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

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

2、10以内的数概念

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10以内的序数

1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10以内的加减运算

4、认识几何形体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

量的正、逆排序

量的守恒

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自然测量

6、空间与时间概念

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见书p25-27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一)操作法

1、操作法的含义

指提供给幼儿何时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运用操作法的注意点

(1)明确操作目的

(2)创设操作条件

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可以选择、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也可以发动幼儿自己动手自制一些简单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合适的场地及足够幼儿摆弄物体并思考、探索的时间操作中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

(3)交代操作规则

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4)评价操作结果

(5)体现年龄差异

(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二)游戏法

1、游戏法的含义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是有规则的游戏,游戏中有一定的规则和动作,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2、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

(2)情节性数学游戏

(3)竞赛性数学游戏

(4)运动性数学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

3、运用时的注意点

每种游戏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参见书上的案例介绍。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比较有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参见书上的图例。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从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讨论应该以幼儿的操作体验为基础,讨论中要注重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幼儿的思维形式和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五)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发现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幼儿在一定材料中操作、发现、讨论、验证,从而学得概念与技能。

(六)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语言必须做到:突出讲解的重点,语言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采用过于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力。

(七)寻找法

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第三、四课时第二节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

——之一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

2、掌握分类教学在不同年龄班的内容与要求

3、掌握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

(一)分类的含义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分类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常见的分类形式

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即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差异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

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

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二、物体分类教学的要求

(一)小班:

按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拿出

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数量在5 以内

(二)中班

能按否定方式分类

能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分类

能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三)大班

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学习自由分类

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三、各种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小班分类教学的设计

1、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

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

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

基本步骤:

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

2、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要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5 个。

基本步骤:

整体出现材料,介绍其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二)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

1、教学要求:

2、材料提供:需要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步骤: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

(三)大班幼儿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1、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分成后的类别要具有两个同样的特征。

2、幼儿自定标准分类

3、按物体用途的分类

分类时应注意分类后的物体摆放要相对集中,并用手划圈,表示一个集合。

教师对小班分类教学进行示范讲解,请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及教具的运用。

第五课时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一对应教学的意义

2、掌握一一对应教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

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认识

2、有助于掌握计数

这个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将两个集合中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幼儿学习计数及理解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

见书114-116页图示

二、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活动目的

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方法:

1、重叠比较

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并放法

两组物体是并排摆放

四、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组织

一、教学步骤:

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

表述对应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

多”“多些”“少些”。

3、幼儿用操作材料进行操作比较。

注意:

1、所比较的两组物体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2、排列方式要多样化,并注意摆放时的对应关系,

3、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情节。

第六课时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

2、掌握区别1和许多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目的

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物体,一个一个------物体可以合成许多物体

二、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组织

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来区分和判断物体是1个还是许多个,初步理解1个和许多都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在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大小等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区分判断,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视觉,其他还要哪些感官可以感知判断1和许多。

听觉:

触觉:

运动觉:

3、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

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引导幼儿通过记忆进行寻找

4、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操作活动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还要在语言表达中,强调1和许多的关系。

操作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游戏性。

分析教材中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分的活动是如何体现1和许多关系的,体现的是什么?合的活动是如何体现1和许多关系的?体现的是什么?

教师讲解:分体现了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合体现了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第七、八课时第三节10以内基数教学的设计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及基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特点

2、了解基数教学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不同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特点

计数的手段是数数,结果是以数的形式出现。

(一)内容方面

1、口头数数

口头数数是指按自然数数序来数数的能力。

一般三岁左右的幼儿能凭机械记忆,按一定顺序背诵这些自然数的名称,但他们并不理解自然数的意义,往往不能正确地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即我们常说的“唱数”,手口不一致。

2、按物点数

是指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每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这个阶段幼儿能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但往往说不出总数。

3、说出总数

是指在计数过程中按物点数之后,能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来代表所数过物体的总数。一般四岁以后的幼儿大多能数出10以内物体的总数。

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即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

4、按群计数

指计数时不再依赖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以数群为单位,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

一般五岁以后幼儿逐步发展起按群计数的能力。

以上阶段反映了幼儿计数活动的三种水平:

死记硬背式的计数——理性的计数——持久等价的计数

(二)动作方面

1、手的动作

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2、语言动作

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二、幼儿掌握数概念的标志:

(一)说出数目名称(总数)

(二)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相邻数)

(三)数的组成

三、各年龄班基数教学的目标

(一)小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

1、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

(二)中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

1、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

3、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

4、初步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

5、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

(三)大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目标

1、认识零

2、学习单、双数和相邻数,了解10以内相邻数间的等差关系

3、学习目测数群及按群计数

第九、十课时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习数数并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能正确示范和讲解点数的要领

3、如何利用教具帮助幼儿获得守恒概念

教学内容:

四、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帮助幼儿掌握点数的正确方法——按物点数

1、教师示范、讲解点数的正确方法

教师利用教具进行示范点数,点数时要明显地做出点数的动作,并用语言讲清点一个数一个

教师可以再次示范,并提醒幼儿观察教师是如何数的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点数,再次强调点一个数一个

幼儿自己点数,教师指导(要求幼儿能做到手、眼口的协调一致)

2、教师要变换多种点数方式

如出示一个物体数一下,移动一个物体数一下等

3、幼儿运用操作材料自己练习

教师要交代清楚点数的要求

幼儿的操作材料应生动有趣

尽量创设一个有游戏情节的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点数的任务

(二)说出总数

1、帮助幼儿理解点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

2、点数到最后要用手划圈,表示总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含义。

3、在点数完后要引导幼儿说出总数

教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及步骤进行演示讲解,请同学关注一些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如何突出重点。

(三)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数数

请同学们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感官来进行计数?我们可以创设哪些有趣的活动提供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计数?

分别举例演示不同感官的计数方法

1、利用听觉进行计数

2、利用运动觉进行计数

3、利用触摸觉进行计数

(四)按数取物

1、按实物找点卡

2、听铃声数拿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3、给予数词,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4、按所给予的数字,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五)比较相邻两数的相等与不等

1、教具演示

中班的幼儿基本已经掌握点数的方法,在学习6-10的数的实际意

义时,我们主要是利用教具对相邻两个数的比较来进行

教师先出示两组相等数量的教具,然后在第二组添上一个,让幼儿

实际感受,在原有的数量上添一,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数。

2、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教师可以出示两组数量相差1的教具,让幼儿想办法使两组物体一

样多,从而使幼儿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多1和少1的关系。

(六)数的守恒

4、5岁的幼儿在判断或比较物体数量时,往往容易受到物体大小

或排列形式等的干扰,不能正确地对物体的数量进行判断。因此,我们

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幼儿不同排列形式和空间大小的计数材料,使幼儿逐

步学会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或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地判断物

体数量,掌握数量的守恒,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

1、排除颜色、大小、形状的干扰

如书148页图6—10

2、改变教具的排列形式

3、改变教具的距离

如书149页图6-11

4、改变教具的排列位置

如书149页图6-12、6-13、6-14

第十一课时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相邻数的教学教学目标:

1、掌握相邻数的概念

2、掌握相邻数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七)相邻数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

1、什么是相邻数

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除1、0)比前面一个数大1,比后面一个数小1。

相邻数教学的方法:观察比较

3、相邻数教学的步骤:

(1)将三组教具并列摆成直线式,引导幼儿比较观察

以复习数数、认数的方式出示相邻数教学的教具和数字

(2)引入观察,比较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幼儿了解三组数之间的关系。讲解的关键是以中间一组为中心,先与前面一组比较,再与后面一组比较;讲解的难点是以中间数为中心,要讲清楚数量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数字是大还是小,还要讲清楚中间数与前后两数的位置关系。

讲解举例:

提问:“红苹果与黄苹果哪个多哪个少?多几个?少几个?”

小结:3个比2个多一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2排在3的前面。

与后面的比较同上。

三个数关系的小结:3比2多1,,3大2小,2排在3的前面,3比4少1,4排在3的后面,所以,3的好朋友(相邻数)是2和4。

(3)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4、相邻数教学需注意

相邻数的教学是从2开始逐个进行的;学习5以内相邻数进度要慢些,多做练习,让幼儿逐步认识相邻数的规律;6-10的相邻数学习可以让幼儿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来掌握新的相邻数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不用直观教具来进行。

第十二课时第四节10以内序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

2、掌握10以内序数教学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设计简单的教学活动并制作教具。

教学内容:

一、学习10以内序数的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会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

二、学习10以内序数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演示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

教师应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在游戏情节中让幼儿对物体的排列次序进行判断;要示范用点数的方法进行判断,并且要先数一共有几个,然后再确定每个物体的排列位置,用语言表述;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判断。

在让幼儿判断物体的排列次序前,一定要明确物体的排列方向,可以用语言和标记来表明。

给出五个小动物,请大家设计序数教学的情境。

(二)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让幼儿练习,也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亲自感受序数的含义,来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同时,要提醒幼儿能准确地运用序数词。

幼儿的操作和游戏应在整个活动中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三)结合其他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练习

请同学们想象哪些教学活动与序数联系密切,幼儿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与序数有关?

(四)10以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具排列多样性

2、用一定标记显示序数位置

(1)用同类不同的物体,如鸡、鸭、鹅等。

(2)同类物体以颜色或形状的不同显示序数的位置,如红花、黄花、兰花等。(3)用数字显示序数位置

3、在判断次序前,一定要让幼儿明确从哪里数起,按什么方向数的问题(可用语言和标记)

第十二课时第五节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教学目标

1、如何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字;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和正确书写习惯。

教学内容:

一、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目标

中班:会认读阿拉伯数字1-10,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会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1-10,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握笔方法正确。

二、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方法

(一)认读阿拉伯数字1-10的教学方法

1、结合数数,利用多种教具,出示数字符号进行讲解

在基数教学中,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过程活动里,就会涉及到数字。幼儿通过数物接龙、数物相联、按数取物等操作练习等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

2、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记住字形

3、让幼儿跟读,念准字音

读要准确,对幼儿念不准的要及时纠正。

4、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数字的认读和理解

(二)书写阿拉伯数字1-10的教学方法

1、写字前对幼儿进行写字常规及写字姿势的教育

书写常规和书写姿势对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正。

请同学们说出正确的书写常规和书写姿势。

2、教师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讲解所写数字的字形特点与结构,数字在日子格中的位置比例,缩写数字的笔顺,以及书写数字时的起笔、转笔、停笔等。

3、带领幼儿书空练习

4、幼儿书写练习、教师指导、讲评

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将数字书写规范,同时也要指导幼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书写。

第十三、十四课时第六节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数的组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并熟记10以内组成的教学目标

3、掌握10以内组成教学的基本步骤并能设计相关的教具

教学内容

一、数的组成的含义及学习的意义

数的组成是指数的结构,包括分解与组合两个过程。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这些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对与幼儿来说,只要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学习数的组成可使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数该你那的理解,并为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而幼儿是否掌握了数的组成,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标志。

二、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目标

1、理解数的组成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2、知道一个数比它分成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

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掌握10以内各数全部组成形式。

三、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步骤

(一)利用操作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

1、幼儿动手操作,体会分与合的过程

教师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提出操作的要求,让幼儿进行分与合的操作活动,感受一个整体分成了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又合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活动要有分有合,在基本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操作正反两面不同的卡片等材料,进行随机分合,并记录自己的分合结果。

介绍一些常用的操作材料和使用方法,并请幼儿根据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材料和方法

2、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用教具进行展示

可以用与幼儿相同的材料,也可以用圆点代替

教师的演示材料一定要大,保证幼儿可以看清楚

3、由教具分合式引入数字分合式,讲清数字及符号的含义

讲解时要将数字与实物和操作过程进行对应,帮助幼儿理解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4、将分合式排列整齐,并完整念读分合式

(二)启发幼儿探索互换与互补规律

先将分合式整理整齐,然后根据教具图演示讲解两种规律。

1、互换规律

互换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位置互换,结果不变,还是合成为原来的数。

启发幼儿找出圆点数一样而位置不一样的教具图——拿走其中的一组,讲解可以联想起另一组——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其他几组——教师总结,以对应的方式排列

2、互补规律

互补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一边逐一减少,一边逐一增加。

启发幼儿观察两边教具之间的关系,即左右两边自上而下的数字大小变化关系——讲解这样分的优势:整齐、有次序、便于记忆、提高分的速度

(三)用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1、利用互换规律来学习

教师利用教具的特征,先分出一半分合式,让幼儿根据互换规律,讲出另外的一半分合式,从而掌握全部分合式。

2、利用互补规律来学习

教师可以直接用数字卡片或口头说数的方式进行,如先复习8的全部分合式,按互补规律列出,然后,让幼儿根据8的组成式中左右两边数字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9的全部组成形式。

(四)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一个数的组成,要先让幼儿感知这个数

2、操作和演示活动,要有分有合,先分后合,对这个数的有一个完整的分合式的概念

3、从实物的分合到数字的分合要正确地用语言表述

(五)幼儿进行组成学习的各种练习形式

口头练习:如碰球游戏

找数配对:利用数字卡,找座位、找朋友

实物配对:如猜猜有几个

第十五课时第七节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园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的目标

2、学习设计简单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

3、熟悉设计加减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一、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掌握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

3、学会解答简单的口头应用题

二、10以内加减法教学步骤

(一)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利用直观教具,编加减法应用题

教具一般用直观的三幅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合并或去掉的过程

加法:用动态表现过来,有合并的含义

减法:用动态表现离开、去掉------,有去掉的含义

减法的教具还可以用痕迹保留法来表现。

请同学们设计思考如何用痕迹保留来表现减法的去掉。

(二)分析题意,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并确定运算方法

教师要带领幼儿读懂题意,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

加法要强调和突出:求一共用合并,减法要强调和突出:求剩余用去掉。

例如加法题目:树上有两只小鸟,有飞来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教师分析:这道题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

鸟,就是要把原来的两只小鸟和后来飞来的一只小鸟合并在一起,这种方法就是加法。

教师用教具演示合并的动作,并要点数总数。

减法教学同上

(三)学习加减法的列式运算

1、根据口头应用题引入列式运算

这部分的重点是用语言讲清算式中的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让幼儿认识理解加减符号和等号的含义,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算式的含义。

2、分析题意,把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和得数用数字表示

3、分析运算方法,出示运算符号进行介绍

加号表示合并,减号表示去掉,等号表明算式两边相等

4、幼儿跟读算式

5、教师继续利用口头应用题,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并列出算式

(四)利用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

1、利用组成知识列出算式

讲清组成分合式的分合与加减的关系,引导幼儿根据组成式列出算式

2、利用组成式想得数

帮助幼儿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加减法得数

3、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列式运算

(五)学习自编口头应用题并解答

这部分教学重点是帮助幼儿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题意。

1、教师示范编题,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2、逐步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

(1)教师提供教具图,引导幼儿根据图来编题

教师要先帮助幼儿理解图的含义,再提出编题的要求

幼儿编题并列式解答

(2)根据算式编题

编题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找出一件事情、两个数,还有就是要会提出问题。

第六课时第八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十

1、掌握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的目标

2、掌握帮助幼儿掌握几何形体基本特征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

(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目标

1、小班: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影响进行分类

2、中班

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辨认和分类;进行简单拼合活动

3、大班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名称和基本特征;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二)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方法

1、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方法

(1)运用视觉和触摸觉感知物体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引导幼儿抚摩、观察物体的面,感知面的轮廓

出示与物体的面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名称、特征

(2)出示颜色、大小、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认识

(3)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

这种方法是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适用于中班。主要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比较、椭圆形与圆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比较。

(4)通过对图形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5)用多种方法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给平面图形涂色

折叠

分类

数图形

拼物体形象

(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方法

1、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

2、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如可以用小棒测棱的长度进行比较――――――――――

3、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主要是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比较

4、通过粘贴活动,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第十七课时第九节量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量的概念

2、掌握量的教学目标及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它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幼儿初步认识是生活中一些连续量,如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

二、认识量的教学目标

(一)小班

大小、长短差别较明显

(二)中班

粗细、厚薄、高矮等,简单描述

(三)大班

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

会正确运用宽窄、远近、轻重等词汇描述物体

三、认识量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比较

1、目测

2、触摸觉感知比较

3、运动觉感知比较

(二)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

要注意一端对齐

(三)运用寻找、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四)游戏练习

(五)量守恒的教学

量的守恒主要是通过变换图式和添加干扰因素来进行

1、变换图式

2、添加干扰因素

量的守恒的教学可以让幼儿通过比较或数数来理解,需要幼儿运用逆向思维。(六)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的直接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明确测量对象及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起点、终点、移动及其记号——算出量的结果——重复测量加以验证

2、幼儿操作

四、量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量的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

2、认识量的相对性

3、教具的选择与使用要正确

在给幼儿提供的教具中,要突出要比较的量的特征差异,其他尽量保持一致

4、教具的摆放要注意

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若重叠比较应该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第十八课时第十节认识空间方位和时间的教学教学目标:

1、掌握时间和空间方位教学的目标

2、掌握时间和空间教学的大致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

(一)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目标

1、小班:

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并说出上下、前后方位。

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2、中班

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并说出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

学会按指定方向运动。如向上、向下、向前、向后。

3、大班

能从自身出发,区别并说出左、右。

知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是可以变换的。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左、右”这些词汇。

(二)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

1、教幼儿感知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

让幼儿直接感知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在配合适当的方位词的描述,逐步理解方位词的含义、认识空间方位。

2、教幼儿以自己身体为中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在自然环境中或在布置好的环境中观察自己不同方位的物体,判断其方位。

3、教幼儿以客体为中心上下、前后、左右

以客体为中心认识左右时,实际上还是以幼儿自己身体为中心去分辨这一客体的左与右的。

4、教幼儿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1)以不同的物体作主体,确定客体的方位

(2)改变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关系,认识方位的相对性

(3)教幼儿判断上下、前后、左右的活动方向

二、认识时间教学的活动设计

(一)认识时间的教学目标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认识钟表及其用途。知道时针和分针的名称、通途和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和半点。

学会看日历,知道一星期有7天,7天的名称及顺序,能确定当天是星期几,昨天和明天是星期几。

(二)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

以认识时钟为例

1、出示时钟讲解用途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钟面的结构

钟面结构:时针和分针、12个数字

3、演示讲解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及规律

把两根针同时都拨到12上,然后按顺序拨,让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4、演示讲解整点和半点

让幼儿观察整点和半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5、幼儿练习、巩固

让幼儿用自带的时钟拨出教师规定的时间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B卷

福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教育专科与中等职业 教育衔接考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卷(B卷) 助学点(中职校)学生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有六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 无分。 1.数学所描述的是【 B 】 A.事物自身的特点B.事物间的关系 C.事物的数量特征D.事物的存在形式 2.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C 】 A.数学能力B.数学知识C.数学素养D.数学方法3.小班幼儿往往能说出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但却不容易说家里一共有几个人,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A 】 A.从具体到抽象B.从同化到顺应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D.从不自觉到自觉 4.整个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类型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D.辩证逻辑思维 5.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这道应用题存在的错误是【 B 】 A. 条件不清楚 B. 结构不完整 C. 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 问题不明确 6.下列对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说法是【 B 】 A. 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B. 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C. 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D. 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7. 儿童学习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正排序一般从【 A 】开始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学 8. 在进行某一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幼儿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这种 评价属于【】 A. 诊断性评价 B. 宏观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9. 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中,第一步是【】 A. 确定评价目的 B. 设计评价方案 C. 实施评价方案 D. 处理评价结果 10. “认识早、中、晚、白天、黑夜”的教育活动属于【】 A.托班教学内容B.小班教学内容 C.中班教学内容D.大班教学内容 11. 儿童把小汽车行驶路程的远近和小汽车行驶的时间长短混同起来。说明儿童时间概 念【】 A.易受生活实际经验影响B.易受知觉影响 C.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D.以上都错 12. 儿童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必须通过【】 A.学习材料的引导B.老师的引导 C.自己的活动D.环境的创设 13. 下列属于自然测量的是【】 A. 用手点数物体的数目 B. 用手掂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练习题教学总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 B ) (A)智力(B)逻辑思维能力 (C)抽象能力(D)兴趣 2、10以内数的分解要求在哪个年龄段完成( C ) (A)小班(B)中班(C)大班(D) 一年级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过程由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和(B )组成。 (A)发展运算(B)形式运算 (C)逻辑(D)分析 4、揭示“儿童对数的理解逻辑观念”的是(B ) (A)列乌申娜(B)皮亚杰(C)蒙台梭利(D)凯米 5、影响儿童的发展的最大因素是( C ) (A)思维(B) 身体(C) 环境(D) 数学 6、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是指(A ) (A)颜色、形状(B)大小、长短 (C)相同名称(D)厚薄、轻重 7、完成某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评价是(D ) (A)预测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8、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一个对一个放在这组旁边,比较这这两组物体的数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B )(A)重叠比较(B)并放比较 (C)连线比较(D)游戏比较 9、幼儿应用实物进行简单的运算属于下列哪个阶段(D ) (A)2—3岁(B)3—4岁 (C)4—5岁(D)5岁以后 10、幼儿对空间的认识和判断的难易顺序是(A ) (A)上下→前后→左右(B)前后→上下→左右 (C)左右→上下→前后(D)上下→左右→前后 1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之一( B ) (A)从抽象到具体(B)从个别到一般 (C)从自觉到不自觉(D)从内部动作到外部动作 1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逻辑包含两个层面:动作的层面和( C ) (A)知识的层面(B)能力的层面 (C)抽象的层面(D)兴趣的层面 13、“①儿童的发展;②社会的要求;③学科的特点;④学习心理学的理论”这其中影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因素是(D )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和主张是( B )提出来的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福师秋学期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 共 5 道试题, 共 10 分。) V 1. __A__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 A. 现实生活 B. 儿童自己的活动 C. 教学 D. 实践。 2. 10以内数的相邻两数中存在( D ) 关系。 A. 可逆 B. 大小、多少 C. 传递 D. 等差。 3. 书写数字是结合( A ) 教学进行。 A. 数的组成 B. 加减法 C. 基数 D. 相邻数。 4. 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 D ) 。 A. 智力 B.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C. 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D. 思维能力。 5. 等差关系存在于( C ) A. 数的组成 B. 序数 C. 相邻数 D. 数的运算 二、多选题( 共 30 道试题, 共 60 分。) V 1. 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包括__ACD__。 A. 分三个单元进行, 每一单元各有其重点 B. 学会解答简单的( 求和、求剩余) 口述应用题 C. 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与探索 D. 运用多种方式复习巩固。 2.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指导要点包括__ABCD__。 A. 根据实际安排教学形式 B. 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含义及认识符号和算式 C. 指导幼儿学习列式和运算 D.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运算练习。

3. 下列属于感知集合教育的有__ABC__。 A. 物体分类的教育 B. 认识”1”和”许多” C. 比较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D. 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教育。 4. 量的等分教育的注意事项包括__ABCD__。 A.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B. 采用的材料应适合于等分 C. 使用的实物和工具要卫生和安全 D. 要诱导幼儿寻求不同的等分方法。 5. 下列属于量的排序教育的指导要点的有__ABCD__。 A. 利用一些序列玩具学习量的排序 B. 在比较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操作 C. 引导幼儿掌握排序的方法 D. 启发幼儿探索并理解物体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 6. 下列属于认识时间时钟教育的指导要点的有__ABCD__。 A. 认识时钟及用途 B. 利用直观教具, 认识钟面的主要结构运行方向和运转规律 C. 讲解演示, 认识整点和半点 D. 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对整点或半点的认识。

最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一)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林嘉绥、李丹玲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20.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B. 大班 21.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A. 自身为中心 22.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D. 生活经验 2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C. 收集评价资料 24.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A. 鉴别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A. 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B. 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C. 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2.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C. 儿童D. 社会E. 学科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A. 操作法B. 演示、讲解法C. 游戏法E. 观察、比较法 4.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B. 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C. 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E. 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5.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A. 按规则排序B.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C. 按数量和数排序 三、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案:(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

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 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皮亚杰认为, 和 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 和 四个发展阶段。 3、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 为逻辑起点,直线式编排活动内容;而是以儿童的 为起点,整合式编排活动内容。 4、排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

,另一种是 。 5、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 三个方面。 6、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叫 。 7、在等分的教学中,学前期只要求学习二等分和 。 8、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度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 、 、 、 、 。 9、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是从

到欧式图形。 10、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发展性原则、 、 、 以及系列性原则。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1、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 2、量的排序是把物体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 () 3、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只需要考虑儿童的发展就可以了。 () 4、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理解类包含的观念。 ()

5、幼儿空间方位认识的教学内容分布是:小班认识上下、中班认识前后、大班认识左右。 () 6、在拓扑几何中,三角形和圆形是几乎等价的。 () 7、认识与区别“1和许多”是中班的数学学习内容之一 () 8、量守恒的教学不能添加干扰因素,只能通过变换图式的方法进行。 () 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状况的评价。 () 10、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数字是中班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 () 三、概念题 1、自然测量(6分) 2、计数(7分)

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从数学教育总目标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是逐级的…【 3 】 ①概括化②笼统化③具体化④一般化 2、顺口溜数数是为……教学打基础。【 4 】 ①数序②序数③基数④计数 3、当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少,这是…关系。【 1 】 ①函数②互补③可逆④多少 4、数学区域活动的关键在于……【 2 】 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②操作材料的投放 ③教师对幼儿的指导④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 5、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可安排在……进行【 3 】 ①小班②中班③大班④小、中、大班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整体可以分成若干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是加法和减法关系。错误 2、数的守恒教育一般安排在大班进行。【】错误 3、在量的比较中存在着可逆关系。【】错误 4、幼儿辨别形状最关键不在于“指认”,而在于“命名”。【】错误 5、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起始于对活动内容的兴趣。【】错误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操作法:指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与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数学教学活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集体参加的数学学习活动。 3、计数活动: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4、游戏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富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二、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 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四、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五、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 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学习独立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照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的结果。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数学教育练习题.doc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种数量关系中,不宜作为小班数学教育内容的是( A )。 A.数字书写 B.区分“1”和许多 C.认识正方形 D.比较大小 2.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是( A )。 A.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 B.学习减法比学习加法容易 C.加减小数比加减大数难 D.加减大数比加减小数容易 3.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或明显的飞跃期)一般出现在( D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4.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排序活动,不仅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其( B )。 A.合作意识 B.主动意识 C.守恒意识 D.规则意识 5.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发展处于( B )。 A.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B.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6.幼小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产生有效的合作和交流,这反映了此时儿童学习数学具有( D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 7.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对一组物体确定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一个物体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这种分类活动称为( B )。 A.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B.多角度(或多重)分类 C.层级分类 D.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8.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D )。 A.集体活动 B.分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 9.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 B )。 A.分析与比较 B.抽象与概括 C.归纳与综合 D.描述与反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1.数学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应用性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答: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概括如下: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3 简述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及特点:(1)3~4岁3岁半以前的幼儿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他们要依靠成人将实物分开、合拢给他看,才能说出一共有几个或还剩下几个。他们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困难的。 (2)4~5岁4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了,但在进行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再从第1个一个一个地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即得数)。减法与此一样。这时幼儿完全依靠动作思维,是在最低的思维水平上学习数的运算。但4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表现出有初步的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了。 (3)5~6岁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着数,他们能够将顺接数和倒着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此时,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从逐一加减向按群加减的水平发展。4 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指 导要点有哪些? 答案: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 指导要点有: (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 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 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 重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 助幼儿积累经验。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教师应结合各种情景,引导 幼儿学习分类。 5 . 为什么说数学教育促进 学前儿童主动性、独立性、 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 展? 答案: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形 成儿童积极主动、独立的个 性品质。首先,通过数学活 动为儿童提供主动参与活动 的机会。儿童在活动中可以 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自己独立完成各种数学操作 活动,这对培养儿童积极、 主动、独立、自主的个性非 常有益。其次,由于规则在 数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因此可以通过数学活 动要求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 进行操作,使儿童形成规则 意识,学会遵守规则。最后, 通过数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儿 童的任务意识。儿童起初并 没有明确的 任务意识,有时在操作中会 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操作任 务。在数学活动中,儿童会 根据老师的要求逐渐形成初 步的任务意识。总之,通过 数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 童全面发展。 6 . 教师口述应用题时有哪 几种形式? 答案:教师口述应用题有两 种形式: (1)是在口述应用题的过程 中,教师还需运用教具等直 观材料进行示范,以帮助幼 儿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和结 构。 (2)是教师口述应用题,幼 儿进行解答,此时幼儿理解 应用题,完全凭借头脑中的 表象进行思考,这不仅提高 了幼儿智力活动的水平,同 时也促使幼儿的加减运算由 动作水平的加减向表象水平 的加减过渡。 7、数学教育为何能帮助儿 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答案:首先,数学能帮助儿 童精确地认事物的数量属 性。儿童接触的各种事物都 和数、量、形有关,要解决 各种问题就需要运用数学来 加以解决。其次,数学能帮 助儿童概括地认识事物。儿 童学习的数学内容中包含着 许多诸如对应、等量、可逆 等数学关系,而数学教育可 以帮助儿童体验并注意到蕴 涵在具体事物中的抽象关 系,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 认识。最后,数学教育能培 养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敏感 性,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遇 到的问题。总之,通过数学 教育,儿童能掌握一些初步 的数学知识,发展基本的数 学能力,并更好地认识客观 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 8、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 之间的关系? 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 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 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 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 动建构起来的。儿童建构数 学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 维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 让儿童获得某种结,而“教” 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 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 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 己主动地获得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 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 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 还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 动,也就是自己的学,通过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 获得。儿童的学习活动过程 就是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 (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 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 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 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 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 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 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 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 建构过程。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 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 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环境: 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 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 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 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 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 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 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 展。 9、试述幼儿数概念形成、发 展的过程与特点。 答案:幼儿数概念的形成、 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 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 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 面。 (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 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计 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 关。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 序是:口头数数,按物计数, 说出总物,按数取物。幼儿 早期的计数能力尚不稳定,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幼儿计数 活动。研究表明:影响幼儿 计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方面: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 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 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 响。因此,提供幼儿点数的 物体大小要合适。 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对计数 活动也有影响;幼儿计数活 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 动的成绩;同时呈现并继续 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对幼儿 的计数活动有利,而相继呈 现并先后更替的计数对象对 幼儿的计数活动则较难。 (2)幼儿对数序的认识数 序,即自然数的顺序,指的 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 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 的关系。①幼儿计数能力的 发展,为幼儿学习数序,形 成数列概念做了最初的准 备。幼儿的计数活动,为幼 儿数序的学习积累了最初的 感性经验。 ②认识数序,即要能按序的 观念排列10以内的自然数 列。因此,幼儿要能比较10 以内数的大小、理解10以内 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③幼儿对数的序列的认识, 还包括对序数的认识。 (3)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 数的守恒指幼儿对数的认识 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 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 10以内的数。数的守恒标志 只供学习与交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①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①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8)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初步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9)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2.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基数:顺着数、倒着数、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学习10以内的序数; (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 如何教大班孩子学数学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1457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文章 来源莲山 课件w ww.5 y kj.Co m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皮亚杰认为,和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试题及答案

XXXX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教育专科与中等职业教 育衔接考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卷(B卷) 助学点(中职校) 学生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有六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就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 无分、 1、数学所描述得就是【B】 A。事物自身得特点??B.事物间得关系 C、事物得数量特征D。事物得存在形式 2.早期数学教育得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得【C】 A。数学能力???B、数学知识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3。小班幼儿往往能说出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但却不容易说家里一共有几个人,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得过程就是【 A 】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同化到顺应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D.从不自觉到自觉 4、整个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得思维类型就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D、辩证逻辑思维 5.某幼儿编得应用题就是:“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这道应用题存在得错误就是【B】 A. 条件不清楚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D、问题不明确6。下列对儿童空间概念发展得过程正确得说法就是【 B 】 A。从相对得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得空间概念 B. 以自我为中心得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得参照 C. 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就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得空间安排 D。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得辨别与她得思维能力无关 7。儿童学习按物体得一个外部特征进行正排序一般从【 A 】开始A。小班???B、中班C。大班D、小学 8、在进行某一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幼儿掌握相关知识得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这种评 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宏观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9、教育评价得一般步骤中,第一步就是【】 A。确定评价目得???B、设计评价方案 C。实施评价方案???D. 处理评价结果 10。“认识早、中、晚、白天、黑夜”得教育活动属于【】 A.托班教学内容 B.小班教学内容 C.中班教学内容D. 大班教学内容 11.儿童把小汽车行驶路程得远近与小汽车行驶得时间长短混同起来。说明儿童时间概念【】 A.易受生活实际经验影响B、易受知觉影响 C、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得影响D.以上都错 12、儿童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必须通过【】 A.学习材料得引导????B、老师得引导 C.自己得活动???D。环境得创设 13、下列属于自然测量得就是【】 A.用手点数物体得数目B。用手掂量、比较两个物体得轻重 C、用筷子量桌子得长度 D。用体重计称量体重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皮亚杰认为,和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 四个发展阶段。 3、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为逻辑起点,直线式编排活动内容;而是以儿童的为起点,整合式编排活动内容。 4、排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

情感与态度以及三个方面。 6、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叫。 7、在等分的教学中,学前期只要求学习二等分和。 8、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度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 、。 9、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是从到欧式图形。 10、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发展性原则、、、以及系列性原则。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1、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2、量的排序是把物体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

3、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只需要考虑儿童的发展就可以了。() 4、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理解类包含的观念。() 、幼儿空间方位认识的教学内容分布是:小班认识上下、中班认识前后、大班认识左右。() 6、在拓扑几何中,三角形和圆形是几乎等价的。() 7、认识与区别“1和许多”是中班的数学学习内容之一() 8、量守恒的教学不能添加干扰因素,只能通过变换图式的方法进行。() 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状况的评价。() 10、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数字是中班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 三、概念题 1、自然测量(6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答案

济宁学院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儿童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特性、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2、游戏、操作、小实验 3、日常生活情境,团体游戏 4、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5、示范讲解、书空练习 6、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 7、说出数目名称、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知道这个数的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B C D C B A B B D A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每点1分,答出5点可满分) 答: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 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到顺应; 5.从不自觉到自觉; 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每点1分,答出5点可满分) 答:1.感知集合。2.10以内的数概念。3.10以内的加减运算。 4.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5.认识几何形体。 6.空间与时间概念。 3.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每点1分,第4点2分) 答:1.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 2.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学学习和交流; 3.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 4.重视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的培养。 4. 运用操作法进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每点1分,答出5点可满分)答: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3.交待操作规则。 4.评价操作结果。 5.体现年龄差异。 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5. 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每点2.5分) 答: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6.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应该包含内容?(每点1分,第4点2分) 答:1.物体的分类。2.区别1和许多。3.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 4.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7、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每点1分,第4点2分) 答:1、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 2、易受知觉影响,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 3、更易理解短周期时间顺序; 4、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案例分析:(10分) 1. 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的特点:(2分) 易受情节干扰; 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能力较差。 2.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2分) 为掌握加减运算奠定基础; 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口述应用题的教育:(3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数学教育总目标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是逐级的 (3) ①概括化②笼统化③具体化④一般化 2、顺口溜数数是为……教学打基础。(4) ①数序②序数③基数④计数 3、当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少,这是…关系。(1) ①函数②互补③可逆④多少 4、数学区域活动的关键在于 (2) 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②操作材料的投放 ③教师对幼儿的指导④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 5、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可安排在……进行(3) ①小班②中班③大班④小、中、大班 6、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 3 ) ①按物计数→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②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③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④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物取数→说出总数 7、书写数字是结合……教学进行(3 ) ①数的组成②加减法③基数④相邻数 8、10以内数的相邻两数中存在……关系(4) ①可逆②大小、多少③传递④等差 9、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4 ) ①智力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③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④思维能力 10、教师可采用……的方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准备情况(3) ①任务分析②问卷调查③观察④谈话

二、是非判断题 1、整体可以分成若干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是加法和减法关系(X) 2、数的守恒教育一般安排在大班进行。(ⅴ) 3、在量的比较中存在着可逆关系。(X) 4、幼儿辨别形状最关键不在于“指认”,而在于“命名”。 (X) 5、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起始于对活动内容的兴趣。 (x) 6、幼儿学习加减法比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容易。(X ) 7、幼儿理解基数比理解序数晚。(X) 8、把一个有规则的物体分成四份就叫四等分。 (X) 9、在多数的情况下,活动目标的表达中都未列出主体的名称。(ⅴ) 10、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应右手取物,从左到右一一对应地排列物体。(ⅴ) 三、名词解释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数学教学活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集体参加的数学学习活动。 3、计数活动: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4、小组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 5、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6、感知集合教育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7、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主观性、含糊性、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易和空间关系混淆。 2、重叠对应排序、并置对应排序、独立排序。 3、幼儿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逻辑相加 4、对数量的感知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5、分合;总数 6、包含关系、相等关系 7、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三个环节。 8、认知的、情感态度的、动作技能的。 9、数学教学活动,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游戏中的数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10、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系列性原则。 11、抽象性、逻辑性 12、逻辑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 13、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 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14、数、计数、测量、空间、模式 15、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 16、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认识几何形体、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空间与时间概念。 17、游戏、操作、小实验 18、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19、日常生活情境,团体游戏 二、名词解释 1、数守恒——指儿童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其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的水平。

2、情节性数学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 3、对应比较——就是把两个物体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4、分类——就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分类既是计数的必要前提还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5、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一柞、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用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 6、发现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给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儿童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7、求同——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并挑选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物体,这种活动就叫做求同。 8、数序——数序指的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9、计数——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10、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指数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幼儿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大多是从幼儿获取哪些数学经验这一角度提出。 三、简答题 1、答: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提供和创 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2、答:第一,游戏。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形成良好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 动机,第二,操作。应当充分让儿童活动,与不同的材判进行感知和操作,在儿童动手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数的经验,为数概念的获得和提炼提供感性经验和前提;第三,小实验。小实验也是促进儿童在感知活动中体验数以及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活动形式。 3、答:(1)3---4岁,3岁半以前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的含义、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很困难的。 (2)4——5岁,4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在注意点数后说出总数。在减法运算时,也一定要把减掉的部分拿掉,再逐个数剩下的物体个数,得到剩余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