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

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

3、西方列强的入侵;

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

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自然不会对清朝产生什么好感,而清朝统治者竭力拉拢的那些汉族地主也并非都效忠朝廷。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早在清初,吴三桂就给满族统治者上了一课。当时清廷撤藩的原因,一是削弱地方势力,保持中央集权;二是裁减兵员,减少财政开支,并不是因为对汉将抱有成见。而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却毫不客气,骂他们“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而更让满族统治者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吴三桂这个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进兵北伐时,也得到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的响应和支持。虽然他的起兵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地盘,争利益,但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清的高潮。当时距清军入关不过三十年,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之深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事件却给清朝统治着敲响了两百余年的警钟——连吴三桂这样帮我们打下半个天下的人都不可信,还有哪个汉人可信?正是基于这种

思考,清朝政府在在其整个执政历史中,对汉族地主阶级严密监视提防。

在用人制度上,乾隆曾说:“嗣后八旗满洲,须以清语、骑射为务,如能学习精娴,朕自加录用,初不在其学文否也。”而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清朝统治者的真实用意是想把汉人精英完全束缚在八股取士的道路上,以文章博取功名。而旗人则专心习练弓马,保持勇武善战的传统,随时可以镇压汉人的反抗。

在官员数量比例上,满族官缺不能任汉人,汉缺则旗人当然可以担任。边疆地区的官职、八旗官职和理藩院等重要部门汉官不能担任。涉及军事、皇族、民族事务和钱粮军火等重要事务汉官无权处理。地方督抚虽然不限满汉,但康熙时期汉人担任督抚的“十无一二”,乾隆时期清军入关已经一百多年,江南才士杭世骏,试于保和殿,在策文中提出了“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界”,并指出,当今用人还是“内满而外汉”,例子是当时侧重军务的总督都全由旗人担任,没有一个汉人,巡抚“满汉各半”。以上种种情况直到清末也没有得到改变,光绪年间,满清宗室、国子监祭酒宗室盛昱说:“八旗之人不及汉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多于汉人数倍”

而在权力掌握上,汉官从未进入过权力核心。清初最高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皆以满臣充之”。后来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多为满、蒙人担任,而没有实权的内阁则汉人文士居多。清代中央六部,一个部有一满一汉两个尚书。虽然名义上不分高下,但各部实权完全抓在满官手里。

这种政治歧视,注定会让汉族地主阶级对清朝统治者产生强烈的反感。但慑于力量对比悬殊,始终没有反抗。正是这种极不稳固的政治制度支撑了清朝两百年的历,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因为八旗与绿营战斗力低下,清朝不得不开始依仗汉族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这种做法,与当年罗马帝国雇佣蛮族为雇佣军如出一辙,其效果,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从这个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除了从经济上给了清朝沉重的打击,还给日后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任何国家,当统治阶级求助于被统治阶级的武力保护,其结果必然使被推翻。

于是,曾国藩代表崛起的汉族地主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

先是在军事上,“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便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军权,以至于左宗棠征新疆时,粮饷自筹,再由朝廷日后偿还。军队越来越成为将领的私有武装。汉人不掌军权的律令更是不复存在。客观上讲,曾国藩是近代所有军阀的鼻祖。

其后在政治上,湘军重要将领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岳斌)、彭玉麟、刘长佑、李续宜、曾国荃、刘蓉、刘坤一、蒋益沣、刘岳昭、刘锦棠以及后来成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等,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大员。虽然朝廷上的权臣还是满臣,但越来越多的汉族地主成了地方实力派。另外根据清代定制,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但清代这种格局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就发生了改变。手中有兵有将的督抚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予迁就,因而在晚清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

随后,影响深远的洋务运动兴起。在朝廷看来,这自然是增强其统治力量的改革,而在地方上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却在洋务运动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一时期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轮船招商局等企业几乎成了他们的私产,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而与此同时崛起的盛宣怀、胡雪岩等红顶商人更是逐渐控制了

清廷的经济命脉。此时的满清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论是平内乱,还是应

臣了。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向清朝传统的重满抑汉制度发起进攻。戊戌变法虽然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却得到了大部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与支持。张之洞最初就加入过强学会。所以,说汉族地主阶级利用戊戌变法向满族贵族发动了一次进攻也不为过。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条都直接触犯了满族贵族与旗人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的瀛台政变既可以看成是守旧派对维新派的反扑,又可以看成是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的一次角力。维新派固然弱小,但汉族地主阶级这个潜在的敌人却是慈禧太后不敢小视的。即便如此,他们暂时还不愿与清廷对抗,还想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就成了他必然的选择。正是由于得当的战术,在戊戌变法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力量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就像没有军事实力的维新派没有办法抗击顽固派一样,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的满族贵族阶级此时也是无力阻止羽翼丰满的汉族地主阶级进一步崛起。八国联军侵华时,在清廷与各国宣战后,刘坤一和张之洞,出面联合南方各省督抚(包括山东巡抚袁世凯),一同抗旨,与各国议定“东南互保”条约,使得当时的中国已近分裂。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对外宣战,而它的地方政府居然采取所谓的“中立”态度,拒绝参加作战,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奇闻。而清朝的中央权威,此后就再也没有树立起来过。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辛亥革命中,先是汉族官僚掌握的省份纷纷宣布独立,后是汉族地主阶级的后起之秀袁世凯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没能完成的任务。(同样是阶级力量对比悬殊,使辛亥革命的失败又成了一个必然)清朝重满抑汉政策连同他腐朽的统治一起宣告终结。遗憾的是,当年正确认识到民族矛盾客观存在的清初统治者并没有采取宽容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从根本上解决清朝长期存在的统治危机。反而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动政策,禁锢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防范汉族地主阶级掌权。对民族矛盾的简单压制,为清朝日后的败亡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而本文的讨论,似乎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今日的民族问题更深的思考。

试述清朝中期衰弱的原因

试述清朝中期衰弱的原因 饶正一黄松涛 许文权沈尚伟 陆敏吴威宗 汪瀚咸佳胤 历代王朝的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开朝鼎盛、衰弱、灭亡。即便是有过“贞观之治”的唐朝也难逃此劫,而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代换的是姓氏,换的是宗族,其他的都只是细微的改变,并不能带来翻天覆地之感。封建制度笼罩于两千多年的中国,直至清朝。 清朝开基创业并达到盛世好比爬上坡,清朝所为此经历几代人几百年的历精图治和连续,才迎来康乾盛世的伟业。但进入中期,清朝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生活为此变的糜烂,骄奢。不思进取且贪图享乐,而最终结果必然招致衰败、灭亡的结局。富贵如过眼云烟,而清朝人却偏偏乐在其中,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风刮的英勇无敌,骁悍善战的八旗子弟成为挥金如土,占则必败的败家子,也使得原来简洁高效的官场变得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文治武功俱废,贪婪的腐化的生活注定了清王朝将要走向灭亡。 社会制度是社会存在的根基,当制度动摇了,社会便不再稳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废除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任何人都无法扭转和违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是如此,只是此事发生在了清朝,虽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已然发生,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清朝更甚,对农民的剥削的加重,必然计划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随着晚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更大大地加深了。 此时的清政府正是狂妄自大时,根本不过问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而西方世界各国的掘起,尤其是英国早在1689年就确立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君主立宪制,这一先进的制度把英国迅速带入了世界列强的最前列,而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满清入关仅四十余年。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更加速了其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军事扩张。中国开始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当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清政府却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述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 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 3、西方列强的入侵; 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 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自然不会对清朝产生什么好感,而清朝统治者竭力拉拢的那些汉族地主也并非都效忠朝廷。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早在清初,吴三桂就给满族统治者上了一课。当时清廷撤藩的原因,一是削弱地方势力,保持中央集权;二是裁减兵员,减少财政开支,并不是因为对汉将抱有成见。而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却毫不客气,骂他们“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而更让满族统治者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吴三桂这个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进兵北伐时,也得到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的响应和支持。虽然他的起兵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地盘,争利益,但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清的高潮。当时距清军入关不过三十年,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之深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事件却给清朝统治着敲响了两百余年的警钟——连吴三桂这样帮我们打下半个天下的人都不可信,还有哪个汉人可信?正是基于这种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 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1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 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 1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高三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⑴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列强采用武力干涉已难以达到扼杀革命的目的。(根本) ②革命党人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且清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再支持清政府已没有意义,因此列强暂时“严守中立”。 ③客观上,“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深刻矛盾,难以组成联军侵华。 ⑵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⑶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和不“中立”的表现(或史实) ⑴原因: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 ②担心对其宣战。 ⑵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⑷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重新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帝国主义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 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 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 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 2、“南北议和”(请看书本84页倒数第四段) ★对“南北议和”的认识 ⑴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⑵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⑶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算大功告成,孙中山此后也 (基本线索)

近代史作业: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民族思想、科举制度与封建制度对清灭亡的影响 我们总是说,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分析历史时,我们总爱把历史讲成有着必然性的一种东西,片面的把一切东西归于必然;但殊不知,世界上还有蝴蝶效应这种东西。历史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带着这种指导观点,我们去探寻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灭亡之路。 回顾漫漫的历史潮流,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存在的朝代,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清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清朝末年,清朝统治下的大清已经爆发种种与之不协调的声音,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反清斗争纷涌而起,清统治下的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又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封建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衅,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在这种双重因素下,清朝的灭亡已是势在必行。正因如此,我们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就容易落入简单的分析封建制度的不可行性或单方面的分析朝代灭亡更替的原因的怪圈。正因为清朝这种特殊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以我之见,清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原因有: 少数民族的思想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由我国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而少数民族这个标签反映了重大的问题,使得清朝在统治之初不得不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为了统治需要的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努尔哈赤统一满族的过程伴随着每个统一过程中的血腥与臣服,并且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使得清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这使得清统治在政策的实行以及法令的颁布方面,无一不注重着这种民族方面的延续。我们知道,清朝大兴的八股文是沿习了明朝时期已经盛行的八股文,而其趋势愈加严重。此时,我们不免有疑问,这项禁锢人们思想的制度——愚民的工具——尽管具有着统治者想要的种种属性,但其危害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如此聪慧的统治者们为何还要选择这种方式来加固他们的统治呢?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担心着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篡权因素时,对加深对人们思想控制的需要自然远远大于明朝,它需要不断愚化人们的思想使得统治更有利。当然,这种民族的危机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八股文等思想控制的工具上。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夺权,最初对汉臣并不信任。虽然之后的皇帝大肆宣言“满汉一家”的政策,但实则,汉臣没有实权却要尽心效力。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两地通商的严格管理甚至于禁止,担心沿海地区与外国人联合反清,不得不说是这种民族的原因在作祟。这种民族的原因是潜在的使清朝统治的覆灭,封建制度不复存在的一种潜在原因。我把这个原因列为第一个正是如此,虽然这种影响甚微,但却渗透却非常之广,着实是影响清朝统治的重要因素。其实历代学者分析清朝灭亡的原因时,我并未见到这一民族原因,但其实是,作为这一种事实一直都存在着影响,却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的决断,甚者是满族有识之士的判断。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民族因素对清朝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曾经为维护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科举制度的使用与废除。 清朝的科举制应该说继续沿承了明朝的政治压迫的趋势,八股文的态势愈演愈烈。科举制在中国沿承一千三百余年,对封建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选拔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社会便处于一种退步的状态。科举制度已经把整个社会的方向从吸引人才变为了培养程朱理学的拥护者。清朝的科举制逐渐变成了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愚民的工具。当英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使得在明朝还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其中

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

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 满清灭亡,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阶层对中国国家认同感上认知有误,导致人民离心离德,诚所谓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问题,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满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方式充满了耻辱,至今人们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提到满清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慈禧等统治者个人品质问题。化学家为此专门比较了同时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人员素质、财政状况等国力构成要素,研究的结果是,化学家不敢苟同史学家的结论,在此,化学家斗胆提出一种个人新看法,请各位评阅,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欢迎交流。但是本人对人身攻击、乱扣帽子以及胡搅蛮缠一律不做回应。 武器装备:化学家认为,满清末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满清灭亡),满清的国力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弱,首先看看武器装备:鸦片战争时期的确落后,后来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清兵的武器装备并不比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差多少,至少在亚洲,不比日本差多少。话再说回来,装备落后就一定意味挨打吗?想想八路军、志愿军吧,比起敌人来,装备何其低劣,但是斗争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所以,武器装备的落后并非是满清衰亡的真正原因。 经济状况与国家财力:现在另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清朝财政困难,无力发展先进的兵工业,无法实现富国强兵。事实并非如此。我比较了一下清和日本的情况——在西方列强中,以日本伤害中国最为严重,割地赔款最多,今日的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再说中国、日本同处亚洲,文化上又有相似性,故而比较。 先看日本:明治政府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1893年起,

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金融学院 国际货币12 2012310346 如果一座建筑物在暴风雨中倒塌了,那它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科学的回答是首先将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其次对风暴的强度做出仔细的观察。如果发现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已经腐坏,人们就必须仔细掂量,倘若没有暴风雨,它是否就不会倒塌。然而,事实是暴风雨已经来过了,建筑物已经倒塌了,那么,可以说暴风雨是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吗? 历史的大事件如火山的突然喷发,在人们惊叹于这种瞬间爆发的力量之美时,研究者或许更应该细致的考察其历史地层下的暗流涌动。同理,我们在考察清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也必须对清末的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思想文化潮流进行重新审视,而不应简单地将清朝的覆亡归因于种族专制、腐朽无能之类的皮相之说。 我们先从表层来剖析清政府灭亡的原因,即分析清政府灭亡的直接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代列强的入侵。在与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损耗国库,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疾苦,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战胜过。又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财产大量外流,国库空虚,发展无力,民不聊生。 其次还有清末为了实行新政,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新政实施中,北洋军阀趁机崛起,同时也加强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最终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积压过重,一触即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那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政治上,清王朝封建专制,黑暗腐朽。首先是吏治败坏,社会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当时的大小官僚都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多是“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以外,不知人才为何物”。乾隆后期军机大臣和珅就是有名的大贪官。举一个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为什么清朝向西方学习不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1)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 1.1社会矛盾 (1) 1.2外来国家的入侵 (2) 二、向西方学习不能救清朝灭亡的原因 (2) 2.1失去了学习的最佳机会 (3) 2.2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与忧虑 (3) 2.3历史留下的问题无法改变..... (3) 2.4美好未来 (4)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1社会矛盾 清朝进入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并且清代封建地主阶级也对农民剥削的加强,农民生活越发困难,土地的大量掠夺,残酷的地租都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越发难以维持。满族贵族不仅在入关之初大量圈占土地,更是仗其权势使命抢占田地。其它各大官僚也和地主一般使命的抢夺土地。农民纷纷破产,只能为地主们打工,生活更是悲惨。清贵族对农民征收高昂残酷的地租,其货币地租虽有发展,但是还是以实地租为主。这制度分成租制的削剥率,一般都在收获量的百分之50以上,定额租的租额是按分成租制的最大租额确定的,所以这种定额租地制度同样是残酷的,它规定的租额每亩大多都在一石左右,但是有些高者达二石以上。 除租地之外,还有许多利用各种借口的额外剥削不仅如勒索“冬牲钱”、“轿钱”,逢年过节还要索取“送节钱”,嫁女还要送“出村礼”,甚至连佃户家里死人也要交“断气钱”,有时还要服各种无偿劳役。繁重的赋役制度清朝封建政府与贵族对农民进行的赋税剥削,也越来越重大。清初赋役,是按照明朝万历年间钱粮则例和旧额,经过审核,基本上按一棵树的办法,不仅将正、杂、本、折钱粮,而且开列易知由单,汇总统一征收。所以“陋规”已成为官吏合法的贪污的途径。 清代时期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日益腐朽,各种大小官僚相互勾结,相互包庇,官官相卫,贪污腐败,无所不为,相互贿赂。和珅就是一个典型。他当政二十余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所以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整个官场中更是上行下效,相互庇护。下级官吏贿赂上级高管以作为其靠山,上级对其睁只眼闭一只眼,是官场上无

以明清社会为例,谈谈地主封建制必然灭亡的原因

以明清社会为例,谈谈地主封建制必然灭亡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怎样理解“衰落”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经济方面.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机户”

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人身占有关系.尽管它在产生时是脆弱稚嫩的,并从一开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但由于它是新型的生产关系,表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走向衰落.预示历史发展的趋势,正日益瓦解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二、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

大清灭亡前夜掌权者的假盛世

大清灭亡前夜掌权者的假盛世 进入1911年,北京所有掌权的人们,没有一个想到他们快完蛋了。我看到那个时代掌握大权的人留下来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回忆、他们的书信,没有一个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从上到下都没有。他们的日记整天记录的就是吃饭送礼,看上去似乎真是繁华的“盛世”。街上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好极了,澡堂里的生意好极了,就像香港今年出版的英国爵士巴恪思尘封了68年的《太后与我》所说的,不少有权有势的人都在澡堂里忙着同性恋。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巴恪思告诉我们晚清最后十年中王公大臣和将军们的私生活。由于缺乏旁证,他的回忆录不能完全当做信史来看待,但是也不能当做完全的八卦来看待,八卦中有信史,信史中有八卦,历史就是这样的复杂。王公大臣们的私生活是高度保密的,像巴恪思爵士这样进入他们生活核心的,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晚清当然是一个败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被消灭,大家会拍手称快,没有人会为它惋惜,所以大清朝脱轨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不在掌权人的意料之中。[ 转自铁血社区“慧星现,朝代变” 历史不是一根直线,从来不是笔直前行,而是变幻莫测,充满了变数。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一

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脚,你就跌到隔壁房间去了。百年前发生的这场革命,一场改变历史的革命,相比较而言,死的人很少,因为参与的多方力量都有相对的人性底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次和平转型。 在《百年辛亥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序篇,我讲到“神秘预兆”,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说老百姓中纷纷传说天上将会出现一颗慧星,慧星现,朝代变。中国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浙江富阳的少年郁达夫每天半夜起床,跟着大人到富春江边上看彗星,彗星出现就是天下要动刀兵,朝代要更迭,他说他连续起了好多次都没有看到,但是有人看到了。有个人叫郭廷以,他后来成了有名的历史学家,少年时代他生活在河南息县,他看到彗星了。另外一个人,政治学家萨孟武在福州读小学,亲眼看到了彗星滑落;当时只有9岁的丁玲在湖南常德也看到了。还有其他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他们的身份或是官员、学生、士绅,在日记里分别记录了在三个不同地方看到彗星的情况,综合而言,可以证明那个时代彗星的滑落对民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到处都有这样的想象,这种想象其实不是从1911年开始的,从1908年就开始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在一天内先后离世,当时中国的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和普通读书人都在日记中写

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1

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经常在杂志上看到关于清朝政府的评论,身为晚辈的我不好确切地说些什么,但又对他们的观点不敢苟同,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肤浅见解…… 下面我将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主观原因: 一.气候原因 我们当然知道,在那个以农耕,农织或民族企业等为主要经济命脉,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好坏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资料显示,在公元1816年全球低温来袭。有例为证:1815-1817 年,云南地区发生大面积灾荒,被称之嘉庆大灾荒,可以说,嘉庆大灾荒是云南近代有记载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据云南《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岁大饥,路死枕籍。”面临灾荒,有些饥民被迫卖儿卖女以求活命,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腹。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无夏之年”除了造成嘉庆云南大饥荒之外,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可见1816年夏季低温并不仅仅局限在云南一隅,而是影

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只不过在东部地区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 但是1816年夏季的忽然低温使自然生态崩溃,农民的粮食大量减产,对于那些自已自足靠粮食为生的农民来说,严重减产意味着死亡。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历史上被称为“道光萧条”,也是中国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起点。我认为一个王朝可以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太阳黑子和火山爆发。可见古往今来,自然的变动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变量。所以,我认为气候原因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客观原因。 二. 社会结构 我们知道,清朝的基本社会结构是八旗制,我认为清朝的兴起有赖于八旗,而其灭亡也得益于八旗,可谓成也八旗,败也八旗。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八旗制度是满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而且据研究表明在八旗中军政合一,这种制度在战争中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就是靠了这样的激励,满族才从塞外边民入主中原,成为中华帝国的统治阶级。然而,当和平代替战争,建设取代杀戮后,这种战时体制马上显露出它的落后和反动——这种落后和反动,集中体现在它的国家制度上,国家给予八旗子弟过多的报酬,好像什么都是不劳而获。很快八旗子弟就腐化堕落了。就像新中国时也吃过大锅饭,搞过集体劳动,不都以失败告终嘛。

清王朝由盛转衰及灭亡的主要原因

清王朝由盛转衰及灭亡的主要原因——腐败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 怠、贪污、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 社会的肌体。当朝廷上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 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 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 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 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时, 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 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风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所谓十全武功,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乾 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储增加的速 度已大大放慢。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 于嘉庆不得不拿和 开刀,补充国用。同时,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 后,是非正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 廉甚至卖官鬻爵等乱收费项目)不断增加并成为定例。这些不正常的 收入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对政府和国家社会而言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国家财政依赖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见到清朝腐败并必然最后走向衰 亡的端倪。 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 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 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 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 金迷的奢靡生活。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 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 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 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 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 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小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 极尽奢华之能事。他们为了讲排场、比阔气,竭力摊捐派差、贪污受 贿、敲诈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贪贿公行,吏治日废,奢侈淫靡、贪 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 正廉明的正气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 大地主、大商人,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满族 亲贵,沾染的奢侈淫靡的习气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兴起

有人认为,综合比较,明朝与清朝的确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然窃以为,对于历史的选择来说,五十步当然比一百步要好。明朝12代17个皇帝共276年,清朝9代10个皇帝共268年(自顺治入关计起),在位时间最长的是 康熙61年、乾隆60年,两朝皆为最强盛时期,明朝最长世宗45年、神宗48年,两朝却是最黑暗的时期。事实上,清朝的政治稳定性也比明朝要好,政策 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动,只出了一个文字狱。 明朝末年,由于外侮严重,明朝政府用兵频繁,为了筹措资金,不惜加紧 盘剥农民,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农民动乱风起云涌,但这些动乱都是没有革 命目的的。那个自称闯王的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流寇,闯王名符其实,东奔西闯,没有任何一块根据地,没有任何正面目的,唯一的目标就是抢 掠与做皇帝,只是在李岩加入后,劝李自成不要妄杀,将掠得财物散给饥民以 笼络百姓,百姓当时称"李公子活我"就是这样来的,李岩编出的童谣"迎闯王,不纳粮"最能说明李自成聚众百万的凝聚力在哪里。为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流寇,明朝政府更加剧了压榨的力度,如此恶性循环,明王朝最终在清朝的外力作用 下土崩瓦解。这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内部,已经在天灾人祸下奄奄一息了,上 层既无开明的统治集团,下层也是乌合的流寇势力,不存在可以统治中国的政 治力量,清朝的进入其实只是顺应天意而已。 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这场争斗。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后金国,改元天命。此时,山东大饥,母食死儿,夫食死妻,至四月,又发生蝗灾;五月,黄河决 徐州,六月决开封;七月,应天、江西、广东水灾,河南旱灾兼蝗灾,陕西旱灾。【不要忽视这些天灾,这是消耗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万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攻明。沈阳人范文程(范仲淹后代)主动求见,首功就是一封书信吓降抚顺守将李永芳,使抚顺百姓免于屠戮,从此诸贝勒对之格外敬礼,人称范先生。闰四月, 明命杨镐经略辽东。杨镐何许人也?原来乃前任佥都御史,曾充朝鲜经略,万 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倭寇犯朝鲜,杨镐奉朝命往援,打了一个败仗,诡词报捷,后来调抚辽东,又是乱杀边民,被御史奏参革去官职,此时复起任边防。【一个鲜明的对比!】七月,金陷清河堡,明朝辽东屏障尽失。 次年二月,援辽之师大集,杨镐分兵四道,一道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带从 浑河出抚顺关,一道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统带从清河出鸦鹘关,一道由开原总兵 马林统带从开原出三岔口,一道由辽阳总兵刘铤统带从辽阳出宽甸口。四路兵 马合计二十多万,对外宣称四十七万,约定于满洲国东边二道关会齐,进攻赫 图阿拉。谁知,在萨尔浒一战中,杜松中箭身亡,三岔口马林只身逃亡,李如 柏在虎栏关被二十名满洲军鸣螺吓死一千多人急急退军,刘铤在阿布达里纲与 努尔哈赤大战半天,却被满洲军利用从杜松军得到的盔甲旗帜诱骗而被斩。【明朝把二十万军队托付给一个庸才杨镐,损失惨重,此战实乃明亡清兴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结果,杨镐在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六月,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 熊廷弼闻开原失守,叹道:"盈廷大臣,不知边事,一味主战,以致如此。"明神宗赐熊廷弼尚方宝剑,令便宜行事。结果,熊廷弼振奋士气,聚兵十八万,分守要地,令努尔哈赤无法可想。 熊廷弼守辽三年,人民安居乐业,偏偏明神宗、光宗相继身亡,继位的熹 宗用了一个太监魏忠贤,向熊廷弼索取贿金不成,遂纠集朝臣,诬劾熊廷弼,

浅谈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浅谈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辛亥百年 武当中学包顺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这次革命,距今102周年了。近年来,纪念活动一直持续,研究辛亥革命的文章几十年来更是难以胜数。一般人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向表述就是:清王朝为什么会因为武昌起义一击即崩溃?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以武昌起义为标志,而武昌起义的武装力量极其地小,但看上去欣欣向荣,连其时的日本也认为不会爆发大革命的大清国,却应声倒地,灰销烟灭。于是,研究者得出了其它结论,例如清王朝立宪过迟,假立宪,也就是说改革过迟,假改革。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许倬云就持这观点。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他时问:有学者说,清末形成了“改革和革命赛跑”的局面:一方面革命党人鼓动革命,一方面清王朝实行废科举、改官制、设咨议局等改革措施,史称“晚清新政”。那么,为什么改革跑不过革命呢?许倬云回答:“‘晚清新政’并不意味着慈禧太后

真的要搞改革,而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而为之。慈禧是一个有手腕有权谋的女人,但是没有见识,热衷权力。‘晚清新政’的改革成果很有限。” 又例如认为清王朝新军少了,如果多一些,早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就不可能有武昌起义了;或者即使湖北新军奉令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留下驻守的也足以对付起义士兵。另有一说是综合的说法:清末财政急剧扩张,征敛过度,而中央无款可拨,地方便自行其是,对百姓的盘剥百般设法,无所不用其极。引发民变迭起,诱发了辛亥革命。还有不可能不正确的腐朽说——社会制度落后,统治阶级腐朽,管理效率低下,削弱了军事经济。等等。 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价值,但我总觉得没说到关键处。关键处是什么?找到这个关键处,是对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下面我仅仅就自己的思考试着说一说。 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只是引发致命大爆炸的最后的导火线。立宪,即改革过迟,和立宪实质成果过少是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根本原因。新军少了更不是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前面提到的综合说与腐朽说都正确,但仍然都不够准确。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的痛苦积累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因放松此前的高压统治(放松以实行立宪等新政为代表性措施),而被武昌起义引起爆发。 晚清时积累到无法忍受程度的人民的痛苦,来自清政府。其中,有并非清政府直接造成的痛苦,例如外强入侵。从 1897 年11月德国

清朝灭亡原因

清朝灭亡原因 一 自明入清,治国者由满替汉,老百姓留起了辫子,可是治理逻辑则一以贯之,政治上愈来愈趋专制保守,经济上愈来愈趋官商专营,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散沙化,社会进步全然丧失动力。金观涛和刘青峰发明了两个词汇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超稳定结构”与“高水平停滞”。 大清帝国前后延续了268年,其中,从1661年到1799年,凡138年,被称为“康乾盛世”。盛世的标志有三:一是人口的迅猛增长,由建国时约1亿增长到3亿;二是中央财政日渐丰腴,康熙去世时,国库盈余有800万两白银,雍正留下了2400万两,乾隆留下了7000万两;三是百年太平使得民间生活安逸,商人阶层由俭入奢,工商繁荣。在国史上,若以时间计算,“康乾盛世”仅次于“贞观—开元盛世”。 这一稳定状态在19世纪初被打破,其原因是:外患和内忧。 先是因鸦片的非法输入,帝国在1826年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一事实可以被看成中国经济被西方超越的标志性事件,白银大量外流,决策层试图通过禁烟的方式遏制外贸和货币状况的恶化,激烈、信息不对称的贸易摩擦导致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关于这场战争,中西史界有不同的判断,中国学者大多将这场战争看成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是导致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将战争看成是中国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卡尔?马克思在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篇文章中便认为:“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进入当代之后,即便是一些非常同情中国的学者,也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了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25]对国家治理造成的更大伤害来自内部。从1800年开始,北方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运动,朝廷为镇压这一运动花去一亿两白银,国库为之半空。到1851年,南方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战争前后持续十四年,国家财政为之支出约七亿两白银,相当于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战争时期,由满蒙八旗和绿营组成的中央军屡战屡败,朝廷不得不允许下层汉族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抵抗,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乘机崛起。这些地方军阀为了筹集军饷,在各商业市镇“设局劝捐”征收“厘金”。地方武装的壮大及厘金制度的出现,实为地方自治力量强大之始,自宋太祖之后九百年不复出现的“藩镇现象”死灰复燃。 在内外交困之下,治国者又走到了必须变革的悬崖之畔,此时的中国,虽然中央财政已濒临破产边缘,白银的稳定性遭遇挑战,西风东渐造成人心思变,但是维持大一统的基本制度却未遭到致命的挑战,在体制内进行改革的动力和空间仍然存在。很可惜的是,后来的改革者一次次作出了不可宽恕的“最劣选择”。 二 在历代经济变革中,晚清洋务运动可谓最为凶险的一役。 当其时,外敌环伺,国力积弱,政府财政和民间财富几乎无以凭借。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李鸿章在变法之初就惊呼:“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

关于清朝灭亡的四大历史原因

关于清朝灭亡的四大历史原因 清朝灭亡得一点都不可惜。无论在当时,还是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清朝的灭亡是支持的。这一点,与人们对待汉朝、唐朝的态度截然不同。人们惋惜汉唐结束得太早,气愤满清灭亡得太迟。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事原因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满清就常打败仗。内部被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打得稀里哗啦,不得已靠汉族军阀进行镇压。外部被西方列强轮番强暴,几乎每战必输。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外国军队来一次,满清军队败一次,败来败去败出了军事上的“恐洋惧外”、经济上的“赔洋养外”和文化上的“崇洋媚外”。 军事作战失败,接下来就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奴颜婢膝……对外软弱,必然造成对内残暴。比如,要给列强赔款,就必须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再者,在洋人面前越丢颜面,就必然在国人面前越露凶相,以平衡其阴暗心理。还有,对外软弱导致满清丧失政权合法性,造成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清廷就得变本加厉地镇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满清的封建大厦已经风雨飘摇,直到最后倒塌。 满清八旗在入关之初,也是比较能打的。但那是面对农耕文明的明军和义军,一到对抗热兵器洋军,就成乌合之众了。另外,八旗子弟随着清王朝的延续而不断腐朽,到后来不得不依靠绿营、湘军、淮军这样的汉族地主武装来扑灭农民起义。这就必然导致政权的进一步虚弱。“枪杆子里出政权”,

反过来说就是“枪杆子出问题失政权”。辛亥革命过程中,各地新军纷纷起义,清廷半壁江山土崩瓦解。再加上汉族军阀袁世凯拥兵自重、兵谏逼宫,隆裕太后只能下诏退位了。 经济原因 当满清贵族入关后忙着照搬封建制度的时候,西欧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当康熙志得意满悠哉乐哉的时候,彼得一世正厉行改革富国强兵。当慈禧老妖婆屠杀戊戌六君子的时候,日本正大肆发展工商教育……列强比中国先进,却比中国更努力;满清比列强落后,却比列强更慵怠。 这就是世界格局下的清朝历史。 一些人鼓吹的“康乾盛世”,其实也顶多就是温饱而已。换句话说,挨饿的人不多,远远谈不上富国强兵。所以“康乾盛世”结束没多久,洋人就打过来了。清朝禁了海防,自然就灭了海洋经济。清朝重农桑轻工商,和历朝历代没多大区别,经济自然难有大的发展。有人或许会提“清朝GDP世界第一”,第一有用吗?一方面因为中国人口多,经济总量自然多,但人均就不行了。另一方面,打仗靠的是钢铁炸药的GDP,不是谷物绸缎的GDP。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支撑不了中国的 国防。 清代中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失败,西方列强用鸦片疯狂掠夺中国白银,实际上等于掏空中国经济。这样,本来就不强劲的中国经济,更是步履维艰。加上赔款等战争费用,满清的经济逐渐崩溃。“保路运动”在辛亥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就是朝廷将本来民办的铁路收归国有(实际是洋有),激怒了集资群众。收回铁路却不肯偿还股金,清廷的买办经济政策,终于成功地把自己扔到了革命的烈火里。 科技原因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1911年:4曰27日,孙中山发动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又称之为“黄花岗起义”。5月,保路运动。 10月10日,“辛亥革命”或称“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3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 8月,同盟会与其他组织联合改组国民党。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7月,“二次革命”爆发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9月15日,新文化运动开始。 12月12日,袁世凯恢复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黎元洪任任大总统。 1917年:10月,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2月7日,吴佩服制造“二七惨案”。 1924年:5月,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5月30日,上海爆发“五卅惨案”。 6月23日,沙基惨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 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1月3日,帝国主义在汉口制造“一三惨案”。 3月24日,南京惨案。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8月1日,中国共产党武昌起义。 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遵义会议。 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 8月13日,日军上海“八一三事变”。 9月25日,平型关大捷。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1949年: 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在朝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

相关主题