知道很多人质疑中医,但没有研究过那些人为什么会质疑,只是觉得可笑,没啥好质疑的。自从学习了《自然辩证法》,听老师讲课之后,我对中医本身稍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自近代以来一直有部分人质疑中医,百余年来争吵不休,但是中医学承载着千年文明流传了下来,即便在即将被取缔的情况下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医始终坚挺地在为国人健康服务。不过很明显的是中医渐渐势微,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种一统天下的伟业。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国际化,众多海外学者来我国学习中医。不禁想为什么外国人都追求向往的东西,很多国人却弃之不顾?不学、不用也就算了,甚至还有一些人攻击我们前辈们辛苦留下来的好东西!中医本有自己的领土,却沦落到今天这样一种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确实挺悲哀的。 记得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话: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波克铁教授指出:“中医是中国人对

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的贡献之一。但是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倡的明智而令人鼓舞的政策,如今缺少一种始终如一的方法学概念,而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从内部腐蚀下来。主要表现在全中国的中西医之间的令人十分痛心的不平衡,……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个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从十九世纪到现在完全没有作出决定性的努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确定中医的价值。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的消没和模糊中医的信息。”的确,在现实中,研究者们大都是试图以西方科学中产生的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评判中医学,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必然导致对中医的误读。中医就是中医,不能用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解读中医。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我国的中医教育模式上。多年以来,我国中医院校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却本着与国际接轨,一直奉行着“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西化”,没有凸显出中医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经历过的同学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不肯好好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还未熟读,更不说背诵,以致毕业时基础知识相当不牢固,中药的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记不清楚,致使临床实践能力低下。到了毕业实习阶段,却

关于加快全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全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我省是全国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厚,中医药人才辈出,拥有医圣张仲景和一大批国医大师及中医名家,在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全省中医药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正以坚实的步伐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但放眼全国、站位全省、对比周边,我省中医药发展与安徽、云南等地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医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运行模式、管理机制、产业发展等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省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出台有力举措,积极破解难题,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要强化政策支持。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出台有关方案,支持有中医药发展基础的县(市)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等给予大力扶持。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议省政府积极落实向中医倾斜扶助的政策,充分考虑中医药学术、技术和行业特点,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中医的项目支持,切实帮助医院解决发展中的硬

件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中医院与西医院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设立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对中药材种植大户及加工企业进行奖励。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培育中青年名中医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引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重点引进带有中医药科研开发人才、高级医疗人才和农村中医药技术专家。以国家和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为主体,挖掘拾遗秘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 四要突出产业支撑。认真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持中医药发展的可持续性。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结合我省气候、土壤、市场等情况,重点种植牡丹、玄参、丹参、白芍等常用药材,鼓励各县(市)建立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鼓励中医药企业拉长拓宽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原产地附加值。 五要配强管理力量。目前,各县(市)中医药管理局人员少、编制情况不一,制约了管理、服务、监督、宣传等工作的开展。建议上级出台有关意见,整合各单位中医药管理职能,成立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增加人员编制,增设内部机构,成立职能科室,形成既管中医、又管中药、实行中药统一招标采购配送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中医药法建议

李润生建议 1、第26、28条 之前在培训期间,学校组织参观过一家中药企业,主要是研发中药配方颗粒的,感觉这可能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一来,易于标准化;二来,储存和使用方便(直接用热水冲泡即可,和西药在使用便利性上几无差距)。所以,非常期望这能真正成为中医药推广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国家对此亦非常重视。 第26、28条中的现代炮制技术可能包括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但不甚明确,该法其他条文中亦无明确指出中药配方颗粒。为避免法条的空洞、模糊和泛化,可考虑增加关于“继续探索和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条文,毕竟,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相当多的地方中医药专业人士)对此可能并不了解,以建议性表述写入法条,可以明确事业发展方向,同时可启迪大众。 2、第五章中医药科学研究 通篇好像都未涉及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但个人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当然,这主要依靠《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专门知识产权法的规范,但中医药基本法中需要对此予以专门规定和宣示,包括中药方面的专利(产品专利)、中医方面的专利(方法、器械等专利)、中医中药方面的商标、地理标志等等。个人觉得,这对于中医药科研的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尤其是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和研究人员在研究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上(如可探索由研发人员直接获得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时

的完整企业股权而非仅仅是股权收益权)可寻求突破。 3、第44条 不分情况,强制要求所有媒介形式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宣传均应聘请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可能并不现实,可操作性存疑。可“鼓励”,但“强制要求”似有不妥。 4、第45条 仅仅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可能并不彻底,这在之前可能就是预算内的事,在此可考虑再进一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确定财政最低投入比例以及投入的逐年增长保障机制,如此,可保证财政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中医药事业在财政支出中的必要地位。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 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 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 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 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 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 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 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 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 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 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 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 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 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 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 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中医药法》解读

《中医药法》全方位解读 12月25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简称《中医药法》)出台,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内容全面丰富,在具体制度设计中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行业和民众期盼,符合中医药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中医药法》历经30年的酝酿准备,我6次提出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审议,所提多条意见被采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三十年磨一剑”,《中医药法》终获通过,十分不易,其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法》共九章63条,包括中医药服务,保护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内容。 张伯礼表示,这部法亮点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点:一是首次从法律角度明确“中 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各民族医药的统称”。这在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医药交流,引领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健全了中医药管理机构和责任,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是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是经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以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这有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疗效。其中,对于民间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 确有专长的人员“开了口”,“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 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 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这条体现 了既扶持又规范的精神,为民间中医“松绑”,有利于中医药传承。“当然,这条争议也较大,担心的人很多,我认为利大于弊。确有高手在民间,应当充分发挥民间中医在中医药传承和服务基层的作用。但规范和监管也必不可少,以维护广大患者的利益,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四是对医院院制剂在保障有效、安全基础上采用备案制,符合条件的经典名方制剂在 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的研究资料。《中医药法》提出,国家鼓励医疗机构根据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以中药制剂为基础研制中药新药。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委托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其他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医疗机构对其配制的中药制剂的质量负责;委托配制中药制剂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对所配制的中药制剂的质量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在此,对于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预防保健能力 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要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医两法开展诊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深入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通过增加执业注册地点的方式,到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以保障民众健康为基础,宣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另外可在我县范围内建设名中医工作室,邀请本县名中医,甚至省市名中医定期坐诊,以打造中医药论治为主、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服务机构,为全县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服务。 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逐步完善城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合理制定中医“治未病”相关诊疗项目收费标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职工体检,再逐步纳入干部保健、职工医保等报销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就是世界观,中医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就是让我们先瞧瞧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得《黄帝内经》就是怎样说得。《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得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得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得核心就就是站在“天人合一”得角度,把人瞧作与自然界相联系得、本身既对立、又统一得整体,阴阳平衡就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得朴素得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得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就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就是丝毫不过分得。?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得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得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得朴素得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得目得,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得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就是个不争得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我觉得中医本身得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得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得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得不适应等等都可能就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得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就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一就是中医治未病。这就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就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得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瞧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她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得,而就是系统地、整体地瞧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得关系. 三就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与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得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就是讲究药物得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就是随意而为,而就是非常严谨得.?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得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就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与发扬传统得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得问题.科技之于中医得入侵,其中一个重要得动因就是追逐中药得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得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得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得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就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就是把“养生”作为追求得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三、中医力求与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就是很注重人与自然得关系得,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得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得确如此。?《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这里强调得就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就是自然得产物,生命现象就是自然现象得一部分,受自然界得影响就是毫无疑问得。在现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参加XX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正文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

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政策解读

《中医药法》涵盖了中医药服务、保护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与文化传播以及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并就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并对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材质量全程监管等做出明确规定.下面新东方在线医学小编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读,供大家阅读!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医药法》地重大意义《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强化政策支持与保障,坚持规范与扶持并重,注重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地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地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中地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持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地领先地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辟获取中医师资格地新途径 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具备一定地临床技能和经验,为基层百姓提供了必要地中医药服务,但现有医师资格考试难以评价其真实水平.《中医药法》根据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主要是师承、家传等培养方式地实际,在充分考虑医疗安全风险地基础上,对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地人员,开辟了通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地新途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简政放权中医诊所管理,由许可改为备案 考虑到获得合法执业资格地民间中医主要在诊所执业,而且中医诊所主要是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服务简便,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地精神,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地要求,将中医诊所由现行地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改变了一直以来以行政审批方式管理中医诊所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服务地可及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具有重要地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强化中医药服务监管,预防和控制医疗安全风险 、国务院中医药局将会根据中医药法地规定,制定针对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地人员地分类考核办法,注重对其实践技能和效果地考核;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是制定中医诊所备案管理地具体办法,要求经备案地中医诊所不得开展备案地诊疗范围以外地医疗活动,以限制诊疗范围地措施来降低医疗安全风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是对加强日常监管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对中医药服务地监督检查.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黄薇——中医药法地五大亮点和三大意义 亮点 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地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 中医药法规定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地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地方针.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亮点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地管理制度. 中医药具有鲜明地特色,所以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地管理制度.中医药法在中医诊所、中医医师准入,中药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现有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规定了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特点地管理制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地人员,经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m2 L1 |4 G$ C! C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4 b2 N/ e! E' J) m# p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K& l4 C- G: b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k5 K& _& p7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 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 病 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B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

陈述2:中医药法(章节)修改意见(王锡宁)

陈述2:中医药法(章节)修改意见(王锡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第1版修改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中医药,即中国传统医药包括其演化和创新应用,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特定理论和中华文化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国家实行中医药优先发展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应当遵循其自身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独立行政机构。坚持继承和创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坚持统筹规划,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采

取措施支持组织、个人捐助中医药事业。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第七条国家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每年10月11日为“中医药日”。 第八条国务院成立中医部负责全国的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中医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对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中医药服务 第十一条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服务,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 第十二条国家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保障公民优先享有接受中医药服务的权益。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将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单独规划,不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