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 />
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href="#">

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

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吧或夜总会。锣鼓声中,先是一位男演员绕舞台快步走出一个圆场,然后站到前台,笑嘻嘻地随意和前排的老观众打着招呼,即情即景地插科打诨,言语之间便引出另一位女演员。二人转的每场演出一般由三、

四对男女演员连场表演,称作“三副架”或“四副架”。演

员大多功底扎实,有的甚至身怀绝技。但是,毋庸讳言,当今东北二人转广为人知的最大特色或者说最大卖点还是所

谓的“脏口粉词”。男女演员围绕性话题相互肆意调侃挖苦,甚至于自轻自贱,间或彼此动手动脚,其语言之腥秽,动作之露骨,令人震惊。台上火爆演出,台下观众则连声爆笑,前仰后合,舞台上下连成一气,近于白热化。

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东北二人转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怆之情。例如在长春某剧场,一位男演员简单化装后,扮作老婆婆哭坟,唱得一字一血、声声含泪,天地亦为之动容。还有一场《擦皮鞋》的段子,男女演员循环往复地唱着“擦皮鞋,擦皮鞋,大家都来擦皮鞋!”从擦鞋工的视角自

下而上地历数前来擦鞋的各色人等。使人由“鞋”的意象联想到鞋上的尘土,联想到尘世的路途和各种各样的复杂人生,令人感慨系之。

毫无疑问,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早已不是当代老一辈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曾经形容过的所谓“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而已沦为典型的“小丑的艺术”。作为当今最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裁,它的盛行不能不是当地社会整体心态的深刻反映,而这种社会心态又缩影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存在。

回顾历史,东北一向是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

基地。以工业为例,“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就有58项之多,占全部项目的37%。再以辽宁为例,“一五”时期,这里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省份,在上述项目中占有24项。到“一五”计划结束时,辽宁已成为向全国提供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的重工业基地。其钢产量338.2万吨、生铁41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3.2%和70.5%;纯硷、烧硷、变压器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等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与高歌猛进的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心理或民众士气的高涨。像雷锋那样的人物能够出现在50―60年代的东北,绝非偶然。实际上,在整个毛泽东时代,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就一直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角色。甚至到1988年,在全国六大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中,东北的人均产值仍远远高于其他各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地位开始下滑。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和农产品价格连续走低,到2002年在全国各省市(不含台港澳)人均GDP的排名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已分别下降到第9、13和18名,就业形势也大面积恶化。如在4238万人口的辽宁省就有四个一百万:下岗工人一百万,城镇贫困职工一百万,农村贫困人口一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百万。

从社会主义中国的“长子”到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中的

“丑角”,转型中的脱轨和失范在东北一般民众心底似乎引起了普遍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以至于陷于无奈和自嘲――这正是某种喜剧由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以往时代,东北的品牌艺术是“长影”的大批国产片和译制片,它们与重工业基地的身份互为表里,同样是大工业的产品;而如今,二人转的火爆则使东北的标志性艺术又回到了前工业时代的传统

民间演艺形式。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确有着隐蔽的因果关联,通过东北二人转,我们可以读解到深层的社会心理以及这种心理所折射的历史和现实。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二人转曲目大全

二人转曲目大全 东北二人转分为三种演出形式分别是: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单出头: 《王二姐思夫》、又叫《摔镜架》 《红月娥做梦》、 二人转: 刘家戏: 《双锁山》、又叫《高君保招亲》 《扎花帐》、 《刘金定观星》、 《刘金定探病》、 《阴魂阵》、 《力杀四门》、 《五雷阵》、 《墓生高旺》、 包公段: 《包公赔情》、 《秦香莲》、 《包公错断严查散》、 《韩琪杀庙》、 《包公赶驴》、

《包公砸銮驾》 《包公吊孝》 《五鼠闹东京》、 《包公断后》、又叫《凤还巢》《包公铡侄》、 《乌盆记》、 《打龙袍》、 三国段: 《古城会》 《灞桥》 《甘露寺》又叫《刘备招亲》 《关公战貂禅》又叫《十问十答》《单刀赴会》 《草船借箭》 《靡氏托孤》又叫《长坂坡》 《华容道》 《哭典韦》 《黄老打犬》又叫《诸葛亮招亲》《凤义亭》又叫《吕布戏貂禅》《张飞审瓜》 红楼 《露泪缘》 《尤三姐》 《宝玉哭灵》 《凤姐大闹宁国府》

西游 《猪八戒拱地》 《猪八戒醉酒》 《高老庄》 《猪八戒招亲》 《火焰山》又叫《三调芭蕉扇》 《李翠莲盘道》 《李翠莲还魂》 《刘全进瓜》 《小白龙造反》 《打八仙》 《如来佛封仙》 二十四孝: 《丁香孝母》 《王祥卧鱼》 《郭巨埋儿》 《董永葬父》 《谭香哭瓜》 《白桂香割肝》 《吴猛喂蚊》 《丁郎寻父》 水浒段: 《十字坡》、又叫《孙二娘开店》 《五龙堂》、又叫《武松坐轿》或叫《李虎抢亲》《燕青卖线》、又叫《密访神州》

《劈关西》、 《单膀擒方腊》、 《宋江杀楼》、又叫《乌龙院》 《坐楼》、 《血溅鸳鸯楼》、 《武松打店》、 《武松杀嫂》、 《宋江怒杀阎颇嬉》、 《浔阳楼》、 《铁冠图》、又叫《崇祯观画》 《三狐洞》、 《杜十娘》、 《孟姜女哭长城》、 《十八里相送》、 《楼台会》、 《大西厢》、又可以分《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黄氏女游阴》、 《马寡妇开店》、又叫《状元图》 《玉堂春》、 《密建游宫》、 《禅宇寺》、 《李三娘打水》、又叫《井台会》 《汾河湾》、 《小王打鸟》、又叫《龙凤配》 《劈山救母》、 《杨二舍化缘》、这里有《王美蓉观花》 《穆桂英指路》、又叫《杨宗保招亲》 《杨金豹出世》、又叫《仙人指路》 《赵匡胤出世》、

二人转主持串词开场白范文

二人转主持串词开场白范文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那么与二人转有关的主持串词有哪些?下面就是给大家的二人转主持串词,希望大家喜欢。 男:正月里来是新年啊 女:我和我老公来拜年啊 男:回头看真新鲜啊哎哟哟哟看的我发了呆啊范文先生 女:(白)咋的拉?发哈呆啊? 男:(白)媳妇啊,平时没注意,你这一收拾,可真神经啊! 女:(白)去,咋说话呢? 男:(白)哦,错了,是精神,一不留神整成神经了 女:(白)意思可差远了 男:头上抹的光溜溜桂花油啊 女:脸上扑的红嘟嘟的粉啊 男:描的眉啊 女:画的嘴啊 男:哎哟哟哟哎哟哟瞅一眼勾人魂那啊哎哟哟哟哟瞅一眼勾人魂那哎呀 女:(白)什么老爷们啊,拿自家媳妇在这坷碜呢? 男:(白)媳妇啊,别生气,这不是开玩笑嘛 女:叫一声啊情哥哥啊范文先生 男:叫声我的我的亲媳妇啊

女:咱两口啊,快给朋友拜大年啊哎哟 男:也不用啊骑白马啊哎哟哟哟 女:哎哟哟也不用坐汽车啊 男:手机一拿哎哟哟哟 女:哎哟哟 (合)发个消息拜大年啊啊哎哟 男:一祝你啊身体康健那 女:再祝福你生活比蜜甜呀啊哎哟药生活比蜜甜呀哎 男:猴年大吉,万事如意 女:工作稳定,家庭幸福 (合)不会下了岗啊啊哎哟吆工资往上涨啊哎哟男:要说起这xx年啊 女“喜事说不完啊哎哟 男:国家的大事不用我们说啊 女:新闻节目整的全啊 男:说一说咱这身边新鲜事啊 女:几天几夜说不完啊 男:隔壁老王83啊 女:身体健康能撒欢啊 男:老家的农民发了家了 女:顿顿能吃小鸡炖蘑菇啊 男:说完了好事也有烦心事啊

女:提起来就让人心里酸那 男:我的同学张二六啊 女:今年他买断下了岗啊 男:钱给的不算多啊 女:一家老小要生活啊 男:想起来都作难啊 女:改革趋势是大流啊 男:领导咱们去上市啊 女:善后工作要做好啊 男:人人都能心中安啊 女:这才是有苦有甜人生滋味全 男:这才是各用各的方式过大年 女:好坏咱且不论他 男:好运就在xx年 女:希望那下岗的再就业没房的有房住没钱的有钱花清廉的做好官为恶的得罢免 (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好人一生都平安啊哎咳哟 男:小两口发完消息拜完年啊 女:老白干咱整两盅啊 男:心情好啊酒也不上头啊哎哟哟 女:咱二人喝的透心爽啊 男:烦心事扔一旁啊啊哎哟哟烦心事扔一旁啊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七 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 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吧或夜总会。锣鼓声中,先是一位男演员绕舞台快步走出一个圆场,然后站到前台,笑嘻嘻地随意和前排的老观众打着招呼,即情即景地插科打诨,言语之间便引出另一位女演员。二人转的每场演出一般由三、

四对男女演员连场表演,称作“三副架”或“四副架”。演 员大多功底扎实,有的甚至身怀绝技。但是,毋庸讳言,当今东北二人转广为人知的最大特色或者说最大卖点还是所 谓的“脏口粉词”。男女演员围绕性话题相互肆意调侃挖苦,甚至于自轻自贱,间或彼此动手动脚,其语言之腥秽,动作之露骨,令人震惊。台上火爆演出,台下观众则连声爆笑,前仰后合,舞台上下连成一气,近于白热化。 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东北二人转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怆之情。例如在长春某剧场,一位男演员简单化装后,扮作老婆婆哭坟,唱得一字一血、声声含泪,天地亦为之动容。还有一场《擦皮鞋》的段子,男女演员循环往复地唱着“擦皮鞋,擦皮鞋,大家都来擦皮鞋!”从擦鞋工的视角自 下而上地历数前来擦鞋的各色人等。使人由“鞋”的意象联想到鞋上的尘土,联想到尘世的路途和各种各样的复杂人生,令人感慨系之。 毫无疑问,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早已不是当代老一辈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曾经形容过的所谓“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而已沦为典型的“小丑的艺术”。作为当今最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裁,它的盛行不能不是当地社会整体心态的深刻反映,而这种社会心态又缩影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存在。 回顾历史,东北一向是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

作曲家马可简介

作曲家马可简介 人物简介: 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主要贡献: 1939年,马可赴延安,加入“鲁艺”音乐系,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采集、记录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艺到东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北京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戏剧研究员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担任院长,兼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 他的主要作品有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合唱《吕梁山大合唱》,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他还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冼星海传》等音乐理论书籍。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殡仪用曲。 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1953年6月,马可在《新观察》(第12期)著文《二人转》,称赞东北区代表团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演出二人转。他称《西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个是热情坦率的丫头,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为一段处理得非常细致的戏剧”。1976年7月27日音乐家马可逝世。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

赵本山弟子大全

赵本山弟子大全 赵本山将35位旧徒重新召集门下,看着赵本山为徒弟亲手送出墨宝、金锁和美玉,很多网友评论,他们的幸福生活开始了,谁说不是呢?无论旧徒还是新徒,这些二人转演员谁不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简陋的小剧场走出来的?如今走到赵本山的身边,幸福生活才真正向他们招手。 今天在这里,我将会从赵本山的35位徒弟里挑出10位来介绍 大徒弟李政春 “冯乡长”扮演者李政春在沈阳去世享年45岁 在拍摄《乡村爱情》时,李政春已经有患病的迹象,但为了拍好戏他始终没有透露病情。近日一直在春晚剧组排练的赵本山一直非常关心大弟子的病情,并在今早得知了噩耗,当时泪水就夺眶而出,“怎么能这么快呢!”虽然知道李政春一直有重病在身,但结果来得还是太突然。据了解,李政春在盛京医院住院时,赵本山特意到医院探望他。甚至在赵本山的印象中,李政春的身体非常健康。 三徒弟张小飞 唱二人转的都是苦出身,这话一点都不假,张小飞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直言,拜赵本山为师、进入辽宁民间艺术团有种“总算熬出头了”的感觉。 张小飞是沈阳地区知名的二人转演员,也是小品演员赵本山的爱徒。04年年初因为在央视表演二人转时过于“暧昧”而被电视台紧急喊停,令师傅赵本山当场炮轰央视而惹下了一段风波。 有人知道刘老根里的三炮二柱子本名叫啥不 关东大先生演员表 赵本山现在在派什么戏啊什么时候开始派的到什么时候排好啊 寻徒弟表演叫停赵本山当众抗议的视频 求张小飞一段二人转下载 四徒弟唐鉴军 作为资深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的高徒之一,唐鉴军在电视剧《刘老根》里即有上佳表现,但由于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等当红明星光芒四射,他成为一个或有或无的配角。在收视率极高的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里,唐鉴军扮演了谢广坤,活脱脱一个东北农民,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他与王小力等的演出不但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相反大有抢了赵本山、范伟的风头之嫌。 唐鉴军简介 谁知道马大帅3里的小唐真实的姓名和剧中的姓名?? 谢广坤这演员的名字叫什么 乡村爱情2里谢广坤有没有当上村主任最后? 乡村爱情1谢广坤给长贵拎酒在桥上把酒摔碎是哪集? 五徒弟王小宝

传媒公司简介范文

编号:传媒公司简介范文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传媒,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下面是传媒公司简介范文,欢迎参阅。 传媒公司简介范文1 江西新艺传媒演艺有限公司成立四年来一直服务于房地产、化妆品、汽车、电器及服装等行业客户,拥有专业的策划、组织、执行服务团队,以及整体项目运作能力。公司量身定制适合您的活动方案;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轻松享受高品味高水平的专业制作服务。公司自创建至今,一直以周到、快捷、完善、优质的服务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公司以不凡的业绩赢得了广泛赞誉和相当的知名度。 公司现拥有专业的舞台音响灯光设备、资深的策划及执行团队丰富多才节目及嘉宾主持等并具备承办大型公共及商业演出资质。我公司常年承办各种大型演艺活动,诸如:各类大型品牌文艺演出江西及周边地区、各类庆典晚会、歌友会、新品发布会及各类演出策划等,并提供主持歌手舞蹈及各式嘉宾艺人。 业务范围 承接文艺演出

承接各类大、中、小型演出 演出:企业年会、公司答谢会、元旦晚会、圣诞晚会、迎新晚会、迎春晚会、酒会、开业庆典、周年庆典、房地产开盘、剪彩仪式、文艺演出、新品发布,促销活动等,全程策划执行 舞台:舞台搭建、舞台音响、舞台灯光、舞美一条龙服务!明星经纪:明星代理经纪,明星广告代言,明星演出策划,影视广告拍摄,明星签约推广 公关礼仪:会议服务,庆典服务,品牌推广、婚庆服务演出器材:舞台、灯光、音响、舞美设计制作,舞台特效签约艺员 提供演艺人员: 1、主持人:电视台主持、电台主持、晚会主持、娱乐主持、促销主持、会议主持 2、歌手:民族、美声、通俗、摇滚、模仿秀等 3、舞蹈:现代舞、民族舞、古典舞、风情舞、街舞、芭蕾、拉丁、蛇舞等

二人转说口

二人转说口 原创:葛秀岩 2011四月天, 四月18夜晚间, 农历三月一十六, 关东大戏院笑语喧。 高朋满座齐鼓掌, 海洋我激动得瑟个欢, 独白:(哎呦各位朋友,不是得瑟,谁也不愿意看谁得瑟,看得瑟要去动物园对不对?那就是:) 海洋我演出忙个欢, 你鼓鼓掌,我不求你赏, 您的支持就是鼓励奖, 鼓励增强了观赏性, 观众您要开心就把我想。 今天天气是有点凉, 小雨丝丝默飞扬, 气温1到了11度 寒气袭人走路忙。

说完天气,新闻报, 天下大事要知道, 大事、小事、国家事,事事缘由最重要, 朋友您还别不信, 仔细听来仔细瞧, 新闻本是身边事, 雅俗共赏把焦点聊。 吸毒得瑟的莫少聪, 名声不保是昏庸, 酒吧演出泽玛利亚, 喜欢华仔欲邀功, 《乱世三义》今开机,阎学晶出演是贤妻,《战国》首映惹争议,孙膑的非议别叫屈。 《非诚勿扰》收视长虹,

缘聚男女花香浓, 温州染色馒头做, 毒害学生理难容。 连杀10人犯周宇欣, 人面兽心还谈原因, 火腿深埋是双汇, 瘦肉精听闻晕不晕? 江西局长跳楼亡, 抑郁西去梦秋黄, 假扮武警是劫匪, 抢去奔驰真荒唐。 江苏宝马越野车, 撞死老人起风波, 丛飞遗孀邢丹故, 少年飞石怎评说。 深圳富翁作假罚五千, 不仁,枪毙他妈的,都不冤,台湾赠鹿到刘公岛,

两岸统一要几天? 日本地震核危机, 可怜可恨可悲又可惜,南非利比亚起战火, 掠夺石油被列强欺。 狗咬人来寻常事, 人咬狗来是新闻, 茶余饭后您来戏院吧,鼓掌您就是幸福的人。 这正是: 天气新闻报几条, 台上台下乐逍遥, 播报点评共分享, 振臂狂呼您用力摇 寓教于乐您要记牢 看戏您再接着瞧……….

浅论二人转打击乐

浅论二人转打击乐 发表时间:2010-07-02T09:49:49.670Z 来源:《戏剧之家》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姚玉林[导读] 至今,竹板和甩子在一些小型二人转演出中,仍起着指挥作用,仍然少有锣鼓东北二人转是集曲艺、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正如著名吉剧作家王肯先生所言:“如从说唱角度上看,它是破格的歌舞,戏剧成分很重的说唱;如从歌舞角度上看,它是罕见的说唱性、戏剧性突出的歌舞;如从戏曲角度上看,它又是少有的保存说唱、歌舞技艺较多的戏曲。”(《土野的美学》第21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因此,现在按一般艺术分类法,把二人转归入走唱类曲艺之中 (见《戏曲曲艺词典》第69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1版)。但是,作为说唱类的曲艺,二人转又有着特殊的艺术个性与整体丰富的兼容性。这一本体特性,就决定了二人转打击乐的个性与兼容性的统一。 一、曲艺的击节作用 作为曲艺的二人转,最初的打击乐器中并无锣鼓,而以竹板(又称“呱哒板”)和甩子(又称“碎嘴子”、“节子板”)作为击节乐器,起着掌握节奏、指挥“文场”(唢呐、二胡)和演员表演的重要作用。也有人将竹板与甩子合称为“竹板”,如王肯先生就说:“二人转的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是二人转不可少的击节乐器,更是标志二人转说唱特点的东西。而这七块板确实来自莲花落。”(《土野的美学》第5页) 至今,竹板和甩子在一些小型二人转演出中,仍起着指挥作用,仍然少有锣鼓。不仅丑角“数板”时要以竹板和甩子伴奏,而且旦角与丑角的演唱中的“板头”变化——“黑、红、撤、抢、顶、掏、留、散、骑、锁”等,也以竹板和甩子的伴奏特点而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①黑板。也叫“闪板”,在板落下之后张嘴,从眼上开始起唱。②红板。在板上张嘴起唱。③撤板。由快板转到慢时起唱。④抢板。又称“抢板夺字”,即在板前抢唱。⑤顶板。上句没唱完,下句就顶上来,类似于京剧中的“咬尾唱”。⑥掏板。是把切分音前的十六分音符让过去再唱。 ⑦留板。是保留的意思,即在唱腔中间出现道白,道白结束后再接唱。⑧散板。既无板,多用于段子开头的[胡胡腔]中。⑨骑板。即一板三眼,板有时不打在每句唱的前头,现而打在两句中间,骑着走。⑩锁板。是唱完一句或一段后锁住。 由此可见,二人转打击乐在其曲艺性质的击节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指挥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二、歌舞的伴奏作用 作为带有歌舞性质的二人转,其打击乐器板鼓、堂鼓、花盆鼓、大锣、小锣、铙钹、镲锅、竹板、甩子等,均具有为演员的歌舞表演伴奏的重要作用。 其一是舞蹈表演的伴奏。如《浪三场》、手绢舞、扇子舞、彩棒舞等,都离不开打击乐的伴奏,以起到掌握节奏、渲染气氛、强化效果等作用,并做到音(打击乐)画(舞蹈)同步、视(舞蹈动作)听(打击乐音)一体。 其二是歌唱的伴奏。作为“武场”的打击乐同“文场”的民族弦乐一起,共同为演员的演唱伴奏。例如二人转《小鹰展翅》,起头的[胡胡腔]张嘴一唱就上板,而且音乐活动在高音“i”上,全曲的旋律,过门都十分紧凑流畅,而有打击乐参与的乐队伴奏,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强化作用,使演员的演唱明快动情、优美动人。 其三是表演的伴奏。二人转演员在表演登山、涉水、赶路、上船、下船、上马、下马、上楼、下楼等动作时,也要有乐队伴奏,这时打击乐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的。例如二人转《红石桥》中“别的工作你先撂一撂,运稻苗还得赶车走一遭”的唱腔之后,演员的赶上行路、上桥下桥等动作,都在乐队伴奏中进行,其中有的是[过门],有的是曲牌,但不管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打击乐。 三、戏曲的伴奏作用 作为带戏曲性质(尤其是独角戏、二人戏、拉场戏)的二人转,其打击乐也都具有戏曲打击乐的重要功能,其中主要有:打节奏、打气氛、打情感等。例如[急急风]表现紧张战斗的气氛,[阴锣]表现恐怖情绪等等,而[四击头]配合演员的“亮相”,则起到为“特写镜头”“配音”的重要作用。

被改造的民间传统二人转(上)

【摘要】50年代至文革结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传统二人转是经过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和文人改造过的二人转,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原生态二人转艺术。传统二人转的原生态样貌遭到破坏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净化戏曲内容对二人转民间文化内蕴的破坏上,同时意识形态的作用也使作为民间小戏的二人转表演形态和演出进程发生了变化。【关键词】东北传统二人转、表演形态、转型、政治改造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24-02民间艺术是活的艺术,东北二人转更是这些“活”的艺术中的突出代表。最初的民间二人转表演并不太讲究装扮。与其他戏曲演出相比,二人转明显在舞美、服饰、道具等方面相对简陋,较为随意。据二人转老艺人回忆,以前的二人转“在院子里唱,下雨了,就钻到牛棚里去,把牛槽子搬到一旁,脱下鞋光着脚,踩着牛粪,一?一滑地又扭、又说、又演、又唱。观众们在牛棚子外面顶着雨看。……没有蒲扇,老大娘就送来一把炕笤帚:‘给,就拿这个顶吧,象不象,作比成样嘛!’”①。这种随意、灵活的民间性与传统二人转的表演形态有很大关系,它有着“二人”的演剧结构,在表演中可以不拘泥于地点、形式,田间地头,哪怕是粪堆上搭块板,两个人就能演,形式灵活多变;台上要“千军万马,全靠咱俩”,自由自在。讲的更是个“活”字,表演也不受服装、道具及背景的束缚,往往身上借件农村大妈的衣服披上或更简单些往头上包块布就能演起来,在演绎民间生活时反而更能形神兼顾,彰显出二人转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和“万人围着二人转”的艺术魅力。然而在50年代,这种“活”的民间艺术魅力随着官方意识形态对民间戏剧表演形态的规范和改造而衰减。1951年,中央签发《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规定了戏曲改革的三大任务:“改戏、改人、改制”的政治要求。戏曲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作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必须反映并促进基础的发展,为基础服务。就思想内容说,它应该站在阶级斗争的最前线,应该当先锋”②。为了贯彻这一文艺方针,更好地体现官方意识,各级政府开始扶持专业剧团,建立文艺宣传队和旧艺人培训班,以此加强旧艺人的思想性与革命性,为了保证二人转演出在内容和效果上能够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一些经过政治培训的新文艺工作者介入到二人转剧本的创作及演出中,于是出现了专职二人转编剧、作曲、导演及舞美,传统二人转的表演形态也随之变化。一编导的介入使传统二人转舞台上的主角不再是二人转演员,为了保证表演内容的准确,二人转的舞台行动要靠导演摆位子,演员在演出中几乎没有艺术上再创造的机会和即兴发挥的空间;编剧的介入强化了主题对官方意识的反映和政治性,却削弱了二人转表演的民间性和土野美。1961年,《关于加强二人转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培养编导”、“建立导演制度”,并强调“不经过设计,不经过排练,背会台词就演,在台上自流随便等现象是落后的、不科学的,应尽快加以改变”③。如《锯大缸》这一传统剧目在当时改编时对于改编本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物的称呼都进行了重新设计,甚至剧中旦角戴不戴耳环、戴什么花等丑旦的装扮,也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同时对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也进行了改动,如《二大妈探病》,本由一旦一丑表演,是二人转的传统戏,但在1959-1963年之间,吉林省地方戏队将剧中人物由二人增至十人,发展为大型的拉场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沈阳市的二人转戏班甚至创造了一种人物戏,即“把小帽、小调、舞蹈等都取消了。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一腔到底。演员按情节需要上场或下场。”④。这样一来,搬上舞台的二人转表演,在服装、道具、舞美、化妆等方面变得光鲜、亮丽,但经过文化精英们“精细”加工后的二人转,原有的人物跳进跳出,原生态的演剧形式遭到了破坏。导演的设计虽然不可否认能使传统二人转在艺术层面的综合水准上得以提升,但观看二人转的乐趣正如老艺人所言,是“三分演,七分想”,二人转表演的魅力正在于像与不像之间,过分局限于舞台形式反而使观众在观演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乡土乐趣。为什么一定要设编导呢?主要原因还是受当时极左意识形态及文艺政策的影响,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

二人转

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 [摘要]二人转是一门深受东北人喜爱并且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由于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夸张与另类,二人转的存在遭遇着褒奖与贬低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冲击。即使是在这两种对立观点冲击下,二人转依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走出了东北乡村特色,传遍了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热度,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高雅艺术的普及与盛行,二人转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在瑰丽的艺术园地中立足。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低俗 1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 二人转,这种诞生于东北白云黑土之间,流传于东北民间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特色艺术,用它粗犷豪放的表现形式、幽默而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独特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舞蹈,滋润勤劳的东北人民已有300多年之久。东北人对于二人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在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由此可见二人转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不再仅仅是东北农村间的饭后娱乐,而是翻山越岭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渐渐成为娱乐市场上的宠儿。近一两年,二人转频繁进京,或南下巡演,不断引起轰动,在各地的演出市场也常常制造出票房奇迹。仅从这些表面的受欢迎程度看,二人转在艺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二人转是否能继续保持那种独特的淳朴而贴近生活的民间气息而不变质,是否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呢?恐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二人转在充分照顾观众情绪的同时,是否也不容回避地存在着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使之趋于流俗的现象?这点必须引起我们今天的二人转演员的足够重视,毕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还有着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的前提,即便是以丑角取胜的二人转艺术也应遵循长期以来的“笨中求巧,丑中求美”的美学原则,而非一味地为丑而丑,毫无美感。繁荣背后,也连带着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北二人转,究竟与原生态的二人转相距多远?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二人转艺术,是否还完整保存着初始的淳朴与乐观,在与城市观众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1]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俗”的艺术 并不需要多加论述,显而易见的,二人转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京剧、黄梅戏等相比,其粗鄙的特征表露无疑。二人转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高雅与细腻,更多的是粗野、鄙陋的表现方式。从角色上来说,二人转最突出的是丑角的运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可能也会有丑角出现,但是最终是以丑写美的,而二人转则是赤裸裸地表现其丑感,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从内容上来说,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婉约如江南黄梅戏,幽默如川剧,诗情画意如越剧,抑扬顿挫的京剧,或是粗犷豪迈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

东北部分方言及解析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这地方。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 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外屋地:厨房。 喂大罗:水桶(俄语)。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 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贼亮:特别亮。 调理人:骗人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 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 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 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 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东北地区文化特征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 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 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 禁演,很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 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 广大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水准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 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 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 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 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 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 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 据记载,直到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 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 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 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在祖国的北方东北。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 的地方剧种叫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 一男一女,手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以此形 式来表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 趣为其特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被人们亲切 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 当时《泰东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字,文章称 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 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 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 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 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

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作文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的成果。东北二人 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点属走 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 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 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派取 长补缺,互相融洽,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 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 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说明了东北 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在东北,无论你是 身处公园、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 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那俗、色、酸的曲艺 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 到欢乐和愈乐。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 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旧时代的作品,经过后人的推敲、修改、完善,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 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一)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地方特色艺术形式 论文摘要]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同类的武器。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民族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同样,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其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例如提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腔”,提起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大家便会马上想到陕北的汉子在山间演唱的情景。这些艺术表演形式早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标牌,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近年来,在现代传媒资讯的介入下,特别是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二人转艺术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使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本人因工作原因曾在东北4年之久,对二人转艺术稍有了解,在此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二人转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色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美好追求。正是在东北特有的文化滋养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一男一女两个“分包赶角”“进出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应该说是东北固有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就的。东北无霜期短,农事生产以一年一茬收获为主。这使得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然而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们一般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大多都在家庭室内进行聚会和娱乐。由于室内环境不像室外那么宽敞,所以歌舞,娱乐还是人少为好,而家庭化的基本人口构成是夫妻二人,一男一女,这也就是之所以是“二人转”而不是三人转,四人转的重要原因。既然是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火爆泼辣。 二人转的音乐主要取自民歌小调,同时也引用和借鉴了其他音乐成分。

赵本山弟子大全

第一批(6人): 李正春(已故):2007年因病去世,吉林省梨树县人,赵本山先生01号弟子。在电视剧《刘老根ⅠⅡ》中扮演“冯乡长”,在电视剧《乡村爱情Ⅰ》中扮演“李福”; 路遥:本名陆岚秋,1966年4月10日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赵本山先生02号弟子。在电视剧《乡村名流》中扮演“秦木匠”; 张小飞:本名张玉富,1972年9月8日出生,辽宁省鞍山市人,赵本山先生03号弟子,辽宁民间艺术团副团长,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最高奖“本山杯”,在电视剧《刘老根ⅠⅡ》中扮演“二柱子”,在《马大帅Ⅲ》中扮演“牛三”,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中扮演“赵春安”。在辽宁电视台大型娱乐栏目《明星转起来》中扮演“二柱子”; 唐鉴军:1968年12月1日出生,吉林省舒兰市人,赵本山先生04号弟子。辽宁民间艺术团团长,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 中获金奖,在电视剧《刘老根ⅠⅡ》中扮演“徐迈”,《马大帅Ⅲ》中扮演“小唐”,《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谢广坤”; 王小宝:本名王宝才,1964年10月11日出生,辽宁省黑山县人,赵本山先生05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金奖,在电视剧《刘老根ⅠⅡ》中扮演“大奎”,《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村主任“长贵”; 王小利:本名王文利,1969年3月12日出生,黑龙江省嫩江县人,赵本山先生06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金奖,在电视剧《刘老根Ⅱ》中扮演“宋秃子”,在电视剧《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刘能”,在电视剧《乡村名流》中扮演“刘一手”。 第二批(8人): 蔡维利:1966年3月14日出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赵本山先生07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铜奖,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在电视剧《刘老根Ⅱ》中扮演“丁庆林”,在电视剧《马大帅ⅠⅡⅢ》中扮演“维利”,在电视剧《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王老七”; 蔡小楼:本名蔡玉宝,1967年6月15日出生,吉林省桦甸市人,赵本山先生08号弟子。在电视剧《马大帅Ⅰ》中扮演“钱老板”,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中扮演“柳一元”,; 王永会:1967年12月22日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赵本山先生09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银奖,在电视剧《刘老根Ⅰ》中扮演“赵三”,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中扮演“大管家”; 张晓光: 1970年9月8日出生,辽宁省辽阳县人,赵本山先生10号弟子。在电视剧《马大帅ⅠⅡⅢ》中扮演“牛二”,在电视剧《乡村名流》中扮演“大马勺”; 波比·肯:1970年11月25日出生,乌克兰人,赵本山先生11号弟子(赵本山先生首个外籍男弟子)。在电视剧《刘老根Ⅱ》中扮演“博比”; 闫光明:1972年12月30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赵本山先生12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银奖,在辽宁省第六届、第七届艺术节上获金奖,在电视剧《马大帅ⅠⅡ》中扮演“光明”,在电视剧《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刘一水”,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中扮演“马副官”,在电视剧《刘老根Ⅱ》中扮演“小剧团演员”; 王小虎:本名王虎,1974年12月12日出生,辽宁省辽阳县人,赵本山先生13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表演奖,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在电视剧《刘老根Ⅱ》中扮演“小八路”,《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李大国”; 王金龙:1985年8月26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赵本山先生14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新苗奖”,在电视剧《关东大先生》中扮演“秃三”。 第三批(9人): 高明娥(女):1968年9月27日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赵本山先生15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金奖,在电视剧《马大帅ⅠⅡ》中扮演“桂英”,在电视剧《乡村名流》中扮演“幼儿园园长”; 孙立荣(女):1968年10月1日出生,辽宁省黑山县人,赵本山先生16号弟子。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中获银奖,在电视剧《刘老根ⅠⅡ》中扮演“孙立荣”,在电视剧《乡村爱情ⅠⅡ》、《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刘能”媳妇,在电视剧《乡村名流》中扮演“金凤”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